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
对一名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案例
张蓓
一、基本情况 :
姓名:小刚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性别:男家庭地址:北京
年龄:10岁父母工作:在家待岗
成绩:中上姐姐:在读中专
二、背景资料:
小刚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小刚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小刚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小刚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小刚不想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喜欢的只有姐姐,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小刚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换了环境,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小刚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刚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小刚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小刚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小刚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小刚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小刚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小刚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小刚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小刚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小刚的交谈过程中,小刚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小刚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小刚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小刚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小刚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小刚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她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小刚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小刚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小刚的父母确实如小刚所述,在小刚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小刚的父母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我想要解决小刚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他感到在父母的眼中他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孩子。于是,我又去了小刚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家。小刚的父母说他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小刚在家的感受,也谈了他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他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小刚父母说他们不知道小刚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他,可能是因为是男孩不要紧,太不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小刚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小刚的。
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小刚父母的积极配合,使小刚又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小刚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小刚的自卑心理,我给他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他来带领大家学习。小刚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小刚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他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小刚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自己最烦恼的事?”时,小刚第一个举手,当着30位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小刚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他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小刚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他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小刚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小刚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她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
现在的小刚已找回了快乐。这就是家校协作形成合力的成功案例。
第二篇:对一名初中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报告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一位初中生自卑心理干预报告
孙凤芹
2011-5-18
对一名初中生自卑心理的干预报告
一、基本情况
姓名:王艳性 格:寡言少语
性别:女家庭地址:涡阳县公吉寺镇王大楼村
年龄:15岁父母工作:在家务农
成绩:中 等姐 姐:在读高中
二、问题概述
辅导者的任务是协助当事人放松心情,创造各种新方法,改掉旧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形成新的意识和行为的心理倾向,减少其做抉择的因难,并寻找能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在成功感的支持下逐步地改变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当事人王艳的问题指向三方面:
1、错误的认知系统;
2、自我评价过低;
3、人际关系的障碍。
三、背景资料
王艳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手表,受到父母的打骂,她认识到了错误并进改正。在此事件后,王艳的父母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王艳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她,还在左邻右舍前令她难堪。于是,小学四年级时她离家出走,被找回后又受到父母的毒打,还写了检讨书和保证书。因此,王艳害怕父母,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王艳不想她妈妈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想哭又不敢哭。于是,她很害怕回家。她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喜欢的只有姐姐,并不爱她,小时候她曾被别人抱养,她所感受到的只是外公外婆对她的爱,因此,她非常怀念外婆家度过的童年生活。她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她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
王艳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她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在潜意识中,她觉得自己是位性格开朗、非常喜欢唱歌的女孩,可是她又害怕同学们说三道四,嘲讽她,尽管换了环境,可她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四、案例分析
王艳由于被父母打骂而讨厌回家,怕自己歌唱得不好而受同学的嘲笑,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王艳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其心理原因的。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王艳曾被父母送人,心理有不如姐姐、不被父母喜欢的想法,“偷表”一事更加重了这种想法。父母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社会舆论的评头品足、说长论短,都增加了王艳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王艳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王艳父母不懂得如何尊重王艳的自尊,几年来,王艳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能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不稳定的年龄阶段,自我否定意识更容易引起情感情绪的巨大波动和思想观念的急剧变化,在特定的条件下,甚至酿成自杀、自伤、凶杀、出走等恶性事故。因而在王艳强烈自卑心理的驱使下,她会离家出走,她会选择逃离,造成了她沉默、封闭的个性品质。
五、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王艳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她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阔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王艳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王艳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与王艳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其获得温暖、信任,进而了解内心深处的想法;深入了解王艳,关心王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满足王艳层次较低的心理要求; 利用“理性—情绪疗法”让王艳端正对“偷窃事件”的看法,使王艳发现不合理的想法与不能与同学、父母友好相处的关系,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系统,最后要肯定王艳的自我改变能力,付诸实行; 进行“家庭辅导”,教师多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王艳生活在希望之中; 鼓励王艳要开放自己,与父母多做交流,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王艳知道父母对此事件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使王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消除,进一步加深王艳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 鼓励王艳和周围同学、朋友以及邻居、外婆与老师多沟通。让她知道周围有很多人关心她、喜欢她,使她明白犯过错误不要紧,只要改正了还是个好学生、好同学、好女儿,让她感到周围的人都接纳她的,当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时,他们都愿意帮助她; 创造宽松和谐和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作用,使王艳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帮助王艳充分认识到“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的道理。努力发掘自己的长处,重新肯定自己的价值,提高自信心。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王艳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她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王艳的交谈过程中,王艳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她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
很牵强。我没有因为她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她。我给予了她赞赏的目光,感谢她对我的信任。于是,她哭了,因为她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她打招呼,鼓励她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王艳与父母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王艳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王艳的自信心,使她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王艳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王艳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王艳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她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她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女孩。可又怕妈妈会阻止她会骂她,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王艳的外婆,让她们进一步了解王艳的想法,并适当地给王艳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王艳的父母确实如王艳所述,在王艳面前老是揭王艳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王艳的父母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我想要解决王艳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让她感到在父母的眼中她还是受父母疼爱的女儿。于是,我又去了王艳的家,这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农家。王艳的父母说王艳不爱玩,较深沉,老喜欢独自一人。言谈之中流露出一点失意。我与他们谈了王艳在家的感受,也谈了王艳的自卑心理以及他们平时责骂对王艳的伤害,还与他们谈了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渴望受到尊重,极要面子。因此,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王艳父母说他们不知道王艳有这些想法,有时在邻居面前也骂她,可能是太不顾及她的感受了。他们保证以后不再拿旧事来伤害王艳的自尊心。他们说他们是爱王艳的。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王艳父母的积极配合,使王艳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第三阶段是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王艳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步与前者同时进行。为了尽量排除王艳的自卑心理,我与她班主任商量,给她安排了一项工作,即每星期一、三的读报写字课由她来教同学们唱歌。王艳的学习成绩属于中上水平,关键是王艳的自我评价过低,因而在班中我开展了多次心理导向课,目的是让她能正视自己,接纳自己,六星期后我安排了“自我解剖——优缺点投向我”一课。当然这一课的设置必须考虑到王艳的性格以及实际承受能力。当我要求“谁愿意说说15年生命中的憾事?”时,王艳第一个举手,当着40多为同学的面说出了曾犯的错。此时,整个教室沉默了,沉默之后同学们给王艳的勇气与坦诚以热烈的掌声。课后,她说:“老师,现在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原来是我想的太多了。”经过这次活动,王艳对自己的评价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她已认识到自己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第四阶段是对王艳的耐挫力培养,花时五个星期。在这过程中,有时王艳成绩考差了,老师点名批评;或受到同学的指责时,引导她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上的平衡。三个月后,王艳给我来了封短信:老师,我现在就盼着星期五回家,谢谢你!
六、效果简介
为期三个月的辅导后,王艳消极的自我评价纠正了,我们看不到沉默、寡言的王艳了。现在的王艳与父母关系处理的极好,有事都乐于与父母分享;也不再怕同学们嘲笑她歌唱不好,还挺乐意在班级中表演节目;期末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王艳变了,变得更受大家的喜爱,更活泼、更开朗,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七、讨论
在本案中,我尊重王艳,赢得了王艳的信任,并肯敞开心扉与我交流,一起行动,最终成功的解决问题。我想,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老师要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必须备下以下几点:
要以亲切、自然的态度接待学生,多给他们机会讲话,以促进他愿意在你面前敞开心扉。
要抓住学生提出问题的重点,并以此为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的突破点,不要对学生抱有成见,要坚信每个学生的本质都是愿意改变自己的。要求上进的,要一步一步地改变受导学生的问题,尽量给 受导学生提供各种成功的机会,使其对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
在行动过程中,争取家长和其他教师的协作
当然,在本案的解决过程中,也曾走过歧路,如一开始我只看到王艳的问题的表面,只以为父母经常骂她,厌家是对父母不满的一种情绪体现;而没分析清楚真正的原因是自卑心理。再如在第四阶段的治疗过程中,曾出现过“反弹”现象,王艳在取得一定的变化后,我以为万事大吉,可万没想到,两星期后,又出现了问题,幸好王艳能及时来找我。于是我又保持与王艳的联络,让她感到我在关心她、鼓励她,借以强化她已取得的成果
第三篇:浅谈小学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浅谈小学生如何克服自卑心理走向成功之路
安图县明月镇福兴中心学校宋桂花
关键词:自卑心理自信成功
目前国内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教师的我,通过各种途径对“心理健康”这一术语和内容也有了逐步认识和了解,文件。教育部在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呢?自卑心理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环境中传素质、生理、心理缺陷、接受知识困难等)而产生的不良心态种消极心理现象。因此,不仅对学生造成学习上的持续困难康教研员在一次培训讲座中为我们讲述的地其中的道理:自信是成功的阶梯。自信会使你创造奇迹,以刚强的自信为先导。态。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自卑心态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悲观型他们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处,越比越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差们产生重大影响
二、“撞钟”型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下了”败仗”心和学习积极性
三、脆弱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后形的压力,难,如再遇失败
四、敏感型他们由于在学习上的困难就觉得老师认为自己不行较内向,不和同学交往学习上的问题不懂也不问成绩逐渐下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尊心与自信心呢?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重视起来,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这类学生总觉得自己很笨古往今来,常言到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对老师、,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对这类学生语言不谨慎,从而导致学生消极悲观,由于其学习成绩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水平.因此,常常处于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常常抱着”撞钟”的念头,就容易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在班上受不到重视,努力也白费,怕同学瞧不起自己,造成学习更加困难,使他们毫无进取心,变得自卑起来,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学习时精神不振,而且对教师的教学都带来不利的影响。“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每一个伟大的人物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然而现在的学生中确存在多方面自卑心: 神态都很敏感,产生自卑..学习的失败又使他们回避困难.读一天算一天吧.,不能正确对待,又想好好读书.,对老师的批评又很敏感,因而不守纪律,经常违纪,唯恐受冷落,自尊心特强,因而学习缺乏信心..,自卑心理得到解决常常翻阅有关方面的书籍和,由于某些原因,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几则小故事中,,喜欢去比较其他同学的长,首先在心理上就打,家长强压,又怕学不好再受责.,丧失学习的信心,因而采取不当自卫方式,逐渐产生学习的恐惧心理,良(如遗很清楚无不是,也会对他,缺乏自信,.有的性格,前途无望记得心理健
同学的语言、有的老师对学生讽刺、挖苦使其学生产生无由于有的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差
老师的言行过敏因为它只不过是在教育教学活恢复了心理平衡怎样才能具有自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要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交心,使他们不要认为别人什么都行,自己什么都不行,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只有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关心、爱护他们,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要在班级中创造一种相互关心,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友爱,老师信任,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三、及时肯定,多加鼓励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克服了某一困难使他们提高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在这个社会中,他们该做的事情很多,但我们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我的理解是对自己充满信心,遇事不乱,处事不惊,相信自己,不要对自己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信,就是理想的风帆,成功的基石,是勇于开拓进取者必备的心理品质,是有所作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宝。自信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彩。每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就是自信心。
现在的小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正如张海迪通过自学,去参加高考,获得硕士生学位,她不是天生就聪明,那她靠什么?自信。如果她没有信心,会去参加高考么,没有信心参加高考,又怎么能获得硕士生学位呢?伟大的哲学家、“缺乏自信心,是失败的最大原因。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因此,不妨先做一些力所能及、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单位让我参加大合唱的领唱,紧张的是,我从来没上台表演过节目,我能成功吗?后来,经过我的努力,阵掌声和认可。通过这次的成功表现,使我确立了自信,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培养和锻炼,而且还可以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增强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总而言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们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用人才。参考文献:心理健康方面的文件及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材料,在学习中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并把自己的进步与过去相比较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苏格拉底并讲过:”
把握较大的事情,而自信心的恢复是克服自卑的关键。当时,我即高兴又紧张,果断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应正面诱导,加以鼓励,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及时表扬、鼓励自信就是登山的阶梯,没有自信心的人,而能让自己的生活绽放光彩的法宝“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一个人能否有成就,一次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高兴的是,消除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通过这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加以,并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我不行!过河的木舟;眼前的世界便没有鲜亮的色”鲍威曾讲过:只看他是否具我终于有机会上台表演了,得到了大家的阵改善不良心境,,当,.自
”
记得有一年全县举行教师节活动,人的坚韧性、形成让他
第四篇: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般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是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因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会被人看不起”导至十分自卑,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以及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对于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本案例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张某某,女,33岁,某公司职员,行政,大专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暂居父母家。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内向,保守。父母均为本地某老牌国企职工,有一个妹妹。父母对女儿管教比较严格,母亲勤劳但观念保守,幼时有同楼居住的同学父母离婚,母亲遂告诫不要与那个父母刚刚离婚的同学玩耍交往。几天后放学在楼下偶然遇到那个刚刚离婚的同学的母亲路过,此时正在楼下聊天的几个女人对着那个同学母亲的背影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并且不时地发出阵阵轻笑,求助者对此印象十分深刻。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会被人看不起。24岁,经朋友介绍与前夫孙某某相识,半年后结了婚,1年后育有一子。孩子出生1年多后偶然发现丈夫有外遇,继而双方发生争吵,争吵中丈夫摔门而去数日未归。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却未见好转,有一次又因丈夫晚归发生争吵,孙某某将求助者打倒在地。自此以后两人发生争吵时孙某某经常对妻子拳脚相加。随后孙某某提出离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4.身体状态:近一个多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工作效率下降。
6.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离婚后,求助者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有一已离异的要好女同学,也持相同看法。鉴于此求助者也对新的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情况,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得知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抬不起头来。在持续的心里压力下,工作开始分心,遇事急躁易怒,单位领导和同事开始对她有了看法。她认为,领导和同事将她工作上的一些差错与她的离异问题作了因果联系,感觉无法在现单位继续工作下去了,自感压抑,无法解决,前来咨询。
2.个人陈述:“从小就认为离婚对女人来说是很丢人的事”;“社会对于离过婚的女人,有很大偏见”;“我现在有点怕上班,怕有人问我离婚的事”;“有时觉得当初不要离婚好了,至少有一个表面完整的家庭,人家也不会说三道四了;但是想想那种难受的滋味,还是离了好”。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母亲诉述:有1个多月了,我女儿感到累,认为在现在的单位上班没劲,想换单位。问她为什么,她也不愿说。我也在想这情况是不是跟她离婚有关。离婚后,孩子、房子都给了男方,她跟我们住在一起,在家总是唉声叹气的,说是命不好遭离婚。以前她下班后喜欢到朋友那里去,但现在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房里,总是看书听音乐,她那些朋友也都不来了。人家给她介绍男朋友,她也不感兴趣。2.咨询师了解及观察到的情况:求助者在婚姻上对自己要求很高,自小认为女人离异不光彩,是丢人的事情。坦言只要没有暴力,即使没有感情,也愿意维持婚姻。谈及前夫时,情绪激动,泣不成声。自述领导和同事一直对自己很友善,工作上偶尔出现小差错也都没有计较;自从自己离婚后,他们总是不给自己好眼色看。要好女友的同样经历和观点,加强了其对离异问题的负性评价。只想离开目前的单位,对人的敏感也仅限于目前单位的同事,无泛化。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应答切题,情绪略焦虑,面色忧郁。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胆小、固执,任性,依赖性强,敏感,易受暗示,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引发的躯体症状表现为睡眠不良。病程不到两个月。2.诊断: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依据:)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主客观世界统一,自知力完整,主动就医,并且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该求助者病程的症状表现(如焦虑,睡眠障碍等)不足三个月,精神痛苦程度不甚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内容尚未泛化。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3)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离婚)引发的,反应强度不太强烈,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无明显异常。可以对该求助者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不主动就医,伴有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神经症相鉴别:神经症的特点是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问题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该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并不严重,病程不足3个月,评分不足6分,问题也没有泛化。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两个月。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也没有泛化,持续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3.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2)社会性因素:存在负性生活事件(离婚)
3)心理因素:存在不良认知(女人离婚会被人看不起);个性特征偏内向、孤僻、较难适应外部环境,缺少人际沟通。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经双方共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该求助者认为“女人离婚会被人看不起”的看法;改善该求助者焦虑情绪和人际交往状况,使其心理测验结果恢复正常水平;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平衡与他人比较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纠正其负性情绪和错误认知。
近期目标:坦然面对外界议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4.最终目标:促进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离婚后自我形象的不认可。其原因是在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在“离婚形象不好”的错误认知模式主导下,不能有效地应对离异、外界议论等应激性社会事件.而具有同样经历的女友的感受,使其错误认知和不良行为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加剧了认知和个性的偏离。不过,求助者目前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还只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此类问题是最有针对性和有效的。为此整个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式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并在新的认知模式的指导下,逐步内化成为求助者的自然行为。2.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左右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
心理测验收费: SCL-90 60元/次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
3)紧张、焦虑与人际敏感行为的临床评估,有关心理测量; 4)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完成情况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了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4)求助者独立完成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咨询师告知其为一般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其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定期进行心理治疗; 7)布置咨询作业:认真思考回顾咨询师的谈话。2.心理咨询阶段 任务
1)加深咨询关系; 2)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 4)认知行为干预。完成情况)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从理性上能接受“女人离婚并不丢人”,但不知为什么就会这么想问题; 2)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原理; 3)认知分析;
4)结合认知行为治疗原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就上述认知分析环节进一步商讨:早年同学父母离异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模式,因此解决其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变这一认知模式;
5)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扮演同事、求助者扮演自己),观察其情绪反应,让其描述具体想法; 6)布置咨询作业。3.结束与巩固阶段。任务
1)学会合理评价,对紧张/焦虑的自我管理; 2)继续识别负性自动想法; 3)加强与同事各方面交流。完成情况
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详细描述心烦意乱的情境,以及与同事接触的感受并解释自己何以有这种感受;
2)与求助者进行角色扮演,这次由求助者扮演同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让其观察“求助者”在何时产生情绪反应并进行分析;
3)进一步分析负性自动想法,明确行为与认知的关系,引入“合理观念“,重新看待自我形象(离异女人); 4)布置咨询作业。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我评估:“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和敏感了;觉得离异不是像自己以前认为那样不好的事情,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卑,开始重新和朋友交往,在面对别人评论的时候也没觉得什么不舒服。”
2.他人反馈:同事认为张某某变得开朗了; 张某某的母亲也说张某某下班后不再把自己关在房里,也不提换工作的事情了。
3.心理咨询师评估:求助者已基本纠正了不良认知;自卑心理得到了克服;情绪症状(自卑、紧张、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得到了改善;躯体症状(睡眠不良)已消除;能够较坦然地面对外界议论,轻松的和同事相处。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总分146,人际关系敏感1.9,抑郁2.0,焦虑1.8。总结: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因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和症状标准,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可行的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所定的咨询目标进行评估可知: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以缓解,自卑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交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人格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一版,2001
2、郭念峰,国家职业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第一版,2005
第五篇: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
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姓
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小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案例
摘要:本案例是针对一个具有学校行为问题的小学生进行个案干预的心理辅导案例。在本案例干预的过程中心理教师采用了基于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方法、基于行为主义的行为矫正方法、并采用家校结合模式干预,效果良好,受到来访者认可与肯定。
关键词:行为问题 干预 心理辅导案例
一、个案资料
小W是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他外表聪明伶俐,活泼好动,衣服因淘气而沾了不少土,有些脏乱。此小男生是被母亲带入心理咨询室的。
母亲叙述说:小W在课上经常玩东西,好搞小动作,还经常无故招惹其他同学,课间经常出现动手打人、抬脚踢人、出口骂人现象;他和同学们的关系很差,同班同学和邻班同学都很怕他、烦他、躲着他;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为此老师多次请家长,所以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我进一步询问了小W同学的家庭情况和学习情况,得知:小W出生在农产品批发商的家庭,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相对较高,希望他将来能有所作为。但其父性子较急,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犯错时,非打即骂,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潜意识里滋生了暴力倾向和逆反心理,在学校就以打骂同学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其母亲性情软弱,对孩子略显溺爱,当父亲实施家暴时进行无效阻拦,使家庭氛围雪上加霜。
与小W本人交谈发现,他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没有明确的认识,觉得自己招惹,打骂其他同学不是严重问题,认为有时还是其他同学先招惹他,同时了解到小W在班内没有朋友。
与小W的老师交谈得知,小W是比较聪明,就是好惹事,经常有小朋友告到老师这里,并且课堂上肆意扰乱课堂纪律,不具有与同学交往的基本能力。
二、评估与诊断 综合观察、谈话,以及和其母、老师的深谈搜集的资料作出如下分析:
小W同学语言表达清楚,思维活跃,主观认识与客观行为一致。近两月来,由于对自己的问题行为不以为然,所以才被老师屡次请家长,并且没有悔改迹象,同时家长教育的不协调、不一致,以及其父的暴力倾向起到了负面作用。而本性聪明的小W对课堂知识掌握较快,听懂以后,老师又没有给安排后续任务,再加上小学生自控能力弱,于是“惹事生非”,甚至课下经常踢打他人,所以小W的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行为问题。
三、咨询目标的制定
为切实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谨制定咨询目标如下:
1、近期目标:课上不“惹事生非”;课下不打骂他人。
2、中期目标:能为班级做事,可以做班干部。
3、远期目标:开发、培养小W的自信心、上进心和自我尊重,通过其一定程度自我实现,使其成为勤学、上进、有责任心的人。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1、技术性咨询目标
对本个案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师计划运用行为矫正方法和家庭、学校系统治疗方法。在本个案的辅导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将与该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取得联系和合作以有效实行行为矫正疗法和具有社会属性的系统治疗。由于个案小W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学校,所以主要要征得小W所在班级班主任的配合,共同明确靶目标和矫正措施,以及实施干预强化的方式方法。
小W的问题行为是课上“惹事生非”,干扰老师教学,课下打骂同学。所以靶目标是:
A、课上干扰课堂的次数; B、课下打骂同学的次数。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干预措施
(1)采用阳性强化法,即对学生符合课堂要求和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行为及时进行奖励。在本案例中采用印章奖励,后续强化物为获得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小学生非常愿意为班集体做事,觉得有被认可感、被尊重感)。
(2)采用生态模式的系统干预方法:即心理辅导是咨询师与班主任和家长共同进行的。现在学校心理辅导的方向是系统治疗方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有机结合。
(3)采用人本主义的策略对个案进行心理咨询,启发个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帮助个案认识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潜能。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是:行为主义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要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实践证明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求助者。
美国著名学校心理学研究者SheridWn与Gutkin2000年撰文提出21世纪的学校心理学应提倡生态模式,该观点认为:学校心理学家必须直接与学生所处的各级生态系统发生联系,而学生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学校、家庭与社会环境。学校心理学家所做的干预计划与实施必须放于学生生活的生态系统之中去。
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天生内在的潜能趋向生长和自我实现。
4、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心理干预时间为从最初接受个案到全部结束,预计有两个多月。具体安排如下:初诊接待及搜集资料一周,与个案、班主任、家长共同制定行为矫正计划一周,其中对家长咨询一次,班主任观察记录个案行为一周,实行行为矫正四周,并对个案咨询一到两次,巩固两周后,对班主任和个案再巩固咨询各一次,与班主任、家长联系了解治疗效果。
五、咨询及干预过程
(一)诊断阶段
此阶段的目标为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确定问题类型,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和干预的实施方案。
本个案小W的行为问题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和行为是小W的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父亲的粗暴、甚至打骂的做法,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模仿榜样。
2、教师的课堂安排不能满足小W的心理需要,所以他一旦掌握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就会去干扰别的同学,因此教师需要改进自己的课堂行为。
3、小W对自己的问题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所以缺乏改进自己的意愿。
鉴于上面对小W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决定采用以下干预方案:
1、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取得联系,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小W的课堂行为。
2、采用家庭治疗方法,与小W的父亲联系,说服其改变简单粗暴的教子方法,从而改变小W打骂行为的模仿榜样,以达到减少甚至消除小W的打骂行为。对其母进行咨询,指导其教子方式,从而为小W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3、与小W进行咨询,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激发其上进心,使其用科学合理的标准要求自己。
(二)咨询干预阶段
1、把小W的班主任请进心理咨询室,与她共同探讨解决小W行为问题的方法。引导其班主任认识到小W的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在于他无所事事(听懂之后没有事情干),其次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同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共同协商干预小W的方法。
由于小W的问题属于行为问题,决定采用行为矫正方法进行矫正配合以目标激励方法。
(1)矫正时间:一个月
(2)拟矫正的目标行为:课上不搞小动作;课下不打骂同学。指导教师观察学生一周并绘制学生问题行为图表。与学生制定奖惩契约,配合以目标激励和表扬激励,促其进步。
针对小W有上进心,但有时管不住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随意打骂同学现象,为约束本人不良行为,使其长处得到较好发挥,找其谈话协商,心理咨询师、班主任和小W本人共同制定奖惩措施。
A、课堂上专心听讲,不搞小动作,不招惹他人,一天六节课做到,老师给他的表格上印一个五角星。
B、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他发作业本一次。C、连续一周做到,给家长发喜报短信一次。
D、课间不欺负同学(打人、骂人),一天没有人告状的,在监控表格上印一个小红花。
E、连续三天做到,老师奖他帮助组织早自习。
F、4周做到以上要求两点(课上不生闲事;课下不打骂同学),老师将其作为班干部增选候选人,推荐给全班同学,让其竞选班干部,以发挥其聪明才智,获得认同感,达到自我实现。
G、教师与学生在心理咨询师的见证下,彼此签订奖惩契约。教师、学生、咨询师各一份。
2、心理教师在见证了班主任与学生签订契约后,及时把小W约到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应该说小W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之所以出现课堂上影响教学秩序的问题行为,是与其精力过剩,同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于是心理咨询师引导他如何看待自己课堂上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让小W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同学和老师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引导小W正确认识自己课间与同学打骂已经影响了自己的同学关系。并且从谈话中得知小W非常愿意与同学一起玩,但同学平时都不愿跟自己玩,所以才故意去招惹其他同学的。心理教师认识到:小W的打骂同学的行为还与他不会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关。于是心理咨询师与小W进行角色扮演,指导小W学习和体会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结果。心理咨询师还给小W布置了家庭作业,即利用在心理咨询室学到的人际交往技能去和同学交往,并记下自己这样做的效果和心理感受。并约定一周后与心理咨询师再见面。
一周后小W高兴地来到心理咨询室,他拿出了自己写的体会,体会不长,但可以看出小W的进步与喜悦。第一天:今天课间,我发现他们还和往常一样在一起玩,可是没有人理我,我真想上去给他们捣乱,可想起了心理咨询师的话就忍住了,于是就走近他们跟他们说:“带我一起玩,行吗?”他们看了一眼,没有说什么,继续玩他们的,我在边上看了一会就上课了。虽然他们没带我玩儿,但是我们也没有打架。
第二天:课间其他同学又是很亲密地在一起玩呢,我再次鼓起勇气跟他们说:“带我一起玩吧!”小S:“你有卡吗?”我说:“我没带。”“那你家里有吗?”“当然有了。”“那你明天带来吧。”今天,我虽然不能跟他们一起玩卡,但我还是挺高兴的。
第三天:我今天带了卡,还带了几个玩具,一下课,我就跟小S等几个同学玩起了赢卡的游戏。我今天很快乐。
第四天:今天跟同学们一起玩的很开心。„„
第五天:今天我还和三个同学约定了周六到我家看动画片、下军棋。„„
看了小W写的体会我高兴地看着小W,小W的眼里放着亮光,人也显得更可爱了。“祝贺你小W,你得到了朋友,也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交往。”“老师,谢谢您。现在同学们肯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很幸福”。
3、与小W的父母联系,约到心理咨询室共同商量如何解决小W在学校的问题行为。
通过交谈,得知小W的父母也非常希望小W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而不象现在这样成天被老师批评、请家长。
我告诉家长小W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是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的。于是我与小W的父母探讨了如何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后,小W的父母与心理咨询师达成共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鼓励为主,当孩子犯了错误一定要先了解情况,不能动不动就上拳头,要做到停、看、听,要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改正。最后,小W的父亲在理解的基础上答应以后不再不问青红皂白就动手打人。
经过上述的系统咨询和干预,小W的老师反映小W的进步非常大,课上已能遵守纪律了,不再干扰课堂学习了,课下也能与同学一块玩耍了。其父母也通过电话对心理咨询师的有效干预给予初步的认可与肯定。
(三)巩固阶段
实施上述系统辅导一个月后,心理咨询师分别与小W的班主任、小W的父母和小W本人进行谈话或电话了解情况。
小W的班主任反映小W课上、课下的变化都很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从学校、家长和小W本人三方反馈的信息分析发现,实行行为矫正一个月后,小W的进步还是很大的,只是干扰课堂的现象偶尔还会出现。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共同分析,发现小W之所以偶尔还会出现干扰课堂现象,是由于他精力过盛,课堂知识很快就学会了,得为他的过盛精力找到一个释放出口,并且在矫正方案中曾提到要推荐小W竞选班干部。老师说:“就怕同学不选他!”心理咨询师说:“小W进步很大,你已经平时给了他一些帮助老师、为班级做事的机会,只要您引导一下,小W会得到同学的支持的”。
心理咨询师又与小W进行了一次谈话,鼓励小W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争取更大的进步,不仅要努力当上班干部,还要在学习上有新的起色。小W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六、咨询干预效果
通过对小W行为问题的多种方法的矫正,特别是通过运用行为矫正方法和目标激励方法,效果很好。该同学在最开始的两周,效果不十分明显。有时还出现上课搞小动作的行为,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鼓励,该生不良行为逐渐得到矫正。小W有一点进步,老师及时在班上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并及时将他的进步以短信形式通知家长。一个半月后,良好行为逐步得到增强,搞小动作和打骂同学现象基本消除。得到同学们的明确信任,两个月后,同学们一致同意他参加班干部的行列。在竞选中,同学们积极支持小W,使他在公平竞争中成功当选班干部小组长。竞选上班干部后,他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热情为班集体做好事,热心为组内同学服务,努力当好老师助手。学习成绩也进一步提高,同时还主动学习了跆拳道、街舞、作文、奥数、书法、等多种才艺,显现鲜明的内在潜能趋向生长。父母和老师都对他的进步表示满意。
七、后续思考与亲身体会
对学生不良行为实施矫正,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当中还会有反复,教师有理由持之以恒,并通过业务学习,不断完善矫正方法。这也是其本职工作要求。学生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后,要不断塑造其良好行为,使良好行为得到正增强。
在应用行为矫正方法的同时,还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潜能,只有这样,学生的进步才能发自内心,才能持续优化其作为小学生质的规定性。
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要与学校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调动他们积极、有效参与学生行为问题的矫正,能改善教育环境,优化教育方法,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真实促进学生内在潜能趋向生长,获得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