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概要(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5 07:5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概要(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概要(本站推荐)》。

第一篇: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概要(本站推荐)

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

[论文关键词]村民 拜年 认知 行为

[论文摘要]本文是对河南省G 村村民关于拜年习俗的认知及其行为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认知方面:村民拜年交往观念以情感交流为主,对礼物交换的重视度下降,反对功利化拜年交往;在行为方面:村民交往对象范围扩大,交往频率趋于减少,拜年中对信息化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比较发现村民对拜年的认知与其行为存在异同性。

拜年交往作为村民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维持农村社会关系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通过对村民间的拜年活动进行考察,可以较好地了解村民的交往状况。本研究为问卷调查研究,以河南省G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按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该村抽取200个村民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86份,有效率93.0%。河南省G村是个传统型农村,村民基本都是以农业为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当地的流动性增大,村民拜年交往状况也有所变化,选择G村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村民拜年交往状况的实证研究

(一)村民对拜年交往的认知

1.拜年交往观念以情感交流为主 中国传统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人情世界”,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多是一种情感性质的交往,情感至上是这种交往的主要特征(杨威,2000)。拜年是春节期间重要的交往活动,人们之间有拜年活动,说明双方的关系比较好,当然也有人是出于特殊的原因而与他人进行拜年交往。对于拜年的顺序,当地有个说法:“初一叔,初二舅,初三上丈母娘家走一走”,之后就是有选择的进行拜年交往,交往的观念不同,人们对于拜年交往对象的选择也不同,笔者在问卷中设置了“如何看待拜年行为”一题以考察村民的拜年交往观念。

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笔者将村民的拜年交往观念分为三种类型:情感型:加深双方感情(77.0%);工具型:扩大自己的交往面(37.9%),方便找对方办事(3.4%),借拜年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32.2%),借拜年和有矛盾的人改善关系(17.2%);礼仪型:拜年是一种传统礼节(74.7%),别人给自己拜年,应回拜(31.0%),走走形式而已,没什么意义(8.0%)。由数据可见,现阶段人们的拜年交往观念仍是以情感交流为主。

在拜年交往中可以把这种情感交流看着是一种资源交换,如《礼记》记载,“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们之间由于亲缘、地缘、血缘关系而有了拜年交往,但交往的持续与否也与双方感情的投入有关,如果双方感情较好,交往得以继续,那么在你来我往的交往中,双方情感进一步加深,这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巩固双方关系。笔者认为,正是这种你来我往的情感交换构建着村民互动的基础,维持着他们之间的关系。

2.对拜年中礼物交换的重视度下降

中国人一向很重视交往中的礼物交换,而且大多以礼物的轻重来衡量对方交往的诚心,但随着社会的转型,礼物的交换情况也有了一些变化。在本次调查的186个调查对象(10个缺省值)中,有40.9%的人赞同在拜年交往中带礼物;43.0%的人认为无所谓;10.8%的人持反对认知,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在拜年交往中的礼物交换的重视度有所下降,更多的是一种带亦可不带亦可的无所谓认知。

学者认为礼物交换的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认知层面,先前的礼物交换建构了一个道德经济体系,在该体系中道德原则使农民非自愿地陷入一个交换循环,在这里农民是被动的,是受道德压力的;二是功能层面,礼物交换是孕育关系网络的基础,而关系网络为农民转移或分担经济、政治和社会风险提供了保障(阎云翔,2000)。第一个层面侧重于礼物交换的消极方面,更多是在说明人们交往中过于注重礼物交往反而会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压力,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人放弃拜年中带礼物就是因为经济拮据;第二个层面则侧重于礼物交换的积极方面,即有利于关系维持,从而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寻求对方帮助。

3.反对功利化的拜年交往

“人情交往”是中国人际交往的显著文化特征,村民们相互之间进行拜年大多是基于情感因素。但随着现代化过程中西方价值观的引入,功利化的拜年交往也有明显的表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交往模式(杨中芳、彭泗清,1995)在村民的拜年交往中崭露头角。对于“如何看待在拜年交往时带有功利化目的”,数据显示,有 41.9%的人明确反对,认为这是不对的行为;18.3%的人赞成,认为可以更好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多数人对在拜年交往中带功利化目的是持反对意见的。

笔者发现,被调查者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上,与其本身的职业有较大关系。回答赞成的被调查中,以做生意为主要职业的人回答率最高,占35.7%;其次是打工的,占16.7%;第三是种地的,占15.4%。而回答反对的被调查者中,最多的是以种地为主要职业的人,占54.8%;其次是教书的,占37.5%;第三是做生意的,占21.4%。笔者认为,做生意的人利用拜年机会和别人打好关系,以拓宽自己的业务面,或者是希望同行相互照顾;打工者则主要因为常年在外,计划生育、户口等问题需要找村干部办理,或者是找包工头寻求外出打工的机会;而以种地为主要职业的人传统思想仍较为浓厚,经济上的原因也使得他们大多对拜年的功利化反感,因为找别人办事情就要在拜年的同时带上钱物等等。

(二)村民的拜年行为

笔者主要从村民拜年交往中的对象范围、频次和方式三个方面对村民的拜年行为状况进行描述,并基于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这三个自变量对其行为状况进行相关分析。在本研究中,笔者将调查对象进行了年龄段划分,以40岁为分界,将调查对象划分为两个年龄群体;将文化程度分为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五个层次;对于职业则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主要列举出了种地、教书、做生意、村干部、打工以及其他职业几种选项。

1.村民拜年交往的对象范围

本次研究中,笔者考察了村民们和可能与之有交往关系的10个行为主体的拜年状况,这10个行为主体基本涵盖了一个村民的交往范围。和这10个行为主体的拜年交往中,发生次数较多的情况为:亲戚:54.9%;家族成员:37.6%;同小组成员:11.8%;同村的人:25.8%;村干部:4.3%;有生意来往的人:9.7%;同事:14.0%;工头:8.6%;老师:6.5%;战友:6.5%。由数据可以看出,村民的拜年交往不仅有血缘、地缘关系的对象群体,与业缘基础上的对象交往也比较明显。中国传统的人际交往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交往范围的地域狭隘性,二是交往指向的自给性封闭性(董洪根,2003):地域狭隘性导致指向封闭性,指向封闭性又进一步强化地域狭隘性,村民的关系格局显示为费孝通所说的“差序格局”:按照亲疏远近的差序原则来建构交往网络(费孝通,1985),同时费孝通用“熟人社会”来形容传统的农村,村民们不断循环着“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模式,这样环境下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很大局限性。然而随着社会的流动,人们和外界联系的加强,交往面扩大,对象范围也在向业缘群体、趣缘群体拓展,现时的农村更多是一种“半熟人社会”的性质,人们和陌生人建立交往关系的可能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职业不同的村民对对象的选择情况显示出差异性。根据职业的性质不同,大致可将调查对象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以种地和教书为主要职业的人,可称为本地职业群体,另一类是以做生意和外出打工为主要职业的人,可称为外出职业群体。本地职业群体与所列10个行为主体交往情况为:最多的是亲戚,其次是家族成员,最后是同村的人,这体现了血缘、地缘基础上的拜年交往范围;外出职业群体和所列10个行为主体的拜年情况则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方面,与之发生拜年交往较多的是亲戚和家族成员,另一方面他们和所列10个行为主体基本都具有拜年交往,显示出他们的交往面较宽。但值得注意的是,以打工为主要职业的人,他们和亲戚、家族成员的拜年交往比例明显低于另外几种职业的人(回答和亲戚有拜年交往的比重为53.5%;回答和家族成员有拜年交往的比重为35.7%),由此可以看出村民的流动对其本身选择拜年交往对象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村民拜年交往的频次

处于流动社会中的人,他们的交往对象很有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许开始和新的对象建立交往关系,有了拜年行为,也或许和原来有拜年交往的某些对象停止了拜年交往,由于对象的变化而导致个体每年与外界进行的拜年交往的次数也有所变化。调查对象对“去年拜年次数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的回答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村民拜年交往次数发生了变化,其中36.0%的人减少了拜年交往活动;15.1%的人说自己的拜年活动增加了。这说明村民的拜年次数发生了较大变化,且以减少为主要趋势。

在本研究中,笔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年龄与职业均和拜年频次有相关关系。

首先,不同的年龄段群体,拜年的次数变化情况有所不同,40岁以下的人群拜年次数减少的明显居多,达到52.5%;40岁以上的人群倾向于没什么变化。40岁以上的人基本上是长期生活在居住地,和外界的交往相对较少,正如胡荣根据2003年综合社会调查(GSS)数据得出的结论:年龄稍大的人交往圈子会变小、相互关系少、而且其交往对象多半限于亲属(胡荣,2005),他们受外界的影响还敌不过传统观念,进行拜年交往的对象大多仍是有着血缘、地缘关系的人,没什么太大变化,因此这个年龄段的群体拜年交往的次数也趋于稳定;而对于40岁以下的人,很多是常年或间歇性外出打工、经商等等,他们与外界联系密切,交往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一方面,交往空间的延伸使得他们的交往对象范围扩大,可能增加了新的拜年交往对象;另一方面,处于流动中的人,尤其是常年在外不回去的人,他们则可能淡化了和血缘、地缘关系上的对象之间的拜年交往。

其次,不同职业的调查对象,拜年交往频次发生变化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种地:34.3%;教师:25.0%;做生意:80.0%;村干部:50.5%;打工:60.0%。可以看出以种地、教书等为主要职业的本地职业群体和以做生意、打工等为主要职业的外出职业群体在拜年频次变化上显示出不同:本地职业群体一般不会离开居住地,他们的拜年次数和以前相比变化相对较小;而外出职业群体的变化较大。

3.村民拜年交往的方式

人们对于拜年交往方式的选择,从其本人的文化程度来看,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和血缘、地缘基础上的亲戚、家族成员以及同村、同组的人进行拜年交往情况基本一致,表现为小学以下及大专以上两个层面的人选择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这种信息化拜年交往方式比例多于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其二,和业缘基础上的同事、生意人等进行的拜年交往中,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选择打电话、发短信的比例逐渐增加。

另外,不同职业的人选择拜年方式情况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于文化程度不同的人其选择拜年交往方式所呈现出来的差异性,并不是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因为文化程度的不同,由此导致人们外向流动程度不同以及职业的差异而引起的。在当地,外出的主要有两个群体,一个是没什么文化的打工者群体,另外一个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本身对于现代化信息工具的应用较为广泛,而且由于地域原因,他们更可能选择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的方式。

(三)村民拜年认知与行为的异同性

认知和行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家佩因罗德认为,总认知预言总行为,具体认知预言具体行为,众多心理学实验表明认知与行为具有一致性,即认知是行为的倾向性(金盛华,2000)。但另一方面,心理学家拉皮尔等人通过研究则得出了认知与行为有时会不一致的结论。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村民在拜年的认知和行为上既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也存在不一致性。

首先,村民在拜年认知和行为上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人们在拜年认知和行为上也存在不一致性。笔者认为,一方面土生土长的村民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的拜年作为情感交流的观念,对于拜年时带有工具性目的的变化是不满的,另一方面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市场价值观念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在交往中,对利益的追逐也成为交往的目的之一,因此,一方在帮别人办事时,附带着利益的获取,另一方为了能办成事,也只好满足对方利益上的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人们一方面不赞同借拜年找对方办事情的行为,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在实际的拜年行为中找对方办事情的现象。

二、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河南省G村村民拜年认知和行为的实证调查,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村民拜年交往状况。在认知方面:村民间拜年交往以情感交流为主,对礼物的重视度有所下降,对于在拜年的时候持功利化的目的不少人持反对意见;在行为方面:人们之间的交往频次发生变化而且以减少为主要趋势,交往的对象范围明显扩大,人们在交往中对于信息化交往工具的应用使得交往方式也不同于以前。从村民拜年交往的现状可以看出,传统交往的地域狭隘性、指向封闭性特征越来越减弱,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信息化等特征则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第二,村民在拜年的认知和行为方面同时表现出了较大程度的一致性以及不一致性。

第三,社会流动性与村民的拜年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较大的流动不但带来职业的分化,同时,由于与外界的接触程度不同,传统的拜年交往观念、行为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无论是人们对于拜年对象、方式的选择还是对于拜年交往本身的性质看法都随着职业流动、身份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村民流动一般是流向较为发达的城市,这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整个社会结构的性质,流动中的人们在面对外界交往冲击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自身封闭式的交往状况。

参考文献

[1]礼记[A],四书五经:中[C],天津:天津市古籍书店,1988

[2]杨中芳,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关系的观点[J],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2期:1-19

[3]杨威,中国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质及其现代转变[J],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48-49

[4]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

[6]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二篇:认知行为疗法及案例分析

认知行为疗法与案例分析

尹童

20120403006 一.概述

认知行为治疗师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阿伦•T.贝克(A.T.Beck)和雷米(V.C.Raimy)的认知疗法(CT)以及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具体有以下特点:1.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2.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3.强调认知改变,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4.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行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

二、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唐纳德•梅肯鲍姆(Donald 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简称(CBM)技术。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如何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CBM假设痛苦的情绪通常是来自于适应不良的想法。然而,与合理情绪疗法之间也存在区别。合理情绪疗法在揭露和辩论不合理想法时更直接和更具有对抗性。梅肯鲍姆的自我指导训练则更多地注意帮助求助者察觉他的自我谈话。治疗过程包括交给求助者做自我陈述与训练他矫正给自己的指导,从而使他能更有效地应对所遇到的问题。咨询师和求助者一起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求助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来练习自我指导和期望的行为。重要的是要获得对一些问题情境具有实践意义的应对技能,其中的一些问题包括强迫和攻击行为、考试恐惧和演讲恐惧。

在梅肯鲍姆的疗法中认知重组起着关键的作用。梅肯鲍姆认为认知结构是思维的组织方面,它似乎监督和指导着想法的选择。认知结构就像一个“执行处理者”,它掌握着思维的蓝图,决定什么时候继续、中断、改变思维。

梅肯鲍姆提出,“行为的改变是要经过一系列中介过程的,包括内部言语、认知结构与行为的相互作用及随之而来的结果。他区分了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在每一阶段这个三个方面都相互交织在一起。他认为只关注一个方面将被证明是不够的。

第一阶段:自我观察。改变过程的第一步是求助者学习如何观察自己的行为。当治疗开始的时候,求助者的内部对话是充满了消极的自我陈述和意象的。在这一步,关键的因素是他们愿意和有能力倾听自己。在这个过程包括提高对自己的想法、情感、行为、生理反应和对别人的反应方式的敏感性。

例如:如果抑郁求助者希望取得建设性的改变,他就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是消极想法和情感的“受害者”。相反,实际上是他告诉自己的东西造成了他的抑郁。尽管自我观察被视为改变发生的一个必需过程,但它本身并不是改变的充分条件。随着治疗的进行,求助者获得了新的认知结构。这就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这个重新概念化的过程是通过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

第二阶段:开始一种新的内部对话。

早期的求助者与咨询师接触使求助者学会了注意他们的适应不良行为,并且开始看到不同的适应性行为的存在。如果求助者希望改变,他对自己所说的就必须能够产生一种新的行为链,一个完全不同于他原先适应不良行为的行为链。求助者通过治疗学会改变他的内部对话,新的内部对话将作为新行为的向导。反过来,这一过程也会影响求助者的认知结构。

第三阶段:学习新的技能。

矫正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教给求助者一些更有效的、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应对技能。例如:不能应对失败的求助者可能会回避任何行动,因为他们害怕失败。认知重组可以帮助他改变他的消极观念,因而使他更乐观于去进行自己喜欢的活动。同时,求助者要继续注意告诉自己一些新的内容,并且观察和评估它们的反应结果。当他在各种情境下以不同的方式行动时,通常就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不同的反应。求助者所学内容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告诉自己的新学的内容及其结果的影响。

三、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T)的工作程序

有代表性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其具体原理是通过学习如何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具体程序是:

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种可以引发焦虑的情境。

2、要求求助者评价他们的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觉察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认知。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压力接种训练(SIT)是应对技能学习程序的具体应用。它是一系列技术、过程的组合,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它是为教授既可以应用于当前问题,也可以应用于未来困难的应对技能而设计的。梅肯鲍姆为压力接种训练设计了一个三阶段模型: 1.概念阶段。

首要的关注点是与求助者建立一种工作关系。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帮助他们获得对压力本质的一个更好的理解,以及用社会交互作用观点来对它进行重新定义而做到的。在这一早期阶段,咨询师要得到求助者的合作,并且一起来重新思考求助者问题的实质。一开始,咨询师为求助者提供一个专门为他设计的简单概念框架,帮助理解他是如何对一系列压力情境作出反应的,让求助者认识到认知和情绪在造成与维持压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咨询师是通过教学呈现、苏格拉底式询问和有引导的自我发现过程来完成的。

在开始咨询的时候,求助者经常感觉自己是外部环境、想法、情感、行为的受害者,而这些因素都是他无法控制的。压力接种训练就包括教给求助者觉察自己在压力形成中的作用。要获得这种觉察,就必须系统的观察他的内部陈述,并且监控这一内部对话带来的适应不良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贯穿了各个阶段的始终。求助者通常要记一种开放性的日记。在日记中,求助者系统记录自己的具体想法、情感和行为。在教授这些应对技能的过程中,咨询师要努力做到灵活地使用各种技术,并且要求求助者的个人、文化和情境环境保持敏感。2.技能获得和复述阶段。

关注点是教给求助者各种行为和认知应对技术应用于不同的压力情境。这一阶段包括一些直接行动,例如收集有关求助者各种恐惧的信息,明确找到是什么情景带来了压力,通过各种途径来做一些不同的事以减缓压力,以及学习躯体和心理放松方法。这样训练包括认知应对。通过学习,求助者认识到适应性与适应不良的行为都是与他内部对话相联系的,他需要获得和复述一种新的自我陈述。

例如:我怎样面对和处理这和压力?(用什么方法能够解决这个压力源?我怎样才能战胜这一挑战?)

我怎能不感觉被压垮了?(眼下我可以做什么?我怎样才能把恐惧保持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我怎样强化我的自我陈述?(我怎样可以认识自己?)

作为压力管理程序的一部分,求助者要接受各种不同的行为干预,其中包括放松训练、社会技能训练、时间管理指导和自我指导训练。咨询师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例如:重新评价各种事情的轻重缓急,发展支持系统以及采取直接行动去改变压力情境。咨询师介绍给求助者一系列的放松方法,并教给他们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来降低压力的唤醒水平。通过教授、示范和有指导的练习,求助者可以学会逐步放松技术,并且定期练习。

3、应用和完成阶段。

该阶段关注的是将治疗情境中发生的改变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并将之维持下去。很明显,教授应对技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有赖于各种不同的治疗程序。对于求助者来说,仅仅告诉自己新的东西通常还不足以带来变化。他需要实践这些自我陈述,并且把他的新技能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情境中。一旦求助者熟练掌握了各种认知和行为应对技能,他就开始练习难度逐步提高的行为家庭作业。咨询师让求助者写出他愿意完成的家庭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在随后的会面中得到仔细的检查。如果求助者没能完成它们,咨询师将和他一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适应症状与注意事项

压力管理训练对于许多问题和求助者都存在着应用价值,它既可以用于矫正也可用于预防。他的应用领域包括愤怒控制、焦虑管理、自信训练、创造性思维的提高、抑郁治疗和对健康问题的处理。压力训练也被用于治疗肥胖者、多动儿童、社会孤立者、创伤后应激者。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解决一般心理问题,并可以用于抑郁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包括社交恐惧症)、考前紧张焦虑、情绪的激怒和慢性疼痛的求助者。对神经性厌食、性功能障碍及酒精中毒等,也可以作为选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心理障碍和疾病有很多种类,认知行为疗法并非对所有的这些障碍和疾病都有效果。

五、案例分析

欧某,男,35 岁,近3 个月以来,情绪低落,总感觉焦虑、紧张、心情郁闷,睡不着,悲观失望,感觉活着没意思,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没精神。本案例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心理咨询后,求助者痛苦情绪得到缓解,消极想法和行为基本消失,生活、劳动和学习能力基本恢复。

主诉:近3 个多月以来,我一直很难适应监狱生活,家人也一直打亲情电话时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没有上户口没有书读,我对不起家人,很担心我的小孩,觉得活着没意思。我总感觉脑袋“几百斤”,很难过,全身没劲,总感觉焦虑、紧张、郁闷,晚上翻来覆去总是睡不着,即使睡着了,梦也很多,容易醒来,早上醒后感觉头痛、疲劳、全身无力,很悲观、感觉活着没意思,对改造失去信心,甚至有一死了之的念头,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白天吃不下饭,劳动任务也完不成,集中学习教育时常常走神,不想讲话,常常想起自己的四个小孩和死去的母亲,是自己害了他们,但是自己刑期却遥遥无期,很无奈。每当看到电视里演一些家庭的电视,我就会想到 家里,感觉很难过。前几天,分监区警官带我到医院检查了一下,身体没有什么问题,医生叫我安心改造,不要胡思乱想,要吃饭,睡好觉,但是我却做不到,很痛苦,不知道该怎么办?

分析:求助者入狱后,家中出现一系列变故,产生强烈的无助和痛苦。因得知家中先后发生房子倒塌、母亲病故、四个儿女没人抚养、没有书读,而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失眠、食欲低下,学习、劳动兴趣减退,效率降低,注意力不集中,不愿与他人交流,失去改造信心,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但能主动求助。这说明求助者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其表现也符合人之常情,人格相对稳定。因此,根据郭念锋的病与非病“三原则” 判断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畴。运用认知分析疗法来治疗来访者的抑郁、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林秉贤,郭勇.心理学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天津腾龙学院.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与成长报告精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三篇: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认知行为疗法解读

青少年早期抑郁和认知行为疗法

马辛夏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学号:14045110005 电话:***)

摘要:抑郁是青少年早期普遍存在的消极情绪问题,青少年抑郁的持续存在不仅对个体当前的心理、社会和情绪健康具有较大的破坏性,而且这一状态还有可能扩展到整个青少年期甚至是成年期,增加其未来教育、就业以及适应性发展的危险性。认知疗法是使患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的治疗方法,这些错误观念可以导致负面情绪和错误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更为有力的证据提示,认知疗法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一些相关的证据表明,认知疗法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青少年抑郁

认知行为疗法

一、青少年抑郁的界定和特点

(一)青少年抑郁的界定

“抑郁”(depression)一词通常被笼统地用来指称从轻微的消极情绪到严重的情绪障碍这一包含范围较广的情绪问题。区分和界定这些不同的抑郁状态对于研究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发展极为必要Steinber, 2007)。基于表现特征、判断标准和影响程度,可将抑郁分为抑郁情绪(depression mood)、抑郁综合征、抑郁症或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抑郁情绪是指个体感到不愉快或悲伤的情绪(feel sad);抑郁综合征是指抑郁情绪的症候群,包含快乐缺乏、低自尊、担忧、悲观、内疚、孤独等;抑郁障碍的界定需要基于对情绪、行为、认知、躯体症状以及相关功能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需要通过结构化的临床访谈和观察进行评定。具体特点包括心情消沉、丧失兴趣、悲伤、食欲改变、躯体主诉(如疼痛),心理活动的变化(兴奋)、疲劳、无意义感或内疚、注意缺陷和自杀意念等(DSM-IV, American PsychiatricAssociation, 2000;Graber, 2004)。在临床上,抑郁障碍又分为精神抑郁障碍(Dysthymic Disorder, DD)和严重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精神抑郁障碍也称心境恶劣障碍,多为慢性情绪障碍。严重抑郁障碍具有周期性,常反复发作。从轻微的抑郁情绪到严重的抑郁障碍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限定,高水平的抑郁情绪或症状会增加个体后来患抑郁障碍的危险(Lewinsohn, Clarke,Seeley & Rohde, 1994;Young, Gallop, & Mufson, 2009;杨会芹, 2007)。

国内学者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的界定也不同程度上包含了三种抑郁状态。刘凤 瑜(1997)将中小学生的抑郁界定为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良情景或事件的反应,是一种不愉快的、悲伤的情绪或精神痛苦状态。王极盛、邱炳武和赫尔实(1998)指出,抑郁是儿童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些不良情境或事件的消极反应,是一种 非特定时期的悲伤、不快乐或苦闷的情绪状态。张文新(2002)认为抑郁是一种 感到无力应对外界压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在林崇德、杨治良和黄希庭(2004)编撰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抑郁意指“情感低落”,是一种负性情感增强的表 现,是充满不适感、沮丧感的心境状态。基本特点是获得性或反应性降低、悲观、忧郁。这种状态有时持续时间短,强度弱,有时持久而频繁,甚至发展成一种心 理障碍伴发性的相关症候群,形成严重抑郁症。

(二)青少年抑郁的特点

来自纵向研究的结果发现,抑郁通常发端于童年期,进入青春期后,抑郁发 生率迅速增加,且随年龄增长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如对成年早期个体间隔 3~8 年的研究发现,个体的焦虑、抑郁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上差异不显著,具有纵向的 稳定性(Lovibond, 1998)。对 13~14 岁青少年内化问题间隔 1 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青少年内化问题保持中度以上的相对稳定性,但间隔时间越长,稳定性水平越低(Reitz, Deković, & Meijer, 2005)。大量的研究发现,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男生在青少年早期报告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女生在青少年早期的增长水平快于男生,而男生的抑郁水平在青少年早期略有增长或保持稳定(Angold & Rutter, 1992;Hankin &Abramson, 2001)。

二、认知行为治疗产生的背景

认知-行为疗法是在批判行为疗法的过程中逐渐接纳认知理论而形成的。具体说来,它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对心理治疗领域的影响下,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发展到一定程度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知道,行为疗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以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坚持效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把人的行为和外在的环境视为考察对象。行为治疗学派认为,人的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比如人的言行举止等。心理是人的内在的、主观的活动,行为是这种内在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疗法把人看作是机械、被动的,被外界环境所塑造,对环境刺激被动地做出反应。行为疗法关注外显的行为忽略了人的内在过程,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看不到人的潜能,这种严重的缺陷使其日益受到批评。从6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行为主义在心理治疗领域仍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们对其置有机体的内在过程于不顾的方法已越来越不满。人的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不考虑内在的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做出充分、完整的解释与说明,因而治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局限性受到了认知疗法的冲击。认知疗法差不多是与行为疗法同时产生的,它一经产生便对行为疗法有着直接的冲击。认知疗法既不同于行为疗法,也不同于精神分析的内省疗 法,它试图从主观内在的过程出发来探讨和解决人们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着重通过改变病人的习得性错误认知方式来改善症状。随着埃利斯和贝克的成功,特别是治疗家贝克从个体的认知入手来探讨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运用调整和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对抑郁症进行治疗并获得成功的事实,对行为治疗家们产生了很大震动,这使他们逐渐把眼光转向人的内在过程,开始尝试把行为与认知两种治疗 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临床心理治疗。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对行为 疗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激烈地批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注重探索人的潜能和价值。他们认为,把人看作是被外界环境所塑造的、对环境刺激被动做出反应的看法是极其狭隘的,主张真正的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应该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应把重点放在人类所独有的特性,如创造性、选择性、自我实现以及先天的潜力上。认知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把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实质在于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都强调要关注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这些观点推动了认知-行为疗法的产生。

三、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模型

认知疗法是使患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的治疗方法,这些错误观念可以导致负面情绪和错误行为。相关研究表明,认知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其有效性完全可以与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人际关系或心理动力学疗效相比。有证据表明,认治疗法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严重或慢性抑郁症。已证实,认知疗法有益于提高那些对抗抑郁药物仅有部分反应患者的疗效。更为有力的证据提示,认知疗法可以降低抑郁症的复发率,一些相关的证据表明,认知疗法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

我们有很多理由变得抑郁,但是只有一小部分人经历了重度抑郁发作。出乎意料的事情常常发生,很多事情都让人非常痛苦,甚至是创伤,我们可能会失去工作,一段关系可能会结束,孩子也可能得重病。这些事情都不可能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发生,但是,人们却很有可能在将来某一时刻经历这些事情,只是因为,我们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预测的,我们对将来的控制是十分有限的。认知疗法不同于精神病传统疗法,其倡导者亚伦贝克发现,在运用认知疗法的过程中,负性情绪和错误行为是由于出现扭曲的想法和信念的结果,并非是由于弗洛伊德理论中所提及的无意识造成的。目前尚不清楚究竟哪些人可以从认知治疗中获益最多,但我们发现,有治疗动机,具有自我调节的内环境和内省能力的患者似乎获益最多。

在认知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需要通过几个步骤帮助患者完成治疗。首先,患者应该领悟他或她对现实的理解和解释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过去经历、遗传或生物学因素),而这些对现实的解释导致了负性想法。其次,患者能够认识到负性(表浅或自动产生)想法,并且发现可替代的,更能贴近真实的想法。于是患者内心可以判断出,相关证据是否支持负性想法或是替代想法。比较理想的是,患者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着扭曲想法和再构造的情形。

四、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策略

在人的一生中,负性事件、灾难和个人失败等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这些事情发生后,个体体验到情绪低落和短暂的抑郁状态都是很正常的。然而,很少有人因为这些正常反应而发展成心理疾病和重度抑郁。将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区分开来的并不是个体所体验到的压力本身,而是个体对压力的反应。因此,一般来说,抑郁是非适应性压力应对策略的结果,再加上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的负性理念,加强了对诱发负性事件负面信息的关注。应对策略可大致分为问题聚焦策略和情绪聚焦策略。

(一)情境转换

个体的抑郁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极其人际关系等密切相关,这些生活中的冲突往往会引起个体的抑郁,而抑郁又会加强这种冲突,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人际关系,能够有效地改变一些导致个体抑郁的诱发因素。

(二)注意修正

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鼓励个体关注生活中他当做理所当然存在的积极方面,包括个体的人际关系、家庭及整个生活中的积极部分。关注这些积极方面,替代对抑郁诱发因素的关注,能够在早期干预抑郁的形成过程。

(三)心理教育和认知重构

最初的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模型提出,抑郁症患对自己、未来和世界都持有负性理念。这些图式让病人在具体情境下产生具体的非适应性自动思维。认识行为疗法从发现和挑战非适应性认知开始,然后探索并最终矫正非适应性信念和图式。矫正非适应性自动思维和信念也会改变与之相关的情绪反应,这一点也得到了证实。

(四)冥想

抑郁是一种不好的状态。人的自然反应就是压抑这种感受,并反复回想过去可能导致这种状态的事件。结果,个体就会陷入抑郁之中,只关注自己,与外界失去联系,尤其与社交圈子的失去联系。这会导致社会隔绝,从而恶化抑郁循环圈中的社会隔绝和思维反刍。正念练习鼓励人们用毫无批判到底、开放的态度关注当下。因此,抑郁导致隔离、刻板和疏远,而正念练习鼓励开放、灵活和好奇心。

(五)行为激活

抑郁通常与行为退缩和意志减退有关。因此,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毫无活力、满足感和愉悦感。由于抑郁症病人会表现出精神减退,他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检验自己的信念、自动思维和其他可能维持抑郁的因素。因此,行为激活对抑郁病人十分必要,尤其对治疗初期提升病人的精力水平十分有效。

五、对认知-行为疗法的评价

尽管说认知-行为疗法借鉴了认知理论与技术,发展了传统的行为治疗,有着两大方法结合的优势,在临床中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认知-行为疗法的优点

1.认知-行为疗法重视人,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这在心理治疗史上是重大的改变。认知-行为疗法把人看成是有理性和能动性的个体,关注的重点在于人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构,把认知看作是调整和改变人们行为的关键,这种看法不同于精神 分析和行为治疗家们的观点。在精神分析治疗家和行为治疗家那里,人是非理性的,患者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反应者,治疗家是主动的指导者和控制者。

2.在治疗过程中,医患双方能够建立一种新型的互动关系。认知-行为疗法把患者看作是有理性的,要取得好的治疗效果需要患者积极参与、合作。治疗过程是治疗家与患者针对问题进行平等的协商、讨论和研究的过程。这种医患互动的关系截然不同于以前的医患关系,有利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学习,促进患者的成长。

3.认知-行为疗法疗效非常显著,优于其它疗法。认知-行为疗法不仅探究人的内在的认知过程,而且重视行为疗法的合理技术,重视患者外在行为的矫正和训练,将认知改变和行为训练有机地融合起来,给这种疗法注入了活力和效力,使得认知-行为疗法不但优于行为疗法,而且也优于除行为疗法以外的其它各种疗法。

(二)认知-行为疗法存在的问题

1.就总体而言,还没有建构一个一般性的理论。从认知-行为疗法产生到现在,尽管许多治疗家在理论上作了许多尝试,但他们都是围绕着某个特别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治疗模式进行的。认知-行为疗法作为一种治疗范式,它需要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治疗家们对“认知”含义的理解过于宽泛,缺乏确定性。从大量的文献中我们能看到,治疗家们常把信念、态度、想法、假设、生活准则、个体对意义的解释、期望、意识流、图式、错觉、预测等等与认知看成一回事,在同样的意义上使用它们。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是被附加了前提条件的概念,被限定在可进行经验观察、进行客观检验的范围内,超出这一界限的认知内容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认知为核心的治疗范式,必须对/认知0和其它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准确的界定,弄清其区别之所在。

3.难以准确地观察和测定认知过程的改变。认知治疗家们认为认知制约行为,可以通过认知的变化达到行为的改变,但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认知变化的过程及强度,要想确切地观察和测定都有较大难度,这一方面如果不能突破,治疗的效果就难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志群,郭兰婷.成都市区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3)2.杨志伟,李学荣,王国斌等,湖南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现状调查与防止模式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5):260一262 3.Judith 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翟书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1.4.汪新建.当代西方认知-行为疗法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3)1 5.汪新建.西方心理治疗范式的转换及其整合[J].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 6.汪新建.从内控到外控:论认知-行为疗法的形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1 7.陈苏明.几种心理治疗方法概述[J].临床荟萃,2003,(24).8.王立娜.抑郁症的心理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4):325一328 9.陈秀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2005,6(3):104一106 10.刘贤臣,马登岱等.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3):166一169.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和理解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和理解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信仰、价值观、原则等一系列要素的总称。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大难点在于:

1、在市场经济开化的初期,企业的信仰很难建立。

2、由于环境规则的不健全,企业中的不同角色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都专注于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单个主体的利益是最高的追求目标。由于环境规则的建立,企业的竞争平台越来越完善,而企业的经营者则逐渐从投机转向长期和诚信上来,竞争的着眼点也从产品、服务逐渐上升至管理和文化的竞争,可以说,企业文化的竞争是企业间竞争最高阶段。很多企业并没有系统地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是没有企业文化的。事实上,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人们总可以了解到它到底追求什么,什么样的行为为该企业所认可,什么样的人在这个企业里会获得嘉奖,企业有什么样的管理风格,以及如何对待客户和员工,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责任,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构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地统一员工思想,营造和谐的组织气氛,在大家都接受企业的目标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工作,获得较高的生产率,而较差的企业文化则表现为: ①员工并不接受企业的目标和价值观,只是因为谋生的需要而不得不委屈求全,稍有机会便会弃之而去;

②缺乏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漠视企业的利益;

③管理风格和分配体系使团队协作难以建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尔虞我诈。

3、如某公司在十二年的经营历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企业文化,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这些企业文化中的要素既有积极的成份,也有消极成份,由于没有有意识地进行文化系统的建设,这些因素是杂乱无章,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就企业发展而言,我们认为某公司目前正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折,这种转折既包括战略上的,也包括业务和管理上的,当然,伴随着以上诸多的转变,对企业文化的反思和重建也是当务之急,这种重建工作必须基于以下前提条件:

①战略调整规划;

②基本管理系统的构建;

③对现有文化要素的深刻反思;

④从决策者到一般员工对企业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创建过程的参与。

4、对企业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有这样两种:即过于狭窄和过于宽泛。狭隘的理解将企业文化限定于企业的一些文娱活动,企业的口号之类,而宽泛的理解则导致对企业文化的定义过大,难以在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进行运用和操作。因此,在构建某公司企业文化系统时,应从企业文化的含义出发,结合某公司的具体情况,落实到操作的层次上来。使企业文化系统的建设对某公司的发展有现实的促进作用。

二、企业为了满足自身运作的要求,必须要有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共同行为准则以及相适应的机构和制度,否则企业就是一盘散沙。而企业文化的任务就

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所以,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1、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

从不同的角度看,企业有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垂直层次上,企业文化可以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深层文化。在每一个层次上还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在表现形态上,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物化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生活文化、观念文化。在构成要素上,企业文化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理念,组织目标、管理风格、组织结构与制度、组织行为、组织形象等,由此构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复合网络图,如下图:表现形态

构成要素

结构 层次

2.塑造企业文化的主要途径 ①强化员工认同

一旦选择和确立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之后,就应把基本认可的方案通过一定的强化灌输方法使其深入人心,具体做法包括:充分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和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创造浓厚的环境氛围。

②树立典型人物。典型榜样和英雄人物是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的人格化身与形象缩影,组织成员也正是从英雄人物和典型榜样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工作态度和言行表现之中深刻理解到组织文化的实质和意义。

③培训教育。有目的的培训与教育,能够使组织成员系统接受和强化认同组织所倡导的组织精神和组织文化。培训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中恰如其分地揉进组织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往往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④精心分析。在经过群众性的初步认同实践之后,应当将反馈回来的意见加以剖析和评价,详细分析和仔细比较实践结果与规划方案的差距,必要时可吸收有关专家和员工的合理化意见。

⑤全面归纳。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整理、归纳、总结和反思,采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出表及里的方法,删除那些落后的、不为员工所认可的内容与形式,保留那些进步的、卓有成效的、为广大员上所接受的形式与内容。⑥精炼定格。把经过科学论证的和实践检验的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文化,予以条理化、完善化、格式化,再加以必要的理论加工和文字处理,用精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建构完善的组织文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过程,充分的时间、广泛的发动、认真的提炼、严肃的定格是创建优秀的组织文化所不可缺少的。⑦巩固落实

必要的制度保障。在企业文化演变为全体员工的习惯行为之前,要使每一位成员都能自觉主动地按照组织文化中组织精神的标准去行事,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建立某种奖优罚劣的规章制度有—定的必要性。

⑧领导的率先垂范。组织领导者在塑造组织文化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本人的模范行为就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和导向,对广大员工会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所以任何一个组织如果没有组织领导者的以身作则,要想培育和巩固优秀的组织文化都是非常困难的。这就要求组织领导者观念更新、作风正派,真正肩负起带领组织成员共建优秀组织文化的重任。⑨丰富发展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使特定历史的产物,当组织的内外条件发生变化时,不失时机地调整、更新、丰富和发展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总汇经常地摆上议事日程。这既是一个不断淘汰旧文化性质和不断产生新文化特质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组织文化由此经过循环往复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五篇:对院学生会的认知和评价

对学生会的认知和评价

岁月如梭,犹如白驹过隙。此时此刻,往事云烟却又历历在目。现在尤能记起大一毅然决然地加入学生会时的那份信心与激情,这一年来,学生会不断的有人出去,有人进来,而我在这里获得的经验和人生感悟却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比拟的。

学生会是为学生服务的组织,一个组织只有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有可能把活动做活、做好,这是一个组织长盛不衰的群众基础。学生会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不断地总结经验;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为科文学院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及广大学生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生会是进行自己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他既代表了广大同学的利益,也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同时学生会还积极配合院党总支部、系办、各辅导员做好配合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作为院学生会一员,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学生干部是学生中学习和思想素质高水平的代表。学生干部要当好榜样,为院系学生作出新标准;学生会是一个群众性组织,由学生老师选举产生。所以,我们在维护学校利益的前提下要坚决维护学生利益为全体同学服务。学生会应进一步加强与院办领导和各系之间的联系是学生会这一组织运转命脉所在,加强和系办的联系可以使我们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系里的工作需求,只有在院里老师的指导下才能保

证我们的工作准确、有效地开展。加强各班之间的联系可以使我们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知同学情、解同学难、暖同学心”。

学生会培养的是综合性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会成员必须具备自主性、思考性、合作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平日的积累是一方面,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人最后也未必能在换届时脱颖而出,因为学生会干部必须学会自主思考并创新,听别人指挥的人永远只能被牵着走,认真并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另外,一个人再怎么会动脑筋,再怎么有主动性,但是一碰到要和旁边的合作就非常困难,所以合作性不强,一个个都象一条龙,但是合在一堆就变成一堆虫了。

而我作为一名宣传部的干事。宣传部是学生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是我院宣传和舆论的主要阵地,宣传部以海报为主要的宣传方式,海报通知、展板展示、条幅通知„„为我院的宣传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入学生会一年多的时间,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能熟练地完成工作,这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成长,是老师部长主席和我们宣传部成员给与我的帮助,我始终怀抱感恩的心。由于工作性质,在宣传部一年多时间里,几乎是与部里每个同事,每个干事一起度过的,我们一起一“跪”就是3,4个小时,一起打底稿一起画图一起写字,一起做“大型手工”,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幸福。宣传部作为学生会的喉结与其他部门携手共进,在校运动会、十年院庆、红色旋律舞蹈大赛等多次大型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给科文学院增光添彩。我打从心里热爱学生会,热爱宣传部这个家庭。学生会的建议: 1.宣传部:

① 对海报板及宣传用具的管理还不清晰,也是这个学期做的很不够的地方,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借用归还条例,可以安排具体干事来负责,责任到人。

② 需要更多的宣传形式,如小海报,虽有尝试,但没有深入,③使科文学院宣传部变得有特色,在打活动海报的同时,可以在空闲时间做一些专题海报,例如环保,公益的宣传,成为一直可以传承的一个系列。2.整个学生会:

① 学生会的工作不够透明,以致会在学生中会有不好的流传,建议在学期临近结束的时候,在学院网站上公示这个学期所有活动及成果,加深学生对学生会工作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活动过程中及结束有很具体的总结,不是客套的话,而是细致到下次可以怎么做的总结,既增强透明度,又真正起到总结作用。

② 学生会内部联系不够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了解不够深入。需要主席团的的刻意安排也需要部长有意识的了解,当部长之间都清楚彼此在干什么的时候也就显得很亲切了。例如宣传部画海报的时候就可以邀请活动部门的部长干事去参观一下,清楚别的部门都是怎么日常运行的。这样内部氛围也会更好,减少不必要的摩擦。

学生会是一个服务广大师生,锻炼学生能力,创建和谐校园的组织,能够最终成为其中的一员是我的荣幸,也是组织对我的肯定,既然组织给了我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那么我就要干出一番作为。

下载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概要(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村民对拜年习俗认知和及行为概要(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我认知及对择业的感想

    自我认识及对择业的感想 在我进入大学的时候,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入大学学习,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对学习感到非常感兴趣,并拟定了一个计划,在大学期间,按计划去做,在大一,我就向党组织......

    国有企业党员角色认知和行为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

    国有企业党员角色认知和行为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思考“党员”角色,是一种政治身份,有着严格的角色规范和明确的党性要求。国有企业党员兼具了职工和党员的双重社会角色,要求......

    你对数学建模的认知和感受

    你对数学建模的认知和感受 数学,广泛的运用在人类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政府官员,每天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其中,数学建模对解决现实生活中比较复......

    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认知5篇

    对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认知 面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目前,就相关企业对招聘方面提出了一些文字性要求,就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要求名列前茅。这是因为......

    对定向越野课的认知和收获

    我对定向越野课的认知与建议 本学期选择了定向越野这门对体力、耐力要求较高的体育课,对于毫无运动细胞的我来说自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学习,在这门课中收获了......

    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

    大学生甲型H1N1流感认知、态度和行为调查【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甲型H1N1流感的认知、行为、态度及心理变化,探索大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反应能力,为今后在大学生中进......

    大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认知及态度 一、 调查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各类新媒介在迅速滋生与成长的同时,也带动了广告在新科技形式下的发展,无论是从其创意表现抑或是制作投......

    大学生对反腐倡廉教育认知及高校反腐倡廉教育调研

    大学生对反腐倡廉教育认知 及高校反腐倡廉教育调研 目录 一、调研课题背景 .................................................. 3 二、课题信息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