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2年6月25日)
厌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产生厌倦感、失去兴趣、持冷漠态度,甚至产生厌恶逃避(如逃课、辍学等)当我们说一个孩子有“厌学症”时,是指他在一段时间内对学校怀有厌学的行为。倦、厌恶甚至是害怕的情绪,无法参与和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要特别声明的是,这里讨论的厌学,不包括“发育迟缓”或“学习迟缓”的学生。厌学的后果学生主要是智力正常但“不用功的学生”是学习成绩下降、逃学、辍学等。
一、当前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第一,小学生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有迟到、早退、逃课等。之所以迟到和早退是因为对学习、对学校有了厌烦感,想慢点接触学习和学校或快点远离学习和学校;逃课是因为他们对学习、学校的厌烦上升到了厌恶,不想接触。
第二,小学生厌学在课后作业上的表现有少做、漏做、抄袭、不做作业等。调查中发现有37名小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有2名小学生会因作业太多而厌恶一门课,不想学。之所以有这些表现是因为对学习产生厌烦、厌恶情绪,为了早点脱离学习,不惜少做、漏做、抄袭甚至不做作业。
第三,小学生厌学在考试上的表现有答题时文不对题、乱答一气,或者在试卷空白处对试题甚至是出题的老师评论,或者在考试不到 30 分钟就交卷走人,严重的还会在考试中公然作弊。
第四,小学生厌学在课外的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兴趣,沉迷于游戏、网络等。
二、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厌学形成的原因有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和自身因素等。
1.学校因素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只是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及人际交往氛围是一促使学生好学的动力,而不良的校园环境则会导致相反的结果。生活学习在不良的环境中,部分学生会在无形中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催生他们厌学心理的一个潜在因素。调查发现有 35名小学生非常喜欢自己学校的学习环境,但有4名小学生却非常不喜欢,而这4名小学生就可能因为不喜欢学校的学习环境而产生厌学心理。2.家庭因素
“教育历来与‘亲情’有着天然的关系”,除了学校因素外,厌学也与家庭有着很大的关联。调查中,当被问到“如果成绩不好,你会在意谁的看法?”这一问题时,有34名学生选了家长,所以可见家长对小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有 5名小学生觉得现在的学习是为了“爸妈”是支撑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但要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也会让小学生厌学的。下列情况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误区。
(1)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过高 “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深深地在中国人的心中扎根,家长们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念头,因而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常常超出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当这些要求和期望变成小学生无法承受的外在压力时,小学生就会出现敷衍行为,严重的,则产生逃课和叛逆行为。如在回答“你觉得你的学习成绩受哪个因素影响最大?”这一问题时,有 20的小学生认为是家长。
(2)错误的教育方式 家长常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对学习的一些行为态度都会影响到小学生对学习的行为态度。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忙,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过度的溺爱孩子,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听之任之。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家长的教育与引导,父母的不重视、听之任之和一些不良的身教,都会一定程度上造成孩子的学习下降,最终导致厌学。调查发现,有 22名小学生觉得家里对他的学习有影响;有17名小学生觉得家长对他的影响最大。
3.社会因素
(1)大众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有6名小学生会因为“其他事情”不做作业,这“其他事情”主要是指上网、看电视,而今,网络铺天盖地,已然成为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杀手。其他的的大众文化中批量化、模式化、反个性、反艺术、庸俗性的内容不在少数。而这些大众文化常常会成为时尚流行,这种泥沙俱下,良莠并存的流行方式对小学生而言是负面影响。显而易见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没有是非分辨能力,容易受外界影响。另外,现在有一些娱乐场所违规开放,使一些小学生尝到了游戏、上网的甜头,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这样的小学生就会厌学。
(2)读书无用论 “利益至上”的思想影响下认为读书无用。这目前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许多人在“金钱至上”些读书无用的思想有一些影响到了可爱的小学生们,调查中发现,有8名小学生认为学习不重要,这种态度正是产生厌学的土壤。
4.教师因素 “教师的劳动性质、肩负的责任使他们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若是老师的教育教学的方法不对,就会使课堂变得很枯燥。虽说近年来实行新课程改革,但“分数”还是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过分的追求分数,会让教师使用题海战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是分数,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要的还是分数,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学业负担过重的现象已波及小学。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半数的六岁到十四岁的儿童学习超时和睡眠不足。这种高强度得学习压力也是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此外个别老师会在学生成绩不好时批评他们,使这些学生的厌学情绪加剧,最终导致“破罐子破摔”。
5.自身因素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首先,学习动机方面,没有强而有力的学习动机。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目前有25名小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认为学习不困难学生只有14名;其次,学习方法方面,有24名小学生觉得学习很重要,而觉得学习不重要的小学生有15名,良好的学习方法。就我了解的情况而言,有25名小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而没有好的学习方法的小学生有14名。以上这些也是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此外,部分学生的厌学应归咎于不良的学习习惯。常言道,习惯成自然。所谓习惯,就是指主体经过反复练习而固定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习主体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据我们的调查显示,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有25名,有不良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有14名。这里所说得“不良习惯”包括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和没有自主思考的习惯等。小学生厌学不能一概视为对学习没兴趣,有一部分的小学生是因为努力学习了但没有成功、没有好的成绩,认为自觉不是块。所以要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就感。作为老师要有“成功教育”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读书的料子”过程中获得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对策
1.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
做到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联手教育孩子,使小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老师和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有厌学现象,不要太过着急与焦虑,着急与焦虑对解决问题是没有帮助的;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孩子,因为这种批评和指责也是小学生厌学的因素。老师和家长应该安慰孩子,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挫折,给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家长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营造温暖欢快的学习气氛。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多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努力弄清楚孩子厌学的原因,与孩子一起去克服这些导致厌学的因素。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自己选择正确的课后生活,如禁止小学生上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厌学的小学生有很多都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动力,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另外,老师和家长还要合理的安排小学生的学习、休息、玩乐的时间,不要加重小学生的学习负担,但也不要让小学生无止境的看电视、上网。
2.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会产生一种支配人的巨大力量。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显示,学习成绩的好坏,有20%与智力有关,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小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杜绝了小学生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厌学的风险。总而言之,想要彻底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可喜的是,教育界一直在关注学生厌学问题,社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深入调研寻找解决小学生厌学问题的方法。比如现在全国已经展开了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生厌学问题的对策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密切合作努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社会的政策、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家长缺了哪一个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没有效果。所以为了我们祖国的花朵,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这样,小学生厌学的问题方可得到最终的解决。
第二篇:《小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方案
《小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方案
一、课题界定:
厌学是指不喜欢学习,厌倦学习,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小学生厌学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要消除厌学情绪,就的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的研究,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效果决定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先消除学生厌学的情绪。
2、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学生快乐学习奠基。学习是快乐的,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消除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3、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教师快乐教学提供基础。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才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班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
四、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查找学生厌学的原因。
3、根据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五、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3、新课程关于提高学生 素养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的理论。
六、研究内容:
1、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在校表现以及在家的学习情况。
2、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3、学生的作业本等能反映学习情况的书面材料。
七、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直接观察研究对象,解决学生有哪些厌学的表现。
2、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作品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厌学原因。
3、教育实验法:选定个别研究对象为实验对象,针对其厌学原因,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八、研究过程:
(一)研究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 2009年9月——2011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深入调查,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本校的“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方案”子课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探讨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6月)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2、收集事实材料,分析整理材料,提炼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
3、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整合,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4、推广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第三篇: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
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等找出导致中学生厌学的可能因素。通过对家庭、学校两个环境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三种人际关系和学生认知观念及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两个环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三种关系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另外少部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低。并经过探索和实践找出有效的对策和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心理
心理因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中学生存在多种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症等。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严重滞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厌学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的问题,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据2004年5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大面积的“厌学心理”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室对我校438名学生厌学心理调查显示: 36%的学生回答对学习不感兴趣,43%的人认为学习内容枯燥乏味,19%的学生回答不愿上学,综合分析初步估算超过50%的学生存在厌学心理。
众多调查资料也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具体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厌学心理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弄清导致厌学的相关因素,并有的放矢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去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就非常必要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我校地处乡镇,教学设施不齐全,人力教育资源比较紧缺,专业心理教师相对匮乏,我校只有一位具有心理资格证的教师,但也一直没有开设心理课,也很少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刊。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也是非常迫切的。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可以扩大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围,提高心理学知识意识和能力。对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校园氛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目标:找出导致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运用科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模式,提高我校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业水平。
调适心理压力,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
(二)具体目标:
1、理清家庭、学校中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的不合理观念和学生自身的不合理观念以及学习能力与厌学心理的关系。
2、针对个体心理差异,调整消除厌学心理的思路和技术。
3、将研究成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建构和谐高效的校园教育氛围,显著降低中学生厌学的状况;
4、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结合对家长作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转变师生、家长的观念,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本课题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对于厌学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我们借助于有关文献资料,尝
试分析导致厌学心理的成因。
(二)问卷法:采用了自编的调查问卷进行开放式和封闭式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访谈法:我们走访学生家长、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厌学的情况以及表现,搜集事实性资料。和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深入了解厌学心理的深层次原因。该方法弥补问卷调查法的不足,扩展资料层面,加深资料分析的深度。
(四)个案分析法:对前来咨询的厌学来访者,采取跟踪调查分析的办法。寻找导致厌学的因素以及对策,通过个案分析法,可以很好的记录分析厌学心理的纵向发展变化。
(五)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使研究成果为更多的师生及家长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厌学心理的目的。
本课题遵循如下研究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原则。开展研究时兼顾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
(二)坚持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三)协同工作,多样性原则。研究解决学生厌学心理不是某位教师的事情,更不能把他和其他教育教学工作割裂开,这需要其他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
(四)保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和隐私权的尊重。对于调查、个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除某些特殊特殊情况,一律保密。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了解我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真实情况;
2、分析家庭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3、分析学校环境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4、分析同学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分析师生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6、分析亲子关系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7、分析学生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对厌学心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五、研究主要阶段
本课题研究自2010年10月立题,研究周期一年多(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具体分三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0.10-2011.1)
1、课题组织安排(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课题内容安排;
(1)拟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与课题相关文献资料、专著,了解在这一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论证。邀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完成课题研究的设计方案。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心理知识、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通过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使本课题研究具有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特点。由于课题研究内容与课题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相一致,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与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
(二)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的8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中具体实施,同时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分写阶段性研究论文。
7、完成各子课题的实验,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1年8月-2011年12月)。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2、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收集整理、归纳分析有关课题研究材料,总结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课题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六、研究的具体过程。
(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分析得出厌学的危害性和普遍性。我们发现:
1、厌学在当前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对学习持消极态度,他们厌恶学习或者不愿意主动学习,并且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所占有比例相当的高。
2、厌学具有一定传染性。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下,自制力较差,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同学,使厌学面呈扩大趋势
3、学生的厌学,将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产生不良影响。中学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不打好基础,怎么能成长为建设国家有用之才呢?
4、长期的厌学心理会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让其他的内容也晕染上“厌”的色彩。
(二)分析总结和界定厌学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和长期的咨询工作积累的信息,以及对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借鉴,我们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表现为消极对待学习活动。对学习存在认知偏差:学习无用论,考上大学还不是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自己学习能力很烂,根本不适合继续学习,他们一般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丧失学习自信心,把自己看成上学习的失败者,这种消极的自我认识,是学生厌学的内在原因之一。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一般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厌恶,一有机会就泡网吧等娱乐场所。
(三)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
家庭和学校无可避免的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大历史时期,在变革的巨浪中各种各样的思潮同时涌来,由于中学生自身不太成熟的特点,缺乏处世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容易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商海”对青少年强烈吸引,社会劳务市场的不完善,使许多中学生未把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今后走上社会求职的必要条件,而认为有钱就有学上,有门路就有好工作,现在一些重点中学,各年级各班中都有分数不够、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厌学心理,这些都对中学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自身的认知观念和学习能力也是影响较大的因素。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学术价值方面的成果。
1、创新性的构建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立了师生、亲子、同学;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体,以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室和团体活动室、心灵港湾橱窗、心理健康社团—心灵家园为载体,以“发展为主,预防为辅,治疗为补”的指导思想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家庭(家长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家访),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心理校本培训、学生心理健康主题讲座)的家校互动,多种方式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了教学、科研、校本培训、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
2、它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真正令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学心理健康的育人功能,并促使今后的教学朝尊重学生、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它能够从积极方面发挥导向功能。
3、它为我们教育科研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对当今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提供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经验和资料。
我们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而较快的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课题组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和研讨,并积极撰写研究论文。
其中获奖论文有:
(1)《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获得省“蓝天杯”论文三等奖。(2)《行为塑造心理,行动创造可能》获得县教育论文二等奖。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问题:
1、万事开头难,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当下心理专业教师的配备亟待增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受重视程度,对心理健康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客观认识。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还需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办公用的心理测量软件、成套的心理活动场地、物件也需要增添完善。只有在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被客观认识,在专业人员、专业用具配备齐全的条件下,才能切实全面的开展系统的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2、厌学心理产生的生理因素,因为研究条件和水平所限,没能涉及到。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会继续关顾生理因素对厌学心理的影响。
3、在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个体认知因素,包括自信心、自我评价、归因模式等也是影响厌学心理的重要因子,但该因子的研究需要考量诸多的个体因素,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归纳总结,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分析探索。同时,课题组发现学生家庭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是难以有效干预的领域。
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课题组的不断探索实践,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学生厌学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本课题组会继续努力,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更广泛的应用到工作中,继续为改善学生厌学心理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邹艳红 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195-196 [2] 刘辉 关于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其控制策略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03期 [3] 蒋健敏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8-20 [4]金钟明 周辉 如何走出厌学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7-1 [5]王积众 中小学校本研究指南
黄河出版社
2005-129-134
第四篇: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前的教育要求不断在提高,教学内容不断在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比以前高了几倍,这就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是悠闲、快乐的双休日,可他们却要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因此,找出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正如我与四年级陶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几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默不出的就看书。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
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四年级学生沈某,一节课3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慵懒症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我观察过四年级顾某的学习状况并与她的家长交流过,她是典型的慵懒症;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老师布置的作业从不能按时完成,每天必须把她请在身边做作业,动脑筋的题一题可以做15分钟。这种症状存在哪会有学习积极性,哪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校教育方面
1、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面虽早已高举起“素质教育”的大旗,但并不意味着“应试教育”已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拿我们学校和宝山区为例:五年级毕业生要想进所谓的好学校,三门主课的总分必须在270分以上才有资格去参加各校的摇奖,否则就算你平时再品学兼优在四月的区统考没能达到270分就是没资格报考好学校。因此,为了适应潮流校领导不得不让我们这些任教的主课老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提优或补差,这样中高年级学生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盲区。形成了平时“素质教育”,期中、期末“应试教育”。
2、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我从平时的工作中感到,由于现在衡量学生与老师的成功尺度还是以分数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以“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为主,除非是公开课那是积极运用素质教育强调的教学方法,但这也是形势所逼,教师的无奈之举。
3、师生关系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十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有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学差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有时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一些学差生,这样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厌学情绪的产生。
4、学生间关系
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从调查数据看“当学差生上课回答错误时,被同学嘲笑的”有的2%,有时有的29%。“当学差生考试成绩很差时,被同学瞧不起的”有时有的18%。更有甚者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有10%的学差生得不到同伴的帮助。由于以上出现的情况让学差生的心灵受到重创,因此调查发现有5%的学差生在班中不快乐,48%的学差生有时感到不快乐,这两个百分比之和已超过50%,这个数据表明学差生感到在学校没意思,产生了厌学心理。
(三)家庭方面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有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大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2、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
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
(四)社会影响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可见,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探索纠正厌学心理的对策。
二、矫正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措施
(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的意识
厌学的学生一般学业成绩较差,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常受家长的责备,教师的批评,同学的冷遇,因此他在学习上就会;悲观失望,学习对他们来说便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根本谈不上兴趣相爱好。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还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学习上的优势与长处,让学生列出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之举。让学生接受同桌和周围同学对他学习上的某一点好的行为习惯的赞赏等。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二)学好新课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将“以学生发展为本”贯穿全过程,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主要想调动厌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且要进行分层教学与小组活动。分层教学是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长及心理品质,不同的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让学生感受关爱,特别关爱学差生
关爱学差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国家需要我们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爱学差生要从心理去关爱。关爱学差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我们要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或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或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四)积极为学生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
“人性中最深刻的禀性就是被赏识的渴望”。赏识是提高学生进取心的不竭动力。学差生之所以为差,是因为他们根本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以至破罐子破摔。难道他们真的就一无是处了吗?不!没有不成材的学生,只有不会开发学生潜能的教师。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对“厌学生”来说同样是很强烈的。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消沉,以为自己是一只永远飞不上天的“丑小鸭”,因而自暴自弃。因此,教师应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故事会”、“演唱会”,“朗诵会”、“体育竞赛”、“小发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性的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进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新上进的信心。
(五)帮助家长转变教育方法,建立家长学校
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我认为可以从每个班中选出一些有教育方法或不懂如何教育子女的家长代表,定期让他们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交流,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些辅导和咨询。
(六)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
三、小结
总之,厌学的原因是复杂的,厌学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厌学的学生并不是无可救药的。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第五篇: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
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探析 转渠口学区定西小学
田 晓 琴
【摘 要】当前农村小学学生的厌学现象表现越来越严重,学生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消沉、不安、逃学、懒学并想辍学。学生之所以有以上的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压力,追究起来,就是厌学的心理表现。学生厌学的因素有很多,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因此,找出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走出困惑,重树信心,变“厌学”为“乐学”,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厌学心理
解决对策
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社会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深化,人们的生活对文化知识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缺乏的农村,许多农村家长往往将精力专注于发展生产生活、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也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太过迫切,方法上存在严重缺失,使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着沉重负担,缺乏正确的家庭引导。也有部分孩子受近年来高校学生就业难等社会现象影响,认为“读书无用”,呈现出不良的心理特征,缺乏良好的学习成长心态,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国的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部分教师在各种指标、任务的驱使下,错误的用分数的高低评价学生,对非智力影响的低分学生不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学习跟不上,便产生厌学情绪。厌学现象已经不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个别现象。在农村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已经形成相当人数的普遍现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中每个家庭的希望。针对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会应当于以高度关注。
在学校,一些缺乏方法的老师只顾给我们充满童真与梦想的孩子布置铺天盖地的作业,缺乏对孩子心理和认识的塑造。在社会中,他们却又受到网吧、“读书无用论”、等形形色色的不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回到家,他们得到的关注最多只有被看管着写完了那些无理的难以完成的家庭作业,而他们的好奇心、人生观和价值观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情感上与家长得不到充分的交流。
知识决定命运。农村小学生厌学现在必须引起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学习是人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为了让千万个孩子能选择美好的人生、为了让千万个家庭能够承载起明天的希望,农村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必须改变。
一、农村小学生厌学的表现
(一)学习动力不足
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生中相当普遍。这部分学生中,既有头脑清醒,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学习不错的学生;也有学习能跟上进度,但时常担心自己的考试名次后移的中等学生;还有学习有些吃力,但自己尚知努力的学业稍差的学生。面对学校中激烈的竞争,他们普遍的内心感受是:学习没意思,迫于形势又不得不学,可学着又觉没有动力。有的学生进学校只是应付长辈。他们中间大多数学习成绩不佳,对学习感到压力大,学习被动,只是穷于应付,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简直是一种活受罪,但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或者是学校人多好玩,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在他们看来爸妈文化低,在家务农,在厂里打工照样挣钱,很舒服。缺乏刻苦学习的内心动力。
(二)丧失学习兴趣
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是学业不良者。一进教室就情绪低落,老师上课他们一句也听不进去,只是讲小话、做小动作、打瞌睡。作业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他们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但迫于形势和家长的要求,不得不每天背着书包到学校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动力。他们烦闷、苦恼,有时又无所事事。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不是读书升学的材料,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早日得到解脱。同时受家庭的负面影响,他们贪图眼前实惠,需要层次低,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钱就有一切,能捞钱就是有能耐,有了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因此自小就一心想捞大钱。不考虑如何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根本不学习
这部分学生终日混混沌沌,虽然每天背着书包上学,但实际上是为了消磨时光。有的对老师缺乏感情,①
关系紧张。他们的兴趣在于玩耍、逛街、打游戏机、看电视,经常迟到、早退、旷课。拿起书本就头痛,坐在教室就犯困。下课精神大振,东跑西逛,墙上都是脚印,老师都进了教室,他们还在后面恋恋不舍,拖拖拉拉。与同学很少讨论学习问题,而对于体坛名将、赛场风云、影视明星、歌坛新秀、青春偶像、奇闻轶事等则了如指掌、滔滔不绝。
二、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经过对一部分有厌学心理的农村小学生进行家庭走访和谈话交流,对他们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和成长环境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得出影响他们产生厌学心理的因素各有不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这四个方面因素往往又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在一起,使我们的农村小学生感到来自于学习的不断增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对这四方面因素作以下具体分析:
(一)自身因素
许多厌学的孩子,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而影响了学习的成效,也就是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引起学习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正如我与六年级刘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三门功课总分想达到多少分或每门功课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当我问到他英语的学习方法时,他的答案是:英语背单词是先看两遍,再背一遍,最后默到本子上:默不出的就看书。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提高成绩,因此不管是默写还是练习都出现一次次的不合格,这样学习效果不好导致对学习没信心,最后产生了厌学情绪。(2)注意力缺乏症、多动症和学习上的慵懒症。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我在上课时观察过六年级学生杨某,一节课45分钟,几乎每10分钟我要点名提醒一次。而他习惯不停地动又使他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学习效果很差,他的成绩就低,使他觉得学习是一种困难,产生厌学情绪。孩子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一直想着玩乐,要他学习看书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而且长此以往会使他心理产生一种学习惰性,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会什么都不想做。最后对学习反感,开始厌学。
(二)家庭因素
家长的生活经历与言传身教对一个小学生的影响是自始自终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反应,很多时候,无形中就默认了孩子,家长过于严厉、要求过高或过于放松、要求过低、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都会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另外,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态度粗暴。现在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第二,家长过分放松、要求过低。有些家长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从而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不去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
第三,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以至厌学。
第四,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是,现在离婚率的增高,使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多,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管教,让他们感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已不再,因此倍受孤独、焦虑、伤心等情绪的困扰。自然在学习上的表
③
②
现也就不再那么积极,在他看来,他表现的好坏父母已经无暇关注,那么好坏有什么分别呢?(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的环境,至关重要的因素,资料显示学生1/3的时间是在不同的大大小小的学校中度过的。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态度以及学生的人际关系是造成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一,教育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方向与方法的不当会导致少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第二,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老师,而产生厌学。“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从我从教这几年来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差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成见和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他们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作消极、没有自尊心、无所谓个性的可以随意塑造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最终导致厌学。
第三,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由于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小学生接受知识水平不同,造成学习成绩的不平衡,学生之间出现歧视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要。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得到教师、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就会使他们感到集体环境的温暖而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或敌对情绪,影响其心理正常的发展。
(四)成长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正处在变革的时期,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人际关系也显得复杂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因素便越来越多,从而出现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与某些不健康的思潮并存的局面。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特别是电脑的诱惑。由于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不像在家里和学校里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有越来越多的小学生沉迷于网络,家长和老师是拔也拔不出来。除此之外社会中的舆论导向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由于小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较成人相比,几乎没有自主的判断和认知。诸如“金钱万能”、“读书无用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社会舆论现象都会使那些本身学习没有自主意识的小学生产生消极心理。
综合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因素是内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成长环境因素属外因。然而每个孩子的天性不同,作为孩子的家长、学校、社会应该努力根据孩子的不同天性给予适合的引导和塑造。共同努力,互相配合,这样才能找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三、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对策分析
种种因素作用造成的厌学现状如不加以疏导和排除,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长远严重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从学校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这种现象,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
(一)积极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培养自信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发现自我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悉心照顾那些厌学的孩子,不要让他们感觉自己成为被遗忘的人,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努力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在课堂提问时,向他们提出比较浅的、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应及时鼓励,这样他就会产生一种“我也能回答教师提问,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即使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埋怨和训斥,应及时对他们学习中的进步给予赞赏,使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实施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全面综合地评价
④
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和学校应设身处地地为他们创设表现长处、发挥特长的舞台,使他们各自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消除厌学情绪,树立自信。
(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⑤
有效的心理疏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的独立而准确的认知水平。心理咨询老师或班主任每周可以利用一节晨会时间开设心理教育课,对班级里出现的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行调节和纠正。同时,要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以英雄、模范、先烈、名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设计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开展“我心中的偶像”、“我最崇拜的一个人”等主题活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以追求完美的人生,完成完整人格培养为目标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厌学情绪的滋生。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丰富学生业余生活,让学生在那里解决许多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氛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逐步培养求知欲望,减轻或消除厌学心理的产生。
(三)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承认孩子们天性的差异
沉重的课业负担既是应试教育的不良产物,又是学生天性的最大杀手。很多美好的时光和美妙的思绪都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扼杀。作为教师应当认真备课,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精讲精练,注重培养学生先进高效的学习方法。作业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舒缓学习压力。对于学业较差的同学更应在课堂上给予辅导,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作业,切实做到少而精,让差生也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作业既具有检测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目的,从而达到“快速,低耗,高效”的效果。
(四)教学管理做到柔性管理与硬性管理结合,宽严有度
教学管理应当把握准确的时机、建立在尊重学生感情的基础上。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既要实施柔性管理,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关注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枝末节,如他们的生日、获得奖状等,进行“小题大做”,以取得“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教育效果;又要实施硬性管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方面品尝战胜自我的快乐,另一方面让他们体验自我放纵的痛苦,从情感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同时帮助学生制定具体有效的自我教育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向成功的彼岸,对于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故意偷懒、不遵守纪律等不良行为,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及时改正。
(五)家长和学校携手共同管理,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两处环境。家长和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学校、家庭要联手,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携手共管的机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兴趣等,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如果家长的精神境界高,勤奋好学,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出表率,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多为孩子着想,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变化,多与之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对孩子的期望要客观、实际,要尽量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育过程中,对厌学的孩子切忌急躁粗暴,但也不能一味迁就,帮助他们明确的努力方向。作为学校,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功能,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交流教育经验,树立家教典型,形成“一切为了孩子”的良好氛围。
(六)净化学生成长环境,社会形成合理的监管体系
孩子的成长应当引起社会更高的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应当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这种保护应当纳入实际的社会监管体系使之产生实效性。杜绝校园周边开设网吧,荼园,酒吧、娱乐会所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娱乐场所。使之尽可能远的远离学生的成长环境。我们执法部门应当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优先监管和治理。让那些社会的阴暗面尽可能远的远离学校。远离我们的孩子。家长、老师应当尽到各自的义务,运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孩子,为他们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
⑥
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实质性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我们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注 释】
①郭志芳,等:《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②柯善春:《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原因分析》,《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第4期。③张 英:《农村小学生语文厌学心理的分析与矫正》,《文教资料》2010年第19期。
④陈阿泽:《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小学教学参考》2004年第18期。⑤牛欣欣,等:《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文教资料》2008年第31期。
⑥覃甲英:《农村小学生厌学心态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28期。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学习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2]林崇德,等《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中锋:《浅谈学习焦虑的原因及矫治》,《广西教育》2001年第12期。[4]张道坤,等《小学生厌学心理不容忽视》,《校长阅刊》2004年第8期。[5]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版。
[6]郭志芳,等:《农村小学生厌学现状及影响因素》,《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9期。
致
谢
四年的求学生涯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同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王等等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是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人处事的道路。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倾注了老师大量的心血。正是由于他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在此,谨向王等等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同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你们!
田晓琴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