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时间:2019-05-14 06:0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知行为疗法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第一篇: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认知行为疗法概述

什么是CBT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是由阿伦·贝克博士创立的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目前,CBT已成为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被使用最多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对于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是否有效,部分人还存在着疑虑和/或误解。实际上从文献分析来看,CBT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中的疗效与药物相当;在中-重度抑郁症的治疗中,CBT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经CBT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患者。

英国NICE指南(指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美国APA指南(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爱丁堡皇家医学院SIGN指南(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国家临床指南)和加拿大CANMET指南(加拿大双相障碍治疗指南)都推荐CBT为心理治疗中的首选疗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CBT是一种优秀而有效的疗法,但CBT不是万能的:单用CBT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不推荐单独应用于中-重度患者,禁止单用CBT治疗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优秀的疗法需要被恰当使用。《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中的抑郁障碍管理部分共有九条内容,但没有任何一条内容直接提到如何进行用药管理,这与美国APA的治疗原则类似。所提到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如何建立关系、进行评估、患者监测、开展教育、提高依从性,这些问题通常比如何用药更为关键。精神科医生应学会两条腿走路,既会药物治疗,又会心理治疗。现在的情况是,我国的多数精神科医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训练。循证医学证明了CBT是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中最为有效的方法,美国已经将CBT纳入了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2000年之后,CBT的使用呈指数式上升,已经成为精神科心理治疗的主流。

反观另一方面,精神科药物的研发在最近十年却显出“疲态”,精神科疾病的复杂性等原因导致上市药品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主流观点认为人是特殊的,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动物,所以CBT这种从认知、行为角度入手的疗法就变得更为重要。CBT原理

有些人认为CBT很简单,CBT说简单确实简单,我们推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CBT关注的就是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而且主张认知会改变行为和情绪。反之亦然,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也会影响认知从而形成一个循环,对于深陷“恶性循环”的抑郁症患者,我们通过CBT治疗让其重归良性循环。

可是CBT操作起来并不简单,虽然法律给予了精神科医生做心理治疗的资格,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担。我们希望即便不能承担起心理治疗的工作,也应该有这方面的意识。精神科医生可以和心理治疗师组成合作团队,相对系统的心理治疗交给治疗师完成,联合治疗则由精神科医生负责。CBT的理论基础分为行为部分和认知部分。行为部分认为抑郁是丧失、失去、缺乏奖励或者不能获得奖励的结果,可以通过行为激活、问题解决技能等方法治疗。CBT从行为角度来说需要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刺激-个体-反应-结果(S-O-R-C)分析患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个体。

除此之外,还要进行纵向分析,因为所有的现象和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与发展过程、社会化过程、早期行为模式、个人信条和社会规则都有关系。CBT聚焦当下而非过去,我们不可能让患者重建个人经历,而应该让患者注重眼前。无论是思维或是行为的改变都有可能促使情绪改变,进而影响认知最终实现全面变化。

普遍认为对于抑郁症的患者应通过运动疗法达到激活的目的,安排活动中需要注意疲劳问题。所有人都体会过疲劳,这是一种不良体验。让一个抑郁症患者参加剧烈运动,产生疲劳不但不是一件好事,反而造成另一种痛苦的叠加。安排活动应该按照等级逐步进行,这一过程遵循不疲劳原则。所以,单独看每一个技术貌似都不难,但如何驾驭,如何联合使用是CBT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优秀的医生应该调动来访者配合你一起工作。CBT流程

短程CBT可以分为6次进行: 第1次:了解抑郁与治疗方法; 第2次:识别自动思维与行为激活; 第3次:对抗歪曲认知与功能行为; 第4次:改变归因方式与任务分解; 第5次:发现核心信念与问题解决;

第6次:复习、目标和计划、应对挫折和预防复发。

在进行12-20次的CBT时,前3次等于是把上述的短程治疗的第一次治疗进行放大,这期间的治疗主要是为之后的治疗做铺垫。CBT需要先激发患者的治疗动机,并不是上来就蛮干。认知行为治疗不是批评,不是挑错,更不是骂人。CBT过程中不应该表现出对患者的压迫性,相反应该以“人本”思想看待患者,前期治疗的铺垫和动机激发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心理治疗分两个层面:一是基础治疗,包括支持性治疗、激发动机、建立关系、发现问题、引导患者增加依从性;二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专门治疗。专门治疗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难,怎么在理论指导下使用是难点所在。如果没有前期的铺垫,上来就治疗是不可能达到疗效的。临床运用CBT的要点是: 充分的治疗关系 心理教育

激发治疗动机(药物、维持)对症状的自我监控 行为激活 认知重建 评估很重要 适应症

认知行为治疗可以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和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神经性厌食症、性功能障碍、药物依赖、恐怖症、慢性疼痛、精神病的康复期治疗等[3]。

其中最主要的是治疗情绪抑郁病人,尤其对于单相抑郁症的成年病人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短期治疗方法。抑郁症

认知主题:剥夺、挫败、失落。不合理认知:

极端化-抑郁者受挫后会无端地自罪自责,夸大自己的缺点,缩小自己的优点; 自责-把全部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表现出一种认知上的不合逻辑性和不切实际性。

消极思维:在他眼中的自己和未来,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他常常坚信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并且失败的原因全在于他自己。他坚信自己低人一等、不够聪明、不够称职、不够好看、不够有钱等等。总之干什么都不会成功,都没有希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观点常常是扭曲的,与现实不相符合的。

核心信念:我不好,我不受欢迎,别人不喜欢我。

核心信念和个人经历、他对重要人物的认同以及对别人态度的感知等因素有关。如童年有过重大丧失体验的人,孩子不能理解事情是跟他无关的,相反会认为和他有关,并且是由于他不好造成的,会形成“我不好”的核心信念。

抑郁症最大的风险是自杀。自杀的认知主题:

一是高度的绝望感(贝克认为“绝望”指“对未来的消极观念,消极期待或悲观”),绝望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自杀;

二是感到不能应付生活问题,断定所遇到的问题不可能解决,会感到无路可走。所以危机干预中让他们了解到事情有解决的可能性和可实行性,可以纠正不合理认知,降低自杀风险。焦虑症

焦虑症出现的认知主题:

1、夸大危险:对自己知觉到的危险过度夸大的反应;对事物的失控作灾祸性的解释。其认知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身体或心理、社会的危险,如怕死去、怕发疯、怕失控、怕晕倒、怕被人注视、怕出错、怕发生意外等,他们会有选择性地注意那些集中筛查身体或心理的威胁性信息。例如,当事人的一个亲友患心肌梗塞死去,她在目睹抢救过程之后,头脑中出现了“要是生心脏病就太可怕了”的想法,当夜睡梦中惊醒,感到心跳、胸闷,于是认为“已经得了心脏病了”,这种灾难性的想法和解释将焦虑推向了高峰,形成了第一次惊恐发作。

焦虑患者的核心信念:

我没有信心,我无能,外界是危险的。核心信念中多以”危险”为主题。危险的核心信念在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险的核心信念带来危险的自动想法,进而引起焦虑。强迫症

认知模式:

(1)、过高的不适当的责任感

对责任的错误理解这一模式是强迫症特有的表现形式。他们具有对事件的过高的责任感,惟恐失职与过高的使命感、内疚与罪恶感。

(2)、对威胁的评估

强迫症患者对危险及伤害性后果估计过高及对个人应对能力的估计过低。(3)、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的思维方式——控制和减少伤害的一种方式,也是强迫症状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此认知模式会增加对危险的过高评价。强迫症完美主义的形式包括:对事情的了解必须十分完美;什么都必须作到恰到好处;绝对对称,确定并在思想上能控制。

(4)、思维的至关重要性

强迫症患者因为害怕对不良后果负责,过分关注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思维与行为的界限不清,认为有某种思维将导致产生某种行为。(5)、过分要求控制

强迫症的核心是他们的生活需要外部的控制,需要绝对地控制他们的环境,通过一切都做的十分完美来减少危险和避免批评的一种方法,强迫症患者还要求自己的思想以避免危险和伤害,强迫观念是过分控制不容许的思维的正常的精神系统的崩溃。

(6)、万事要求确定

强迫症患者不能耐受对完美和危险知觉的不确定,对自我效能的怀疑是强迫症的认知方式之一。当事人苛求确定性的时候,他会反复说“我可能就是万一出问题的那个人”,认知治疗师承认这种存在的可能性而且不能被排除,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事人难以接受不确定性?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就会引出其采用确定性来预测事物的需要的探讨,它表明了当事人有完全控制的需要,否则灾难就会降临。神经性厌食

认知主题:集中在对自身外形、面庞、体重等方面的不合理认知。“我很胖”,“我不漂亮”,“瘦就是美”。

核心信念:

外形决定一切,我不漂亮,就没有人喜欢我。我没有吸引力。

禁忌症

包括患有幻觉、妄想、严重精神病或抑郁症的病人,受到严重的认知损害,不稳定的家庭系统的病人就不适合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不要高估患者的认知水平,90%的患者和我们不处于同一认知水平。患者会简单的以为CBT就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但医生并没有锦囊。那么医生在CBT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医生是一面镜子,医生要做的是帮助患者认知、了解自己,而不是直接提供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

不建立充分的治疗关系,不进行教育就不能让患者认识到这一点。医生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应该逐步退出患者的生活,而不是扮演患者导师、父母、伙伴之类的角色。医患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非现实的现实关系”:“现实”指的是我们要和患者面对面交流,“非现实”指的是我们不应该在患者的现实生活中扮演角色。患者需要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回归社会,医生不应该是他们的永久领路人。

中国的精神科医生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工作还不够完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篇: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

认知疗法的观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途径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它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认知治疗行为疗法的治疗原理

认知治疗----帮助当事人去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自动化思维。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干扰生活功能。例如:一位唯一在地震中生存的当事人,可能会将家人的死因归咎于自己身上而产生强烈的罪恶感。因此,认知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当事人找出不合理的信念,并且去对抗它,进而采取 更实际的想法和行动来平衡情绪。教导病患运动,可降低情绪迫力下的畏惧和过度关切身体症状。治疗期限通常每周一次持续一至三小时,做8至12次。学习如何有更佳的自我掌控,于某些情境下不适的平复技巧。

在叙述事件阶段或者在行为暴露时,治疗师必须亲切地倾听来访者的陈述,倾听他们荒唐的想法。治疗师可以选择重点放在来访者的叙述上,改变他们原有想法以及重新建构事实和反应方式上。利用治疗师点点滴滴搜集起来的信息作为出发点,去积极地探明来访者的消极、无意识的想法和信念,这些仍需要受到来访者自身的监控。

认知治疗对道德颓废、堕落,罪恶感(和害羞症状较有效。对于PTSD与情感性或焦虑性或人格疾患(反社会性、边缘性、做作性、自恋性人格疾患)并存的当事人,较常使用认知治疗法治疗。

知行为治疗的基本技术

在认知行为治疗中,可采用许多认知干预技术和行为矫正技术:

一些常用的认知技术

1.认识自动思维

在激发事件与消极情感反应之间存在着一些思想活动,可以是消极的自我陈述或是心理想象。例如,某患者看到狗便产生恐惧,在看到狗与恐惧反应之间他有一个想法是这狗会咬我,还可能有狗咬人的恐怖的想象。患者通常没有意识到这部分习惯的思维活动,称为“自动思维”。治疗可用Ellis的ABC理论说明激 3 发事件与反应之间有信念或思维活动B的影响作用,帮助患者认识自动思维的存在和影响。

2.列举认知歪曲

患者的心理或行为障碍与认知歪曲或错误密切相关,受其影响。向患者列举出认知歪曲,可以帮助他提高认知水平和矫正错误思想。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认知歪曲。

主观臆想:缺乏根据,主观武断推测。如某患者某件工作未做好,便推想所有的同事会因此看不起她。

一叶障目:置总体前后关系和背景不顾,只看细节或一时的总是而做出结论。如某学生一次考试中有一题答不出,事后一心只想着未答的那道题,并感到这场考试全都失败了。

乱贴标签:即消极偏面地把自己或别人公式化。例如某一患者将孩子学习不好归于自己,并认为自己是个“坏母亲”。

非此即彼的绝对思想:认为不白即黑,不好即坏,不能容错误,要求十全十美。例如某位患者有一次考试未达到预定目标,便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一切都完了。

3.改变极端的信念或原则

用现实的或理性的信念或原则替代极端或错误的信念原则。例如,某一极端的信念是:我应该并且一定要得到我想要的东西,这是我的权力,相应的更现实的自我陈述是:尽管我非常想得到某件东西,但我只是有权利去争取,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要得到或别人一定要给我才行。另一极端的信念是:如果我为某事努力 4 工作,就应该获得成功。相应的现实的信念可以是:一个人无法保证事事都能成功,努力并不等于成功,而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

4.检验假设

认识并矫正认识歪曲、错误思想的一个方法是检验支持和不支持某种错误假设的证据。例如,某一患者在受到挫折后,认为自己“一事无成”、“别人都看不起我”非常抑郁,实际上,他成功地做过很多事,大学毕业,并曾经是企业经理。检验假设这一过程不仅帮助患者认识事实,还能发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歪曲和消极偏面的态度。

5.积极的自我对话

此技术实施方法有二种,一种是要患者坚持每天回顾并发现自己的优点或长处并记录:另一种方法是要患者针对自己的消极思想,提出积极的想法,如下面例子所示:

消极想法 积极想法

我很愚蠢 我会聪明些的

我从不知道如何讲话 我能够思考一些总是并表述清楚

我没希望了 只要努力,我会改变的 我太软弱了 我会坚强起来的

6.三栏笔记法

前面介绍的一些方法可以通过此法实验,让患者在笔记上面画二条线分出三栏,左边一栏记录自动思维,中间一栏记录对自动思维的分析(认识歪曲),右 边一栏记录理智的思维或对情况重新分析回答。下面是三栏笔记的例子。三栏笔记法常作为患者的家庭作业。

自动思维

我从未做过一件像样的事

分析(认识歪曲)概括过分

理智的思维

事实上我许多事都做得不错 我孩子学习不好并非一定是当母亲的过错,他自己的努力, 老师的帮助都有影响。

我身体不好,我没有用了。

一叶障目

身体不好只是暂时的,经过治疗和锻炼是会好转的。

儿子学习不好,这是我过错,乱贴标签 我是一个坏母亲

一些常用的行为技术

7.等级任务安排

应用化整为零的策略,让患者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若干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最后实现完成大任务的目的。例如,有一老太太,一直想整理贮藏室,但一想到任务艰难便畏难而退了。在治疗者指导建议下,她将清理工作分十次进行,每次只清理1-2个箱子,这样,她不再感到畏难和力不从心。

8.日常活动计划治疗者与患者协商合作,安排一些患者能完成的活动,每天每小时都有计划和任务。活动的难度和要求随患者的能力和心情改善而提高。这项技术既可帮助患者的时间可以有效利用,心里踏实,又可改变患者的心境。

9.掌握和愉快评估技术

此法常与日常活动结合应用,让患者填写日常活动记录,在记录旁加上两栏评定,一栏为掌握或困难程度评分(为0-5分,0表示容易,5表示难度最大);另一栏为愉快程度评分(0-5级评分,0表示无愉快可言,5表示非常愉快)。通过评定,多数患者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成功方面以及愉快而有趣的活动,同时还可起到检验认知歪曲的作用,如某患者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作不了任何事,或者作了也不会有意义。通过评估,他认识到自己还是能作一些事,作了以后也有愉快和轻松感,并觉得有些意义。

10.教练技术

即治疗者为患者提供指导,反馈和阳性强化,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当他有困难时给予鼓励,有进步时给予强化。

11.其它

包括指导发现问题,自我提问法,利弊分析法,改变期望水平,自信心训练,脱敏、示范、角色扮演等技术。

第三篇: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

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治疗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在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相反,实际上是他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他的抑郁。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早期的求助者与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对自己所说的就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的内部对话,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更乐观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反应结果。当他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告诉自己的新学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影响。

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T)的工作程序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具体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它是为教授既可以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以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 1.概念阶段。

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在这一早期阶段,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一开始,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他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作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求助者经常感觉自己是外部环境、想法、情感、行为的受害者,而这些因素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压力接种训练就包括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要获得这种觉察,就必须系统的观察他的内部陈述,并且监控这一内部对话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贯穿了各个阶段的始终。求助者通常要记一种开放性的日记。在日记中,求助者系统记录自己的具体想法、情感和行为。在教授这些应对技能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努力做到灵活地使用各种技术,并且要求求助者的个人、文化和情境环境保持敏感。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这一阶段包括一些直接行动,例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景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这样训练包括认知应对。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内部对话相联系的,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例如: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和压力?(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压力源?我怎样才能战胜这一挑战?)

我怎能不感觉被压垮了?(眼下我可以做什么?我怎样才能把恐惧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我怎样可以认识自己?)

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其中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和自我指导训练。咨询师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咨询师介绍给求助者一系列的放松方法,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降低压力的唤醒水平。通过教授、示范和有指导的练习,求助者可以学会逐步放松技术,并且定期练习。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通常还不足以带来变化。他需要实践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他的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一旦求助者熟练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咨询师让求助者写出他愿意完成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它们,咨询师将和他一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适应症状与注意事项

压力管理训练对于许多问题和求助者都存在着应用价值,它既可以用于矫正也可用于预防。他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压力训练也被用于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并可以用于抑郁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包括社交恐惧症)、考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以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心理障碍和疾病有很多种类,认知行为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这些障碍和疾病都有效果。

五、案例分析

欧某,男,35 岁,近3 个月以来,情绪低落,总感觉焦虑、紧张、心情郁闷,睡不着,悲观失望,感觉活着没意思,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痛苦情绪得到缓解,消极想法和行为基本消失,生活、劳动和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主诉:近3 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很难适应监狱生活,家人也一直打亲情电话时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没有上户口没有书读,我对不起家人,很担心我的小孩,觉得活着没意思。我总感觉脑袋“几百斤”,很难过,全身没劲,总感觉焦虑、紧张、郁闷,晚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来,早上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无力,很悲观、感觉活着没意思,对改造失去信心,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白天吃不下饭,劳动任务也完不成,集中学习教育时常常走神,不想讲话,常常想起自己的四个小孩和死去的母亲,是自己害了他们,但是自己刑期却遥遥无期,很无奈。每当看到电视里演一些家庭的电视,我就会想到 家里,感觉很难过。前几天,分监区警官带我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医生叫我安心改造,不要胡思乱想,要吃饭,睡好觉,但是我却做不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求助者入狱后,家中出现一系列变故,产生强烈的无助和痛苦。因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没有书读,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低下,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他人交流,失去改造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能主动求助。这说明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其表现也符合人之常情,人格相对稳定。因此,根据郭念锋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判断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畴。运用认知分析疗法来治疗来访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秉贤,郭勇.心理学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天津腾龙学院.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与成长报告精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四篇:案例报告(认知行为疗法)(写写帮推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文章类型:文章题目: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摘要】一例初中学生因对中考及未来过分担心、学习成绩长期不能到达自己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严重心理问题。求助者性格内向,进入初四以来成绩下滑后一直不能得到改善,中考日渐临近,很是焦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否则精神会濒临崩溃。咨询师通过给予求助者共情,尊重与无条件关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有效缓解了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取得预期的咨询效果,达到了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贾某,独生女,16岁,重点中学初四学生,生于山东淄博市,父母在大型企业工作。自幼成长过程较为顺利,父亲温和,母亲脾气急躁、争强好胜。

2、成长史

求助者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均为高中毕业,家庭条件一般。小时聪明伶俐,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家境虽然一般,但是求助者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为其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随着年龄增长,小学后性格渐渐内敛,儿时的活泼现象渐渐消失。上初中后,由于青春期的发育,体重越来越重,由于自尊心强,对自己的体型自信心不足。小学毕业选择初中时,在爸爸的帮助之下进入了本地区的重点初中上学,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认真努力。为了能在中考中增加有利的砝码,参加了绘画和奥术辅导班。在初三结束时,父母为了能后升入更好的高中,费尽周折,将其转入一所市重点中学读初四。在新的学校读初四以来,成绩一直排在班内二十名以后,自认为非常努力,却不见成绩有所长进,感觉周围的同学学习状态比自己好,觉得同学们慢慢瞧不起自己,老师也不再关注自己;在特长班中的学习也到了瓶颈阶段,总是努力学习但是长进不大,担心父母的付出会打了水漂。中考一天天临近,心情越来越急躁,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会辜负祖父母、外祖父母、家长的期望,更觉得对不起父亲为自己择校付出和帮助。担心自己将来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亲人、朋友都会瞧不起自己。近两月余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感觉精神会濒临崩溃。

3、身体状态、精神状态、社会功能

身体状态: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 精神状态:焦虑、紧张、内向、敏感、无法安心学习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有放弃学业的想法。

4、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躯体化2.3 抑郁2.1 焦虑3.2 敌对0.5 SDS 45分 抑郁的分界值为53 SAS 62分 为中度焦虑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述:近两月余自觉食欲下降、少眠、烦躁、胸闷、头痛,乏力,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想起中考就特别紧张,无法摆脱。

2、个人陈述:重点中学初四学生。我在初中的前三年学习成绩基本上都再本班内稳定在十五名左右,我自己觉得学习非常努力,但是成绩总是不能进入前十名。在这个学期,我爸爸费了很大的劲帮我转入了现在的这所市重点中学。一进入这个学校学习,我就感到非常的紧张。看到我身边的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虽然我学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成绩依然不满意,考试总是在二十名开外。我的父母工资不高,为了我能上好的学校,他们到处求人找关系,我要是学习不好就对不起我的爸爸和妈妈。进到初四以来,已经有两次月考了,我的成绩都不理想,我很着急,一看书就头疼,学习学的想哭。妈妈也很着急,经常在我耳边说:你要好好学习,否则我们前面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我知道妈妈是为我好,我心里也着急,可是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段时间,妈妈看到我很紧张,也不再唠叨我了,但是我自己感到压力很大。近一段时间上课时,看到老师在讲课,可是有时感觉什么也听不见。周围同学都在忙碌的做题时,听到他们翻试卷的声音,写字的声音,我就紧张,着急,就觉得我追不上他们了,有一种想从教室里冲出去的冲动。感觉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也都不再关注我了,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不好,在重点学校老师只关心前几名的学生。我的爸爸虽然不当面批评我,但是他总是说他朋友家的孩子学习都是前几名,特长都到了几级,让我感到我很笨,做什么都做不好。我如果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谈不上什么前途和未来了,亲人朋友也会瞧不起我和我们家。近两个月多月以来自觉食欲下降、少眠、失落、烦躁、胸闷、头痛,乏力,回家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无法安心学习,不想上学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求助者衣着整洁,行为拘谨,说起学习开始抽泣落泪,感觉委屈、痛苦。咨询过程中,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能积极配合咨询师工作,感知觉等无异常,自知力完整,有强烈的求治欲望。从言谈中发现贾某性格较内向,内心自卑,缺乏自信,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因自小受到亲人朋友的高期望,所以自感力不从心,又对自己要求甚高,自尊心强,考试遇挫后,出现紧张、焦虑。

2、贾某的母亲:贾某从小就很要强,自我感觉比很多人优秀。从上小学开始,一般都有同班同学到家里喊她一起走,她从不主动去喊其他同学。十四岁时月经初潮,现月经正常。小时活泼,小学之后慢慢内向了一些,平时喜欢看看电视,偶尔上上网。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自初四开始成绩下滑,找不到原因,近来出现厌学情绪,不想参加中考了,觉得自己即使去考,也不会考好。两个月来出现食欲下降,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紧张、多梦、偶尔脾气发作,将书扔了一地,自己则跪在床头,不吃不喝。

3、姨妈反映:贾某从小较安静听话,性格有些内向,喜欢做手工,卡通画画得不错。懂事,作为家里第三代人的第一个孩子,家里人给予了很多的期望给她。她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两家住的比较近,所以从小看她长大的。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很好,最近出现了焦虑厌学的症状。这可能与她妈妈一直不停地唠叨有关,与父母的沟通不是很好,或者有其他原因也不一定。

4、同学反映:孙某性格有些内向,在班内交往的同学不是很多。没有早恋的现象,给同学们的感觉是一个很听话的乖乖女。上课不太主动回答问题。最近好像更加内向了。

四、评估与诊断

1、心理状态的评估

综合分析所收集的临床资料,结合心理测验结果,作如下评估:该求助者食欲下降,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紧张、多梦等,整体心理健康状态较差,但其感知觉、思维、人格等未见异常,自知力完整,求治欲强,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2、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为女性,年龄16岁,处在青春期。(2)心理原因:

①个性因素:性格内向,内心自卑,同时又自我要求高,少与人交流;成就动机很强,自我要求太高,不敢有丝毫懈怠,追求完美。

②错误观念:认为自己必须考上重点高中,否则就没有前途,对不起父母家人。

③对现实问题的错误评价:认为自己成绩下滑,老师不再关注自己,同学也都瞧不起自己。周围人也会看不起他.(3)社会原因:

①生活事件:进入重点中学的初四,陌生的环境,根据成绩决定一切(例如排座次)成绩却一直下滑,自感很焦虑、烦燥,少眠、头痛、胸闷、抑郁、焦虑、多梦、精神紧张,无法安心学习,感到自己无法承受这种心理压力,想就此不再上学,否则精神会陷于崩溃。

②社会支持:性格内向,与同学、老师很少交流。父亲由于工作原因,加之贾某长期住校很少沟通。母亲不懂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方法,脾气急躁,动辄给施加压力,缺乏长辈的支持。

3、诊断与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为考试焦虑以及认知上存在错误的观念引发的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依据:

首先,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初四学生面临中考的巨大压力,而成绩不断下滑,与自己的理想差距越来越大。求助者痛苦,感觉失落,委屈。

第二,从持续的时间来看,痛苦情绪持续两个月以上; 第三,求助者学习效率明显下降,有厌学的现象,难以解脱; 第四,已经出现部分泛化和回避现象,影响了社会功能。

从以上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严重程度、病程及心理测验结果综合评定,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4、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鉴别: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知情意统一,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无妄想等,所以可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2)与抑郁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明显、焦虑、烦躁等症状,但未出现思维迟缓、兴趣丧失、悲观、厌世、自杀观念或行为,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症状严重程度尚不达抑郁症标准,因此可排除抑郁症。

(3)与神经症相鉴别:求助者虽然存在明显的抑郁、焦虑、烦躁等症状,但时间持续短。内容未充分泛化,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且求助者的心理冲突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与神经症性的心理冲突的变形不同,因此可排除神经症。

(4)与一般心理问题相鉴别: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而本案例中,求助者痛苦情绪强烈,且持续两个月以上;内容有所泛化。因此排除一般心理问题。

五、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长远目标和最终目标:协助求助者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

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正确评价高考的意义,降低应对高考的焦虑,调整自我认知,与家长、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信任与沟通关系,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调整自我认知,进而发展健全的自我,能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符合目标有效性的七个条件:具体、可行、可评估、积极、双方商定、多层次统一、属于心理学范畴。

2、主要咨询方法:认知疗法;放松训练

(1)认知行为疗法基本原理: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2)放松训练:人在放松状态时,全身肌肉放松、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四肢温暖,从而获得愉快和舒适的感觉。放松训练能够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1)求助者的权利

①有根据咨询要求选择咨询师的权利

②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不满意时,有更换咨询师的权利 ③对咨询方案、咨询时间、收费情况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2)求助者的义务

①要遵守咨询诊所的有关规定

②遵守咨询方案,收费情况、咨询时间等有关规定

③尊重咨询师,遵守约定时间,不迟到,不能如约咨询应提前通知咨询师(3)咨询师的职责与义务 ①热爱本职工作

②不得因求助者的各方面因素而歧视求助者

③在与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前,必须让求助者明白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④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对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可达成书面协议

⑤不得与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其它关系

⑥认为自己不适于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做出明确说明,介绍给另外合适的咨询师

⑦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4、咨询时间和费用:

咨询时间:第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五次。咨询收费:每次50元人民币。心理测验收费:SCL-90: 50元 SAS: 30元 SDS: 3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咨询关系建立、确定咨询目标阶段(一周)任务:

⑴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⑵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⑶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⑷介绍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相关技术: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第一次咨询(第一阶段):

①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②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③求助者独立完成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90项症状清单的自测; ④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⑤咨询师告知其为严重心理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咨询得到很好的改善,阐明咨询的意义以及双方的责权利。

⑥布置咨询作业:在咨询中了解到贾某曾经有写日记的习惯,进入初四以来由于压力很大,已经很少写了。因此建议她继续原来的好习惯,如实记下每一天不开心的事和开心的事,并在每一件事件后面记下自己的感受。她很认同地答应了。写日记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流露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情感以及事件积淀的回忆整理, 可以反观自己的认知和态度, 能使人获得新的感悟。多数人都拥有某些会释放出强有力感情的记忆,表达这些感情本身就将是积极的,某些记忆还会发掘出深层的、尚未解决的痛苦,这一痛苦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更持久的反思。

⑦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三周)任务:

⑴确定问题,发现求助者问题背后的不正确观念;

⑵协助求助者自我审查,找到自己的不合逻辑的不适情绪和认知; ⑶结合放松训练,降低求助者应对高考的压力;

⑷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初步正确评价高考对于人生的作用; ⑸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⑹进一步改变认知。

相关技术:提问、自我审查、演示、语义分析 过程:

第二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确定问题、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了解孙某一周以来记下的相关事件以及情绪体验,为确定问题提供参考。贾某记下了考试以及课堂上老师对她的提问以及感受等,能够做到内容、情感属实。

②确定问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体现在两点,一是在于对中考的意义的过分关注和未来的过分担心,具体表现在总是担心考不上重点高中,同学会瞧不起他,老师会忽略她。也会辜负家长的期望,觉得对不起爸爸对自己的付出和帮助。担心自己将来不能有很好的发展,亲人、朋友都会瞧不起自己,并且深受这种痛苦体验的折磨。其二,求助者也因以上原因产生相应的考试焦虑情绪,认为自己参加中考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有放弃中考的观念。

本次咨询接触到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观念,通过对求助者的看法进行引导,帮助求助者识别自动化思维,使其认识到其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认知基础,并对这些体验重新加以体验和评价,使求助者发现自己的认识过程的错误根源。

②检验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演示技术,使求助者通过投射,将自己的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 “角色”使贾某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问题,通过引导,能使贾某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本案例投射的情景是: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贾某,而贾某则扮演其母,通过一次考试之后的母女对话,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咨询师抓住时机与贾某展开引导性辩论,通过投射引导贾某转换角色进行思考:如果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想说什么?进而引导贾某认识到: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和担心是正常现象,多数父母都给予了孩子很高的期望,但是只要能健康、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这就是最快乐的人生。

③放松训练:求助者学习放松,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在令人放松的情境中,配以咨询师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激发求助者的自我暗示,感受一次,体验应对考试压力的逐渐降低;

④布置作业:介绍一些认知疗法的书籍,给求助者阅读。让其转换角色,体会父母、亲友、同学以及自己的心情。坚持写日记,同时独立在家学习放松训练,体会面对考试焦虑情绪的逐渐降低。

⑤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第三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进一步改变认知。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对认知疗法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回顾会谈的内容,记日记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基本接受“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想自己想象的那样瞧不起和漠视自己,中考也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但仍然感觉失落、紧张;

②语义分析,纠正核心错误观念:通过语义分析技术,使贾某认识到错误的自我概念在于自认为如果高考成绩不好,就一切都随之糟糕的想法,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出色的,如有责任,孝顺,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等等。帮助贾某认识到,父母不会埋怨她,老师不会漠视她,同学也不会瞧不起她。帮助贾某进行一个新的认知重建过程。

③放松训练:贾某进一步学习放松,反复两次,体验高考压力的逐渐降低; ④布置作业:通过反思和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带给自己的影响,尝试重建正确认知,进一步分析她自己的问题,并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

⑤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第四次咨询(第二阶段):

目标: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贾某日记中所记录正性事件与情绪有所增加,能较为客观的对待平时的检测,能与同学交流对待高考的态度和感受,错误认知明显改善,初步具备了正确自我评价和客观对待他人评价的认知;

②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对于有自卑心里,自我评价较低的求助者,他的愉快情绪相对较少,因此,可以运用行为矫正技术,让求助者通过行为的改变获得愉快情绪体验,从而改善认知。在本案例中,结合班内的面中考主题班会,与班主任老师联系,让贾某写出自己面对中考的心路历程在班内与同学交流,发现贾某的认知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通过行为矫正技术的运用,贾某已经能够走出焦虑、悲观的负性情绪,饮食、睡眠等方面趋于正常,能正确面对中考,面对未来,面对自己。

③对前几次咨询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肯定。

④布置作业:继续记日记,写下自己的积极应对事件与正面情绪,继续放松训练。

⑤商讨咨询的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约定下一次咨询时间。第三阶段:认知复习、咨询结束(一周)任务:

①进一步改变认知、合理应对高考,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②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

目标:巩固咨询效果。过程:

①咨询作业反馈:这次咨询,求助者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感觉能够自然谈论高考的问题,对老师、同学、亲戚朋友的错误观念消失,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

②巩固新认知:求助者看起来神情较轻松,称已经能够专心投入得听讲和进行测试,与家长的沟通良好,求助者觉得咨询减轻了困扰他很久的心理压力。

③对贾某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加以肯定,对前几次咨询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肯定。肯定了贾某的理性认知,对其他的错误认知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对贾某就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的运用进行了进一步的辅导,对她在人际沟通方面的努力做出了肯定信任和鼓励,告知她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④结束咨询求助者目前的情绪与行为状态均有一定改善,咨询目标基本实现,可以结束咨询。

⑤心理咨询与家庭关爱相结合,达成共识。

⑥告知咨询关系的结束。

八、咨询效果评估

1、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SCL-90 躯体化0.5 抑郁1.0 焦虑1.2 敌对0.3与第一次测验结果相比有较大改善,属于正常范围。

心理测验结果SDS 26分 SAS 34分

2、求助者自我评估:对自己成绩下滑的现实进行理性分析与正确面对,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能正确评价自己,认识到而对变化的不适应以及不良情绪的影响则是影响学习及生活的主要原因。内心冲突消失,睡眠质量提高了,与父母、同学、老师相处融洽。对自己的将来有了信心。

3、母亲的评价:贾某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不再过分担心未来以及他人的评价。能主动与别人交流,不再封闭自己。不再认为别人会瞧不起自己。

4、同学、老师的评价:贾某最近开朗了许多,与同学沟通良好,学习状态良好,最近一次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5、咨询师的评估:这次心理咨询明显有效。咨询过程中紧紧抓住了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1)为过分关注中考对未来的影响他人的评价,(2)面对中考产生的无法排遣的焦虑情绪。结合了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适当运用了咨询技术,同时结合青春期心理特点,运用了相应的非技术性因素,如共情、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等情感性因素,在促进个体成长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取得

预期的咨询效果,初步达到了促进来访者人格成长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三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二级》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3、郭念锋主编《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基础知识》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第五篇: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认知行为疗法解读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认知行为疗法

马辛夏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学号:14045110005 电话:***)

摘要:抑郁是青少年早期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问题,青少年抑郁的持续存在不仅对个体当前的心理、社会和情绪健康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而且这一状态还有可能扩展到整个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期,增加其未来教育、就业以及适应性发展的危险性。认知疗法是使患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的治疗方法,这些错误观念可以导致负面情绪和错误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更为有力的证据提示,认知疗法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一些相关的证据表明,认知疗法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

认知行为疗法

一、青少年抑郁的界定和特点

(一)青少年抑郁的界定

“抑郁”(depression)一词通常被笼统地用来指称从轻微的消极情绪到严重的情绪障碍这一包含范围较广的情绪问题。区分和界定这些不同的抑郁状态对于研究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发展极为必要Steinber, 2007)。基于表现特征、判断标准和影响程度,可将抑郁分为抑郁情绪(depression mood)、抑郁综合征、抑郁症或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抑郁情绪是指个体感到不愉快或悲伤的情绪(feel sad);抑郁综合征是指抑郁情绪的症候群,包含快乐缺乏、低自尊、担忧、悲观、内疚、孤独等;抑郁障碍的界定需要基于对情绪、行为、认知、躯体症状以及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需要通过结构化的临床访谈和观察进行评定。具体特点包括心情消沉、丧失兴趣、悲伤、食欲改变、躯体主诉(如疼痛),心理活动的变化(兴奋)、疲劳、无意义感或内疚、注意缺陷和自杀意念等(DSM-IV, 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2000;Graber, 2004)。在临床上,抑郁障碍又分为精神抑郁障碍(Dysthymic Disorder, DD)和严重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精神抑郁障碍也称心境恶劣障碍,多为慢性情绪障碍。严重抑郁障碍具有周期性,常反复发作。从轻微的抑郁情绪到严重的抑郁障碍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限定,高水平的抑郁情绪或症状会增加个体后来患抑郁障碍的危险(Lewinsohn, Clarke,Seeley & Rohde, 1994;Young, Gallop, & Mufson, 2009;杨会芹, 2007)。

国内学者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界定也不同程度上包含了三种抑郁状态。刘凤 瑜(1997)将中小学生的抑郁界定为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良情景或事件的反应,是一种不愉快的、悲伤的情绪或精神痛苦状态。王极盛、邱炳武和赫尔实(1998)指出,抑郁是儿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不良情境或事件的消极反应,是一种 非特定时期的悲伤、不快乐或苦闷的情绪状态。张文新(2002)认为抑郁是一种 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在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2004)编撰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抑郁意指“情感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 现,是充满不适感、沮丧感的心境状态。基本特点是获得性或反应性降低、悲观、忧郁。这种状态有时持续时间短,强度弱,有时持久而频繁,甚至发展成一种心 理障碍伴发性的相关症候群,形成严重抑郁症。

(二)青少年抑郁的特点

来自纵向研究的结果发现,抑郁通常发端于童年期,进入青春期后,抑郁发 生率迅速增加,且随年龄增长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如对成年早期个体间隔 3~8 年的研究发现,个体的焦虑、抑郁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上差异不显著,具有纵向的 稳定性(Lovibond, 1998)。对 13~14 岁青少年内化问题间隔 1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内化问题保持中度以上的相对稳定性,但间隔时间越长,稳定性水平越低(Reitz, Deković, & Meijer, 2005)。大量的研究发现,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男生在青少年早期报告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女生在青少年早期的增长水平快于男生,而男生的抑郁水平在青少年早期略有增长或保持稳定(Angold & Rutter, 1992;Hankin &Abramson, 2001)。

二、认知行为治疗产生的背景

认知-行为疗法是在批判行为疗法的过程中逐渐接纳认知理论而形成的。具体说来,它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治疗领域的影响下,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行为疗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行为治疗学派认为,人的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比如人的言行举止等。心理是人的内在的、主观的活动,行为是这种内在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疗法把人看作是机械、被动的,被外界环境所塑造,对环境刺激被动地做出反应。行为疗法关注外显的行为忽略了人的内在过程,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看不到人的潜能,这种严重的缺陷使其日益受到批评。从6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行为主义在心理治疗领域仍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们对其置有机体的内在过程于不顾的方法已越来越不满。人的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不考虑内在的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做出充分、完整的解释与说明,因而治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局限性受到了认知疗法的冲击。认知疗法差不多是与行为疗法同时产生的,它一经产生便对行为疗法有着直接的冲击。认知疗法既不同于行为疗法,也不同于精神分析的内省疗 法,它试图从主观内在的过程出发来探讨和解决人们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着重通过改变病人的习得性错误认知方式来改善症状。随着埃利斯和贝克的成功,特别是治疗家贝克从个体的认知入手来探讨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运用调整和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对抑郁症进行治疗并获得成功的事实,对行为治疗家们产生了很大震动,这使他们逐渐把眼光转向人的内在过程,开始尝试把行为与认知两种治疗 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临床心理治疗。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对行为 疗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激烈地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注重探索人的潜能和价值。他们认为,把人看作是被外界环境所塑造的、对环境刺激被动做出反应的看法是极其狭隘的,主张真正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应该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应把重点放在人类所独有的特性,如创造性、选择性、自我实现以及先天的潜力上。认知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强调要关注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这些观点推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产生。

三、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模型

认知疗法是使患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的治疗方法,这些错误观念可以导致负面情绪和错误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其有效性完全可以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人际关系或心理动力学疗效相比。有证据表明,认治疗法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严重或慢性抑郁症。已证实,认知疗法有益于提高那些对抗抑郁药物仅有部分反应患者的疗效。更为有力的证据提示,认知疗法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一些相关的证据表明,认知疗法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

我们有很多理由变得抑郁,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经历了重度抑郁发作。出乎意料的事情常常发生,很多事情都让人非常痛苦,甚至是创伤,我们可能会失去工作,一段关系可能会结束,孩子也可能得重病。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发生,但是,人们却很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刻经历这些事情,只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预测的,我们对将来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认知疗法不同于精神病传统疗法,其倡导者亚伦贝克发现,在运用认知疗法的过程中,负性情绪和错误行为是由于出现扭曲的想法和信念的结果,并非是由于弗洛伊德理论中所提及的无意识造成的。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哪些人可以从认知治疗中获益最多,但我们发现,有治疗动机,具有自我调节的内环境和内省能力的患者似乎获益最多。

在认知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需要通过几个步骤帮助患者完成治疗。首先,患者应该领悟他或她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过去经历、遗传或生物学因素),而这些对现实的解释导致了负性想法。其次,患者能够认识到负性(表浅或自动产生)想法,并且发现可替代的,更能贴近真实的想法。于是患者内心可以判断出,相关证据是否支持负性想法或是替代想法。比较理想的是,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着扭曲想法和再构造的情形。

四、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策略

在人的一生中,负性事件、灾难和个人失败等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些事情发生后,个体体验到情绪低落和短暂的抑郁状态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很少有人因为这些正常反应而发展成心理疾病和重度抑郁。将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区分开来的并不是个体所体验到的压力本身,而是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因此,一般来说,抑郁是非适应性压力应对策略的结果,再加上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的负性理念,加强了对诱发负性事件负面信息的关注。应对策略可大致分为问题聚焦策略和情绪聚焦策略。

(一)情境转换

个体的抑郁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极其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这些生活中的冲突往往会引起个体的抑郁,而抑郁又会加强这种冲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人际关系,能够有效地改变一些导致个体抑郁的诱发因素。

(二)注意修正

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鼓励个体关注生活中他当做理所当然存在的积极方面,包括个体的人际关系、家庭及整个生活中的积极部分。关注这些积极方面,替代对抑郁诱发因素的关注,能够在早期干预抑郁的形成过程。

(三)心理教育和认知重构

最初的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模型提出,抑郁症患对自己、未来和世界都持有负性理念。这些图式让病人在具体情境下产生具体的非适应性自动思维。认识行为疗法从发现和挑战非适应性认知开始,然后探索并最终矫正非适应性信念和图式。矫正非适应性自动思维和信念也会改变与之相关的情绪反应,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

(四)冥想

抑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人的自然反应就是压抑这种感受,并反复回想过去可能导致这种状态的事件。结果,个体就会陷入抑郁之中,只关注自己,与外界失去联系,尤其与社交圈子的失去联系。这会导致社会隔绝,从而恶化抑郁循环圈中的社会隔绝和思维反刍。正念练习鼓励人们用毫无批判到底、开放的态度关注当下。因此,抑郁导致隔离、刻板和疏远,而正念练习鼓励开放、灵活和好奇心。

(五)行为激活

抑郁通常与行为退缩和意志减退有关。因此,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毫无活力、满足感和愉悦感。由于抑郁症病人会表现出精神减退,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检验自己的信念、自动思维和其他可能维持抑郁的因素。因此,行为激活对抑郁病人十分必要,尤其对治疗初期提升病人的精力水平十分有效。

五、对认知-行为疗法的评价

尽管说认知-行为疗法借鉴了认知理论与技术,发展了传统的行为治疗,有着两大方法结合的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点

1.认知-行为疗法重视人,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这在心理治疗史上是重大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把人看成是有理性和能动性的个体,关注的重点在于人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把认知看作是调整和改变人们行为的关键,这种看法不同于精神 分析和行为治疗家们的观点。在精神分析治疗家和行为治疗家那里,人是非理性的,患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治疗家是主动的指导者和控制者。

2.在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认知-行为疗法把患者看作是有理性的,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患者积极参与、合作。治疗过程是治疗家与患者针对问题进行平等的协商、讨论和研究的过程。这种医患互动的关系截然不同于以前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学习,促进患者的成长。

3.认知-行为疗法疗效非常显著,优于其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探究人的内在的认知过程,而且重视行为疗法的合理技术,重视患者外在行为的矫正和训练,将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给这种疗法注入了活力和效力,使得认知-行为疗法不但优于行为疗法,而且也优于除行为疗法以外的其它各种疗法。

(二)认知-行为疗法存在的问题

1.就总体而言,还没有建构一个一般性的理论。从认知-行为疗法产生到现在,尽管许多治疗家在理论上作了许多尝试,但他们都是围绕着某个特别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治疗模式进行的。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治疗范式,它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治疗家们对“认知”含义的理解过于宽泛,缺乏确定性。从大量的文献中我们能看到,治疗家们常把信念、态度、想法、假设、生活准则、个体对意义的解释、期望、意识流、图式、错觉、预测等等与认知看成一回事,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它们。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是被附加了前提条件的概念,被限定在可进行经验观察、进行客观检验的范围内,超出这一界限的认知内容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为核心的治疗范式,必须对/认知0和其它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准确的界定,弄清其区别之所在。

3.难以准确地观察和测定认知过程的改变。认知治疗家们认为认知制约行为,可以通过认知的变化达到行为的改变,但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认知变化的过程及强度,要想确切地观察和测定都有较大难度,这一方面如果不能突破,治疗的效果就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群,郭兰婷.成都市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3)2.杨志伟,李学荣,王国斌等,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现状调查与防止模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60一262 3.Judith 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翟书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1.4.汪新建.当代西方认知-行为疗法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3)1 5.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6.汪新建.从内控到外控: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1 7.陈苏明.几种心理治疗方法概述[J].临床荟萃,2003,(24).8.王立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4):325一328 9.陈秀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2005,6(3):104一106 10.刘贤臣,马登岱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66一169.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认知行为疗法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知行为疗法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 1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 1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

    【华人心智心理沙龙】心理咨询师专业成长之“认知行为疗法”(含5篇)

    “认知行为疗法”分享沙龙欢迎您! 一、引言: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目前国际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界的主导取向。它的疗效得到了最广泛的实践证实,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对于许多常见的情......

    认知行为治疗简介

    认知行为治疗简介 11月23日上午9:30,由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主办,大学生心理学会承办的“2013年心理咨询员暨心理委员培训”第五场在x4153进行。讲座主讲人是心理中心李德芳老师......

    西南大学2018《行为疗法》作业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代币治疗,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 . . 代币可以是很容易找到的小物品 当问题行为出现时立即实施反应代价 确定兑换率、兑换时间等在目标行为后立......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研究概述

    大学生社会认知偏差相关研究概述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各类群体生活压力急剧增加,人们的社会认知也随之发生改变,尤大学生为显著,本文将从目前大学生角度出发,对社会认知......

    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有何异同(合集5篇)

    精神分析疗法与行为疗法有何异同从20世纪以来,在心理学上有两个大的派别,因此,在心理治疗方法上也有两个大的体系。这两个学派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其结果也......

    关于意义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对自我认知的意义

    关于意义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对自我认知的意义论文摘要;意义疗法是由维克多·E·弗兰克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本文对意义疗法进行了简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