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一)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有机体在接受外来刺激后,经过记忆储存室中的学习经验,知觉力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而做出最后的行为决定,最后有机体的行为反应发生;
2.人性观: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的反应或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学习来的。
3.基本假设:①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行为是指一般性的行为包括思想情感和身体动作。行为的变化由案主的成熟,学习和中枢神经的变化而来。②行为可分为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③行为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是有引发行为的前因与维持行为存在的效果反应④重视与问题相关的当前行为,直接以案主的偏差行为或症状作为治疗对象。
(二)基本方法与技术
1.收集基础资料:案主当前面临问题有关资料,为以后的治疗以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依据;方法:观察和记录;在观察时,工作者有几种方法可以选择:①固定时段观察。工作者选择与案主行为相关的某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时段察。②随机时段观察。工作者随机抽取某一时间,对案主的行为进行观察。③联合时段观察。即工作者采取固定时段观察与随机时段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是指工作者将观察到的案主的行为情况以文字、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行为的次数或频率,行为出现的时间,行为的强度等内容。
2.设计评估方案:是治疗前所必不可少的步骤,评估方案的设计有利于:检验治疗的效果;指导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客观性。设计评估方案可分为三种:
(1)A-B设计(又称前——后设计):A代表治疗实施前的观察记录,B代表治疗后案主的行为记录。但是即使B的情况和A相比有明显的改善,也不表明改善是由于治疗引起的,因为还可能有一些治疗外的因素引起了案主行为的改变。所以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可信度不高。(2)A-B-A-B设计(又称逆转设计):就是在第一个A-B阶段完成后再加入第二个A-B部分。如果由于治疗的介入而导致了案主行为的改善,而当治疗撤除后,行为又回复到原来的情况,表明治疗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原因。在治疗的有效性确定后,再继续施行第二个阶段的治疗;(3)多种基础设计:在该设计中,只有其中一种行为或其中一个人的行为先行接受治疗,其他的行为或其他人的行为仍然做基础性的观察和记录。①一个人的几种行为②几个人相同的行为③同样行为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表现
3.治疗的方法与技术:行为治疗模式特别注重治疗的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并且力图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特定的程序,这是该方法的优点之一。(1)操作性技术:操作性技术主要处理与有条纹肌肉和骨骼系统有关的自发性行为。例如走路、谈话、工作、学习等。具体可分为:正增强法;负增强法;差别增强法;消除法;反应塑形法;惩罚法;分解法共七种。①正增强法:在某种行为发生之后给予奖励性刺激,以增强或维持某一理想的行为。其功能是促进该行为的增加。②负强化法:目的与功能与正强化法相同,区别在于不是给予正面的奖励,而是在行为发生之后,马上给予案主减少原有的痛苦,或使之避免原有的厌恶刺激,即负性奖励。③差别增强法:在理想行为出现时给予奖励刺激,在不理想行为出现时,扣除原先的奖励刺激,可以增强或维持理想的行为,同时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④消除法:当某种行为出现后就扣除原有的奖励,以减弱或消除不理想的行为。⑤反应塑形法:也叫相继渐进法。在出现近似目标行为时给予奖励,以建立新的目标行为。介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第一,订立目标行为。第二,选择有效的奖励刺激方式。第三,找出与目标行为相似的行为。第四,奖励基本行为。第五,逐步奖励近似目标的行为。由基本或容易处开始。第六,如做出非近似目标行为时则停止奖励。第七,奖励目标行为。⑥惩罚法:在不理想行为出现之后给予厌恶刺激,以减少或消除该行为的发生。⑦分解法:把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行为分解为一连串的程序或步骤,使案主能循序渐进的达到目标。必须先制定目标行为,再按案主能力分解。
(2)反应性技术:反应性行为通常是与反射性反应和非自主性行为有关的,例如内分泌、焦虑、性冲动和不随意肌肉的活动,包括流涎、眨眼和抽筋等。反应性技术大部分都是受古典性条件制约所启发。①反制约:是用一新的制约反应取代原有的不理想的制约反应,而新的制约反应正好与原有不理想的制约反应相反。②系统减敏法: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案主面前重复暴露,同时案主以安全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步骤:松弛训练,设计焦虑等级量表,系统脱敏。③嫌恶疗法:厌恶疗法是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案主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果反复如此实施,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了条件联系。④泛暴疗法:泛暴疗法包括想象的和真实的两种,前者称为内爆疗法,后者叫真实接触。让案主想象或真实地面对大量引起他恐惧或焦虑的刺激,直至他最后惯于这些刺激为止。(3)综合性技术
①自我管理与引导:1教导案主学会面对困境时的处理方法与技术。2包括:自我约定:指案主自己制定管理计划,选择可行目标。自我监控:正确而详细地观察与记录自己的行为。行为日记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案主自己将与计划相关的行为记载下来,并对相关的因果关系加以评论。自我酬赏:当案主完成计划中的某一目标后,可以进行自我酬赏,强化案主的自我管理与引导方式以及改变过的行为。②示范法:1人不是单靠试错的方式学习,人能通过感应方式代入学习过程,所以观察学习和模仿也是学习行为的一个途径。2类型:现场示范:案主和示范者处在同一时间、空间内,案主观察示范者的行为。现场示范对案主的影响最大,案主模仿的可能性也最高。象征性示范:又称符号示范,即示范者的行为显示在影片、录象带、录音磁带等记录装置上,对案主的影响力没有现场示范的大。内隐性示范:想象中的行为。3结果:学习新的行为技巧并表现出来;抑制恐惧反应;促进反应的发生,③果敢训练:1是行为治疗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技能训练。2目标是:提高案主在某一情境中采取果敢行为的能力。引导案主能够敏锐地觉察到他人的感觉或权力,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不是要去攻击别人,而是使案主能够畅快地表达感受和想法,提高自信心和自我形象。④松弛训练法:1主要是教导案主如何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该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放松肌肉和心境。松弛训练法常常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一起使用。2分为三种:深度肌肉松弛法:是通过收紧与放松身体不同部分的肌肉以使人更好地体会其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状态,并学习放松全身的肌肉。直接松弛法:直接让每组肌肉顺乎自然地慢慢放松。练习时省去收紧肌肉的部分。意象松弛法:通过想象处于一种舒服与安静的状态中,以此放松自己
⑤多模式治疗法:1多模式治疗法的理论前提是人类的复杂人格可分为七个主要要素:
B=行为,指外显的可观察测量的行为; A=情感反应,指情绪、心情与强烈的感觉;
S=感官知觉,指五种基本知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I=心像,指案主如何看待白己,描述自己;
C=认知,指有关形成一个人的基本价值观、态度及信念的洞察力、哲学观、意见及判断力。
I=人际关系,指与别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D=药物、生物功能、营养以及运动,该要素所包含的不只是药物,同时考虑个人的饮食习惯和运动型态。
2五项原理:人们的行为与人际互动行为都脱离不了BASlC ID这七个要素的领域;这七个要素彼此相关,必须视为一个互动的系统;有系统地评估这七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情形,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完整的治疗法涉及必须矫正这七个要素中的特定问题;心理困扰是诸如感觉的冲突、认知的误导、缺乏人际技巧、外在存在着压力源等因素下的产物。
3治疗过程:首先要广泛评估案主在七个要素方面的功能状况。其次检查不同要素问的互动关系,目的在于找到困挠案主问题的症结点,使工作者更加充分地了解案主。并设计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最后,根据案主独特的不同需求与期望,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模式治疗法在治疗技术上采取折衷主义,即他们只使用那些对于特定问题已经证实具有疗效的技术。
4.增强物的使用与强化程序:
在行为治疗模式中,工作者为了鼓励案主继续采取某种行为,常常会使用增强物。增强物分为两类,初级增强物和次级增强物。前者指可以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东西,如食物、饮料和睡眠等,适用于年纪较小、智力较低的案主;而后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社会和心理上的需要,增强物的使用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理想行为出现后应尽快给予奖励。②给予奖励前要让案主知道他为何接受奖励。③当某种增强物使用过一段时间以后,其效果会减弱,必须转用其他有效的东西,或把多种奖励放在一起让案主自行选择。④注意增强物是否适合案主的年龄、兴趣和意愿。⑤留意奖励是否过多或是太少。
第二篇:认知行为治疗简介
认知行为治疗简介
11月23日上午9:30,由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学会承办的“2013年心理咨询员暨心理委员培训”第五场在x4153进行。讲座主讲人是心理中心李德芳老师。
本次讲座以“认知行为治疗简介”为主题,讲座围绕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认知行为学派的心理咨询特点、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步骤四个方面展开。
讲座刚开始,杨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参加心理咨询员培训?怎样看待去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你愿意做心理咨询吗?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活跃了现场气氛。
为使大家真正了解认知、行为,李老师先引用了“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等名言。同时指出由内在的心理产生认知、情感,然后产生外显方式的行为。
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假设方面,李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了认知行为治疗即CBT的概念,并指出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感和行为反应,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和处事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
在认知行为学派的心理咨询特点方面,李老师先举了一个关于寝室矛盾的例子,从而引出注重评估、注重当下和注重早年生活的结论。随后李老师用图表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情绪-认知-行为的交互作用。
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方面,李老师指出了七大基本理论。关于A-B-C理论,李老师概括性地指出诱发事件-信念-结果,这一理论的重点在于重视信念。接着李老师介绍了认知歪曲同时介绍了它的十个特征。随后李老师重点讲述了自我奖励,指出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提供自我强化而不必依靠外部强化。关于归因方式,李老师例举了寝室成员之间交往时有意无意的行为而发生矛盾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归因方式。最后李老师讲述了情绪认知障碍的几种关键成分、负性自动思维的特征、自动负性想法消极性的三个表现和检验负性自动想法的方法。
在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步骤方面,李老师介绍了四个步骤,期间还重点提出了换一种心情的治疗方法。
最后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上午11:10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第三篇:个案工作的五种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有哪五种理论模式
1.危机介入模式。危机介入时,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原因具体化、清晰化。在危机介入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以积极、主动、直接并系统化地介入。介入要限定时间,要鼓励案主面对未来。社会工作者在特定阶段还要做案主的榜样,让案主知道怎么样做才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2.任务中心模式。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案主的,也是对案主有关系统的。问题不仅来自案主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案主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该模式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任务中心模式强调案主的优点与优势以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任务中心模式将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单向地由案主向社会工作者倾诉。
3.社会——心理模式。这是一种将案主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他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它帮助社会工作者整体地去了解、认识案主,从而既提供增加案主自我认识的服务,又针对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开展工作。该模式将有关意识、潜意识、人格功能、人类行为、情绪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个别化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它的主要措施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发展过程,来认识案主问题的根源,以对症下药,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和个人成长。
4.行为治疗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治疗模式以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为指导原理,运用奖罚分明的工作方式,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让案主不断重复期望行为,渐渐消除问题行为,同时树立一个榜样,让案主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等,达到案主问题的解决。该模式主要使用于恐惧症、焦虑、抑郁症、社交困难及问题行为等。
5.叙事治疗模式,也称为叙说治疗。它以日常对话为基础,从多向价值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社会工作辅导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在辅导关系和辅导技巧上的一些变化。它透过“故事叙说”、“外化”、“解构”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与传统个人工作模式相比,叙事治疗不仅是一套治疗“工具”或“技术”,更重要的是能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反思、调整对生命的态度,明确生命的抉择,重写生命故事。
第四篇:食堂中人的行为模式
食堂中人的行为模式的特点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昌大学食堂中人的行为模式的调查,探讨在食堂建筑中应如何控制人流走向,桌椅排布,来满足人对于自身私密性和安全距离的要求。
关键词:食堂、行为模式、安全距离、个人领域
人与环境行为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作为大学生,食堂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食堂又与普通的餐饮店不同,它的服务对象是特定的:学生和教职工。它的品质定位是特定的:低成本低利润卖相一般,属于温饱型消费。这样特殊的限定条件使得食堂与普通餐饮店在细微之处有着许多差别,同时,这些差别也会引起人们心理和生理的效应,促使用餐人群做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正如科特勒温所认为的“人的心理、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研究的就是在食堂这样的环境刺激下,用餐人群会有哪些环境行为。
一、人流特点
1,、外部人流特点
从图片可以看出,食堂位于教学楼与宿舍的交界处。人群流动具有走捷径的特点,因此沿五四东大道下课的同学,从主教下课的同学和在宿舍的同学总是会选择最近的方式进入食堂。这也就形成了食堂三个入口都变成了主入口,而本应作为后勤入口的III号入口也不得不时常留出部分空间让给从宿舍出发的同学通行。造成后勤入口人流混乱,互相影响。若是在食堂西侧或者东侧另设置一出入口作为后勤运输入口,可改善这种情况。
2、内部人流特点
一食堂和二食堂的供餐方式是统一窗口进行打餐,没有菜单,也没有专门的服务
人员,又因为学生上下课时间固定,人们很少有机会能避开人流单独点餐。所以在用餐高峰期,人群会大量拥挤在打菜窗口,人流混乱嘈杂不堪。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远低于社交距离,近乎为零距离亲密接触。但因为是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行为,目标一致,人们并没有表现出异常的抗拒,只是极力避免视线的接触,以免造成尴尬。但也会有一些同学无法适应这种拥挤,打菜窗口人群密集,学生相互接触又选择错过高峰再来或者转战其他用餐环境较好的 无可奈何。
餐饮店。
三楼特色食堂作为外包餐饮小店,为了提高竞争力吸引同学点餐,大多设置了专门的点餐台,但也只是一个面向走道的开放式小窗口,背后便是不断流动的人群,没有任何可以凭靠依托的物体,很容易给点餐同学带来不安定感,不会长时间驻足交谈,这是商家用以避免学生
三楼的点餐小窗口很少有人停留 长时间停留影响他人点餐。
二、人在空间中的定位模式
一食堂的桌椅都是四人为一组,椅背相接。这样若是单人或双人就餐占用一张四人桌,则这张四人桌成为他们暂时的个人领域,其他人一般不会选择在他们
空余的位置上用餐。这造成了桌椅利用率的降低。
二食堂采用的是与一食堂类似的餐桌,但其座位排列除了四人一组的单独餐桌以外,采一食堂就餐时人员三两就坐,座位利用率不高 用了侧面相接的方
式,以一横排为一个单元这样就使得餐桌与餐桌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人员对自己领域的占有欲大幅降低,同学们多了一些座位组合方式的选择。他二食堂座椅侧面相接,不认识的人也并不介意坐在同侧 们可以单人就坐,也可以多人聚在一起,就算身边还有别的人也不会觉得尴尬,因为一个人也可以形成自己的个人领域。
三楼特色食堂的桌椅则有了丰富的变化形式,有四人桌,也有八人桌。当单
人或少数人用餐时,通常会选择靠近窗子的餐台,靠近墙的餐桌或者较大的餐桌,来证身体的某个部分有所隐藏依托,不被注意,以期暂当条件允许时,人们更倾向于坐在窗边而不是坐在人流中 时拥有个人空间,避免与他人的行为产生干扰,或者视线的直接接触。当条件不允许时,则会尽力选择较大的餐桌,使边界模糊化,降低个人空间被打破的尴尬。靠近窗子一侧的桌椅整体抬高,有一个台阶的高差,并在桌子之间用花摆进行隔离,形成了较为私密独立的空间。
三、环境的材质与色调
在室内的餐饮空间中,普通餐饮店一般会使用暖色调的墙面和冷色调的台面做对比,用以增强视觉冲击力,吸引人们的食欲。但是由于食堂的服务特性,其基本采用白墙抹灰和瓷砖地面,桌椅的尺寸与触感不算舒适也并无特色,给人一种简洁朴素的直观感受,让人不会过多的花费时间在就餐上。三楼特色食堂就是通过材质与色调高差的台阶使得空间划分成了两个 的不同来突出自身特点吸引同学的。虽然同是简 区域 朴的风格,但却丰富了墙面与景观布置,间接拉大了桌椅之间距离,人与人较为分散,符合人对于自己安全距离的需要,各个用餐群体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食堂作为服务普通学生及教职工的平台,其设计的方方面面不免考虑到自带的特殊属性,这使得其在设计上不得不去繁求简,在要求保证满足大多数人的就餐需要下,舍去一些对人们心理感受方面的照顾。在经济快捷与舒适低效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我们不能苛责这种忽略人体直观感受的行为,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的规划空间,设置尺度来为同学创造更好更舒适的用餐空间。
参考资料:
《室内空间环境场所影响行为模式的研究》李惠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审视》吕晓峰
第五篇: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分析
浅析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三者关系分析
近年来,中国的企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现代企业越来越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来源,人力资源已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人才战略也无疑是整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毋庸置疑未来掌握了人才优势的企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将占据优势地位。而员工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员工在企业中的表现、影响着企业凝聚力,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80后、90后,个体价值观较之前有其鲜明的特点,所以本论文主要分析年轻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使两者之间能够相互融合来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势。
【关键词】: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
1、对员工价值观的理解和分析
1.1员工的个体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对诸多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人们心目中的轻重主次的排列次序,就构成个体的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短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对事物的好坏的基本评价和看法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几乎不会改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经验的积累等,个体价值观也可能会随之变化。
1.2员工的工作价值观
工作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工作和与工作相关的各个组织侧面所持有的价值偏好,是人对工作行为、工作方式、工作成果等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稳定心理系统,它能更好地解释与预期员工在工作环境下的独特个性与行为表现。了解所有团队成员的工作价值观,将每个人的工作价值观排序,找出价值规则,然后设定满足每个员工工作价值观的方式及管理模式。另外,对于员工较多的企业,可以采取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一层层地实现工作价值观的满足及管理。
1.3目前年轻员工的价值观特点分析
中南大学徐华春所作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青年的个人价值趋势对自我发展与价值实现更加重视,他们渴望成功,要追求一种独立的、有个人特点的性格和生活、行为方式。从1988年人们将“有所作为”、“雄心壮志”排在前列,到现
在对“自我实现”的排序居最前。青年人也开始更加重视个人幸福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家庭安宁。这呈现出从集体主义观念到追求个人成功,再到兼顾人际与自己幸福感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之处的青年相比,他们不但要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成功,同时也希望获得真挚的友情、亲情、爱情及个人幸福感。
2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
企业文化定义理解
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的基本信息和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基本看法,是由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是指导人们从事工作的哲学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上层建筑,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是孕育管理方式的土壤,同时,它又以观念的形式,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员工行为,促使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自觉地组成团结互助的整体。从狭义讲,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其目的是要预防企业在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弱化甚至消除企业运行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也就是要最大可能地减少员工之间的摩擦,最大可能地降低管理的成本,最大可能地减少效率损失。
企业文化的功能
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功能与意义导向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能够为企业提供具有长远意义的、更大范围的正确方向,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基本竞争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2、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为企业确立了正确的方向,对那些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不该做、不能做的行为,常常发挥一种“软约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免疫”功能。约束功能能够提高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使员工明确工作意义和方法,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
3、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企
业的根本目标选择正确,就能够把企业的利益和绝大多数员工的利益统一起来,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企业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4、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对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很有帮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企业凝聚力内涵的理解
企业凝聚力的定义理解
企业凝聚力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团结的状况,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或企业领导的认同程度,是企业基本思想在每个人心目中的体现。企业凝聚力包括以下几个因素:职工对经营者的满意程度、全体员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发挥程度、职工公平感及工作满意度、企业内部和谐程度等。企业凝聚力属于企业文化范畴,也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它的大小决定着企业员工的士气,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企业凝聚力高低,决定着员工是否能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互间是否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企业目标是否能够得以实现。
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1、企业的凝聚力主要表现在对企业成员的诱导作用方面。诱导即通过对企业成员的诱发、劝导,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积极性,以保证企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一致性。诱导的结果就是通常所说的协同效应,也就是1+1>2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两个单个的人团结起来创造的效益可以大于他们分别单独创造的效益之和。
2、要使企业凝聚力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必须有一种作用力,使它得以规范
化,这种作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管理能力。一个好的领导能够引导企业成员,使他们的合力方向朝向企业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企业凝聚力与生产效率正相关,只有在有一个好领导的前提下,它们才具有正相关性。
3、士气就是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实现群体目标的一种态度,也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从这一点上说,企业士气与企业的凝聚力是一致的。一个企业士气旺盛,则企业凝聚力就强,就能较好地适应外界变化,处理好内部冲突;企业成员对企业及企业领导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企业的目标就得以实现。与协同效应一样,企业士气同样离不开企业管理者的正确引导。
4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企业凝聚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4.1员工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分析
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为主,对本企业企业文化的框架和结构进行构建和引导。当群体或组织开始形成时,其主要人物或创立者的设想、信仰和价值观为群体或组织提供了应当怎样运作和行动的具体模式。这些设想、信仰和价值观在实践运作中,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群体或组织从它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取舍创立者的设想、信仰和价值观,如此共同的学习逐渐生成了共享的文化。企业中的其他员工对高层管理人员的价值观进行理解、遵守,与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最终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将其价值观生成为企业文化进程中,企业中的员工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诠释并扩充企业高层管理者价值观内涵,并化为现实的工作行为。此外,在企业文化生成过程中,组织主要人物、创立者和继任者总是不断努力培植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与设想。但日渐发现组织运行中员工有他们自己的价值、经验在起着作用,有的甚至不可改变。于是产生共同的学习过程。生成的企业文化反应了整个组织员工的价值经验,不只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开始的价值观设想。同时,每个群体或组织都是存在于多样化环境中的一个开放系统,外部环境变化将作用于组织与员工的价值观;并且内部员工价值观之间产生相互碰撞、融合,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生成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塑造员工价值观,就是使员工认同企业价值观,在企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员工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同时把企业文化作为凝聚员工的基石,培养员工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并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1)企业文化对高层管理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企业高层管理员工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创立者。他首先应接受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价值信念,身体力行,影响他人。在这个过程中高层管理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功能,凝聚企业的员工,带领他们前进,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企业文化对企业高层管理员工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他们逐渐成熟,形成一个企业家应具备的个人素质、优秀品质、凝聚能力和决策水平。(2)企业文化对企业中其他员工价值观的影响。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起一种控制系统的作用,它为他们提供了走向共同方向的意识,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大家在价值观上接受公司的价值观,达成一种共识,因此,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价值的影响是建设性的塑造。通过一般员工价值取向和组织归属感探测企业文化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态度、价值取向和组织归属感等都体现了企业文化对一般员工价值的影响。
4.2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之间的关系分析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粘合剂,可以把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的明确、协调一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根本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如果企业的事业目标既符合企业的利益,又符合绝大多数员工个人的利益,即是一个集体与个人双赢的目标,那么说明这个企业凝聚力产生的利益基础就具备了;否则,无论采取哪种策略,企业凝聚力的形成都只能是一种幻想。
企业文化与企业凝聚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企业文化也就无所谓企业凝聚力,而没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就不是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企业凝聚力的产生,而企业凝聚力成就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凝聚力的产生。由于企业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意识,使企业职工之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凝聚力反作用于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弘扬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更完善、更具体,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企业文化的发展没有员工的传承就会失去其魅力,只有在员工的凝聚力中才得以生存、成长。企业文化是企业真正的凝聚力之所在,是支撑企业存在与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一种思想上的凝聚力,也是最高级的凝聚力。
结论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来考察,人们行为的动机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强烈的引导作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且价值观也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状况,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每个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就像是一盘散沙,需要企业的合理组织管理对它进行整合凝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带有一定性格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指向作用能更好的把新老员工的价值观聚合在一起最终形成相当规模战斗力的企业凝聚力。若想一个企业走得更长更远,员工的个人价值、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凝聚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史蒂芬·列维特 史蒂芬·都伯纳。《魔鬼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年3月
[2]周永亮。《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变迁的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6第1期;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