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国读后感
姓名:伏沁怡 专业班级:机电101 学号:201010216017 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读熊培云《思想国》有感
《思想国》是一本能看得见思想,看得见心灵的书。此书精选了作者在巴黎留学及驻欧采访期间所撰写的部分文字,记录了一个游子置身异国的所见所想,及其身在中国转型时期的种种乡愁。“柏拉图要理想国,熊培云要思想国”、“从理想国到思想国”、“从刀剑共和国到思想共和国”。“思想国”是本书的价值指引。自作者2005年提出建设“思想国”以来,“思想国”一词立即风靡网络。如何建设一个人道的、人体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新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世界注目华夏,子孙昂首大呼自命“中国是世界的心脏”时,作为中华载体的个体国人之一,我却心虚而惶恐。富不过三代,唐宋元繁华过,明清热闹过,当下的我们不过是从曲折跌宕的一个谷底在往上爬.经济数字像开水里的气泡沸腾,但对于文明的接力和传承我们还在艰难前行.越来越多开明的国人记住了26字母或5元音,却忘了大学之道,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或者还能吟唱几曲唐诗宋词的风雅,却不甚理解韵文里藏匿的意境是在提醒懂得的人有责任向世人布道,因为个人的风光才情绝不应该只是窗前装饰的雕花镂鹊,而担负着责任去为为其他尚在褴褛中苦寻抑或迷途的人们打开胸襟视野和境界的一扇光明。相对于历史的惨痛,当下和熊培云一起悲苦于当下的淡漠,但决不会不明白任何一种生命的轨迹中应该经历的蜕变和涅磐。思想有多重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书籍能让人思考;鲁迅弃医从文,因为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者抓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所以要先改变人们的思想,中国才能有希望。
最值得庆幸的是成长,中国人左过右过自守过冒进过,惨痛过失去过绝望过哀号过。最可怕的不是被掠夺而是被遗忘,不是被世界遗忘而是被自己遗忘。耄耋老者还在他国的土地上寻访自家的宝玉,风尘归土也要回葬到家乡的老槐树。年轻人历练太少,默识人生惟有读书。值得庆幸的是辉煌没了,基业还在;繁华没了,根还在。这基业圈牢了废墟之上的足迹,这魂魄萦系了古战场里游离的冥灵。圆明园的恢宏已经碎成瓦砾,人类仍然在圆明园黄花阵中寻找出口。但值得
姓名:伏沁怡 专业班级:机电101 学号:201010216017 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此时在悲悲戚戚的南华旧梦中醒来,如同彼时的陈独秀李大钊。几百年前的天下苦秦久已于是便有了揭竿为旗,当下民族魂魄的遗落和迷茫刺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紧接着上场的也必然是精神的苏醒呼喊出理性的声音。
书中作者所追求的艺术的生活境界和宽厚自由的生活状态,对我很有启示。作者所要建构的“思想国”是一个开放的公民社会,是一个人人可以自由思想的共和国。即使改革开放30多年了,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字眼与话题,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的让人充满希望。我想,这主要是得益于作者始终持着一种不偏激,不激进,就事论事的观点,既有忧伤、批评、反思,但更多的是理性,是热爱、宽容、温暖、责任和希望,并且无比坚定。作者致力于建立“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思想国”,书中很多对现实的忧思,并且除了忧思以后,还给出了可解决问题的良方。书中说“你多一份悲观,环境就多一份悲观”,“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我们每个人,所有抱持平凡而高贵之心灵者,要积极地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把一生当作事业来做,把一生当作自己真正的远大前程。”多么的温暖和感人。是的,“唯有自由思想,才能让我们可以不依仗或畏惧权势。”
书中作者强调的文化多样性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两年前掀起的“国学热”至今可说是围绕“孔子”与儒家学说,但我们仔细思考过吗,这其中有多少受用了我们或者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他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好、更幸福吗?让我们一代人重新与历史连接,不是靠翻出一堆旧书就可以解决的。旧书要翻,最好还能多翻一点,我们本就有多元的需求,我们也渴望不是大一统的文化。学习他人很重要,不忘记过去也很重要,但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盲目跟风,不去思考,毕竟时代不同,需要的理念也不同。从不敢说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因为心目中的理想国应该是意识先决一切的,没有理性的文明的经济繁盛仍然是一片镀金的黄铜,华衣的蒙昧.爱极了戈万说“老师,我们两人的乌托邦区别就在这里:您要义务兵役,我要学校;您梦想人成为士兵,我梦想人成为公民;您希望人拥有强力,我希望人拥有思想。您要一个利剑共和国,而我要一个思想共和国。”
第二篇:思想国
《思想国》是一本能看得见思想,看得见心灵的书;世界注目华夏,子孙昂首大呼自命“中国是世界的心脏;最值得庆幸的是成长,中国人左过右过自守过冒进过,;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此时在悲悲戚戚的南华旧;书中作者所追求的艺术的生活境界和宽厚自由的生活状;书中作者强调的文化多样性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每个人的危机感和生活的目标不同,选择自然会不同。就像是在你选择看一本书的时候,会徘徊在两本完全不同性质的书上,一个给于你实际的功用,这个跟现在的所谓销售学等等相似,而另外一个并未给于你一个对于疑问的完美解答,相反却不断地提出引人深思的话题,引导你往这个领域更远的方向去挖掘。读者自己挖掘出的结论与作者的也许会截然相反,然而作者希望这本书给读者带来的启发,却已经完成其深重的使命。我很庆幸我写的第一篇完整的读书笔记是熊培云的这本〈思想国〉,既将我引向更远的读书之路,也帮我确定我所期望看到的媒体人对社会和新闻应有的态度。
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思考的方法带给我们的局限性总是很容易产生却不容易发现的。然而开放和宽容的态度所能带给我们思想上的进步往往被人低估。富不过三代,唐宋元繁华过,明清热闹过,当下的我们不过是从曲折跌宕的一个谷底在往上爬.经济数字像开水里的气泡沸腾,但对于文明的接力和传承我们还在艰难前行.越来越多开明的国人记住了26字母或5元音,却忘了大学之道,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或者还能吟唱几曲唐诗宋词的风雅,却不甚理解韵文里藏匿的意境是在提醒懂得的人有责任向世人布道,因为个人的风光才情绝不应该只是窗前装饰的雕花镂鹊,而担负着责任去为为其他尚在褴褛中苦寻抑或迷途的人们打开胸襟视野和境界的一扇光明。相对于历史的惨痛,当下和熊培云一起悲苦于当下的淡漠,但决不会不明白任何一种生命的轨迹中应该经历的蜕变和涅磐。思想有多重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书籍能让人思考;鲁迅弃医从文,因为如果中国人思想不能觉醒,即使体格如何强壮,还不是被帝国主义者抓去杀头?还不是只能成为示众的材料和麻木的看客?所以要先改变人们的思想,中国才能有希望。
最值得庆幸的是成长,中国人左过右过自守过冒进过,惨痛过失去过绝望过哀号过。最可怕的不是被掠夺而是被遗忘,不是被世界遗忘而是被自己遗忘。耄耋老者还在他国的土地上寻访自家的宝玉,风尘归土也要回葬到家乡的老槐树。年轻人历练太少,默识人生惟有读书。值得庆幸的是辉煌没了,基业还在;繁华没了,根还在。这基业圈牢了废墟之上的足迹,这魂魄萦系了古战场里游离的冥灵。圆明园的恢宏已经碎成瓦砾,人类仍然在圆明园黄花阵中寻找出口。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此时在悲悲戚戚的南华旧梦中醒来,如同彼时的陈独秀李大钊。几百年前的天下苦秦久已于是便有了揭竿为旗,当下民族魂魄的遗落和迷茫刺痛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紧接着上场的也必然是精神的苏醒呼喊出理性的声音。
书中作者所追求的艺术的生活境界和宽厚自由的生活状态,对我很有启示。作者所要建构的“思想国”是一个开放的公民社会,是一个人人可以自由思想的共和国。即使改革开放30多年了,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字眼与话题,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的让人充满希望。我想,这主要是得益于作者始终持着一种不偏激,不激进,就事论事的观点,既有忧伤、批评、反思,但更多的是理性,是热爱、宽容、温暖、责任和希望,并且无比坚定。作者致力于建立“人道的、人本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思想国”,书中很多对现实的忧思,并且除了忧思以后,还给出了可解决问题的良方。书中说“你多一份悲观,环境就多一份悲观”,“你默许自己一份自由,中国就前进一步”。“我们每个人,所有抱持平凡而高贵之心灵者,要积极地做自己想做和能做的事——把一生当作事业来做,把一生当作自己真正的远大前程。”多么的温暖和感人。是的,“唯有自由思想,才能让我们可以不依仗或畏惧权势。”
再次感谢〈思想国〉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思考,我这篇读后感也着实泛泛而乏味。熊培云的很多话也的确很打动我,所以总是忍不住大量地引用。最后还是忍不住用熊先生引用的胡适的一段话来作一个草草的结尾:
异乎我者未必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
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争自由的唯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要大家容忍异己的意见和信仰。
凡不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第三篇:真思想读后感
《真思想》读后感
通过阅读此书,对马克思主义原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本书与我们之前阅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相比,有以下特点:
1.本书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置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话语星丛之中,而不是将其与西方哲学,特别是当代欧陆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
2.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原著,试图澄清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严重误解。
3.本书通过列举大量生动的社会案例来彰显马克思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各种新思想不断涌现并迅速传播,不乏有一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抱有偏见,本书通过大量实例和精辟的讨论,向我们讲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现实性。尤其对于我们共产党员,要思想更深一步、视野更宽一尺,熟读马克思主义原理,更加奠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抵制住各种诱惑,做一名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读《真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有感
《真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这本书,这本得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杨学功,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文喜,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范燕宁这三位哲学界一线专家联合推荐。我读此书认为有以下三大特色:
1.本书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置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话语星丛之中,而不是将其与西方哲学,特别是当代欧陆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
长期以来,斯大林主义哲学教科书一直都以一种“众星捧月”的姿态宣传马克思主义,它的逻辑是:“马克思以前的西方哲学家和马克思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是错误的,只有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幼稚的逻辑表面上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实际上是在自我放逐,因为哲学流派之间的交锋就像华山论剑,有过招才有高低之分,如果没有马克思哲学与其他西方哲学理论的比较,那么这种哲学也就无所谓是真理还是谬误的,而一种故步自封的理论也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因此,贯穿了《真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这本书思路正是: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伟大,在学术层面上,恰恰是因为:第一,马克思哲学的“感性生活存在伦”回答了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有所建树,却又都无法完全破解的关于人与世界本质的难题,从而实现了西方哲学史由“近代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跃迁。第二,马克思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批判成为了百家争鸣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共同的旋律主线,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还是存在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它们并非像教科书所阐述的那样与马克思哲学处于一种对简单的立关系,而是在各自的理论维度中大大丰富了马克思哲学所开创的对于现代性文化逻辑进行批判的理论事业。为了将上述的“跃迁”和“开创”尽可能清晰的表现出来,本书通过大量援引西方哲学话语与马克思哲学相互比较,从而重新诠释一种“鹤立鸡群”的马克思哲学。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2.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原著,试图澄清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对于马克思哲学的严重误解。
80后和90后普遍对于马克思哲学持有严重的误解,因此极易受到所谓“自由主义”的蛊惑,本书通过大量援引马克思原著的论证,从而还原马克思哲学深邃的真实面目,消除青年人对于马克思哲学各种出于无知而产生的偏见。
3.本书通过列举大量生动的社会案例来彰显马克思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的最后,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一句道德真理孩子会说,老人也会说,同样一句话,但两个人所表达的内涵截然不同,因为孩子只是从概念上来理解这句道德真理的,他涉世未深,生活世界实际上是在这句话的外面,而老人不同,老人的生活世界就在这句话之中。众所周知,每年都有很多研究马克思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专著面世,但遗憾的是它们绝大多数都只是学者们在体制内的自娱自乐,体制外的青年人很少会去阅读,为什么?因为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因为这些哲学著作如同那个说出了道德真理的孩子一样,我们在书中看不到生动的现实案例,只有空洞的理论。在《真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中,每一个观点都以一个甚至多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解读,其实更准确的说,这些现实案例并不是被作者“制造“出来,而是它们本身就已经在马克思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之中。不要忘了,马克思哲学最重要的思想维度正是现代性批判,而现代性文化逻辑,无论是工具理性压制价值理性,还是消极自由凌驾积极自由,无论是景观社会强暴真实世界,还是人生意义的消散,无论是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还是人们不再相信爱情,这些马克思哲学所研究的问题不正是每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80后和90后所不得不面对的文化困境吗?因此,本书的一个重要结论正是:马克思哲学不仅没有过时,恰恰相反,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预言的时代里。
上述就是本书的三大特色,实际上,《真思想一马克思哲学的超越之维》只是抛砖引玉中的“砖”,真正的“玉”是马克思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如果能够让更多的80后和90后青年人摆脱偏见,开始阅读马克思原著,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而重新审视现代性,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四篇:科学管理思想读后感
《科学管理原理》读后感
我选择的书目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泰勒只是有着粗略的了解,知道这本书市西方古典管理学理论主要代表之一,而他本人则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也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不只是了解了一位管理学的大师,更是学习到了关于科学管理的大量的知识,体会到了泰勒的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对我所学习的管理学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
首先,我想先说说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关于科学管理的知识。
书中的第一部分,作者主要从“磨洋工”这一现象出发,讲述了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以及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五个实例来说明,在管理实践中,科学管理所产生的优越性是积极性加鼓励制度所无法比拟的,在积极性加鼓励制度下,实际上全部问题由工人决定,而在科学管理制度下,一般问题由“管理者决定”。
最后,就是这本书的总结,也是泰勒先生这篇论文的结论。科学管理是过去就存在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即把原来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规则,从而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将为全世界带来最大的收益。”
我主要选取了书本的第二部分,简略地阅读了泰勒所作的5个试验。搬运生铁、铲运、砌砖、检验钢珠、金属切割这五个实例,分别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存在与有效性。这个五个实例,作者分别讲述了动作时间、工具、(辅助工作)方法、个人系数,变量模型在科学管理中的运用。课本中也有列举了泰勒的4个著名的试验。
1、工时研究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出了工人每个工作日的恰当工作量,这也成为现在的定额管理的雏形。
2、搬生铁块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研究——利用必要的劳动时间和合理的工作可以确定出完成每一个单位操作的标准时间,由此可以确定日工作量。
3、铁锹试验,得出结论:实行作业方法、作业工具、作业环境、作业规程等标准化,将提高生产效率。
4、金属切削试验,得出结论:把计划从执行中分离出来,管理当局应该负责做计划,而工人和工长负责执行。实行工长职能制:计划工长、执行工长、质量工长、工艺工长,每人都有各自的指挥权。
看完这部分我的第一个感受是,虽然泰勒自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一直备受着各种争议,但是他对理论研究的精神令人动容。
在他之前,虽然也有人对科学管理的问题做过研究,也提出过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但是在泰勒以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讲求效率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几乎都是经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提出的。而且他的一系列研究所用的时间并非一两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他的探索主要反映在他的四个最有名的试验:工时研究试验、搬生铁块试验、铁锹试验和金属切削试验。在课本上也有提到。通过工时进行科学的研究,他研究出了工人每个工作日的恰当的工作量;通过搬运生铁的试验,摸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从而为实行定额管理奠定基础;通过铲具试验,探索铁锹多大铲物效率最高,从而为工具标准化奠定基础;在金属切削试验中,泰勒前后共花了26 年,15 万美元,写出了3 万多份试验报告,仅形成的切屑就达80万磅,最后,取得了有关车床、刨床、钻床、铣床在车速、进刀、材料等方面的丰富资料,为制定各种机床进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规程提供了科学依据。难以想象,在这26年中,泰勒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才能坚持下来。日复一日的实验,枯燥,乏味,但泰勒却甘于寂寞,耐心的思考着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对其进行着微小的调整,在无数的数据中找寻各种规律,进行计算,然后总结成为公式。这些实验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理论深深地扎根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从他进行的多种实验可以看出他个性中的很多值得学习的品德:具有独特的创造个性特征,坚毅,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他不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独立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以自己科学的独立思想去认识分析研究对象;不迷信权威,好奇,对不了解的事实有新奇感和兴奋感,这是求知欲和潜在的创造力的具体表现;严谨,认真,任何事情都要用实验和数据去说明。
尽管岁月已经历百年,泰勒的品德对今天的我们进行学术科研活动仍有着深深的启迪。它启示我们,对于任何问题,如在对待科研工作中的论据和论点的科学性方面,注意实事求是问题,不能浮夸,不能掺入半点虚假。从现实情况来看, 在近二十几年的发展中, 我国企业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缺乏科学管理,我们许多企业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不踏踏实实的把管理的基础打好, 而盲目追求所谓的管理前沿, 好高骛远。这种浮躁的做法不但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大企业的差距, 反而差距更大。因此我认为,学习泰勒的品德,提倡他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十分重要。在科学研究中,要力戒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要甘于寂寞,准备长期坐冷板凳,对待科研工作中的论据和论点认真执着,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指导实际,应该耐得住清凉和寂寞。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以前,关于管理学的印象,总是很模糊的,觉得这是一门很抽象,很没有操作性的科学。管理的中心的很主观很情绪化的人。所以,以前的我认为,要管理好一个企业,人的领导是关键。企业的一切都取决于人一时的很主观的决定。然而,当我学习完这本书,我了解到,管理其实是一门很具体,很具有操作性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实验获得可靠的数据,从数据中总结归纳出规律,甚至是将这些规律通过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用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我们可以根据管理的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企业,而不是以人来管理企业。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管理,才能让企业这台庞大的机器有效率的运作起来。
读一本好书,如同挖掘一座宝藏。以上,是我目前在这座宝藏中所挖掘到的财富,我想,我还应该继续挖掘,去寻找那些埋藏得更深的更有价值的财富!
第五篇:科学管理思想读后感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泰勒》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有一个如此鼎鼎大名的人——弗雷德里克·温·泰勒,西方古典管理学理论主要代表之一,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也有人称他为“理性效率的大师”。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我不只是了解了一个管理学的大师,更是学习到了关于科学管理的大量的知识,更是学习到了弗雷德里克·温·泰勒的一种人生态度,更是对我所学习的管理学有了具体、形象的了解。
先说说在这本书中,我学到的科学管理学的知识吧!
科学管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几十年,当时,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仅仅达到当时所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只有少数几家工厂的产量能够达到其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六十。然而,人们却只主意到工业生产对于各种资源的浪费,没有注意到对工人劳动的浪费。对此,泰勒指出: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物质资源的直接浪费,但由于人们的不熟练、低效率或指挥不当的活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则是既看不见又摸不到的。于是,泰勒开始了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科学的管理的研究。
泰勒将当时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工人“磨洋工”。泰勒认为,工人磨洋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人的本性趋于懒惰、轻松随便,普通人都趋于慢慢腾腾、不慌不忙地干活称之为“本性磨洋工”;二是由于人与人的关系而造成的错综复杂的思想和重重顾虑而引起的,称之为“故意磨洋工”。后者是造成企业生产率低下的更重要的原因。
二.企业所采用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显著的缺陷。工业企业中,劳资双方都把思考和兴趣集中在劳资双方共同努力所取得的盈利如何分配这一问题上。资方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利润的形式尽可能的从盈利中多得到一些;而工人的主要目的,则是以工资的形式尽可能的从盈利中多得到一些。这使得劳资双方产生矛盾、纠纷,从而无法一起努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三.各行各业仍在沿用单凭工人的经验行事的低效方法。当时,绝大多数企业所采用实质上是一种“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模式”。这种制度将所有责任放到工人身上,使之按照自己认为的最佳的方法去工作,很少对之进行协助和过问。其次,这种制度采用学徒制,使得每一种工种所采用的方法都不是只有一种并被一般地接受为一种标准。这些都使工人在生产中没有统一的标准,生产动作不够科学,以至于浪费了工人大量的劳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劳资双方的一场思想革命。首先,工人不再坚持“在任何产业中,工人大量增加产量对工人不利”这一谬论,而是劳资双方通过共同努力,增加产量。其次,劳资双方在劳资关系和对待盈余方面发生思想态度上的转变。将“如何分配盈余”转变为“如何增加盈余”,以“合作与和平”代替“对立与斗争”。最后,劳资双方必须意识到,对工厂内的一切事情,都要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这就要求在资方和工人之间推行一种比较均等的责任制,即资方要承担通过科学的动作和时间分析,发展出科学的操作方法并且指导和协助工人在科学的法则下以比较高的效率干活的责任,而不是将所有的责任放在工人身上。
泰勒所提出的科学管理论的结构所包含的要素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方面:科学的工时研究、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新的工资制度和职能管理原则。我将在下面四段对这四方面分别加以简单、概括的论述.一.科学的工时研究。以往,每个工人都是按照自认为最佳的办法去干活,每一个
工种常常都因此有50至100种不同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是一代又一代工人的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在该行业的最佳思想。然而,由于没有对这些方法进
行整理和系统分析,导致了工人大量浪费其劳动。所以,科学管理主张,以行
业中的第一流的工人为研究对象,对工人完成一件工作的全部细分动作和使用的工具进行科学的研究,把原来由工人掌握的知识手机起来,加以分析和整合,剔除各种虚假的、低效的和无效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科学和规律,发展
一套由最佳的动作和最佳的工具所组成的序列。在上述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管理人员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工人在最有利的环境下完成一项工作的准确时间及其在一个完整的工作日中的合理工作量。
二.科学的挑选和培训工人。在以前,是由工人自己挑选工作,这使得有大量工人
与其工作不适应的的现象出现。同时,由于沿用学徒制,导致工人的培训周期长,工人承担了全部的责任并且无法按照统一的法则去完成工作。于是,关于挑选工人,科学管理主张根据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对工人的细致的观察和对其性格、脾气、体力和智力水平以及工作表现的分析后,来判断每一名工人是否适合从事该项工作;关于培训工人,科学管理主张将学徒制转变为由四位职能工长完成对工人的系统培训。
三.新的工资制度。泰勒主张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即对一种工作设定两个工资率,对那些耗用最短时间并且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工人采用高工资率来计算工资,对那些耗用时间长且完成质量低的工人则反之。这将调动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使工人获得高工资,同时增加产量,降低资方的单位产品的劳动成本。
四.职能管理原则。科学管理主张设立八位职能工长,即工序和路线调度员、指示
卡办事员、工时和成本管理员、车间纪律管理员、班组长、速度管理员、检验员、修配管理员。前四者将构成计划部门,后四者负责在现场为工人提供专门的帮助。
以上,是我通过这本书所学到的关于企业管理的知识。它们将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而一下我要谈到的,则是我通过这本书学习到的在人生方面的知识,我想,这些知识同样重要,因为它们将使我的生命更加饱满。
在泰勒对工时进行科学的研究时,他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体力、耐心、毅力,没有以上任何一样,他的研究将是无法完成的。在对金属切割的实验中,泰勒一共花了26年时间和20万美元。难以想象,在这26年中,泰勒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毅力才能坚持下来。日复一日的实验,枯燥,乏味,但泰勒却甘于寂寞,耐心的思考着实验的每一个细节,对其进行着微小的调整,在无数的数据中找寻各种规律,进行计算,然后总结成为公式。相比之下的我,总是很浮躁,学习内容枯燥时,我总是容易放弃,以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作为借口,其实是没有逆流而上的决心与勇气;在遇到困难时,又容易不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那个人。如果说泰勒是个梦想家,他为了自己科学管理的梦想而倾尽心力,那么,我愿意像他一样,当个勇敢的逐梦人,为自己的梦想而挥洒青春!
读完这本书,我还有一个很突出的感觉,那就是:以前,关于管理学的印象,总是很模糊的,觉得这是一门很抽象,很没有操作性的科学。管理的中心的很主观很情绪化的人。所以,以前的我认为,要管理好一个企业,人的领导是关键。企业的一切都取决于人一时的很主观的决定。然而,当我学习完这本书,我了解到,管理其实是一门很具体,很具有操作性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不厌其烦的实验获得可靠的数据,从数据中总结归纳出规律,甚至是将这些规律通过公式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用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我们可以根据管理的规律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企业,而不是以人来管理企业。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的管理,才能让企业这台庞大的机器有效率的运作起来。
读一本好书,如同挖掘一座宝藏。以上,是我目前在这座宝藏中所挖掘到的财富,我想,我还应该继续挖掘,去寻找那些埋藏得更深的更有价值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