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论文
浅谈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和对策富强初中王开科
【内容提要】 农村初中生厌学相当严重。其厌学心理成因主要有: 社会发展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缺失;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弱化;学校资源的缺失存在的诸多...【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厌学成因对策
“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的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这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抱怨声。当前,无论是教育管理者或教师只要提到现在的学生都异口同声说出普遍问题→厌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生极为严重。为此,2011年我校申报了《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在进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深入到学生中,对厌学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学生厌学的原因
1、社会发展的影响。伴随打工浪潮,一部分打工人在外发了财,将房子搬迁到城镇,另一部分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未等孩子毕业,就进入打工行列。每逢过年,看到务工返乡的民工油头粉面,西装革履,穿名牌,开着小轿车„„相反,苦苦在大学发奋学习的兄弟姐妹们,家里负债累累,毕业不分配,为找一体面工作而四处奔波,花费金钱,还白白浪费几年挣钱的机会,大部分最后还是进入打工行列。有的还为自己初中同学老板打工。目睹这一切生活现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长期耳濡目染,考学不再是多数农村孩子的奢求。在校园里常常听到学生公开说,读书无用,上学受穷,将就初中毕业,打工挣钱。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潮在农村悄然兴起。
2、家庭教育影响
绝大部分农村父母因文化水平较低,不懂科学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终日为生计而奔波而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留守儿童现象严重,家长打工,孩子要钱绝对满足,上学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但孩子缺乏亲情,家庭教育缺失,子女的起居和学习状况处于放任自流现状,长时间形成惰性,慢慢的对学习丧失兴趣。
3、学生学习动机的弱化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引起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前些年,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就是希望上大学。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好工作,有了工作,就意味着一辈子不用发愁。
可是,改革把这一切都改变了,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竞争陈伟必然的社会现象,各行业结构调整、减员增效、优化资源配置,下岗失业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再新鲜。这意味着有了工作,也随时有可能失去。而教育体制的改革的进行,更加剧了这种不稳定。加上国家对大学生不再包分配。面对这样的现实,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有积极自我观念的学生还能比较努力地学习,二那些文化课不太好,自我观念消极的学生,由于对上大学失去信心和渴求,学习动机变得模糊,所以只是为了家长、老师在学,被动地学,因而内心则对学习充满厌恶在生活水平优越的的今天,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并不是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不重视学习,胸无大志,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学校混时间,度日子。对学习没兴趣,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贪玩怕吃苦,比阔赶时髦,对老师的诚恳劝导有逆反心理。
4、学校教育资源的缺失
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活动空间小,时间紧、任务重。特别是农村学校受场地、设备师资等方方面面的制约,大型活动开展少,专业教师缺失,学生整天封闭在校园里上课,作业、吃饭、睡觉,索然无味。再考虑质量和安全,大部分学校根本不开展活动。好教师、专业教师源源不断的调走,致使学校课程失调,教学水平低,加上教师不注重教学研究课改理念陈旧,课堂枯燥无味,严肃呆板;作业铺天盖地,机械重复。辅导千篇一律,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久而久之便易出现厌学情绪。
5、懒惰思想严重
许多学生不按照学科的特点学习,一懒于做实验(初中阶段的许多理化生实验,学生都可以自己动手在家做的)二是懒于思考,导致许多学生按照其他学科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导致成绩低下,沦为“差生”。我们总结为“懒惰型”。
6、意志薄弱,克服困难毅力差。
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有过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上不愿独立思考,依赖老师辅导,一旦失去辅导成绩一落千丈,一遇到难题,就叫苦不迭,整天没精打采灰心丧气,意志消沉,悲观失。
二、采取的对策
1、正确引导,认清形势
农民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有片面性,从家长到学生看到的仅仅是一些表面现象,典型,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帮助分析,正面引导,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认识社会。针对辍学务工的学生,我列举了本村和整个富强片一些真实的例子,从他们从事的工作、环境、安全、待遇、住所等方面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对照当年同班上职业学校、中专、高中的学生现实状况,加以比较。进而凸显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就社会飞跃发展,科技的进步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没文化的农民工将面临极大挑战,只有发奋学习知识和技术,出社会才有所作为,事例和道理,大大的激励学生积极性。
2、家校交流、教换帮扶学生进步的策略
教育孩子,是家长的责任,教师的责任,然而现状是家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交托到教师的手中,教师的责任重大啊。父母一味的去挣钱,然而我经常在和家长沟通时时情真意切的说:外出务工挣钱固然重要,但你的孩子前途跟重要呀!钱年年可以挣,但子女的学习关键只有几年嘛!把孩子培养成才了,今后会轻松挣更多的钱。一部分家长听后终于留在家里照顾孩子,因为,孩子的教育,家长是无法代替的。为了一切学生和学生的一切,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统计并致信予家长,分析得失。其次,召开家长会,比如:期中考试后的“问题诊断”,师生家长“会诊治病”。共同寻找学生退步的原因,家校商讨制定保进步策略。同时开展“班主任周家访”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3、营造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要依靠一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语言应生动富有趣味性。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其次,大力开展各项活动,开展“唱红歌”、“中华诗文诵读”活动。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艺术和科技竞赛等活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低于1小时,形成特色大课间和两操活动模式.成立4个兴趣小组“书法”、“篮球”、“美术”、“写作"按时进行培训。你瞧:教室里全神贯注地学,校园里歌声飞扬,书声朗朗,操场上生龙活虎的动,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展示的平台。
4、明确学习动机 加强自我教育
学习是为了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使自己更好的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而不是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就意味着一辈子不用发愁。其次、要加强自我教育,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期,自控能力较
差,经济条件较差,获取知识的信息面较窄。因此,学校务必创设浓郁氛围,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环境。在政治课堂上、校会上、班会上对学生进行人生前途理想教育,革命教育,感恩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形成一个比学赶超争上游的学习氛围,激励更多的学生自我鞭策奋发向上的意识。、帮助学生消除懒惰思想。告诉学生懒惰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在懒惰毁掉你之前,务必毁掉懒惰,教会学生有效地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快乐、轻松中去汲取知识,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学校中教师有意识的和学生一起经行手动操作实验,树立榜样 多方面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6、帮助学生提高意志力。首先,告诉学生在遇到学习阻力时,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底。其次,通过战胜困难的名言进行教育,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完成的任务,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要完成。社会之河的圣水就是因为被一股永不 停滞的激流推动向前才得以保持洁净。这意味着河岸偶尔也会被冲垮,短时间造成损失,可是如果怕河堤溃决,便设法永远堵死这股激流,那只会招致停滞和死亡。——泰戈尔 学习也是如此。
总之,影响学生厌学的原因来自社会、家庭、学校、自我教育的四大板块。经过2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发现,转化厌学生问题,仅靠教师不能解决,需要家长的帮助,而家长对待厌学孩子的教育能力提高,需要教师的帮助。为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变我校学生厌学的现状,教师有责任帮助不会教育孩子的家长提高教育自己孩子的能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二零一二年三月一十五日
第二篇: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应用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情绪:是学生对学习以及与学习有关的事表现出厌倦甚至厌恶的心理现象。厌学情绪在中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兴趣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去班级上课,经常借故迟到、早退,甚至无故缺课;即使是到班级上课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意听课,往往是走神、睡觉,甚至是捣乱,严重扰乱课堂纪律,使教学无法正常进行;他们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臵之;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言行出现对抗及无所谓态度。厌学情绪的极端表现是顶撞、打骂老师,逃学和离家出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不,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
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
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心理,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二)问题的归因 1.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严格要求、家长强制,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2.社会的“诱惑”
改革开放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大潮,五光十色的生活,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多样的诱惑,由于他们思想不成熟,理智不健全,选择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往往被许多消极因素所吸引,所迷惑,从而抛弃学业,迷恋享乐,甚至走入歧途。网络游戏的不断发展,厌学的学生大多迷恋游戏、上网,有些本来热爱学习的学生由于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后,逐渐荒废了学业,甚至走向痴迷的地步。有的同学受电影的影响,学蛊惑仔,凡事
以武力解决。一有一些争执就大打出手,甚至杀人、放火,还有一些甚至自杀。在现今社会中诸如此类的报道时有出现。
3.家庭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
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差生身上,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
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的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作者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
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
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厌学现象及表现
2、分析我校学生厌学成因
3、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对策分析及转化策略应用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现状调查
2、学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
3、学生厌学的家庭原因
4、学生厌学的社会原因
5、学生厌学的学校原因
6、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的转化策略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学生家长、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为主体,互学互助为辅助手段,以此来促进和提高厌学学生的成长。
1、以校本教研为主,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2、以自学提升为主,辅之以互学互助,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成长。
3、以活动为线,辅之以各种讲座,促进厌学学生的转化和成长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2009级3班,2008级3班,2008级9班为研究样本。以同级同类几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比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叙事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实验研究法: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调控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4、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5、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6、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厌学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转化策略应用研究实施方案;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出版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赵友梁
组员:马治淮、侯华山、杨继坤、何开军、王宇明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农村初中厌学情绪厌学学生的家庭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学校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的自身原因》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全体班主任及学校相关科室。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0元;购臵相关资料:5000元;各项活动经费:5000元;日常办公经费:10000元。
第三篇:农村初中生厌学情绪珠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研 究 方 案
主研:赵友梁 王宇明 马治淮 贺劲松 付丽华
一、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县城以下的乡镇初级中学学生。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轻者,厌学的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但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又不得不走进学校。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多思多虑,容易发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厌烦,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重者,当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的时候,当他觉得上学学习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的时候,他就可能会从心底产生对上学和学习的厌恶情绪,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干预策略:以我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厌学成因,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出可供操作的措施,让更多的学生摆脱厌学的困扰。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小锟,男,14岁,八 年级学生。初一成绩一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进入初中二年级以后,成绩下降。父母在上海务工,每年才能回家见一次,由外祖父管理教育。今年九月,租房到街道居住。最近,上课的时候不专心,自习课上经常与其他同学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多次不交作业,还常常在课堂上吃零食,老师多次教育,没有多大变化。偶尔/18
有不到学校的情况出现。
小萍,女,今年15岁。小萍读小学的时候,父母感情不好,最终离异。她和姐姐都由父亲抚养。初中一二年级,她的学习成绩位于全班中等水平,其他方面也还可以。最近几个月,发生了较大变化,数学课还在认真学习,其它课程几乎已经放弃了。
小涛是一名九年级学生,今年14岁。他从小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可到了初中,初一时成绩还是很好,处于班级的上等水平,到了初二,随着功课难度的加深,他的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因为考试成绩差,多次遭到家长责骂,老师的批评。一次,班级一个同学告诉他,网上有许多游戏很好玩,因而迷恋上网,有时候,深夜起床,上网玩游戏。最近,他就觉得心里特别烦躁,经常说头痛,不想上学。上课也是无精打采的,提不起精神,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老师对他多次批评教育,都无济于事。他不愿意听课,不愿意记笔记,特别是英语课,拿起课本就烦。
近年来,我国屡次发生中小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的骇人听闻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发了对我国教育制度、考试制度、评价机制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同时,“农村初中厌学学生”也成为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它给无数师生带来了福音。然而,我们在为素质教育大声喝彩的时候,同时也为不少青少年忧虑,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中学── 尤其是农村中学中,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18
甚而对一向视作“宝”的分数也不再看重。对此,教师也在犯难,“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不难看出,“厌学”已成了制约教育教学工作的瓶颈之一。这个学习阶段可能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命运.这个尴尬的成长阶段,不合适宜的出现厌学,是我们的同学、家长和老师所不愿面对但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棘手问题。
1、父母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严重的家庭问题,影响学生厌学的家庭教育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客观性变量和主观性变量两个方面。客观性变量主要是指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联系的各种客观因素,如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等。主观性变量主要指家庭教育中与家长本人的观念、意志、行为等相关的因素,如家长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厌学学生的家庭,家长的文化程度均偏低。现在农村的家长,他们本人接受的教育就先天不足,有一定比例的家长既无能力又无恰当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即使有的家长经济上比较富足,但是精神生活贫乏,对子女的教育不得法,他们给子女足够的零花钱,用于吃喝玩乐,而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导致厌学;一部分家庭生活贫困的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学习上缺乏主动进取精神,也导致厌学。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不当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指对子女学业成绩、就职前途的主观期待。大多数厌学学生的家长并不是一开始就对子女学业抱着低期望的,他们起初对子女也抱有较高期望,但缺乏积极有效的教养行为,以后随着子女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他们逐渐降低了/18
期望水平,教养行为也进一步消极,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子女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家长一方面抱着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这同样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进而厌学。
由于传统的家庭道德受到冲击,一部分家长生活作风上的不检点或家庭的破裂,使一些学生在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从而导致厌学。有的父母无所事事,无所追求,也影响子女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天钟,进而导致厌学。
2、学生自身的问题。①入学时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厌学的一部分学生中,在小学的学习中,基础没有打好,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的下游,已经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习惯于老师的批评,同学的瞧不起,心理上对学习产生了畏惧心,完全没有自信,总觉得已经学不好了,因此学习兴趣更加没有了。②思想素质低,克服困难毅力差,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时就是“后进生”,平时纪律松散,毛病不少。老师的教育对他来说,已经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即使已经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还是缺乏毅力去克服。③压力大,心理负担重。有一部分家长收入低,工作累,因此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大有“望子成龙”的思想,给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特别是学习本身有点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更加严重。④骨子里既自卑又自负,利已主义严重,多功利思想。这部分学生对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吃不得半点亏。在初中生中,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借故不上课,严重的甚至逃学,成群结队,泡网吧、打群架,甚至敲诈小学生等。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8
3、学校中存在的问题。①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着升学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更难做到针对厌学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在“应试教育”模式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支配下,在教学方法上,必然是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特别是忽视后进生,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如:学习时间过长,考试次数过多,作业量过大等,必然然会加剧学生学习成绩上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导致更加厌学。②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不当。教师在教学上往往重视学习优、中等生,而忽视了因种种原因导致厌学的学生。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抱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期望很低。教师对厌学学生的消极期望更加影响了他们的自我判断、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使他们进一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另一个问题是对厌学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教师往往只把厌学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教育对象,而不是能动的主体。他们缺乏对厌学学生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忽视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把厌学情绪归之于学生,而极少归因于教育教学问题,没有从教育教学的不足上寻找引起厌学的原因,而把责任全部推给学生。由于对学生厌学的成因缺乏全面、科学的分析,必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走进误区。
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优劣。教师如能经常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并针对他们的学习的能力提出恰当的教学要求,及时反馈调节教学,是纠正学生厌学或变厌学为好学的一个重要措施。/18
4、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较大。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社会上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会使学生无心学习,而一心想弃学赚钱。又如近年来一些内容不健康的电影、电视、录像、图片、图书等在社会上的传播,对涉世不深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会产生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因此而无心学习或染上不良习气。中学生时代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若交上不三不四有流氓习气的朋友,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相关研究述评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成是扼杀人性的教育。教育方法呆板,强调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的难度也很高。另外由于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己成型,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再加上能力的限制,所以即使日本也已经有了新的教育理念,但是新的价值取向并不能很快地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改变已有的授课方式和教育行为。国外对于学生的厌学研究主要从学生的生理、心理进行研究。在哈维曼德尔《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及对策》一书中指出有的孩子厌学是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怎样努力,都会掉到别人的后面。因此,就感到灰心丧气,从而/18
产生厌学情绪。”美国的苏白劳德认为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是有心理疾病,解决的方法是教师要从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疾病,解决厌学问题。
此外,有研究表明厌学情绪主要表现在潜力生身上,潜力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差生极容易自暴自弃,以逃学、旷课的方式逃避学校生活,他们对于自我前景感到渺茫,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所以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这种消极情绪很快就影响了差生的各种行为,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方面会形成一定障碍,有的表现在害怕与人交往,不敢亲近别人,而有的就表现在强烈的逆反行为,与学校生活格格不入,逃避他人,逃避学习,严重的干脆退学。国外研究分析表明,初中生由于厌学,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正确引导,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学校暴力、青少年自杀等,有些青少年离开学校游荡街头、吸毒、贩毒,少年犯罪率也逐年增长。
2、我国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内有关厌学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专门的论著很少,崔雅的《孩子厌学怎么办》,也只是从家庭因素入手,如家长的过高期望值,家长的过分溺爱,家庭环境不良,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相关的东子的《快乐教育18法》,主要从学校的教育制度,教师的个人素质等因素来分析厌学的成因及对策,有的论文及课题青少年群体学习压力大、自由发展空间狭小;闲暇时间的利用与分配表现单调、畸形;自然天性受到压抑,创造明显不足。有研究主要从课程视角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资源的“城市取向”,课程设臵的“专业化取向”,课程标准的“城市取向”,课程理论/18
和课程内容的“政治伦理取向”,课程决策的“强势群体取向”,等等。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以及实用的知识,当他们觉得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与他们今后的谋生联系不大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又由于课程超出了初中学生的兴趣范围而产生了学业困难,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目前学生的厌学现状,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孙庚的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研究与对策》以厌学心理的研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对厌学心理进行了阐述,所谓厌学心理就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学习心理。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体制的僵化,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师生关系紧张及过重的学习负担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厌学心理;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不良的社会风气,不良的文化环境,社会不公平及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是引发学生无心于课堂学习的原因;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自身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主观要求不严等,也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加以综合归纳,并结合本人几年一线教学经验,进行详尽的原因分析及对策阐述,更注重素质教育的切实实施,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城市与农村生心理的不同解决办法等,力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2007苏州大学的吴军的教育硕士论文《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着重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中学学生厌学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通过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推进所在学校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的改革,力争使学校各方面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18
从上面的综述来看,学生厌学问题已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关注。不过他们的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方面的研究,而且触及到农村初中生厌学现状的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却不是很多。基于上述原因,所以,提出这一研究课题。
(三)理论依据
1、强化理论。斯金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当主体学习时反应速率就增强,不学习时反应速率则下降。因此他把学习定义为反应概率的变化。在他看来,学习是一门科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则是一门艺术,是把学生课程标准结合起来的艺术,是安排可能强化的事件来促进学习,教师起着监督者或中间人的作用。斯金纳激烈抨击传统的班级教学,指责它效率低下,质量不高。他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对教学进行改革,设计了一套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方案。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18
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四)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18
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农村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农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以学生的厌学行为、表现追究发生的原因,并进行分类,在次基础上探索干预学生厌学可供操作的措施。
分目标:
1、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
2、厌学学生学习目标合理设臵的研究
3、优化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 /18
4、情感补偿具体操作的研究
5、加强亲情感恩教育
6、利用活动转移学生的思维研究
四、研究内容
根据研究目标,确立了以下具体研究内容:
1、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
2、心智成长的训练
3、心理调整与疏导策略
4、利用团队的力量,榜样作用,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帮扶方式。
5、激发主动学习的动因
6、唤醒学生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
7、对学生的评价研究
五、研究假设、预期目标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假设
纵观我国现代农村教育,不难看出,农村初中中厌学学生很多,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进,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导致城乡教育差距拉大,不利于山村教育的发展,如果加大对农村初中厌学学生的转化,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将有利于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社会的和谐。
(二)预期目标
1、找出我校有代表性的学生的厌学表现。/18
2、分析我校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
3、了解我校学生的厌学情况,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我校的教育教学的改进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建议。
4、对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层提供借鉴性学生管理策略。
5、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形成论文集,报告,出版《教研园地》等。
(三)创新之处
填补了农村厌学学生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空白。
六、研究样本的选择
以我校全体学生为研究样本。
七、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思路
以总体规划——分项分层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检测与小结——针对新的问题修订措施——对修订措施展开实施——目标性检测与评价为整个研究的总体思路。重点研究在农村初中学生中厌学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得到锻炼和提高。以此得到转变。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为了改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由研究者进行具体的实践研究和论证。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课例、典型实验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各种个案进行细心地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以进一步提出建议。
3、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过程中、结题时,均以实验对象为对/18
象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分析,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4、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相关厌学学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研究寻找可靠的理论依据。
5、叙事研究法:对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与揭示。
(三)实施策略: 学校总体规划
首先对学校的厌学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综合分析,制定出学校对厌学学生的宏观整体研究规划。制度干预
一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对厌学学生行为加以适时的引导与规范,二是进一步落实好我校已有的评价制度,对评价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活动培训
1、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法,提高课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对厌学学生现状以问卷调查、无结构访谈等形式展开对实验样本和对比样本全面调查、分析,形成厌学学生实践研究的参照基点,建立实验样本个体成长档案。以课题组与厌学学生个体相结合的方式,帮助每一位实验对象分析其成长的特点,拟定个人成长中长期计划,力争做到持续发展与阶段目标相结合、个体成长与同伴互助相结合、自我监督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全程记录厌学学生成长的历程。/18
3、继续创造性地抓好常规校本教研活动。
4、每个研究人员确定实验研究个体,建立个案成长记录 动力支持
1、物质基础。学校现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投影机、视频展示台等都已配臵,逐渐走向了办公教学信息网络化的轨道。且学校每年都投入一定的经费购买各种教学影象资料,确保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先进。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2、师资基础。
领导小组中赵友梁校长,对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亲自参与课题的研究,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学历都为本科及以上,全部达标,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实战经验和研究能力,这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师资力量上的保证,是实施本课题的坚实基础。
八、实施步骤及研究措施
(一)实施步骤
根据课题研究总体目标和实施具体安排,预计实验周期为三年。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12月):制定课题方案,专家论证、申报立项,拟定具体提出研究计划,论证开题。
实验研究阶段(2010年12月——2012年6月):个人建档,制定个体成长计划。建立健全干预制度,实施计划,落实调控干预措施,阶段测查评估,典型案例,阶段研究报告;
总结结题阶段(2012年6月——2012年9月):完成实验后期测查,/18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接受专家检测,结题。
(二)研究活动计划(附件)
(三)研究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弄清本课题与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紧密关系,增强教育科研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加强师资的培训。对所有参研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操作要求。邀请专家诊断指导。每阶段完后,邀请上级有关教育专家对课题进行验证,进行评估和指导,为下一阶段课题的进行提出明确的方向。
3、建立健全研讨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4、及时总结。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经验交流会,研讨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方案,以有效地推动研究工作的开展。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1、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
2、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专集、教研论文、典型案例,子课题成果;
3、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报告。
4、出版教科研专刊《教研园地》。
十、研究人员的分工 课题指导小组:
何柏才 曾旭 杨怀通 张远莲 赵志 肖清海 王家全 课题组织领导小组: /18
组长:赵友梁
组员:侯华山、徐文观、马治淮、杨继坤、何开军 课题实验研究机构: 课题主研
赵友梁: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成果推广。
王宇明:负责对《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组织调控和相关制度建设,组织构思整个课题研究实施工作,沟通协调有关研究关系,并负责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马治淮: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理论指导和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贺劲松: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的档案建立及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付丽华:负责《农村初中生厌学的成因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课题中厌学学生资料的收集和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参研人员:邱兴国 闫登科 彭泽民 成尔平何太宏 周德坤 罗钦彦 周复正 邵丰 王斐 何政 彭晓军 余定川 马治烈 邓礼鹏 闫兵 雷仕荣 李继 冯光明 聂发志 熊东垣 王红梅 白良城 王碧明 胡晓丽 /18
王海波
子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子课题《学生行为习惯及自我评价的研究》 主研:王宇明、马治淮
子课题《学生心理调整和疏导及自我向上意识策略研究》 主研:贺劲松、刘铖、付丽华
十一、研究经费预算
业务培训:10000元;购臵相关资料:5000元;各项活动经费:元;日常办公经费:10000元。/18
5000
第四篇: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学困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作为跨世纪一代初中生却存在着严重的厌学心理,这是一个值得许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值得社会和家长关注。这一心理的主要表现是讨厌学习,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对学校、教师心怀不满,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课程,上课不注意听讲,走神、捣乱、睡觉……对一切学习活动如练习、作业、考试等漠然臵之,甚至由不学混学到辍学。如强迫其学习,则会有痛苦、紧张、焦躁的情绪出现或者言行的对抗及无所谓态度。是什么原因使之厌学呢?
1.缺少理想抱负,“混”字当头。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有些初中生对目前升学乃至就业产生困惑和迷惘,看不到求学的出路,认为上学也无用,最大理想便是混三年,拿个初中毕业证。有的学生本身不愿意上学,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已来学校混日子。在校不学习,到家骗父母。还有的学生上学只是为了在学校有伴,能满足自己对伙伴友情的需要,同时又可躲避父母的唠叨,家中的劳动,把学校看作避难所,而不是求知的地方。学生张某如是说:“上大学?也考不上,考上啥用,还不如早挣点钱呢?要不是怕挨打,早不上学了。”
2.成绩差,失落了应有的自信心。中学生成人感很强,他们极要自尊,极要“面子”,却没有足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自尊的前提。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跟不上课,随着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他的负积累也越来越多,因此而苦恼,伤心落泪。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很要“面子”而不能找回“面子”的他们上学只能使自己“丢人现眼”,几次失败后,信心丧失了,于是开始厌学。女生万某,只因自己成绩不好,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错,无论是外表还是家庭,但学习哪科也不行,太丢“面子”
了,多次想不上学,老师家长几经补救,仍没留住,早早地结束了学业。她说:“不上学了,在心理上对自己是一种解脱”。
3.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初中生当初带着喜悦走入中学的大门,然而面对他们的是比小学紧张得多的学习,严格得多的纪律,五花八门的课程,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尤其是住校生,乍一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饮食起居很不适应。愁闷、紧张、失望、思乡百感交集,感到的是苦是累,是不如意,于是心理上不堪“重负”,只有用弃学回家来解决,即使不弃学,也总是在消沉中学习。如学生何某,入学只一周,就“打道回府”了,原因很简单——中学太苦,庄严,不如小学松闲,自在。
4.兴趣和好奇心没有集中在学业上。花季少年的好奇心最强烈。他们当中一部分家庭富有,拥有高科技现代化的游戏玩具及影视设备,这些学生将好奇心及兴趣放在了这些上面,有的虽家庭不具备,但他们去个人游戏厅、录像厅中寻求乐趣,以满足好奇心。与此对比,学校里似乎显得贫穷,没有或很少电化教学手段,加上学校注意抓教学,却缺乏丰富多彩的活动,致使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因此,学生的兴趣在学业上发生偏转。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程没了兴趣,对学业不感兴趣,怎能不厌学。学生吴某,家中有高档摩托车,家电一应俱全。若问其父年龄不知道,但问他摩托车的品牌及驾驶,游戏机的玩试,无一不懂,然而功课呢?作业不做,上课不听,任你苦口婆心教谢,开导,就是不开窍,关键是不感兴趣,名符其实的心不在焉。
5.逆反心理作怪。初中生比小学生更追求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不仅要求学生之间平等,也要求老师对他们平等相待,渴望受到老师的新生与理解,这是第一个青春期学生的共同愿望。然而有的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驿学习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轻则训之,重则罚之,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
理,有针对性对抗训他的老师。只要这位老师上课,消极的产生头痛、心烦、气不顺,甚至想离开教室的心理:“积极”的就故意捣乱,气老师或干脆不上课,以示反抗。试想,不能亲其师,安能信其道。这是老师教育方法的失误给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产生的结果,学生走向了我们教育希望的反面。这种情况下厌学的学生因为有敌意,所以有时会酿成不良后果,如负气出走,离校返家等等。
6.抵挡不住诱惑。初中生模仿能力很强,从众心理普遍,渴望且现自己,而又难辩正误,抵挡不住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为了“显摆”自己,爱慕虚荣,攀比,穿金戴银讲时髦,崇尚服饰华丽讲派头,吸烟、酗酒、赌博、比“酷”、追星,唯独不讲学习,把对学习的精神都转称到了不正当情趣,缺乏高雅生活情趣,这样的学生又怎能有心思学习呢?女学生高某自入中学就表现出对“美”的追求,每天注重的是服饰打扮,为了一个“美”字,竟向商店赊账购物,平时出入照相馆,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在其父亲的怒骂下,辍学而归。
此外,造成厌学心理现象的还有家庭变故,家庭经济拮据,同学间的磨擦,早恋,以及心理偏差如自卑、自负、忌妒、孤僻、脆弱等等。
鉴于此,笔者认为为了预防和“治疗”学生厌学心理,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多进行理想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落实素质教育,让中学生一路走好,以良好心态,积极主动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第五篇:初中生厌学心理成因的家庭原因分析及对策
初中生厌学心理的危害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成增长之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对全国20多个省市1万余名小学生的调研表明:我国四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情况调查”显示,27.7%的中小学生存在厌学问题;新华网报道北京中小学有三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性和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可见,“中小学生厌学现象严重”之说不是空穴来风。如此高比例的学生厌学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
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有趣,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只是操作的能力有所差异。自2005年成为一名德育处工作人员之后,更多的接触的是问题学生,这些学生有的是影响班级课堂纪律,有的是上花课或逃课,有的是向家长撒谎多要钱用于去网吧、买零食吃、甚至发展为吸烟、打架等行为。通过与班主任用家长的沟通了解,发现这些学生的问题虽然表现不同,但基本上都存在严重的厌学现象。
一、厌学的危害分析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厌学问题已成为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厌学表现为很多种形式,如: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孩子就喊“肚子疼”、“头痛”等;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看不进去”;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或者转移话题;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不够”。
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与在校生逐渐脱离,厌学情续更加严重,对学校、老师越发心理排斥,造成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极容易与校外不良人员接触,以至于最后辍学,提早进入社会。而又由于这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判断能力差,极容易受到不良的引诱,或因一点点蝇头小利的诱惑,进而走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我所接触过的问题学生中,有一位王同学,单亲家庭,跟随母亲生活,而母亲由于到外地做生意,把他寄养在姥姥家,姥姥身体不好,姥爷又管不了他,从小学起这个孩子就是学校的有名的问题学生,学校老师拿他没有办法。进入中学后,在校行为习惯极其不好,不仅课堂上影响班级纪律,班主任和科任管不了,而且经常影响学校的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在校内多次强抢强借、打架、吸烟,给学校和班级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初二下学期,这名同学开始经常逃课与校外人员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成了常事。
因此厌学情绪是学生向问题学生转变的起始,又是问题学生越滑越深的加速剂。在学生出现厌学情绪的开始不及时消灭这种不良的情绪,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无法逆转的伤害。
二、中小学生厌学现象解析 个体行为仅仅是个体现象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当某个体行为较为普遍存在时,该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样,个别学生厌学也仅仅属于一种个体行为,而不是一种社会现象。当厌学较为普遍存在时,厌学就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中小学生承受极大学习压力。尽管国家一再“减负”,但实际上学生“课业负担”越减越重。中小学生难以承受,又不能公开反对。部分学生就采取消极学习方式,对成人所掌控、认可的世界以批判、逃避和抵抗。由于青年亚文化代表青少年群体的利益,对成年人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其突出特点是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
三、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家庭原因及对策
要想避免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我们要大致分析一下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我们主要从家庭原因进行分析及寻找对策,以期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有所帮助。
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七零后,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使孩子失去了玩的天性,当孩子到了逆反期,就开始与父母对抗,以不学习做为一种反抗方式,就像弹簧压的越狠反弹的就越高,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每个家庭的特定历史与文化对学生成长影响深远。作为孩子首任教师的父母应注重合理性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育学生优良品德与良好的阅读、学习、作息等习惯。
首先,家长要正确处理“学而优则仕”传统文化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现代思想观念的矛盾。受前者文化观念影响,家长对子女学习要求极为严格,易使子女对学习心生厌烦。后者则会影响子女学习积极性,使子女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家长应树立科学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合理性认识与定位,既不过分渴求,也不抵制。
其次,家长要着手营造良好家庭文化氛围。
第一,要创设良好家庭学习环境,营造书香家庭氛围。家长带头并鼓励子女多读书、读好书;给子女独立的学习空间,允许子女阅读个人偏好书籍、订阅自己喜欢的读物,以养成子女好读、乐读、随时随地读书的习惯;低年级学生喜欢玩耍,自控能力较低,家长应帮助子女养成先学习后玩耍的学习生活习惯和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
第二,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进取家庭氛围。家长的口头说教对子女的教育影响效果甚微,应注重言传身教,多给子女讲述励志奋斗的故事,同时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事业、学习要积极进取,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如此子女尚能效仿,养成学习努力、积极进取的意识。
第三,撒播爱心,打造和谐家庭氛围。“家和万事兴”。否则身心疲惫影响工作与学习。和谐、理智家庭中的子女没有压力只有温馨,其精力将集中于学习。因此,家长应尽量克制个人情绪,不暴力训斥子女,注重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
第四,平等对话,筑造民主家庭氛围。父母在子女面前要相互尊重,与子女平等对话。在子女产生问题行为时,应循循善诱以化解,切忌打骂严惩。
第五,家长要注意子女良好品德和顽强意志力的培养。家长要从自身言行、生活点滴做起,培养子女尊老爱幼、诚实谦虚的可贵品质;家长在关爱子女同时,一定要关爱、孝敬自己父母;同时要注重子女的受挫教育,在人生风浪中磨炼子女的韧性、耐力。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是一名优秀的“雕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