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时间:2019-05-12 20:0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第一篇: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从我国的中学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学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做具体的分析,以探讨师生特别是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了解学校中集体与个体的心理活动,并预测其心理发展,为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提供心理科学依据,以利中学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优化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管理效能,实现中学的教育目标。

心理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探索中学领域中的心理规律是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如果不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年龄特征,就难以确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可靠指标及促使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有效措施;如果不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心理规律及个别差异,就不能自觉地进行因材施教,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巩固率,也不能有效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只有依照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才能在中学教育活动中,实现预期的中学教育目标。

心理活动有质与量的差别。对于师生员工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质的辨别、成熟程度的度量,不仅是认识其心理活动的强度和倾向的基本途径,而且是预测其心理活动的前提。对师生员工心理活动的测定、心理发展的预测,以及行为调控的研究,是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影响心理活动测定、心理发展预测和行为调控的效度的因素很多,既有环境方面的,例如社会风尚、政治风云、经济制度的变革、文化背景的作用等宏观环境因素;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各种常规训练的标准等微观环境因素;又有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方面的,例如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承受噪音、温度、湿度及饥渴等的能力,生理发展的成熟度等生理因素,中学生的交往渠道、对象和性质,学校集体中的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人际关系,角色期待,挫折容忍力、心理发展的成熟度等心理因素。因此,要对学校中的师生员工的心理活动进行质的辨别、成熟度的度量并不是轻而易举的。

第二篇:中学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弗洛伊德把生理卫生带入心理学提出:遗忘动机说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论(信任对不信任0-1.5、自主感对羞耻2-

3、主动对内疚4-

5、勤奋对自卑6-

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12-

18、亲密对孤独 成年、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斯金纳:程序教学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加工理论)认为: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

(1)学习层次: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2)学习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我国心理学家: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迷箱实验(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他和亚里士多德:痕迹消退说

操作性行为:强化、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消退、惩罚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共同要素说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以上四位是联结学习理论

★苛勒: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实验)与尝试—错误说对立 ★布鲁纳:结构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教学原则:动机(好奇、胜任、互惠)、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1994年成果表现:

1、主动性研究、反思性、合作性、社会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与认知策略)

★知识学习的类型:

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2、上位学习、下位、并列结合学习

★过程:

1、知识的获得、2、保持、3、提取 ★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

★直观对象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遗忘理论:1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2干扰说3同化说(奥苏伯尔)动机说(弗洛伊德)

★ 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尝试背诵、第七章:技能的形成(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的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技能的作用: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操作技能形成: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4、操作的熟练

★ 操作技能培训的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练习方法:时间分配(集中、分散)内容完整(整体、部分)途径(模拟、实际、心理)等练习★心智技能的形成理论:

1、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定向、物质与非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内部言语)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类:布鲁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三类

★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等级

★动作技能包括: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一直为不直接从事体育的教师忽视。

★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的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一般性教学目标、具体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与材料、教学情境

★教学事项: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内容、提供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反馈、评定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教学媒体:

1、非投影视觉辅助

2、投影视觉辅助

3、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1946年戴尔的经验锥形图)★课堂环境:

1、课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

★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包括(发现教学、情感教学、合作学习)

★发现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经历四阶段: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评价结论

★合作学习:特征:

1、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个别化教学:

1、程序教学(普莱西、斯金纳)、2、计算机辅助(交互性、即时反馈、生动形象、自定步调)

3、掌握学习布卢姆提出,只要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文化研究启发式教学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提出:遗忘同化说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建构主主学习理论: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以上三种是认知学习理论

★成就动机:奥苏伯尔:认知内驱力(学习的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体现

★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50%的成功率避免失败:最难或最容易)★维纳:成败归因理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包括(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耶克斯和多德森 美国:动机的“倒U曲线”认为:中等动机水平最有利学习效果。★贾德:经验类比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1)形式运算(11-15)形式运算(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泽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吉尔福德:美 辐合型与发散型

★艾里斯: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台湾吴丽娟编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

第一章:概述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

★群体差异(年龄、性别、社会文化等)个体差异(基础、方式、智力、兴趣、需要等)

★教师:敬业、专业知识、技能、教学风格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自然条件、教学设施、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气氛、关系、校风)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学习准备: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 2岁:口语发展、4岁形状知觉形成、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

★自我意识:核心力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3岁)、社会、心理自我 ★智力差异:(个体、群体)群体包括:性别、年龄、种族 ★性格类型:倾向性:外倾、内倾独立性:独立、顺从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的功能:

1、激活、2指向

3、强化功能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驱力)、学习期待

★奥苏伯尔:成就动机:认知、自我提高(得到地位和自尊)、附属内驱力(得到赞许、接纳)

★学习动机的种类包括社会意义:高尚的与低级的动机作用与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

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影响到学习效果

4、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的体现。

包括:生理(最低级)、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级)

3、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4、成败归因理论维纳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5、自我效能理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学习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顺应迁移(包容)与重组性迁移(字母-音节)★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经验类比论(贾德)

4、关系转换论(格式塔)★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交叉或重叠就产生迁移特纳和吉克: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产生迁移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心向与定势(促进与阻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 4.促进迁移的教学

★促进迁移: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安德森: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原形定向、原形操作、原形内化心理模拟法步骤(创拟确立模型(关键)和检验修正模型)

第八章: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策略★复述策略(利用有意识记、排除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观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 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谐音、位置、缩简、关键词、视觉想像、语义)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 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监视、调节策略

★ 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人力资源的利用

★ 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激发、讲演、练习、反馈、迁移等环节)

2、程序化教学

3、完形训练

4、交互式教学

5、合作学习模式)★学习策略的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性、个人自我效能感)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问题成分:

1、给定的条件

2、达到的目标

3、存在的限制 ★问题解决特点:

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问题解决过程:(以杜威为代表认为是循序渐进、分阶段的)

1、发现

2、理解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已有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智力、性格、情绪、风格

★创造性的特征(能力)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

3、个性 ★创造者个性特征: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具有独立性。

★训练创造性:

1、发散思维(用途扩散、结构、方法、形态扩散)

2、推测和假设

3、自我设计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结构:

1、认知成分

2、情感(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个体品德的核心)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品德的各种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自律道德)

2、柯乐伯格:三水平:

1、前习俗(9岁)

2、习俗水平(大部分人)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3、六阶段:惩罚服从、相对功利、寻求认可、遵守法规、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初二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高中的伦理具有成熟性。★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依从(从众与服从)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2、认同

3、内化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说服

2、榜样

3、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赞赏、行动阶段)

5、奖励与惩罚6角色7讨论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有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的结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焦虑症:与客观威胁不适合为特征(运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矫正)

★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 ★强迫症:(强迫观念与强迫行为)强迫洗手、计数、反复检查等(日本的森田疗法)

★恐怖症:非理性的惧怕(系统脱敏法)

★人格障碍: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是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的产物。

★学校心理教育重视:人的潜能、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心理评估是健康教育的依据、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包括(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心理测验:测量的特征:认知测验、人格测验 ★评估性会谈:(评估性、影响性会谈)还会运用: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面质

★观察法的记录包括: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轶事记录、★心理辅导的目标:1学会调试

2、寻求发展

★改变行为的方法:

1、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行为演练的方法:

1、全身松弛、2、系统脱敏法、3、肯定性训练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师、学生和课堂情境等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老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的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群体对活动的促进与阻碍取决:

1、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正式群体:(班级、小组、少先队)经历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等三个阶段

★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朋友、小集团。对个体的影响取决于它的性质和目标的一致性。

★两种群体都有:群体凝聚力(班级集体成功的标志)、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间的人际关系。

★非正式群体规范受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是心理学家: 勒温

★课堂气氛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开放型

★教师期望影响课堂气氛:

1、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人际交往工具: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距离远近、交往频率、态度相似、个性互补、外形)、2、合作与竞争(是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群体间竞争的效果取决于群体内的合作

★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任务促成的、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的三要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

★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学生座位的分配(关注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教学过程的规划

★课堂活动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非教学活动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评价的步骤:确定评估目标、搜集资料、描述分析资料、形成价值性评断、做出决定。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

★测量与评价的分类:1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和总结性评价(对完整教学过程的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3配置性评价(准备性摸底)和诊断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之后)

4、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测量与评价(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的方法:

1、标准化成就测验

2、教师自编测验

3、非测验性评价

★标准化测验优越性: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缺点:与课程关系不协调、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

★测验前的计划:

1、确定测验目的、考查的内容、列出课程内容、写出计划细目表、选择合适题型。

★自编测验的类型:

1、客观题(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

2、主观题(论文题、问题解决题)

★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1信度(可靠性)2效度(正确性)3区分度

★非测验性评价(情感方面)

1、案卷分析(练习、作业、日记等)

2、观察(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3、情感评价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教师专业需要的特殊能力: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口头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能力。

★教师人格影响教学效果的两个重要特征:

1、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

2、教师定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成长包括(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 有效的教学策略:(每天回顾、呈现新材料、指导的课堂作业、布置家庭作业、每周或每月回顾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布鲁巴1944年提出四种反思: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第三篇: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健康教育的意义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未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保健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否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说明健康教育对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的地位和价值。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第68次会议,根据初级卫生保健原则来重新确定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新策略”,强调了健康教育是策略而不是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联

系各部门的桥梁,以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动。

2.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冠心病、肿瘤、中风己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了1/3,脑血管病下降了1/2,吸烟率下降1.1%。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3.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患病的危险性,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业。正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目前,成年人的疾病和死亡原因主要是癌症和冠心病,然而,如果人们能够获得有关吸烟、饮食和锻炼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的话,成年人的死亡总数可以减少50%以上。同样在大多数国家,饮酒引起的事故和疾病也是过早死亡的一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清单上,现在还必须加上艾滋病。目前,世界上对付这种新威胁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在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从而保护他们的家庭。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据介绍,在美国,尽管 2

烟草业每年花费近20亿大做广告,但美国现在已有3300万人开始戒烟。

现在已经很清楚,普及卫生保健知识这种手段潜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学进步都大得多。例如,如果用医疗手段把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人均寿命增加1岁,估计每年要花好几十亿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们下决心合理进食、经常锻炼、不吸烟、饮酒适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就能使男性的寿命增加10岁。而美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1岁。

4.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做出的与健康有关的决定。自我保健包括了个人、家庭、邻里、同事、团体和单位开展的以自助为特征(也包括互相)的保健。它是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的体现,它能发挥自身的健康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综观世界潮流,如美国的“健康的国民”,英国的“预防与健康:人人的责任”,加拿大的“健康影响模式”,澳大利亚的“健康的澳洲人”,日本的“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钥匙在您手中”等等,这些运动不仅是体现了民众健康服务的目标和策略,更着眼于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参与态度和实践。自我保健不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提高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人们健康水平。

5.健康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克服封建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封建迷信是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也是麻痹人们思想的精神鸦片。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是损害人们健康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医药卫生范畴的。许多人相信“鬼”与“神”,有病时求巫不求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破除群众中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迷信思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使群众掌握科学知识,自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与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支持健康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2.建立或促进个人和社会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阿拉木图宣言)指出:“群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个人或集体的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促使群众与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某些保健计划活动。通过提供信息、提高个人技能,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正确、有效地作出抉择。

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人类的健康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健康教育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4.积极推动医疗部门观念和职能的转变,使医疗部门的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要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中有关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全国人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全国健康教育事业发展。

2017年5月9日

第四篇: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健康教育的意义

1.健康教育是初级卫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阿拉未图宣言》指出,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保健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为重要的,是否能实现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关键。说明健康教育对实现所有健康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中的地位和价值。第36届世界卫生大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第68次会议,根据初级卫生保健原则来重新确定健康教育的作用,提出了“初级卫生保健中的健康教育新策略”,强调了健康教育是策略而不是工具。为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应该把健康教育作为联系各部门的桥梁,以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活动。2.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的战略措施,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当今发达国家和我国疾病死亡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死因不再是传染病和营养不良,而是被慢性病所取代,冠心病、肿瘤、中风己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这些疾病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约占50%)、职业和环境因素有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降低致病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实践证明,健康教育能有效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等。近20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冠心病下降了1/3,脑血管病下降了1/2,吸烟率下降1.1%。已 1

有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健康教育在增进群体健康水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到全世界的重视。

3.健康教育是一项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健康教育可改变人们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减少患病的危险性,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业。正如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指出,目前,成年人的疾病和死亡原因主要是癌症和冠心病,然而,如果人们能够获得有关吸烟、饮食和锻炼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把它们付诸实践的话,成年人的死亡总数可以减少50%以上。同样在大多数国家,饮酒引起的事故和疾病也是过早死亡的一个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开展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在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清单上,现在还必须加上艾滋病。目前,世界上对付这种新威胁最有效的武器仍然是在群众中开展健康教育,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从而保护他们的家庭。许多国家的事实表明,健康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据介绍,在美国,尽管烟草业每年花费近20亿大做广告,但美国现在已有3300万人开始戒烟。

现在已经很清楚,普及卫生保健知识这种手段潜力比其他任何可以想象的科学进步都大得多。例如,如果用医疗手段把西欧和北美地区的人均寿命增加1岁,估计每年要花好几十亿美元才能奏效。然而,如果人们下决心合理进食、经常锻炼、不吸烟、饮酒适量,那么,花费不了多少钱,甚至分文不花,就能使男性 2 的寿命增加10岁。而美国用于提高临床医疗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亿计,却难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1岁。

4.健康教育是提高广大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渠道,自我保健是指人们为维护和增进健康,为预防、发现和治疗疾病,自己采取的卫生行为以及做出的与健康有关的决定。自我保健包括了个人、家庭、邻里、同事、团体和单位开展的以自助为特征(也包括互相)的保健。它是保健模式从“依赖型”向“自助型”发展的体现,它能发挥自身的健康潜能和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责任感。综观世界潮流,如美国的“健康的国民”,英国的“预防与健康:人人的责任”,加拿大的“健康影响模式”,澳大利亚的“健康的澳洲人”,日本的“国民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的钥匙在您手中”等等,这些运动不仅是体现了民众健康服务的目标和策略,更着眼于民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参与态度和实践。自我保健不能自发产生,只有通过健康教育才能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增强其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人们实行躯体上的自我保护,心理上的自我调节,行为方式上的自我控制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调整,提高整体卫生保健水平和人们健康水平。

5.健康教育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健康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还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克服封建习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封建迷信是人们缺乏科学知识的一种表现,也是麻痹人们思想的精

神鸦片。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地区,封建迷信活动仍然是损害人们健康一个重要原因。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中很大部分是属于医药卫生范畴的。许多人相信“鬼”与“神”,有病时求巫不求医,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破除群众中在医药卫生方面的迷信思想,只有通过健康教育,使群众掌握科学知识,自觉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二、健康教育的任务

1.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与决策层转变观念,从政策上支持健康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动,并且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政策。2.建立或促进个人和社会对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责任感。<阿拉木图宣言)指出:“群众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个人或集体的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促使群众与专业人员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某些保健计划活动。通过提供信息、提高个人技能,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正确、有效地作出抉择。3.创造有益于健康的外部环境。人类的健康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健康教育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相关部门协作,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4.积极推动医疗部门观念和职能的转变,使医疗部门的作用向着提供健康服务的方向发展。

5.大力开展健康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目前,要全面落实《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中的有关健康教育内容,提高我市全体市民卫生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健康教育事业发展,把我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

2014年3月

第五篇: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支。(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边缘科学)2.桑代克(美国)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以辩证唯物注意为指导,解释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第三节 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3.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只是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4.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5.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第二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力。2.良好的观察具有以下品质: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 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持久性

(三)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第二节 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4.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有意记忆)记忆和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5.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 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7.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8.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请教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四节 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10.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类型: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二)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1.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

(三)情感不断深刻

(四)情感逐渐稳定(1)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向理性化 第二节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一)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

(三)性教育的忽视

(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3.中学生的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自我显示 4.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一)早恋弊多于利

(二)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三)加强性教育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2.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3.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能自觉地、主动地去行动,以达到目标。(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责任感比较强。(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在果断方面有所发展,能适当而坚定弟作出决定,执行决定。(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第四节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1.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

定性和可变性、完整性、积极性 3.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1.自我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二)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当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第二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5.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6.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7.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本质属性)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8.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 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第三节 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9.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 10.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11.价值观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12.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13.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第四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4.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 15.创造力的构成(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16.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17.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18.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2.利用文章途径,引导想象 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景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第五节 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20.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中学生智能的培养:(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异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2)学校教育对学生智能的培养。用结构一“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④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第六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力方式的统一体。2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核心地位 23.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24.高中生平等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倾向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特点。26.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第六章 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力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兴趣注意(1、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4.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5.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正确引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六)注意个别差异。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太多、学习定势。(2)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 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 8.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三节 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9.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10.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11.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向结合

(四)复习方式多样化。12.中学生知识的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两种。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三)课题的性质。第四节 中学生技能的形成

一、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

二、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1)促进条件知识的形成(2)促进产生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第五节 中学生的学习策略问题 16.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 17.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用 第六节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18.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19.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内源性因素 1.遗传素质 2.认知评价能力 3.知识准备 4.应试技能

(二)外源性因素 1.期望 2.教师的评估 3.考试情境的知觉 20.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结果

(三)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筛选择优供能

2、整合功能

3、自我完善功能)

二、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三、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1.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一)班干部的选拔

(二)班干部的培养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四、树立良好的班风(特征)(1)班级成员都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勤奋好学,有朝气。(2)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正面典型。(3)全体成员能够严格遵守纪律(4)全班同学团结互爱;(5)全体学生都有适度的自尊心、高度的集体荣誉

感和责任感,有争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6)全班学生都有自制的习惯。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及意义 1.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2.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6)易操作性原则 3.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好的几项工作(1)制定活动计划(2)落实组织准备工作(3)出来活动的偶发事件(4)活动总结。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第一节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1.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

(一)内隐性和外显性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2.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

(一)教师因素(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课堂调控,管理方式,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学生因素(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式)

(三)环境及其他因素(班级文化,班级规模和座次编排方式,师生关系)4.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一)提高教学能力

(二)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

(三)掌握课堂调控能力

(四)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二节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技巧

一、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3.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及技巧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4.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1)新旧知识相联系(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简洁明了(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 5.课题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故事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求(音量适中;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流畅自然)

二、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含糊不清;讽刺挖苦;冷淡鄙视;离题万里;不懂装懂;片面绝对;粗话脏话)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亲切热情,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6.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1)要有计划性;(3)要讲求逻辑性;(4)要重视诱导性;(5)把握提问的数量、难易度;(6)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7)提问对象有四忌(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齐答)7.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1)精心设计问题(2)把握发问时机(3)善于启发引导。课堂教学机智问题

一、课堂机智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趁热加工法;冷却处理法;以静寓动法;幽默法;诱导法)8.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1)首位照应,紧扣中心;(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9.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比较式;激发情感式;发散式;联系巩固式;活动操作式。第九章 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就是一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第二节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2.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

(二)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二)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三)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四)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最基本因素 第三节 中学生的偏离行为 3.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4.在我国现阶段学生的偏离行为主要有

(一)一般性社会偏离

(二)违章偏离行为

(三)轻度违法行为

(四)违法犯罪行为 5.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自杀、第四节 中学生的网络行为 6.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要

(二)交往需要

(三)情感宣泄

(四)休闲娱乐

(五)好奇心理

(六)自我表现 7.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3.自我形成 4.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二)消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思维方式 3.道德意识 4.网络成瘾 8.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一)家庭引导

(二)学校教育

(三)社会控制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三)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校质量

(四)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第三节 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4.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一)厌学 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1)学生:应调整好心态,有信心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学校: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愿望。(3)教师: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4)家长:改变育子观念,多与孩子沟通,不给孩子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注意查问题、不迁就。(5)要彻底遏制“厌学”根源,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应试教育体制。

(二)学习压力

(三)学习困难

(四)考试焦虑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放任心理原因:一是受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以往生活当中遇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三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表现为人格障碍;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第四节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5.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

(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

(四)学校环境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三)父母过高的期望

(四)与父母的沟通不畅

三、社会因素

(一)社会意识的污染

(二)社会传媒的不当传播

(三)住宅的独立化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

(二)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

(四)情绪、情感的因素 第五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6.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二)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一)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

(三)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学会赞美他人

(二)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

四、注意教育中的心理卫生

(一)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二)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三)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五)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第一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第三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端正认知

(一)树立正确的自强概念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1)自我克制。(2)合理释放不良情绪(3)转移精力(4)增加受挫能力(5)教师又是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位思考。

二、调适情感

(一)控制情绪

(二)合理宣泄

(三)转移

(四)自我安慰

三、改变行为

(一)角色学习

(二)个别或集体讨论

(三)坚持锻炼

(四)寻求专业帮助

(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下载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的意义

    军人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军人心理学的研究,一是可以促进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心理学一般理论为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军人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促进......

    任务教学法意义

    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他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二、中学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一门学科的性质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而确定的。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由于不同的学派对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实质的理解不同,因而对心理学的性质也就有不......

    中学教育心理学总结(精选5篇)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2012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2月江苏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简约版) 名词解释 1. 学习准备 2. 自我效能感 3. 元认知 4. 行为目标 5.皮格马利翁效应 选择题 1. 有关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

    贵州省2010中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中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简答题: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河南教师考试信息: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简答题: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简答题: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心理学》简答题: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