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澳洲印象随笔
澳洲印象随笔
今年暑假,我有幸跟随学校一起去澳大利亚游学,七天的快乐旅程转眼就过去了,但那一幕幕情景,仿佛仍历历在目7月6日早上10点左右,当飞机在云层中穿行十个小时后,带着疲惫和惊喜,我们终于踏上了美丽的澳洲土地——悉尼。
一路上,老师不停地向我们介绍悉尼,让我们知道了悉尼终年阳光灿烂,一年有360多天沐浴在阳光中,四季景色迷人。在我眼中的悉尼是绿草如茵,树木葱郁,那一幢幢红瓦红墙的房子,花木簇拥,景致宜人,一条条大道,车流如织,没有喧闹,街上的行人也很少。我发现澳大利亚人过马路时,必须按一下路边的按钮,过一会儿,行人路灯亮了,就可以过马路了,而且他们国家的主驾驶是在右边的。但在中国一些人有了红绿灯还乱穿马路,绿灯没亮就簇拥的往前冲。
到了学校以后,是一位日本老师把我们带到一个多媒体教室然后发下一个文件夹,里面全是关于homestay的家庭规则。还在纯英语的环境下给我们讲规则,之后还带我们去了Pooper Park去吃了午饭,在茂密丛林中体验野人的生活,最后由homestay的爸爸妈妈来把我们接回家,并且熟悉老外的生活习性,当地的公共交通,因为方便我们更快的适应生活习性和我们第二天来上学的路线。
第二天,我们早上8点30分起床,整理好吃好早饭以后,背后书包开始我们澳洲学习的第一天。9点30分准时上课,第一天的任务是考试,老师发下试卷做完以后再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老师当场打分。下课以后老师带我们去了吃午饭的地方。因为外国是上午读书下午去玩,所以老师带我们去悉尼歌剧院我们来到了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远远望去,它像一艘帆船,又像一个漂亮的贝壳。走近细看,原来它是由三幢独立的建筑物建成的。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歌剧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悉尼歌剧院坐落在悉尼港的便利朗角,其特有的帆造型,加上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
第三天我们参加英语课程以后,下午我们乘火车去参观有南半球“牛津大学”之称、全球排名前50名的悉尼大学,悉尼大学是澳洲历史最悠久和最负盛名的大学,被称为澳洲第一校。最后回homestay家,晚上吃的是米饭。第四天下午去了Bondi Beach,那里有碧蓝碧蓝的天,碧蓝碧蓝的水,金黄的沙滩,我似乎还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星期六老师安排我们过老外的星期六,上午爸爸带我们去悉尼最有名的大堡焦和公园,那里有好山好水好蓝天,在澳洲有的,但在中国是不一定有那么美丽的。下午妈妈又带我和我的室友去了悉尼最繁华、最有名的商场,最后我们回到家里,是大包小包的带回家。星期日我们又去了情人港湾,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有人去那里约会,下午又去了悉尼动物园,因为那天人太多了。我们在动物园里还看到了世界上最毒的蛇,还有红袋鼠、灰袋鼠、树熊、南方毛鼻袋熊、巨型晰蜴、咸水鳄、淡水鳄、神仙企鹅、刺猬、塔斯马尼亚魔鬼、野狗等许多种类的动物,我们很遗憾的与考拉亲密接触告别了。
七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美丽的澳洲带给我多姿多彩的旅行,它丰富了我的记忆,使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去那风景如画的地方——澳大利亚悉尼!
第二篇:塔城印象优秀随笔
总是会因为各种原因要去塔城,但以前去一趟塔城,就需要下不小的决心,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路途实在遥远,沿途的景色也是比较单调和枯燥,好多时候还思考老风口和玛依塔斯大风和的威胁。
但到了塔城,呆上几天,你却会不知不觉地喜欢上这座小城,离开的时候也总是让人有些不舍,你总会觉得那里许多东西值得留恋和回味。
不舍,不仅仅仅是那里大街小巷里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里的美食。不舍也不仅仅仅因为塔城四季宜人的气侯,冬天不是很冷,夏天不是很热,空气新鲜,天空很蓝,生态保护的好。[由整理]
许多去过塔城的人都说,那里有着一种异国他乡的情调。而我早就感受到小小边城的一些独特地方,许多塔城人喜欢吃面包,奶制品,喜欢唱歌和跳舞,隐约有些俄罗斯的痕迹。古老的树木显示着小城历史的悠久,不紧不慢的行人享受着悠闲的生活。
塔城有亲戚、同学和朋友,可到那里,一般不敢轻易和他们联系,因为你可能承受不了他们的热情。记得许多年前第一次来塔城走亲戚时,把亲戚家的亲戚挨个一遍才能离开,硬是吃了半个月,才明白塔城是多么的热情好客,热情的让自我都过意不去,以至于我再去塔城都再不敢轻易联系他们了。半个多月的时光,足以让外地人感受到塔城纯朴的民风和那种天生的与豁达。
到塔城不敢轻易和亲朋好友联系,还有一个原因是怕喝酒。塔城人酒量一般都不差,在塔城人豪爽的性格影响下,很少有人能够把持得住,结果就是无论你是多么的能喝还是一次次喝醉。也许在他们心里,客人喝醉才是喝好了吧。当然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此刻塔城人喝酒已经不是这样了。
在我的印象里,老塔城人都有一种质朴的气质,自然、不造作,豪爽的性格,很好交往。单是那塔城话,就汇集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方言词汇,塔城人说话的语调也有个性之处,仔细听来,带着不一样民族语调的韵味。
每一次到塔城,都能够感觉到边城的变化。如同红楼和双塔依然保存在许多人的记忆里,塔城古朴的韵味还在,越来越多的高楼让边城多了一份现代的气息。
塔城是个遥远的地方,那里有我的亲戚、同学和朋友,还有我一齐工作过的同事,难忘你们的热情,难忘你们以前给予我的帮忙,难忘你们带给我的记忆。
第三篇:端午随笔:印象端午
端午随笔:印象端午
碧绿的粽叶包裹着淡黄色的糯米,里面藏着散发着五香味的肉或是有点粉有点油的咸蛋黄。即使是那什么也不包的淡水粽子,那淡淡的糯米香和粽叶的清香混合在一起依然传到很远很远。这时我总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抽出一双呈棕色的木筷子,插上一个还冒着热气的淡水粽。滚了些白雪的、细细的绵糖。不顾身后外婆的呼喊,穿着塑料凉鞋跑到阳台上,边吃边望着天空,看不时一只飞鸟孤独的掠过。
这时候的外婆会唠唠叨叨地走过来“悦悦,不能在阳台上吃粽子,去到餐厅。”往往,外婆是拗不过我,由着我的小性子坐在阳台上一口口吃着甜甜的糖粽子。等我吃完后,外婆会拎着一大堆菜,抱着墨绿色的艾草回来。房间在一瞬间中充满了艾草淡淡的、清凉、难以形容的香气。
外婆会将两束插在门的两边,她说可以驱邪。煎上一缸艾草水,淡淡的粽黄色散发和六神驱蚊水有点相近的味道,外婆用它为我洗澡。“宝子,这艾草是好东西,可以驱蚊呢”。边说边为我擦身上的水。
洗完澡后的我又想吃粽子,外婆假装皱起眉头说:“不能吃,这些是要投入河里,为了保全爱国诗人屈原的尸骨的。”这令我大吃一惊,生气地说:“人都没吃够,为什么还投入河里,真浪费。”外婆听我这样说传统习俗,总是威胁着我(用今后的口福),让我改了口。
后来的后来,时代加速发展。端午是家人一聚的节日。点上满满一桌的菜,五花八门的祝酒词。从什么广州的莲香楼带回来的粽子,成为节日的主打角色。依然是端午,不变得还是吃粽子,鲜肉蛋黄粽却比不上儿时的淡水粽。门前依旧的艾草,却没有了艾叶澡。
无论是过去,还是过去的过去,端午节的定义不过是有粽子和艾草的香气。真的,有许多因为时代而不时兴的习俗。那些和习俗一起老去的上上辈们落入尘埃。曾经认为艾草是最好的香水,但现在大概不是了。
我希望重拾起它。现外婆忙着包起了粽子,刚尝了尝,真好,手艺没有退步。艾草水烧开了,我想我要去好好得洗个澡,洗去些不净,驱邪。
第四篇:印象上海―工作随笔
印象上海――工作随笔
我有幸成为中铁二局电务公司上海十一号线北段二期项目建设的一名员工,从成都出发一路驰骋行进近40个小时来到上海,生平第一次来上海,在我心目中上海是一个充满活力、引领时尚潮流、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下了火车,首先,引入眼帘的是气派宏伟的上海火车站;走出大厅,一栋栋整齐气派的高楼大厦映入我得视线;走到马路旁,路边是操着上海口音穿行而过忙忙碌碌的行人,路中是南来北往行云流水的豪车。坐在去我们项目部临时住所的车上,听着欢快的歌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宽阔的马路上干干净净与上海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相得益彰。
到了项目部临时的住所,大家正在吃早饭,项目部领导和同事们热情的招呼我让我放下行李吃早饭,早饭吃的是面条,我是北方人,面条是我的最爱,在这里能吃上面条甚是高兴,更高兴的是项目部的领导和同事们都非常的热情友好。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工作我想一定会很开心,我将把这种友好和温馨置于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今年七月,我怀揣梦想从陕西来到成都开始了人生之旅,在公司物资部见习了近四个月,在那里我不仅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工作的方法、工作的能力以及与人相处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将带着一份感恩之心,带着一份学习之心,在上海开始新的征程。我相信在这里,在项目部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在师傅的细心教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下,加之自己的努力,我一定会更好更快的成长,更早更快更好的担当重任。
上海十一号线北段二期项目所有同仁将秉承中铁二局“开路先锋”精神,继承电务公司前辈们的不怕吃苦、不畏艰难的光荣传统,发扬电务公司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在公司的正确引领下,在公司和项目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上海十一号线北段二期项目又将是一个精品乃至国家优质工程,实现新的超越。
祝愿公司明天更美好!祝愿我们项目明天更辉煌!我将与您共同成长,共同见证辉煌!
第五篇:老北京新印象随笔
进京办事、观光旅游在这个年代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每年都可以有数次机会。不过近些年对京城的印象并不是很好,最起码是不羡慕。现代化的都市似乎总是与嘈杂的人群、拥堵的道路、污染的环境、总觉高人一等的市民心态等不太舒服的字眼相联系。不过此番进京,尽管只是一走一过,到有一些不同的感受,印象深刻。
从庄里上车时,这里的雾霾很严重,能见度极低,而到北京下车后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天气怎么这么好,淡蓝的天空,深冬季节竟然有一种秋高气爽的感觉。不知这样的天气是让我赶了个凑巧,还是平时就是这样,如果是后者,京城人民就太幸福了。
街道边的广场上、街道旁的建筑物上以及花坛造型,宣传北京精神的标语非常醒目,“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内容很丰富,内涵极深刻,真正拥有这种精神的北京人是应当受人尊敬的。这两天目睹了几个外地人问路的事情,被问者不论是老者还是年轻人都耐心地给予解答,此时的京腔听起来似乎比印象中的那种傲慢、优越、爱答不理的记忆中的京腔悦耳多了。想起网上曾流传一段视频:地铁车厢里,一位京城的“土著”女郎与一对外地夫妇发生了摩擦,“土著”女以极其难听、恶毒的语言谩骂侮辱外地夫妇,激起了众怒,群起而攻之,最后发展到挥拳相向,本来理亏的“土著”女只好灰溜溜地溜之大吉。这种行为与我此番看到的情景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此看来,崇尚北京精神市民的文明程度总体上有了不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