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复习方法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复习方法学习心得
复习方法
1.重视基础知识,提高解题准确度和速度
中考,首先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中考试题满分120分,其中较易试题,中等试题,较难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是7:2:1,其中较易试题和大部分中等试题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把这部分全部拿到,成绩不会太低.2.重视应用
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应用题,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点拨:方程思想的最大应用就是列方程解实际问题,要注意的是求得的解必须符合实际意义,即需要检验.3.重视创新开放
《大纲》指出:“初中数学中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4.解题之后要反思,从六个方面进行:
①思因果②思规律③思多解④思变通⑤思归类⑥思错误.5.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和纽带.转化和化归思想(消元法,降次法,待定系数法),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都是每年中考必考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篇:初中数学总复习方法
初中数学总复习方法
尖扎县中学祁文英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会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度。中考不仅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要考查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强化重点内容,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总复习分三个阶段,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和做法。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
其指导思想是既要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不留死角,又要适当突出重点,即“由薄到厚”;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完成记忆任务,在准确、熟练、规范上下工夫,能做中考试题里的中、低档题。
一、加强对全国各地历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研究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看,各地每年的中考试题均存在与以往试题部分雷同的现象。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中,有些考题是课本例题、习题的原题;有些考题是课本例题.习题的雷同题;有些考题是课本例.习题的变试题;有些考题是几个课本例、习题的组合题.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将对我们用好课本,把握教材的主体内容,定准复习方向大有好处。
中考试题年年变,在分量上,侧重上,难度上都会略有不同。因此,认真研究和解答进几年来得中考数学试题,体会命题专家是如何将数学要求具体化的,是如何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改造成试题的,是如何考查各知识点的,是如何考
查"三基"的.是如何考查数学思想、方法的,是如何考察数学能力的,是如何考查开放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问题的,是如何考查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与互译能力的,是如何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的,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解题为训练为中心
中考的选拔性特点是以解题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是以考生解题的速度和解题的正确率来表现能力强弱的,他一次性决定胜负。因此,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一定要表现为学生解体能力的提高。
1.解题训练应立足于中.低挡题
(1)中.低档综合训练价值高。
中.低档综合题区分度好,训练价值高,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删去最后高难题后,其地位就更加重要了。中考数学试题中70%-80%的题目为低、中档题.所以说,在中考考场上,抓住了中、低档题目就抓住了主体,并且中、低档题目的顺利解决,恰好为解高难题准备了信心和时间.
(2)中、低档综合题要讲的深、学的透.
平时训练中,以中、低档综合题为主进行训练,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2.一定要规范解题步骤
即:①审(搞清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②画(尽可能画出来能体现问题特征的图形);③想(回想、联想、猜想);④实(实施解题);⑤反(反思、验证).
3.习题的来源
从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看,课本题的改编是一个很好且很直接的来源,当然,各地历年的中考题(也可以变一变)也是最方便、最优质、最对口的来源.
三.讲通法
所谓通法,就是在解决问题(通常是某类问题)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据,以基本方法为技能,它的解题思路合乎一般的思维规律,其具体操作过程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
每年的中考数学试题60%以上的题目都是围绕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常规题,全卷低、中档题要占总粉的70%以上,抓住基本恰恰是保证基本分
争取高分的必要条件。再从应试技巧看,也要重视通性、通法。因为有了通性通法,有它作“底”,学生考试时心里就塌实了。
四、抓好应用型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动手操作性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用数
学”的意识与分析、比较、综合、探索的能力
关于数学应用性问题,实质包括两部分:一是建立数学模型;二是求解这个模型。中考中的应用性问题在考查“建模”方面还十分初等,重心在第二方面。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拦路虎是读题。不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被挡在解题大门之外。着启示我们应用题的教学,与其粗放式地训练大量的题,倒不如通过精选适量的,情境相对新颖的试题,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探索性问题,主要包括结论肯定型、结论否定型和结论不定型三类。要加强对这种题型解法的研究与训练。
数学开放题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它的教育价值和考察功能是巨大的。它是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特别是考查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题型。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强了对开放性问题的考查,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于动手操作性问题,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全国各地中考数学题中,涌现出了许多利益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动手操作性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构造能力、想象能力、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最终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这符合新课标的过程性目标。
五、继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训练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它的考查是考查考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考查知识的同时,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必然之举,即当前中考数学试题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其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上。我们教师要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现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并逐渐掌握蕴含在知识发生过程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六、要严格要求牢记基本知识
要增强学生记忆的紧迫性、长久性,坚决要求记住所有需记忆的知识,尤其是基本知识。记忆需一次到位,以能“默背”为合格,决不可把记忆任务推到复习的第二阶段。只有熟记,才能应用,才能迁移,才能逐步转化为能力。
第二阶段:综合提高
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即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的复习成果)、提高(即立足基础、重在综合、突出能力)、精炼(由厚到薄);目标是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在学生接题的合理、迅速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接替速度和解综合题的能力。第二阶段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
一、重点知识重点复习,重在联系
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考查时一般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它构成了中考数学试题的主体。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这就是指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重在考联系。因此,在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的数学复习应将重点防在公认的“数学的重点知识”上。所谓“数学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或具有急促作用的知识。在数学复习的第二阶段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初中数学知识,强化对知识点纵、横向联系的归纳总结。要通过总结,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让学生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储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二、注重能力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强调“以数的运算、式的化简、解方程(组)为主”; 对应用问题,一般要求全面理解题意,能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结论,尤其要发现和挖掘比较隐蔽的条件,必要时,可准确地作出示意图,以探求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在表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后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在表述解题的过程中要简捷明了,层次分明,严谨规范。预计2008年考查应用能力的试题,将会结合北京奥运、环境保护、节水节能等社会热点和学生熟悉的网络、体育等问题来设计,突出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三、两个加强与三个突出
⒈客观题要加强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⒉加强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⒊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
⒋突出“四多”训练
“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复习中,要多练基础题;多做开放性问题训练;多练“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多练“由小到大”的组合训练。⒌突出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的训练
试题叙述较长,不少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或发怵而直接越过去不做。这在应用题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就是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识图,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如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利用所给信息解题等训练学生。
四、重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几个老大难难问题
1、概念不清
2、审题材不慎也属基础性错误,可以造成严重失分。这不是平时粗心大意,到考试时细心一点,就能解决问题的。
3、运算不准
4、语言表述能力差
5、解题不全面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考生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时,在平时解题时一些学生只求会不求对,认为会了就行了,对不对到考场上再说。实际上这不是细不细心的问题,而是个能力问题。“会而不对”等于“不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而不对”还不如“不会”。
6、准而不快
准而不快”是解题的速度问题,即解题的策略问题,也是能力问题。平时必须对学生加强定时训练,强化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书写的规范和速度。
解决这些老大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用好自己的错题记录本
2、训练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
五、作好专题复习,专题应在综合教材重点内容和重要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近几年中考试题比较稳定的要求和热点问题综合研究后进行设置,既可按照内容
设置,也可按照思想方法设置,但专宜小不宜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设专题不仅应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覆盖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点,而应对重点、难点、弱点、热点都要有所侧重。
第三阶段,锁定目标,备战中考,进行模拟训练。
这一阶段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这时进行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通过练、评、反思,查漏补缺。其对策是: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提高速度规范解答。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以“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速度”为基本原则,盲目地追求快速,解题既不打草稿又不画图,仅使用心算或填上自己想当然的结果,失误甚多,而在解答大题时跳过必要的步骤,或丢三落四,结论不完整,推理不严密,失掉不应失的分数。我们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在答题时才会更加理性,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总之,中考复习应得法,应扎实有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只要尽自己所能,调整好考生的心态,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如意的成绩。
第三篇:初中数学总复习方法
初中数学总复习方法
中考是选拔性考试,会有一定的区分度和难度。中考不仅考查学生对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要考查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基础知识”是指:初中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总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全面、系统地复习,使学生沟通单元知识、方法之间的联系,形成合理、有序的知识网络,强化重点内容,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从而提升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总复习分三个阶段,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和做法。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
其指导思想是既要全面、系统地梳理知识,不留死角,又要适当突出重点,即“由薄到厚”;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完成记忆任务,在准确、熟练、规范上下功夫,能做中考试题里的中、低档题。
一、加强对全国各地历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研究
从全国各地的中考情况看,各地每年的中考试题均存在与以往试题部分雷同的现象。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中,有些考题是课本例题、习题的原题;有些考题是课本例题、习题的雷同题;有些考题是课本例、习题的变试题;有些考题是几个课本例、习题的组合题。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将对我们用好课本,把握教材的主体内容,定准复习方向大有好处。
中考试题年年变,在分量上、侧重上、难度上都会略有不同。因此,认真研究和解答近几年来的中考数学试题,体会命题专家是如何将数学要求具体化的,是如何将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改造成试题的,是如何考查各知识点的,是如何考查"三基"的,是如何考查数学思想、方法的,是如何考察数学能力的,是如何考查开放性、探索性和应用性问题的,是如何考查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与互译能力的,是如何设计新情境考查学生的,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解题为训练的中心
中考的选拔性特点是以解题能力的高低为标准的,是以考生解题的速度和解题的正确率来表现能力强弱的,他一次性决定胜负。因此,中考复习的最终成果,一定要表现为学生解体能力的提高。1.解题训练应立足于中、低挡题
(1)中、低档综合训练价值高。
中、低档综合题区分度好,训练价值高,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删去最后高难题后,其地位就更加重要了。中考数学试题中70%-80%的题目为低、中档题,所以说,在中考考场上,抓住了中、低档题目就抓住了主体,并且中、低档题目的顺利解决,恰好为解高难题准备了信心和时间。
(2)中、低档综合题要讲的深、学的透。
平时训练中,以中、低档综合题为主进行训练,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听得明白,有利于数学成绩的提高。
2.一定要规范解题步骤
即:①审(搞清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②画(尽可能画出来能体现问题特征的图形);③想(回想、联想、猜想);④实(实施解题);⑤反(反思、验证)。
3.习题的来源
从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看,课本题的改编是一个很好且很直接的来源,当然,各地历年的中考题(也可以变一变)也是最方便、最优质、最对口的来源。
三、讲通法
所谓通法,就是在解决问题(通常是某类问题)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以基础知识为依据,以基本方法为技能,它的解题思路合乎一般的思维规律,其具体操作过程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掌握。
每年的中考数学试题60%以上的题目都是围绕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常规题,全卷低、中档题要占总分的70%以上,抓住基本恰恰是保证基本分争取高分的必要条件。再从应试技巧看,也要重视通性、通法。因为有了通性通法,有它作“底”,学生考试时心里就塌实了。
四、抓好应用型性、探索性、开放性和动手操作性问题的复习,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与分析、比较、综合、探索的能力。
关于数学应用性问题,实质包括两部分:一是建立数学模型;二是求解这个模型。中考中的应用性问题在考查“建模”方面还十分初等,重心在第二方面。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拦路虎是读题。不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被挡在解题大门之外。这启示我们应用题的教学,与其粗放式地训练大量的题,倒不如通过精选适量的,情境相对新颖的试题,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探索性问题,主要包括结论肯定型、结论否定型和结论不定型三类。要加强对这种题型解法的研究与训练。
数学开放题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它的教育价值和考察功能是巨大的。它是考查学生能力与素质,特别是考查学生探究精神的良好题型。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强了对开放性问题的考查,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关于动手操作性问题,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全国各地中考数学题中,涌现出了许多利益活泼、设计新颖、富有创意的动手操作性试题,它主要考查学生的构造能力、想象能力、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最终主要还是考查学生的数学能力。这符合新课标的过程性目标。
五、继续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训练。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对它的考查是考查考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考查知识的同时,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必然之举,即当前中考数学试题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其实质主要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上。我们教师要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现行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并逐渐掌握蕴含在知识发生过程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六、要严格要求牢记基本知识。
要增强学生记忆的紧迫性、长久性,坚决要求记住所有需记忆的知识,尤其是基本知识。记忆需一次到位,以能“默背”为合格,决不可把记忆任务推到复习的第二阶段。只有熟记,才能应用,才能迁移,才能逐步转化为能力。
读“薄”教材:一是通读加精读,理解、识记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并从中概括出知识的前后联系、区别,进而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知识的系统,如教材中每章后的小结即是一章的精华,是读教材的提纲;二是读例题、习题时自己要重新推演例题,重点是进一步体会、熟练其包含的各种基本技能,找出一类问题的解题技能,领悟所突出的数学思想方法。读教材时你必须手中有笔、有练习本,然后“眼、手、脑”并举,不仅动笔演例、习题,适应默记概念、定理、公式,熟记其“关键词、关键语句”。
第二阶段:综合提高
其指导思想是巩固(即进一步巩固第一阶段的复习成果)、提高(即立足基础、重在综合、突出能力)、精炼(由厚到薄);目标是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在学生解题的合理、迅速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接题速度和解综合题的能力。第二阶段复习承上启下,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灵活运用的关键时期。
一、重点知识重点复习,重在联系
重点知识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考查时一般保持较高的比例,并达到必要的深度,它构成了中考数学试题的主体。知识的综合性,则是从学科的整体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这就是指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重在考联系。因此,在第一阶段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的数学复习应将重点放在公认的“数学的重点知识”上。所谓“数学的重点知识”就是那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维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或具有急促作用的知识。在数学复习的第二阶段中要从整体上把握初中数学知识,强化对知识点纵、横向联系的归纳总结。要通过总结,编织数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让学生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储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
二、注重能力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强调“以数的运算、式的化简、解方程(组)为主”; 对应用问题,一般要求全面理解题意,能清楚地理解全部条件和结论,尤其要发现和挖掘比较隐蔽的条件,必要时,可准确地作出示意图,以探求条件和结论的内在联系,依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在表述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后列出方程或函数关系式,在表述解题的过程中要简捷明了,层次分明,严谨规范。
三、两个加强与三个突出
⒈客观题要加强速度和正确率的强化训练
⒉加强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⒊突出基础知识的灵活和综合运用
⒋突出“四多”训练
“一题多问,层层递进”是中考命题的又一特点。复习中,要多练基础题;多做开放性问题训练;多练“由大到小”的分解训练;多练“由小到大”的组合训练。
既做到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又做出多题一解,训练收敛思维。复习时,要做到多问为什么,不要只是想一想,一定要动手推演练习小结。其规律、技巧,让自己去体验、感受思维过程,积累和丰富自己解题的实践经验。
⒌突出学生阅读与分析能力的训练
试题叙述较长,不少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抓不住关键,从而束手无策,或发怵而直接越过去不做。这在应用题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就是学生阅读、分析能力低。解决的途径是,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作图、识图,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一些阅读材料,如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题,利用所给信息解题等训练学生。
四、重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几个老大难问题
1、概念不清
2、审题材不慎也属基础性错误,可以造成严重失分。这不是平时粗心大意,到考试时细心一点,就能解决问题的。
3、运算不准
4、语言表述能力差
5、解题不全面
“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考生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平时解题时一些学生只求会不求对,认为会了就行了,对不对到考场上再说。实际上这不是细不细心的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会而不对”等于“不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而不对”还不如“不会”。
6、准而不快
“准而不快”是解题的速度问题,即解题的策略问题,也是能力问题。平时必须对学生加强定时训练,强化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书写的规范和速度。
解决这些老大问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让学生用好自己的错题记录本
2、训练解题的速度及准确性
五、作好专题复习,专题应在综合教材重点内容和重要思想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近几年中考试题比较稳定的要求和热点问题综合研究后进行设置,既可按照内容设置,也可按照思想方法设置,但专宜小不宜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所设专题不仅应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覆盖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点,而应对重点、难点、弱点、热点都要有所侧重。
第三阶段,锁定目标,备战中考,进行模拟训练。
这一阶段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经过第一轮和第二轮的复习,学习的基础知识已基本过关,这时进行模拟训练,其目的就是查漏补缺和调整考试心理,便于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建议考生在做好学校正常的模拟训练之余,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各地中考试卷,设定标准时间,进行自我模拟测验,通过练、评、反思,查漏补缺。其对策是: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提高速度规范解答。有的同学在答卷时,不以“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速度”为基本原则,盲目地追求快速,解题既不打草稿又不画图,仅使用心算或填上自己想当然的结果,失误甚多,而在解答大题时跳过必要的步骤,或丢三落四,结论不完整,推理不严密,失掉不应失的分数。我们要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加强,在答题时才会更加理性,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总之,中考复习应得法,应扎实有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获得成功的秘诀,只要尽自己所能,调整好考生的心态,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如意的成绩。
第四篇: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新颖引入,巧设悬念,以“奇”促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
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
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第五篇: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初中数学学习心得
2011年9月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连云港市教育局主办的连云港市中小学“青蓝课程”初中数学班学习,学习结束后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在开幕式上,我知道了“青蓝课程”被指定为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培训活动的选修课程;通过“青蓝课程”的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潜心治学,建立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通过“青蓝课程”的实施,促进全市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在上午的一、四节课中,我听了来自新海实验中学的姜晓刚老师、东海实验中学的丁广琳老师的七年级数学《3.1字母表示数》,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都很透彻的讲解了本节内容;姜晓刚老师在自学质疑环节中讲解生动形象,在数学实验室中讲解直观、简洁、明了,在智力大比拼环节中的算“24”中的J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它更能生动形象的说明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丁广琳老师通过学案上的问题1和问题2巧妙的引入课题,其中例子日常用语中“你已经说了n遍”中的n是字母,但它能很好的表示数多的意思,这更能充分的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另外两位老师的思路都很清晰,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能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上午的第二节课中,来自海州实验中学的王立老师利用多媒体从自主探究、生活小测、自主合作、挑战自我等几个方面精彩的讲述了九年级数学《3.1二次根式》。
上午的第三节课中来自东辛农场中学的潘守忠老师利用分组比赛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学生自主总结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并由学生自主发言证明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讲解过程中潘守忠老师能充分利用模型进行形象直观的讲解,最后由师生一起总结出解决等腰梯形问题常见的辅助线。
下午的第一节课中,来自赣榆欢墩中学的李加官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了九年级数学《4.1一元二次方程》,在讲解过程中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所提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最后孙朝仁所长的评课更是精彩无比,他的观点使我感慨很深,具体如下:
一、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特点,不能象传统教学一样,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学案导学的一定要科学,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富有启发性,一定要体现“先学后教”的理念。
二、教师要读透课本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以课本为载体,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学透大纲、读透课本,通过认真研读课本,再将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能忘了课本,课本是我们教学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不但要守住、还要守好,不但研究它,还要读透它。
三、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认识数学的本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不能进行纵向的深挖,而应进行横向的拓宽,更不能只注重知识的高难度,只要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即可。
四、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白自己要讲什么;教学引入也一定要干脆、利落,直指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总结同样也要围绕教学目标。
五、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
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一定要到位,不管是“三案六环节”还是“六模块”,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改变,要的是内涵上的改变;学案不能只是课本的“搬家”,同时学案也不一定还是六个环节,要进行变通,要真正理解教学改革的精神。
上面就是我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我觉得这次学习很值!
凌兵
20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