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时间:2019-05-13 20:0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第一篇: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轻者,厌学的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当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干预策略: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厌学成因,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措施,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厌学的困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18

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18

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1、父母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严重的家庭问题,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客观性变量和主观性变量两个方面。客观性变量主要是指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等。主观性变量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厌学学生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现在农村的家长,他们本人接受的教育就先天不足,有一定比例的家长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即使有的家长经济上比较富足,但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一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业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18

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由于传统的家庭道德受到冲击,一部分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2、学生自身的问题。①入学时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的一部分学生中,在小学的学习中,基础没有打好,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的下游,已经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习惯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完全没有自信,总觉得已经学不好了,因此学习兴趣更加没有了。②思想素质低,克服困难毅力差,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是“后进生”,平时纪律松散,毛病不少。老师的教育对他来说,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即使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还是缺乏毅力去克服。③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有一部分家长收入低,工作累,因此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大有“望子成龙”的思想,给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特别是学习本身有点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更加严重。④骨子里既自卑又自负,利已主义严重,多功利思想。这部分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吃不得半点亏。在初中生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借故不上课,严重的甚至逃学,成群结队,泡网吧、打群架,甚至敲诈小学生等。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8

3、学校中存在的问题。①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如: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作业量过大等,必然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②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当。教师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了因种种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期望很低。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厌学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师往往只把厌学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缺乏对厌学学生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把厌学情绪归之于学生,而极少归因于教育教学问题,没有从教育教学的不足上寻找引起厌学的原因,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由于对学生厌学的成因缺乏全面、科学的分析,必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走进误区。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教师如能经常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针对他们的学习的能力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及时反馈调节教学,是纠正学生厌学或变厌学为好学的一个重要措施。/18

4、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成是扼杀人性的教育。教育方法呆板,强调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很高。另外由于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己成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18

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潜力生身上,潜力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18

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18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三)理论依据

1、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课程标准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18

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18

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以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追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分类,在次基础上探索干预学生厌学可供操作的措施。

分目标: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

2、厌学学生学习目标合理设臵的研究

3、优化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 /18

4、情感补偿具体操作的研究

5、加强亲情感恩教育

6、利用活动转移学生的思维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

2、心智成长的训练

3、心理调整与疏导策略

4、利用团队的力量,榜样作用,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帮扶方式。

5、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因

6、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

7、对学生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18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填补了农村厌学学生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空白。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全体学生为研究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18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4、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5、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18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学历都为本科及以上,全部达标,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实战经验和研究能力,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师资力量上的保证,是实施本课题的坚实基础。

八、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和实施具体安排,预计实验周期为三年。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制定课题方案,专家论证、申报立项,拟定具体提出研究计划,论证开题。

实验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6月):个人建档,制定个体成长计划。建立健全干预制度,实施计划,落实调控干预措施,阶段测查评估,典型案例,阶段研究报告;

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完成实验后期测查,/18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

4、出版教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指导小组:

何柏才 曾旭 杨怀通 张远莲 赵志 肖清海 王家全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18

组长:赵友梁

组员:侯华山、徐文观、马治淮、杨继坤、何开军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邱兴国 闫登科 彭泽民 成尔平何太宏 周德坤 罗钦彦 周复正 邵丰 王斐 何政 彭晓军 余定川 马治烈 邓礼鹏 闫兵 雷仕荣 李继 冯光明 聂发志 熊东垣 王红梅 白良城 王碧明 胡晓丽 /18

王海波

子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 主研:王宇明、马治淮

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 主研:贺劲松、刘铖、付丽华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0元;购臵相关资料:5000元;各项活动经费:元;日常办公经费:10000元。/18

5000

第二篇: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应用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厌学情绪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去班级上课,经常借故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即使是到班级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听课,往往是走神、睡觉,甚至是捣乱,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臵之;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言行出现对抗及无所谓态度。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是顶撞、打骂老师,逃学和离家出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不,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

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

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心理,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二)问题的归因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严格要求、家长强制,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社会的“诱惑”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甚至走向痴迷的地步。有的同学受电影的影响,学蛊惑仔,凡事

以武力解决。一有一些争执就大打出手,甚至杀人、放火,还有一些甚至自杀。在现今社会中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有出现。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

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差生身上,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

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作者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

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

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

2、分析我校学生厌学成因

3、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及转化策略应用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现状调查

2、学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

3、学生厌学的家庭原因

4、学生厌学的社会原因

5、学生厌学的学校原因

6、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转化策略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为主体,互学互助为辅助手段,以此来促进和提高厌学学生的成长。

1、以校本教研为主,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2、以自学提升为主,辅之以互学互助,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3、以活动为线,辅之以各种讲座,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和成长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2009级3班,2008级3班,2008级9班为研究样本。以同级同类几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比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叙事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实验研究法: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调控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4、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5、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6、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厌学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转化策略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出版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赵友梁

组员:马治淮、侯华山、杨继坤、何开军、王宇明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农村初中厌学情绪厌学学生的家庭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学校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全体班主任及学校相关科室。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0元;购臵相关资料:5000元;各项活动经费:5000元;日常办公经费:10000元。

第三篇:《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研究方案

根据《荆门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精神,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为高效有序地开展课题,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有关精神,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研究中学生厌学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探求对策,为当前农村学校提供一套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教师提供帮助厌学学生走出厌学情绪,重新对待学习,投入学习,甚至热爱学习的途径和措施,同时也给农村学生一次对读书再认识的机会,重新审视读书在自己一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在中学生中,轻微的厌学,表现在学习中感到疲倦,难以坚持,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发生懒惰的行为,但是,等到调整情绪,或者进入课堂气氛后,或经过老师的疏导,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严重的厌学,是指厌学者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投入,效率低,记忆难,成绩差。严重的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阅读等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不难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虽经教育,但厌学心理难以改变,经常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行为。

国内许多省市就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不良影响的因素从不同层面进行总结陈述,有的概括为主客观因素,有的从文化程度、父母性格、教育方式等方面归纳。所谓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本地区的现状是否能借鉴已经形成成果的这些经验,有待商榷。只有进行深入调查,才能有的放矢。我校在合并后的几年,也深为学生厌学心理而苦恼,如果能解决学生厌学这一难题,学校发展将迎来新的局面。

三、理论依据

1、教育学理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荀子、王充等,就教学包括学习心理方面,有不少精辟的阐述,他们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他们强调教学方法,他们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心理。《礼记·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安闲而效果双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只有工夫的一半,又从而埋怨老师。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古罗马教育理论家昆体良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松弛的游戏活动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不可以体罚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坐落在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提出要让学生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走向多样化。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喜学、乐学。

2、心理学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发现潜能,凝聚集体,师生沟通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既“会学”,又“善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避免产生厌学的心理。

四、基本目标

1、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最佳融会处,寻找学生情绪兴趣与奋斗目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

2、大力进行学校的教学研究,摸索一套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3、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为建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

5、努力提高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水平,以科研促教研,推进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五、实施原则

1、系统性

在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从而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

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

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

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

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对厌学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

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

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

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9、乐学性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

六、相关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1、调查的主要内容

(1)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2)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的关系?

(4)中学的教学现状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如何?存在那些主要问题?

2、实验的主要内容(1)课堂实验

教学结合学生实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

a.过程突出主体的参与性。b.形式有趣味性和新颖性。c.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2)社会调查

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调查,了解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知识的价值。

a.选择调查专题。b.进行调查研究。

c.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

3、总结分析

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解决了因教学脱离学生认知实际导致学生厌学的问题。

七、主要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八、课题研究小组

1、组 长:贺明俊

2、副组长:赵成丽、董栋

3、组 员:胡春、王洪波、龚辉、刘红、高洁、段传贵、刘厚勇、袁海英、曹玲玲

九、具体安排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为2015年4月---2015年10月

1、进行课题申请立项工作。(4月)

2、研究讨论,编写课题实施方案。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师生清楚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进行学习培训,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5—6月)

3、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9—10月)

(二)第二阶段:(启动阶段)时间为2015年11月---2016年3月

1、设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问卷、中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问卷、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调查问卷等),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相应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具体实施操作做好准备。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培训工作,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

3、修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完善。

4、贯彻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5、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三)第三阶段:(提高阶段)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9月

1、举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会、交流会。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选活动(论文、案例、研究记录)。

3、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4、进行中期问卷调查研究工作。

5、利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与其他实验校进行交流研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间为2017年10月---2018年11月

1、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

2、撰写终结性研究报告。

3、召开学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

4、申请课题结题验收。

第四篇:《小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方案

《小学生厌学成因与对策》研究方案

一、课题界定:

厌学是指不喜欢学习,厌倦学习,认为学习是不快乐的。小学生厌学是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要消除厌学情绪,就的研究学生厌学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找出对策。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这一课题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学习中出现厌学情绪的研究,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以及找出相应的对策,消除学生厌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学习效果决定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被动地学习。学习兴趣的提高,就必须先消除学生厌学的情绪。

2、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学生快乐学习奠基。学习是快乐的,找出学生厌学的原因,消除厌学情绪,让学生主动地、快乐地学习。

3、研究学生厌学原因与对策,为教师快乐教学提供基础。学生有学习兴趣,主动地学习,教师在教学时才会更轻松,更快乐。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班中存在厌学情绪的学生。

四、研究目标:

1、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对学习的态度。

2、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查找学生厌学的原因。

3、根据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找解决对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五、指导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3、新课程关于提高学生 素养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的理论。

六、研究内容:

1、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在校表现以及在家的学习情况。

2、学生的心理状况,主要是对学习的态度和兴趣。

3、学生的作业本等能反映学习情况的书面材料。

七、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直接观察研究对象,解决学生有哪些厌学的表现。

2、教育调查法:通过问卷、谈话、作品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的厌学原因。

3、教育实验法:选定个别研究对象为实验对象,针对其厌学原因,改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八、研究过程:

(一)研究时间:本课题研究时间为 2009年9月——2011年6月)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10月)深入调查,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本校的“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方案”子课题;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探讨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6月)

1、根据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

2、收集事实材料,分析整理材料,提炼出学生厌学的原因和对策。

3、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0年12月)进行资料整理、分析、整合,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4、推广阶段(2011年2月——2011年6月)

第五篇: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开题报告101

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

《学校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0908938A)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

()

《开题报告》

伊春市西林区第一中学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开题报告

伊春市西林区第一中学课题组﹡

一、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提要]

当前,厌学情绪正日益在中学生中蔓延,而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的伊春地区尤为严重。这种状况如果不及时地加以改变,小则影响个人的学业与前途,大则影响国家的人才培养与经济建设。

目前的研究,对于学生厌学的表现有了明确的阐述,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成因也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但是具体的预防矫正的办法还没有,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实验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预防厌学的方法,才能使每个孩子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所以,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道严峻的课题。

[关键词]

初中生厌学情绪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而伊春地区则要远远超过这一数字。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学生的厌学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关注。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我校多数学生来自于外出务工家庭,他们的家长长期在外务工,教育孩子既没方法,也没有时间。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让孩子愉快地学习”这一宗旨,提出了“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的研究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孩子,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讨论,找到根本原因,吸收各种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我校教师的实践经验,研究总结矫正和预防的方法,消除他们厌学情绪,变得爱学、乐学,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三、课题研究目标

1、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考查、把握

学生已出现的厌学情绪的来龙去脉,找到导致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

2、组织力量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改进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等方法,对厌学学生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3、在实验教师的分析与研究中,重视心理方法和多学科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厌学情绪预防和治疗方法,并且具有可推广的价值。

4、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学校心理保健工作的规律,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德、智、身、心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探寻初中学生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效果。

2.有助于班主任开展更加细致、合理、有效的工作,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

3.促进家长使用更合适的教育方法,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使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总结法。

五、工作步骤和计划:

1.理论研究阶段(2010年6月------2011年6月)

采用文献法,学习“会学—学会”理念、《中学生心理》.《中学生心

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解析》《突破困难·成功学习高

中生学习心理辅导》等文献,搜集、研究有关国内外教师教育过程的情报资料,科学界定关键概念。

2.现状调查阶段(2011年6月------2012年6月)

采用调查法,根据我校初中学生对“厌学”情绪较重现状设计调查问卷,立足于任教的初三年级学生,辐射初

一、初二学生,选择100名学生为

样本,进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3.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6月)

(1)方案设计阶段

制定“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2)方案实施阶段

选择本校“厌学”情绪较重的10名学生,采用“个案法”边实施,边跟踪观察,进行中学生教育个案研究。

(3)方案验证阶段

请有关专家鉴定“方案”,修正完善“方案”后继续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提炼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5年6月)

处理研究资料,提炼“扭转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案”撰写研究报告。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1、撰写《“厌学”情绪现状》的调查报告

2、撰写《“厌学”情绪较重的10名学生个案分析》研究报告

3、撰写论文《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

4、撰写论文《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

5、撰写论文《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治疗》

6、撰写《扭转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案》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朱政辉、于丽

组长:王亚珍

组员:米君伟、张伟、赵凤霞、周泠心、辛启明、菊东霞、张立新

校内课题组人员分工:

1、王亚珍:负责组织理论学习、课题的讨论和研究,进行过程管理。

2、张伟、米君伟:负责相关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整理。

3、辛启明:对“厌学”情绪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撰

写《“厌学”情绪现状》调查报告。

4、赵凤霞:对我校初中学生“厌学”情绪较重现状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中学生

教育个案研究。撰写《“厌学”情绪较重的10名学生个案分析》研究

报告

5、菊东霞:对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找到导致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撰写论文《厌学情绪产生的症结》

6、周泠心: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改进各学科的教学方法,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等方法,对厌学学生进行辅导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撰写论文《中学生厌学情绪的预防》、《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治疗》。

7、张立新:负责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研究资料,形成一套系统、科学、有效的厌学情绪预防和治疗方法,提炼《扭转中学生厌学情绪的方案》

研究报告。

八、现有基础:

1、教育学理论依据:

古罗马的昆体良(M.F.Quintlianus)是一位教育理论家,他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游戏、休息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避史体罚孩子,充分考虑孩子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学者、苟子、汉朝的王充等就学习心理也有不少精辟的阐述。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现代教育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强迫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才会喜欢学习。

2、心理学理论依据:

《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所谓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也就是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既“会学”,又“爱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厌学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愿意学、乐意学。

3、教研基础:

在“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省级重大课题一项,正在准备结题。我校通过课题的研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骨干教师。

九、资金保障:

学校成立了课题资金保障小组,以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十、资源设备、教研手段:

我区早就提出“教育强区”的发展战略,新建一个图书馆,给各校配备了微机室,各个办公室安装了可上网的电脑。我校拥有近万册图书的阅览室,先进的印刷设备,以及1000多名初中学生。这些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过程管理:

1、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会,研究课题的完成情况和存在问题。

2、每年向实验区上报阶段性总结报告。

3、对实验教师进行常规性培训,保证实验工作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4、做好档案管理。

1)档案的搜集、整理、保存。

2)各种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保存。

3)实验教师个人研究成果的管理(复印件)。

4)人员变动的申请和备案材料。

5)定期组织活动的记录。

6)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研究的记录和音像材料。

7)性成果阶段和总结。

十二、实验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发展、培训阶段

首先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朱政辉担任,指导小组组长于丽,实验教师为学校政史地组年轻骨干教师;其次,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并派实验教师参加市、区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有关课题实验的会议,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

十三、培训内容及主讲人

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王亚珍)

2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赵凤霞)本课题研究的方法(米君伟)

4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表述

1)论文、案例、叙事、反思(鞠东霞、张立新)

2)活动设计、研究报告、调查报告(辛启明、刘颖)

5)本课题研究的分析、总结(王亚珍)

下载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优秀范文5篇)

    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富强初中王开科 【内容提要】 农村初中生厌学相当严重。其厌学心理成因主要有: 社会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缺失;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农村小学生厌学情绪问题研究 摘要:厌学是在当今农村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厌学情绪毫无疑问会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和家庭和谐氛围。本文通过分......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圩丰中心小学:程洪奎 摘 要: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心理......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江山市上余镇上余中心小学 徐艳秋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

    农村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及其转化对策研究,对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先分析了后进生......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

    《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疏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庭生活状况的改善,学校育人环境也在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然而,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却......

    农村初中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单 位: 西张庄镇中心学校 撰写人: 何俊玲 日 期: 2014.11 一、课题的内涵概要 当今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生活状况不断改善,家长素质不......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