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时间:2019-05-14 09:0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第一篇: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Value Engineering No.2,2007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2 期

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To Study of the Actuality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ina

李涛 Li Tao;梅强 Mei Qiang

(江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镇江 212013)(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tnt,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摘要: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在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文中试从政府管理、自我管理 和监督机

制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管理现状, 并对其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has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 in China, but some problems that can't be ignored exist in its management.The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actuality in the management of Nonmanagement and supervisory mechanism.And it will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ts continuable development.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管理;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anagement;continu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C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4311(2007)02-0010-04 0 引言 世纪 80 年代以来 “社 团革命 ”席 卷全球 , 非营 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 NPO)成为独立于市场 和政府的“第三者”。NPO 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称谓, 如 非 营 利 组 织、非 政 府 组 织(Non10

价值工程 2007 年第 2 期

我国非营利组织从其来源看, 有相当一部分是政 府职能转变而来或者由政府直接成立, 因此很大程度 上作为政府的附属性机构在发挥作用。而且在我国目 前的社会状况来看, 非营利组织要想高效率地达成自 身目标还需要党政机关的支持, 以获取行政合法化和 其他各种资源。

没有必要成立的, 登记管理机关不予批准筹备。这条规定阻碍了非营利组织行业互律机制的形成, 这

我国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之际, 更多的社会事

业领域允许民间资本进入, 政府职能转变, “小政府, 大 社会”目标的确立, 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独立发展的环境 正在显现, 官方色彩的淡化也正成为非营利组织发展 的大趋势。

(2)财务方面。国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由

四大渠道: 民间捐赠、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和国际援助。调查研究表明, 目前, 非营利组织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 和其所得到的捐助相差甚远。政府财政支持是我国非 营利组织主要资金来源。但是政府的资助是有限的, 而 且其支持的重点可能随时转移。过度依赖政府支持, 也 会导致非营利组织过多地受政府影响。非营利组织也 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之中, 如何获得足够的资金 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向前迈进的一个障碍。

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缺乏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间捐

赠在组织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少。民间捐赠有利于维护 非营利组织的自主性, 有利于聚集民间资源, 使非营利 组织更倾向于照顾弱势群体的利益。

[6] 但是世界非营利组织发展中的普遍问题是 “慈善 不足”(philanthropic insufficiency), 我国也不例外。造成 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 如前所述, 政府对向非营利组 织的捐赠的激励和支持不高;非营利组织资金筹措和 资金使用的幕后操作、财务混乱引发潜在捐款人的不 信任影响了非营利组织获得捐赠的能力等。

2.3 监督机制 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机制不完善, 非营利组织中 的腐败等问题损害了社会公信力, 阻碍了非营利组织 在实际中的顺利运作。主要表现在:

(1)监督主体“缺位”。按照目前法律法规, 我国目 前可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监督的主体较多, 主要包括民 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 但是各个负有监 督指责的部门在监督程序和手段方面, 现行法律缺乏 可操作的界定, 导致“组织缺位”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 监督中的困境。由于分工模糊、人力资源不足等限制政 府部门的监督效果有限, 起到实际监督效果的主要是 非营利组织的自律, 或者说其领导者的道德自律。

[7]

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来源的特殊性, 单靠政府部 门的监督也是不够的, 但是目前缺乏第三方监督主体。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 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 团体,样的垄断地位也降低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动力。另外, 非营利组织信息不透明也阻碍了公众监督的执行。

(2)监督内容。监督内容突出体现在绩效评估方面 的问题。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近年来已经逐步展

开 , 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缺 陷

: 真正进行绩效评估的非营利组织较少, 缺乏制度 化;现有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还不完善;绩效评 估的动机和目的不端正;未能有效利用评估结果。[8]

造 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有: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 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 缺乏独立性, 难以保证评估客观 公正;非营利组织缺乏独立人事任免权, 造成了非营利 组织绩效评估无法归位到提高机构管理效率、提升人 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的功能与价值上来;非营利组织 的资金困境难以保障绩效评估顺利进行。

(3)监督保障缺乏。非营利组织的监督保障主要指 法律保障、信息保障和资源保障。[7]

首先, 我国目前尚 无一部完整的非营利组织法律, 不要说非营利组织监督的专门法律了。1999 年的《公 益事业捐赠法》里提到过监督, 讲到了政府监督、捐款 人监督和社会监督 , 但规定得比较软, 缺乏可操作性。其次,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信息不公开、不透明, 信 息主要掌握在“内部人”手中。再次, 由于职能众多, 人力资源不足, 非营利组织 种类繁杂且数量巨大,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等部 门无力应付所赋予的监督任务, 致使监督缺位。

第二篇:非营利组织筹资对策研究

非营利组织筹资对策研究

非营利组织,也称非政府组织,是政府和企业以外的第三大社会组织,在21世纪之后得到了飞速发展并推动着社会进步。其在社会领域影响广泛,涉及公共事业、环境保护、文化、经济、农业等多个方面。

现阶段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总体呈现的特点是平均规模较小、资金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占比低等等。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对1508家非营利组织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有41.4%的非营利组织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其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尤其在2011年“郭美美事件”爆发之后,非营利慈善组织遭遇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直接导致全国捐赠总额出现首次下降,光中国红十字会当年受捐赠额就同比减少了23.68%(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由于非营利组织几乎无利可图,筹资上又缺乏政府的强制力,所以一般潜在投资人没有足够动机进行资金支持,因而对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但非营利组织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协调与治理社会、倡导与影响政策方面发挥着难以被替代的作用,维持并发展非营利组织事业是加快社会进程的必须之举。

如果非营利组织想要在社会中发挥更大、更深入的作用,就必须拥有良好的筹资能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本文以解决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问题为出发点,在确保非营利组织职责履行的前提下,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筹资困难问题予以分析,并提出提高非营利组织筹资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及筹资方式

国外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相较于中国更早,对非营利组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但由于各国社会在发展阶段及文化上存在差异,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也存在差别。Levitt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他认为除去政府和私营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为非营利组织,它的核心使命是公共社会利益。Lester M.Salamon(2002)认为,只要一个社会组织符合以下五个性质(组织性、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中的三个即可以成为非营利组织,这个定义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国外研究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往往侧重于两点:组织使命是服务于社会;营利不应分配于私人(会员、成员),而应当留给需要其帮助的社会成员。我国并无对非营利组织的专门明确的法律定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有公立非营利组织(又被称为事业单位,即利用国有资产从事教育、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种组织均不以营利为目的,所有者不具有所有权,不得要求经济回报。

据民政部统计,1988年在我国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组织总数仅为4446个,但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9.9万个,比上年增长8.1%;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13.3万人;接收社会捐赠达470.8亿元。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当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非营利机构的筹资能力,是指非营利组织为其所筹建的项目进行资金募集的能力。它实际上是非营利组织与潜在的资金提供者进行沟通,引起对方的共鸣和兴趣,最终愿意为其项目进行无偿投入并不求资金回报的过程(见图1)。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经营及营业外收益、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经营及经营业外收益主要包括经营收益、政府支持和接受捐赠。其中经营收益主要来源于会费收入、产品服务收入以及投资收益,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税收优惠以及人才输送。负债筹资主要有长、短期借款和BOT筹资。权益筹资方式在国际范围内通常受到较多限制而应用较少。

对于这些筹资方式募集资金应当维持的比例,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联合国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应当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其会员所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捐赠,而不是来自于出售的商品或服务。而Lester M.Salamon(2002)认为,非营利组织不能成为一个以私人捐赠为主要资金来源的组织,因为这样带来的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极高,应当适当地寻求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援。目前在我国,对于非营利组织经营收益的管理较为严格,譬如2011年福建省旅游局就对在QQ团购福州站上销售“港澳游贵宾券”的海峡非营利组织研究院予以喊停,并责令其停止相关非法宣传和经营活动。但同样的行为在日本则会受到鼓励,日本政府鼓励本国非营利组织进行“服务、产品上的创造”,“努力提高营利活动收入在组织总收入中的占比”。对于政府或公共部门的扶持,各国政府均采取支持态度,但力度方面存在差异。我国经济体制经历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大变革,一大部分以国有资产经营的公共事业单位脱离了政府编制而进入市场,一时难以进入完全自我筹划、自我管理的阶段,这些经济实体一时难以脱离政府的直接资金支持或补贴。根据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仍然有超过50%来源于政府投入或补贴,在国际上属于较高水平。在美国,慈善捐赠在非营利组织筹资中占据重要地位,Druker认为,美国的志愿精神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巨大,对政府减轻赤字压力或增加盈余的效果“令人惊讶”。

二、非营利组织筹资现状

(一)筹资机制存在先天不足

政府的运作模式是将来自于纳税人的财政收入用于为纳税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纳税人需要公共物品所以会主动且愿意为此纳税,而且税收具有强制性。企业的运作模式是企业从投资人处取得资金,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加工再造获取利润,将一部分利润分配给投资者。投资者根据资金回报率决策是否进行投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是:非营利组织将资金提供者(政府、消费者、捐赠人)的资源进行再分配,而受益者往往与资金提供者并不是同一群体,且二者之间基本不存在任何交易。正是由于“出资人”与“受益人”的错位,导致“出资人”出资意愿完全取决于本身的财务状况、志愿精神、非营利组织的劝募能力,而非“出资人”的主要诉求―经济利益。同时当下人均收入水平依然不高、全民公益氛围尚未形成,非营利组织也缺少直接的激励方式,使得筹资机制的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克服。在筹资机制不足这个问题没有明显缓解的情况下,非营利组织长期筹资能力的建设非常困难。

(二)对政府直接投入依赖性较高

目前非营利组织从政府或公共部门扶持所获取的资金仍占总资金来源的51.31%,其中包括政府提供的财政拨款和补贴45.33%,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5.98%。较高的筹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非营利组织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从性质而言也是非政府组织,自身的组织建设、项目管理等重大决策都应由会员进行而不受其他外部力量影响。而现在大多数政府向非营利组织施以援手,必然有其政治上的考虑,政府一般会以资金支持为条件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一定的干预以使其有效地配合政府。非营利组织对直接投入的依赖增加了政府转移支付的周转次数和中间成本,不仅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难以接受监督,极易发生权力寻租等圈钱交易。

(三)经营收益少

我国非营利组织经营收益占总资金来源的比重不到20%,而同期欧美国家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6%。事实上,随着公民理念的提升,购买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已经逐渐被各国所接受,并且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在1995年从法律上确定了经营收益在非营利组织业务活动的合法地位,但在实务当中对于非营利组织出现超额利润的管理也相当严格。由于非营利目标和超额利润的矛盾经常受到公众与媒体的监督,导致非营利组织在营利行为的发展和营利范围的拓展上束手束脚。另外,部分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符合市场要求,设计过程从上而下,消费者无法表达其个性化需要,他就很可能选择不成为其会员,即不接受其服务。再有,资金运营能力不足,闲置资金难以通过投资增值。非营利组织对资金增值的要求较小,主要是因为其对资金的安全性进行考虑,管理者不敢随意将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进行运作,导致机会成本较高。最后,非营利组织在资金运营方面的人才也较为稀缺。

(四)劝募手段单一,慈善公信力缺失

普遍认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以慈善捐赠为主的,但由于公信力缺失、普遍存在的“搭便车”心理(自己不捐赠且认为总有别人捐赠援助)和潜在捐赠人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我国难以具备强大的慈善捐赠条件。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劝募手段一般为组织募捐和个人捐款,一般没有稳定的捐赠金额。捐赠往往是伴随着自然灾害、社会热点、项目建设等开始或发展的,这种运动式的捐赠能在短期内聚集到大量的资金与物品,之后的分配权一般都在政府、救灾办、项目办或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手中。如果遇到巨大自然灾害很难将如此大量的物资在短期内很好地在受灾者中消化,建立日常化、稳定化的物资劝募渠道非常重要。

近年来频发的炫富、贪腐事件常常与一些大型慈善组织挂钩,部分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这些都导致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日常管理、项目建设产生了强烈质疑,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落入低谷。2011年“郭美美”事件发生后,中民慈善捐助中心发布了《中国慈善透明报告(2011)》,仅有8%的受调查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情况表示满意,76%的被调查公众表示未收到任何慈善组织的信息,对于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财务信息,仅有3%的受调查公众表示获得过。对于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我国相关的法律规范几乎没有。

三、非营利组织项目筹资对策

(一)在附有限定回报率条件下吸收权益筹资

权益筹资是企业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之下,这种方式完全可以借鉴到非营利组织。我国的法律并无规定非营利组织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出资人,所以非营利组织吸收权益资金是可行的。有人担心非营利组织的经营目标会因此从追求公众福利偏向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剩余回报率和限定经营管理权解决。

将营利组织的权益筹资模式移植到非营利组织中,可以刺激非营利组织向市场发展,积极与政府合作,以建设公共事业获取额外资源(资源回报率一般应高于当地资产回报率),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将业务收入在留足项目经费、留存收益后再进行利润分配。要限定股东在非营利组织中日常管理、项目建设的决策权限,设定最低投资回报率,维护股东权益。

当年股东收益=当年业务收入-当年项目经费-当年留存收益-其他

最低年投资回报率=(最低年回报额/总投资额)×100%

要限制投资回报率,使其低于同期债务投资报酬率和股权投资报酬率,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将部分以短期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排除,确保出资人以公益为主的初衷,保证非营利组织能以社会利益为行事指南。

(二)择机采取BOT负债筹资方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多数用于大型工程建设的一种筹资方式。它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模式可以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授予特许权,拥有项目经营权的非营利组织委托一家或几家企业对该项目固定资产进行筹资建设,在建设完成的固定期限内这些企业拥有该项目的经营权,所经营收益归入企业,期满后无偿转让给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采取BOT筹资方式的项目一般都应用于筹资成本高、回收期长的基本设施建设。

BOT筹资方式的成功运行,能让需要得到帮助的群体在短时间内得到公共事业带来的生活质量上的提升,同时营利组织也获取了应得的经济收益。目前在我国这种新的筹资方式已经开始运用,但大多是中国企业参与他国的公共事业建设。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不具有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话语权,致使目前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项目仍集中在助学建校、医疗援助方面,而较少涉及到取水工程、暖通工程等大型项目建设。

不可忽视的是,BOT筹资也常常会出现沟通成本过高、一定期限内对项目失去控制、运营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非营利组织付出切实的努力,引进专业人才,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争取与政府多沟通、多合作。

(三)促进产品及服务转型,增加经营收益

会员是非营利组织生命力的源泉。非营利组织进行任何业务活动都必须要有足够数量和素质的会员。一般而言,大多数非营利组织都会要求会员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一来作为项目活动的一种重要资金来源,二来也成为组织日常管理活动的经费。非营利组织在产品和服务上的设计应当以消费者为导向。为了扩大这部分收益,在遵从目标的前提下可借鉴企业的营利模式,设计相应的筹资方案。

非营利组织在为某一项目进行筹资时,往往可以伴随着某些产品和服务。比如统一服饰、优质售后服务和有纪念意义的小礼物。要从产品和服务细节入手打造非营利组织的独有形象,甚至于品牌影响力,以便能为会员企业以及会员个人带来较强的声誉提升或满足感。在前期对消费者加以区分,有侧重地选择潜在会员,使得定制产品和服务更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不仅如此,为了获取持续不间断的资金来源,需要更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方案,来增加客户的稳定性。

(四)利用媒体增强公信力,刺激慈善捐赠

近年来在我国不断出现的慈善丑闻打击了国内民众对于慈善捐赠的热情,甚至于倒逼政府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以求平息“民愤”,这些负面新闻加上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极大渲染导致我国慈善捐赠并没有达到它应达到的高度。因此应当建立健全慈善组织的管理体系,应一步刺激慈善捐赠,平衡非营利组织收入结构。

媒体宣传是非营利组织吸引慈善捐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非营利组织在面对负面新闻时,应当抱以危机处理的谨慎态度,对负面新闻内容当中所指出的当事人或事件予以详细的调查并做出合理的处理,利用微博、微信等当下热门的媒体沟通工具,随时与民众沟通,打消民众可能的疑虑,澄清谣言,给民众留下秩序井然、赏罚分明的内部控制印象。对非营利组织内不涉及国家安全等敏感区域的财务报表、重大捐赠、大额项目建设等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社会公众,积极运作媒体关系,保持正面、包容的姿态,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形象与公信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第三篇:关于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及管理

毕业论文

题 目 关于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现

状及管理

专业

学生姓名张莎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二○一一年十月

目 录

内容摘要

关键词

一、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基本内容

(一)概念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点与职能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与职能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一)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实问题研究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对非政府组织以及非盈利组织的现状和管理进行了简单研究,在不同方向上区别对待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对现今两个组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探讨,以期促进对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学术研究。关键词: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职能现状管理

关于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现

状及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基本内容

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尽管在一定范围内有着极其相似的职能和特点,但严格上在侧重点不同情况下,二者又有略微区别,尤其在我国这种社会主义国家里区别更为明显。在进一步深层次研究这两种组织之前,我们先要明确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情况。

(一)概念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简称NGO)在国际上通常由《非政府组织法的立法原则》一书中对其有以下解释:“非政府组织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燕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且其不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如有赚取任何利润,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工会、商会、政党、利润共享额合作社或教会均不属于非政府组织。

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这一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的语境,但目前即使在西方它也并非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与外延的术语,从而导致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如果严格按照目前最受认同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中心推荐的“结构运作定义”,认为只有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五个特性的组织,才可被视为非营利组织。

相对于国际上主流的定义,基于我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和政治制度,对NGO和NPO的对待上也与国际有区别。在中国,官方一般将非政府组织称其为“民

间组织”,相对应于国际上的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这一称呼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之所以称其为民间组织,是因为我国的这类组织不同于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例如,很多这类组织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有的组织实际上在从事着一些营利活动。可以说“民间组织”一词是与中国的文化和制度向适应的概念。对于这一类组织的范围,学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王名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独立于政党体系之外的正式的社会组织。同样,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但是鉴于在我国现实中确实存在为数众多的在行为和运作机制上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企业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虽不完全具备非营利组织上述的五个特性,但它们在性质、功能、组织特性等方而与非营利组织极为相近,或者其发展逐渐趋向于非营利组织。因此学者们大多更倾向于从中国实际以及推动和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将非营利组织的范围限定得过于严格。比如康晓光主张,只要是依法注册的正式组织,从事非营利性活动,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就可被称为非营利组织。王名等人认为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市场部门)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

总而言之,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并非严格无政府色彩,非营利组织并非严格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营利,在我国,这两种组织界限并不很明确,只是各自主要侧重点偏向不同,因而会在社会不同情况下灵活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非政府组织的特点与职能

从上面已阐述的概念,我们知道在我国,NGO与NPO既然在概念上只是

侧重点不同,那同样,二者在特点与职能上肯定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非政府组织可以认为它是指那些非政府的、非赢利的、自愿组成的致力于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互动的产物。它的主要特点可以总结为:

1、志愿性 非政府组织的组成和成员往往是基于有着共同的志趣、信念和目标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结合之上的,并为这些共同的志趣、信念和目标而自觉自愿地开展活动和行为。

2、自组织性 非政府组织的组织程度一般来说虽然不及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那样严密,其活动和行为也相对比较自由,但仍然有其自组织性,而且其组成和成立往往也都要经过一定程序,有自己的活动规则(准则)、行为规范或章程。

3、独立性 既然是非政府组织,那么其运转肯定不能由权力机构主导,不是宗教、政党、宗族组织。虽然可以有政府民政部的共同协调管理,但其核心是强调无政府性、无宗教性的。正因如此,非政府组织才能不易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和长官意志的支配,便于解决一些特定的社会问题。

4、自治性 非政府组织具有平等、自治和自主地开展活动的特点,是在法律法规以及自身的规则和品行约束范围内自立、自助和自主地存在和发展,这就尤其要求其行为的自律性,从而在本组织、本行业内充分地发挥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作用和功能。

5、公益性 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体现为所从事事业和服务的社会价值或社会效益,所致力于解决的往往是被主流社会组织体制(企业-市场体制和政府-国家体制)所罔顾或所顾不及的一些重大或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排除某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兼具有偿服务性,即一些非政府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可以收取一定费用,依照政策、法律、法规和价值规律得到合理的报酬,以体现服务的社会需求性并便于自我发展。

6、专业性或专门性 非政府组织以自己特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条件来为社会或特定领域的人们提供服务,其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主要凭借这种专业或专门优势来获得社会和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基于以上特点,结合我国社会现状及政治制度,我国非政府组织的职能大体可有以下六点:

1、非政府组织可以代表民众直接参与公共管理,推动政治民主化,促进行政伦理建设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民意,其公开宣称的使命和价值观,是公益性的,代表人民的利益。非政府组织的存在可以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完善行政伦理的发展。

2、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不足,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伦理的发展。

3、国家和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总是以主流民众、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覆盖面有限。事实上,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代表所有人的利益,覆盖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时某项政策的出台会损害到少数人的利益,特别是某些弱势群体和社会边缘性群体的利益。非政府组织就是关注这些群体,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从而促进社会公平。

4、非政府组织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经济伦理的发展。市场的利润原则、功利原则,又极易诱发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导致的经济腐败、贫富不均、社会不公、经济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一方面要靠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调整和治理,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非政府组织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来解决。非政府组织可以利用其多样化的手段和灵活的机制,以市场为向导,合理利用人才、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为民众和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经济伦理的发展。

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可以培养其成员良好的个体美德,促进公民道德的发展和提高。

5、公益性、志愿性和非营利性是非政府组织的重要伦理基础。这些伦理属性决定了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活动是以公共利益为宗旨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非政府组织的这种道德优先性,在组织内部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关系和浓厚的道德氛围。这种良好的组织环境和道德氛围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人道主义、关爱他人和牺牲奉献的美德,有助于道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

6、在社会结构并不十分完善的今天,社会各个团体的相互交流有时单方面依靠政府是完全不行的。在处理各个团体的交集点处,非政府组织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方面可以成为政府的最佳搭档,一官一民,共同应付某些复杂事件;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成为政府与民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缓冲地段,用通俗语言形容,就是充当“和事佬”的角色。

(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与职能

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较为流行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 · 萨拉蒙(Lester Salamon)教授提出的所谓五特征法,即将具有以下5个特

征的组织界定为非营利组织:(1)组织性;(2)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志愿性。这一定义被用于萨拉蒙教授主持的对全球42个国家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国际比较研究项目,后来常为人们所引用。在这一定义的5个特性中,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被公认为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组织性被视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但对非营利组织的其他特征,有人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情况提出了修正。日本的重富真一提出结合亚洲国家的国情,可将上述定义修正为如下6个条件:(1)非政府性;(2)非营利性;(3)自发性;(4)持续性/形式性;(5)利他性;(6)慈善性。综上所述,可见非营利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特点在很大程度上相一致,上述的非政府组织特点是可以直接来描述非营利组织的。区别就在于在非政府性和慈善性(非营利性)这一特点上,二者各有不同程度上的偏重,在职能上,非营利组织也有着上述非政府组织第2~5等同样职能,这里要介绍的是非营利组织不同于非政府组织的另外功能:

1、非营利组织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动员社会资源。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各种慈善性、公益性的募款活动筹集善款和吸纳各种社会捐赠,从而动员社会的慈善捐赠资源;另一方面,发动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志愿者参与到各种慈善公益活动或互助共益活动中,从而动员社会的志愿服务资源。

2、非营利组织可以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非营利组织提供公益服务的功能主要有三:首先,非营利组织将其动员的社会资源,按照组织的公益宗旨和理念并遵循对社会所作出的承诺,用于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性的社会服务。其次,非营利组织应对各种社会问题,通过提供服务拓展公共空间,维护并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再次,非营利组织通过接受政府委托或参与政府采购,加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公共服务的空间并提高其效率,同时形成与政府公共服务之间助力互补、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状

正规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到现阶段已愈发成熟和多样化,已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组织形式。针对NGO和NPO的现状,我们就其发展过程以及现今遇到的困难两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

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在我国,最早出现纯民间组织的地方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第一批NGO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自上而下的技术服务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包括技术研究会)。例如: 1980年四川省郫县成立的养蜂协会、1980年广东省恩平县牛江镇成立的杂优稻研究会。到了80年代中后期以后,在政府和中国科协的扶持和推动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城市,中国NGO的发展始于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时候。据统计,从1984年开始,中国城市的NGO进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对浙江萧山市的一项调查表明:“1984年起社团发展进入高峰,到1987年四年间共成立新社团44个,比前5年的15个大大增加。它开始突破科技领域,向经济、文艺和体育方面发展”。可见,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单位制度的弱化为中国城市NGO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与良好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到了1989年全国性非政府组织剧增至1 600个,地方性非政府组织达到20多万个;1997年,全国县级以上的非政府组织已达到18万多个,其中县级非政府组织21 404个,全国性非政府组织1 848个;1999年,全国各种形式的民间非企业单位总数已达到70多万个。在活动领域方面,他们已遍及各行各业,行业性、专业性、联合性、学术性门类齐全;在作用和影响力方面,它们在参与社会微观管理、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扩大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减轻政府机构改革中人员分流的压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缓解了政府的巨大工作压力,弥补了政府作为单一公共产品提供者的不足,对改善政府的运行机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非营利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包括社会团体、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未登记的民间组织。截至2001年底,民政部登记的全国各类社会团体12.9万个,重新登记确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8.2万家。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活跃在转型时期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数量大大增加。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

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政治民主建设和公众参与程度加快,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的突飞猛进极大地增加了公众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此背景下呈现日渐活跃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2、组织类型多样化。8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只有高度行政化的工青妇、文联、工商联、科协等九大团体。而目前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我国的全国性社会团体覆盖了以下14个领域工商服务、科技研究、教育、卫生、社会服务、文化、体育、生态环境、法律、宗教、农业及农业发展、职业及从业组织、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其中以教育、社会服务、农业及农村发展居多。

(二)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现实问题研究

不难看出,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发展十分迅速,在为社会服务上作出的贡献十分巨大,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现今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 非政府组织存在的问题

中国非政府组织得到的发展是不容否定的,但是要想让他们更好地发展,适应当代国内国际形势,我们还要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政策法律支持不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非政府组织是改革开放的 产物,而中国经济改革的速度是明显快于政治改革的。这就导致中国目前非政府组织快速发展,但是政策法规却不完善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必然限制非政府组织的正常发展。我国虽然颁布实施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公益事业捐赠法》等相关法律,但是这些法律规范对非政府组织的限制太多,现行法规注重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而登记注册的门槛又很高,这就使很多组织长期处于“非法”游离状态,得不到相应的待遇。由于门槛过高,一部分组织难以在民政部门注册,只能在工商部门登记成民办非企业单位,而这种注册方式使得组织在纳税方面不能享受优惠,很多相关工作也难以开展。

2、非政府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者,人员老化、人才不足、人员流动太快严重制约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二者,组织结构制度不完善,组织的资金管理不透明,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非政府组织的运作效率,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容易引发社会对非政府组织能力的怀疑。三者,组织之间缺乏竞争与必要的合作,这也不利于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每个组织都会与社会力量去的合作,但是多数组织 得到的社会力量援助不够。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社会捐助不足、志愿者招募不足、社会认可度不足等方面。从社会捐助的角度看,大多数组织的项目开支除了基金会支持外,社会力量的援助显得较为薄弱。而社会上的捐赠者大多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公民,普通市民对于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4、宣传力度不够。众多非政府组织开展了许多相关项目,但是社会公众知 道的却很少,宣传的不足也限制了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了解。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宣传是NGO生存的一条重要途径,合理利用媒体舆论的力量对NGO 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

 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41.4%的非营利组织认为资金缺乏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他 相关的重要问题依次是:缺乏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11.7%),缺乏人才(9.9%),政府支持力度不够(8.5%),组织内部管理问题(7.5%)等。

具体来说,当前中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不足。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资金严重不足,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其中有不少组织处在名存实亡的“休眠状态”;也有一些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发展,在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与其自身业务不相干的经营性活动或者违法活动。在人力资源方面,绝大多数受到政府支持的自上而下的非营利组织中,基本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来自政府机构,其中有许多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离退休人员;很多自下而上的非营利组织则没有或几乎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主要依靠志愿者开展活动,这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家长制等问题。

2,能力不足。资金、人才等资源不足之所以制约组织的发展,除了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度环境与社会文化方面的限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能力不足。这里所说的能力是综合来看的,包括一个组织的活动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扩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中国内外无数成功的经验表明,优秀的领导人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条件,但我国现行组织人事制度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营利组织,使得其中难以产生具有企业家精

神的优秀的领导人。

3、缺乏自治。从前述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属性看,无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还是自治性、志愿性或组织性,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身上都表现得不鲜明。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缺乏自治。中国有相当一部分非营利组织是通过获取自上而下的资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或者由各级党政机构所直接创办,或者本身就从党政机构转变过来,或者由原党政官员及与党政关系密切的知名人士所创办。这些组织,不仅其主要的资源来源于党政机关,且在观念上、组织上、职能上、活动方式上、管理体制上等各个方面,都严重依赖于政府,甚至依然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即使民间自发建立的非营利组织,由于要挂靠在业务主管单位上,也会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限制和干涉。这种状态随着政府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不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也严重束缚了政府的手脚。

4、发展不平衡。这表现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领域之间,呈现巨大的差距。就区域不平衡来说,不仅东西相比西部发展严重不足,沿海和内地相比内地发展严重不足,而且同为东部和沿海,区域之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也有很大差距;就城乡不平衡来说,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非营利组织发展得较快,开展的活动较为集中,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和公信度也较高,但是在中小城镇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除了扶贫开发的少数外来的非营利组织之外,真正当地的非营利组织很少,社会对这些组织的关注和支持也很少;就不同领域之间的不平衡来说,非营利组织在那些相对说来政策宽松、易于得到资源而进入门槛较低的领域已经开始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但那些存在大量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公民参与的领域,包括一些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如失业与就业、社会保障、劳工权益保护、国际区域冲突和外交等领域,却因种种原因极少有非营利组织进入。这对于非营利组织整体部门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以上简要概括了中国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处在转型时期的整个中国社会。可以说,中国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结构变迁和体制改革未成熟的结果,反映了整个社会在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治理模式与体制的根本转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改善,将为社会服务做的尽善尽美。

三、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一旦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出现了人,出现了人类活动,出现了人类与外界的关系,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反映这种关系的主体和客体的范畴。”任何体制的运行都需要明确地管理主体,管理主体在管理体制中间居于核心的地位。管理主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具有能动性。管理主体一方面根据社会状况的变化,发挥自主性能力,改善运作机制,保证其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另外一方面,管理主体本身也可能置于更宏观的结构中,因而从这个方向来看,管理主体本身的变化又存在消极被动的一面。下面我们就非政府组织以及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进行简单研究探讨。

(一)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我国现行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管理职能。在这种体制下,各级民政系统的登记管理机关在法律上是统一归口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监督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其相应的职能通过相关法规的规定和各级政府授权加以明确。但是在统一归口的同时,相关法规还规定:与非政府组织业务范围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或政府授权的单位,作为非政府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行使监督管理职能。双重管理体制从其所创立的角度而言,主要是强化有关部门对非政府组织的监管力度;同时,在非政府组织的准入上,又多了层限制。总体来看,这样一种管理体制应该说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情况的,而这样的双重管理从非政府组织的外部监督机制而言,应该说更具有监督力度。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尤其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社会对非政府组织的诉求也在增加,双重管理体制不仅渐渐的丧失了其监督的功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发展。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在发展中遇到许多困难与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转型中旧的管理体制还不容易摆脱,只有大胆改革管理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状况。

一、以非政府组织的科学分类为前提,实施非政府组织的分类监管。由于 现行的登记管理体制,现行法规和相关政策的有效范围只限于合法登记的非政府组织。事实上还有大量未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此类组织由于不能纳入现有法规和政策范围内而都被视为非法组织,换句话说,对于此类组织缺乏有效的法律法

规和管理政策。然而,要使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覆盖这类社会组织并进行有效的监管,就必须对社会组织进行科学分类,改革原来的“双重管理”为分类管理。

二、完善非政府组织的立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不同的法规和相应的制度框架,从而采取不同的监管政策,这首先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的立法。首先,在宪法层面,我国公民具有结社自由等多项权利,因此,关于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等都要从宪法提出的这一根本原则出发,尊重并体现宪法。另外,关于非营利组织立法的国际经验也表明,一般来说,只要不关涉税收优惠和筹款等事项,不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也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从我国现实情况和国际角度来说,改革双重管理体制为“准一元管理体制”,降低准入标准,简化登记程序,实行备案、登记“双轨制”,保护公民结社的基本权利,将更多社会组织纳入法律范围进行监管,是可行选择。

三、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行政监管体制。现行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是控制取向型管理。随着社会组织法律框架的完善,社会组织的行政监管体制也要逐步完善。首先,在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和定位上,政府要改变目前消极型的行政控制体制,在承认并肯定社会组织的存在及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分类监管和行为控制的新型管理体制。其次,在社会组织的登记审批上,逐步确立“备案登记、法人登记和公益法人登记”三级准入制度;再次,在社会组织的监管和自律上,建立统一协调、相对集权的行政监管体制,取消非政府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将非政府组织统一归口于民政部门管理,建立起全国性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

四、发展公益服务类非政府组织,建立新型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努力将非政府组织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整体目标中,努力构建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激励、合作互补的公共服务运作机制。由政府依法划定空间,政府公平选择对象,政府主动提供资源,政府有效引导方向。政府主动确立可以由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空间,把非政府组织推向前台并为其创造各种合作条件,使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形成有效的功能互补机制,构建起新型公共服务体系。

 非营利组织的管理

非营利组织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良好的管理。在人们对非 营利组织是否需要管理这个问题还存有疑虑之时,德鲁克的著作就像迷雾中的 灯塔,为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指明了方向。1978年德鲁克在《非营利组织的管 理工作》一文中提出:“非营利组织还仅仅是一个新近出现的现象,但我们确实 认为,非营利组织需要管理。”其中,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因为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和平年代,志愿服务在帮助弱者、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和世界和平等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在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弥补政府和市场的缺失等方面等也发挥了重要的“第三只手”的作用。因此,这里以具象化的志愿者管理的研究来代表抽象化的非营利组织的研究。

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我国志愿者管理现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最早的志愿者来自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当时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派遣了包括地理、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志愿者来中国工作。后来国外的其他组织也陆续派遣志愿者到中国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最早的志愿者产生于社区服务的层次上,并逐步建立起社区志愿者组织,90年代初期,另一支志愿者队伍在共青团系统中形成,并出现了全国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其中,广东是我国内地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源地之一,较早地将“学雷锋、做好事”与志愿者组织“自由、灵活、人性化、国际化”的理念相结合,创造了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史上四个“全国第一”。即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电话、第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团体、第一个地方性法规《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一个地方性公募志愿者事业发展基金会。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

如荼地开展。

(四)结束语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日益成熟,社会团体日益增多,社会事件日益复杂,这也就预示着NGO和NPO在社会和谐运行中将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对这种公益组织的研究力度,同时也要以一个公民的身份支持它们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君丽:《关于界定中国事业单位与政府、非政府组织、非盈利组织的文献综述》,《现代经济》2007年第6卷第10期。

[2]唐斌:《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的新进展》,《社会学研究》2005年7月。[3]《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4]Lester Salamon,《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welfare state》,1995。

[5]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学术月刊》2006年9月。[6] 赵文杰:《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现状与发展》。[7]崔开云:《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研究述评》,《东南学术》,2003。[8] 欧阳兵:《近期国内学术界对于非政府组织研究综述》,《广州行政学院商报》,2006年6月。

[9] 许雪梅:《非营利组织管理:组织视角的探讨》,2005年9月。[10] 范明林:《对中国非,赢利、非政府组织的一种透视》,《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第四篇: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问题研究

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问题研究

【摘 要】在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空间,在解决社会公共事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最重要的莫过于资金问题。本文以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我国发展现状,提出股权捐赠这一最新的捐赠方式。

【关键词】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现状;问题;对策

一、研究意义

公益性非营利组织首先是非营利组织,应该具备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其次,它强调的是公益性,应该突出其公益性特点。因此将公益非营利组织定义为,除了政府和以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的企业之外,不以营利为目的公益性团体。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的公益非营利事业也在慢慢走向正轨,需要承担部分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经营活动,帮助政府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但是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其财务问题更是其核心问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发展,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推动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的壮大。所以,有关其筹资问题的探讨对于公共事业的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有效处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的生存状况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而在这么多问题中,筹资问题最为突出。

(一)筹资渠道单一

各国的经验表明,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和非政府部门较为活跃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政府部门对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帮助更大,所占比例都为30%以上,我国仅仅只有不到10%。同时,我国社会捐赠比例也很低,尤其是个人捐赠。与小国新加坡相比较,其2011年GDP为2598.23亿美元,不足我国GDP的二十八分之一,而其人均捐赠却是我国的14倍,差距十分明显。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单一,没有形成多元的筹资渠道。

(二)筹资能力较弱

公益非营利组织吸引资金的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政府对公益组织的政策倾斜,国际支持机构在近两年逐步减少对我国公益组织的资金援助。同时,本地基金组织对于民间公益非营利组织的关注和帮助仍然不足,公益组织通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所获得的收入难以维持自身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公益组织发展日益艰难,在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没有多余精力提高筹资能力。

(三)自创收入能力不足

非营利组织最明显的特征为其非营利性,不会将追逐利益获取回报作为其经营目标,但是这并不能说他们不能营利,组织可以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营利活动,将所获得的资金收益用来维持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以及大量投入于运作公益项目所需要的相关资源、设施的配备。这种营利行为已经得到政府的认可,并出台相关法律进行规范,比如《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是指其通过自身的产品或劳务向消费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从受资方取得的收益。对于组织开展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相关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界定,其中自创收入大致有业务收入、会费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是非营利组织主要的非限定性收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自创收入大多不高,且获取收入的能力不足。

三、影响筹资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民众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国民捐赠的热情与能力。国家经济水平越高,人民群众参与非营利事业的积极性越大。同时,人民的收入水平与捐赠能力也是成正比。比如,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水平毋庸置疑的。根据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0900亿元,慈善捐款额2984.2亿元,人均捐赠达到962.6美元,而与经济没有美国发达的中国相比,人均捐赠仅为62.7元,不足美国的百分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公益非营利组织的筹资困境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民众可以支配资金能力的束缚。

(二)文化与地域因素

世界上任意一个国家的公益非营利组织的筹资活动都要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各种非营利事业只有适应不同的文化生活习惯,才能被公民所接受,个人和企业才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同样,地域因素也是影响非营利组织的重要因素。在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很难从其他国家筹集到资金援助,各种资源也很难运送和使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就容易的多,它们有更好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进行资金的统筹规划,在吸纳外界资源上也更加便捷。

所以,文化与地域因素也是影响我国公益事业的重要因素。

(三)组织自身的特殊性

公益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私有性、组织性、自治性、自愿性的特征,所以投资者不是非营利组织的所有者,不得以获取投资回报为目的,这就造成很难有人向非营利组织投入资金而不求回报。同时,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使我国非营利组织很难有配套的融资服务体系,银行、企业、融资市场鲜有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筹集资金的现状更严峻。

(四)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

近年来,非营利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的作用日益显现,政府也采取多项措施来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如2008年1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3月1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等。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了免征所得税的收入项目和对捐赠者的优惠,但是同其他国家相比,税收的支持力度依然薄弱,急需加强。比如,根据相关法规,企业免税的标准为其用来进行捐赠的资金占税前利润的12%,多余的部分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这就导致企业不愿意向有关组织多捐献资源,防止损害到他们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我国法律框架下,社会组织登记必须找到业务主管单位,没有正规注册就没有相应的筹款资格。而且公益捐赠税前优惠资格的相关规定大大限制了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导致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的筹资难度加大,阻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四、对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在筹资问题的建议

(一)扩大筹资渠道

针对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单一的问题,应该积极扩大自身筹资渠道。

1.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资金是公益非营利组织最直接的资源,而组织要想持续发展,应该开拓途径,运用多重筹资手段,通过动员政府、企业、个人等争取资金支持。

政府是以维护公共秩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应该努力吸引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获得其各种资源的便利。

企业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根据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企业以57%占据捐助主体捐赠比例的第一位,为我国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所以,组织可以充分开发企业这条途径,达成合作协议,形成营销联盟,利用企业提供的资源,对某一公益主题进行共同推广。由此,民间非营利组织可以获得完成社会使命所需的资金、物质支持,同时,企业也能借助支持公益活动,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建立良好口碑,创造更多财富。这将形成一个双赢的局面。

个人捐赠虽然单笔数量小,但是总量大。公益组织要想获得个人募捐,不但要提高财务透明度,定期向公众公开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而且还要组织各种社会公益项目以获得公众的认可。所以,要建立健全自律机制,做到公开透明,以获取民众对组织的信任。同时可以利用各种媒介,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例如公益广告,激起社会大众的爱心和责任感,进而产生捐赠的意向。

2.强化资源的筹措

我们惯常思维认为筹资就是指筹集资金,但是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筹资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各类资源的吸纳。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指一些资金和实物的收集;关系资源,即与政府、其他组织和个人的关系;形象资源,指组织在公众的形象及公信度;信息资源,即筹资信息的处理;人力资源,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只有将各种有利资源紧密融合在一起,将几者的作用努力最大化,而不单单利用其中一种,才能完成筹资活动,提高筹资能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二)提高筹资能力

鉴于公益非营利组织吸引资金能力与政府及其他组织相比较弱,应该运用各种筹资方式来提高筹资能力。比较有效的方式有:通过邮寄方式进行筹资、运用网络筹资、及进行相关活动筹资,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公益非营利组织要做的就是合理运用各种筹资方式,扩大筹资范围,提升吸引资源的能力。

(三)加强自创收入能力

针对自创收入能力欠缺的问题,公益非营利组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能力建设:

1.收取服务费用

在公益组织对顾客提供其所需的服务的过程中,收取部分的费用以扩大收入来源也是合理的,从而可以更积极的向社会提供服务。公益组织的这一行为不会与自身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发生矛盾,只是为了要筹集资金,满足各种开支,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以更好更积极的服务大众,承担社会责任。

然而要注意的是,公益非营利组织毕竟不是一个营利性团体,其收取费用不是为了达到获得利润的目的。所以,在收费的同时,要考虑受益人的经济承担能力,只需少量收取费用,而不需要达到与市场价格相同的水平。

2.从事经营活动

根据其他国家公益非营利组织的成功经验,通过进行经营性活动获取收入是其筹资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公益组织应该投身一些经营性活动,获得有关收入,并运用于自身的持续发展,为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向大众提供优质服务增添动力。

同时,组织要注意其经营行为的合法性,规避违反法律而影响自身名誉和社会公信度,且经营所获得的收益不能分配而必须用于公益事业,这样才能符合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使命。

3.进行商业投资

进行商业投资也是一种有利于非营利组织筹资的方法。组织可以在其开展某项公益项目前将资本投入市场中,如房地产、股票或期货市场,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生成更多的资金已投入公益项目中去。但是此种方法要注意规避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投资。

总的来说,这部分收入仍旧存在很多争议,只有组织自身、政府、公众的三方共同监督下,才能使得其保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四)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现如今,我们需要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尽快配备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以符合组织对于税收优惠的需求,加强社会组织监督管理,从而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我国公益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1.构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法律体系

目前,与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组织因为起步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构建一个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势在必行。现今我国公益非营利组织在税收管理上比较混乱,法律法规对其公益性的界定较为模糊,对其收入性质的概念也没有清楚的解释,所以,当务之急是政府应该尽力弥补公益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法律漏洞,规定公益非营利组织的性质、使命和应纳税收入的范围。

2.实行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税务认定

其他国家在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上有两种途径,可以经过税务部门检查核实以后得到认可,也可以在相关部门登记后自动获得。但是,对于我国的国情和政策来说,通过前一种途径更为可靠和方便,因为我国登记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之间信息交互不畅,效率不高。所以,运用上述途径的过程是,有关部门对所有依法成立的非营利组织都归为纳税人的范围,登记部门将组织成立或撤销的情况按期汇报给税务部门,并进行仔细审核,组织也要定期登记纳税,向税务部门申请免税资格。而对于免税资格的最终认定是由税务部门经过层层核实与考察决定的。

3.突出对捐赠者的税收优惠

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对捐赠者的税收优惠,鼓励、支持捐赠,拓宽享有这种税收优惠政策的对象,运用各种捐献方式,在获得有关部门准许的情况下,向有资格接收捐赠的公益团体捐献,就应当被认定为可以享有相应的捐赠优惠政策。政府还要分地域拓展相关的公益事业,建立起完整的监督机制,按规定管理各组织,只能允许公益团体享有捐赠免税和减税资格,督促组织将筹集的资源运用到服务社会中而不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同时,对于在我国发展的外资企业,其享有的捐赠优惠应该与国内企业一致,方便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且营造出一个公平的竞争氛围,推动我国公益事业的良性竞争。

近年来,我国出现一种新型的捐赠方式――股权捐赠。例如,2009年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利用其个人持有的价值83亿元的有价证券,成立新华都慈善基金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但是这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出现了一部分经营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捐赠,而不仅仅像以往只捐赠资金或物资,也成为一种导向。鉴于此,我国政府也逐渐认可这种行为,并且出台了相关文件以规范此类活动。但是,法律法规对于这部分的规定仍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应该尽快完善相关法规,避免被有些企业者钻法律空档,借公益捐赠的名号少交税,以达到谋取利润的目的,这将严重违背了公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使命,阻碍公益事业的积极健康的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益非营利组织在资金筹集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个或几个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素综合而成,所以解决公益非营利组织筹资存在的问题必须采用系统的方法,多管齐下,从不同角度人手,既要处理好基础问题,又要考虑相关配套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非营利组织资金筹集问题的解决,最终让我国非营利组织实现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戚舟波.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与方式探析[J].价值工程.2011(32):141-142.[2]韩艳.转型期我国NGO发展现状与发展契机[J].理论学习-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10(8):59-61.[3]杨超,薛艳霞.试析非营利组织相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法制与社会,2012(32)

[4]张雯婷.我国非营利组织解决筹资难题的创新思路[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2.[5]王洛忠.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筹资困境及改善对策――以美国非营利组织筹资经验为借鉴[J].新视野,2012(1):54-55.

第五篇:非营利组织管理

浅析非营利组织策略性营销

(以希望工程为例)

众所周知,希望工程自从1989年以来资助贫许多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了许多希望小学、希望图书馆等。可以说希望工程20多年的健康发展,与其采取良好地营销策略密不可分。一个组织要想健康的发展,就离不开战略分析、战略确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四个方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营销策略:

一、组织内外环境的分析:战略分析是指一个组织通过对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扫描、综合分析和评估,以识别该组织对十其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外部机会和威胁的过程。外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科技、人口及法律等因素;内部环境分析中希望工程必须把握组织内部涉及人员安排、资金安排和物资调配事物,准确的外部和精准的内部分析,为希望工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的产品战略: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第一步,就是要开发适合的产品,并为产品制订合理的价格。任何组织或机构都要为自己的目标群体提供产品,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物品,而且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等附加利益。非营利组织要向目标群体充分展示产品的核心利益,增强公众的信心,通过使目标群体满意来维系其忠诚度。这就要求非营利组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发并创造出公众所接受的产品,通过由指导到引导的过程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希望工程向失学儿童捐赠的活动,从分体现了非营利组织产品的性质介于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营利组织提供的私人产品之间。

三、组织的渠道战略:非营利组织不仅要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制定有吸引力的价格,还要以适当的销售渠道传递给对象,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实现产品的销售。营销渠道是指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独立的组织或机构。多数非营利组织都相对缺少资源,必须获得其他机构的支持与协助,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最便捷的方式提供给目标群体。例如希望工程向企业或者其他机构募集资金,来维持其继续活动。非营利组织在制定渠道战略时,利用有效管理手段,处理好与每一个渠道成员的关系。为了有效管理好渠道成员,组织必须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四、组织的促销战略:对大多数非营利组织而言,促销意味着与现实对象和潜在对象进行沟通。在促销过程中,有关非营利组织的产品、服务、价格、员工、形象以及各种措施等,都在无时无刻不在对外进行着信息传递。非营利应该将促销看作是传播信息的沟通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方案。非营利组织营销的目的往往是改变行为和观念,这种改变包括认知改变、行动改变行为改变和价值观念改变。认知改变是使人们掌握新的信息,增加对某个既定理解程度。希望工程也不例外,希望工程在救助失学儿童的同时,不断的对其组织的宗旨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从而带动更多人参加希望工程。

综上,希望工程在采取以上几个营销策略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和发展新的营销战略。不仅发展壮大了自己的组织,还取得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第一,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既要规范非营利组织健康发展,又不抑制非营 利组织创新能力,同时要放宽对非营利组织的登记控制,加强服务机构运作期间的 管理,对其运作的规范化及质量进行监督,以促使这些机构在满足人们需要方面起 到应有的作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法律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可以为非营利组织创 造一个规范的社会发展环境,促使非营利组织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利十非营利 组织规范自身的行为。

第二,完善内部管理:首先,非营利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任用问题对十组织的 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外很多非营利组织都聘用政府的前任官员作为自己的 高层管理人员,非营利组织可利用这些政府官员和政府的关系,来获得发展所需的 资金。其次,由十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的特点,很多工作人员都是志愿义务服务,当然也有部分是有偿工作的。非营利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以防止贪污 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同时,必须对其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提高人 员素质从}fn提高服务质量和组织活动的效率。最后,非营利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 政府的官僚作风,坚持民主作风,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 制度。

第二,处理好政府关系:非营利组织是介十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二部门”,它 的作用在十提供政府和市场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的各种公共物品,协助政府做好公共 事业工作。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由政府对其进行拨款。所以,非营利组织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策略。但同 时非营利组织不能完全丧失其独立性,成为准政府,失去它存在的意义。非营利组织要保持对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的关怀,积极配合政府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从}fn

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捐助。此外,非营利组织要不断创新,不仅要在生产技 术等硬件方面创新,更要在组织管理方式方面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综上所述,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营利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在发展中不断探求创新,每个非营利组织必须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取得良好、健康的发展。

下载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非营利组织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pdf.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对策

    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对策作者:孙维霞 郑德亮会计之友2009-9-28【摘要】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本文从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现状......

    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房产税征收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房产税一直是各国税务系统的重点组成部分。房产税的征收在我国历史悠久,甚至在上古周朝就已经出现房产税征收的雏形。然而,经过长时间历史......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基因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于贵穴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03期 [摘要]基因产业是我国21世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时又面临发展机......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土壤现状及改良对策研究 作者:刘书运 孟宪聪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目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要实现农业的......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 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一直发展相对平稳。农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其成果表现如下: (......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5篇)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营销管理前言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

    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华东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 社会服务管理课程(上海)阎军楠 摘 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志愿者管理工作是非营利......

    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邢台学院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6 年 3 月 孟莎 201410290 会计学 翟之明 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