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时间:2019-05-14 01:57: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第一篇: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求助者包某,公安局新考录女大学生。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 “自己先天就不如别人”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SCL-90测评焦虑因子分值为2.4分,为阳性。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SAS、SDS测试也证明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解决问题的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主要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包某,女,24岁,某公安局派出所民警,蒙古族,无宗教信仰,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农村。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自小便常听家人说因为她,导致父母没有养老送终的人,父母一直想生个儿子,但是因为生她母亲得病不能再生了,因此常有罪恶感,偶尔也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太大的价值,自我感觉很少能得到家人的重视。姐姐各方面非常优秀,长的也漂亮,总认为父母更爱姐姐,和姐姐关系也不太好,入学后,希望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优异的成绩以赢得家人的重视,大学毕业后按照家人意愿报考了公安局,上班后,发

现很多专业知识自己不懂,很多同事们参加的行动自己都不能参加,工作一年下来的考核结果,更让她彻底灰心丧气,觉得自己不适合在这部门工作,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她常常情不自禁地过分夸大自己的缺点,甚至毫无根据地臆造出许多自己的弱点,还总爱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由此,她失去了自信心,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对那些自以为无力完成或实际上稍加努力就能完成得任务都轻易放弃了。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时容易分心,出勤状况良好。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1,焦虑2.4。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上班后,本以为可以有好的发展,让父母因她而骄傲和自豪。但上班后她跟着领导安排的老民警工作一段时间后感受到的不是愉快,反倒是紧张焦虑,想象着自己是不是有老民警这样的能力、水平;自己经过锻炼能不能做到这样;汉语说不好怎么工作。接下来的工作,在她看来更觉得难堪,到居民家里做入户核查不敢张嘴,面对犯罪嫌疑人不敢讯问,话都说不明白,笔录做不完整。年底全局责任区民警考核时勉强给了个及格。平时业务上的吃力,语言上的问题也影响到了她其它方面。一年下来,自己的工作成绩在全局倒数,此时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选择的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她以前觉得无所谓的某些专业知识实际上非常有用,而且全局考核时,其他和她同时参加工作甚至参加工作时间比她短的民警排名都在她前面。所以她觉得自己选择这个工作就是错误,自己无论怎样做都不如其他同事。一年的工作结束了,使她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对自己将来的前途也没有任何信心,最近一段时间变得情绪低沉,睡眠状况也不是很好,自己独来独往,脾气急躁,与同事关系也弄得很紧张,总感觉同事们也常在背后议论她。常常感觉自己在宿舍、单位都没法呆了,有时候都不想上班了,但又不知自己离开这个单位还能干什么。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我选择这个工作就是个错误”、“其他女同事都那么漂亮,多才多艺的,我和她们不一样”、“无论我怎么做我都不如别人,我就这样了”、“小时候我妈说我笨的要死,现在的工作情况证明真是这样的”、“我不想去上班,感觉他们都在背后议论我”、“我有时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个错误”、“同龄人陆续都有了情感的归宿,我觉得我就不如她们,我是剩下的” 等等。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教导员叙述:该求助者从没参加过任何文体活动,说话声音很小,走路低头,从没主动和教导员沟通过。业务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比较差。没有突出表现,也没有任何违反单位纪律的情况出现,属默默无闻型的。

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学习发展方面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就认为自己很笨。打算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赢得家人的重视。但参加工作后使得她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和同事们比起来没有任何天赋和特长,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来访时低垂着头,穿着黑色羽绒服,略显疲惫。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胆小、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

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

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

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近期(年度考核结果出来以后)发生的,内容只局限在工作生活中,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超过三个月,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年度考评成绩靠后等)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自己长相不好,很笨);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自己生来就不如别人”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2.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年度考核结果和所谓的“外界议论”,提

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

4.最终目标:改善求助者的情绪状况,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心理强。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自己先天就不如别人”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

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略)3.咨询时间安排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任务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

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并提出问题。2.心理咨询阶段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每个人在先天遗传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之所以有千差万别的不同,最主要的是源于后天的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引导求助者思考一系列问题。具体参考问题如下: 第一、你能考上公务员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如今的落后的背后说明了什么? 第三、你对暂时的工作上的落后是怎么看的?

第四、这些缺点怎么你会放得这么大?难道你就没有优点吗? 第五、这些弱点其他人工作中有吗,他们是怎样处理的? 第六、你努力做了些什么? 第七、效果如何?

第八、对于这些有没有可以改变的可能性和余地?你试一下,如

重新思考就能使感觉好一些。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引导她分析自己形成错误认知模式的原因,并引导她认识到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自己的错误的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一同进行观察活动,引导她谈出自己的想法; 6)咨询师与求助者探讨恋爱问题。让其意识到并不是没有恋爱的就是剩下的,就是不优秀的、不好的,而是还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人,引导其改变以前的错误认识。

7)布置咨询作业。3.结束与巩固阶段。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学和老师各方面交流。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单位同事、领导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让求助者进行一些有目的的观察,并将观察结论及反思结果汇报;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己的努力,重新看待同事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的关系。

4)布置咨询作业。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自己和别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有天壤之别,别人的成绩也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想明白这些也觉得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了,开始重新和同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领导和同事们认为包某变得开朗了;同事们反映她也不再抱怨自己的工作了。走起路来也能抬头挺胸了。在工作中也能积极主动发言了。整个人变得比以前有生气多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各项活动以及各种评价了,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48,2)SDS标准分51,3)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

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自己先天就不如别人”所至,因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较好地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郭念锋主编,民族出版社,2012.7 [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郭念锋主编.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

[3]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郭念锋主编.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

第二篇:认知行为治疗简介

认知行为治疗简介

11月23日上午9:30,由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学会承办的“2013年心理咨询员暨心理委员培训”第五场在x4153进行。讲座主讲人是心理中心李德芳老师。

本次讲座以“认知行为治疗简介”为主题,讲座围绕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认知行为学派的心理咨询特点、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和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步骤四个方面展开。

讲座刚开始,杨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参加心理咨询员培训?怎样看待去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你愿意做心理咨询吗?同学们都踊跃发言,活跃了现场气氛。

为使大家真正了解认知、行为,李老师先引用了“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等名言。同时指出由内在的心理产生认知、情感,然后产生外显方式的行为。

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假设方面,李老师先给同学们介绍了认知行为治疗即CBT的概念,并指出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感和行为反应,每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身认识世界和处事的方式或方法决定的。

在认知行为学派的心理咨询特点方面,李老师先举了一个关于寝室矛盾的例子,从而引出注重评估、注重当下和注重早年生活的结论。随后李老师用图表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情绪-认知-行为的交互作用。

在认知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方面,李老师指出了七大基本理论。关于A-B-C理论,李老师概括性地指出诱发事件-信念-结果,这一理论的重点在于重视信念。接着李老师介绍了认知歪曲同时介绍了它的十个特征。随后李老师重点讲述了自我奖励,指出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提供自我强化而不必依靠外部强化。关于归因方式,李老师例举了寝室成员之间交往时有意无意的行为而发生矛盾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归因方式。最后李老师讲述了情绪认知障碍的几种关键成分、负性自动思维的特征、自动负性想法消极性的三个表现和检验负性自动想法的方法。

在认知行为治疗的治疗步骤方面,李老师介绍了四个步骤,期间还重点提出了换一种心情的治疗方法。

最后李老师希望大家能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上午11:10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第三篇: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写写帮推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文章类型:文章题目: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一例初中学生因对中考及未来过分担心、学习成绩长期不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性格内向,进入初四以来成绩下滑后一直不能得到改善,中考日渐临近,很是焦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否则精神会濒临崩溃。咨询师通过给予求助者共情,尊重与无条件关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了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贾某,独生女,16岁,重点中学初四学生,生于山东淄博市,父母在大型企业工作。自幼成长过程较为顺利,父亲温和,母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

2、成长史

求助者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均为高中毕业,家庭条件一般。小时聪明伶俐,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家境虽然一般,但是求助者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为其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随着年龄增长,小学后性格渐渐内敛,儿时的活泼现象渐渐消失。上初中后,由于青春期的发育,体重越来越重,由于自尊心强,对自己的体型自信心不足。小学毕业选择初中时,在爸爸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本地区的重点初中上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为了能在中考中增加有利的砝码,参加了绘画和奥术辅导班。在初三结束时,父母为了能后升入更好的高中,费尽周折,将其转入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四。在新的学校读初四以来,成绩一直排在班内二十名以后,自认为非常努力,却不见成绩有所长进,感觉周围的同学学习状态比自己好,觉得同学们慢慢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再关注自己;在特长班中的学习也到了瓶颈阶段,总是努力学习但是长进不大,担心父母的付出会打了水漂。中考一天天临近,心情越来越急躁,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会辜负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长的期望,更觉得对不起父亲为自己择校付出和帮助。担心自己将来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亲人、朋友都会瞧不起自己。近两月余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感觉精神会濒临崩溃。

3、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社会功能

身体状态: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 精神状态:焦虑、紧张、内向、敏感、无法安心学习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有放弃学业的想法。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躯体化2.3 抑郁2.1 焦虑3.2 敌对0.5 SDS 45分 抑郁的分界值为53 SAS 62分 为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述:近两月余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想起中考就特别紧张,无法摆脱。

2、个人陈述:重点中学初四学生。我在初中的前三年学习成绩基本上都再本班内稳定在十五名左右,我自己觉得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能进入前十名。在这个学期,我爸爸费了很大的劲帮我转入了现在的这所市重点中学。一进入这个学校学习,我就感到非常的紧张。看到我身边的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虽然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成绩依然不满意,考试总是在二十名开外。我的父母工资不高,为了我能上好的学校,他们到处求人找关系,我要是学习不好就对不起我的爸爸和妈妈。进到初四以来,已经有两次月考了,我的成绩都不理想,我很着急,一看书就头疼,学习学的想哭。妈妈也很着急,经常在我耳边说:你要好好学习,否则我们前面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我心里也着急,可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段时间,妈妈看到我很紧张,也不再唠叨我了,但是我自己感到压力很大。近一段时间上课时,看到老师在讲课,可是有时感觉什么也听不见。周围同学都在忙碌的做题时,听到他们翻试卷的声音,写字的声音,我就紧张,着急,就觉得我追不上他们了,有一种想从教室里冲出去的冲动。感觉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也都不再关注我了,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在重点学校老师只关心前几名的学生。我的爸爸虽然不当面批评我,但是他总是说他朋友家的孩子学习都是前几名,特长都到了几级,让我感到我很笨,做什么都做不好。我如果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谈不上什么前途和未来了,亲人朋友也会瞧不起我和我们家。近两个月多月以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失落、烦躁、胸闷、头痛,乏力,回家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行为拘谨,说起学习开始抽泣落泪,感觉委屈、痛苦。咨询过程中,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积极配合咨询师工作,感知觉等无异常,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治欲望。从言谈中发现贾某性格较内向,内心自卑,缺乏自信,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自小受到亲人朋友的高期望,所以自感力不从心,又对自己要求甚高,自尊心强,考试遇挫后,出现紧张、焦虑。

2、贾某的母亲:贾某从小就很要强,自我感觉比很多人优秀。从上小学开始,一般都有同班同学到家里喊她一起走,她从不主动去喊其他同学。十四岁时月经初潮,现月经正常。小时活泼,小学之后慢慢内向了一些,平时喜欢看看电视,偶尔上上网。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自初四开始成绩下滑,找不到原因,近来出现厌学情绪,不想参加中考了,觉得自己即使去考,也不会考好。两个月来出现食欲下降,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紧张、多梦、偶尔脾气发作,将书扔了一地,自己则跪在床头,不吃不喝。

3、姨妈反映:贾某从小较安静听话,性格有些内向,喜欢做手工,卡通画画得不错。懂事,作为家里第三代人的第一个孩子,家里人给予了很多的期望给她。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两家住的比较近,所以从小看她长大的。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最近出现了焦虑厌学的症状。这可能与她妈妈一直不停地唠叨有关,与父母的沟通不是很好,或者有其他原因也不一定。

4、同学反映:孙某性格有些内向,在班内交往的同学不是很多。没有早恋的现象,给同学们的感觉是一个很听话的乖乖女。上课不太主动回答问题。最近好像更加内向了。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作如下评估:该求助者食欲下降,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紧张、多梦等,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但其感知觉、思维、人格等未见异常,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2、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为女性,年龄16岁,处在青春期。(2)心理原因:

①个性因素:性格内向,内心自卑,同时又自我要求高,少与人交流;成就动机很强,自我要求太高,不敢有丝毫懈怠,追求完美。

②错误观念:认为自己必须考上重点高中,否则就没有前途,对不起父母家人。

③对现实问题的错误评价:认为自己成绩下滑,老师不再关注自己,同学也都瞧不起自己。周围人也会看不起他.(3)社会原因:

①生活事件:进入重点中学的初四,陌生的环境,根据成绩决定一切(例如排座次)成绩却一直下滑,自感很焦虑、烦燥,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多梦、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不再上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

②社会支持:性格内向,与同学、老师很少交流。父亲由于工作原因,加之贾某长期住校很少沟通。母亲不懂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方法,脾气急躁,动辄给施加压力,缺乏长辈的支持。

3、诊断与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为考试焦虑以及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首先,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初四学生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而成绩不断下滑,与自己的理想差距越来越大。求助者痛苦,感觉失落,委屈。

第二,从持续的时间来看,痛苦情绪持续两个月以上; 第三,求助者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有厌学的现象,难以解脱; 第四,已经出现部分泛化和回避现象,影响了社会功能。

从以上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严重程度、病程及心理测验结果综合评定,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无妄想等,所以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明显、焦虑、烦躁等症状,但未出现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悲观、厌世、自杀观念或行为,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症状严重程度尚不达抑郁症标准,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烦躁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排除神经症。

(4)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而本案例中,求助者痛苦情绪强烈,且持续两个月以上;内容有所泛化。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协助求助者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正确评价高考的意义,降低应对高考的焦虑,调整自我认知,与家长、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关系,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调整自我认知,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符合目标有效性的七个条件:具体、可行、可评估、积极、双方商定、多层次统一、属于心理学范畴。

2、主要咨询方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

(1)认知行为疗法基本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2)放松训练:人在放松状态时,全身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四肢温暖,从而获得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放松训练能够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1)求助者的权利

①有根据咨询要求选择咨询师的权利

②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不满意时,有更换咨询师的权利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收费情况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2)求助者的义务

①要遵守咨询诊所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咨询方案,收费情况、咨询时间等有关规定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约定时间,不迟到,不能如约咨询应提前通知咨询师(3)咨询师的职责与义务 ①热爱本职工作

②不得因求助者的各方面因素而歧视求助者

③在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前,必须让求助者明白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④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可达成书面协议

⑤不得与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其它关系

⑥认为自己不适于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做出明确说明,介绍给另外合适的咨询师

⑦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4、咨询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第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五次。咨询收费:每次50元人民币。心理测验收费:SCL-90: 50元 SAS: 30元 SDS: 3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咨询关系建立、确定咨询目标阶段(一周)任务:

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⑵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⑶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⑷介绍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相关技术: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第一次咨询(第一阶段):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②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③求助者独立完成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④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⑤咨询师告知其为严重心理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咨询得到很好的改善,阐明咨询的意义以及双方的责权利。

⑥布置咨询作业:在咨询中了解到贾某曾经有写日记的习惯,进入初四以来由于压力很大,已经很少写了。因此建议她继续原来的好习惯,如实记下每一天不开心的事和开心的事,并在每一件事件后面记下自己的感受。她很认同地答应了。写日记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流露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情感以及事件积淀的回忆整理, 可以反观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能使人获得新的感悟。多数人都拥有某些会释放出强有力感情的记忆,表达这些感情本身就将是积极的,某些记忆还会发掘出深层的、尚未解决的痛苦,这一痛苦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更持久的反思。

⑦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三周)任务:

⑴确定问题,发现求助者问题背后的不正确观念;

⑵协助求助者自我审查,找到自己的不合逻辑的不适情绪和认知; ⑶结合放松训练,降低求助者应对高考的压力;

⑷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初步正确评价高考对于人生的作用; ⑸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⑹进一步改变认知。

相关技术:提问、自我审查、演示、语义分析 过程:

第二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确定问题、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了解孙某一周以来记下的相关事件以及情绪体验,为确定问题提供参考。贾某记下了考试以及课堂上老师对她的提问以及感受等,能够做到内容、情感属实。

②确定问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体现在两点,一是在于对中考的意义的过分关注和未来的过分担心,具体表现在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同学会瞧不起他,老师会忽略她。也会辜负家长的期望,觉得对不起爸爸对自己的付出和帮助。担心自己将来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亲人、朋友都会瞧不起自己,并且深受这种痛苦体验的折磨。其二,求助者也因以上原因产生相应的考试焦虑情绪,认为自己参加中考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有放弃中考的观念。

本次咨询接触到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观念,通过对求助者的看法进行引导,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动化思维,使其认识到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并对这些体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使求助者发现自己的认识过程的错误根源。

②检验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演示技术,使求助者通过投射,将自己的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 “角色”使贾某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问题,通过引导,能使贾某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本案例投射的情景是: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贾某,而贾某则扮演其母,通过一次考试之后的母女对话,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咨询师抓住时机与贾某展开引导性辩论,通过投射引导贾某转换角色进行思考:如果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想说什么?进而引导贾某认识到: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担心是正常现象,多数父母都给予了孩子很高的期望,但是只要能健康、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这就是最快乐的人生。

③放松训练:求助者学习放松,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在令人放松的情境中,配以咨询师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激发求助者的自我暗示,感受一次,体验应对考试压力的逐渐降低;

④布置作业:介绍一些认知疗法的书籍,给求助者阅读。让其转换角色,体会父母、亲友、同学以及自己的心情。坚持写日记,同时独立在家学习放松训练,体会面对考试焦虑情绪的逐渐降低。

⑤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第三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进一步改变认知。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对认知疗法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回顾会谈的内容,记日记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基本接受“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想自己想象的那样瞧不起和漠视自己,中考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但仍然感觉失落、紧张;

②语义分析,纠正核心错误观念:通过语义分析技术,使贾某认识到错误的自我概念在于自认为如果高考成绩不好,就一切都随之糟糕的想法,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出色的,如有责任,孝顺,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等等。帮助贾某认识到,父母不会埋怨她,老师不会漠视她,同学也不会瞧不起她。帮助贾某进行一个新的认知重建过程。

③放松训练:贾某进一步学习放松,反复两次,体验高考压力的逐渐降低; ④布置作业:通过反思和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带给自己的影响,尝试重建正确认知,进一步分析她自己的问题,并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

⑤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第四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贾某日记中所记录正性事件与情绪有所增加,能较为客观的对待平时的检测,能与同学交流对待高考的态度和感受,错误认知明显改善,初步具备了正确自我评价和客观对待他人评价的认知;

②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对于有自卑心里,自我评价较低的求助者,他的愉快情绪相对较少,因此,可以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让求助者通过行为的改变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改善认知。在本案例中,结合班内的面中考主题班会,与班主任老师联系,让贾某写出自己面对中考的心路历程在班内与同学交流,发现贾某的认知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行为矫正技术的运用,贾某已经能够走出焦虑、悲观的负性情绪,饮食、睡眠等方面趋于正常,能正确面对中考,面对未来,面对自己。

③对前几次咨询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肯定。

④布置作业:继续记日记,写下自己的积极应对事件与正面情绪,继续放松训练。

⑤商讨咨询的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约定下一次咨询时间。第三阶段:认知复习、咨询结束(一周)任务:

①进一步改变认知、合理应对高考,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②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目标:巩固咨询效果。过程:

①咨询作业反馈:这次咨询,求助者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感觉能够自然谈论高考的问题,对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错误观念消失,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

②巩固新认知:求助者看起来神情较轻松,称已经能够专心投入得听讲和进行测试,与家长的沟通良好,求助者觉得咨询减轻了困扰他很久的心理压力。

③对贾某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加以肯定,对前几次咨询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肯定。肯定了贾某的理性认知,对其他的错误认知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对贾某就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的运用进行了进一步的辅导,对她在人际沟通方面的努力做出了肯定信任和鼓励,告知她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④结束咨询求助者目前的情绪与行为状态均有一定改善,咨询目标基本实现,可以结束咨询。

⑤心理咨询与家庭关爱相结合,达成共识。

⑥告知咨询关系的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CL-90 躯体化0.5 抑郁1.0 焦虑1.2 敌对0.3与第一次测验结果相比有较大改善,属于正常范围。

心理测验结果SDS 26分 SAS 34分

2、求助者自我评估:对自己成绩下滑的现实进行理性分析与正确面对,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到而对变化的不适应以及不良情绪的影响则是影响学习及生活的主要原因。内心冲突消失,睡眠质量提高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信心。

3、母亲的评价:贾某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不再过分担心未来以及他人的评价。能主动与别人交流,不再封闭自己。不再认为别人会瞧不起自己。

4、同学、老师的评价:贾某最近开朗了许多,与同学沟通良好,学习状态良好,最近一次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5、咨询师的评估:这次心理咨询明显有效。咨询过程中紧紧抓住了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1)为过分关注中考对未来的影响他人的评价,(2)面对中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焦虑情绪。结合了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适当运用了咨询技术,同时结合青春期心理特点,运用了相应的非技术性因素,如共情、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等情感性因素,在促进个体成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取得

预期的咨询效果,初步达到了促进来访者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第四篇: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

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治疗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在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相反,实际上是他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他的抑郁。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早期的求助者与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对自己所说的就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的内部对话,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更乐观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反应结果。当他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告诉自己的新学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影响。

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T)的工作程序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具体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它是为教授既可以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以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 1.概念阶段。

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在这一早期阶段,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一开始,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他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作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求助者经常感觉自己是外部环境、想法、情感、行为的受害者,而这些因素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压力接种训练就包括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要获得这种觉察,就必须系统的观察他的内部陈述,并且监控这一内部对话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贯穿了各个阶段的始终。求助者通常要记一种开放性的日记。在日记中,求助者系统记录自己的具体想法、情感和行为。在教授这些应对技能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努力做到灵活地使用各种技术,并且要求求助者的个人、文化和情境环境保持敏感。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这一阶段包括一些直接行动,例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景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这样训练包括认知应对。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内部对话相联系的,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例如: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和压力?(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压力源?我怎样才能战胜这一挑战?)

我怎能不感觉被压垮了?(眼下我可以做什么?我怎样才能把恐惧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我怎样可以认识自己?)

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其中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和自我指导训练。咨询师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咨询师介绍给求助者一系列的放松方法,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降低压力的唤醒水平。通过教授、示范和有指导的练习,求助者可以学会逐步放松技术,并且定期练习。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通常还不足以带来变化。他需要实践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他的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一旦求助者熟练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咨询师让求助者写出他愿意完成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它们,咨询师将和他一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适应症状与注意事项

压力管理训练对于许多问题和求助者都存在着应用价值,它既可以用于矫正也可用于预防。他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压力训练也被用于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并可以用于抑郁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包括社交恐惧症)、考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以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心理障碍和疾病有很多种类,认知行为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这些障碍和疾病都有效果。

五、案例分析

欧某,男,35 岁,近3 个月以来,情绪低落,总感觉焦虑、紧张、心情郁闷,睡不着,悲观失望,感觉活着没意思,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痛苦情绪得到缓解,消极想法和行为基本消失,生活、劳动和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主诉:近3 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很难适应监狱生活,家人也一直打亲情电话时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没有上户口没有书读,我对不起家人,很担心我的小孩,觉得活着没意思。我总感觉脑袋“几百斤”,很难过,全身没劲,总感觉焦虑、紧张、郁闷,晚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来,早上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无力,很悲观、感觉活着没意思,对改造失去信心,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白天吃不下饭,劳动任务也完不成,集中学习教育时常常走神,不想讲话,常常想起自己的四个小孩和死去的母亲,是自己害了他们,但是自己刑期却遥遥无期,很无奈。每当看到电视里演一些家庭的电视,我就会想到 家里,感觉很难过。前几天,分监区警官带我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医生叫我安心改造,不要胡思乱想,要吃饭,睡好觉,但是我却做不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求助者入狱后,家中出现一系列变故,产生强烈的无助和痛苦。因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没有书读,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低下,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他人交流,失去改造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能主动求助。这说明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其表现也符合人之常情,人格相对稳定。因此,根据郭念锋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判断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畴。运用认知分析疗法来治疗来访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秉贤,郭勇.心理学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天津腾龙学院.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与成长报告精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五篇: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因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会被人看不起”导至十分自卑,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以及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对于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本案例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某,女,33岁,某公司职员,行政,大专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暂居父母家。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内向,保守。父母均为本地某老牌国企职工,有一个妹妹。父母对女儿管教比较严格,母亲勤劳但观念保守,幼时有同楼居住的同学父母离婚,母亲遂告诫不要与那个父母刚刚离婚的同学玩耍交往。几天后放学在楼下偶然遇到那个刚刚离婚的同学的母亲路过,此时正在楼下聊天的几个女人对着那个同学母亲的背影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并且不时地发出阵阵轻笑,求助者对此印象十分深刻。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会被人看不起。24岁,经朋友介绍与前夫孙某某相识,半年后结了婚,1年后育有一子。孩子出生1年多后偶然发现丈夫有外遇,继而双方发生争吵,争吵中丈夫摔门而去数日未归。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却未见好转,有一次又因丈夫晚归发生争吵,孙某某将求助者打倒在地。自此以后两人发生争吵时孙某某经常对妻子拳脚相加。随后孙某某提出离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4.身体状态:近一个多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工作效率下降。

6.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离婚后,求助者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有一已离异的要好女同学,也持相同看法。鉴于此求助者也对新的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情况,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得知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遇事急躁易怒,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工作上的一些差错与她的离异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无法在现单位继续工作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从小就认为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很丢人的事”;“社会对于离过婚的女人,有很大偏见”;“我现在有点怕上班,怕有人问我离婚的事”;“有时觉得当初不要离婚好了,至少有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人家也不会说三道四了;但是想想那种难受的滋味,还是离了好”。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有1个多月了,我女儿感到累,认为在现在的单位上班没劲,想换单位。问她为什么,她也不愿说。我也在想这情况是不是跟她离婚有关。离婚后,孩子、房子都给了男方,她跟我们住在一起,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说是命不好遭离婚。以前她下班后喜欢到朋友那里去,但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总是看书听音乐,她那些朋友也都不来了。人家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也不感兴趣。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婚姻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女人离异不光彩,是丢人的事情。坦言只要没有暴力,即使没有感情,也愿意维持婚姻。谈及前夫时,情绪激动,泣不成声。自述领导和同事一直对自己很友善,工作上偶尔出现小差错也都没有计较;自从自己离婚后,他们总是不给自己好眼色看。要好女友的同样经历和观点,加强了其对离异问题的负性评价。只想离开目前的单位,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离婚)引发的,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离婚)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女人离婚会被人看不起);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女人离婚会被人看不起”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婚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离婚形象不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离异、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具有同样经历的女友的感受,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

心理测验收费: SCL-90 6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回顾咨询师的谈话。2.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完成情况)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女人离婚并不丢人”,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早年同学父母离异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模式,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观察其情绪反应,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布置咨询作业。3.结束与巩固阶段。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同事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由求助者扮演同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我形象(离异女人); 4)布置咨询作业。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离异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重新和朋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同事认为张某某变得开朗了; 张某某的母亲也说张某某下班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提换工作的事情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因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一版,2001

2、郭念峰,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第一版,2005

下载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例自卑心理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治疗笔记解读

    认 知 治 疗 笔记 2012/3/18 0 第一章 叙事治疗理论 第一节 引入 一.认知治疗的历史背景 二.认知治疗的理论渊源 1 补: 第二节 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补: 一.在特定的情境下,人......

    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及分析.doc(大全五篇)

    案例: 李某和小况是大学同窗好友,毕业后来往密切,经常在一起聚餐。小况家境、工作都比李某好,每次吃饭都抢着付钱,李某竟认为小况是在故意炫富。于是,心理失衡的他起了杀心。......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

    沙盘游戏治疗案例报告(★)

    案例:一个焦虑的个体沙盘游戏 一个对出行感到焦虑的沙盘游戏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小李,女,汉族,22岁,刚考上研究生。父母是老师。父母家人均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第十章 行为治疗模式 (一)基本概念与假设 1.行为与行为反应模式:有机体在接受外来刺激后,经过记忆储存室中的学习经验,知觉力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而做出最后的行为决定,最后有机体......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

    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

    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张蓓一、基本情况 :姓名:小刚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性别:男家庭地址:北京年龄:10岁父母工作:在家待岗成绩:中上姐姐:在读中专二......

    强迫症案例与治疗

    强迫症案例与治疗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病人不愿意、明知不对但又无法控制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为其特征。病人常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尽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