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怀柔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定稿 2010年4月29日)
怀柔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影视文化产业课题组
2010年4月29日
一、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目前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就全国而言,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就北京市而言,《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文化创意产业要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北京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影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而逐步提高,呈现出需求过大与供给不足的现象,特别是高品质的影视作品缺乏。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影视文化产业前景广阔、需求旺盛。从就业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能增加就业100万人。目前整个世界市场的增长率约为3%,而文化产业的增长率近6%。从影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来看,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高投入、高产出但市场风险较大。因为其产品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经营风险较大,对资金需求大,特别需要融资服务、优惠政策的支持。二是专业人才要求较高。由于其技术专业,往往人才缺乏;由于人才缺乏,往往又影响产业质量。三是产业利润的高端在影视产品交易、衍生产品开发、影视文化旅游等方面。在著名的“微笑曲线”中,约85%的产值主要集中在研发创意与交易传播环节。因此,必须抓住价值分配的关键环节,真正形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影视产业形成集聚或者形成以影视产业为主导的影视城看,有三个特点: 一是影视基地从发展到成熟一般需要十年左右时间。美国“好莱坞”从1908年 1
拍摄第一部影片,以后陆续有20家左右制片公司入驻,到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才初具规模,而后逐步闻名世界;横店影视基地1995年为拍摄影片《鸦片战争》建造了广州街、香港街,此后历经10多年,发展成为今天集影视拍摄、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基地。
二是企业集聚需要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无论“横店”还是“好莱坞”,都以低廉甚至无偿的土地、优惠的税收政策、完善的市场投融资机制,作为吸引企业入住的制胜法宝。以横店为例,因其远离大城市、位置偏僻,先期主要靠土地和税收吸引制作公司,被定为国家级影视改革实验区后,其快速审批和高效服务也成为吸引企业投资、入驻的重要手段。
三是基地发展以完整的产业链为模式。分析成功影视基地发展,基本遵循龙头项目带动、中小企业集聚的模式,逐步形成可进行影视制作、版权交易、会展贸易,并包含影视旅游、衍生产品开发等完整环节的影视产业基地。不仅自身产业链条完整,而且能够形成良好的产业互动,带动一个地区一产、三产包括二产在内的产业联动发展。
怀柔发展以影视文化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既要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要体现怀柔作为北京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应有特色;既要吸收借鉴国内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做法,也要创造出适合怀柔发展的个性模式。
二、怀柔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5年12月,中影集团影视生产基地暨“国家数字电影工程”落户怀柔,标志着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心正式成立,也拉开了怀柔区大力发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序幕。中影基地总占地约34公顷,总建筑面积达11.9万平方米,总投资约为9亿元,将打造集影视、生产、制作、加工于一体的中国 “好莱坞”,形成以影视制作为主业、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中国最大的影视基地。中影基地建成后,将具备年制作80部故事片电影、100部数字电影、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和动漫的生产能力。中国(怀柔)影视基地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十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由核心区、拓展区和外延区三部分组成,它将逐步建设成为集影视创意、拍摄、后期制作、影视教育、影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立足国内、辐射亚洲、面向国际的新一代专业功能聚合型国家级影视基地。
飞腾影视城成立于1995年,十几年的发展为怀柔区发展影视文化创意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飞腾影视城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影视节目外景和后期制作基地。影视城占地354亩,总投资1.5亿元,建筑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为以摄影棚区和生活区为主的北厂和以外景区为主的南厂。飞腾制作有限公司以及港台和海外众多摄制单位和剧组在此拍摄过100多部影视作品,如《大宅门》、《大染坊》、《倚天屠龙记》、《五月槐花香》、《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二、三》、《环珠格格三》、《花无缺与小鱼儿》等。2005年,飞腾影视城实现营业收入1258万元,直接安排劳动力就业203人,接待拍摄剧组达到50个,间接解决群众演员就业近万人。飞腾影视城吸引了众多影视演员来怀柔拍戏,提高了怀柔的知名度,也为中影集团的落户创造了条件。
北京百汇演艺学校(原中国歌舞团艺术学校)是北京市教委批准成立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多学制、综合性艺术学校。学校排练的节目多次获奖,如《快乐的竹马》、《红旗飘飘》、《春天话语》。学校每年都为高等院校和各大艺术演出团体培养众多后备生及演艺人才。
从当前看,我区影视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培育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基本完成。区政府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均衡博弈(北京)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实施方案研究》,编制完成了《杨宋地区基础设施规划》、《怀柔影视基地景观设计方案》、《中国怀柔影视基地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和方案。
2.重大影视功能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2009年全区在谈、在建、完工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共有66个,主要集中在影视、原创艺术、文艺演出和文化旅游四大行业领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1 亿元,比2008年增长30%,产业后劲明显增强。其中,影视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2亿元,占全区创意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7.62%,主要集中在中影基地、影人酒店、红楼梦古都文化园和中影洗印厂等重点项目,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影视产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确立。
3.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全面启动。我们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做好供电、供暖、排水、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2009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1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29.99%。
4.影视产业集聚优势初显,影响力逐步提升。2009年我区新增创意企业514 家,增幅达21.6%,全区文化创意企业累计达到2893家。其中,新增中影基地北京影院动画制作分公司、正东基业影视、金船影视等影视企业44家,增幅达30.34%,全区影视企业达到189家。怀柔作为全国影视产业集聚地被影视界认可。
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我们出台了《怀柔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怀柔区文化创意企业认定办法》、《怀柔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等规定和办法。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重点项目台账,对涉及影视、原创艺术、文艺演出和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产业项目实现了分行业、分部门、分时段的季度动态管理。区文化创意产业数据统计及发展监测协调小组运行正常,实现了企业数据季度监测分析发布,编发《创意怀柔》,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6.影视原创艺术根植怀柔,开花结果。2009年4月18日,怀柔与美国百老汇亚洲娱乐集团签约,成功引入原创音乐剧《何处寻爱》,自10月13日首演历时两个多月,出演出71场。2010年春节期间又引进《永恒的探戈》等节目演出。一些政府要员、商界人士及专业剧团、游客市民前来观看,相关媒体进行了大量报道,大大提高了怀柔的知名度。
2009年全区文化创意企业实现入库总税款2.629亿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14.5%,比全区平均增幅高10个百分点。其中广播、电视、电影入库税款4093.63万元,增幅为137.96%。
三、怀柔影视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2008年12月,副区长周东金在区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发言时指出,怀柔发展以影视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由于土地一级开发时间长、成本高、拆迁难以及投资商等原因,重点项目进展不快。二是由于我区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条件、产业环境、市场化水平还不完备,落户项目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并存,产业实质性集聚效果还不明显。三是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薄弱,集中表现为文化产业展示交易功能欠缺,创作、研发、交易、发行、结算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这种分析是比较客观的,也是比较理性的,对于我们认清怀柔影视文化产业的现状很有好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怀柔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都相对缺乏,领导组织协调力相对较低,事业快速发展与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匹配性不相适应。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提出,组织协调力是配置资源、形成合力、降低成本的要素。领导组织协调力能使分散的文化产业链出现强势企业、行业,让文化项目优生、优选。在文化市场成熟度不够时,政府作为最大的领导组织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而更应该讨论的是领导组织的形式和发挥度。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是怀柔影视文化产业及至其他地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过程都要遇到的问题,有问题、有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有效办法,推进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怀柔影视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怀柔委托均衡博弈(北京)研究院对怀柔影视产业发展进行了科学的规划,提出到2020年怀柔的发展思路和框架。主要分三步走:一是快速培育期:从2007至2010年,计划引进知名的、较大规模的影视企业和其他文化创意企业5家以上,国内外中小型企业5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基本建设成为具备国家级专业功能聚合型影视基地。二是发展成熟期:从2010至2015年,计划新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企业5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功能齐全,产业链条完善的影视文化产业聚集区。三是完善提升期:从2015至2020年,计划引进各类文化创意企业100家,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使怀柔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影都”。从总体上看,我们正在处于影视产业的快速培育期。在这个时期,以下几项工作是应着力做好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实现集约发展。我们要严格实施已经制定好的几个规划,按照规划来布局产业,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集约发展,要防止政策空转、规划空转。要加快推进影视产业设施环境建设,以优良的环境吸引人。同时要具有战略眼光,惜土如金,为产业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二是完善相关政策,支撑产业发展。我们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要将政策转化为
行动,切切实实地为产业发展输送血液和营养,为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助力。近日,国家9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将会随之出台相关实施意见,这都为怀柔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要转变政府职能,搭建投融资平台、生产性技术服务平台和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
三是坚持龙头带动,催化产业集聚。我们要抓住中影基地的核心资源优势,规划项目,政策扶持,企业运作,进一步夯实影视产业基础。要紧紧抓住影视核心产业,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文章,朝着“中国电影看北京,北京电影看怀柔”的方向努力。
四是拓展产业链条,实现联动发展。我们要加快引进影视产业链高端企业,着力引进和培育上下游影视产业,将影视产业链条从中影基地“围墙内”延伸出来,形成“龙头”辐射带动格局。再引进一些大型实体影视企业,与中影集团形成多驾车拉动产业发展的局面。引进类似“长影世纪城”的影视互动体验项目,建设影视旅游体验专属区,发展影视旅游。同时,要加快为影视产业提供完备的产业配套服务,如影视交易中心、影视衍生品开发、咨询策划、投资指导、金融证券、广告宣传等商业配套服务和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生活配套服务,不断拓展影视产业链条。同时,做好影视与旅游相结合这篇“文章”,加强影视文化专业村建设,通过影视带动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影视产业圈的快速形成。
五是坚持文化兴区,实现品牌效应。要总结过去我们成功的做法,借鉴外地的有益经验,积极打造影视文化品牌。结合长城文化、满族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举办特色节庆活动,大力宣扬怀柔,提高怀柔的知名度,打造属于怀柔特有的影视文化旅游品牌。条件成熟时,积极申创国家级影视产业基地。
六是注重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怀柔同全国一样,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要做强、做大影视文化产业,真正造福一方人民,就要坚持宣传先行,讲究宣传方法。树立“大宣传”概念,在宣传时机的把握,宣传方式的灵活性,宣传渠道的多样化,相关政策的公开度,干部群众的理解度,骨干作用的发挥,与上级部门的沟通等问题上必须有全盘的考虑,相关人员要既有政治觉悟又有宣传技巧,既讲政治原则又讲宣传策略,争取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最大力度地支持,为建设文化新都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从这个意义说,舆论也是生产力,而且是很重要的生产力。
第二篇: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产业悄然兴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青睐。有专家称,21世纪人类社会的竞争形态,将由“武力竞争”转为“经济竞争”,再转为“文化竞争”,“各国的胜负决定于文化领域,其胜负的重点就在文化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国不少地区和城市纷纷提出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各地蓄势待发的形势下,北京只有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加快发展,才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7%,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加82.6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综观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用“三长、两短”来概括。“三长”就是资源、市场、环境三大优势比较明显;“两短”就是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对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深入分析,以便廓清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对策。我们的三大优势是———
第一资源优势
经济学研究表明,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朝代的文物古迹达3500多处。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都蕴含着文化,都是我们保护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假如说文化资源是基料,那么文化人才是酵母,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是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众多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第二市场优势
主要表现在有条件、有需求、有基础。首先,首都的唯一性,决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决定了北京对全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有着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大约有1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参观游览,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也使北京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其次,巨大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经济学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扩大已是必然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汇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行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诸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第三环境优势
一是领导重视。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努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开发相结合的格局。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北京仍将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共识。二是教育资源充沛。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支持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有77所高等院校,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三是科技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入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得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文化产业”才轰然问世,并迅猛发展起来。北京地区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不包括转制的),科技人员达30.1万人,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不足和障碍
当然,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两短,即“胶着”与“脱节”。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胶着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都以文化为内容,然而性质、目标、方式、策略都各不相同,胶着与混淆的结果是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企业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中可以通过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必然是经营性文化。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公益性文化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偏重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不以盈利为目标,不能被纳入产业的轨道,应由非产业化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提供。但实际发展中,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常常胶着在一起,既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使文化事业发展跟不上社会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要。
文化、经济、教育、科技脱节
世界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或者首要因素,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整合、统筹、兼顾而形成的规模优势。脱节、割裂、单一的发展将消耗比较优势,使资源禀赋成为包袱。要尽量避免陷入“比较优势的陷阱”。具体到北京,尽管北京在全国文化资源中心的地位是稳固的,但文化资源中心并不等于文化产业中心。由于资源缺乏整合,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教育、科技资源以及经济总量相比还远远不够。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两短”只是表象,从深层分析论证,其根源在于“三大障碍”,即观念障碍、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观念障碍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既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有守旧落后的一面。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是一个产业问题,是市场问题,不再是传统的事业问题。因而,一些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抵牾和冲突,成为产业发展的障碍。首先,“伦理至上”观念与功利观的冲突。中国文化传统从道德标准上把人分成两类:“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致禁欲主义。文化产业追求的就是收益最大化,讲求的是效率、效益、利润。纯粹的文化人难以接受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的现实,在他们看来,文化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的沉沦、文化的堕落。其次,“人治”观念与“法治”观念的冲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人治传统的国家,延续了4000多年的宗法家长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和批判。“法治”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没有法治的环境。市场经济提倡和鼓励竞争,提倡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竞争意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创造,需要通过竞争激发出人们无穷的创新能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意标新二月花”,为广大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体制机制障碍
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真正分离的重要原因。当前,北京市文化管理体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各部门文化产业促进职能不明确,兼有文化行业管理、发展文化事业和促进文化产业的三重职能,是典型的政资、政事、政企不分。例如,市文化局既负责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层图书馆建设等文化事业范畴的活动,也负责局属艺术院团管理等文化产业范畴的工作,还负责文化市场行业管理和文化执法等政府工作。二是市区两级文化管理体制衔接不畅。市一级,文化管理部门分得过细。区县一级,由文化局、文物局、新闻出版局、广播电视局等合并建立了文化委员会,开始试行文化综合执法。上下工作机构不能对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社会文化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纳入政府文化管理的视野。目前,仍只局限于北京市属文化部门,特别是市属的国有文化单位,与中央部委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缺乏整合,对民营文化企业更是底数不清。
政策障碍
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家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的通知》,市里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政策,从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但总体上看,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融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明显不足;有些政策过于原则,缺乏实施细则,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保障也没有及时出台。
促进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综合考虑北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几年,北京应紧紧抓住奥运机遇,深化体制改革,打破瓶颈制约,以求文化产业有更大的发展。
深化改革,加快创新,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尽快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是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是实行全行业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产业促进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避免由于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三是紧紧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企改制、转变政府职能四个环节,推进政企政事和管办分开、国有文化资产监管、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等工作。四是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建设,将目前政府部门承担的诸如制定和推广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实行行检行评,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转移给行业协会,增强企业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活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方式转变。
完善政策,落实政策,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北京文化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规模,但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要努力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我国国情、北京特点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
政策。一是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策整合力度,制定出台支持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二是发布实施《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设立发展引导资金,支持企业重组,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保护知识产权的地方法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示范区。四是高度重视思想发动工作,在部门、企业和群众中广泛宣传和培训已出台的各项促进政策,为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整合力量,扩大开放,走出文化抓文化,走出文化圈、北京圈,寻求与国内外企业更广泛的合作
树立首都大文化的发展观念,站在大局看文化,将首都功能和文化产业发展统一起来,通过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展首都文化中心的内涵,提升其功能和地位,建设国际性文化之都。另一方面,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主体,也是创新发展的主体,更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加快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若干家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一业为主、兼营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参与国际竞争,在开放式的文化市场空间中获得一席之地,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外资及社会资本进入,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
资金不足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2004年底,北青传媒在香港上市成功,融资额达到10.4亿港元,为我市文化企业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积累了重要经验。加快推进市属文化行业的改革,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吸收境外资金和社会资
本投入文化产业。可采取通过支持国有非文化企业兴办文化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等形式,形成文化产业的多元投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为文化产业的迅速扩张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文化产业的资本结构上,形成国有资本、社会民间资本、境外资本共同投入并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所有制格局。
培养人才,壮大队伍,造就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文化产业企业家队伍
北京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归根结底靠人才。一是要坚持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培养具有领先的策划能力、文化产品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国内外文化人才到京发展,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形成北京市独特的优秀文化人才流入的洼地,构建北京市文化产业活力竞相迸发的高端舞台。
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努力建设“六大中心”
打破行业、部门等所属界限,整合首都文化资源,将民营文化企业、中央及部队所属文化企业资源纳入文化服务和管理体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培育有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和企业集团。抓紧时机继续组建一批文化产业大型集团,使北京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娱乐、展览等产业都有支柱型的大集团,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等六大中心。力争到2008年,文化产业创造增加值在北京市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到9%,成为
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第三篇: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
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对于盐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根据省、市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结合盐津实际,紧紧围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盐津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初步探索。一、xx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xx县紧紧依托门户通道、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和品牌文化优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开展大型文艺演出活动11场,观众达29700余人次;文化“三下乡”活动共开展了41场,观众达50000人次;部门专题宣传24场,观众44000人次。启动实“2131”电影放映工作,市文体局配送了价值12余万元的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和4套电影设备,“十五”期间全县电影放映703场,观众达67.1万人次,覆盖率达100%;参加省市文艺调演2场,提高盐津文艺的知名度;老年文艺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全县有组织的老年文艺队1个,在重大节日和各种庆典活动共演出8场,参加300人次。
(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的精神,集中整治网吧、歌舞娱乐场所、校园周边环境,竖决打击黄、赌、毒,坚决制止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等违法行为,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运行,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县有各类文化经营户99户,从业人员145余人,年创收76万元,实现利税5.3万元。
(三)历史文化开发多措并举。一是与旅游相结合开发豆沙历史文化。豆沙古镇扼西蜀之要冲,锁南滇之咽喉,自古就是滇川道上的一个重要关隘,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县委、政府启动并分步实施了以风景名胜区豆沙景区为龙头的旅游开发方案,以丰厚的自然历史文化和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二是加大了保护设施建设投入。对豆沙关古镇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维修保护,维修保护项目5个,投入资金60余万元。软件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在今年5月,县委、政府邀请了国内专家学者和领导100余人云集盐津,围绕挖掘豆沙古镇历史文化内涵,探索旅游市场运作,打造旅游精品为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上共形成论文22篇,其中涉及历史文化的18篇,县文体局将收集到的这些宝贵材料编写出版《豆沙关五尺道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一书。同时,豆沙古镇的规划设计方案已形成,将筹资建设。三是品牌争创不断实现,遵循“适度操作、分步实施、逐步加温、推向高潮”的原则,抓对外宣传工作,唱响“豆沙关”品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拓宽渠道,精心包装,强力推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
(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显。一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投资65万元、建设面积760.36平方的普洱文化站已建成启用,正在建设的豆沙文化站、新区文化馆投入资金160万元,建设面积1600m平方。二是非文化长廊设施建设,庙坝文化站投资23万元,建设面积300平方。三是建设竣工的旅游公厕总投资25万元。四是豆沙风景区两座牌楼建设将在今年10月份完工,投入资金30万元。
(五)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推进有序。一是成立机构,为顺利完成普查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进行人员培训,为普查工作提供了业务保证。三是通过模底调查,确定“庙坝火纸”等7个重点项目,完成上报材料29份,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四是对普查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查询建立了历史档案。五是完成了申报工作,经县政府批准,将《关河号子》等6个传统文化项目列为盐津县第一批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保护名录进行公布。形成材料64份,按时上报。
(六)群团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一是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其活动内容有:体操、工间操、太极拳、扭秧歌等,累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受到广大青少年及中老年人的好评,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定期召开篮球运动会。五年间共召开了5次篮球运动会,共有61支球队,618人参赛。比赛场次共达323场,投入资金40多万元,观众达5万多人次;三是以生基为主的民族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别具一格,每年苗族“花山节”吸引了众多邻近县、乡的苗族同胞前来观看,五年来共举办3次苗族“花山节”,参赛项目共10个,参加人员共2000多人次,投入经费3万多元,观众人数达16000多人次。增强了民族团结,发展了民族体育。四是“十五”期间我县中小学参加了市级举办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2次,获金牌7枚、银牌5枚、铜牌6枚,共投资1万元;五
是老年体育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县老体协利用各种规格节日开展以门球、地掷球为主的体育活动,2004年全市县老年体育门球运动会在盐津召开,我县参加了5个项目,有4个项目分别获得了名次。同时,我县老体协积极参加活动,共参加6场次,参加人员177人。在十二个乡镇成立了老年人体育协会,极大地丰富了退休老同志的文化体育生活。六是体育场地的基础设
施建设良好。老县城灯光球场进行维修改造,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共投入资金40万元,保护了这些体育场的完好,有利于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七是文体荣誉接踵而至。“十五”期间全民健身活动受各级表彰7次,县文体局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书协活动内容丰富,共展出8次,拟在今年9月推出《古道行吟•盐津书画诗词楹联协会会员作品选集》一书。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盐津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目前,老县城文化馆、县图书馆馆舍面积狭窄,不能满足正常业务开展;新区还无文化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的需要;乡镇文化站大部分无独立用房,且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文化产业起步晚,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经营收入(即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产品商贸业、文化传播业、文化服务业和其它收入)结构看,全系统产业经营收入主要是服务业和其它收入,反映出我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结构处于失衡状态。三是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人才紧缺。文艺创作、表演行当不齐,编、导、演人员青黄不接,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缺乏才艺素养,文化经纪人才匮乏。四是资源亟待整合。我县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致使文化资源流失或闲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船工号子”、“打鼓草”、“僰人舞”、“傩戏”等是我县久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因受各种原因的冲击,这些民间艺术濒临灭绝,亟待拯救。五是现行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县财政仅能满足有限的人头事业经费,文化系统大部分单位甚至连必要的办公经费都难以保证,文化产业市场机制还未形成,致使文体产业难以启动,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盐津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为使文化产业发展既体现省、市的要求,又符合盐津县域文化发展的实际,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盐津县县域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县域文化发展强县),抓住一个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机遇),坚持五大原则(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的原则;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与依托丰富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三个重点(豆沙关文旅结合的历史文化开发;市场文化的调整整顿,规范管理,繁荣发展;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打造六大品牌(以实施“精品工程”为重点,打造文艺创作品牌;以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重点,打造城乡文化建设品牌;以推动社区(街道)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军营文化、商贸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为重点,打造繁荣农村文化生活品牌;以积极开展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为重点,打造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以开发旅游文化产品为重点,打造文化旅游业品牌;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打造高规格文旅结合品牌),主攻三大项目(豆沙关历史文化开发的重大项目;市场文化上的重大项目;公益性文化中开展经营性文化的重大项目),强化四大保障(政策保障,投入保障,社会环境保障,管理保障)。力争我县文化产业GDP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达到6以上。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抓紧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四大机遇,创新思路,整合资源。
盐津既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同时又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发展机遇优势。我们将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抓住省委、省政府再次掀起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机遇;抓住豆沙镇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机遇。发扬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盐津精神,把文化产业发展与县委、政府“开发旅游资源”的发展思路,建设“过境旅游县”的定位目标相结合。充分发挥我县的门户、通道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地沿文化、品牌文化优势,邀请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创新规划思路、开发思路、资源挖潜思路、产品开发思路、热点亮点思路、文化科技含量思路和宣传促销思路,使之摆脱浅层次起步,以高起点的水平进入市场运营。
(二)培植龙头,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豆沙关是盐津文化产业开发的龙头,要在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上。开展石门漂流,湖泊荡舟,关隘、古镇觅古活动,观赏古关隘风光,领略历史文化风采,形成雄关、湖泊、古镇浑然一体的龙头精品亮点景区,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风景名胜之地,成为盐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精品景区。
1、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一是开发以豆沙为龙头的旅游产业,发掘、整理僰人文化,以豆沙古镇、唐袁滋题记摩崖、僰人山寨三大有形资源和汉族劳作民歌“打鼓草”、僰人舞蹈、傩戏三大无形资源开发为主,形成“人无我有”的高档品牌,带动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二是搞好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开发民族民俗风情,如歌、舞、曲展出,书画、服饰以及饮食文化等;三是培育发展文化市场,扶持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员开展文化市场经营,鼓励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建设、经营,培育发展农村文化户,填补农村文化薄弱和农村文化产业滞后现象;对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立奖励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和信贷优惠条件,创造良好的产业市场环境。
2、繁荣文艺创作。以樊忠慰的诗歌、李荣曦的书法为代表树立我县品牌文化。樊忠慰在省内、国内发表新诗40余首,《绿太阳》诗集获省政府文学创作二等奖,樊忠慰获云南第七届王中文化奖;李荣曦的书法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被收藏、获奖;两位的作品均参加人文昭通在昆展出;盐津散文队伍健康成长,数名新秀佳作在省内、国内大刊上发表问世,为盐津的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省委、省政府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抓住对正在实施的我省千里边疆文化长廊昆水线各点和农村文化站建设,加快我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点新区文化馆、新区图书馆、豆沙文化站、柿子文化站、盐井镇文化站、普洱文化站、滩头文化站建设步伐;加快非长廊建设点庙坝、中和、艾田、串丝、落雁、兴隆、牛寨等乡文化站建设步伐,改善全县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4、培育文化市场。要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引导消费。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充分履行法律赋予文化部门的职责,实施管理,加强文化娱乐业的引导,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展销和民俗文化旅游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专业、业余、管理、文经四支队伍是文化队伍建设的主流。专业队伍主要抓人才调入、专业培训培养,改变文化人才数量少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业余队伍主要抓业余文化协会组织,骨干培养和群众、民族、民间、校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要高度重视行政、文物、市场三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文经队伍主要为了促进文化产业开发,在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上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在深化文化体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化内涵,提质升档,切实抓好七项工作
1、主要课题的定位研究。聘请专家对盐津历史文化中一些主要课题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定位,为发展创新提供历史依据。
2、历史文化的考证定位。考证僰人悬棺年代,阿杓墓年代及是否是乌蒙王,史万岁南征是否经豆沙关,马湖府边界线,李兰义军在牛寨整编,何提督简史,赵端横江起义,朱德在盐津等史料。
3、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层挖潜。对僰人文化、五尺道文化、“三川半”文化、移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定位、整理、开发。
4、流散史料的征集鉴定。为研究盐津新石器以来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广泛征集民间有史料价值的诗文、器皿、钱币、书法、绘画、雕刻、族谱、契约、工艺品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工作提供详实的佐证史料。
5、依据资料,撰文纂书。把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名人玉音、前人足迹、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特色文艺,通过收集整理、编纂成书、出版发行,展示盐津厚重的历史文化风采。
6、摄影摄像,集册制片。把盐津有档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物、民间文艺、民族风情,通过摄影摄像方法,精心选择剪辑,出画册,制作专题片,以图像系统展示盐津山川人文风光。
7、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旅游产品。一是开发乌骨鸡、腊肉、九香虫、竹笋、魔芋、茶叶等天然食品;二是开发豆沙粑、黄粑、猪儿粑、泡粑、油花子、甜浆油糍、水粉等名特小吃;三是开发天麻、虫草为主的中药材保健产品;四是开发竹编、竹雕、木刻民间工艺品;五是开发兰花、盆景、根艺产品;六是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
(四)悉心谋划,创建载体,广泛宣传,强力推介。
要立足本土特色,精心组织人员,谋划宣传方案,从十个方面抓好文化宣传推介:一是发扬“云南团队”精神,参与全省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二是准备宣传资料,积极参与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同周边省市县旅游部门、旅行商、新闻媒体和中介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四是拍摄旅游宣传专题片,在电视台宣传我县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优势、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准备宣传材料、图片,通过新华网进行图文并茂的宣传;六是请省内、国内有影响的报刊杂志社,到我县进行采访报道宣传,同时拍摄印制专页或综合性的宣传画册进行宣传;七是充分利用每年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开展宣传;八是在滇川交通干线和昭通、宜宾两市设大型宣传广告牌进行宣传;九是开展专题研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产品展销进行宣传;十是举办“南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扩大宣传效应。
(五)严格执法,强化管理,优化环境,提供保障。
依法规划,依法开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保护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盐津的文化产业发展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要着力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组建文化执法队伍,培训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手续,开展执法工作,做到宣传有人抓、市场有人管、违法有人究。二是开展文化法规宣传。宣传国家、省的保护、规划、开发、经营、安全、消防、卫生、纳税等方面的法规,增强部门、行业、经营、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水平,自觉依法开发文化资源。三是严格依法管理。对文化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的领域和行为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防止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给资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四是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安全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应急处理制度,投诉举报制度。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全面规范经营行为,严格查处一切违法案件,实行公开曝光,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六是搞好部门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要强化公安、工商、国土、质监、建设、环保、消防、安全、卫生等部门的职责,形成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保障体系。
(六)加强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为确保文化产业的有序推进,全县将从四个方面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一是实施分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全县县、乡两级根据资源结构、条件,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拓展市场,发掘亮点,从而以点连线,以线连片,形成整体合力。二是要求各乡镇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定期研究,强化督促和引导,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建立完善奖惩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切实搞好服务工作。四是调整工作重心,实现政府管理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方向转变。
第四篇: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越来越强烈,运行模式已打破了仅由“国办文化”一家的模式,形成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一齐上的格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现就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等方面作一汇报: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县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繁荣群众文化、丰富群众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目前我县文化产业正朝着
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文化市场比较繁荣。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入象山经济流通领域已有近二十年,在这期间,我们始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也日趋多样化、现代化,初步形成了音像、娱乐、演出、电影、美术、文物、图书、游艺、网络文化、印刷业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新格局。到目前止,全县各类文化经营单位651家,其中网吧87家,歌舞厅62家,卡拉ok音乐茶座25家,书报刊销售出租店108家,电子游戏机室7家,营业性演出团体11个,演艺场所12家,音像零售出租单位101家,录像放映厅8家,经营性体育项目
65家,印刷业164家,美术经营1家。文化市场的繁荣,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饮食、交通、宾服等其他三产的发展。
二是文化经营单位发展迅速。象山县新华书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及时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技能,开展优质服务,在坚持图书门市销售的同时,组织人员送书下乡和送书到校,取得了较好的图书销售业绩,近几年年销售额均在1600万元以上,自身实力不断壮大。为培养文艺后备人才,增强文化发展后劲,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我们于1999年7月由社会力量投入近100万元创办了全市首家艺术类职业高中——象山艺术学校,该校并于升为职业中专,现学校开设了越剧表演、器乐演奏、声乐、舞蹈、宾服等
专业,有学生120余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前几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今年更是呈现了火爆的局面,就业率达100%,优秀毕业生供不应求。县文化馆于开办了艺术培训中心,开设美术、声乐、成人舞蹈等培训班,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县图书馆在1997年创办了以销售图书、音像制品、文具用品、打字复印为主的经济实体——读者文化服务中心,4年来共创利26万元。在此基础上,县图书馆还自筹资金40余万元购置30台电脑,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服务窗口——东海网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3月,我们开办了象山半岛演出策划公司,为促进我县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演出公司充分挖掘演出市场,发挥演出经纪机构职能,平均每年引进各种a类演出团体20余家。在过去的几年里,已相继引进了乌克兰斯拉夫人歌舞团、黑龙江大庆歌舞团、宁波小百花越剧团、长春长影乐团、朝鲜牡丹峰杂技团等,成功策划了“开渔节
晚会”、“黑土情”、“税务之歌”等大型组台文艺晚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我县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利用我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这一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目前正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兴建竹根雕艺术馆“德和堂”来进一步扩大影响;挖掘民间剪纸艺术,包装推出谢才华剪纸,剪纸作品产业化的路子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三是旅游与文化结合方兴未艾。歌舞厅、卡拉ok厅等曾经深受群众欢迎的娱乐场所已渐渐失去了吸引力,这些娱乐场所营日趋困难。而演艺市场在逐渐升温,特别是开放式、敞开式的露天广场文艺逐渐被群众接受。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开发旅游业,以举办“开渔节”、“海鲜节”等具有丰富渔文化内涵的节会为载体,挖掘海景、海防遗址、游客参与度高的海上娱乐活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中国渔村的建成开放和石浦渔港古镇的旅游保护
开发,使我县旅游与文化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政府缺乏较稳定的政策,使有些文化产业一哄而上,如电子游戏机室,我县曾达89家,经过7、8、9三个月的专项整治,压减到26家,又要求进行压缩和兼并,至11月底,已关闭了电子游戏机营业场所19家,收缴整机271台,使全县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压减至7家。对此,文化经营户纷纷反映政策不够稳定。对“网吧”的管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是缺乏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几年来我县歌舞娱乐市场经营结构呈现重复式、平面式的粗放型状态,如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戏机等都是一哄而上,导致多、弱、小、散的局面,最后以撤、扩、并整顿告终。
三是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缺乏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
三、下步对策措施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20世纪90
年代以来,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够为社会提高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能够涵养税源、解决就业,同时也是促进文化大县建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从目前来说,我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积极为文化大市、文化大县建设服务。
一是加强文化产业规划,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十五”末及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创新拓展边缘文化产业,初步形成行业门类齐全、内部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显著的梯度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半
岛海洋资源,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改造提升影视娱乐业、演出业、体育健身业、图书音像发行业等传统文化产业,使之成为象山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力度,提高文化产业档次。目前我县文化经营单位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等现象,今后在审批过程中应注重这个问题,切实加强引导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
二是深化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发展规律,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有益做法,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在动力。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区分性质,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向文化市场主体转变,造就一批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管理科学的文化企业。将充分发挥市场化
程度高、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间资金充裕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和境外资金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
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出版管理、文物保护、著作权、专利、版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法规。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文化市场,做到“以管理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同时加强对文化经营户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执法人员的法制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积极推进我县文化市场依法管理工作。
四是加强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是搞好事业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有一大批既懂文化管理又悉产业经营的人才,我们要注重这方面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
第五篇: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文化产业对策思考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各国纷纷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主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增强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广东省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加快发展广东省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重要的产业门类,广东文化产业已形成了新闻服务业、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广电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娱乐业、会展业、广告业、旅游业、电子信息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广东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迅速扩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占全国文化产业比重超过1/4,已连续8年位居各省、市首位。广东文化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广东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印刷出版等产业规模均位居全国首位。尤其是文化新业态蓬勃兴起,更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数字出版产值占全国的1/5,动漫产值约占全国的1/4,网络游戏年收入约占全国的1/3,自主研发制造的电子游艺游戏设备生产占全国的2/3,仅广州、中山两地的电子游戏设备生产在全球市场份额就超过1/5。“十一五”时期,广东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超过20%。(2012-2016年广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投顾问蔡 灵, 沈哲彦)
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瞩目成就,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增强的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然而,广东省文化建设也
还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
1、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看,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
2、从文化资源与文化建设的关系看,存在重资源轻建设的问题。
3、从文化消费与文化创造的关系看,存在重消费轻创造的问题。
4、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关系看,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
5、从文化理论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来看,文化建设理论武装落后于实践。(广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广东社会科学)
总体上看,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强,不少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国际影响力不足,与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等问题。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在其发展之初,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至关重要。(对策思考:文化产业彰略中的政府角色王亚川)促进广东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借鉴世界文化强国的经验。例如“文化帝国”美国,“动漫王国”日本,以及“后起之秀”韩国。这些国家是文化的输出大国,其文化产业产值不仅占有本国GDP总量很大的比例,而且其文化产业链条分布全世界,提高了本国的形象。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化大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与其政府的扶持分不开的。美国在对文化市场的进行管理时不仅运用经济的、行政的、行业自律的手段,还非常重视法律的约束。而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韩国政府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的文化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但主要是在战略层面上的领导,政
府只是在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包括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政府应该:
1、制定文化产业战略,根据本身的资源和优势发展适合自身的文化产业。
2、广纳创意人才,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在人才集中地地方,尤其在大学里面,容易形成各种创意群落,政府可以顺水推舟,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
3、出台优惠政策,有效地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催生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4、提供公共基础服务,政府作为公共部门,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责无旁贷,为有意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5、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文化产业崛起、发展的重要基础。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资助制度,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人才的积极性。
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东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和决策,决定着广东文化产业的未来前景。
坚持传承弘扬广东省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广东省文化产业,不仅有助于 提高经济实力,还有利于增强了广东省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广东省在国内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