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分解读历年中考数学试题的4大特点
高分解读:历年中考数学试题的4大特点
每年的高考试卷之间不是毫无联系的,不管每年的题型如何变化,试卷要考察的知识点是基本一致的,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卷可以发现,多年以来高考试卷有四大共同点。
(一)准确把握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从知识点上看,在命题方向上,没有太多的起伏;从内容上看,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并不放在对概念、性质的记忆上,而是对概念、性质的理解与运用上,通过现实生活来体验数学的妙趣。
(二)着重考查学生数学思想的理解及运用
数学能力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思想方法。其中数形结合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几乎是历年中考试卷考查的重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分类讨论思想:当面临的问题不宜用统一方法处理时,就得把问题按照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分为若干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结论汇总,得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今年中考数学题对分类讨论思想特别重视,如综合题第24题和第25题,而在填空题第18题也有分类讨论思想。
2)“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总的指导思想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化归思想。例如第24题把求点的坐标问题转化为解相似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3)数形结合思想: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策略,具有直观形象。例如第22题图像信息题用来解决入境游的人数增长和收入问题。
4)方程与函数思想:方程与函数思想就是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经过适当的数学变化和构造,建立方程或函数关系,运用方程或函数的知识,使问题得到解决。例如第24题利用方程问题解决二次函数的性质、存在性问题。
5)图像的运动问题。
(三)关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运用于生活,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四)注重数学活动过程的考查
这几年不仅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关注对他们数学活动过程的评价;不仅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还关注他们在一般性思维方法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尤其是注重对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不仅关注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要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潜力的开发与提高。来源:网络
第二篇:2018年中考数学试题特点
中考数学试题特点归纳如下
1.试题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试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加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新时代祖国建设成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既有国际视野、也有家国情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得数学课程也能“固本、铸魂、打底色”。如第20题以“复兴号G92列车从太原南到北京西需要的相关问题”为问题情境,使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受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第2题,让学生从“《九章算术》《几何原本》《海岛算经》《周髀算经》”中选出不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的是哪一本,以此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第21题阅读材料选取了波力亚的著作《数学发现》中的一个数学故事,启发学生读数学名著,了解数学发展历程,形成崇尚真知、乐学善学、勇于探索、勤与反思、批判质疑、问题解决、等数学人的人格品性……试题中这样的例子还要很多,反映出数学课程应用的育人功能,试题合理借鉴PISA测试的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并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落实课程目标,体现数学课程性质,考查数学素养 数学的课程性质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应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今年的中考试题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的考查:考查基础简单直接,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第16题实数运算和分式化简,17题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表达式,根据图像求不等式的解等,都是基础问题。试题覆盖知识点广泛,难度不大,充分体现了落实课程目标的意图。
数学学科素养包括: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推理能力、空间想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六个方面,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应该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形成了数学素养。试题突出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水平。如19题是利用数学知识测量太原市祥云桥上钢索的长度,考查学生运用三角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20题以“复兴号与和谐号火车”为载体,考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广”,考查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建模水平,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例如18题以“中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问题为情境,让学生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通过概率计算获得结论,此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水平。第19题,以某一桥梁为背景经历建模、运算等数学活动从而解决问题。第21题学生阅读材料匈牙利数学家的故事中,完成菱形有关知识的考查、进而要求补全解题步骤考查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这样既注重考查学生菱形的性质和判定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查推理能力、几何直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同时在补全解题步骤的问题中,考查学生数学阅读素养的发展水平,突出了“表达、交流、共享”这个命题特点。
3.落实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活动建议”的综合与实践
《标准》中“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以及数学思考的综合训练,特别突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发展,是数学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领域。而今年的试题在考查学科素养的方面也颇有特色。例如第22题以直角三角形为载体,设置构造正方形、矩形等问题,并且利用让学生在图形旋转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探究与开放的特点,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几何直观、创新意识。试题要求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从中获取信息,经历操作、猜想、证明等探究过程,获得结论并运用结论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能够引导学生平时就养成重视过程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体会几何的直观性,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总之,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突出立德树人的核心观念,立足基础,彰显数学素养考查,也体现中考命题的“六个维度”,体现探究、开放、综合的特点更为突出,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空间。试题对课堂教学具有正确的导向,引导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发展的同时,重视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第三篇:江西历年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2011江西中考数学答案>>
江西省2012年中等学校招生考试数学学科 真题试卷(WORD含答案)考生须知:
1.全卷共 六页,有六大题,24小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的对应位置上,做在试题卷上无效.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选出各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1的绝对值是()
A.1 B.0 C.-1 D.±1 故应选A.
-1 0 1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则其底角为()A.20° B.50° C.60° D.80° 故应选B.
3.下列运算正确的是()A. + = B. ÷ = C. × = D. =
故应选D.
⒋如图,有 三户家用电路接入电表,相邻的电路等距排列,则三户所用电线(A. 户最长 B.b户最长 C.c户最长 D.三户一样长
(第四题)
b c)⒌如图,如果在阳光下你的身影方向为北偏东60°的方向,那么太阳相对于你的方向是()A.南偏西60° B.南偏西30° C.北偏东60° D.北偏东30° N(第五题)
S 故应选A.
⒍某人驾车从A地上高速公路前往B地,中途服务区休息了一段时间。出发时油箱存油40升,到达B后剩余4升,则从出发到达B地油箱所剩的油y(升)与时间t(h)之间的函数大致图像是()www.xkb1.co m y y 40 4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⒎一个正方体有 六 个面。⒏当 时,的值是 .
9.如图,经过⊙O的圆心O,AB与⊙O相切与点B,若∠A=50°,则∠C= 20 度.
⒑已知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m的值是-1 . ⒒已知 , ,则 5 .
⒓已知一次函数 经过(2,- 1),(- 3,4)两点,则其图像不经过第 三 象限。:解:(第十二题)
;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不经过第三象限。
⒔如图,已知正五边形ABCDE,仅用无刻度的直尺准确作出其一条对称轴。(保留作图痕迹)
A M(第十三题)
⒕如图,正方形ABCD与正三角形AEF的顶点A重合,若将 绕其顶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当BE=DF时,则∠BAE的值是 15°,165° .
①(第十四题)②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⒖(1)化简: 解:= =
⒗(1).解不等式组: ①,② 解:由①,②可得 综合可知解集为。数轴表达:-1 0 2(第十六题)
⒘如图,两个菱形◇ABCD,◇CEFG,其中点A,C ,F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DG.(1).在不添加辅助线时,写出其中两组全等三角形;(2).证明BE=DG。G 解(1).可知 D ,(2).①连接BD,CE.则AF垂直且平分BD和GE。
点D与点B;点G与点E均关于直线AF对称,便可得 A C F BE=DG。(轴对称图形对应点的连线段相等)
②∵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且直线AF所形成的 B 角为180°,∴∠DCG=∠BCE,DC=BC,CG=CE E ∴(“SAS”), BE=DG。
⒙如图,有大小质地相同仅颜色不同的两双拖鞋(分左.右脚)共四只,放置于地板上。【可 表示为(A1.A2),(B1.B2)】注:本题采用“长方形”表示拖鞋。
(1).若先从两只左脚拖鞋中取一只,再从两只右脚拖鞋中随机取一只,求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的概率。
(2).若从这四只拖鞋中随机取出两只,利用树形图或表格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 求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的概率。解(1).可列树状图求解 ∵
A1 B1(第十八题)A2 B2 A2 B2 ∴P1(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2).① ∵
A1 A2 B1 B2 A2 B1 B2 A1 B1 B2 A1 A2 B2 A1 A2 B1 ∴P2(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②
A1 A2 B1 B2 A1 A1 A2 A1 B1 A1B2 A2 A2A1 A2 B1 A2B2 B1 B1 A1 B1 A2 B1 B2 B2 B2 A1 B2 A2 B2 B1 ∴P2(恰好匹配成一双相同颜色的拖鞋)= 四.(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十六分。)
⒚如图,等腰梯形ABCD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C。(1).求点C的坐标及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将等腰梯形ABCD向上平移m个单位长度,使得点B恰好落于双曲线上,求m的值。解(1).Ⅰ:可以过点C作 轴的平行线CH,则CH⊥ 轴。∵ 易证 ∴CH=DO=3,BH=AO;OH=4。∴点C的坐标为(4,3); D 3 C Ⅱ:可以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E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经过点C,∴k =4×3=12;-2 A 0 H B 6
解析式为
(2).(第十九题)
∵可知,随着等腰梯形沿着 轴正方向平移,始终保持与原图形全等形,即OB的长度不会变化。∴平移后点B的对应点为图中的点E,其坐标为(6,2),m的值为2.⒛小华写信给老家的爷爷,问候“八一”建军节。折叠长方形信纸装入标准信封时发现:若将信纸如图①连续两次对折后,沿着信封口边线装入时,宽绰有3.8cm;若将信纸如图②三等分折叠后,宽绰1.4cm,试求信纸的纸长和信封的口宽。
图②(第二十题)解(1).本题可列出方程求解。
设:信纸的纸长为,信封的口宽为(cm).信纸的纸长为28.8cm, 信封的口宽为11cm.五.(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21.我们约定:如果身高在选定标准的±2%范围之内都称为“普通身高”。为了解某校九年级男生具有“普通身高”的人数,从该校九年级男生中随机挑选出10名男生,并分别测量其身高(单位:cm),收集整理如下统计表:
(第二十一题)男生
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身高
(cm)
163 171 173 159 161 174 164 166 169 164 根据以上表格信息,解答如下问题:
(1).计算这组数据的三个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请选择其中一个统计量作为选定标准,找出这十名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是哪几位,并说明理由。
(3).若该年级共有280名男生,按(2)为选定标准,请估计该年级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有多少名?
解(1).平均数=(163+171+173+159+161+174+164+166+169+164)× 166.4cm;
中位数=(164+166)÷2=165cm(注意:求中位数应将原数据由大至小排列,若数据为偶数个,应取最中间的两数的平均数;若数据为奇数个,仅须取最中间的数即可。)(2).我们这里以统计量中的平均数为例,则“普通身高”的男生范围是:(1-2%)×166.4~(1+2%)×166.4即163.072≦ ≦169.728cm;因此⑦⑧⑨⑩名男生具有“普通身高”。(3).我们这里以统计量中的平均数为例,则该年级男生中具有“普通身高”的男生人数: 280×(4÷10)=112名。
22.如图,小红家的阳台上放置了一晾衣架,图①为其侧面示意图,立杆AB,CD相交于点O,B,D两点立于地面,经测量AB=CD=136cm,OA=OC=51cm,OE=OF=34cm,现将晾衣架完全稳固张开,扣链EF成一条线段,且EF=32cm.(1).求证AC∥BD;
(2).求扣链EF与AB的夹角∠OEF的度数;(精确至0.1°)
(3).小红的连衣裙晾总长为122cm,垂挂到晾衣架上是否会拖落至地,请通过计算说明理由。
B D 解:(1).①从三角形有关性质的角度解题:证明:∵OA=OC,OB=OD,且∠AOC=∠BOD(对顶角相等);∠B=∠D,∠C=∠A(等边对等角),∴∠B=∠D=∠C=∠A(等量代换)∴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从相似三角形的角度解题:∵可易证△AOC~△BOD(两组对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三角形相似)∴∠B=∠D,∠C=∠A;∴AC∥BD。(2).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运用三角函数解答。如图,过点O作EF边的垂线。∵△OEF为等腰三角形OK⊥EF,∴EK=FK=16cm(“三线合一”),OE=34cm ∵ cos∠OEF= ,∠OEF。
(3).可过点A作BD边的垂线段AH①∵可易证△OEK∽△ABH, ∴AH ②∵AH等于等腰△OBD,△OAC两底边的高线之和,∴AH ∵AH <122cm∴垂挂到晾衣架上会拖落至地.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3.如图,已知二次函数 与 轴交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与 轴交与点C。(1).求A,B两点的坐标:(2).二次函数,顶点为点P ① 直接写出二次函数 与二次函数 有关图像的两条相同性质;
②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ABP为等边三角形,若存在,求出k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③若直线 与抛物线 交与E,F两点,问EF的长度是否会发生变化,若不会变化,求出EF的值;若会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
图一 图二
解(1).依照题意,求抛物线与 轴的交点坐标,可将原二次函数表达式 转化成其交点式即,则点A,B的坐标分别为(1,0);(3,0)。(2).Ⅰ.同理 转化成其交点式即
则二次函数 与二次函数 有关图像的两条相同性质可以是:①抛物线均经过点A(1,0)与点B(3,0);②抛物线的对称轴均为直线。新 课标 第 一网 Ⅱ.存在。∵抛物线 其顶点必在直线 即点P的横坐标为2.如图一,当点P位于第一象限时,可过点P作AB边的垂线段PM。PM=tan60°×(2÷2)=
此时点P为(2,),则,k=-
如图一,当点P位于第四象限时,可过点P作AB边的垂线段PN。PN= tan60°×(2÷2)=
此时点P为(2,-),同理,k= Ⅲ.不会发生变化。
如图二,∵抛物线 其顶点必在直线 即点P的横坐标为2.若 直线 与抛物线 交与E,F两点,则有
∴EF恒等于6.24.已知,纸片⊙O的半径为2,如图1.沿着弦AB折叠操作。(1).如图2,当折叠后的⌒AB 经过圆心O时,求⌒AB 的长度;
(2).如图3,当弦AB=2时,求折叠后⌒AB 所在圆的圆心O’到弦AB的距离;(3).在如图1中,将纸片⊙O沿着弦CD折叠操作:
①如图4,当AB∥CD时,折叠后的⌒CD 和⌒AB 所在圆外切与点P时,设点O到弦CD,AB的距离之和为d,试求d的值;
②如图5.当AB与CD不平行时,折叠后的⌒CD 和⌒AB 所在圆外切与点P,点M,N分别为AB,CD的中点
试探究四边形OMPN的形状,并证明。
B
图1.B 图2. 图3.
图4.B C F 图5.L L D 解:(1).可以过点O作OE垂直于弦AB,并连接AE,BE,BO,AO;由图形的对称性可知四边形AEOB为菱形◇,△AEO,△BEO均为等边三角形,∠AOB=120.⌒AB = ;
(2).折叠后的圆O’与圆O是等圆,设折叠后⌒AB 所在圆的圆心O’到弦AB的距离为m.可过O’作AB的垂线段即为m.。m=tan60°×1=
(3).可作AB垂线,交圆与点E,点G,且经过点P,EF必定垂直且平分AB,CD。GE=GP;HP=HF;距离之和为d=(GE+GP+HP+HF)÷2=4÷2=2.(4).可设点K,点L分别是⌒APB,⌒CPD 所在圆的圆心,连接KL。
∵折叠后⊙K,⊙O,⊙L均是等圆
∵点K与点O;点L与点O是分别关于AB,CD的对称点,∴点M,点N分别是OK,OL的中点;
连心线KL必定经过外切点P;点M,N,P分别是△KOL三边的中点。∴MP=NO= =OL;MP∥OL;∴四边形OMPN为平行四边形。
第四篇:中考数学试题特点及应考策略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2006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卷从试题结构到内容设计,图文并茂,别具匠心,堪称经典优秀试卷。不难看出中考命题专家的聪明才智和渊博学识。试卷既重视知识的考查,更重视能力的考查。试题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有概率”三个知识领域内容,其分值分别为80分、51分、19分,各占总分值的53.33%、34%、12、67%。试卷在内容上突出了对“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基本图形的性质”、“图形中的基本关系”、“统计的应用”、“概率的计算”等核心知识内容的考查。其中,“方程与不等式”的题目分值占到25分,涉及“函数”的题目占了33分,涉及“基本图形的性质”及“图形中的基本关系”的题目占了51分。在能力考查方面,试卷较为重视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变换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美妙的图形蕴涵着重要的知识和深刻的思考,现实化的问题情景考查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的重要理念。
2.注重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考过程中数学素养的考查
数学解题过程是个体的思维能力作用于数学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思维活动。考生解题的切入点不同,运用的思想方法就不同。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迁移并广泛应用于相关学科和社会生活中,如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2006年中考数学试卷既突出考查了学生在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的观察、思考、语言表达、归纳猜想、逻辑证明等数学素养,又考查了学生的函数思想、对称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重要数学思想。对引导初中数学教学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突出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数学价值观,注重了创新
试卷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要求,突出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数学价值观。试卷注重对从现实问题抽象到数学问题进而予以解决问题这一重要素养的考查,注重了考察通性通法,没有冗长的计算,没有繁难的推理论证,但不失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思维内涵。试题刻意创新,注重开放性与探索性,留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思考、应用的空间。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自然,真实,又具有时代气息。
二、对2007年中考数学命题的肤浅看法
中考数学试题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本原则,考试内容上不会有大的变化,不再追求面面俱到,重点内容重点考,删减的内容不可能考。在重点考查数学知识
与技能的基础上,依旧注重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应用性考查,关注学生对获取数学信息能力,数学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的考察。在题型设计、情景安排及问题设问方式等方面仍然会有更多的创新,开放型、应用型、信息获取型、实际操作型、规律探索型等新问题依旧是试卷的核心组成部分。总体上在题量和难度上应该不会有多大的变化。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出现旧题、偏题,怪题。一般会延续这几年的命题思路,重视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灵活应用数学,重应用、重能力、重创新,实现和新《课程标准》的有机整合。
三、对2007年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1.合理练习,求精勿滥
首先,不搞题海战术,精做精练,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复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要找自己的问题并切中要害。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难度,突出重点,主要热点、突破难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可进行专题复习,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
题以便更好的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其次,一定要认真参考《考试纲要》,认真做一遍去年的最好是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和《纲要》中的样卷对中考试卷难度设置,整体要求各类知识点的分布,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哪些知识点适合出现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哪些知识点适合出现在压轴题中?新课程理念具体通过那些类型的问题体现?特别建议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参考中考试卷和样卷,反思自己当时的复习内容。防止走偏,做无用功。随时、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2.敢问,好问,善问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中考需要全面、扎实的知识,力求做到一个“懂”字。复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件好事。对问题要敢问、好问、问老师,问同学,想办法解决它。当然还要善于问,要三思而后问。一旦你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疑难问题,你的水平会有一个很快的提升,你的自信心也会
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3.理方法,悟思想,发展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数学复习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重视记忆基础知识,重视解题。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和整理。这是学生复习中成绩总是上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实际上,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应该对每一种思想方法的实质,它所适用的题型,包括解题的步骤都要熟练掌握。
4.强化反思总结,注重错题分析,扬长“改”短,提升学力
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反思总结。一个知识块复习结束后,就要问自己,复习效果怎样?进步了没有?还存在什么问题?解题小结一般可以通过问自己一些问题来完成:自己以前是否接触过类似的问题?我在解题过程中用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解题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解该题时哪些步骤容易出错?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该问题的难点何在?我是如何突破的?如果交换这个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仍然成立吗?我在解题时有哪些缺点?等等。最好把解题中的心得体会简要地写一下。要把解题效果最大化。尽量做到“举一反三”。要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弱点,要及时总结和反思,最好能有一本归纳错题的小册子,随时记录,随时整理,随时翻阅,温故而知新。
5.调整心态、增强信心、不言放弃,每天有一个好心情
人的情绪是影响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整学习心态,每天保持好心情。开朗乐观地面对和善待你身边的人和事,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另外,要注意劳逸结合,切勿开夜车,打疲劳仗。要科学用脑,维持大脑的良好功能。
条件开放型是指结论给定,条件未知或不全,需要探求与结论相对应的一类试题。解决这种类型的开放型问题的一般思路是:由已知的结论反思题目应具备怎样的条件,即从题目的结论出发,结合图形挖掘条件,逆向追索,逐步探寻,是一种分析型思维方式,这类开放题在中考试卷中多出现在填空题。
第五篇:.历年国考申论五大题型特点及高分技巧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历年国考申论五大题型特点及高分技巧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大纲已于10月14日正式发布,同2014年相比,考试时限依旧为180分钟,其余一字未改。大纲依旧强调:“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的考试科目”,同往年相比,关于能力的阐述一字未变,可见申论仍是能力与素质并重的考试。具体到省级以上职位以及地市以下职位而言,其申论测查能力重点又有不同,因此,报考不同职位的考生需要了解不同的能力考查重点。
以下,中公教育专家将对历年国考申论五大题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考生高分备考提出指导性建议。
一、归纳概括题
归纳概括题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较早出现,可以说是申论考试中最为基础的题型之一。
(一)特点分析
1.题量分值较为固定。国考中归纳概括类试题一般固定在一道或两道,分值在10~20分左右。
2.题型难度提升。近几年,申论逐渐加大了对归纳概括题“全面、准确”作答要求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短时间内快、准、全地提取出对应要点;同时,归纳概括题愈发与综合分析题相融合,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考生务必提高对归纳概括题的重视度。
(二)高分备考指导 1.注重平时练习。
归纳概括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整篇材料或部分材料全方位把握,以此抓住题干中要求的相关要点。国考时间虽长,但申论材料的字数一直居高不下,考生临场应试时心态紧张,很容易疏漏要点。为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中要大量练习模拟题,通过阅读材料,提升自己理顺逻辑关系,抓住材料表述要点的能力。“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经常性地训练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考场上快速准确阅读材料。
2.培养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题最重要的是对要点的采集,此类试题通常对作答字数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二、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重点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其在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出现较晚,2005年才崭露头角,但是发展较为迅速,现在已经成为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难度较高的一种基础题型。
(一)特点分析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1.题型变化多样。综合分析类试题题型种类繁多且不断推陈出新,其中重点考查了启示型分析、评论型分析和词句理解阐释三种题型,可见综合分析题的出题形式较为灵活,这也增加了考生作答的难度。
2.省级试卷侧重考查此类试题。自2010年设置省级和市级两套试卷以来,省级试卷更侧重考查综合分析类试题,分值固定在20分左右,而市级近几年相对较少考查这类试题,由此可见国家公务员考试对省级职位能力中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在此,需要特别提醒考生的是,综合分析能力最直观的测查题型是综合分析题,但分析问题的思想贯穿申论试卷所有题目,尤其是考生作答文章论述题时,科学合理的分析思考是文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高分备考指导
1.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建议考生多多阅读《人民网》、《新华网》上的时评文章,也可每日关注中公教育申论热点频道,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融入作答之中,加强对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条理清晰、层次鲜明、逻辑性强的答案最能体现考生严谨的思维,因此在平时要多注意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多方关注,增长见识。多关注《瞭望》、《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报刊杂志和网站的新闻时事,多看评论文章,学习其分析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如不知道如何筛选,也可关注中公教育时事政治频道,此频道会每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汇总更新。
三、应用文写作题
近几年,申论加大了对报告、公开信、编者按、宣传稿、导游讲解稿等题目的考查,我们将其统称为应用文写作题。该类题型出现较晚,还处于发展初期,出题方式灵活多样,难度不一。
(一)特点分析
1.出现频繁。应用文写作题一出现便受到青睐,在近几年的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几乎每年都会有此类试题。因此考生一定要熟悉此类试题的作答流程和答题技巧,积极应对。
2.重点考查宣传通知性质的题目。应用文写作题牵涉的具体题目类型较多,按照写作性质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宣传通知性质的题目和工作方案性质的题目。近四年国考试题中工作方案性质的题目只在2010年省级试题中出现过一次,而重点考查的是宣传通知类题型(如宣传材料、讲话稿等)。
应用文写作题的命题变动性较大,出题形式也较为多样,如2012年省级试题要求考生撰写一篇“编者按”,2013年省级试题要求考生撰写“导游讲解稿”和“短文”,2014年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更是出现了“短评”和“调查报告”这两种全新的文种。因此,考生要拓宽知识面,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二)高分备考指导
1.研究真题,多做练习。熟悉各种公文或事务文书的格式和结构要求,掌握规范语言的运用方法。
2.与时俱进,掌握文种。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我国政府日常工作中常用公文种类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应用文写作题也偶有创新之举,如2013年国考省级卷第四题,要求考生以大学生村官的身份,为政府网站写一篇介绍鹤溪缸窑的短文,这一题目与当前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但由于并非常见公文,所以很多考生不知如何下笔。
为此,我们建议考生在备考中要对政府部门日常工作有一定的了解,通过网络及其他渠道,阅读政府常用文书及近年来出现的新型文书,通过真题及模拟练习,对宣传通知类和工作方案类文书的写作深化理解。
四、提出对策题
提出对策类试题考查的是考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省级试卷和市级试卷中都会出现。2008年以来,提出对策类试题在国考申论中分值和作答字数逐渐稳定,已经成为国考申论中的一种基础题型。
(一)特点分析
1.分值较为固定。提出对策类试题是近年来国考申论中的常考题型,分值较为固定,一般为20分左右。
2.题型复杂多变。2009年以前,国考申论的提出对策类试题多以直接提出方案的对策题为主,提问方式较为简单,难度较小;2010年以来,此题型提问方式逐渐多样化,考生作答难度增大,这也体现了国考申论命题越来越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二)高分备考指导
1.仔细审题。国家公务员省级能力要求中,明确写出“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我们提醒考生作答提出对策题时,一定要仔细看清题目中是否要求归纳概括问题,如果有明确要求,大家一定不能遗漏。
2.关注时政热点。申论的材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围绕当前的时事热点展开的,考生平时要多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国家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搜集和整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其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进行分析、理解,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广阔的思路。
五、文章论述题
文章论述题是国考申论的必考题型,一般为最后一道大题。作为申论试题的“压轴戏”,文章论述题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报考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也是最容易拉开分数档次的题型。
江苏中公教育:http://js.offcn.com/ 特点分析
省市级要求各不相同。虽然省级和市级两套试卷的文章论述题分数一直保持一致,但与市级试卷相比,省级试卷对考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会高一些,这充分体现了国考申论命题的科学性。
1.省级结合材料,抒发思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省级)第五题的作答要求中提出“见解深刻”、“参考‘给定资料’”,由此可见,省级试卷对考生的要求是参考材料抒发自己的见解,这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
2.市级联系实际,彰显积累。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市级)第五题的作答要求中提出“利益明确”、“联系实际”,我们可以看出,市级卷的设置更重视与实际生活工作的结合,考生在日常备考中需要对市级岗位工作有所了解,积累相应内容,才能在作答中一鸣惊人。
3.考查难度有所提升。2009年以前,国考申论文章论述题的要求较为笼统,一般会出现“见解深刻”、“视野开阔”等字眼,难度适中;但2011年出现了一种新趋势,省级作答要求中出现了“有思想高度”,市级作答要求中出现了“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等字眼,2013年市级试卷中还出现了“切忌空谈对策”的要求,这对考生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题型分类来看,命题作文与自由命题作文都有出现,2012年的文章论述题要求以给定资料中的案例为话题写文章,2013年省级文章论述题以给定文章标题的命题作文形式出现,而2014年则采用了给出写作话题的命题形式,需要考生透过话题明确文章主旨。
更多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请访问常州公务员考试网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