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企业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思考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这是流行歌曲《感恩的心》中的一句歌词。感恩是人类最为淳朴、最为原始、最为真挚的情感,也是当今世界上东西方各种文化所公认的基本道德元素.。作为一种意识,感恩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
感恩是企业诚信文化的精神源泉
企业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中所倡导的诚信文化中,感
恩意识不可或缺,恒天重工已有60年根基,来到世界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步都离不开各种环境因素的支持帮助,国家给了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保障,应当感恩,60年风雨几代员工的心血汗水锤炼出了“协同、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与创新能力,应当感恩;社会的改革给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应当感恩;而企业的发展也给广大员工提供了工作岗位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的平台,作为员工更应当感恩自己的企业,感恩企业一流的团队。
从企业核心价值观“业绩、规则、诚信”来看,业绩、规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诚信是一种理念意识,根植于头脑深处,三者存在方式不同,从相互关系来看,诚信文化决定了业绩与规则的大小成败。感恩意识应当是企业诚信文化的源泉,因此,从哲学角度来看,企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通过精神和物质的不同形式,只有被员工们在经营管理实践中不断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使员工们在各自岗位上,以此为价值取向,坚守自己正确的理念,无论市场多变,潮起潮落,始终如一,经历无数番实践---认识,物质变精神,精神再变物质的往复循环,企业得以振兴,职工得到实惠,就是必然的现实回报。
由此看来,在深入推进中国恒天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培养感恩意识很有必要。通过企业各种经营活动,再结合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形式,来强化全体员工对企业,对客户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感恩意识,逐步将感恩文化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规章制度层面,循序渐进,营造与和谐企业伦理观念相融合的感恩文化。
敬畏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与感恩意识相伴共生的是敬畏意识。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长李源潮同志讲过:“领导干部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这虽然是对领导干部个人修养和自律方面讲的,同样适用于中国恒天的企业文化建设。
敬畏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崇尚先师哲人,畏圣人之言,以诚信为修身立业之根本。如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三是自觉维护和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和各项规定。
衡量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是不是时刻坚守自己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观察其核心价值理念中有没有敬畏意识,市场是最准确的检验平台。只有使恒天员工从内心敬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敬畏国家和企业的历史文化传承,敬畏中国恒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敬畏法制制度,敬畏自然,顺应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对比如“丰田召回门”,“三鹿牛奶门”等活生生的案例,对自己的企业现状进行一点并不玄奥的哲学反思,理出企业文化中较深层次的问题,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这对于我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尽快做大做强中国恒天企业,将会大有裨益。
第二篇: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分析
浅析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三者关系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来源,人力资源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人才战略也无疑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毋庸置疑未来掌握了人才优势的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将占据优势地位。而员工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员工在企业中的表现、影响着企业凝聚力,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80后、90后,个体价值观较之前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本论文主要分析年轻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融合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势。
【关键词】: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
1、对员工价值观的理解和分析
1.1员工的个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多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目中的轻重主次的排列次序,就构成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短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对事物的好坏的基本评价和看法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经验的积累等,个体价值观也可能会随之变化。
1.2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工作和与工作相关的各个组织侧面所持有的价值偏好,是人对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工作成果等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稳定心理系统,它能更好地解释与预期员工在工作环境下的独特个性与行为表现。了解所有团队成员的工作价值观,将每个人的工作价值观排序,找出价值规则,然后设定满足每个员工工作价值观的方式及管理模式。另外,对于员工较多的企业,可以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一层层地实现工作价值观的满足及管理。
1.3目前年轻员工的价值观特点分析
中南大学徐华春所作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年的个人价值趋势对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更加重视,他们渴望成功,要追求一种独立的、有个人特点的性格和生活、行为方式。从1988年人们将“有所作为”、“雄心壮志”排在前列,到现
在对“自我实现”的排序居最前。青年人也开始更加重视个人幸福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安宁。这呈现出从集体主义观念到追求个人成功,再到兼顾人际与自己幸福感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处的青年相比,他们不但要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成功,同时也希望获得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及个人幸福感。
2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企业文化定义理解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孕育管理方式的土壤,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员工行为,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从狭义讲,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其目的是要预防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弱化甚至消除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也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减少员工之间的摩擦,最大可能地降低管理的成本,最大可能地减少效率损失。
企业文化的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功能与意义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3、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
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企业凝聚力内涵的理解
企业凝聚力的定义理解
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团结的状况,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或企业领导的认同程度,是企业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企业凝聚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职工对经营者的满意程度、全体员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发挥程度、职工公平感及工作满意度、企业内部和谐程度等。企业凝聚力属于企业文化范畴,也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它的大小决定着企业员工的士气,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互间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1、企业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成员的诱导作用方面。诱导即通过对企业成员的诱发、劝导,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以保证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诱导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协同效应,也就是1+1>2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两个单个的人团结起来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他们分别单独创造的效益之和。
2、要使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必须有一种作用力,使它得以规范
化,这种作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企业成员,使他们的合力方向朝向企业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企业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正相关,只有在有一个好领导的前提下,它们才具有正相关性。
3、士气就是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实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也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从这一点上说,企业士气与企业的凝聚力是一致的。一个企业士气旺盛,则企业凝聚力就强,就能较好地适应外界变化,处理好内部冲突;企业成员对企业及企业领导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的目标就得以实现。与协同效应一样,企业士气同样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引导。
4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4.1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分析
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为主,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框架和结构进行构建和引导。当群体或组织开始形成时,其主要人物或创立者的设想、信仰和价值观为群体或组织提供了应当怎样运作和行动的具体模式。这些设想、信仰和价值观在实践运作中,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群体或组织从它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取舍创立者的设想、信仰和价值观,如此共同的学习逐渐生成了共享的文化。企业中的其他员工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进行理解、遵守,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最终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将其价值观生成为企业文化进程中,企业中的员工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诠释并扩充企业高层管理者价值观内涵,并化为现实的工作行为。此外,在企业文化生成过程中,组织主要人物、创立者和继任者总是不断努力培植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设想。但日渐发现组织运行中员工有他们自己的价值、经验在起着作用,有的甚至不可改变。于是产生共同的学习过程。生成的企业文化反应了整个组织员工的价值经验,不只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始的价值观设想。同时,每个群体或组织都是存在于多样化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外部环境变化将作用于组织与员工的价值观;并且内部员工价值观之间产生相互碰撞、融合,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生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塑造员工价值观,就是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员工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员工的基石,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并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1)企业文化对高层管理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企业高层管理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创立者。他首先应接受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价值信念,身体力行,影响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高层管理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功能,凝聚企业的员工,带领他们前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高层管理员工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渐成熟,形成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优秀品质、凝聚能力和决策水平。(2)企业文化对企业中其他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起一种控制系统的作用,它为他们提供了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家在价值观上接受公司的价值观,达成一种共识,因此,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价值的影响是建设性的塑造。通过一般员工价值取向和组织归属感探测企业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态度、价值取向和组织归属感等都体现了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价值的影响。
4.2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企业文化也就无所谓企业凝聚力,而没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就不是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凝聚力的产生,而企业凝聚力成就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凝聚力的产生。由于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凝聚力反作用于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弘扬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完善、更具体,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没有员工的传承就会失去其魅力,只有在员工的凝聚力中才得以生存、成长。企业文化是企业真正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支撑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一种思想上的凝聚力,也是最高级的凝聚力。
结论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考察,人们行为的动机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强烈的引导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且价值观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状况,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就像是一盘散沙,需要企业的合理组织管理对它进行整合凝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带有一定性格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指向作用能更好的把新老员工的价值观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相当规模战斗力的企业凝聚力。若想一个企业走得更长更远,员工的个人价值、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凝聚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史蒂芬·列维特 史蒂芬·都伯纳。《魔鬼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
[2]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6第1期;63-68
第三篇:关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关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人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在现代企业发展中企业行为文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阐释了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 行为文化;影响因素;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47-03
企业行为文化是指企业人在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和员工文化素质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关系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开展,关系到整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业务的开展和经营活动的成效。
1企业行为文化的内容
企业行为文化包括企业家和领导群体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企业员工的行为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的行为以及企业全体员工的行为都应有一定的规范。在规范的制定和对规范的履行中,就会形成一定的企业行为文化。
1.1企业家和管理者群体
企业家行为展现的是企业领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家往往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移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活动中,对企业行为和员工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它所具有的分层次、多环节、授权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者群体,管理者群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企业家个人的作用逐步弱化,但是企业家特别是富有魅力的强势型企业家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力在中国现实环境中还是非常大的。因此,在行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文化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家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1.2企业模范人物行为
模范人物使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他们是企业员工学习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企业员工作为仿效的行为规范。企业的模范行为可以分为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和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两类。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地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一个企业中所有的模范人物的集合体构成企业的模范群体,卓越的模范群体必须是完整的企业精神的化身,是企业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企业模范群体的行为是企业模范个体典型行为的提升,具有全面性,因此在各方面它都应当成为企业所有员工的行为规范。
1.3企业员工群体行为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当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普遍为员工群体所认同和接受,并自觉遵守、实践时,才能形成企业文化。员工群体行为即是指各类员工的岗位工作表现和作风、非正式企业活动和业余活动等。由于员工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效益,他们往往因为在一线与客户、供应商打交道而充当企业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因此,员工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企业整体行为。因此,员工群体行为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同时,企业价值观的实现也最终体现在价值观能否贯彻到这些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当中,能否贯彻到他们的日常操作和服务行为活动中。
2影响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相关因素
影响企业行为文化的相关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价值观的通常表现是经营理念,经营理念反映企业经营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企业行为的基本取向。是企业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是企业认识内外环境的方法和对内外环境所持有的态度,因此,它从企业的利益观念出发,通过企业利益目标的驱动来决定着企业包括的经营行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非经营行为在内的各种行为表现,以及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方向。所以,它对企业行为文化具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导向作用,并且,决定着企业行为所产生的最终利益结果。
2.2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作为集彰显企业现代文明、企业个性化独特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企业所追求的卓越目标于一身的组织群体意识,它昭示着企业内部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与责任。从企业使命的角度看待企业的利益与责任。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必须把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作为基本的使命之一,离开了经济利益,企业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因此,企业精神必须符合和服从企业的使命,每一个企业成员都要自觉地认同和践行。由于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成员的意识,所以,它会指导和决定着企业及职工的行为。
2.3企业家及管理者的行为
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他们承担着企业责任而相应的掌握企业的权力,使其具有领导的权威性。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等是企业文化生成的重要基因,往往主导着企业文化的特质和风格,并制约和引导着企业文化的个性和发展,尤其在企业初创和企业文化形成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海尔的 CEO张瑞敏及其领导集团所创造的海尔文化,开创了中华民族工业走向世界的先河,培育了海尔精神和海尔人,因此,领导者和管理群体所具有的企业意志就决定了企业的整体行为; 领导者和管理群体成员中的个人行为就会影响到职工的行为。
2.4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
企业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是规范企业经营和职工的行为准则,是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对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行和保护企业财产与职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向企业内部所有成员传递着四种指示性信息,即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和干到什么程度。它以刚性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化的规定内容来约束和限制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尽管规章制度缺乏柔性的人本管理色彩,但是,它对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具有极大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控制与限制作用,为职工消除不良行为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5企业传统与约定俗成的风气
传统与约定俗成都属于文化的范畴。传统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与交往中形成的一种非组织性、共同认同的好的社会和企业风气,并且具有传承性与惯性,它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习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生生不息地流传下来,培育了中国人的气质和性格,也培育了中国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约定俗成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被共同认定而形成的习惯和行为。因此,企业传统和企业内部的约定俗成以一种潜规则和潜意识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与职工的行为,影响到企业的行为文化建设。
2.6企业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是企业行为的直接诱因。这些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它会对企业的决策、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企业的经营活动等有直接切实的影响。中国肉食品加工行业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使得所有的食品加工企业把诚信、安全和责任放在了首要考虑的位置;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制造行业尤其是外贸依赖性的企业经营模式开始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从长期来看,外部环境也是不断改变的。企业在做出管理决定时,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因素并根据变化适当做出调整。
3加强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3.1以先进理念引导全体员工的行为
员工的价值观念是行为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念支配人的行为。因此,构建行为文化体系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观念问题。企业应吸收、借鉴先进企业的行为理念,并注意总结和提炼自己的行为理念,不断丰富对企业发展具有意义的行为意识,形成完整的、适用于不同对象和不同工作的行为意识体系,并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使全体职工的所有工作都能受到相应的行为意识的支配。企业文化理念提炼之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体现、反映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员工行为。
3.2以行为规范化动作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规范化运作是指构建行为文化要善于细致发现,挖掘员工中好的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做法经验,科学地将其升华为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执行的行为规范来推广实施。通常而言,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因此,在加强观念引导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规范,来支撑价值理念体系,并起到约束行为的作用,使他们的行为活动自觉符合企业的价值取向,通过把行为准则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从而构建起完整的行为规范体系。
3.3以制度强化为保障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
制度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工具,最根本的依据是制度具有刚性特征,文化本身则是软性的,是没有强制力的。如果企业不能为新理念与行为的推行提供一种可靠的、持久的、刚性的推动力,而只能寄希望于员工个人的自律,其效果一定是难以保证的。行为文化的建设恰恰就需要在外部为员工提供一种刚性的推动力量,一种阻止员工沉迷于原有习惯的力量,一种鼓励员工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养成新的行为习惯的力量。因此,企业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培训、岗位责任、考核评价、人事管理等相关制度,不断推进行为文化建设。
3.4以模范人物的影响力带动出企业的共生英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范人物的行为对职工的行为具有影响作用,因此,要做好培养与树立典型工作,既要培养个体典型,也要树立群体典型,通过以点带面和典型群体的不断扩大,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学习、崇尚、效仿模范人物和模范群体的风尚和约定俗成的风气,使广大职工在向模范人物和群体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千百次的学习与模仿,养成良好的行为,进而,使每一名职工都成为企业同生存、求发展的企业共生英雄。
3.5从点滴着手,做到长期坚持
行为文化的实践不可能立竿见影,在坚持做好精神理念宣传教育的同时,一定要从点滴做起,要坚持不懈,以点带面,积少成多。将现场行为规范运作推行至基层每个场地、每位员工,逐步实现企业精神理念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逐步消除倡导文化与实际行为的偏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本丰田用了20多年的实践从抓合理化建议入手,引导员工献言献策,不断优化改良形成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现场管理方式推动了其巨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宏威:企业文化理论演进与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探讨[J].商业时代,2012(13).[2]王吉鹏.论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3]滕春林.如何构建特色企业文化[J].企业文化,2010(1).[4]傅向升,周传荣.切实发挥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作用[J].中外企业文化,2011(2).------------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企业物流营销组合模式思考
企业物流营销组合模式思考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交通学院张席洲魏文术
内容摘要:物流营销,是指物流服务外部供应者为了有效满足物流需求而系统地提供服务概念、价值、价格、沟通的行为组合。根据目前我国的物流供求现状和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本文引入以
4cs为战略导向,以4为策略实施中心层面的物流营销组合模式,以期更好地指导物流营销的实践。
关键词:物流营销客户策略组合科学、合理的物流活动是物流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预示着企业把握着巨大的战略潜力。物流活动离不开营销策略的正确运用,只有把物流与营销结合成一个共同的竞争战略,物流系统才能够成为一个有效的系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物流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组成部分,是传统的市场营销体系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发展。物流营销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市场需求链的最集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的使命是围绕市场需求,计划最可能的供应路径,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成本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服务空间流动和时间延伸的需要。
物流营销的意义
提高营销能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物流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客户的需求,加强企业的服务意识。物流营销可以很有效地为物流企业收集客户需求、市场信息、产品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使物流企业有的放矢,提高物流资源配置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实现企业的营销目的。
集中优势减少风险
现代物流领域的设备设施、信息系统等投入较大,加上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投资有巨大风险。物流营销可以集中资源优势,使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有限的人力财力集中于核心业务,进行重点研究,发展基本技术,开发新产品等,以增加竞争力。
降低运行成本
物流营销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其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由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变成了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从交易过程看,物流营销有助于减少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相关交易费用。同时,物流营销可以减少库存。物流提供者借助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和适时的运送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改善需求企业的现金流量,实现成本优势。另外,由于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使得物流业务外包的费用比单个企业自身经营的费用要低,其中的差值就是物流企业所节约的成本,也是其客户服务利润的来源。
提高物流能力
物流营销可以更好地处理信息,更好地分析所获得的市场信息、客户信息。用营销知识分析物流市场情况,有利于物流企业进行内部管理、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物流灵敏性。这样,物流企业可以及时、优质地配送货物。所以,信息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优质的客户服务体系、准时化、小批量的配送系统,可以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形象
物流营销以客户为服务中心,物流提供者与客户是战略伙伴关系。他们为客户着想,通过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使客户的供应链管理完全透明化。通过遍布全球的运送网络和服务提供大大缩短了交货期,帮助客户改进服务,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物流企业通过“量体定做”式的设计,制订出以客户为导向,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方案,使客户在同行者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物流营销活动的原则
规模原则。物流企业产生效益取决于它的规模,所以进行营销时,首先要确定某个客户或某几个客户的物流需求是否具有一定的规模,即需求容量,然后再去为其设计有特色的物流服务。
合作原则。现代物流的特点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物流企业本身并不一定必须拥有完成物流业的所有功能。物流企业只有做好自身的核心物流业务,外包出其他业务,才能取得更大的物流服务效益。
回报原则。物流企业营销活动是要满足客户物流需求,为客户提供价值,其真正价值在于能为自身带来短期或长期的利润的能力。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物流营销目标必须注重产出和物流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回报。
物流营销的策略组合物流企业输出的产品是物流服务,这种无形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也是销售的过程,没有明显的售前、售中和售后的工作界限。服务本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更强调个性化、人性化,它的质量水准同顾客的感受价值有很大关系,所以物流市场的差异化程度也比较大。物流营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类型和变化趋势,分析满足需求的成本,提出降低成本的措施;探讨服务的便利性以及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等方面的因素,根据目标客户企业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才能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物流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物流企业拥有的资源,发挥其战略联盟或网络中各自服务的特色优势,才能从客户的角度综合考虑,适应企业物流管理的需求。
所以,物流营销的整体策划应该以物流资源系统优化和整合为基础,注重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适应并能主动引导客户需求,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把企业与客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竞争优势。根据目前我国的物流供求现状和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引入以4cs为战略导向,以4为策略实施中心层面的物流营销组合模式能够更好地指导物流营销的实践,这种模式体现在物流企业的以下几个策略方面:
市场开发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的核心在于瞄准消费者需求,改进自己的产品——物流服务。
首先,物流企业要了解、研究、分析客户的现状、行为和需求,而不是先考虑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物流服务或过多地把资金、精力放在物流设施的建设上,应争取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发物流市场。
其次,对客户进行评估,主要是基于其与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力和资源结构是否契合以及它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客户外包物流服务的动机及所需要的优先利益,展示物流资源系统的核心能力,赢得客户的信任。
再次,为重要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或服务。除了基础服务的特殊设计外,还可以为客户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交易结构,甚至为支持顶级客户而进行专有性的投资,实现客户的物流供应链管理,体现出客户服务的渗透性和客户关系的忠诚性。
最后,物流企业向生产商提供服务要有所超越,尽可能深入触及客户企业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经营过程,这样容易形成稳定的物流需求依赖和转换供应商成本的提高,促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形成营销优势并保证企业客户份额的稳定性、积累性和发展性。
成本领先策略
成本领先策略则要求考虑客户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制定面向未来合作的价格体系。
降低成本是一般企业物流决策的重点。物流服务交易的实现依赖于物流服务价格与客户的支付意愿。首先,物流企业要了解物流需求主体为满足物流需要而愿意付出的成本后再为其服务定价。此外,应该考虑到物流业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共享性,即物流企业的利润是客户效益中的一部分。只有客户从外包的物流业中获取效益,才能促进物流的需求增加和质量的提高,物流企业的努力才有落实的意义;而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会促进客户效益的提高。其次,物流企业应该从专业的视角替客户做成本分析,表达其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意愿和能力,提出降低成本或提供更为高效和专业化服务的措施,提升客户对自身企业物流的满意度。而价格水平的制定应该考虑企业成本的动态发展和规模效应,立足长远,坚定服务质量高于价格重要性的理念,采用客户合作分级评估基础上的弹性价格体系。这样,一方面提升客户感受价值,另一方面加强内部管理,降低物流成本。表现在:
物流成本的对比核算多数企业在选择物流合作伙伴时,仍将运作成本作为首要考虑的指标。物流企业在执行合同约定的具体业务服务条款时,应向客户提供物流作业成本的核算标准及统计分析数据,尤其是物流服务的成本明细,同历史数据及相应的作业量对比分析采用专业物流后的成本节约额度,并根据成本的对比结果提出改进作业程序、降低作业成本的策略和建议,这将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度。这是增值服务的一种体现,与企业的长期利益是一致的。
强化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物流管理强调的是系统优化,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也应从系统的高度着眼,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运作规范化转变,体现在科学的决策程序、标准化的运作流程、完善的物流质量衡量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发展战略与企业资源匹配,准确预测市场变化和评估企业内部资源,及时调整策略转移或利用风险,降低运作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质量。企业应该建立业务流程、运作程序、操作指引三级质量文件,将组织架构和岗位的设置与之相呼应,提高人员效率,保证服务的可靠性、连续性、一致性和服务承诺的匹配。
业务综合策略
业务综合策略的核心在于以增进客户便利性为出发点,促进物流服务的稳步提升。
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合作顺畅有一个过程,要始终从客户便利的角度出发,改善薄弱环节,促进外部物流资源系统的合作,使对客户的服务进一步发展。物流企业在从事物流活动时,除了将本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充分展示给客户外,还要找出客户要求的差距和弥补的方法。
信息沟通与互动策略
信息沟通与互动策略要求提高和客户的信息沟通水平,同时拓展市场开发渠道建设。
以上的策略组合实施都需要以客户为中心的良好信息沟通平台为基础,通过信息共享、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动态执行实现与客户之间高度互动协作等方式,将物流企业的服务与客户的物流需求和利益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系统化的物流解决方案,使物流企业的运作与客户的经营管理活动相融合,形成互相需求、利益共享的关系,共同发展。同时,物流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沟通策略的实施过程,重新对市场开发中其他战略联盟企业的作用进行评估和自身定位,并且通过合作中展现的优势和新特点拓展新的物流业务和市场,迎合一般企业物流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从传统仓储、运输向现代物流转变需要物流企业信息技术的大力提升,通过互联网、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在线交易、资源配置以及物流业务的网上即时跟踪和查询等,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对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并制定快速反应的应急预案,提高物流企业与客户以及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
物流企业要做好营销工作,除了要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外,还要做好营销管理工作。一般来说,创造优势的并不是营销策略本身,而是运用营销策略的管理过程。因此,需要对整个营销活动进行监督、协调和控制。这是营销活动中关键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同时,企业应努力提高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协调上下关系,建立健全反馈系统,从而保证营销策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袁炎清,范爱理.物流市场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魏农建.物流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汪波,王咏源.以资源整合发展物流营销的基本战略.综合运输,2005(3)
4.绎明宗,苏彦生.物流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第五篇:企业档案室工作模式调研思考
[内容摘要] 影响企业档案工作模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阐述了七种现代管理理念对企业档案室工作模式的影响,领导者的现代管理理念越全面,即这些理念的综合作用愈强,档案工作就会愈全面、愈深入、定位层次愈高,在企业全局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愈大。
[关键词]企业档案室 工作模式 思考
企业档案工作在企业是否受
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档案工作模式或定位层次如何,固然与所处的经济环境有关,但在相似的物质能力下,还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及由此导致的积极抑或消极的档案观。档案观的积极消极与否,档案工作模式的形成,直接受以下7个方面的现代管理理念的影响:
一、追求效益的理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发展服务,是现代企业制度中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档案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的。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不断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要求科学的管理、正确的决策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这些都离不开对企业档案的依赖。
企业档案是企业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的总和,它原始地记录了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对维护企业经济利益和历史面貌、为企业发展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档案记述和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管理、行政管理、组织管理、生产技术管理、财务审计、人事劳资以及会计及产品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基本建设、设备仪器等重要内容,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例如企业档案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在实施技术改造时,科技档案作为一种技术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处理产权纠纷时,它可以提供历史凭证;在判明是非曲直时,它维护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合法权益;在进行企业资产评估时,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企业档案是企业的信息资源和知识宝库,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不因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变化,这就为我们开发档案这一重要信息资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权益保护的理念
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法制的进步,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法制经济。社会竞争的加剧,使我们必须增强法的意识和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具有这种意识的领导者,自然懂得维权或执法必须以具有法律意义的原始证据为凭。
受这种理念的影响,所属的企业档案工作一般会受到特别的重视,他们懂得对有关资格、合同、专利、著作权、商标等方面的文件悉心管理。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能够首先想到依靠具有法律证据意义的档案来加以维护。在这里,档案室或档案馆充当保护原始证据的保险箱。
三、超前控制的理念
在现代领导科学和管理理论中,控制被理解为保证各项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职能。控制的过程是否有效,依赖于能否找到问题的真实症结。一般的控制是在出现偏差之后,通过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追溯个人责任,这是事后控制或间接控制。直接控制或超前控制则强调提高人员素质,尤其是他们的自觉规范,使行为尽可能不出偏差。比如为了保证基建质量,需要工程监理作全程跟踪的真实记录。一笔经费从获得到开支都要帐目清楚。一项工作从议事到执行都要有案可查。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控制。当工程的质量发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监理的真实记录找到原因,订出解决方案。当财务出现疑点,我们可以根据帐薄核查漏洞。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档案在管理的控制功能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懂得控制原理的领导一定懂得档案的重要。档案的控制功能不仅表现为事后的纠偏和责任控制,还表现为事先的规范作用和超前控制。
在控制意识的作用下,领导者往往更多地关注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和其它涉及责任控制的档案。他们特别注意文书处理的程序、归档的及时完整和系统以及档案保管的安全,体现为以保管为重心的工作特色。
四、科学决策的理念
现代管理的理论告诉我们,科学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要想获得迅速、合理而科学的决策,必须懂得决策离不开事实前提和决策环境,而企业档案室正是获得相关事实和环境认识的必到之处。具有这种科学决策理念的领导者,怎么可能不想到档案的重要呢?
在这种科学决策意识的支配下,领导者往往会对档案工作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希望档案工作者不仅能够管好档案,而且还能为科学决策搜集整理尽可能多的原料。在这种热望之中,档案工作往往会形成以咨询利用为轴心的特点。除了日常的双向式服务以外,各种《年鉴》、《文件汇编》、《数据汇编》、《大事记》等深加工的档案产品,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五、追求效率的理念
21世纪是管理的世纪,有效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效率的提高。要想获得工作的高效,就必须避免迂回的道路和重复的劳动,这要靠科学有序的管理系统来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物质基
础。作为档案前身的文书负载着政令的内容和决策意志,其传达和反馈的速度,直接影响到效率的高低。由于文书和档案工作内在的连锁关系,这使人们对文书的关注延伸到它的档案阶段。无论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单位,文件传递的渠道是否畅通,文书档案工作状况是否处于有序的管理而方便传递、查检,这对讲求效率的领导者来说是不难注意到的。
在讲
求效率的领导作风影响下,档案工作的重心会更多地偏向文书处理的阶段,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严格和规范、查检档案手续的简化和文书档案工作技术上的连锁性成为其主要特点。
六、信息与人才优势的理念
当人们都在讨论信息是与物质和能源并列的3大社会支柱,信息就是财富的时候,领导者是否真正懂得信息的涵义和作用?是否真正了解“信息成为资源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信息的管理”是否考虑过实力的竞争会愈来愈演变为信息和人才优势的竞争呢?是否知道档案工作是信息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军呢?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只有懂得知己知彼,懂得信息的赢家往往就是市场和事业的赢家,他们才可能在工作中不仅着眼于现实,还能从战略的高度自觉地注意到文献信息的存贮、加工、序化和利用,档案工作也才可能因此受到其重视。
在信息和人才理念的作用下,领导者能够感到未来经济的变化,能够懂得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可以在管理、创新和竞争中发挥巨大潜能。因此,在这样的部门和单位,档案工作往往会被纳入信息一体化管理的模式,档案工作在由档案、图书和情报共同构成的一个信息系统中动态地发挥作用。在这里,档案工作充满浓郁的现代信息化色彩。在不少企事业单位,档案室或档案馆成为情报信息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那里不仅拥有代表本单位信息管理最高水平的先进设施,而且实际地在科学决策、技术创新和人才激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些部门和单位除了注意自身档案的完整,还十分注意外部相关信息的档案化贮存和加工。档案工作者会在文书与档案工作中更多地注意人才档案、科技档案、电子文件的管理和保护、管理软件的应用和研制、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处理和网上传输等方面。
七、公共文化的理念
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寄予越来越大的希望。在公共文化理念的牵引下,领导者往往会将档案室或档案馆的建设纳入整个文化事业投入的框架,这种情形下的档案工作,在史料的组织、厂和部门史志的研究、特色展示、爱厂爱岗教育和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出以史料工作为主和兼容、开放共享的特征,这在企业综合性档案馆、室比较典型。
现代管理理念并不仅限于上述7个方面,影响企业档案工作模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显然不能认为企业实践会与以上所谈情形绝然对应。上述现代管理理念的哪个方面占主导,档案工作就会呈现相对偏重的倾向,形成不同类型的企业档案工作模式。领导者的现代管理意识越全面,即这些意识的综合作用愈强,档案工作就会愈全面、愈深入、定位层次愈高,在企业全局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就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