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3:1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第一篇: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

陲、武陵山腹地的7县1市组成的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苗族,土摘要:湘西地区风景秀丽,人文灿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同时拥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如何充分发挥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经济增长点,这对发展湘西旅游业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湘西民族文化资源情况、目前湘西旅游业的现状和民族文化的缺失着手,力求探讨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意义,途径和前景。

关键词:湘西民族文化旅游经济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与积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位于湖南省西北边家族的聚居地,除了拥有奇山秀水,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饱经沧桑的民族文化古迹等等。开发和利用好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能进一步扩大湘西的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知名度,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由于湘西处于崇山峻岭,历史以来就偏安一隅,较少收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民族文化得到完整的保存,因此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富有乡土性和远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居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多各方面。居住文化

苗族,土家族的的居住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除了典型的山寨吊脚楼和古式建筑的木结构房屋外,最具有历史特色文化品味的莫过于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时代感染力吸引众多游客到此游玩,与其特色的居住文化交相辉映的,还有一些古老而极富特色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服饰文化

苗族人民制作了绚丽多姿的苗家服饰,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银制饰品,作为苗族人民特有的装饰品,完全靠手工制作,种类繁多,精致生动,除了少数男人佩戴,多为妇女佩戴,这样工艺高超的银饰至今是当地人喜爱的装饰品,一套讲究的银饰,可以重达几十斤。土家族的织锦系列作品,苗族的蜡染和刺绣产品也是闻名遐迩,至今仍保留其工艺。3 饮食文化

崇尚天然的绿色食品,如天然野山菌,自制腊肉,古丈茶,猕猴桃等都是当地特色食品,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如灌肠粑,社饭,系列酸菜,有“无酸不成席”的说法。家里来了贵客,苗家人会用最高的礼节来欢迎你,连进三杯“过门酒”,这种酒多是玉米酿制,香醇浓烈,后劲很足。民间艺术

苗家土家族人民爱好音乐和舞蹈,妇女大多能歌善舞,歌唱内容丰富,节奏明快,格调清新,悠扬绵长,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用本地方言演唱配合不同的曲调,多四句为一节,随性而歌,反映了当地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

舞蹈多于打击乐相配合,如吉首德夯流行打长鼓,苗家流行猴儿鼓,舞蹈配合乐器,流传至今的有花鼓舞,接龙舞、跳鼓堂舞,摆手舞以及芦笙舞等等。

在当地,歌唱舞蹈不仅仅是休闲方式,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年轻人传情表达爱慕之意的方式。每年一次的传统跳月盛会,是苗族人民传承下来的优秀的自主婚姻文化的体现,一般定在仲春季节举行,盛会上青年男女,酣歌畅舞,各选所欢,以成婚姻。

二 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及不足湘西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历来被认为是“老、少、边、山、穷”的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水平偏低,交通欠发达,少数民族占人口的70%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如保守、依赖,迷信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活,第三产业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并不发达。

80年代以来,国内外游客才开始走进湘西,观赏奇山异水,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却一直默默的掩盖在土家苗寨的歌谣和吊脚楼之中。人们向往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朦胧与神秘,却因为历史的偏见和迷雾以及交通等客观原因放弃了湘西之旅,慕名而来的游客朋友们也往往匆匆游览完一些自然景观后离去,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领悟往往是一片空白。从经济角度来看,湘西的旅游现状与其他知名旅游景点依然有较大的差距,与张家界相比,经济收益悬殊,1997年起,接待入境湘西的旅游者不过几万人次,外国客人不过几百人,2004年,张家界接待游客过千万人次,直接创收过亿元,湖南省旅游收入排名第2,而湘西仅接待游客两百万人,经济收益近千万,相差悬殊。绝大多数游客之间绕过湘西直接奔赴张家界,或取道吉首经过猛洞河再奔张家界,湘西旅游就相对处于一个门庭冷落的境况。近几年来,游客人数有所增长,但相比其他知名景点,仍然相对落后。湘西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足:

2.1旅游资源处地分散,缺乏“大分散,小集中”的区点系统开发与管理,缺乏区域之间的整合。湘西8县市的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中,相互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没有形成一个循环,完整的引导管理系统。增添了游客的经济开支和生活麻烦,是游客缺乏明确性,往往在一个景点匆匆游览呆上一天就离开。

2.2交通条件制约,没有形成各景点区的立体交通网络系统,游客在游览时多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性,也不方便。

2.3景点开发建设落后,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与高品味的民族文化形成反比。旅游景点单一,没有开发民族文化特色景点,缺乏深度广度,没有形成专项型品牌性旅游景点,旅游空间相对狭小,游客容易走马观花的过一遍,让人没有故地重游的激情。

2.4后勤服务力度不够,在景点区,至今没有一个旅游涉外定点旅馆和三星级以上宾馆,接待容量受到限制,也缺少大规模的饭店或地方特色饭店以及其他消费场所,现代后勤服务水平比较落后。很多高水平消费群可能因为住宿等生活条件的限制而放弃或减少在湘西旅游的选择。工作人员水平偏低,缺乏良好的管理素质和导游水平..游客绝大多数靠自己眼睛看,听得少,想得少,记得也少。

2.5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开发不够,多从云南,贵州批发而来,且多以低价位的旅游观光产品为主,质量低,价格廉价,地域民族风味欠缺,这就导致整体消费额提不上去。像土家族的制锦等工艺只有少数人掌握,并没有开发出来。民族特色表演水平较低,规模小,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力不够。

三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湘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意义

湘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本土自然景观浑然天成,具有古朴,神秘、自然的特色,合理科

学的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能进一步挖掘湘西旅游的潜力,增强吸引力和生命力,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1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利用能够弥补自然景观的不足,提高湘西旅游业的整体品味,增强其生命力。在高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旅游作为休闲娱乐方式,人们渴望寄情山水,愉悦心灵,欣赏美丽的山水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体验原始古朴的民族风情,感受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从而真正体会到乐趣,陶冶性情,这才是高品味的旅游。加上自然景观多与其他景区风格雷同,只有深入挖掘独特的民族文化,才能给游客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正如民俗学家巫瑞书指出的:“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经验丰富的旅游人士,往往不满足于显性的自然景观的欣赏,还孜孜不倦的探寻隐性的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尤其是对一些奇特的民族古风奇俗梦寐以求。”可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旅游生命力和吸引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2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旅游经济的繁荣,是促进湘西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民族文化涉及到的饮食,服饰,居住以及民间艺术都存在这经济开发的潜力,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可扩大收益来源,分流一批劳动力,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充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全方位多角度的开发湘西,并形成一种新型产业,形成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区,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湘西,同时品味的提升也能提高一些旅游产品的价格,实现增收。

1.3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使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必须在利用和开发中实现,使它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自然而然能唤起当地老百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视。比如土家族的制锦工艺,流传至今只有少数土家族人民掌握,如果织锦能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那么更多的人会去学习这中工艺,这样民族文化通过这样的形式得以保留。蜡染,银器制作等工艺也同样如此。传统的歌舞等其他风土人情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得到重视和重现,唤醒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的重视,从而自觉、主动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的途径

2.1全面挖掘传统民族文化,更新和提升湘西旅游的文化品味,.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大规模普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保护,在整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起文,化内涵,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开发,形成特色旅游项目。

2.1.1根据游客的需要,改变以往的单一的民族歌舞表演,从宗教,社会,经济,体育经济、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进行开发,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风情,民间风俗,庆典古韵,民间技艺,人文建筑,文化活动,历史文化遗址,开设民族歌舞场,特色饮食城,民族服饰表演及展厅。

2.1.2定期开展系列节日活动,开发节日文化,形成品牌性节日文化,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发展多元化综合旅游经济。

2.1.3组建一批高素质的表演队伍,导游解说队伍,商务洽谈队伍以及保安队伍等等,在软件上凸显湘西人民淳朴,热情,好客的个性,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2.2完善交通,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统筹机构,合理布局,开发重点景区,开辟旅游经典线路,建设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系统,整合民族文化资源,避免各旅游景区文化雷同,形成各景区风格独具特色,整体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旅游带。

2.3开发生产特色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湘西的民族商品丰富多彩,极富有民族特色,乡土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现在的旅游景点上的商品多是大量批发低廉的小商品,既没有质量,也缺乏民族特色。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如蜡染,制银,织锦,刺绣等,还有根雕,石雕,民间剪纸等等,培养专门的人对民族商品进行研究开发,提高质量,尤其是要突出民族特色,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可以设立民族特色商品展览厅,配以文字介

绍其渊源,同时可以开设传统手工作坊,提高商品的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制作过程,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2.4丰富宣传促销手段,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关于湘西的民俗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产品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召开新闻发布会,扩大其影响力。也可利用影视文化作品,包括风光纪录片,民俗风情纪录片或通过沈从文作家协会,黄永玉画展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湘西,向往湘西。

2.5完善后勤服务工作,发扬本土特色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和休闲文化,比如建设一批本土风味的饮食饭店,宾馆等等,既可以弘扬本土文化,又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3 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市场前景

3.1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效的弥补了单一的自然景观的不足,丰富了旅游资源,提高了湘西旅游的整体品味,向文化型,综合型转化,形成旅游特色品牌。增强了吸引力和生命力,为湘西旅游业持续繁荣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湘西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为当地老百姓创收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使得旅游业真正成为偏远湘西的龙头经济支柱,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机会。

3.3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了传统民族文化,很多文化精髓得以保留下来,不至于被遗忘,逐渐消失。同时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责任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结语:

湘西自治州的旅游业要走出现在的低迷状态,攻克发展瓶颈,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势必要突破以往的单纯的自然风光旅游,合理规划,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湘西旅游业上一个台阶,从而带动整个湘西农业,工业,民族文化教育,传统手工业,民族服务业,生态环保业的全面发展。

开发和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十分重要,而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资源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极少的一些民俗风情仅仅停留在观赏阶段,游客的参与性不强,甚至还存在一些拉客宰客,导游盲目引导等现象,比如参加婚礼,背一下新娘多少钱等等。

因此,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规范管理好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将给湘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发挥好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需要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和合理规划,组织专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同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积极配合,在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模式下实现湘西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湘西餐饮文化

湘西餐饮文化.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餐饮业现竞争层次已上升到品牌阶段,越来越多的湘菜品牌在崛起,其营销模式已不单只是促销,要想打造一个好的品牌,必须整合文化底蕴、出品特色、人力资源等元素,再策划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推广,以使之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拥有具备影响力的餐饮管理新理念,拥有严格的管理体系,拥有可以持续管理好专业品牌的团队,这是每一个餐饮企业合作伙伴对餐饮品牌管理公司的期望。

在这种市场强有力的冲击下,湘西部落除了在食物上下功夫外,在自身文化上也更加的注重。

在湘西部落餐馆吃饭,每次你都会看到,他们免费的表演。什么拦门酒,打糍粑,哭嫁。。很多很多的表演。

现在我就对拦门酒说说吧!

从古到今,湘西的位置,从行政区域图来看,它越来越小。远离工业文明带来进步的湘西,更像一朵含苞欲放的野花,在欲望横流的劲风下恣意摇曳。这里的山和水,没有太多特殊景色值得留恋。吉首和乾州两座城市也不大,夜深了,城郊的村子里会传出一阵阵狗叫,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不会觉得自己太寂寞„„

来过湘西旅游的朋友,大多数有过被这里苗女或是土家姑娘围住,逼着喝酒的经历。这群豆蔻年华的女娃子头戴银饰,要客人对歌,对不上的罚酒三碗。对上了,奖酒三碗。总之三碗酒,一定是要喝下去。她们的语言叽叽喳喳,与身上的银铃铛不时碰撞出脆响,两种声音彼此交织,回荡山林幽谷间,真是悦耳不已。倘若把歌声当做山涧飞瀑,那么三大碗货真价实的美酒立即把游客的旅途疲惫一扫而光。

老实说,拦门酒不是风景区的专利。本地婚嫁中,它是一项寓意深远的仪式。一位朋友便因酒量好和口才颇为了得,成为圈内“总管”。他说办理喜事,一般都很顺当。可有一次去永顺县的一个乡下接新娘子,新娘子住的地方不通车,接亲大队一行十余人高一脚低一脚赶到村里时,对方嫌他们来迟了,海碗摆了三桌,每个碗里都是浓烈的苞谷烧。“总管”认为是自己带队的责任,便主动喝了六碗,剩下的酒让弟兄们继续喝,这才把拦门的桌子打开,他点头哈腰地进了屋。谁知觉得没了面子的新娘子不干,不肯出门,一边哭一边提出一些听上去不近人情的要求。这时天空下起雨,湘西崇山峻岭的夜雨,打在人身上的滋味叫透心凉。经过半个多小时的交涉,“总管”感到喝下去的酒上头了。当新娘子一连三次拒绝跟接亲大队回城里时,他只能好遗憾地说“你不愿意来,那我们就走了。”说走就走,不等新娘子回话,“总管”带着手下已消失在莽莽夜色里。

不知道拦门酒的来历,只知道拦门酒盛满苗乡土寨的深挚情意,还有喝得人面桃花般的女孩儿对着你耳朵孔呼呼吹气。所有的这些,会让你毫无征兆地爱上骨子里狂野的湘西。

第三篇:湘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湘西红色文化

湘西是革命老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这块神秘的土地积淀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就以我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中心,周围就有不少红色旧址,比如芷江县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23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奉冈村宁次之命,飞抵芷江请降之地点。标志着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伟大胜利,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史实,1947年2月,国民政府在受降地建“受降纪念坊”一座,1985年,芷江县人民政府报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开放。1995年扩建、新建纪念抗战胜利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点”,蜚名海内外。

除了芷江受降纪念馆还有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坪村镇枫木村的粟裕故居和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的贺龙故居。

粟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卓越的军事家。在他的故居内还建有粟裕纪念馆与粟裕纪念碑。粟裕纪念馆共有三个展室,主要以粟裕同志生平事迹为依据,通过文献、资料、照片、珍贵文物以及各种图表、字画、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粟裕同志光荣战斗的一生。

贺龙是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奋斗,出生入死,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为祖国的建设和国防的强大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桑植人民的优秀儿子,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贺龙故居,位于张家界市桑植县洪家关村,从张家界市区驱车约两个小时,为1975年桑植县政府按原貌所修复的。故居为一湘西常见的木架毛瓦平房,同时在同院内新建了贺龙生平事迹陈列室,此为一砖木结构房屋,共陈列贺龙不同时期的185张照片和50多件文物。旧居门前还有一座风雨桥,建于1916年,贺龙成名后改称为“贺龙桥”。该桥为木质结构,造型古朴,富有民族特色。贺龙故居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桑植县洪家关,1896年贺龙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通过参观了解湘西地区的红色遗迹,我们回顾革命先烈们的伟大事迹,了解

湘西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对我们来弘扬大学生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进而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湘西红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是红色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一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下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大力开展的红色旅游盛行,我认为这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发展。湘西自治州红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主要是宣传先驱们的革命精神,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研究红色文化的特点,并使之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研究红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从而促进自治州经济、社会、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此外,我们还应大力弘扬湘西红色文化。作为大学生,我们应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红色文化资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腴的精神土壤,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大学生以知识的汲取、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红色资源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强大的生命力,日益成为范围广、影响大、效果好的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湘西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的功能,切实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真正将一些革命精神植入大学生内心,起到振奋精神、激励斗志、纯洁思想、锤炼品质、陶冶情操的作用。

第四篇:湘西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湘西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当前,文化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湘西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湘西地区山川锦绣,人文灿烂,凤凰古城历史悠久,是一座著名的集自然、人文、民俗景观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从凤凰古城的历史由来、凤凰古城的文化资源、凤凰古城的发展现状、凤凰古城的存在问题出发,分析了凤凰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概况,并对凤凰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品牌、重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手工艺品和纪念品、寓教于游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旅游 凤凰古城 对策

近年来,文化旅游热在国内逐渐升温。从战略层面上来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我国发展繁荣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战略要求,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当前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大趋势;从经济层面上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能延伸旅游业的发展出路,提高旅游路线的品质,对内可以扩大消费,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从文化层面上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与旅游结合既有利于放大旅游的载体作用,也有利于拓展文化的传播渠道,对内可以提升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化,对外可以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由此看来,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都不可或缺的课题。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对于游客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

一 凤凰古城的历史由来

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从此不再死亡,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

凤凰古城古称镇竿,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凤凰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属黔中郡,唐设渭阳县,元、明设五寨长官司,清设厅、镇、道、府、成为湘西军事政治中心。

二 凤凰古城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凤凰古城依偎着沱江,群山环抱,关隘雄奇。这里的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澄清,峰岭相摩、河溪萦回,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翠绿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河畔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可谓天人合一。

(二)丰富的人文资源

湘西凤凰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年)短短的36年间,湘西凤凰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湘西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湘西凤凰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特别是随着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出现,湘西凤凰不仅闻名全国,而且蜚声世界。

(三)丰富的建筑景观资源

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县级以上文物20 多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民居文物有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熊家宅院、陈家宅院等官宅,有沙湾民居、回龙阁吊脚楼等普通民房。据统计古城范围内现有各种庙祠建筑达58 处,目前保存完好的有田家祠堂、陈家祠堂、万寿宫、遐昌阁等。

(四)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湘西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还生活有汉、回、瑶、侗、白等其他民族,总人口约26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3%,汉族10.75万人,占27.74%。苗族为本县土著民族,分布形成大集中、小分散局面;土家族一般与汉杂居。湘西州古称“三苗之地”、“荒蛮之地”,千百年来,沉淀

形成了以楚文化为主流,与巴文化、汉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文化。奇异神秘的历史文化现象,造就了湘西独特的民俗景观。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有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古城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三 凤凰古城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凤凰古城现有著名的凤凰九景: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陈宝箴古城博物馆,杨家祠堂,东门城楼,沱江泛舟,虹桥风雨楼,崇德堂,万寿宫。以凤凰九景为核心,凤凰县开发了“长沙-张家界-凤凰”“古城-苗寨-南华山”多种旅游路线,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整合。

为加强景点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凤凰县积极与中央扩大内需的建设项目对接,加快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了乡村游的条件,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并开展南华山景点开发、沱江游道三期工程的建设、“青山抱古城———八百里绿色行动”、沱江河道清淤,城市亮化、净化、绿化工程的实施。同时,为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凤凰县进行了旅游市场整治、旅游环境整治和交通秩序整治,成立了导游服务管理中心、组建了受理游客投诉中心,打造了凤凰宜居、宜游的旅游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前来凤凰参观、考察、观光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根据2001年的统计,近10 年凤凰古城每年游客少则18 万人次, 多则50 万人次,平均30 多万人次。而经过十年的发展,每年游客少则50万人次,多则上百万人次,2009年接待人数485.95万人次,2011年更高达650万人次。2009年,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总收入26.09亿元,门票收入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32% 和20.16%,成为湘西州旅游的龙头。

2012年3月,湖南吉首矮寨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渝湘高速全线贯通,让重庆到凤凰古城的车程由8小时缩减为不到6小时。随着矮寨大桥的通车,未来杭瑞高速、常渝高速和吉怀高速相继建成通车后,预计到2013年,凤凰古城的接待量将达到1300万人次。

(一)“旅游过热”降低旅游品质

经过政府、民营企业和当地居民的不断努力,凤凰古城的文化旅游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然而,随着古城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古城开始出现“旅游过热”的问题。凤凰古镇城内面积大约仅1.8 km²,每年却要接待游客约500万人次,这对古城的保护和未来良性发展造成威胁。旅游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古镇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资源、人文资源造成了明显且严重的破坏。并且喧闹的人群、导游的解说打破了古城宁静的氛围,使许多游客未能得到期望的满足感。

(二)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度

目前,大湘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性产品较少。搬上舞台的演出节目在区域内各景点大同小异,多有重复。各景区皆以“门票经济”为主,旅游景区开发得不够深入,对于景区内涵及盈利点的考虑并不充分,对景点文化内涵把握不足,旅游内容仅仅停留在“看”的表面,缺乏寓教于游,边游边学,体味历史沧桑,传播凤凰文化的游览途径。

(三)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中似而非的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提高民俗活动的娱乐性和游客的参与性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民俗文化产品品位不高,难以让游客切身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游客往往把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山水景观游览的副加产品,民俗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游客蜂拥而至,造成古城严重的过载运行,瞬间的客流增大,也对配套的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古城只有一定的大小,不能为了接待更多的游客而去破坏古城的整体氛围,因此古城周边与外围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另外,凤凰是湖南西部比较偏远的一个小县城,目前还没有直达凤凰的交通工具。凤凰交通设施尚不完善,也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问题。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分流古城游客

通过拓展用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目前凤凰载客量过大,容量不足的状况。积极开发凤凰古城周边旅游景点,并进一步通过营销活动、经营管理等手段,分流游客,降低中心区“瞬时过载”的情况。另外,为保持古镇宁静,禁止旅行团导游使用扩音喇叭讲解,改为由当地管理者统一制作宣传传单手册,放置各场馆门口供游客免费领取。保持古城的良好旅游环境。

(二)通过活动打造旅游品牌

通过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品牌,举办全国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开展品牌化经营,把古城的品牌做响做亮。要把塑造鲜明的旅游主题形象作为旅游策划活动的宗旨,通过举办书画展、摄影展、商品交易会、围棋比赛、歌舞比赛、音乐节等参与性高的活动,使“神秘古城、天下凤凰”的旅游形象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上不断形成冲击,打造凤凰旅游的品牌。

(三)重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

在凤凰聚居的主要是苗族。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其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针对苗族特有的民俗文化,有针对性的开发民俗旅游的狩猎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手工艺文化、民居文化、节日文化等。整合资源,产业集聚,将古城内的布局重新整合,打造“凤凰小吃一条街”“名人故居历史街”“民俗手工艺品一条街”“艺术展览一条街”,并集中设立广场和舞台,表演有特点的歌舞节目、举办节庆活动,打造高品质旅游演艺产品。

(四)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衍生品

纪念品是旅游产业链的重中之重,也是产业收益的重要来源。充分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文化符号,规模化、专业化、大批量地生产精美的纪念品,同时延伸纪念品的贩卖区域,做到几乎每个景点都有纪念品,每个场馆都有符合自己特色的纪念品。不应只局限民俗手工艺品,纪念的开发还应贴近人们生活,具有更大的纪念意义。例如明信片、吊饰挂坠、书签、文件夹、折扇等,都是十分值得尝

试的纪念商品。

(五)寓教于游,推广文化

以“民俗手工艺品一条街”为例,街道可以分为贩卖区、展示区、参与区。贩卖区专卖手工艺产品;展示区公开展示老工匠们制作工艺品的过程,并建立“银饰博物馆”“蜡染博物馆”“织锦博物馆”,加上现有的“古城博物馆”,将凤凰特色手工艺文化展示出来;参与区专门设立体验室,让游客们参与到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编织的制作中去,并能将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带回。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增加收益,还能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推广凤凰的手工艺文化。旅游策划要在游览的同时,向游客介绍凤凰的历史、凤凰的文化根源,站在更大的文化视角下策划活动。并加强民俗文化馆、文化介绍标牌、民俗史料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文化推广途径。

总之, 凤凰古城完全可以利用其所拥有的原始、古朴、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差异, 围绕本地民俗活动和人文积淀开发设计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使古城的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地发展。

第五篇: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研究资料整理.doc

《从知识启蒙到文化传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双语教学”发展纪实》: 如果失去了民族语言这个载体,民族文化势将成为无根之水。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一旦失去了自己的语言文化的根,那么这一民族的文化传统特色将很快消失。语言是文化的声音,文化是语言。

《当代多民族社区族群关系模式探析——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李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第3期总第99期:

笔者发现,经过互动与认同后的族群关系呈现出独特的多维族群关系模式:多种文化并行 多个族群共存,没有出现一种族群及其文化统治乃至于消灭另一种族群与文化的同化现象,而是一种多族群、多元文化的共生与和谐;各个族群间虽然也有竞争和冲突,但却并没有形成不平等的等级制。

由于汉文化具备了土家族、苗族的共享性,传播关系的多重性、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传播方式的多层次交互性,使得土家族、苗族文化受到强势汉文化的浸染,广泛接受汉文化,主动采用汉文化,实现文化增值。

《土家歌谣与土家族的形象建构》龚芳敏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1卷 第3期 2010年6月:

对一个民族来说,形象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在他者心目中的形象,即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其二是自我形象,即自己将自己想象 理解并期待他人认同的那种形象。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述评》向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他(巫瑞书)认为土家族“摆手舞”活动的民俗价值在于祖先崇拜,祈求丰收,充满农耕风情;其文化学价值在于它集艺术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于一炉,又融诗、歌舞、“戏”于一体,含宗教文化、稻作文化于其内,是我国南方“蛮夷”文化的瑰宝。[16]萧洪恩认为摆手舞的文化意蕴体现在“天、树、土、鬼”四个方面[17].。(还有学者认为)认为摆手舞的文化意象应是祭祀怡神的巫舞,显现出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和原始武舞的演化留存,反映了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主题[18] 杨聪林从教育功能的角度分析了摆手舞的文化传承与智力开发功能、道德教育功能、强身健体与休闲娱乐功能,强调了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继承和推广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19]摆手舞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舞蹈,黄兆雪认为土家人在舞蹈过程中不仅主观心理上达到了娱神的目的,还体现了娱人的作用。【20】

杨亭认为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酒神”精神,其意义不在于简单的复写人们的行为动态,而是表现内心的意蕴。舞蹈的节奏、动律和神韵所构成的意境反映了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及审美情趣。[21]彭曲则认为摆手舞在踢踏摆手、蹁跹进退中展现了土家族浓厚的民族礼俗精神[22]

[16]巫瑞书.湘、鄂、渝、黔边界“摆手”活动的文化学价值——土家“摆手”研究之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4).[17]萧洪恩.摆手舞的源起及文化内涵初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6(1).[18]陈东.土家族摆手舞中的原始文化意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2).[19]杨聪林.从土家族“摆手舞”看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功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4).[20]黄兆雪.摆手舞的社会功能发展趋势[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6).[21]杨亭.酒神精神在土家族摆手舞中的魔咒表象[J].四川戏剧,2008(1).[22]彭曲.踢踏摆手 蹁跹进退——略探土家族摆手舞蹈的礼俗精神.[J].重庆社会科学,2007(3)

《土家族茅古斯舞的原是崇拜意识与美学意蕴》张伟 四川体育科学 2011 年3 月第1 期土家族茅古斯舞,同时被我国舞蹈界和戏剧界专家认定为中国舞蹈、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从其服饰、道具到其表演形式、表演内容,茅古斯真实地反映了父系社会初期至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及婚姻习俗状况。解读其表象背后蕴含的自然、图腾、祖神、生殖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宗教信仰符号及美学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承载厚重的艺术形式的深层内涵。

演出自始至终模仿古人的粗犷仪态,曲膝抖身、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全身茅草唰唰作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表演者讲土家语,唱土家歌,融歌、舞、话为一体。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考察,茅古斯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上古时期遗存的种种精神符号,其强烈的原始崇拜意识蕴含在茅古斯表演过程的始终。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死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这可能是土家族对于白虎由自然崇拜向图腾崇拜转化的最早记载。湘西土家族最敬重的祖先“八部大神”,被认为是喝虎奶长大的,与虎有血缘关系。

歌舞被土家先人看做是通神、降神的手段。为了祭祀祖先、祈求丰收、迎吉纳祥、人畜兴旺,人们每年必跳茅古斯舞。通过模拟祖先生前的歌舞神态达到像神、似神的效果。茅古斯舞蹈正是采用了土家族人凭借茅古斯所具备的像神、降神、赐福、扫邪等祭祀功能,在表演祭奉祖神时,以黄龙缠腰、转身团圆手、扫进扫出等原始模拟动作组合,达到愉悦祖神的效果,表达土家人对神灵的敬仰与崇拜。

茅古斯舞的美学意蕴:原始古朴美、野性粗拙美、虔诚崇高美、真实诙谐美,茅古斯舞中的狩猎舞是土家族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土家族先民用舞蹈动作对原始狩猎生活的艺术表现。

综上所述,茅古斯舞从其表演服饰到表演内容、表演形式,均反映了土家先民生产、生活、婚俗等的社会变迁情况。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是其形成的动因和思想基础,也是整个茅古斯表演的灵魂。而表演形式和强烈的宗教崇拜意识又是形成茅古斯舞独特美学意蕴的成因所在。

《土家族跳丧舞研究》曹可环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土家族用“跳丧”这种方式来缅怀死去的长辈,表现了原始生命意识在特定情景中的独特传递,从本质上是对生命的一种赞礼。

丧鼓舞又称“跳丧鼓”、“绕棺”、丧堂孝歌舞”、“跳撒尔嗬”等,土家族人俗称之为“跳丧”,而“撒尔嗬”、“三爷儿嗬”、“打丧鼓”、“跳年”等等则是跳丧舞的别称。作为古老的土家族原始舞蹈遗存,流传在鄂西清江流域巴东、长阳土家族的一种丧事中的仪式活动里,见诸改革开放之后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中。

跳丧的风格特点在各地基本是一致的。表现在舞蹈体态上的“含胸、拔背、屈膝”和动律上的“颤、摆、摇、晃、悠”的动作特征上。舞蹈动律为手脚同边,动作古朴、优美。舞蹈动作配合上是讲究整体美,二人在舞动中,虽距离暂时拉开,但也要有藕断丝连之感,好像似一根无形的绳缚在一起,相互不断交流绞缠。所以,舞蹈时要时时不忘“拢、靠、擦、绕、闪、挪、让”七字。艺决说“杨柳开,开杨柳,肩靠肩来手挽手”;“会跳丧的肩靠肩,不会跳的跑圈圈”等。跳丧舞讲求整体美,时时不忘脚方手圆、遵循“脚下要踩升子底,手上挽的链子扣”。在动律上突出一个“颤”字,“寓颤于摇、寓颤于摆、寓颤于悠、寓颤于晃、寓颤于行进中,寓颤于跳跃里”,从而构成了跳丧歌舞的主体风格。

这种至今保存着古代土家族生活民俗遗风的传统丧舞,对土家族的丧葬生活民俗可谓 是最恰当的写照和传承。清代土家族诗人彭秋潭在竹枝词中写道:“谁家开路添新鬼,一夜丧鼓到天明。”深山存古韵,丧鼓延遗风。丧鼓舞强烈地表现出豁达乐观,不屈不挠的一 个“饿死也要跳三年”的土家民族之魂。

土家人与众不同的生死观:既然老人去世是“福”,是新生命转换的开始,那么就是喜庆之事,俗称白喜事。因而虽是生离死别之哀,但哀而不伤,照样可以张扬情感欲望。弥补丧亲之痛的最好途径就是激励氏族繁衍,产生新生命,而男欢女爱则是生产生命、繁衍氏族的必由之路。

作为古老的丧事舞蹈形式,跳丧完成了原始生命意义的独特传递,是一个山区民族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的执着乐观和追求,这便是神奇的“撒尔嗬”令人着迷而刮目相看的独特文化内核。

《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陈廷亮,陈奥琳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第33卷 第4期:

我国著名舞蹈史学家孙景琛先生曾说过: “艺术——包括舞蹈在内,都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认识现实 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 生活是舞蹈的唯一源泉,舞蹈则是生活的反应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1]

土家人跳摆手舞的场面十分壮观 规模宏大,正如清代同治年间永顺县土家族文人彭司铎 竹枝词所云: “福石城中锦做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3] 79关于摆手舞的历史在湘西地区的有关县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清光绪 龙山县志 载: 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竟数夕乃止,其间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 ”[4]

(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格)

1、勤劳、团结、勇敢的民族精神:土家族人天性劲勇,体魄健壮;履险如夷,捷足如飞;渔猎牧耕,不畏风霜,不避雨雷,骁勇异常 为人淳谦朴实,忠厚善良;交朋结友,重情重义;磊落光明,守信自约;生活崇俭朴,鄙视淫逸奢侈,贵名节如生命,热情大方。

2、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它(土家族舞蹈)反映了土家先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心理结构和思维能力,至今仍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意识形态[14],或多或少影响着许多土家山民的意识心态和价值取向,其生活习俗和社会性风尚中烙有深刻的印记。体现出自然崇拜、生殖崇拜

土家族舞蹈体现土家族物质和语言文化特征第一,从物质文化看,土家族舞蹈体现了土家族民俗文化,同时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第二,从语言上看,土家族舞蹈的表演体现出土家族自己的语言 土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土家语支。第三,土家族舞蹈的表演在动态中进行传承,特定的环境 气氛(包括非节日的欢聚场合)激发着所有在场者都投入舞蹈的活动,热烈的鼓乐,精彩的表演,欢呼助兴的观众,交织成令人陶醉的景象,无异于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 在这种特定的场景中,表演者的舞蹈形象即刻成为所有在场的心象,深深地印入人们的脑海,不论是当时,还是以后的表演中,这些心象都会鼓动人们去模拟与再创造。

土家族舞蹈的民俗文化特征是土家族精神文化的再现,其舞蹈符合人们审美趣味 价值观念 宗教观念和思维方式。探索其民俗文化特征对土家族舞蹈的承传、创作和发展都大有裨益。

[1] 孙景琛 舞蹈艺术浅谈[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 彭南均 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词注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8

[4] 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M]光绪戊寅年刻本

14]彭 曲 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巫文化研究——土家族民间遗存舞蹈形象调查与研究之二[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湘西土家族丧葬礼仪文化研究》李 岑 高校讲坛(科技信息)2010年第11期:

土家族丧葬习俗的主要伦理依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灵魂不死的宇宙观 二是独特的生死哲学观 三是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四是传统的伦理观

综上所述,丧歌是土家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窥探土家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研究。从治丧这个活动来展现土家人独特的情感天地,由点及面地体现土家人壮大氏族、繁衍生命的渴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借此追忆哀思先辈 传统道德律例贯穿始终。这些看似高深的内涵又通过丧歌的形式来获得充分表达,淋漓尽致地将土家族的精神、文化、生活唱了出来,对展示民族魅力作出无法磨灭的贡献,所以在喧嚣纷杂的现代社会,仍特立独行而不被湮没,体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土家丧葬活动是喧闹的,是原始朴素的,是超脱于现代我们之外的,然而我们却清晰地听到了土家人于恶劣自然条件下不屈不挠,执着奋进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路径选择》马惠兰,陈茂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 第31卷第4期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1.矛盾性和斗争性。民族认同强调个体对有着共同民族语言、宗教、习俗,甚至共同血统、神话起源的历史记忆和心理上的身份认同,具有族群性等特征;而国家认同强调公民对国家的忠诚,国家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履行相应的基本义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具有政治性等特征。2.同一性和统一性。承认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性和斗争性,并不否认两者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并且能够整合起来。。。。虽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但作为既定国家的公民身份是明确的,而基于此强化民族认同并不妨碍国家的统一,除非借民族认同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蓄意破坏国防、分裂国家。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民族认同的“向心力”可以增强国家认同的“凝聚力”。可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体。矛盾双方既斗争又同一,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在尊重各个民族的“异质性”时,走向“一体化”是最理想的选择。这里的“一体化”是在保持各个民族的独特属性和保护民族文化、习俗、宗教的前提下,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认可国家的基本制度、主流思想文化和核心价值,各个民族形成真正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共同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一体化的路径1.强化基层政府职能,调控民族关系。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3.引导、整合民族意识。所谓民族意识,“概括说来,就是综合反映和认识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一种社会意识”【14。只有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并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方能保持民族的特有属性和优秀传统,激发民族文化的闪光点,丰富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56个民族及其先民,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利益,具有整体的认同,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体”。

4.尊重和发展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滋养着民族的特有性格,为培养良好的民族性提供精神食粮。赫尔德曾指出:“各民族应当珍惜其民族文化——其语言、文学、历史的习惯与传统——因为这可以增强民族的性格。”【l6副从族群认同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文化认同是沟通彼此的桥梁。由于各个民族的独特民族性和发展的差异性,导致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赋予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

文化是构成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明如同民族文化一样也具有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样性,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维护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

[1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lli.

[16】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帕米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

《全球一体化与民族文化个性》丁永祥2007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论文集文艺:

全球化带来的问题不是个别产品的趋同,而是把本来形式多样的文化用经济的手段,粗暴地统一为一种文化。即某种强势文化同化、吃掉了其它文化。客观地说,全球化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西方化,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吞噬其它民族文化。西方文化以强大的经济为武器,不断地侵蚀、吞并、同化着其它弱势文化。“由于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方面的巨大悬殊,全球化展现为一种‘单边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及政治秩序格局,对欠发达国家造成巨大冲击,使之成为被同化的对象,而不是彼此之间在对等的基础上互相同化、互相融合。”[1]„

从接受的角度讲,人类的精神需要也是多样的。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消费者,他们的种 族、文化教养、人生阅历、心理积淀不同,其文化需要的口味、兴趣也大相径庭。面对趣味 各异的芸芸众生,社会只提供一种文化,那必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单一性,违背了接受的规律,它带来的将是人们精神的贫乏和群众的不满。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应该用它所属的价值体系来评价。”[2] 正是因为有了各民族多样的文化,世界才成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联合国当今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看到了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的意义。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特别强调了文化遗产对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每一个民族和群体保护了自己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是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一份贡献。多样的文化是在长久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重视历史,珍爱文化遗产,就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最好方法。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3】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往也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日趋频繁和密切。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将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中建构起文化间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观的根基。”[4]

文化产业在当代的经济中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人们再也不能无视它的地位。在当今的世界,文化已不再是单纯的自我享受的精神对象,而是关乎到民族经济利益和物质生存的重要资源。如今的发达国家都在拼命地发展他们的文化产业。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张扬民族文化个性、提高民族文化创造力,不仅关乎民族的自尊、自信,更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大计。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2]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第2版,第203页。

3版,第8页。

问题》2006年

《稳固的多元一体化是民族文化发展并走向辉煌的前提》刘士儒 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以其

独特的魅力,不仅大大丰富着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激励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无限追求。

逆境显真情,有着几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少数民族文化在这个时期突显了对中华民族大文化的认同,从而也就显示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

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意识形态虽然在概念上、内涵上有一定区别,但确是在一民族实体或称之为民族载体上存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或是以其中一个概念代表了其他慨念的要求。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或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少数民族文化才受到尊重,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做出贡献,才能凝结成牢固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多元一体化的中华民族大文化,从而真正起到促进中国大地的和平、进步和发展的作用。第三,历史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到近现代,是以多元一体化的体制在社会各个方面显示其无可比拟的巨大作用。

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通过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宣传工作、极大提高了各民族的自立、自尊、自强的信心和自豪感;(2)民族文化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内容,起到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追求新生活的作用;(3)极大的舒发了人们的心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起到激励人们勇于奋进的作用;(4)极大的宣传了各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和兄弟般的友谊;(5)极大的传播了各民族拥有的传统的生产及科技知识,从而促使各民族之间在科学技术方面互通有无、文化共享、共同提高,民族文化出现了相知共融的态势,其表现在内容上就是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共同奋斗;(6)民族文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及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对于捍卫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7)为适应国情发展的需要和各族人民群众的需求,民族传统文化从学科、内容、形式诸方面都得到极大扩展;同时民族文化也在“与时俱进”,派生出全新的概念,如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环保文化等;

(8)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文化也走出了国门登上了国际文化舞台。如少数民族歌舞的演出、纳西文字的展示、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巨变史展览等。这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争了气、争了尊严!基于上述认识,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民族文化必然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必然有利于走上先富帮后富、各兄弟民族携手奔小康之路。

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规律性决定了它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1)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早已被人们应用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则表现在为旅游经济服务的旅游文化的兴起,民族文化成为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宝贵知识,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有助于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2)走出国门展示辉煌。自我国执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无论是有关民族文化的学术交流还是民族文化中的艺术表演,皆不断登上世界讲坛、舞台进行国际交流。这就不仅弘扬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而且极大鼓舞、温暖了海外侨胞

一、海外华人的心,致使思念祖国、报效祖国已成为一股不断的热流。(3)“创新”成为发展主流。在一般人们的意识中,民族文化主要就是歌舞,其实不然,民族文化既包括着丰富的社会科学内容也包括着广泛的自然科学内容。民族文化的创新表现在两种科学范畴上则有: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播、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播、民族服饰文化的确立、民族建筑艺术的发掘等等。民族创新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少数民族向现代化的迈进。(4)重视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对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文化来说,目前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具有鉴赏品位的成果还仅是凤毛麟角。民族文化的精深内容需要大批有志人才去挖掘、而精品意识的确立也在呼唤专门人才。所以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民族自治地区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对现有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成为一股长盛不衰的潮流。

下载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的文化习俗,及旅游对湘西人的生活和文化习俗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牙买加及其文化习俗

    牙买加及其文化习俗 教科院 148班 5号 李洋 牙买加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西北部。东隔牙买加海峡与海地相望,北距古巴约140公里。海岸线长1220公里。东西长235公里,南北宽82公里,......

    清真文化习俗

    伊斯兰习俗分类:转载 饮食习俗 回民饮食禁忌较多,如禁食自死物,非宰杀而死的动物都被看作自死物。禁食动物血液,宰杀动物要放尽血。禁食猪肉,农户亦不养猪。禁食凶禽猛兽,禁食无......

    东方习俗文化

    东方国家习俗礼仪1.日本 日本几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还保留浓厚的我国唐代的礼仪和风俗。 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

    家乡文化习俗

    徽州文化 我的家乡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歙县,歙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地和典型代表,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其......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湘西吊脚楼(5篇材料)

    湘西古建筑与文化—(土家吊脚楼) 院系: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 专业班级:08级资管张(一) 姓名:杨聪 学号:2008027044 只要提起湘西土家民居,人们会自然的联想起吊脚楼,它几乎成为湘西风土......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

    论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文化我是旅游管理系毕业的学生,毕业的前两年一直在张家界从事着专职的地接导游工作。在湘西生活、工作的短短两年时间里,让我对在这一片神秘的土地上衍......

    文化对人的影响

    2.2文化塑造人生(教案)[原创] 《文化生活》精彩教案 2007-08-29 14:14:21| 分类: 文化生活教案 | 标签:必修3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者:林锦礼 来源:林老......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回顾】 考点 文化与社会①文化的内涵:是相对于 经济、政治 而言的 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