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时间:2019-05-14 06:30: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第一篇: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

宋贞

该论文来自期刊天空征稿平台 http://

摘要:“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被人们简称为四大要素,人的一生都是围绕这这四方面进行着每天的生活。虽说是四大要素其实最受人们所关注的还是“住”。社会生活水平不大断提升,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简单的住房要求演变成现在多样化的形式住房,不仅要满足心理舒适度更要满足居住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样话的需求。建设者为了满足居住者的种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还要最大限度的服务小区居民,让小区环境不仅经济实用而且美观。

关键词:社会环境、居住行为、环境设计

Abstract: “the basic necessitie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uman life, and at the same time being referred to as “four elements, human life is focus on the four aspects of this is a life every day.Although it is a four elements actually the most suffer people concern or ”live".Social life is not ascension level off, people on the residence also more and more strictly, from simple housing requirements evolved into the form of diversification now housing, not only to satisfy more psychological comfort to meet occupant in daily life the needs of various words.In order to meet occupant of the builders need, and combining with actual situation to create beautiful living environment, but also the maximum service area residents, let district environment not only economic practical and beautiful.Keywords: social environment, live act,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类:内心活动和行为活动。内心

活动是人在公共环境中通过听、看、摸、闻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体验,它可演变为满意、厌恶、愉悦、愤慨等心理因素,美好的空间环境使人们的情感得以升华,唤起人们更多的爱心,更多的愉悦。行为活动是人在环境中的动作行为。虽然动作行为首先与人们对环境的知觉、自身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有关,但设计也往往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不同的行为方式可能对环境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便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恰恰是设计的错位导致人的不文明行为的产生。要使设计面向大众,适合多年龄、多文化层次对象的需求,体现对使用者接纳程度上充分的开放性,就需要掌握他们在此环境下的行为特点、生活方式及各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与信息的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如必须对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况、活动特性加以研究,才能在物的功能中给予充分体现。注重环境设施与人的对话,加强“以人为本”的设计意识,加强对公共环境中人的行为方式的尊重,才能唤起公众对环境设施的爱护与珍惜。

1.居住行为与居住环境设计的意义

人可以使外界的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一些影响。建筑师设计创造了舒适、高雅、有序的居住环境,相应的在一些生活当中人们有着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加有效的进行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以前一些建筑师只是注重人类行为模式上,对环境与人的关系不加重视。使原本美好的建筑设计变的空洞并且设计出来的实物远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环境心理学只是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无视一直呼吁“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没有注重行为与环境的双向组合。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么样创造适宜的居住空间环境,都具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居住区的建设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选用顶级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设备,最时尚的设计风格,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们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居住环境,能否给居民一个彻底放松,完全舒适的家,能否提供让住户感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2.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化环境的几点要素

2.1注重与人的对话

现代城市环境中,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人的活动范围亦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起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环境设施应是一个开放型的、公开的、由公众参与和认同的室外空间中的形态,它服务于人,方便于人。当人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表现自我、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得到积极反应时,它才会成为公共环境中有效的要素,从而得到人们的认可与赞美。

2.2注重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人是自然之子,他们被包围于自然之中,无法脱离整体的生态系统而又独立存在。一个城市,无论它的现代化程度多高,都必然依托于大地。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社会生活的高度人工化,更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情结。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掠夺性的开发,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生存状态的关

注,更表现在对城市环境的设计上。城市的地形地貌、物产物候、生态群落,都综合地加入到生态景观的系统中。城市环境中的建筑、环境设施,都要考虑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要求的有机结合。创造现代意义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创造适合本土居民需求的绿色生态环境,这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与认识,更是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3居住环境控制

居住环境除了满足美观、舒适、自然通风外,还应重视建筑的声学、光学、热学等问题,以良好的隔声、防噪音能力以及充分的自然采光的应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效果来提升住宅的居住质量。另一方面,在设计上,尽可能优化设计、尽可能节约资源,充分利用原有自然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布局。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遇树就砍的行为产生,以免环境遭到破坏,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2.4住区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处理主要涉及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生活废弃物的集中管理、污水废弃物的沼气利用,绿色住区设计在以上诸方面均大有可为,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者强化住区的绿色概念,从前期方案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策划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考虑。当今发达国家早已将生活垃圾进行有机物、无机物、玻璃、金属、塑料等的分类回收、处理。最

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地将其化害为利、循环利用。

2.5环境绿化

绿色世界,郁郁葱葱,充满诗情画意,这种意境不仅能陶冶心情,而且有益身心、可见住区绿化是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基础。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绿化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这里所讲的环境绿化,不应再是简单地栽树种草,而应尽可能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乔木、灌木、草坪高低参差交织在一起,充分满足崇尚田园生活的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3.结语

居住环境的需求不同、性质不同,现在又有各式各样的设计与表现方式,但都是围绕着一个要点既是“以人为本”符合人性。未来的住区环境是与绿色息息相关的,人类的取向与选择必然是生态化,使住区环境的设计实践与人居环境研究能够促进住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设计师们必须重视当今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的发展趋势,洞察在居住空间环境创造过程中社会和人的需求,在满足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注重表现居住空间环境的文化内涵,建立基于环境、生态、地域文化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正确设计理念,充分分析和了解环境心理学中有关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理论,并将其当作指导进行设计的手段之一,合理运用具体的设计方法,为人们创造更多更加完美的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们的居住行为与居住化环境设计更为有效的结合在创作中。

参考文献:

[1].宋家泰、崔功豪、张同海编著.《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2].奥古尼斯·布瑞汉特、艾德·弗兰科著.《城市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刘滨谊.《人类聚居环境学引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汇刊出版社.1996.5.该论文来自期刊天空征稿平台 http://

第二篇:浅析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

浅析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居住区用地不断增加,而居住区绿地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局部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居住区园林景观环境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居住区的好坏。

关键词:居住区、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居住区园林景观的重点在于公共绿地的环境设计。公共绿地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居住区绿化的成功与否,如唐山新建小区的绿地率按规定要求最少要达到30%,随着现代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房产的销售量,房地产开发商对绿化也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和财力,一般小区的绿化率都超过30%,甚至达到50%,而这个绿地率中公共绿地所占的比例一般都较高。公共绿地的位置都位于小区的中心部分,所以其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小区的形象。

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1.1符合居民身心要求的设计

怎样才能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设计者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园林景观的设计者必须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1.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构建的生态设计

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导向,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与休闲的要求,结合小品、园路、小型绿地广场、健身场地等各种方式来促进居民和自然的亲和性,而不单单为绿化而绿化,要为居民创造一个自然的空间接纳他们的生活和情趣。比如,园路的设计走向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出入方便,大乔木的位置要考虑到是否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采光、通风及安全问题。绿地广场的规模大小和形式要符合该小区居民休闲的要求,休闲场合的形式要考虑全面,既要满足大部分人又要考虑老年人及儿童的需求。

2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要素

2.1地形要素

2.1.1原地形的重要性

原有的地球生态系统是亿万年演化而成的,在自身系统内可以完成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换,所以住宅区原生态表土的保持相当重要,而以往在对居住小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常常忽视这一点,随意弃土、回填土、整土。这样会无意中破坏大地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因此尽可能保留居住小区本土是生态复原的基础。在规划时既要注意借景(山、水、树),同时也要保护土壤、防止原生态水土流失;做好地形地貌。

形成多样性的地形地貌小环境。起伏的地形是自然界的表象,形成起伏的地形,有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有了地形环境的多样性才可能有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因为人类向往的聚居环境包含了海滨、河流谷地、森林、岛屿,而森林大部分生长于地形起伏的山岭中,对于绿地面积有限的居住小区来说模拟自然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小环境、小气候,有利于地表径流,有利于排水,而且因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植物种植难度系数可相对降低,有利于栽植高大怕湿性景观植物,如雪松等各种各样的植物种类,丰富景观层次,使各类植物在层次上有变化、有景深,有阴面和阳面,有抑扬顿挫之感,进而有利于提高住宅景观品位,可做到生态、视觉景观和大众行为的三位一体。

2.2水体要素

建设居住小区的水景有助于改善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居民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①水系利用原则,住宅区收集和排水系统基于生态观点的设计模式是:阻止和收集减缓地表径流蓄水缓释和灌溉利用;从生态的角度:水有较大的热容量,不仅增加空气湿度,而且可起到调节气温的功效;人的亲水性:水是生命的象征,人类聚居最向往的地方往往是海滨、河谷,用模拟自然结合现代园林的包装手法,可使水产生流动跌落;模拟自然的溪流,从跌落、流动、水位变化,完全是大自然的缩影。通过水位变化的水流是人工再现的自然水流,形式上是一种人造湿地,从人类原本行为心理上得到了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②视觉上美感原则,创造水、绿景观交响曲,例如水池、喷泉、溪流及可接近的水域边界可组成参与性的动态景观,成为居民流连的场所;③环境指示原则,在一些大型的居住小区可应用水体,如溪流或小河,并种植水生植物或养些观赏鱼类等,不仅可以满足人的亲水本能,更重要是环境污染的指示植物。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可以调节气温,可以使周围空气新鲜、清新,有助于人们的健康;有了水就可以造就出更多供人们观赏的景观,有了水的景观能给人以空灵开阔、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21世纪生态居住小区应通过建设喷泉、瀑布、艺术水帘、溪流、垂钓池、戏水池及生态人工湖居住小区公园,以美丽的湖光水色,实现都市人回归大自然的梦想。

2.3植物要素

2.3.1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小区植物配植功能性。

2.3.2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

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3植物配植应体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

观花树种:合欢、樱花、海棠、桂花、紫薇等;季相色叶植物:银杏、红叶李、五角枫、紫叶小檗等;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大花马齿苋、美人蕉、醉鱼草、鸢尾、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例如蜡梅、桂花、丁香等;观果植物例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吸引鸟类和小动物,从而形成植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3.色块在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在设计乔灌木混交群落时,配置高、中、低、地被层,各个层次要分明,并注重色块的应用。近几年来由于色叶树种的开发应用,可以用矮小的灌木来组成各色的色块,常见的有组成红色块的红叶小檗,绿色块的瓜子黄杨、雀舌黄杨、杜鹃等,黄色块经常采用金叶女贞等进行色块布置,采用色块布置的好处大致有几点:

3.1色彩简洁、明快,又可按设计者要求任意做出各种图形图案,可以是抽象的如意纹,也可以是仿真的小动物或是其他的标志,等于把植物当作画笔可以直接描绘设计者的意图。

3.2绿化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可以达到最快的成形效果,满足快速绿化美化的需求。

3.3色块绿化的养护相对比较简单,只需一次成形后经常间断性地进行修剪,就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而且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只要合理选择色叶树种就可以让色块一年四季基本不变,不至于一到秋、冬季就有萧条的感觉。

4.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居住区中的设计

适度的户外空间对每个人来说是必需的,人与自然对话、与人对话交流中需要户外空间,如果说居具有私密性,那聚就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没有人参与、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缺少品位的,所以说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是聚集活动的需要,由自然园路相连的“植物园天地”、“亲子乐园”、“探险者之路”、“鸟类乐园”、戏水池、茶室平台等,在居住小区中是相当重要的,人们生活、聚居方式的形成是人类的向往:8小时室内、8小时工作、8小时户外娱乐活动,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小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容量是在住宅规划中确立的。

根据该居住小区的居民容量,居民知识文化层次,合理区分聚集需要的硬质景观、生态需要的软质景观,以及生理需要的视觉景观,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坚持居住空间形态规划格局、建筑风格、环境品质、文化特色和立地环境、植物配置多样性、色块在绿化中的应用、水体(水生植物)合理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功能的完善,使住宅建筑、人文景观、户外空间、绿化系统等交融在一起,即赋予绿地空间多样性与功能的兼容性,形成良性住宅区绿色景观生态系统,并进而和大地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相连。让住宅区存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让人们生活于近自然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居住区规划设计》编者:《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2.《中国园林》2002年第8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第三篇:居住区环境设计改善方法论文

1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改善方法

1.1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延续性,那么更要适应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居住区环境的设计上,要多方面考虑怎样适应人们的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在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和突出人性化的特点。例如,残障人士的通道,老年人及小孩的活动区域。要加强与业主之间的沟通交流,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性化需求。

1.2重视功能分区的规划

许多居住小区为了标新立异,夹杂了许多形式上的设计。而作为居住区本身,首先要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这是重中之重。因此,要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实际的设计应用于环境当中,在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要有更深层次的环境需求,环境设计中可根据居住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计出相应的功能活动区域,关怀不同需求的人群,按照层次划分功能,着重规划居住区内各个功能分区,提高使用率,丰富居住区的生活环境。

1.3重视能源的再利用

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要重视可开发能源的再利用。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利用的范围广泛。例如可以将太阳能应用到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利用太阳能调节地下车库的温度,不必使用暖气或是地热。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中要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灌溉草坪用水可利用景观设计处理循环使用水资源,一方面可节省用水,另一方面还可作为环境设计中景观的一部分。

1.4保护和利用原有植被

居住小区的绿化种植应该以改善环境为中心,并结合特定的主题风格。要保护并且利用好居住区开发前的原有植被,这些植被生长的年限很长,有了较深的根基,不宜破坏它的生长环境。小区绿化可以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出与之匹配的植被景观,从而形成新的景观,结合地貌特征,适当种植高低灌木与乔木,既保护了原有物质资源,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新的资源。

1.5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从古代中国的风景园林倡导“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人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而自然的物质资源又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人的设计行为对自然界的干扰有正负之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生产与生态协调的设计是一种正干扰。现实生活中的居住区环境设计就是对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惬意的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放松,因此,自然的元素在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当中显得尤为重要。

1.6因地制宜的生态设计

在以往的环境设计当中,注重人工的修饰及装饰设计,这仅仅是形式感的表现,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但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原有的存在形式。在设计中,除了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因素以外,在人为设计加工时要注重对空间布局进行严格的可行性分析。如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破坏,很难进行保护与补救。因此,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自然的破坏。尽可能做到对场地干扰的最小化和自然生态保留的最大化。

2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环境设计要紧密结合人本的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最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要重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以生态设计为参照,不断提升环境设计质量,创造出更多符合人们需求的高品质住宅区。

第四篇: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论文

一、相关概念及内涵

1.居住区的涵义更贴近于居住社区

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规划,原则上应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分析。但实际过程及其最终成果上来看,物质规划一直在居住区规划中占有主核心位置。非物质层面的因素在大部分的居住区规划中较少被考虑其中,更多的关注到是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活动场所,而非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2.居住区环境

居住区环境主要是指在居住区范围内,住宅和商业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外空间环境。其中,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物质构成要素,即建筑、水体、植物、道路、庭院、公共设施等实体要素;一种是精神构成要素,即环境历史、文脉、特色等。

3.居住区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概括起来可分为自然景观环境和人文景观环境两大类。通常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风景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环境。如四川的九寨沟和广西的桂林山水等;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为代表的体现其文化、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审美等氛围的文化风景我们称之为人文景观环境,是以人文背景为主、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如北京的故宫、长城,南京的明孝陵等。居住区环境设计从狭义上讲,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对居住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一门以空间审美为主导、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与多门学科交叉、并受到诸如建筑学、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植物学、材料学、美学等学科影响的学科。

二、环境认知相关概念

每一个设计作品的出现都是设计师们思想的体现,但并不是每个成果都会被人们很好的吸收和使用,很多环境景观设计是没有发挥其本身功能的,这让人感到遗憾。环境认知:我们通常把人们识别和理解环境的方式称之为环境认知环,就是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人类的大脑用来判断,感觉器官从环境中受到刺激从而来评价环境,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证实因为人类的各项感受,才形成了我们景观设计的尺度,分别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与热觉等。

(1)视觉据统计,大脑获取的信息有80%是来自视觉。视觉不仅可以感知客观事物的存在,还对于外界信息具有选择性,人眼看到的事物通过视神经传入大脑视觉中枢后形成视觉,所以视觉感知会积极选择感兴趣的对象;补足性,把握全貌而进行简单推理;辨别性,具有区分对象的分辨能力。

(2)听觉听觉是第二个重要的感官,一般人仅利用听觉作为彼此说话、彼此联络和观察环境的手段。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不同层次的声音可以表达环境不同的性质,烘托独特的气氛。

(3)嗅觉在人对环境的感受中嗅觉有着很特别的代表性。不同的气味可以唤起人们对场所的记忆,可以作为对环境的识别。嗅觉是一种感官感受的知觉,在生活中带给人们情趣和变化的体验。

(4)触觉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同的质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感知和记忆。通常我们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质感的变化来起到划分领域和控制行为的作用,如用相同的肌理和颜色明确连贯的行进路线,用不同铺地来区分不同功能的空间。例如草坪、汀步、砖石、沙地、水塘等,都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境感知。环境体验是多种感觉感受环境的集合,每个人通过的各自感知器官收集环境信息来控制空间距离,人们越靠近被感知的环境,就说明利用的感知器官更多,我们设计师的目的就是为了增进人与自然更好的互动。

三、居民行为活动与居住区环境

人是居住区环境的根本追求,是一切设计的最终服务对象,切实的利用了所处的空间环境,才能凸显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居住区环境设计过程中没有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考虑进去,居住区环境中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得不到重视,使得现在的邻居之前很陌生;过度强调生态,而忽视了居住区的整体营造,使其缺乏居民的认同感。所以,居民的行为活动及其心理以创造满足居民需求的居住区环境认知是我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1.居民的行为活动模式

居民的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按扬.盖尔的论述,提出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必然发生的情况,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影响,不由自主的发起的活动,比如上下班、上学放学、出差、购物等日常生活行为,都是必要活动,每天都在发生着。

(2)自发性活动居民们选择的大部分户外运动都是自发性质的,它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会发生,例如散步、跑步、打球、晒太阳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户外条件才得以发生,对于正常的居住区规划来讲,这类活动是必须具备的,这也是最简单方便,实用率最高的户外活动方式。

(3)社会性活动这类活动带有一定的社交性,所谓社交就要求有其他人的参与进来,例如喝茶、下棋、听戏等各种公共类型活动,基于前两种活动至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自然引发的社会性活动。

2.居民的行为习惯

(1)居住区中的行为模式多半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和倾向性,这些行为多半来自于人对直觉、下意识的反应或者通过后天学习的反应。当人们希望将自己置于一个相对私密,又有着良好视野可以去官场大的空间的地方,可以避开嘈杂的人群,纷乱的车道的地方,人们会选择停留在一些物体周围,包括墙壁、长廊、树木、立柱等地方,这样的位置,既有安全感,又具有有利视野。

(2)通常人在有明确的目的地或方向的情况下,如若没有障碍物,一般会选择走捷径,设计师在创造良好的户外环境时,多半会为了营造一定主题的氛围,选择绿篱、草坪甚至喷泉等景观因素来改变景观布局,所以当有大面积的景观带存在时,就要考虑居民的这一行为习惯,适当的设置小径方便居民的生活。

(3)在人们驻足下来休憩的时候,椅凳位置和方向的选择也是非常有讲究的,通过观察发现,面对有人群活动的位置在人们在休憩时会更受欢迎,像是广场舞、小区比赛活动,或者只是散步的人群。人们更多的喜欢选择这种视野开阔,能够获取到一定外界信息的位置,来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静态的互动。这种“人看人”的现象可以启发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将其考虑在内,为居民提供一定的有利空间。

四、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不同环境认知

每个年龄段都有其不同的行为特征,不同人群的环境认知能力也是设计师应该研究和考虑的因素。老年人生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感知能力退化,肌肉骨骼老化,记忆读写能力、行走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以及适应能力都有所减弱。但老年人空闲时间非常多,所以对于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利用率相对增大,由于环境感知能力减弱,所以更需要强烈的安全感、归属感、邻里和谐等需求。儿童适应能力差,对外界的信息以及刺激容易有激烈的反应,极易外界的影响,在户外活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避免受伤。但儿童需要加强户外锻炼,促进生长发育,多呼吸新鲜空气对身体有好处。青年人由于平时的工作事业颇为繁忙,在居住区停留的时间并不多,他们会选择在下班后散散步,周六日做下户外锻炼,打球、跑步等;也有一些需要私密空前的恋爱情侣,设计中应为他们考虑到这些因素。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要紧紧围绕居民的感受,根据各个阶段居民对居住区环境认知的要求,营造出更加舒适、安全、易于交流,与要求相适应的居住区外环境设计。舒适感来自于知觉下的行为体验,符合居民生活行为特征的景观、变化自然的景观、良好的行走路径、符合选择的设施布置等;安全感要依靠空间的围合性和氛围来体现,适当的包围、合理的空间层次、光线的自然投射等方面的严谨考虑都能够提高居民的安全归属感;交流感的获得要取决于交流场所的提供与营造,要创造符合交流场所的人的心理、年龄、行为的环境。

五、总结

居住区环境与居民行为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启发设计者更切实的了解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引发对什么样的居住环境是更适合居民生活、娱乐、休闲需要的思考,人的行为研究应是设计者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之前最先了解清楚的,如何促进邻里间和谐互动,设计出更高品质的居住环境。然而时代在变化,居民的需求和行为规律也在与时俱进的不断变化中,这就要求设计者随时关注居民人对居住区环境认知的改变动向,了解他们的感受,从居民最切实的需求出发,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设计理念,为大家提供给更高水平、高享受的居住区环境。

第五篇:居住区环境设计任务书2012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2012春学期 作业任务书 学生版

景观规划设计

(二)居住小区环境景观设计1-6周景观设计教研室2012-2-20

一、教学目的1、了解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容及相关规范。

2、学习居住区景观空间的组织手法。

3、掌握小景点的深入设计与表达。

4、掌握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方法、思路,训练室外尺度感和对宜人尺度的理解与把握,5、加深对场所和领域概念的理解。

二、设计内容及依据1 规范与指导性法规文件: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高层建筑防火规范》 2 项目名称: 招远市悦福苑小区环境景观设计 3 规划设计条件与要求: 3.1 以小区总平面图(电子稿)为基础,结合竖向图、小区道路规划图、综合管网规划、日照分析图等小区建筑与规划条件图为依据展开设计工作。

3.2 通过系统调研、分析,确定本项目的设计定位、项目特点、使用人群特点,确定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点、特点与关键内容,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

3.3 结合景观设计考虑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地,考虑消防车通道等。

3.4掌握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内容、功能和作用,熟悉人居空间尺度,关注邻里尺度的空间营造。注意完善住区环境功能,创建各类活动场所。

3.5 合理运用借景、对景、夹景、框景等景观组织手段组织小区景观。

3.6 注重居住区环境个性化与特色营造;研究地方文化特色,赋予居住区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设计成果图幅要求:A3图册,规范制图。表达内容:(出图比例自定)1.景观规划总平面图 2.鸟瞰图:表现形式不限

3.设计分析图(景观轴线与节点分析、空间结构分析、交通流线分析为必须,其他任选总数不少于3张)

(1)区位分析图;(2)景观特色分析;

(3)景观结构分析(景观轴线与节点分析);(4)景观功能分区;(5)交通流线组织;(6)空间结构分析;(7)景观视线分析;(8)竖向分析;(9)绿化分析;(10)照明分析。

4.主要景点效果图(不小于四处)5.主要剖面图;

6.设计说明(不少于300字)

四、设计周期

第1—6周,共六周。

草图一稿:1—1.5周,收集资料,总平面设计构思。

草图二稿:1.5—3周,总平面规划设计,中心绿地细化、小景点设计构思。草图三稿:4—5周,总平面规划深入设计定稿;整体建模推敲设计,各景点深入设计。正 式 图:6周,绘制正式图。交图时间: 第7周周一下午2点前

五、参考资 料(1)《居住区景观规划100例》(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4)《高层建筑防火规范》(5)居住区景观类杂志

下载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议居住行为模式与居住区环境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居住区环境设计研究的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成都市为例,逐步迈向小康生活阶段的城市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已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随着......

    基于老年入行为模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基于老年入行为模式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初探 摘要:我国是世界老年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所以成为居住区景观使用率最大的人群之一。通过分析老年人的......

    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5则范文

    摘要:近些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城市中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住宅小区。对于居住区空间环境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城市靓丽的风景线,也是城市文化的象征。众所周知,小区是一......

    空间居住环境设计空间艺术[五篇范例]

    内容摘要:空间艺术作为居住环境设计最具特色的部分,在当代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自然和谐是居住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空间居住环境设计空间艺术空间是环境设计不可......

    居住模式(5篇)

    对居住模式的研究就是对人及其在住宅中的生活行为方式进行分析与归纳。生活方式受人自身的尺度、能力、习惯等因素的制约或者影响。从居住模式到住宅模式反映了建筑设计应从......

    老龄化居住空间与外部环境设计研究论文(含五篇)

    1改善老年人居住空间的重要意义本项目的研究力图通过对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特征的分析,结合老年人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总结老年住宅户型设计的参考原则,从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

    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一、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1)空间整体性设计原则居住区空间环境是为居民日常生活和交往活动专门设置的。不同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居民提供不同的活动氛围。这些......

    居住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对景观环境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对景观环境设计的影响 摘 要:居住区的道路是居住区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内的交通组织以及道路设计不仅仅是居民出行的通道更与居民的生活方便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