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庐江县魏岗学校王泽维
人文素养是一代新人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是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的理性、感情、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多种渠道,阅读教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一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都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在阅读的实践活动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人文情感、人文价值、人文品位等方面着手,唤醒学生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人文熏陶,形成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情感”是指阅读主体体悟文本关于人的感情(如同情、愤慨、憎恶、喜爱、崇敬等),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呢?
1.把“情感”作为组织教学的主线。
语文教材,有写人记事的,有写景状物的,但所有的人、事、景、物,都必须与“情”紧密结合,才能产生吸力与张力。教学时,先以情导入,再载情读文,读中悟情,最后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2.让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在考虑激发学生情感的同时,还得积极调动学生的认知领域。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情感活动能促使感知,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促进认知的深化。反过来,认知的深化又会使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认知和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会被深层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意愿都将化为生命的激情,语文教学临近至美状态。例如教学《月光曲》时,为了引导学生探寻《月光曲》的创作灵感,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历程。学生随着课文,在情感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感染,感受到了贝多芬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的情感历程。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今世界,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担负着培养学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在强调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都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既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蕴涵现代文化的精华。人文素质就来自语文教学内容的文学作品,而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现。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心灵对心灵的塑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是在教学双方的感情交流与契合中完成。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都包含了语文教学中人文因素对人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用课文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来扣击学生心弦,激发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夯实人文素质基础。
传统阅读教学受急功近利驱使,单科独进,单项独练,大搞题海战术,忽视学生的广闻博览。许多学生读书不多不精,积累不丰不厚,还有些学生因知识面狭窄,基础不牢,导致智商未能很好发挥,而难于全面发展,个性张扬更难实现。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拓展学习的范围,扩大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补充语文积累。个性化阅读无疑是一良方,它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急切需求走向课外去广闻博览,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课堂内外兼收并蓄,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弥补生活资源的不足,为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厚实基础,从而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四、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
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应作阅读中的领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观的看客。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科学的引导,使班级内的课外阅读内容形成一个主流,由老师的引导带动文学欣赏水平较高的学生,再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去鉴别、挑选课外读物,确定阅读内容。另外,在主流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各条支流,容许多种读物并存。学生阅读后,考虑到他们的认识往往较为感性肤浅,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读书笔记评比活动,开一个小小研讨会,课前五分钟读后感演讲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实现阅读的终极目标——认识社会人生,培养高尚品格。
五、注重人文阅读手段更新
借助媒体的手段。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利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文字为可感形象。对于一些写景的文章,学生通过文字很难想象其画面,此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一些物象,让学生凭借感官,通过联想与想像,领悟景美情更美的情趣。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联系,语言和音乐都作用于人的心灵,文字的品味和对音乐的体验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受。阅读教学中,可在必要时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进行烘托与渲染,使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有时还可音、画同时呈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得到美的陶冶。
借助美读的手段。多媒体只是辅助手段,画面有时会冲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如《春》是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花和春草用课件是无法展示出来的,只有通过美读才能感觉到春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语文教材中充满词汇丰富、文句优美的佳作,充满情感饱和、意蕴深刻的美文。通过美读,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头脑中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形成审美感知;通过美读,可以展开想象,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蕴和情味。在美读的过程中,学生在作者向善向美内驱力的推动下,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将逐步得以提升。
借助移情的手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怎么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呢?这是大诗人杜甫移情于物。可见移情就是人将自身的情感移到外界的客体上,使无生命的事物具有性格、具有感情。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有时可以借助移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展开想象,由景生情,进行审美感知。感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移情,进入审美活动。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更新阅读手段,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阅读,就一定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篇:浅谈利用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浅谈利用文本,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一、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课程性质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当今的英语教学,由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英语教师往往注重高效课堂和学生的课后练习。很多老师都竭尽全力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本课时的词汇和目标语言;努力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课后练习则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满足升学考试的需求。但是我们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社会公德意识日趋贫乏,人与人、人与环境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趋激化。因此英语教育不仅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英语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以其人文性、实践性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道德观念薄弱、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的当今社会,通过英语教学,充分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何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鉴于此,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Unit5 Reading教学为例,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以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动物园里的动物,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话可说。要求学生能从动物名、动物特点、动物习性、动物产地及自己喜好的原因。本课聚焦对“濒危动物”的关注,2a通过对众多濒危动物的了解引出本课阅读中关于的“大象”的语篇阅读。这样选材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动物保护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正确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感、社会公德意识等。
三、教案设计 1.导入中的人文
通过“全球十大濒临灭绝的动物”的短视屏进行导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当今社会动物的生存状况,引导学生对于许多动物濒临灭绝这一现状进行思考与分析,并提出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深入阅读的兴趣,而且可以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使学生很快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会充分运用所学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参与活动的同时,通过英语这一语言输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体现英语具有工具性这一特征。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英语具有人文性这一特征。
人教版英语课本中的阅读教学都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只是我们很多教师都围绕着中考或高考指挥棒,拼命落实知识点,往往忽视文本的真实内涵,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故事或视屏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中西方文化知识,形成对外国文化的欣赏、尊重的态度,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美感享受。
2.阅读中的人文
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略读、寻读和细读等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对课文细节的理解,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但其不能很好地体现人文性。
在本课阅读教学中,笔者在运用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如:阅读材料结构清晰,共三段,让学生归纳段落大意,找中心句。Paragraph1:The elephant is one of Thailand’s symbols.Paragraph2: Elephants are smart animals.Paragraph3: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在找中心句时,第一段和第三段同学们有歧义。有的同学选择了We are students from Thailand, and we want to save the elephants作为第一段的中心句,此时,笔者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让学生自己讨论是否合适。让学生自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经过分组辩论,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第三段则是很多同学选择了We must save the trees and not buy things made of ivory作为中心句。这些同学有自己的理解,有个同学代表发言,“Because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so we must save them.This sentence is the way how to save elephants.” 同学们还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但是也有同学选择了”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作为中心句,第一个代表说,”Because this paragraph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这显然不能让同学信服。另一个同学补充道,”This paragraph has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bo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 the other part is about we have to save elephants.Why we have to save them? Because they are in danger.And this paragraph is mainly talking about elephants are in danger.”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选择哪句更合适。学生们也很快统一意见。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方式。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和包容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珍视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在合作交流中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
在归纳段意后,第一段是讲大象是泰国的象征之一。此时,笔者结合图片展示进行背景知识的介绍。大象在泰国人民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泰国的象征,更是泰国人民的骄傲。大象与泰国的历史、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无论是泰国国王还是普通百姓,几乎人人都喜爱大象,对大象怀有深厚的感情。相传,佛祖释迦摩尼是在其母亲梦见白象后诞生的。泰国以佛教为国教,因而古往今来将白象视为镇国瑞兽,象征昌盛吉兆。泰国大象以白象最为珍贵。所谓白象并非全白色,凡事金黄、银白、嫩绿、淡红等肤色的大象都被称为白象,泰国也被称之为“白象王国”。通过文化背景的介绍,不仅可以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第一段文章。尤其是最后第二句:”Our first flag had a white elephant on it.” 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文化差异。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交际,而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英语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文化差异,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或误解。
第二段主要讲大象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我们也可以呈现大象的一些图片,如踢足球、画画、表演杂技等,让学生对大象有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用一个单词或短语来描述大象,学生各种各样的形容词会迸发而出。继续问:Do you like elephants? 绝大多数的同学会说”Yes”.在此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真、善、美。
第三段主要讲大象处于危险中及对其的拯救。通过语篇的理解,让学生们回答,why are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小组合作,结合生活实际,还有哪些情况会导致动物濒临灭绝,学生会各抒己见。如:环境的污染、食物的缺乏、噪音、地震和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等。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原因,思考拯救措施。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唤醒学生对动物的关心,对弱势者的爱护,以及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意识。
3.总结文中所体现的人文
以“But elephants are in great danger.”这句话强调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和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体现英语具有人文性这一特征。
四、结语
人文素养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从而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通过课内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形成跨文化意识;有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个体品质,提升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真正实现英语英语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谈中职学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单位: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摘要:针对目前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技能养成,职业素养,人文素养方面的短板的问题,越来越影响中职学生的整体,全面,健康的发展。离党提出的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的目标差之甚远的矛盾,本文就如何在职业学生中培养其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提出个人的想法,建议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学生管理,教育教学
身为一所职业学校,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确实能够使孩子成为某一方面的技术熟练工,或者是现代企业生产线的一个代工机器人。但是这些还是不能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全面成长,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职业教育恰好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承担着传承文明,接续历史的伟大使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一种人的内在品质,他反映了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对人的全面健康,积极向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来讲述一下学生人文素养应该如何培养的几点重要方面。
在日益急功近利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终极和崇高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已经越来越迫在眉睫地成为当务之急。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史学是:最博大、最切要的学问,能起到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的作用。
1、历史课堂教学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职业。国家总督学顾问柳斌同志在首届全国德育教学研讨会上说: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育,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它纵然能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但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能给学生以情感关爱,不能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李大钊曾说过,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感情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感情方面说,史与诗(文学)有相同之处,如读史读到古人当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不论他自己是文人武人,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被他们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可见,历史极具以情感人的功能。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对历史教学有情感,对学生有情感,这样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把情感注入其中,从而使历史课堂不再是那么枯燥乏味和毫无生气。况且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彩和充满情趣的。古往今来,众多的历史人物,或让我们敬,或让我们鄙;无数的历史事件,或让我们扼腕长叹,或让我们深深思考历史本身的无尽沧桑,给我们留下了可供发挥的广阔的情感空间和绝好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怎能对如此浩瀚丰富的历史内容、一代代风流人物的神采举止无动于衷,而不带感情色彩地去讲述呢?当战乱四起,烽火连天,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我们怎能不为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而忧思?当我们讲到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史,怎能不痛恨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无能?怎能不为民族的悲剧而思考?又怎能不为仁人志士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豪气所震撼?以言感人、以情感人,把强烈的情感色彩有机地注入历史课堂教学,怎能不给学生以极大的感染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历史课堂,难道还是枯燥呆板和死气沉沉的吗?教师在这种情感讲述中,必然把历史教育和人文思想无形中注入了教学内容;学生在这种情感碰撞中,必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我们所要传导的知识和理念,以及其中渗透的强烈的人文精神。
2、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香港的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他们不是进行纯粹的、空洞的说教,而是在各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中,针对不同的专题,确定了配合公民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具体学习和事例。
而我们华夏古国五千年的古老文明,无不闪烁着人文素养的光环。中华民族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悠悠五千年,巍巍中华魂,我们祖先留下的人文财富太多太多了。其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不胜枚举。有精忠报国、捐躯济危的爱国情怀;有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气节操守;有自强不息、精进不止的积极人生;有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求是精神;有温良恭俭、推己及人的人间关爱;有坤德载物、谦下若水的博大胸襟;有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更有允公允能、以德帅才的用人标准和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为官之道;如临如履、朽索驭马的忧患意识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对历史教材的挖掘,拉进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承认人的潜能和价值。历史学科由于学生学的是过去的事。因此,许多人对历史学科的创新价值提出质疑。但我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努力是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了中美学生创造性差异的原因时提到了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最大限度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学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
我们传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多角度史料少,多角度评价少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对历史做出同样的判断或发出同样的感慨。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悲哀。因此,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素质为前提。在提倡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良好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包含各种因素的综合性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不可否认,现在的所谓素质教育,说到底,只不过是流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应该承认,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应试教育有诸多矛盾,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不可数的,是软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可以说明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说素质高或素质低,素质教育的结果是无法衡量的。这倒并不是说,由于素质教育结果的不可衡量而可以放弃素质教育。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素质教育。因为人的内心世界都有一个不断要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从这一角度说,历史学科的教学对推动素质教育可起到特殊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并接受民主、平等、宽容等人文精神。
一.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这里面我又给他分为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人格,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心里 2.以正直的为人,打造学生的健康心灵 3.以开朗活泼的性格,点亮学生的生活激情 4.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5.以丰富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功底 6.用爱心,细心和耐心教导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给学生做出表率,教师本人就必须在这方面做到必要的深度。在与学生平时的学习交往中,才能处处都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处处都能感受到一个人的内心的热情,处处都能让学生从自己身上得到激励。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所起到得积极作用。从学生对老师的佩服,仰慕之情中,学生的学习目标,积极主动性就“一石激起千层浪”。顺利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以及积极评价的良性循环当中来了。可见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格魅力尤为重要。毕竟学生现在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阶段,教师的优良品质与素养可以给学生起一个良好的代表作用,可以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起到引领性的作用。
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国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度过。所以首先得要解决好课堂中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比如语文,历史,德育,就业指导课,等等,其实除了文科的课程以为,好像在常人的思维里理工类的课程很难加入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不然,每门功课,每个学科都有很多了不起的故事,了不起的人物,和了不起的思想。比如数学课里的华罗庚,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构筑富有人文特色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除了构筑人文课堂之外,还必须营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人文学术环境和文化艺术氛围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处校园风景,都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阵地,进行悄无声息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式的内在自然型的人文精神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家庭社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力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三者共同进步,共同努力,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让其自身感受人文的价值和魅力
一切的东西都要通过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才能真正的得到吸收利用再创造的过程。人文素养也是,首先让其感受,让其得到触动,然后具有了这样的内因,才有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冲动和动力。比如可以让学生坚持练字,练习书法,硬笔毛笔等等方面,开始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同学不太愿意练,找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开始就可以带他们观看书法大家写的字,给他们讲解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等作品,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博物馆看看真迹。可以让他们从进校的第一天起,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每个学期末都进行评比,把写的好的,在墙报上粘贴。鼓励每一个有进步的同学。也可以在班会
课上朗诵名家名作,以及在手工课上,做些剪纸,制作皮影戏道具,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总之,重视一切形式的艺术实践,积极培养学生对人文方面的感知,并从亲身体会中得到激励和鼓舞,并进一步形成内在的驱动力。达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当中来。
四.重视在班级管理中的人文素养的熏陶。
在班级刚组建之初,积极营造温馨,平和,友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使学生一开始,就乐于融入该班级,班级的建设体现在班级的布置和班级的舆论导向上。当学生第一天走进自己的班级体的时候,应该有种归属感,温暖感。可以通过布置教室,写上“欢迎你的到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也可以制作一个照片墙,班上的每个同学都贴上一张照片。照片下方,写上自己希望毕业时所达成的愿望。更有荣誉墙,上面贴满班级体的荣誉奖状。还有班级英雄榜,上面写满了,班上平时的大事小事,好事善事,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人性方面的亮点,并加以弘扬。
而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以及期中期末的学期总结中可以不以分数论座次,排名,而是以每位学生在本学期当中的综合测评来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在综合测评当中分数只占最后结果的百分之五十,剩下的则是包括平时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比赛,考勤,积极表现,等方面的分数,综合测评分更加全面合理的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特性。使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看重学科分数,而轻视德育,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努力有了更加科学的考量机制来引导。培养机制的形成更加使中职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如虎添翼,再也不像过去那样老是老师的独角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不应该只是“工具人”,更应该是个“社会人”。加强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独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类的人。只有这样,我想才是我们让学生学习的初衷,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才是一等一的优秀人才。
作者:叶灵刚
时间:2016年5月4号
学校:龙游县求实职业中专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在此,针对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素养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具有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它具体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等。它对于现代初中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中要承担起加强学生的人文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任务。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了一点尝试。
一、用“品读文章”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新教材反复突出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的德育教学目标,而语文教学重点就是以“读”为载体。在“读”中让学生去感受和领略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文情怀。随着阅读遍数的增多,进而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在“读”中得到情感的体验,通过长期的积淀和感染,从而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初中生刚入学时,通过读《在山的那边》懂得了一个人要树立理想,要不怕挫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领悟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要把大困难化为小困难,一步一步走下去,才会走向成功。
通过“读”的熏陶,在孩子的心灵上绘上道道的色彩,帮助孩子思考人生,选择人行,达到培养他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课标》指出:提倡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重点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对疑难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常依据学生的想法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仔细感悟和揣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教《伤仲永》一课时,讨论“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亲不使学”。一位学生就谈感受:“如果我们也不学习,一定会变成比普通人不如的傻子。”针对这个回答,我反问全班学生:“我们是不是上了学就一定会超过普通人?”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上学还不行,还要有端正的态度;还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还要善于合作;善于解疑„„这样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对身边的事进行着思考,从而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
三、用“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活动。从写作中,往往能折射出写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因而,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文章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在作文中倡导学生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做到我手写手心,还学生一个真实的心灵。让学生在真实中学会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从而塑造一种美好的心灵,形成健康的人格。
总之,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是语文教学中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将与同仁们一起共同承担起这个任务,再接再励,共同前进。
第五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写了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当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接着从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自主、合作、探究”是培养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三方面来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什么是人文素养?“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看来人文的内涵是很宽泛的,人文的各种文化都是涵盖其内,这点决不是思想性、情感性所能包容的。“人文”是针对天文而言的,人文是教化天下的。人文素养是指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在思想、道德,修身、做人,审美、科学,传统、现代,本民族、外民族,本国、外国,现代价值观、情感、理性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与高度。它更注重的是学生文化底蕴、精神方面的修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使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片面强调实用功能,偏重显性目标,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一切唯考、唯分、唯名至上,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上得暮气沉沉,学生缺乏活力。我们的大多数语文教学往往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或者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要么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要么用无休止的做题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要么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忽视了人最根本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必将导致社会的人文缺失——疯狂追求物质享受,“官本位”思想大行其道,对情感的无比冷漠,等等。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成都的“微波炉烹小狗”,和学生自杀的频繁上演,使大家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又怎么了?他们为何如此不知珍惜生命?殊不知,这正是我国教育一向“重科学,轻人文”结出的恶果,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面对如此忽视人文教育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正确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实施人文教育
教材主要由一篇篇的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内容极为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宇宙空间小到细菌微生物,无所不有,真可谓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呢?
1、引导学生多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
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贴在文章上的标签,需要学生遵循一定的路径才能有所体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要发挥朗读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声的语言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声,第2页 记于心,文中的人、情、景、物越出纸面,学生多方面的感知教材,不假思索的感受到了文章所写事物的美。简卡尔说:“读一切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并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例如教师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的《雪孩子》一课时,教师的范读能很快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去,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了故事的大概情节的同时产生了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会有雪孩子?雪孩子为什么会动呢?雪孩子的鼻子为什么是红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过于浅显,是由于学生尚未深入学习课文,因此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多读几遍课文。在多次诵读中,伴随着学生的思考,以上问题多半会不答自解:有雪孩子是因为课文一开头就介绍到“下了一天一夜的大雪”,有雪当然可以堆雪孩子;雪孩子会动是因为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读图,学生也不难发现雪孩子的鼻子原来是用胡萝卜做成的,所以是红的。学生一方面通过诵读自己寻求到了答案,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有深意的问题,像“小白兔家为什么会着火?”“雪孩子为什么要去救小白兔?”“雪孩子怎么会飞到天上变成云呢?”“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他回来后小白兔会跟他说什么?”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不用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在反复诵读中自己去寻求答案。
2、抓住关键词句,培养人文素养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人们进行思维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不表达任何思想的语言,相反,也没有任何一种思想可以不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想的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抓住重点词语深入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教育。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首先要抓住“雪中送炭”来理解课文。先让学生弄懂“雪中送炭”的意思是在大雪天给别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再引导学生讨论,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帮助”指的是朝鲜大娘为志愿军送打糕,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打糕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送到阵地上来的。紧紧抓住“空着肚子”、“三天三夜”、“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等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朝鲜妇女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送来了战士急需的食物,志愿军战士会怎样呢?最后总结升华认识,“可以说大娘 第3页 送来的不仅仅是志愿军急需的打糕,而是大娘母亲一样的爱,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此时,学生明白了: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这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讨论,抓住课文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句子进行赏读,品读,并从这些句子中去感悟。
3、注重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同样也不是自然常识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在深入理解《雪孩子》的内容后,许多学生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雪孩子明明知道自己一遇到火就会融化,他为什么还要去救小白兔呢?难道他的生命就不宝贵了吗?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把自己变成雪孩子,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救,自己会融化;不去,小白兔会被大火烧死„„到底去不去呢?能不能想出两全其美的方法?大火无情,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救人要紧,更何况小白兔是自己的好朋友啊!通过想象,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情操,体会出友谊的美好与伟大。课文结尾写道:“雪孩子哪里去了呢?他飞到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读到这里,学生被雪孩子那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情感得到了升华,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如此,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学生还经历了情感的体验。
二、“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正确的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策略、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以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方式。古语说“授之以渔,不如援之以渔”。
首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由的发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兴趣得以激活,加深了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了思想启迪,感受了审美乐趣。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会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
其次,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本身就是人文素养教育的最重要的目 第4页 标。“自主”即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要想做自己的主人是有一定条件的,他必须是一个人格健全、自尊、自爱、珍视自己的生命及创造的人,一个心理有障碍的人是无法做到自主的。所以自主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合作”是一个人与别人交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思想,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必须学会认同别人赞赏别人,必须有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了人文素养中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探究”是一个人对未知领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培育出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信任,才能保证我们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探究意识”反映了一个人对自然,对科学的正确态度。以上三种意识分别从对自己,对他人,对待科学三个方面提出了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怎样才能培养三种基本的人文素养呢?实践证明靠灌输是无法做到的,学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采取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把这三方面的人文素养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形成习惯,并用这样的态度指导自己的一生。因此必须确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发挥教师作用,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培养,简单点,一是老师的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二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点点滴滴之中。
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因素,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养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1、教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的情感就是对于发展主体所具备的“爱心”,是对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的情感和态度。“心中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唯我独尊”的圣者,而是把学生作为学习语文的主体,自己则作为指挥的启迪者,第5页 情感的传递者,知识的指导者;也不再是讲解员,而是以情激情,以情启智的教练员、陪练员,是学生最好的学习伙伴。
教师必须宽容,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要给与肯定和赞赏,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乐于标新立异。学生即使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举动,教师也要对其中合理、积极的成分持热情肯定的态度。
2、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教师的工作很辛苦,但在工作之外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应该寻找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老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的就会派上用场。
3、教师要培养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会反思的人具有谦虚内敛的性格,具有不服输的劲头,具有探索的精神,具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做这样的反思:当学生精神不振时,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是能否唤起他的力量?能否从学生的目光中读出愿望?能否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欢娱?
总之,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的语文教育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相信经我们当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更好的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更好的实现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韦志成 《语文课程教育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3、熊开明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作者:罗平县九龙小学 皇丽琼 电话:***
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