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奇葩素质教育

时间:2019-05-12 20:4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奇葩素质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奇葩素质教育》。

第一篇:美国奇葩素质教育

美国奇葩素质教育:男女厕所随便进

日本动漫家高桥留美子创作的动漫中,有一个著名的角色叫“乱马”,他有随时变性的能力:遇到冷水就变成女孩,遇到热水就恢复成男孩。从今年1月1日开始,加州的学生全都被一条新法律赋予了跟乱马1/2一样的变身能力,人人都能当乱马1/2了。

加州的AB1266法案,也称为“取消性别隔离法案”,规定加州的学校不能对学生的性别和性倾向予以歧视。这个本来是没有问题的。然而,法律的细则(section221.5,f)就有问题了。这一个细则说,任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认定的性别,参与任何的体育活动和使用学校的相关“性别隔离”的设施,包括厕所,更衣室等。

假如说,这条法律的前半部分只是有点离谱,(比如允许一个自认是女生的高中男生去学习高低杠,参加平衡木比赛)那么后面的部分就是完全离谱了: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他(或她)认为自己的性别是什么,就能使用任何一个性别的厕所和更衣室!根据学生们的反映,女生对自认为是“女生”的男生使用女厕所还勉强可以接受,因为每一个隔间都有门,什么都看不见。但是男生对自认为是“男生”的女生进入男厕所就感到非常不舒服了。然而,无论男女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自己选择性别”的学生进入更衣室。因为学校的更衣室是没有任何遮挡的,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锁柜前面换衣服。一个男生声称“我是女生”,然后就可以大摇大摆走进女生更衣室,然后开始偷录女生更衣的录像,放到网上....。完全有可能发生;更不用说由此产生的性骚扰问题,都可以用“我是你的闺蜜,我也是女生,为什么不可以抱抱你摸摸你”来开脱了。而任何学生都可以今天当男生,明天当女生,自由进出男女厕所更衣室,完全实现“取消性别隔离”的自由了。一个男生说:“想不到想当乱马1/2的梦,这么容易就能实现了。感谢州长签署这条法律啊!”

自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以来,左倾自由放纵派一直就在致力于推翻传统,推行“政治正确”。民权运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加州的公立学校,更加是“政治正确”的重灾区。政治正确人士的极端偏激观点,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了。比如,“黑人”(Blacks)是不可以说的,要说“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这个没问题,因为亚裔美国人也没有人叫“黄人”。但是,走火入魔到学习中文的诗词,里面有“黑非洲”,“黑人兄弟”这样的字眼,学生们就大叫“种族歧视!”,家长[微博]就要上法庭,说“埃及也在非洲,那里可是白人的国家,不能说黑非洲!”到最后,连“黑”都成了敏感词,在论坛上提到“黑色的煤”都要受审查了。“残疾人”(Disabled person)不可以说,要说“体力受挑战人士”(Physically challenged person)。在论坛上,不能说“我去年买了个表。”,那样马上会引来一大群人的声讨:“你在炫富!不要忘记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他们连吃都吃不饱,你竟然炫耀自己能买表?”

有一间学校,华人学生占多数,黑人学生只有几个,他们的成绩没有华人学生好。于是,黑人学生的家长们就联合起来,投诉学校歧视黑人学生。提出:要消除歧视,要么黑人学生一律要给好成绩,无论他们有没有学,有没有写作业(因为所谓的“课程”,所谓的“标准”,都是以白人主导的权威制定的,本身就是歧视的结果。);要么按照黑人学生的程度教,不准按照课程标准教,因为黑人长期受歧视,根本就不可能学跟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一样的内容。所以,代数课只能教10以内的加减!于是,在校长的干预下,老师们只好闭上眼睛给分的政策,再也不敢管黑人学生,不敢给他们低于90分(优秀以下)的成绩了。

我在美国读教师执照课程的时候,就在课本上学到,一个人生出来是什么性别是没有得选择的,叫“生物性别”(biologicalsex)。但是,自己可以选择认同一个性别,自己认为自己是男的,就是男的;自己认为自己是女的,就是女的,不必受生物性别的束缚,这叫“心理性

别”(psychologicalgender)。(留意英文里面,两个“性别”用的是不同的单词。)现在,连性别之分都干脆变成跟“种族隔离”一样属于要取消的事情了。这真是对人类道德文明的一大挑战。昨天,我们学校一个历史老师在班里面举行了一次围绕AB1266法案的讨论。我旁听了几分钟,有几个男生几乎是声泪俱下地控诉说:

“性别隔离太可恶了!没有人权啊!我想穿女生的胸罩和内裤,不敢去买,只能够去偷,又怕给人发现!”

有个女生说:

“性别隔离一定要消除,就像林肯当年解放黑奴一样!现在男生不可以穿裙子,不能戴胸罩,会让人歧视,说他们变态,这是非常变态的事情!我们都是人啊,人就必须平等,要整合,不要隔离!”

另外一个女生说:“我认为,在更衣室里面建隔间,装上门,让每个人关起门来换衣服,是对易装癖和变性人的最大侮辱!这等于明白地告诉他们:你们是变性人,不正常的,所以要关起门来换衣服!”

我听得目瞪口呆。艾玛,美国的“素质教育”太奇葩了,我是封建遗老遗少,没法适应新世纪的新思想啦!不知道美国的私立学校有没有这样的奇葩,希望没有,否则,中国那些有钱人纷纷把孩子送到“素质教育”的故乡美国,却要面对这么精彩的“融入美国文化”的挑战,恐怕会有点难度啊!

第二篇:申请美国名校奇葩方法

嘉际美国留学专家

申请美国名校奇葩方法

随着中国留学生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强大,中国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北美洲数一数二的大学就成了他们的Target,“不是世界排名前十的大学不去!” 有些家长和同学们甚至这样说道。那么,除了用过硬的托福雅思和SAT成绩来冲名牌大学的同学之外,其他人又有什么奇思妙想或者“高招”来吸引到招生官的眼球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奇葩例子,来看看他们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奇葩一:“我就是要学你听都没听过的乐器!”

当我第一次听到我一个做留学中介工作的朋友说起,她有一个学生的家长为了帮学术成绩较差的孩子申请到美国前50的大学,而帮孩子找了个老师教他吹竽。当时我一听到“吹竽”,一下子就蒙了,就问了一下我的朋友:“请问一下„什么是吹竽?” 朋友翻了个白眼,叹了口气说:“你也不知道了吧,就是什么滥竽充数典故里面那个乐器!我问家长为什么要让学生去学这些冷门而且没什么实际用途的乐器,你猜她怎么回答的?” “怎么回答?”

朋友模仿着那个家长的语气严肃地说:“要是把这项东西写上了申请美国大学的简历上,别人考官一看,哎这孩子不错,这么冷门的乐器都感兴趣而且这又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肯定会把咱们家小孩录进去的!做家长的我们也商量了好久,也劝说了孩子好久他才肯去学!唉没办法了,孩子学习成绩又不行。”

学偏门乐器这种方法近些年来特别得人心,似乎已经成为了留学军团里小部分家长的“锦囊妙计”。不错,一项乐器特长的确能够为简历那张平庸的白纸增添不少色彩,但是若是把能否进名校的赌注全部压在单单一项的乐器特长上,那恐怕还是会被拒之门外的。如果逼迫学生去学一些他们根本不感兴趣或是完全没有了解的乐器,效果说不定还适得其反噢。(那个学吹竽的可怜孩子后来说是被家长逼得无计可施,连托福和SAT都不好好学了....。引以为鉴啊各位)

奇葩二:“我就不信我有钱也进不了名牌大学!”

有一种家长属于死缠烂打的类型,这种家长往往是令中介或各种留学机构最头疼的case。“交多少钱都可以,只要孩子能去哈佛斯坦福。” 这一类的家长往往误解了让自己的孩子在外国留学的真正意义,拿到一纸外国名牌大学的文凭和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就成为了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抱着让学生们在高等学堂里学习到更多体验到更多的愿望。我很清楚地记得,我朋友的阿姨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儿子想去加拿大读大学,听说多伦多大学是个很有名的大学。那所大学交多少钱才可以进去啊?我儿子成绩不怎么样的,我怕别人不收他。” 后来阿姨又补了一句:“ 你们外国大学也是这样的吧,就是中国那样,考不好了交点钱搞搞关系吃顿饭,那总行了吧。”

阿姨啊,这种方法也许在以前的中国能行得通,现在也未必可以,但是可以告诉像这样把钱作为敲门砖的家长,申请像多伦多大学这样的综合排名世界前20的名校来说,是!不!可!以!的!其实稍微想远一点点就知道,倘若那些大名鼎鼎牛逼哄哄的外国大学能够收那些成绩完全不能看,而因为钱就可以读名校的学生的话,它们就不会是现在的顶级大学了!而且!在这里真心想说的是!那些名校真的不缺那点钱!

17年品质保证,轻松留学美国名校—嘉际留学

嘉际美国留学专家

奇葩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孩子你去破项吉尼斯纪录吧!”

“我妈真是想我进名牌大学想疯了,那天她很认真地跟我说让我去破吉尼斯纪录!” 那天和同学去吃饭,他告诉了我关于他妈妈让他去破吉尼斯纪录的事。当时听到这消息的我差点把嘴里的食物喷出来而哈哈大笑。同学说,他的妈妈和身边的大叔大婶都觉得吉尼斯纪录是特别厉害的东西,要是能破个记录拿个证书,还怕名牌大学不收自己吗。我问他:“那你妈妈打算让你破什么纪录?” 他嘲讽地说道:“我妈说什么记录没关系,还不是一样吉尼斯,你看人家把驴子养成全世界最大的驴子也能拿个吉尼斯,也能出名!” 哈哈哈哈我已经蜷缩在椅子上笑得不成样子了....。

一开始我也有点怀疑吉尼斯纪录是否可以成为名校录取的优势,后来向对吉尼斯纪录了解的人询问了一下,才开始明白吉尼斯纪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常常听到的吉尼斯纪录,都是像“世界上最什么的什么”这样的格式。其实我充分相信,一项吉尼斯纪录能够为你的简历增添不少色彩,也能吸引更多招生官的眼球。但是,还是实际点好,要是会让人那么轻易就破的话就不是吉尼斯纪录了!你可以去试,当做兴趣,但养驴子的话还是不要了....。

奇葩四:“做社区服务就够了!”

每个周末,每一次放假,我都会问我一个朋友:“今天出来聚聚吧?” 不过他总是回答同一句话:“我没时间啊,做义工去了。” 我这个朋友学习成绩还过得去,但还没到可以申请那些数一数二的大学的水平。于是他就开始了他的一条“不归路”——做社区服务。他每个周末每一次放假都会去做义工,只要不用上课只要一逮到时间就会去,为的是希望用自己的这种“热心”打动招生官。我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用去复习考试呢。他耸耸肩笑着回答,那多累啊,你看去做义工在街上给路人指指路就有一张证明了!我再问他,那你是真心真意想来帮助别人的吗。他说,Absolutely not!我傻呀我。现在我这个朋友放假了,他的所有时间都拿去做社区服务了,看见他在义工服务站那里懒懒散散,游手好闲,真的不知道再怎么劝说他了....。

不少同学和家长在国内就常常听说,国外的名校看的不仅仅是成绩,还有社区服务证明(通常是40个小时或以上)。于是有些人就会走上偏激的道路,例如上面提到的朋友。我个人建议吧,如果不是真心想去帮助别人回馈社会(估计也没多少)的话,那就把基本的做够就可以了,40个小时很容易就积满的,每个周末做4个小时,放长假的时候隔天去做几个小时,可以去教堂,学校,你住的neighbourhood找社区服务来做,很多学校都会把社区服务的时间表和地点贴在宣传栏里的。说实话吧,我对我那个朋友申请名校还是有点信心的,因为他成绩还可以,又有特长,而且还有那一大摞的社区服务时数证明。(但我个人不推荐这种做法....。)

这几个奇葩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微博流行的一个新闻:福州某一高三男生尝遍亚洲泡面被美国名校录取。这位被人称为“泡面哥”的男生因喜欢吃泡面而把所有泡面都尝过,他把这项经历写进了申请大学的简历当中,而把“Miliora“(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作为校训的罗彻斯特大学就录取了泡面哥。罗彻斯特大学鼓励学子们不断超越不断进取,而泡面哥的这种精神就恰好对上了。另外,泡面哥的成绩是他被录取的基本和主要原因,他的SAT成绩最好的一次接近2300分(2400满分)。所以想要进入高等学府享受一流教育的话,17年品质保证,轻松留学美国名校—嘉际留学

嘉际美国留学专家

还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吧,招生官最喜欢招的学生莫过于那些成绩优秀且稳定,博览群书,有创意有远见的学生了。如果学术成绩杠杠的,简历上的奇怪或者所谓特色的经历也不过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罢了。

“我见过了很多希望靠与众不同的经历搏得名校青睐的家长和学生,他们申请学校之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名校的热切期盼而又看不过去的成绩;至于他们申请学校之后呢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大学的无情的rejection。我给这些孩子的建议就是,先踏实地把成绩搞上去,托福雅思SAT甚至争取提前批的ACT还有各种各样的AP课,成绩好了,你的简历含金量自然就高。再加上自己的小特长或者是社区服务的证明,名校之门就会为你打开。只要脚踏实地,对未来抱着无限的热诚,去名牌大学也并非难事。” 从事留学教育近十年,为不少中国学子成功申请美国大学的刘老师这样说道。

17年品质保证,轻松留学美国名校—嘉际留学

第三篇:素质教育在美国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我第一感觉就是,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被称为“天堂”的大学,我们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太压抑了。在书本上、电视上、网络媒体上,我们见识过美国的教育模式,也在不停地向往他们的模式,我们感叹过,抱怨过,但却不知道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究竟是哪里不对路。读了这本书,我不能说中国的教育模式落后,否则也不会出现像“最强大脑”节目中那么多优秀的中国参赛者与别国的站在同一舞台进行对擂的场面,我只是想针对书里的某些观点发表我作为一个享受了十几年中国化教育学生的看法。

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小时候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做错了事,比如,放学回家父母叫我们做作业我们总是说先玩会或者看会电视再去、也或者父母为我们报一个学琴或者学书法或者其他的什么兴趣班,他们总喜欢说这是为我们好,那是为我们好,由于不喜欢,我们会耍小性子„„可结果总免不了一顿骂或者打,最后也是我们妥协。就像书里解释的:“中国的家长事无巨细多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和设想来改造孩子。”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周围很多,我们总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就像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总会为了在最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去不断考各种证,因为父母和老师说这些很可能会成为好的工作的“敲门砖”。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一路的学习真的很疲惫。

而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美国学生和我们不一样的学习场景。他们也做作业,在他们“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作业并不像我们学习布置的那样多,老师对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包容式的教学模式,他们注重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父母也一样,他们把孩子和自己放在同等高度上,“尊重孩子”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首要前提,当然,他们也会教育孩子“责任”这一重要性,他们不会约束孩子的天性,在学习和玩这一问题上,他们往往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是对孩子的考验,也是对孩子的提高。孩子也是人,他有着他自己的想法,他要做自己的主人。自我决定自己的意向,自我安排自己的生活。让孩子独立。这种放手的方式,会让孩子自觉地去承担责任,哪怕有一天父母不在身边。独立还不仅仅包括在生活上,精神中的独立也同样必不可少。做一个具有独立性格,独立精神的孩子,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思想想必早已经在每个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了。中国的绝大部分父母觉得读书才是王道,甚至觉得读书是唯一出路,这在农村家庭中表现得更加强烈,传统思想觉得,除了读书,其它的知识不需要去涉猎,这与所谓的“专攻”是一致的。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后,我开始反驳这一观点。他们不主张所谓的”专攻”,他们尊重孩子的天性,一切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喜欢什么就发展什么。我们不难看出,成绩不好的孩子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当中有体育运动优秀的、能打工的、能说会道的、能写会画的,在某些方面,他们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只要发挥各自的特长、优点,都可以达到“优秀素质”的目的。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在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来弥补、平衡。我觉得现在中国教育的某些领域也在向美国靠近。拿当今中国一大热点——考研 来说,既然叫考研,就只能就其某一领域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有所建树。考研的前提是自己对这方面首先得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有努力的动力,这一点与美国的教育模式还是有一定相似度的。但是从考研的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中国绝大部分父母让孩子考研的出发点却是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这与美国家庭的出发点大不同,在这一层面上,兴趣,似乎成了第二考虑因素,因此就不免出现在选择考研的时候选择了好找工作但自己并不喜欢的学科。这样的考研初衷无疑对中国孩子形成了巨大压力。

作为一名师范生,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很茫然,也许将来我会成为一名教师,一名与《素质教育在美国》理论阐述相背离的老师。在当前的中国式教育这一大前提面前,很多老师可能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但在应试教育面前,很多东西我们似乎是改变不了的。但从当前形式来看,这一问题也引起了像黄全愈博士这一类人的深刻思考,这也是一大进步。教育本就是一项以塑造人才为目标的伟大事业,当然,它也需要顺应世界的主流,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我们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第四篇: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初中语文萍钢中学文颖洁

多年前,在朋友的书橱看到《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随手翻翻感觉还错,后来又自己特意买来看了。

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他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深刻的体会和思考,结合自己儿子在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处。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也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而中国孩子听的讲座多是成功人士,道德楷模,功利化的因素太得。中国的父母老师都认为孩子只要一心把圣贤书将来自会有出息。孩子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是以人为本在的教育,它们把人看成教育的受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教师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下具有高素质的孩子。

第五篇:素质教育在美国浅析

浅析《素质教育在美国》

看这些教育类书籍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有一种压力、责任。因为,作为一名师范生,兼具着双重身份,现在的学生,未来走上讲台的老师。很多时候,我们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生,角色的转换之间,要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抱怨阶段,抱怨中国教育出现问题了,中国教育不公平,中国教育抹杀孩子的天性、创造力等等。我们还要想,如何避免孩子重复我们的覆辙。我们还要想,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新课标提倡下的新师生课堂关系。我们还要想,怎样实现素质教育„„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查了下关于素质教育的定义。因为我是在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实行着应试教育的体系走过来的。素质教育是这样定义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

我读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作者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下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长的留学博士。他作为一名教育者,作为一名父亲,在他的儿子接受美国教育的过程中,他将美国教育同中国教育进行对比,整理成这本册子。整本书分为十大板块,每个板块前面都有一个问题式的标题。看完之后,我特别羡慕矿矿小朋友。书中的一个个关于矿矿的故事很吸引我。其中,第一章的《创造性能不能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作者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到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后来,儿子经常抱怨老师不会教,不愿意去学习班。一次作者考察了一下老师的教学,发现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板。可后来,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这种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来不问“像不像”,而是“好不好”。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的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参照物,他们就无从下手。

看了这个案例,我的感触特别大。作为一名在中国教育下成长的我来说,回顾自己的求学经历,用一句话概况,在求统一化的答案的过程中抹杀了创造力和好奇心。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把标尺,我们都会去寻找标准答案,向它看齐。培养做题的技巧,按照套路回答问题。我们没有美国孩子的那种自我意识,尊师重道的枷锁牢牢地框住我们,质疑老师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老师的表现。我还记得,我初一的时候,我做了一道数学题目,做出的答案和数学老师不一样。当时,我拿着题目找老师,自信地对老师说,老师,这题你算得不对。当时,老师对我说,当老师和你算的结果不对的时候,首先,你要相信老师。然后你再看看,你哪算不对了。这种思想之后牢牢地栓住我。我的老师扼杀了我怀疑身边一切的苗头,我还是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发现者。

“像不像”与“好不好”,虽然表达方式上只有几个字的差异,但是,却是教育理念,甚至是两个民族的整个文化的差异。美国的学生更有自我观,更自信,他们不是copy的机器,他们更善于自己动手去表达。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到了自身的一段经历。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班上先转来了一名数学老师。一次,数学老师在上面校对答案,然后下去批改。在连续地对了几个题目之后,我自信地将我后面的题目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红勾。但是,很不幸,我接下来那个题目算错了。当老师走到我的桌子旁,看着我错误的答案,他很凶地对我说:

“这是谁打的?”我涨红了脸,一句轻轻的“我自己打的”之后,老师在上面打了个大大的红叉。当时,我感觉自己做错了,很惭愧,非常不好意思。我连忙将下面打的红勾都涂掉。现在想想,其实当时我只是自信而已。我没有做错事情,我只是相信自己做的题目。这种自信也在渐渐地被磨掉。在看第三章《要不要投自己一票》的时候,我非常有共鸣。没上大学前,在一些班干部职位或者评优评比的投票的时候,哪怕我再想得到那个位置,我都不会投自己。因为传统文化中谦虚的熏陶,让我感觉投自己不够谦让,太骄傲了,太自我了。而且这种影响直到高中。大学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投自己一点错都没有,我完全可以投自己,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如果我自己都不投自己,那还指望别人相信我自己吗?

整本书看下来,在看到矿矿的时候,我会想到自己。我发现中美教育真的相差很大。当然,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的问题,和整个社会有关,以及文化也有关联。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所以导致了中国教育的功利性。而且,中国整个社会对成功者的定义是行业中的佼佼者,赚了很多钱的人。老师在比较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的时候,看的更多的是学习成绩,侧重的更是结果,而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方法、效率。再回到头看这本书,我发现,在美国教育中,孩子是主体,他们是知识的发现者,可以大胆地提问、质疑。而不是中国的孩子,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会收到这个问题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无关或者你以后自己就会懂了之类的答复。

这本书让我回想起了一个纪录片《中国教育何时才能改变》,里面有一期就是比较中国与日本、美国教育的差别。当时,台下的我们看得都非常激动,看着中国的高中生书包重重的,桌上堆满了书,头沉到题海里不断地做题。而同样是高中生的美国学生开心地在踢足球,在课外活动中。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升学率。在《过去的教师》中资中筠女士写的《何谓素质教育——忆母校天津耀华中学》一文中也提到了“升学率”这个问题。她的母校校风朴素而纪律严格,提倡德、智、体、群、美育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的师资、主课质量高,这一切和赵校长的创业思想和奠定的基础分不开,赵校长希望按自己的意图办一所完整的中、小学。而且,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关,那时听家长们议论学校好坏,首先是讲师资、校风如何,很少听到“升学率”之说。在升学率的压力之下,作为一名老师,其实面临着两难选择,是冒着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不高,但是尊重孩子们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地学习,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还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掌握答题技巧,在统一的答案中失去个性。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情还是蛮沉重的。教书育人的重任压在肩膀上。在学生时代,我们曾喊着中国教育压抑个性,抹灭创造力。我不希望这样的口号在下一代延续。在思考的过程中,首先我要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是老师,但我不是百科全书,我也会犯错,要打破学生神一样的崇拜,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然后,多看些教育类的书,对于上面的选择题,我要好好思考,是否有另一道选项,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

下载美国奇葩素质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奇葩素质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

    素质教育在美国 什么是素质教育?美国教育者认为教育强调的技能不能过于具体,而应该更加重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比如感受能力、分析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教育在......

    《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大全]

    《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

    《美国的素质教育》读后感

    对于《美国的素质教育》一书早有耳闻,也略读过一些片段,觉得有思考和借鉴的价值。全书一共有十部分组成,再加上一个引子和一个后记。每一节都剖析了一个问题。一、创造性能不能......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这两天看完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书的作者是旅美教育学专家黄全愈,同时他也是位父亲。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儿子矿矿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为素......

    关于《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读了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自己的心似乎一下子被什么触着一样,惊诧地发觉美国的素质教育原来是这样,于是又饶有兴趣地翻看一些有关于中美教育差别的文章,对美国教育总的印......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本站推荐)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徐新燕这两天大致浏览了《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作者黄全愈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严塘中学谭谆祺由于本人是非师范生,所以深知自己在教育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所以在入职前的那段日子里,我在网上选了好几本有关教育的书,其中《素质教育......

    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美国幼儿心理素质教育 幼儿的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法规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 美国人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孩子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