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时间:2019-05-12 20:0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第一篇: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

中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 ,由于处在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欠协调的特殊时期 ,也由于经历“心理断乳” ,因此在心理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中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以下一些 :

苦恼 :孩子表现出怠情孤僻、郁郁寡欢、情绪低沉、悲观丧气、少言少语 ,对学习、活动、交际等都缺乏兴趣。

急躁 :孩子上了中学 ,逐渐步入了青年期。此时 ,孩子在性格情感上表现为争强好胜、感情丰富、兴奋性较强。但由于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 ,情绪波动较大 ,自制力比较差 ,遇事不能理智冷静对待 ,易产生急躁冲动的毛病。急躁的孩子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 ,感情用事 ,常常为一些小事与人争吵 ,打架 ,严重的还会走上犯罪道路。

敏感 :这类孩子对外界事物反应灵敏 ,比较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办事谨小慎微 ,优柔寡断 ,喜欢胡思乱想 ,对问题的分析推断不从实际出发 ,而是靠主观臆想。一般来说 ,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胆小怕事 ,缺少欢乐 ,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乏味 :主要指孩子对包括学习在内的一切活动缺乏兴趣 ,不能主动参与。孤独。表现为以我为中心 ,不合群 ,喜欢独处 ,这与心理闭锁、性格冷漠或突遭挫折等有关。

迷惘 :迷惘是指对事物或某种现实因分辨不清是非而感到无所适从、失去判断力的心理状态。迷惘会导致孩子理解社会事物比较困难 ,反应迟钝 ,处事犹豫不决。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社会心理因素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 ,从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

际关系紧张从调查材料来看 ,出走的中学生大多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 ,造成心理上的压抑 ,导致弃学离家出走。

人格异常与逆反心理人格异常的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 ,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闹矛盾而突然出走。此外 ,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 ,厌学情绪就会产生 ,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 ,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形式表现出来。

角色观念变异与拜金心理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 ,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 ,而热衷于“早恋” ,或迷恋于“网吧”。此外 ,拜金倾向严重的学生 ,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漫不经心 ,逃学去挣钱 ,或学某些“歌星”、“影星” ,离家外出闯天下。

盲目从众心理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 ,有的学生就加以仿效 ,以为是解脱的好方法。从众心理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但若盲目从众 ,将有百害而无一利。

为了预防和治疗中学生的心理障碍 ,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 ,提高学生自信心 ,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活 ,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21世纪新人。

毅力与成功

成材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成材需要经受磨练也是尽人皆知的道理。因此,立志成材的青年人都有勇气面对现实,都愿意勇敢地经受磨练,在暴风雨中练硬自己的翅膀,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但是为什么勇敢地冲向“暴风雨”的青年人,有的终成人才,有的却壮志未酬呢?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些大理石被运到一座寺庙建设的工地,当寺庙落成之日,有的大理石被雕成佛像,供在神案上受千万人的顶礼膜拜;有的大理、石被制成石板铺在地上被千人踏万人踩。地板大理石对此满腹牢骚。佛像大 理石听了地板大理石抱怨的话,慢慢的发了言:“当我们一起被运送到这里时 你已经过了四道平整分割的短暂的痛苦,而我被人们敲锤凿刻,整整忍受了一 年每日不同的煎熬最后成型。我们曾经磨练的过程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同。”许多先贤哲人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精神和毅力正是我们立志成材的青年人 应当效仿学习的。顽强的毅力,执着的奋斗精神是立志成材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第二篇:常见心理疾病(模版)

常见心理疾病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心理咨询师也常常会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英雄情结),跨越人际界线,对咨客过度干涉。在咨询过程中,打破人际界线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打破人际界线是因为咨询师自己人际界线不清。

需要指出的是,拯救不仅仅是人际界线不清,同时也是黑白分明的表现。在拯救者的眼里,他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去拯救,他们会堕落、失败、痛苦、变态。拯救者把世界分为黑的和白的,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黑的变成白的。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象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边缘型人格障碍常常软硬兼施。自恋型人格障碍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

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点就是依赖。当然,病人不是依赖所有的人,而是关系亲密的人,对陌生人通常是比较排斥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回避人际交往,不过,他们所回避的是陌生人,而不是亲人,相反,他们对亲人还是比较依赖的。这说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兼有黑白分明,他们把人分为亲和疏、可靠和不可靠,依赖“白”(亲和可靠),回避“黑”(疏和不可靠)。依赖和回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依赖型人格障碍侧重于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侧重于回避。

四、讨好

讨好既是客体关系理论所说的一种投射性认同,又是自体心理学所说的一种自体客体移情(反映性移情),主要表现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而揣摩别人的心思、了解别人的兴趣,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这是“假自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照顾,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讨好父母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能力的提高,没有必要继续讨好别人。或者说,如果是生活所迫,讨好一下某个重要人物,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讨好变成一种风格,到处讨好,奴颜婢膝,那就有问题了。

说讨好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是因为,如果不给别人带来实际的好处,譬如请客送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而仅仅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投其所好、自我完善,那是没有作用的。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其实是一个错觉。

再说,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有那么重要吗?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并没有实际的好处,除非得到奖金,或者提拔。

表演型人格障碍很在乎这些虚名,为了追逐虚名而脱离实际,其实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五、猜心

讨好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思,不然的话,马屁拍错了,反而被踢一脚。以为自己能够猜透别人的心思,这本身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俗话说,人心隔肚

皮。别人的心思是永远猜不透的。于是,有的人去研究心理学,希望通过心理学去了解别人的心思。

猜心也是拯救和控制的一种手段。

有的人喜欢猜别人,但害怕别人猜自己,担心自己的心思被别人知道。这种人通常兼有黑白分明,而且认为自己是“黑”的,自我评价是负面的。所以,他们回避与人接触。表面上与人划清界线,其实是人际界线不清。别人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心灵感应”是不存在的。当这种担心达到一定强度时,可能会出现被洞悉感,觉得自己被跟踪、被监控。偏执型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偶尔会有这种症状,如果非常明显,那就是精神分裂症了。

有的人喜欢被别人猜,故意不把话说清楚。如果猜对了,就很高兴,觉得对方是自己的知音;如果猜错了,就不高兴,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对自己不够用心。猜心就是投射,不是猜出对方的心思,而是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到对方的头上。

六、敏感

猜心和敏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很难说清楚。知道了别人的心思,自己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叫敏感;因为敏感,所以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心情变化,这就叫猜心。

敏感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共情,或者共鸣。双方的情绪相同。对方是什么情绪,我也是什么情绪。人喜亦喜,人悲亦悲。这种情况也叫“感染”。有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感染,看肥皂剧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这种人心软,耳根也软,没有主见,容易受暗示。

第二种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有联系,是对应的,例如,别人想打我(愤怒),我感到害怕(恐惧),或者别人在哭(悲伤),我觉得烦(愤怒)。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语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些也是对抗性的。

一般认为,共情是以对方为中心的,“对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都是非常敏感的,他们的敏感主要表现在“对抗”。换句话说,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被感染,但容易受影响。其实,强迫型、回避型、依赖型人格障碍也是对抗性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影响。

七、另一个自我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种人很黏、很纠缠,象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九、重感情

行为主义只看互动,不讲感情。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偏偏非常重感情。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十、强调意义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现象瞬息万变,意义不变。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义重。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十一、“过程阐释”

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动机无关。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就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雅罗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内容阐释就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就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必须以过程阐释为重点,就事论事是起不到咨询的效果的。换句话说,过程阐释是心理咨询的特权。任何人(包括咨询师),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

十二、窥探隐私

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朋友。但是,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三、过度暴露

同样,跟关系一般的人分离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十四、侵犯隐私

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它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等等。

十五、道听途说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容易受暗示,别人说什么,他不会理智地分析,而是盲目接受。不但自己接受,还会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推销。于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而且越传越神,成为流言蜚语。真是人言可畏。人言之所以可畏,就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不会轻信流言蜚语,他相信事实,相信证据。

十六、忠诚和猜忌

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把自己交给对方,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其实,你是你,他是他,只要对自己忠诚就可以了,用不着对别人忠诚。

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我的损失,是对我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

猜忌和猜心略有不同。猜心相对“积极”一些,目的是了解对方,而猜忌是负性的,是不相信,是怀疑。猜忌很容易转变成窥探和侵犯隐私。

怀疑和相信表面上是相反的,但都属于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尊重事实,不会轻信某个人,也不会无端地怀疑别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话仅供参考,类似于灵感或线索,需要事实来验证。别人的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效果。

十七、纠正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比你更了解你。当你产生某种想法、出现某种情绪变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告诉你,你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他显然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你身上去了,他以为你和他是一样的人,发现你和他实际上不一样,他就认为你错了。同时,他又很关心你,希望你别犯错误,于是就来纠正你。这是双重的人际界线不清。第一,他以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第二,他要对你负责,他想拯救你。

这样的纠正其实非常有害。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一个人越不了解自己、越压抑自己,越容易受暗示,越容易人际界线不清。这就不是拯救了,而是控制。

第三篇:常见的心理疾病及表现范文

常见的心理疾病及表现

每当我们打开微博新闻时,总会看见一些不可思议的奇闻异事。其实在这些奇闻异事的背后更多的是肇事者心理问题。生活环境的不同会引起一些人的心理疾病,当早期的心理疾病得不到缓解时就会做出连自己也无法想象的事情。那么究竟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我们看看专家们的讲解。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往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造成,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常见的表现为持续地高兴不起来,兴趣明显减退,感生活没有意义,乏力、记忆减退,反应迟钝,自卑,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明显减轻,消极言行等。目前国内外业界公认的抑郁症治疗策略为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加心理治疗,目前抑郁症在系统科学的治疗下多数患者能治愈,治疗不充分或不科学是导致抑郁症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常见的情绪障碍,往往找不到具体的病因,查体多正常,患者经常出现过分担心、紧张害怕,但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还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病状多隐渐起病,呈持续发展,严重 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带来巨大的痛苦,由于对焦虑症的认识不足,往往患病后多在综合医疗机构就诊。焦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多数患者经过科学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三)惊恐症

惊恐症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障碍,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紧张、害怕、恐慌、心慌、气短、出汗、全身发抖、头昏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发作突然,迅速达到高峰,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后自行缓解,发作时头脑清楚,缓解后一切如常。由于惊恐症发作时的表现和冠心病发作相似,患者往往会拨打120急救电话或紧急到急诊诊治,但往往检查后结果正常。惊恐症往往会多次反复发作,造成患者的生活严重影响,不及时合理诊治,常常导致惊恐频繁发作,并呈现慢性化趋势。药物治疗是惊恐症的重要治疗手段,惊恐症需要长期接受心理辅导,经过系统的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四)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紧张的焦虑障碍。患者对与人交往或在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由于对社交的恐惧导致患者的大量的回避行为,导致患者生活严重受限。社交恐惧症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社交恐惧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系统的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第四篇:心理疾病测试题

心理疾病测试

1、你最近是否有失眠?

A、总是 B、偶尔 C、不知道 D、基本没有

2、你会为你身边的朋友打几分?

A、满分 B、优秀 C、说不清楚 D、及格

3、你认为最近生活与工作很难协调么?

A、是的 B、有一点 C、说不清楚 D、没有

4、如果你病了,你需要吃药,医生告诉你吃一片,你会吃多少?

A、半片 B、一片 C、两片 D、不吃

5、你觉得你十分容易与陌生人搭讪么?

A、是的 B、还算可以 C、有点难 D、十分难

6、满分如果是9分你会给现在的你打几分?

A、8分 B、6分 C、4分 D、不知道

7、你觉得患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值得同情么?

A、完全同情他们 B、有些同情他们 C、不好说 D、没有什么值得同情的8、你在填这份问卷时抱着什么态度?

A、好奇 B、获得知识 C、说不清楚 D、纯属娱乐

9、在下午时分,你走在大街上你背后有个影子,你会认为是什么?

A、我自己的影子 B、别人的影子 C、不清楚 D、那是影子么

10、一棵树上,你看见一只猫跑过去,你会想到什么?

A、他在追老鼠 B、它在练跑步 C、它喜欢树上的小鸟 D、有人在后面追赶它

11、你认为你最近的焦虑指数怎么样?

A、十分高 B、有点高 C、还算正常 D、没听说过这个东西,所以不知道。

12、你觉得秋天的雨天怎么样?

A、季节正常规律,很惬意 B、有点冷 C、跟我心情一样,有点抑郁 D、太难受了。

13、你认为那些有名作家是有些神经质么?

A、完全就是 B、应该有点吧 C、不知道 D、不觉得

14、你觉得跟陌生人说话你会呼吸急促么?

A、完全是的 B、稍微有点 C、不清楚 D、完全不会

15、你独自一个人静静待在一间屋子里最长的时间是多久?

A、1至2个小时 B、6个小时 C、半天 D、一天

答案:

第1、11、14题从A到D依次为4分,3分,2分,1分。剩下的题目从A到D依次为1分,2分,3分,4分。

你的总分为20分以下,表示你心理十分健康。

20—40分:表示你的心理有一些不适,需要注意调节。

40—50分,表示你的心理存在着心理障碍的风险,不妨去做做心理咨询。

50分以上,表示你可能存在着一些心理疾病,考虑适当的治疗。

以上测题仅供参考,并不代表专业测评哦。

常见心理疾病有哪些

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很多种,在临床上一般分为轻型心理疾病和重型心理疾病两种。

轻型心理疾病包括:

1、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抑郁症。

2、癔症,如:人们睡觉醒来之后对现实中的食物有种模糊不认识的感觉。

3、人格障碍,如:偏执性、情感性、分裂样、冲动性、强迫性、表演性、反社会性、依赖性、边缘性、其他类型等。

4、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见的如:病理性偷窃、病理性纵火、病理性网瘾等)。

5、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症、异装症、露阴症、窥阴症、易性症等。

重性心理疾病包括:

1、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应激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

2、器质性精神障碍,如:意识障碍综合征、痴呆综合征、遗忘综合征等。

在这里特别说明一点,“被害妄想”属于精神分裂的一种,患者需同时就诊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心理疾病的前兆有哪些

1、幻觉

正常人在紧张时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确认后能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不能视为病态。但是如果这种幻觉经常的出现,比如说看到了一些非正常的现象,那么就需要注意了,因为幻觉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2、自言自语

我们在心理压力过大时,会出现自言自语的现象,但是如果经常出现自言自语或者自笑时,那么请注意了,这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3、妄想

妄想并不是白日梦,妄想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状,比如说当我们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就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那么,你就要注意了。

4、疲劳感

一般来说因为学习工作所产生的疲劳感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休息和娱乐即可消除。但是如果长期的疲劳感无法恢复,那就需要注意了。

5、歇斯底里

当我们受到巨大的刺激时,我们会出现歇斯底里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多见于妇女儿童。但如果经常的出现歇斯底里的情绪,那么就不太正常了。

6、焦虑情绪

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但是非刺激性的焦虑就需要注意。

7、恐惧情绪

恐惧情绪是人的一种本能情绪,我们对一些事情都会有恐惧情绪,但是如果我们对一些本来不会让我们产生情绪的对象出现恐惧,那就有恐惧症的倾向了。

8、疑病现象

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按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如果对医生的话表示怀疑,无法消除怀疑,那不排除有疑病症。

9、强迫心理

偶尔的强迫行为与心理是正常的,但是频繁的强迫行为与心理,如反复思考一些是不是得罪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等情况,那么要小心自己是否患上了强迫症。

第五篇:心理疾病案例

心理疾病案例

1,2010年3月23日早上,福建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特大凶杀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9人、4人受伤,伤亡人员均为南平实验小学学生。国家级高级心理医师林一芳认为,郑民生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癔症性病态人格”。

2,一名有精神病史的男子在北京朝阳区青年路大悦城东侧持刀行凶,导致两人死亡;22日中午,北京西城区马连道家乐福超市又发生精神病患者持刀伤人事件;23日,广西东兴市一名男子手持砍刀冲进当地计生局办公楼行凶,酿成2死4伤……犯罪嫌疑人有精神病史 3,北京市公安局某分局指挥中心2001年8月5日8时47分的一份电话记录显示,该局某地区刑警队破获了一起杀人碎尸案。犯罪嫌疑人李非到分局某地区刑警队投案自首。其供认,因爱人每天唠唠叨叨,他产生反感,以致无法忍受,遂于8月2日7时许,在家中趁其妻熟睡时,用事先准备好的哑铃将她砸死,之后又肢解了尸体,后抛尸于海淀区温泉附近。李非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4,被告人张乐声,男,35岁,初中文化,原系安徽省当涂县血防站职工。2000年3月14日晚9时许,被告人张乐声从其母亲住处回家,途经当涂县城关镇某洗头房时,看到该店女店主秦某某独自一人从店中走出,张见其年轻漂亮,顿生歹念,便尾随其后,直到秦某某进入租住的房子后才离开。

次日凌晨1时许,张再次来到秦的住处,用身份证将门锁捅开,见秦一人睡在床上,因害怕秦喊叫,遂在门外找到一块石头,并在院门口衣架上取下一块尿布包住石头后,进入秦的卧室,用石块朝秦的头部猛砸几下,至秦不动。被告人张乐声为满足变态的窥视心理,又将秦的棉毛裤、三角裤褪至踝关节下,因心里紧张,只好匆匆用被子盖住秦,关好门逃离现场。

案件在审理阶段,马鞍山中院根据辩护人的申请,委托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对被告人张乐声进行了司法精神病鉴定,证明其系性变态,但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据此,法院确认被告人张乐声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可以从轻处罚情形,并依法判处其死刑。

5,“6·25”大学生杀人事件

“6·25事件”中的李想的确有一些偏离正常情形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6,辽宁鞍山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一名男子一次杀死了10人,10人当中包括其至亲的妻子、儿子、父亲,以及紧邻的一家洗车店内的3名洗车工,还有浴池的1名女服务员和浴池房东一家3口。下面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案件 歧视类

案例一:歧视让他举起了屠刀

钦州市那彭镇英学村村民梁某娶了一名外地妇女做老婆,生了一个儿子10多岁也不会说话、走路,梁某因此经常受本村人及邻居小孩嘲笑,其妻儿分别被称为“土婆”、“土鬼仔”。为此,梁某对村民产生怨恨。

2006年4月28日晚6时许,梁某听到邻居陆某厨房内有多人在讲话,遂怀疑是说自己坏话,于是冲进陆某厨房拿起一把柴刀,朝正在玩耍的两个男童头部猛砍。陆某得知后紧锁房门,但梁某破门而入,将躲藏在床底的另一名10岁男童拖出砍死。陆某和其他小孩及时逃离或躲藏才幸免于难。

梁某从厨房出来后继续行凶,又杀死了一名7岁男童和一名4岁女童。随后,他看见妇女陆某某带着4岁的儿子从隔壁厨房出来,又砍死了这对母子。

梁某作案后逃离现场,当天晚上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梁某的暴行一共造成6人死亡,一人重伤。

公诉机关指控梁某犯故意杀人罪,于同年6月13日向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审理中,梁某和辩护人对指控的犯罪事实均无异议。辩护人指出,本案事出有因,村里人经常嘲笑梁某的老婆及生理上有严重残疾的儿子,使梁某产生了积怨。

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虽然梁某因生活琐事而对本村的人产生怨恨,导致了本案发生,但是梁某故意杀害的大多数是无辜儿童,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

同年7月13日,钦州市中级法院依法判决梁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梁某已被执行死刑。

点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耕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不同的人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持续地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就有可能超出人的承受限度。而拿他人的缺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被攻击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的时候,就会引起很大的反应。本案中,当事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嘲笑反应那么大,可能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也认为这个孩子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屈辱,没有完全接受自己的孩子,这是他本身的一个心理缺陷。如果他的心理健康一些,能够正确地认识这件事,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也许不会把村人的说法看得那么重要。生活中如果发生类似受歧视的情况,当事人应该多从自身寻找原因,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在意别人的说法,当认清自己了,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同时,遭遇不幸的人应该多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沟通,寻找理解和支持。

案例二:被人嘲笑拿刀滥杀无辜

2008年2月11日(正月初五)凌晨3时许,昭平县凤凰乡中央洞村吴屋寨发生一起特大杀人案,造成数死数伤的惨剧。案发当天,警方将凶手吴昌怀抓获归案。命案源于27年前一场调戏**。

27年前,吴昌怀与朱妹结了婚。吴昌疋是吴昌怀的堂哥,比吴昌怀年长5岁,见弟媳朱妹长得漂亮,他动了邪念。同年3月份的一天,吴昌疋见到躺在床上养病的朱妹时,欲对朱妹强奸。由于朱妹极力反抗,吴昌疋没有得逞。

自始,朱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闷闷不乐。一年后,朱妹终于向丈夫诉说了受辱经过。气愤的吴昌怀当场用手电筒打了吴昌疋,吴昌疋逃出老屋,从此不知下落。

十多年后,吴昌疋带着儿子吴生回到村里。此时村里人才知道,吴昌疋当年到了钟山县望高镇当上门女婿。伤疤一揭就痛。2005年的一天,吴洪校的小儿子当着吴昌怀的面叫朱妹做“晚婆”(吴昌疋与吴洪校的父亲吴昌提是亲兄弟,意思是朱妹是吴昌疋的小老婆)。此言一出,吴昌怀顿感当年的耻辱涌心头。吴昌怀对吴洪校两兄弟的仇恨越积越深。2008年春节,吴昌怀拿了个手电筒及斧头、菜刀、柴刀,径直到了吴昌提家。吴昌提家大门没有上锁,房间睡着吴昌提的5个孙子,年龄在14岁到19岁之间。吴昌怀砍一通,结果造成3人当场死亡,两人受伤。凌晨4时许,吴昌怀砸开吴洪校的房门,用柴刀砍伤已入睡的吴洪校。之后,他又砍向吴洪盏。吴洪盏后因伤势过重死亡。吴昌怀落网后这样描述听到这些流言时的心态:“他们欺人太甚,害我生不如死。”

2008年3月21日,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吴昌怀死刑。自治区高院维持一审判决。

点评(广西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委员龚振中):27年前的一场调戏**,但吴昌怀却把这种耻辱的阴影深埋心里,于是因27年后经后辈的提起并嘲笑,使得他内心的愤恨和压力急剧膨胀,一时冲动丧失理智,以致酿成惨剧。本来他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化解仇恨,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法律上帮助的,追究那些人侵犯他名誉权的法律责任,但他以行凶杀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已经触犯了法律,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希望这种悲剧能给大家带来警惕。情感类

案例一:恋人分手酿惨剧

年近五旬的陆某是一名厨师,他和小自己几岁的赵某曾经情投意合,两人同居了8年。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感觉悄悄溜走了,赵某向陆某提出了分手。陆某想不通,坚决不同意。

2006年12月19日下午2时许,陆某将赵某约到他暂住的出租屋,想好好谈一谈,谁知赵某再一次提出了分手。陆某恼羞成怒,拿出事前准备好的浓硫酸,劈头盖脸地朝赵某泼去。

赵某大喊“救命”,已经失去理智的陆某又将赵某扯在地上殴打,造成赵某头面部严重受伤,被送往医院急救。5个多月后,赵某因植皮手术感染,不治身亡。

陆某很快被抓获归案。审理中,陆某反复辩解说,他不是存心要杀害赵某,只是一时气愤才用硫酸泼她的。但审理此案的南宁市中级法院认为,赵某的死亡与陆某的犯罪行为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陆某因故意伤害致人重伤,主观恶性大,手段残忍,罪行极其严重,最终判处赵某死刑。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赵某于2008年11月21日被执行死刑。

点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耕岩):因不愿分手而采取极端方式,是一种儿童式的思维逻辑。幼童分不清什么是属于他的,什么是属于别人的,凡是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否则就会哭闹,因不愿分手而行凶的人与此道理相同。事实上,在成人的恋爱关系中,“我的感受”与“对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换句话来说,“我爱他”是我的事,“他爱我”是他的事,只有分清人与人之间的界线,才是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思维方式。

案例二:被“戴绿帽”连夺两命

严勇华是柳州市柳城县人。2003年年底,远在防城港的梁芳丽给他发来短信。2005年1月16日,严勇华与梁芳丽确定恋爱关系。

2006年11月初,梁芳丽到防城区打工,并租房居住。严勇华则在灵山县打工。同年11月下旬,严勇华发现女友的出租房里有几个避孕套。严勇华很是痛苦,好几次提出分手,但梁芳丽说不舍得他。严勇华的心又软了,但他忍受不了这种情感困扰,辞掉了在灵山县的工作。

2007年2月10日,严勇华带上一把“牛角刀”,再次到梁芳丽的出租屋附近守候。当天晚上,严勇华发现梁芳丽和情人陈于沅牵手从出租屋的小巷走出来,等两人走远后,严勇华潜回到梁芳丽出租房里,并躲进床底。过了许久,梁芳丽和陈于沅回来了,两人脱衣上床睡觉,发生关系后渐渐入睡。

2007年2月11日凌晨1时多,严勇华从床底爬出来,举刀捅向陈于沅和梁芳丽,两人当场死亡。因犯故意杀人罪,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严勇华死刑。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目前严勇华已被执行死刑。

点评(防城港市人民检察院公诉科科长黄建林):严勇华说他好后悔,对不起自己的父母,也对不起梁芳丽的父母,不知道用什么去补偿死者家属。严勇华人长得挺帅的,是个上进的青年,不是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他之所以走上杀人这条路,主要是走不出对梁芳丽的那段爱情,当感情受到挫折后,由爱生恨。对于梁芳丽来说,她的一个同学也劝过她,不要玩感情,不要太玩火了,但是梁芳丽依然“一只脚踏两只船”,结果引来杀身之祸。其实,年轻人要有正确的爱情观,当发现对方出轨时,如果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应该学会放弃。

债务类

案例:钻牛角尖钻出人命

今年5月底的一天,34岁的何某被南宁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宣判了死刑,他当庭表示认罪。他走到这一天,竟然是由于多年前与工友的一次调班引起的。

何某曾在田阳铁路给水所工作。2002年初的一天,何某与工友韦某因调班发生矛盾,何某因此受到单位处分。何某十分气恼,不久,他伺机用药麻醉韦某,并抢走了韦某身上的钱物,但很快就被查了出来。当年8月,何某被判3年有期徒刑。

刑满释放后,何某到广东投靠朋友钟某。其间,钟某向何某借了一些钱,这些钱是何某向自己的大姐借来的。2008年10月,何某多次向钟某要债都没有结果,他因此也无法向大姐还钱,十分尴尬。何某恼羞成怒,决定杀了钟某解恨。但他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如今的困境都是当初和韦某闹矛盾造成的。于是他准备先回去杀了韦某,再来杀钟某。

当年11月的一天,何某乘火车赶到田阳,在田阳铁路给水所的值班房内找到铁管、菜刀、剪刀等工具,将韦某捅倒在血泊中。随后,何某用棉被盖住韦某的尸体点燃焚尸,并掠走了韦某身上的财物。6天后,警方在广东东莞将何某抓获。

点评(李耕岩):很显然,这是一种钻牛角尖的行为,当事人所关心的已经不仅是钱的问题,而是由钱引发出来的情感仇恨。他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这件事上,结果形成恶性循环,越想越觉得愤怒、委屈。事实上,这笔钱肯定不是当事人生活的全部,有时候现实的问题无法一下子解决,不妨转移精力暂缓一下,跳出牛角尖去关注别的事情,等再回过头来,原有的矛盾也许就没那么重要了。

■说法

多数恶性案件与心理压力有关

采访中,不少法官都说,现实中真正因为性格凶残而专门杀人的案件十分少见,多数恶性案件的起因都是些很琐碎的纠纷,而促使当事人最终动手的,除了脾气暴躁、性格冲动等因素外,很多都与现实的压力有关,比如经济问题、感情纠纷、人际关系等等。

“三姐妹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兰新诚在归案后也写出万言书,称自己饱受失败压力的折磨,充满了挫败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生活中的压力?当压力无法承受时,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疏导和排解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耕岩老师分析说,生活在现在社会中,压力总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应对压力的办法。压力的形成,是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造成的。比如,在上述因受歧视而杀人的案件中,他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自尊上;因分手而酿成的血案中,当事人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了自身的欲望上。因此,缓解压力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比如,当感觉注意里过于集中在某件事情,甚至产生极端想法的时候,可以暂时把这件事放在一边,缓一缓再去处理。可以做做深呼吸,听听音乐,做做运动,或者把心思放到身边其他的人和事上。等过一段时间再来处理这件事,就会有不同的心态。

下载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常见心理疾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常见成语解释(DOC)

    提纲掣che领:【解释】: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色厉内荏:①色:神色,模样。②厉:威严、凶恶。③内:内心。④荏:软弱、怯懦。 形容人......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有人说:"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有关心理咨询机构统计,青......

    中学生常见的作文题目

    中学生常见的作文题目 中学生常见的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1世纪,会带给我们些什么呢?面对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对新世纪有太多太多的渴望和憧憬,但也清楚地知道......

    化妆上瘾也是心理疾病

    化妆上瘾也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在现代社会中心理疾病的种类还会继续增加。比如,化妆上瘾了,也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观点来源于澳大利亚着名心理学家兼医学美容......

    预防心理疾病的工作总结

    绥阳县太白镇中心小学 运用网络、电话、授课等途径开展预防心理疾病的工作总结 (2011年) 为了全面掌握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提前干预、教育与有效引导,有......

    测测你有心理疾病吗

    心理疾病测试 目前职场的白领们每天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很容易就会患有一些职场疾病,比如忧郁症、暴躁症、工作倦怠症、假想症等精神疾病,在这些疾病中最常出现的就是暴躁......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范文)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心理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于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是一个独立性和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而且又......

    警察心理疾病评估报告(五篇)

    警察心理疾病评估报告 结论:全监有62.20%警察处于正常水平,心理健康; 有13.33%警察有轻度心理疾病,但对工作和生活没有造成明显的影响;有3.86%警察有中等程度心理疾病,心理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