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衢江区廿里小学:吴红梅
摘要 [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自卑心理 消除自卑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的学生,往往有这种心理表现行为:如果他生命中只剩一个柠檬了,他就会说,我垮了,我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然后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让自己沉浸在可怜之中。但自信的人就完全不这样,他会说,从这个不幸的事件中,我可以学到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改善我的情况,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变成柠檬水呢?“反正”、“毕竟”、“总会”等等往往是自卑者的口头语,他们往往为自己的不行动找合理化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去睡觉。
“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相关调查发现小学生中35%的学生存在中度自卑,17%的学生存在重度自卑缺乏自信,多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经常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无力改变现状(如生理方面),或虽经努力,仍无法赶上(如学习方面)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
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谈不上讲究,只能稍做到有,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的风气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优越条件。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能够达到理解程度,这也就很难避免使他们产生偏激的一面。
其次,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
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良的教育也能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①在教育要求上,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
②在教育态度上。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明显偏爱,这无疑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再次,学生的个性差异
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最后,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二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理发化、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
①认知水平方面: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因此,一旦遭受失败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冷漠时,往往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②承受能力方面: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草,已经形成了任性、孤僻、依赖的性格。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有些学生常常不能面对。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他们无法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失败在所难免。为寻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只能做出“己不如人”的消极自我评价。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消除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心。
教师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在帮助自卑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及时地发现、充分地肯定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能使他产生“最佳情绪体验”,即“感到强烈的喜悦、欣慰、幸福„„还会对别人,对整个世界产生爱意,甚至会有一种要马上做点事作为报偿的欲望”。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自卑心理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荀况所讲的“化性为伪”,意即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和改造人的本性。小学生的向师性特别强,他们都十分希望亲近老师并得到教师的帮助,这对我们转化自卑学生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教师的态度是矫治学生自卑心理的关键。有这么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脸上长了一块巨大而丑陋的胎记,可他却一向以它为荣。原来年轻人的父亲在年轻人很小的时候,只要一有机会就这样一个故事:“儿子,你出生前,我向上帝祷告,请他赐给我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于是上帝给了你特殊的才能,还让天使给你做一个记号。你脸上的标记是天使吻过的痕迹,他这样做为了我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你┄┄”年轻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把别人的惊讶当作羡慕,他生怕浪费上帝给他的特殊才能,于是积极努力,不断奋斗,终获成功,并形成了友善、幽默、积极向上的性格。
2、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生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抵制自卑。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3、提供机会,创造成功,强化自卑学生的自尊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之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学生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学生,经常处于灰心失望之中,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有自卑感的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用“心理折算法”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如开展辩论比赛、智力竞赛、歌咏比赛、学科单项竞赛、成语编故事比赛、体育比赛、猜谜比赛、朗读比赛,给一批在学习上没有名气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认识挫折,锻炼意志,提高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大多数学生的自卑是由于失败后不能正确对待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有自卑感的学生多数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智力不如人。实际上上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是差不多的,且“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因此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评价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并能发挥补偿作用,对自己的缺陷和弱点,要尽量克服和弥补。“扬长避短”,坚信“勤能补拙”。有自卑感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时缩手缩脚。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的表现自己,有了第一次的成就感,就会激励下一此的欲望,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自然地摆脱自卑感的困扰。
我们还可以开放心理教育课,使学生知道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应对自己的不幸。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作一个强者,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灰心。
“春风化雨暖人心”,学生的心理需要园丁辛勤细致的松土、施肥、拔草、浇灌、修剪苗木„„只要教师善于精心护理,自卑的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消除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长成苍天大树。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驿站《消除后进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泰州职教》2006年第11期(总第73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阿德勒《超越自卑》
网络文献:《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及自我调控》 《小学特殊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第二篇: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 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 自卑心理 消除自卑
引言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常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失望、忧伤、害羞、不安和内疚的心理,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如智力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形成孤僻、懦弱、虚伪的性格,甚至走向悲观厌世,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针对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经常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无力改变现状(如生理方面),或虽经努力,仍无法赶上(如学习方面)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1、生理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貌会越来越重视,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明显缺陷,都会引起学生“自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会觉得无地自容。如有一位五年级女生因自己个子特别矮,班里几个调皮学生经常喊她“矮冬瓜”,因此非常自卑,怕与人交往,形成了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
2、个性差异:
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3、智能方面:
有些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灰心失望,以致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4、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
①认知水平方面: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因此,一旦遭受失败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冷漠时,往往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②承受能力方面: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草,已经形成了任性、孤僻、依赖的性格。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有些学生常常不能面对。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他们无法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失败在所难免。为寻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只能做出“己不如人”的消极自我评价。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5、家庭方面:
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或残缺畸形的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很多人家庭观念淡薄,离婚率上升,不少单亲子女无法正视现实。一位六年级男生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最终离家出走。
6、教育方面: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因此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评上“三好生”、考试得100分等。但由于在全体学生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中间或落后状态,家长自然是千方百计施加种种压力,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常用的是责备、惩罚和嘲讽的方式,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学生自我否定意识,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的压力则来自学校,由于考试中的优秀率、及格率仍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挥棒,教师必然会偏爱“优秀生”,而对“差生”则表现冷淡,甚至有厌弃态度。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良的教育也能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①在教育要求上,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
②在教育态度上。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明显偏爱,这无疑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也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撕裂,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我们的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我们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消除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1、以情感人,以爱育人,唤醒自卑学生的自爱心
一视同仁,平等待人,不仅是取得学生信任的条件,也是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处于烦恼、紧张、苦闷甚至绝望之中,这时教师要满腔热情地去关心学生,而不能漠然处之,无动于衷,更不可讥讽嘲笑,严加指责,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则永远不可能使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吐露心中的积怨和秘密,更谈不上解除心理负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只有施以更多的爱心,用老师的爱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净化他们的心灵,才能唤起他们对进步的渴望和向上的追求。另外,创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也可以使自卑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感情体验得到淡化或抑制。教师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在帮助自卑生进步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信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2、提供经验,树立榜样,增强自卑学生的自信心
战胜自卑心理最好的办法是自信。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每天对自己说“我很漂亮”,这个人就会真的慢慢地变得漂亮起来,这就是“自我暗示”的魔力,因为人如果有了某种自我评价,就会不知不觉地在行动上向心目中的那个自己靠拢,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自卑的学生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抵制自卑。教师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让他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
3、提供机会,创造成功,强化自卑学生的自尊心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知之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学生战胜自己的弱点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有自卑感的学生,经常处于灰心失望之中,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为有自卑感的学生确立能够达到的现实的奋斗目标,用“心理折算法”把大目标化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尽可能减少他们失败和受挫的机会,给孩子提供“行动”的机会,“成功”的机会,把成功作为自我激励,来强化他们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成功——自励——自信之间的良好循环,进而破坏他们原来的自卑感。如开展辩论比赛、智力竞赛、歌咏比赛、学科单项竞赛、成语编故事比赛、体育比赛、猜谜比赛、朗读比赛,给一批在学习上没有名气的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为他们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创设逆境,磨练意志,增强自卑学生的耐挫力
自卑的学生大都意志薄弱,无法面对挫折、失败。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意志锻炼,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使他们能够不怕挫折和失败,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才能使他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英国有一位学者,将独生子女送到我国河北某地农村过两年艰苦生活,目的是为了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意志,接受考验。斯巴达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市,在这里的孩子,生下以后,斯巴达人就教他们忍受饥饿、寒冷的侵袭,使他们经历种种的磨难与艰苦,而正是这种教育使得斯巴达成为勇敢善战的民族。近几年来,“吃苦夏令营”也在我国各小学火爆起来。让孩子知道吃苦的滋味,这是一笔送给孩子的财富,可以使他们变得自立、自信、自强。
有自卑感的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做事时缩手缩脚。因此,要想方设法让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大胆的表现自己,有了第一次的成就感,就会激励下一此的欲望,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在克服困难中自然地摆脱自卑感的困扰。
我们还可以开放心理教育课,使学生知道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用笑脸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应对自己的不幸。鼓励学生在挫折面前作一个强者,遇到困难不悲观,不灰心。
把自卑看作“潮湿的火柴”,“潮湿的火柴”是不会燃烧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克服自卑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张民生、金宝成.《现代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冯维.《小学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李清臣.《教育学》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心理健康驿站《消除后进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 阿德勒.《超越自卑》 网络文献: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及自我调控》 《小学特殊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研究》
第三篇: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精选)
中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自信是推动人不断进取的巨大动力,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已表现出的自卑行为,要善于早发现,及时予以消除。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培养学生自信,助其成功。
一、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及成因
学生缺乏自信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自卑是人的性格缺陷,是由人的消极的、不适当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我否定态度。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主要有:
1.对批评过分敏感。缺乏自信的学生往往过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别人的看法特别是批评意见过分敏感,并表现出一种病态的自我保护心理,总认为他人在轻视、贬低、挑剔、歧视自己,因而对别人的言行常常会做出剧烈的、神经质的非正常反应。当自卑的痛苦无法控制时,他们可能会突然爆发出攻击性行为,内心较阴暗,有报复别人的倾向。如常常无缘无故破坏公物,暗地里弄坏他人的学习工具。有时也想做件“大事”,引起别人注意,但往往弄巧成拙。
2.对竞赛反应拙劣。缺乏自信的学生对竞赛场合常常表现出拙劣、躲避和惧怕,看不到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力量,对任何出头露面的事情都惧而远之,并形成自己肯定不会成功的心理定势。与外界缺乏交流,对集体活动无兴趣,与人交往不积极,生活在自我世界之中。
3.对自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的学生由于自卑,常常表现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行为,他们会有意识地将自己暴露在危险的情境中,并表现出对自己的残害和无所畏。对老师和同学的批评与表扬没有太大的心理反应,否定和轻视自己,对学习失去信心,过一天算一天,至于将来只能寄希望于车到山前必有路。如有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好归结为天生就笨,甚至产生辍学念头。
4.对别人尽力贬低。自卑的学生在自暴自弃的同时,有时为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还会表现出对别人的尽力贬低,借以使自己不会显得过低,达到一种心理平衡。
5.情绪稳定性差。缺乏自信的学生还常常表现出更多的情绪方面的症状,比如不安、焦虑、恐惧等,常伴有失眠、做恶梦、手发抖、咬指甲、神经过敏等现象。情绪易大起大落,忽冷忽热。情绪好时很自信,有骄傲的倾向,但遇到挫折时就一落千丈,全盘否定自我。
中小学生产生自卑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生理和心理缺陷而自卑
有些学生因自幼智力不足、相貌不佳、或身体有残缺、口吃等,在与正常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就会自惭形秽,如果此时再遇到同学的的讥笑、嘲弄和冷遇,则更觉无地自容,导致极度的自卑心理。
2.因经济条件欠佳而自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侵入校园。学生之间相互攀比,从衣服、学习用品到生日花销等都成为他们攀比的内容。贫困生不仅要承受学习上的压力还要承受经济上的压力,与那些家庭经济情况较好、出手阔绰的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长此以往,他们渐渐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开始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悲观失落,形成自卑心理。
3.因要求过高而形成自卑
一是自身的原因。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眼高手低,出现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对自我产生怀疑,逐渐产生自卑。二是家长的苛求。过分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家长往往提出超越孩子自身所能承受的要求,学生因无法完成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一个学生,小学初中成绩都非常好,进入高中由于不适应环境改变、学习内容增加等原因,成绩有所下降。父母不理解孩子,对孩子冷嘲热讽,天天逼迫孩子看书学习,最后该学生认为自己智商有限,不适合学习高中课程,成绩越来越差。
4.因失败和挫折而形成自卑
一些学生比较上进,也付出过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明显的进步。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降低自信心。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也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引导,最终导致自卑感的形成。
5.因交往障碍而形成自卑
造成中学生交往障碍的原因很多:有因为单亲家庭缺乏温暖的,有父母不善于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有小孩胆小内向形成的。这些孩子交往能力差,表述困难。结果,不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与人正常交往,增强信心和增加经验的机会无形中被大大减少了,久而久之,形成自卑。
6.因教师错误的教育方法而形成自卑
不少教师对学生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代替严格要求。中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他律”的,主要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形成对自我的看法。在众多人当中,教师是学生心中的“重要的人物”,有着权威的地位,因此,教师的评价就显得举足轻重。以批评或惩罚为主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消极的评价,经常性的消极评价必然导致学生消极地看待自己,从而导致自卑。
二、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下面谈谈笔者对这方面的一些粗浅认识。
1.列“优点单”,做“报喜者”
有些教师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往往揪住学生的一点错误疾言厉色,非叫他(她)当众痛哭流涕地保证痛改前非不可,老师黑着脸上课,学生白着脸听课,虽花十二分力气,但总不见有几分收获,即使天天给学生补课也无济于事。原因何在呢?问题就出在老师这样做,严重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使学生完全丧失了自信。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她做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成功经验是:每接一个新班,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本班学生名单,名字后边留有空白,请学生在空白处列出全班学生的主要优点,名曰“优点单”,名单收上来后,老师再把它们归类合并,进一步整理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然后发给学生。看着自己一大串优点,学生们笑了,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笑得欢,有的甚至笑出了泪水:“哈,想不到我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哪!”无需多说什么,学生的自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此外,老师无论是当着学生的面,还是当着家长的面,首先应该做个“报喜者”,将学生的优点展示出来,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学生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老师也要明确地指出和批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策略。
2.说“悄悄话”,做“知心者”
童心是脆弱的,经不起些微伤害,一旦受到粗暴对待,就会变得自卑自馁,从而丧失自信。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在公开场合呵斥学生,可找适当场合单独说、悄悄说。没事时,老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拉家常、做游戏、玩棋牌、谈学习,进行心灵沟通,寻求感情共鸣。只有你和学生说“悄悄话”,学生才会对你说“悄悄话”,才会坦露心中的秘密。只有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苦恼、欢乐与好恶,教学中才能够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老师的平易、真诚与关心,以心换心,增添自信。
3.设“自选题”,做“放心者”
毋庸置疑,各班总有小部分学生很难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同学的嘲笑、组长的督促、老师的指责、家长的白眼,很容易使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拉远距离。事实上,由于受先天与后天、智力与非智力等客观素质的影响,要求所有学生具有相同水平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就是有名的“普洛克斯忒斯式错误”: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名叫普洛克斯忒斯的神,他终日守在路边,强迫每个过路的人都要躺在一张特制的床上,并规定,凡是人的身体超过床的部分,均要被锯掉,而不及者则要被硬拉成与床一样长。教学中,很多教师常为如何合理地布置作业而困惑:作业质低量少吧,优生“吃不饱”;作业质高量多吧,差生“吃不了”;何况还有个中等生阶层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设置“自选题”的办法,每次布置作业,都依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三种题型:⑴基础型;⑵迁移型;⑶拔高型。放心地让学生量力自选。基础型,着眼于本课或单元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迁移型,将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训练,难易适度;拔高型,形式灵活,有一定的难度,旨在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事实证明,“自选题 ”正如销售量很大的自选商场一样倍受学生青睐。他们认为,让其量力自选,不勉为其难,这是老师对
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于是,少做作业的现象消失了,正确率大大提高了,学生面对难题就会充满自信。
4.评“进步奖”,当“铺路者”
颜元说过:“数子十过,莫如奖子一长。”说得是奖励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及工作能力适时评选“进步奖”。顾名思义,“进步奖”指对那些在原有基础上进步幅度较大的学生予以奖励。因为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平常很少有得奖的机会,因此,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无疑是一分自信、一分动力。比如,课堂上,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一旦举手,教师要首先让他们发言,并赞赏他们的勇气,肯定他们的成绩,对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都要及时把握,并以此为契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一般来说,在班上当值日班长的往往是成绩好的学生,而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是被“值日长”重点检查的对象。班务工作中,教师任用“值日长”可以采取轮流值日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并特别注重挑选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顺利完成做“值日长”任期内应该管理的班级纪律、文体卫生等一系列事务,然后予以奖励。事实上,当“值日长”看到在自己的管理之下,活动正常开展、教室窗明几净、纪律井然有序时,他们就会坚信:“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上就会逐步走向成功。而当他们回首自己铺满鲜花的足迹时,就会发现,老师就是铺路者。
5.储蓄“小”成功,累积“大”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都有记忆。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时,人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老师和家长可以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在学习上,目标不要定得太高,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理想,不如订几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学生获得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其自信心。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我一定行!”“人家能干,我也能干!”这些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激发,这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要逐步增添并不断强化,这是量的积累的过程;最后要牢固地树立,这是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过程。这些过程贯穿于班务、教学、课内、课外等一切活动之中,要求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并进行长期的、系统的和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和人生的旅途上乘
长风破万里浪,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第四篇: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而小学时期是儿童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而逆反心理是当前小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给家庭、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认真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处理与学生的和谐关系。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体针对他人提出的对自己的要求、愿望,采取一种负向的,与他人所期望的截然相反的态度或行动的心理。通过多年的工作,我现在就逆反心理进行一下分析。
一、原因分析
对于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众多的原因:
(一)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1、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考第一,每次竞赛都得名次,这与孩子自身的实际水平不相适应,与孩子的发展潜能不相一致,因此,随着期望值的不断攀升,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便会采取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办法,对抗父母日趋升高的期望值。
2、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限制过多,他们对孩子都有自己的设想,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设想出发,给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做出了详尽的规划,并提出种种“注意事项。”这样孩子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生活在父母和教师为他们划定的条条框框里,自由活动的空间十分小,行动的自主权被剥夺。他们对于加在自己身上的过多限定深为反感,有的孩子不惜屡屡犯“戒”、犯“禁”,以换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自由。
(二)自身个性
1、小学生好奇心强烈,探究欲望旺盛,对任何事情都希望探个究竟,对于家长和教师 的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如此,非要看看违反了以后会出现什么结果。他们想解除自己的好奇点。
2、随着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不断完善,他们活动范围扩大了,活动能力增强了,于是,自主意识萌发了。他们要求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他们会挣脱师长的管制,竭力自行其是。
3、有些小学生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固执己见,走向极端。这些学生自尊心很强,但有时又不能正确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尤其当他们屡遭挫折、失败后可能一顾不振,自暴自弃,显得意志薄弱;对老师、同学的帮助置之不理,甚至把教育者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嘲弄自己,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因而把自己放在了教育者的对立面,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三)教育因素
1、老师和家长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比如,在处理问题时不从实际出发,坚持统一标准,碰到问题只凭主观思维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这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在这种情况下,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产生敌对情绪。
3、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子女过大心理压力,出现逆反心理。比如,家庭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产生自卑的逆反心理。
二、对策探究
我们具体分析了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通过适当手段来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
1.充分利用“期待效应”。
“期待”是师生双向体验的反应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或教学艺术,更反应了老师的责
任心和事业心。“皮格马利翁”效应证实了教师真挚、热情的期待可以成为信息的媒介传递给学生潜在的力量,调动起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对一个心灵纯洁的孩子也是大有鼓舞作用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心理要强,应用期待艺术要高,这样,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认识、奋发向上的主动性增强。随着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增强,教师的期待心理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逐步沿着教师期待的目标去努力,自然而然,逆反心理就消除了。
2.充分利用“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权威者通过语言、行为、环境对人的心理上的影响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教育的意图,他就越能消除他们学习过程的逆反心理”在应用时,教师对学生要坚持“三多三少:即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多帮助,少埋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进行暗示,可以有步骤地向学生提供有关新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设置悬念,展现情景,激发情感,通过表情进行暗示。可以对学生行为用微笑、赞许、微怒、沉默、欣赏等神态动作补充和加强言语情感,这既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还能照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通过环境进行暗示,把教育教学内容寓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和各类环境布置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赏心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
3.充分利用“爱心”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集中到一点,就是爱心。它是教师高尚情感的结晶,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平日要多与学生多接触、谈心、辅导,学习上、生活上多关心、多鼓励、多表扬,多吸收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诚心心实意的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另外,教师还要不断修炼自身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品格高尚、尊重学生、治学严谨、精通专业、教学得法的“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以利减少师生间的矛盾,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4、充分利用要发挥班集体效应。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建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班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
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
5、要充分发挥家长配合教育的效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特别是对于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学校更应与家长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如果家长缺乏教育的常识和方法,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请教老师或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成功的教育经验等。只有家庭与学校齐抓共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进行,才能为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巩固教育矫正的成果。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对学生给予殷切的期望,同时要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未来的花朵,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用人才。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因此,我们应与学生在理解信任的前提下沟通思想,让学生信任你,信服你,再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俗话说,谈心容易动心难,不动其心也枉然。因此,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的时候,真诚相待,沟通思想,树立信心,这样,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以矫正,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可观,学生的内心世界将会闪烁无限的光芒。
第五篇: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限定在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
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
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1、理论价值:
(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
2、实践价值:
(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
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
(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
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
(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
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
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
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
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
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
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
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
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才条件优越
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
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
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收视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研究的保障措施
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
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
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
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5、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6000元经费充分的保障。
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