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感恩

时间:2019-05-12 21:5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剪辑感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剪辑感恩》。

第一篇:剪辑感恩

剪辑感恩

秋天,漫天飞舞的秋叶开始自己谱写乐章,那名叫做“感恩”,蔚蓝的天空下白云依偎在他的怀抱那情被称“感恩”。蓦地,耳畔反反复复的萦绕着那旋律:“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句描绘着母爱的温暖,倾诉着母爱的美丽。而却最近在网上讨论的沸沸扬扬的“上海机场一赴日留学生刺母事件”让人听了后很揪心。赴日留学生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在日本的学费而与前来接自己的母亲发生争执,连刺母亲九刀,最终一场学费的争吵竟成了母亲与命运的挣扎。之后母亲还反复地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精神不正常”“我不想儿子坐牢,希望儿子在点出来,我还要带他去看病。”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

做过了二十个春夏秋冬,我们是否还记得?十月怀胎,哇哇啼哭,喃喃学语··一路走来,爱成了一部无声的电影的勾勒体。没有声音,我们却一直沐浴在爱的阳光里,一直允吸着爱的琼浆玉露。

二十年了,如今的我们早已长大。而我们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可我们是否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爱一直存在,一直没有改变。现在的我们大多都在外边读书,每次天气转冷或变化无常的时候,你曾否听到过电话那头的声音“天冷了,要记得加衣服”“这天变化很快,要注意身体”在他们收听天气预报的同时,关注着两个城市,一个家

里的,一个你所在的城市。就这样一句简单的提醒,倾注了他们的爱。

大学的生活,要说挤不出时间也过意不去,然而在空余的时间里我们是想到给自己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还是想想因为上课而搁置在一边的游戏,韩剧。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用生活来滋养。”我们承诺不了“无私,但我们可以带给他们一句问候,一份安慰。

剪辑感恩,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感谢命运,感谢你我他。

第二篇:剪辑学习态度

剪辑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大量地原始素材画面进行准确地选择,正确地使用。而且在进行素材画面选择使用时,要充分认识,正确把握文案里面说的内容是否和素材匹配,对文案里面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弄清楚所要表达的意思,才能运用自如,恰当合理。不过,一些剪余和备用的镜头也不要随便丢弃,有时还有再选用的价值,比如,在剪肇庆供电局的时候,一个片子里就有大量的镜头素材,而有些镜头是不同景别同镜头内容的素材,怎么样接得顺,怎么样更好的利用景别表达文案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往往会在剪余或者备用的镜头里从新挑选出更加符合的画面。

配音在片子当中起到解说、引领的作用,所以在配音和画面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每一句话都有其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不能在一句话还没说完或者所表达意思还没结束的时候换镜头,要不会使看起来很不清晰。也就是所谓的“声画对位”。

音乐与画面而配合后使某一特定场景产生特殊的感染力。从而起到带动情绪的作用。而且音乐在剪辑片子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每一首曲子都有其旋律、节拍,也可以说是音乐的节奏,剪辑的时候可以根据音乐的不同旋律和节拍,高潮或者低潮来剪辑其相应的画面或者转场。从而更能带动情绪。

节奏,除了根据音乐的旋律来剪辑意外,画面上也同样要有节奏感。譬如,动接动,就说画面内容间的动作相连接,动作的快慢都可以体现片子不同的节奏感。

总的来说,剪辑的关键我认为是,在你理解文案和熟知素材以后,在脑海里有一条理清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就是说,哪里需要什么镜头,哪里需要什么的节奏,哪里需要什么音乐等等。

第三篇:信访案例剪辑

农民上访是乡村社会诸多矛盾的集中反映,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基层工作的突出难题。本文试通过对于184起上访个案的分析,探讨农民上访的内部规律和化解乡村冲突的思路。初步看法是:上访现象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信访工作体系似应进行适当调整。我们曾经专门分析过农民日报收到的196封农民上访信,如果说,写信还是农民表达诉求的温和形式,那么,亲自进京上访则具有了更多的行动性,对于城乡稳定都有直接刺激。为了深化这项研究,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对进京上访农民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查。主要方法:

(一)跟踪查阅并统计了农民日报社群工部1998年和1999年两年的上 访登记记录;

(二)研究人员专门到报社接待上访农民并进行深度访谈。在1个月的时间里,共访谈上访农民15批(30人次),根据录音整理出个案报告15篇。

一、上访者:精英式人物开始突现

(一)人口特征:上访者是一个以男性居多、中年人居多的农民群体在报社的上访登记中,1998年和1999年共184次上访,其中1998年91次,1999年93次。考虑到有一部分上访没有登记,实际上访次数会更多。从性别看,男性150次,女性23次,还有11次未注明性别。在我们直接访谈的15起上访中,男性14次,女性1次。从年龄看,35岁至60岁的中年农民居多。上访登记中,这一年龄段的上访者有125次,占总数的67.9%。最大年龄者73岁,最小年龄者24岁。在我们接待的上访者中,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48岁。

(二)规模变化:与上年同期比较,1999年上半年大量增加而下半年显著减少。从登记来看,间的变化不明显,都是90余次。但是,内的分布却有显著差别。1998年1月至7月记录上访32次,8月至12月59次,1999年1月至7月记录上访65次,是1998年同期的两倍。但1999年8月至12月的上访记录次数锐减,只有28次,是1998年同期的一半。这种变化并不是常态,访谈发现,1999年下半年整肃法轮功和50周年大庆,北京和各地都加强了对于上访人员的控制,抑制了上访人员的增加。在访谈的15起上访中,初次进京者10起,再次或第3次进京者有5起。

(三)区域分布:上访者的来源地范围很广。在184次记录中,除5次未注明来访人地址外,其余179次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河南省36次,河北34次,山东17次、黑龙江11次,四川9次、湖北9次、安徽8次、吉林、内蒙古和山西省各6次,重庆、辽宁和江苏各5次,其他省分别是1至4次不等,海南、西藏、上海、广西等没有。上访人次的差别显然与地理距离有关,但其他因素同时存在。

(四)职业构成:普通农民是上访者主体。上访者的社会身份绝大多数是农民,但具体职业不尽相同。从我们的直接访谈看,15起上访的30人中,普通农民20人、乡村教师1人、林地承包者1人、乡村医生2人、个体从业人员4人、村民组长1人,乡镇企业工人1人。从文化程度来看,15名主述人当中,中专学历1人、高中学历3人、初中学历10人、小学1人。

(五)上访者的个人表现:精英化趋向值得注意。在15起上访农民者中,我们与每起上访者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个别交谈,其中有一部分还一起就餐。从这些上访者在访谈交流过程中的个人表现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在数量上约占半数,可以称为“理性

型”。基本特点是:为上访准备了一定的书面材料;有比较清楚的叙事能力,能够完整有序地反映问题;对于相关的政策法律有初步了解,能为自己找一定的法律政策依据;态度自信但并不强硬。第二类在数量上是少数,可以称为“感觉型”。基本特点是:一般没有为上访专门准备材料;感觉到事情不合理,但又缺乏明确的政策法律依据,上访行为本身带有某种咨询性质。有的直接说“就是因为不懂法才上访”。第三类在数量上是少数,约占三分之一,可以称为“精英型”。基本表现是:一般有过上访经历,对于信访路径比较熟悉;表述问题头头是道,有条有理;能熟练地援引法律政策,甚至轻松地向接待者背出政策法规的部分原文。他们对于相关政策法律的熟悉程度往往令人吃惊。在态度上,高度自信而且立场强硬,有的很富有鼓动性。

访谈过程中我们形成的突出感受是,近年来上访事件的增多,上访经历的复杂,上访过程的漫长,正在磨练出一些善于表达部分农民利益的“上访能人”,这可以说是另一种乡村精英。这些人不同于旧社会那些喊冤叫屈的“告状者”,也迥异于改革初期那些为冤假错案平反而上访者。第一,他们的上访多数不仅仅为自己的某种冤情,而是往往代表着一个数量的村民,得到了特定人群的支持;第二,他们对于相关的政策法律有比较好的理解把握,有些人甚至有一定的现代政治知识;第三,他们在村民中具有相当强的动员能力,是冲突过程中基层政府的主要谈判对手。有不少人来北京上访前曾经组织策划过较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如河南农民李进才曾组织400多名村民到地委上访,吉林农民江宪文曾组织了200多村民到省城上访。话语中,他们虽然常常会感叹自己力量微弱,但同时又强硬地认为公理在自己方面,因此,当正常的上访失败时,不讳言将进行更有力量的努力„„

一些地方官员经常说某人是“上访油子”、“痞子”等。现在看来,对于一些人做何道德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乡村中有什么样的策动能力。不论这些上访精英的个人品行如何,或者在上访过程中是否怀有个人目的,但作为上访代表而言,他们不仅有见识,能看到部分农民的共同利益所在,而且有魄力,能够将这种分散的共同利益实现某种组织化的表达,因此,他们被相当一部分农民推举为代言人。当这些人与一定范围内的公众利益、集体力量相结合时,在乡村社会中的影响力是需要关注的。所以,探寻乡村冲突的化解机制,需要重视对于这类人物的观察分析。

二、上访诉求:群体性的利益表达

(一)主要诉求内容

农民上访反映的问题涉及农村生活的很多方面,多数事件具有综合性,如负担问题直接连着土地问题甚至腐败问题。根据直接引发冲突的“事由”加以简单分类,大致如下:

A、农民负担问题(63次)。其中:反映乱摊派滥收费52次;农业税不据实征收2次;公粮收购中打白条、压级压价、暴力征粮等问题7次;电费问题2次。

B、土地问题(51次)。其中:地方政府违法征地,村干部将款项挥霍,对于农民补偿不合理,19次;土地利用不合理16次,如耕地非法变为宅基地,工业造成耕地污染,水土 流失严重等;土地承包问题11次,主要是农民承包的耕地、林地权益被侵犯;还有5次记录只注明“土地问题”,具体内容不详。

C、乡村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问题(24次)

D、村级选举违法问题(4次)

E、农村教育问题(4次)。如村小学失修无人管、乡村教工资被拖欠等。

F、打击报复问题(30次)。包括干部利用权势对上访人进行人身伤害、非法关押等。在我们的15起个案访谈中,有12起上访人提到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报复。

G、政法部门问题(12次)。主要是反映地方司法部门徇私枉法或判决不公,如吉林省杨淑涛反映其子被人杀害,公安部门要求受害人家属“私了”。

H、其它问题(6次)。如反映县种子公司出售假种子、乡镇机构精简清退退人员不合理、村里五保户没饭吃等。

(二)上访组织形态

从上访代表的利益背景来看,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为单个人或单个家庭的利益来上访,称“个体型上访”。个体型上访采取的形式主要就是单个人上访。上访人就是利益直接受到侵害的人,如反映本人的离婚问题、反映家人被村主任打伤、反映村里随意撕毁与自己的土地承包合同等。

第二。为某个群体的共同利益上访,上访者称代表若干村民,所提交的上访材料有若干村民签名甚至指印,我们称之为“代表型上访”。这里的群体是个不确定的范围,指有着共同利益而且这一利益受到相同侵害的部分村民,有的是几乎一个村民组,有的是几十个承包户,有的是几十户耕地被征用的农户,有的是一个行政村中的部分农户,也有的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特殊群体,如河北邱县的一 个现役军人母亲上访,代表70多户现役军人家属反映乡政府扣发两年的优抚金。在我们直接接待的15次上访者中,有2次是个体型上访,13次是代表型上访。代表型上访的重要特点是,上访者一般都是结伴而来,多数情况下是两至5人。报社的上访接待记录一般只登记主诉人,因此无法统计每起上访者的具体人数。据群众工作部的负责人说,在上访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二为两个人以上。

第三、有共同利益诉求的若干农民一起参与上访或者大部 分参与上访,这种上访既有利益的集体性,又有行动的集体性,突出特点是以行动的规模化来显示诉求的强烈,我们称为“集体型上访”。这与通常基层政府部门所说的“集体上访”概念有所不同,后者不论上访人背后的利益群体有多大,只要上访人数达到5人,即定为“集体上访”。在我们接待的13起代表型上访中,最多人数是5人,均不属于我们定义的集体型上访。但是,有8起在来京上访前发生过集体型上访,规模从60人左右到400人左右不等,其中:集体上访到乡县一级的有4起,上访到地(市)一级的2起,上访到省一级的2起。

三、上访行动:一个理性的诉求过程

在直接访谈中,我们没有发现在言语语行为上有“滋事”倾向甚至无理取闹的上访者。听报社接待人员介绍,他们曾遇到过个别蛮不讲理或者精神上似乎有点怪异的人。绝大多数上访农民在表现上都是平和、理智的,访谈人员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交流对话。因为我们能很耐心地倾听,上访者都表现出欣慰和感激,反映从来没有那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么认真地听他们讲话。

(一)上访者怎样来到北京

A、绝大多数是经过逐级上访来到北京的。我们访谈的上访者,只有一例从乡镇直接到北京来上访,他说不知道“不能越级上访”的规定。其余14起都是先到乡镇、到县市、到省一级一级逐级上访的。

B、上访的费用筹集。代表型上访的费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上访代表自己承担,这是少数情况。河北农民康树元说:“村民们信得过我,就让我来替大家上访,还要凑钱给我,我不要。我自己能负担得起。”辽宁农民李启阳说:“这些年我搞韩国小食品生意,赚的钱我都用来上访了。”一种是共同共同集资。集资又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均摊,支持上访者农户负担的费用相同,如每户50元;其二是自愿出资,每户数额不限,30、50不等。

C、上访农民都准备了若干份上访材料,这些材料送到各个部门单位,包括控告信、村民签名、相关的证明材料等。

D、上访农民了解法规政策的途径主要有:

通过电视等新闻媒体。

自己买书看。一位上访者称为了上访买过300多部法律书,另一位还给我们看了他刚刚买的《土地法释义》。

亲威朋友以及热心人提供。山西农民郑金和说“我这些文件(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山西省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是从当干部的朋友那儿要的。”

(二)上访者在北京

A、上访农民在北京一般都去过3个以上的中央部门或者新闻单位。他们往往是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部门都跑遍。

B、上访者的北京生活。主要有四种形式:

住每天10~20元的便宜旅馆;

借住在亲威或朋友家;

借住在来京打工的老乡处;

靠打工、捡破烂等维持生活,居无定所,上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又不同于以就业为目的的外出农民。

(三)进京上访后的心理准备

几乎对于所有的上访人来说,都面临一个问题:这次来京上访后,如果问题仍然不能得到解决,他们会怎么办。这也是我们向他们正面提出并讨论的问题。从10几位上访者的回答看,有4种选择:

第一、继续上访。辽宁的李启阳说:“我是铁了心要上访的。这问题一天不解决我就一天不安歇,就是上访一辈子,我也认了。国家需要安定这我们都知道,可我们上访农民都是有真凭 实据的,有照片,有录音,有录像。”

第二、放弃上访,转向正面对抗。吉林江宪文说:“我们村民已经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六条做出决定了,罢免现任村长,但镇上不批,所以现在他们还没下台,要是实在不行,我们回去后就行使我们的公民权利。”河南李进才说:“现在我看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我准备回去发动我们村的群众,真正依法选出我们村民的当家人。”

第三、选择躲避,外出他乡。安徽农民董辉说:“我想好了,这回要是真的不行,回去我就准备搬家。我在湖北打工,我就把我全家老小都搬到湖北去!至于户口问题,孩子上学问题,唉,只有以后再说了,一步一步来吧!先逃出去再说。”

第四、接受失败现实,放弃上访。内蒙古农民杨荣久说:“我们农民能有什么办法,这事拖了3年多都得不到解决,我们已经告到头了,没有别的办法了!”

四、上访升级:冲突积累的因素

(一)上访的升级

上访多数都起因于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的冲突,而上访者从家乡走进北京,是上访升级的表现。从我们的直接访谈来看,上访升级有两种机制:

第一、直接利益受损引起初期的上访,而且逐级上访都没有解决,最后来到北京。主要特点是,一开始冲突就比较激烈,在后来的上访过程中,虽然问题没有解决,但也没有明显的扩大或加剧。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作为。

第二、上访引起上访的升级。在初次上访后,作为上访起源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增加了新的冲突,导致进一步的上访。如上访农民被拘留、上访群体被暴力驱散及打击报复等现象出现,引起农民更多不满而进一步上访。在这个过程中,基层政府主要问题是对于上访事件本身处置失当。

(二)信访部门的因素

毫无疑问,各级信访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对于稳定农村卓有贡献。但是通过这次调查,我们也感到,信访部门在化解冲突、解决问题方面的作用还发挥得很不够。信访工作人员通常的处理方式是:第一、把农民的上访材料留下来,填一封信转到其他部门,让上访人回去;第二、把上访地区的干部叫来让他们把上访群众领回去,自己解决。转信往往不解决问题,而让基层干部来领人只是矛盾的下交。一方面,材料在一层一层向下转,另一方面,农民在一级一级向上走,上访行动往往是“终点又回到起点”。这其中,主要不是信访工作人员个人的问题,而是信访部门本身有种种体制性的局限。如有的农民去县政府信访办反映违法征用耕地,而征地过程本身就是土地经过县政府批准的,在这种的情况下,县信访办只能无所作为,农民也只有继续向上走。

(三)司法部门的因素

某些地方的领导对司法部门的干预已严重影响了法律执行。内蒙一农民反映,他们组的土地被乡村干部非法卖掉二十几亩,他们到法院起诉,法官告诉他:“当然你赢了,连判决书也拟好了,但我不能宣判,否则我的饭碗也没有了。”

(四)媒体承担了上访者过多期望。

越来越多的上访者涌向媒体,把媒体看成了主持正义的希望寄托,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显示出行政和司法部门不得力。媒体没有实际权力,媒体也有自己的运作方式,他们强调“新闻”价值,有时甚至重视“炒作”的需要,也要受一些规章制约。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当然非常重要,但是媒体的暴光,不应当也不可能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的制度化途径。

五、关于农民上访:理解和意见

(一)关于上访的正面理解

上访显示了农村存在的种种冲突与不和谐,从这个意义上理解,上访是消极的负面的。对于基层干部来说,上访是农民对于他们权威的一种挑战甚至抵抗,因此他们不能容忍甚至敌视。但是,任何社会都存在冲突,都需要正常的冲突化解机制。我们认为,上访也有正面的意义,根本一点是,上访并不是“造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抵抗,而是一种体制内的利益诉求形式,甚至可以说是现行体制内积极的政治参与。如果说农民上访是一种对于基层政府的抗争,那么这也是一种“依法”抗争,而无意动摇政府本身的合法性基础。农民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他们没有采取直接的对抗方式,而是以现行的政策法律为依据,在现有的社会政治体制内部寻求帮助,这正说明他们相信政策法律,相信政府,说明他们还有一定的政治效能感。这应当是党和政府所愿意看到的。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信访这种冲突化解渠道的有效性,使绝大多数上访者能在体制内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至于使有些人被迫采取制度外的解决方式。

(二)加强信访体系建设的一点意见。

信访体系成功的关键是对于各种权力部门监督的有效性。现在的问题是,信访机关主要设置在行政部门内部,农民所控告的部门往往就是这个信访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显然让信访部门来纠正这些部门的问题是困难的。于是农民只有继续向上告,而在上一级机关,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目前的信访体系,虽然从外部看是群众监督,但从内部机制看还是权力机关的自身监督。信访在本质上应该体现人民群众的监督权,而有效的监督应该是,由权力的授予者来监督这种权力的使用。因此,可以考虑的调整思路也许是,在各级人大常委会之下设立比较完备强大的信访机构,将信访监督和人大常委会对于政府及其它权力机关的监督结合起来,将上访事件的处理和人大常委会经常性的执法检查结合起来。

在信访体系调整中,有必要建立人民代表和农民上访之间的制度性联系,充分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在解决农民群众不满意的热点难点问题中的作用。农民有诉求可以首先找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到上访农民中做工作。如果上访者的要求不合理,代表应该做好解释安抚,如果上访者的要求是合理的,应该积极帮助落实。人民代表在掌握民情、代表民意、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可以从那些基层农民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特别是那些导致农民上访的事情。通过这种信访体系的运作,可以将大量冲突化解在基层,也让人民代表实实在在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密切人民代表和农民群众的关系。

第四篇:剪辑心得

记初次剪辑的心得体会

“剪辑”一词,在英 文中是“编辑”的意思,在我国电影中,把这个词翻译成“剪辑”,其含义非常准确。“剪辑”二字即剪而辑之,这既可以像德语那样直接同切断胶片发生联想,同时也保留了英文和法文中“整合”、“编辑”的意思。而人们在汉语中使用外来词语“蒙太奇”的时候,更多地是指剪辑中那些具有特殊效果的手段,如平行蒙太奇、结构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等。

剪辑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第一次剪辑的时候是在大一,什么东西都不懂,当我面对一个叫做Edius的东西时,心中充满了恐慌。终于,经过了三天两夜不休不眠的奋战,我疲惫的完成了我的处女作-《一个陌生女儿的来信》。现在看来这些简单的技巧,对于当时处于混沌状态的我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工程。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素材对于剪辑来说就如种子之于大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素材准备得不够多,往往会造成影片内容的空洞,甚至于情节的缺失。由于是第一次拍片,我们的好些镜头都是一次便过,这就直接导致了素材的缺失。结果就是,我在剪辑的时候,素材剪着剪着就不够用了。于是,我们只能拿着摄像头再去拍,浪费掉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在北风凛冽的冬季,这对习惯于窝在温室里的养尊处优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份比较辛劳的工作。不过,这也让我们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以后每次拍片,每个镜头都要再多拍一次,而且,即使是基础条件有限,也能争取几乎每个场景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各拍摄一次。

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剪辑技术的运用对于一部电影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当时有一个场景记录的是一段回忆的画面,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把素材平铺在轨道上,用跳切与黑屏来连接镜头。可是,反复运行了几次之后就觉得太过单调,缺乏转场的效果。我看着影片里断断续续的素材,突然想起了电影《毕业生》,男主角从学校到宴会再到游泳池连续几个化入化出的转场堪称经典。于是,我小心翼翼的把化入化出的特效应用在这些小片段上,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看着自己的“杰作”,突然感叹,回忆总是最美好的。

可是,当我得意的把整个影片连贯起来让同学观赏的时候,同学突然疑惑的问我,怎么有点乱呢,叙事线索太不明显了吧。于是我把故事的大概给她讲了一遍,她才恍然大悟的“哦”了一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把剪辑效果作为一种叙事手段的话,那色彩应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像《我的父亲母亲》中反色彩的运用,不但没有影响观众的观看心情,反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在张导看来,父亲母亲的恋爱是浪漫且美好的,所以在回忆的段落里他给予了亮丽的色彩。而回到现实之后,面对死去的父亲,面对陈旧的教师,睹物思人,所以,在现实的部分导演反而用了黑白色彩。但对于我们的这部小片来说,我们的主线在于现实,而回忆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重点,于是我征求过组员的意见之后,毫不留情的把回忆的段落涂抹成了黑白的颜色。看着流动的画面,我的心里一点点的踏实下来,虽然没有很成就的感觉,但却是我一直记忆犹新的一部片子。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剪的片子,还会对自己拙劣的手法感到可笑,但这却是我最弥足珍贵的记忆。这部片子带我走进了剪辑的技术生涯,也是这部片子给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第五篇:剪辑师要素

一:影像剪辑者必备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动作的眼力、·剪辑素材并发现它们与下一画面连接的剪切的能力、·运用影像和选择音乐的能力,以及制造旋律和情节的创造力。

·剪辑者还要赋予由连续的静止画面所组成的电影以跳动感,给影像注入生命。

剪辑者会自然而然地在众多的镜头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点是剪切点,这就是剪辑的旋律感。与此同时作品的全貌也会在许许多多的摄影素材中慢慢呈现出来。透过素材,看到作品应有的面貌。

二: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应该在哪些地方进行剪切和连接呢?寻找剪切点无疑是编辑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里有点需要注意,这就是画面的顶点。

所谓画面的顶点,是指画面是动作、表情的转折点,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时,点头打招呼后低头动作结束时,球体上升即将下落时,收回笑容的瞬间等。

影像是一连串静止画面的连续,因为前面的胶片在人眼中会形成残留的影像,所以胶片上的画面看起来才是动态的。因此,越是激烈的运动,在画面的顶点或者在动作开始的前一刻进行剪切,会在后面的胶片上产生强烈的残留影像的效果,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产生旋律感的剪切点

让我们以翻书的动作为例,看一下寻找剪切点的方法。

如果从动作完全停止的状态开始拍摄,忠实地将翻书的动作从一开始拍摄到结束,这样观众一看就能知道是翻书的动作。

但是,仅仅让人看明白是无法体现出影像的美妙之处的,旋律感和舒适感同样不可缺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把最开始的剪切点选择在翻书动作已经开始的状态。若把翻书这个动作分解成1~24个画面,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4个片断剪切掉,作为开始的剪切点。

这种改变对于理解翻书的动作没有任何影响。相反,还能表现出动作的旋律感和舒适感。这种剪辑方法也可以运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电影剪辑的正确方法不是只有一个

有一点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那就是剪切点并不是唯一的。

书页翻到中间时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翻书动作快要结束的时候也可以作为一个剪切点。

根据作品的不同,前后画面的不同,剪切点可以有所变化。正确的剪辑方法不是唯一的。当然,剪辑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几约定,它们可以说是剪辑的规则。了解这些规则非常重要,但由于剪辑本身是一项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时也会打破规则,进行一些新的尝试。

五:剪辑的目的

从物理制约中解放,自由控制时间和空间

·在摄影和制作中有时需要分割镜头,在后面把它们构成一个情节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实际时间的流逝

·省略故事中空间的移动

结合演出意图构成剧情,确定作品的最终面貌

·有目的地进行镜头的连接,明确、强调想表达的内容

·使镜头的顺序和结构更严密,突出情节性要素

六:动作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被拍摄物体为移动时的剪辑方法。

动作连接,是指对被拍摄物体的动作进行的剪辑。

从前,常常要因为更换胶卷而不得不中断对一个动作的拍摄,然而用不同的镜头连接起来的同一个动作,看上去效果却出奇的流畅,给人以深刻印象。据说这就是这一剪辑方法的起源所在。

七:

一、动作以7:3连接

首先看一下动作剪辑中的基本之基本,“动作连接”。

“动作连接”是指把一个动作用两个画面来连接的剪辑方法。

从理论上不说,这两组影像只是画面大小上的差别,描述的是同一时刻的同一动作,所以从任何一点开始剪辑都可以。

但是,这时会出现动作不连贯或重复的现象。最终剪辑出来的影像缺少节奏感。

一般的影像剪辑方法是按照7:3或3:7的比例来连接动作,以达到动作流畅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仅前后动作看起来连贯,节奏感和生动感也应运而生。

当然,按照7:3的比例连接并不是绝对的真理。根据素材和剪切点的不同,人眼有时会产生重复、跳越的错觉。

所以,故意将某些镜头剪切掉或是重叠起来,动作反而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在不同的影像中尝试着改变剪切点来看看效果吧。

二、把两个动作连接成一个

将不同的被拍摄物体的多个动作连接成一个,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单个动作剪辑”。

下文是使用的范例是:被打出本垒打的投手和一垒手回头看着飞出去的球。两位选手在同一时刻完成“回首”这一动作。

要想充分运用甩有的素材,一定会采用这样的连接:打出全垒打->投手回头->垒手回头->远远飞出去的球。但是,采用这种连接方法,两位选手回头的动作就重复了,会给观众赞成一种沉闷的印象。

单个动作剪辑会把这两个回头动作整合成一个,通过剪辑来消除时间差。

具体而言,就是在投手回头动作的前半部分进行剪切,连接上一垒手回头动作的后半部分,这样能加强速度感并使画面连贯。

动作连接的要点

两台摄像机在相同的位置和角度拍摄出了两种不同大小的影像。如果是不同的位置和角度,也可以使用这一规则来处理。

当然,如果素材不是同时拍摄而成的,只要改变一下角度,以某一动作的顶点(某一具特征性的动作)为剪切点,连接的方法会有很多种。例如,先拍摄球出手前的一瞬间,随后再拍摄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动作,然后把它们进行连接。

以动作为中心进行剪辑时,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以下就是要点所在。

①将时间看起来较长的镜头作为主要镜头。

②考虑画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响动作的连续性。

③大幅度改变运用和摄像机的位置会画面的气势。

④按照实际时间进行的连接看上去会比较拖沓,因此要压缩过渡动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别是动作激烈的场面,镜头的长度要缩短。

⑤同时拍摄而成的素材理论上可以在任意一点进行剪辑,但是选择不同的剪切点,重复或省略一些镜头,动作会更为流畅。⑥同一动作使用不同的画面连接时,要尽量在动作的顶点处进行连接。

三、有目的地重叠动作用以强调

通过有目的地重复,用以强调某一动作,这种方法被称为双重动作或是三重动作。

范例影像中,把投手手臂举到最高点的镜头作为剪切点,连接从前方、后方拍摄到的这一动作,最后再连接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侧面全镜头。

这样一来,对于观众不说,动作可能并不是那么流畅,但是“出球”的动作重复了3次(三重动作),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双重动作,只有当有意识地想要突出某一动作时才有效,而且要尽量精短,以免冗长。

四、激烈的动作场面可能省略中间部分

剪辑的目的之一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省略。

如果按照实际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移动进行剪辑,再多的时间都不够表现,观众也会觉得冗长、乏味。

这时,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抽取同一动作的部分中间镜头,然后连接组合。

这种方法也被称为中间抽去手法。

它的作用是能大幅度地缩减时间,增加影片的速度感,让观众百看不厌。

运用这种手法时,必须选择抽去哪些镜头,这是难点所在。最重要的是不能剪切掉动作的顶点(特征性动作)。手臂举到最高处、手臂放到最低点、最生气时的脸、笑得最灿烂时的脸等,如果抽去了这些顶点镜头,就无法了解动作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跳跃式剪辑发展了这一手法,它是中间抽去手法的一种,由戈达你创立,如唱机针般地对影像进行跳跃式的连接。

跳跃式剪辑敢于打破传统剪辑的禁忌,使制作让人印象深刻的场面成为可能。

动作的中间抽去手法

通过抽去中间镜头来省略时间并突出速度感时,必须注意选择应该省略哪些.省略其他镜头,最初状态、投球时手臂位置达到最高时,手臂下垂,仅用这3个镜头就能最低限度地表现了出投球的动作。

五、连接FRAME IN和FRAME OUT画面

被拍摄物体在拍摄框架中,这被 称为FRAME IN。

反之,被拍摄物体离开拍摄范围,则称之为FRAME OUT。

走路或奔跑中的人、动物、小轿车、电车,这些移动中的物体都可以对它们进行剪辑。

我们一起来考虑一下怎样连接同一被拍摄物体在不同背景下的FRAME IN和FRAME OUT画面。

自行车从镜头前骑过的场面,在不同地点拍摄两组同样大小的镜头。

当然,我们可以按照从自行车驶入空舞台(镜头中只有背景,没有被拍摄物体)到自行车驶出镜头的顺序连接。这样的连接方法没有错,但是空间上显得过于空旷,而且动作不够流畅。

优秀的、有节奏感的动作连接方法是在前一组镜头是被拍摄物体即将离开拍摄范围时,然后连接上后一组镜头中物体刚刚进入拍摄范围的镜头。

要点是使用被拍摄物体一半在镜头中,一半在镜头外的画面。这样连接动作看上去会比较流畅。

如果被拍摄物体在前后两组镜头中的角度不同,在FRAME IN和FRAME OUT之间加入一帧空舞台镜头,画面前后会更为连贯。

六、用暗镜头或共同点连接不同被拍摄物体的动作

不同被拍摄物体的动作怎样连接?

范例中是奔跑而来的人物和飞驰而去的汽车之间的连接,首先让奔跑而来的人物越跑越近,直至充满整个画面,使画面变成黑色,然后连接上后续的镜头。

虽然人物的奔跑速度和汽车的速度不同,但是一来一往之间的黑屏(或者是光线很暗的镜头)成功地再现了流畅的动作。

对话剪辑中的固定规则

人物台词的剪辑方法,对话在这里就是指台词。

对话剪辑是指对登场人物的台词进行的剪辑。

它与动作剪辑并列为最具代表性的剪辑方法,是展示故事情节时不可或缺的因素。看起来简单的对话剪辑,其实也是一些用来表现特殊效果的固定规则。

一、台词以1:3连接

台词与台词之间,除去SE和BGM等之外,余下的就是无声状态了。

对于影像剪辑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制造出这种无声状态,并利用它来表现影片的节奏。

范例中是两个人在车上对话的场景。剪辑的关键在于两人的对话之间应该有怎样的间隔。一个一个的对话镜头都是用摄像机代替另一个人物拍摄而成的,因此两个人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间隔)。剪辑时,如何制作出自然的对话间的间隔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对话与对话之间的间隔按照1:3的比例进行连接会比较连贯。

如果前组镜头中台词结束后所空的间隔为1个长度,那么在后续镜头中的对话开始前就要空出3个长度的间隔。

二、台词的上移下移,增加戏剧性效果

对话的上移下移,即将台词部分插入前一镜头(上移)或拖入后一镜头(下移)中。

它的作用在于突出人物因对话内容而产生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

例如:A先生被某人叫住。B先生向他打招呼说“你好,A先生”,将这一部分上移,随后出现B先生的镜头中再插入上移了的A先生的台词,“这不是B先生吗!”。

这样一来,整个场面就显得更为流畅和连贯了。

例如:将前一镜头中的“我有了喜欢的人”这一关键名下移,突出表现在这句话的影响下男主角的表情变化。这是这一技巧的意图所在。

例如:为了突出女主角在男主角邀请兜风的前后表情的变化,将男主角的台词上移,和女主角的脸部镜头一起出现。如果不上移台词,画面中中有女主角无声的脸部镜头,影片会显得很长,而且没有节奏感。

并不是台词的长短决定镜头的剪切,而是要一边考虑情节一边进行有目的的剪切,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三、使用嵌入的蒙太奇手法表现心情

要想让上面的场面更戏剧化,可以使用在台词之间插入其他镜头的方法。比如,露出一点后续的镜头,这样也是可以的。

前组镜头中女主角的台词说到一半时,插入男主角的脸部镜头,这样不仅能表现出男主角在听了女友的回答后强烈的表情的变化,更是能强调之前平静愉快的状态。

非动作和台词的剪辑方法场景转换和制造连接点

一、初学者可以使用传统的O.L方法柔和地过渡镜头

O.L(OVER LAP重叠摄影)与淡入、淡出一样,是非常常见的过渡效果。

表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移动,也可用于表现心情。

类似的过渡方法还有抹拭法、消散法等。

二、用遮蔽物连接不同场景!换窗 换窗是指被拍摄对象的前面有遮蔽物时,通过用遮蔽物遮挡画面的方法来过渡到后续镜头的剪辑方法。

遮蔽物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可动遮蔽物(墙壁或是其他很大的东西)和行人等可以动的对象。

两者本来都是可以直接连接的,但是使用遮蔽物连接显得更加自然。

三、用模糊画面连接不同的场景

聚集和不聚集是指把模糊的图像渐渐合成清晰的图像,或把清楚的图像渐渐变为模糊的图像。

因为它是非常抽象的画面,所以用它来连接两个不同镜头时非常自然。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前面的图像和后面的图像在颜色和图像上没有共同之处,最后做出的结果看上去会很不和谐。

比如说,从红色的玫瑰转到警车的信号灯,或是从一个人的脸转到另一个的脸等,模糊画面连接的应该是具体的场面,在舞台或被拍摄对象在颜色和形式上有共同点时才能使用。

四、用运动造成的模糊效果连接镜头

快速移动拍摄是用极快的速度左右(也可以是上下)移动摄像机进行拍摄。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会出现模糊的效果,连接不同的镜头。

这种手法给人以重视空间移动的印象,注意应该使用非常短的快速的镜头。如果使用了冗长的镜头,就很难作为场景转换的连接镜头来使用了。注意不同场景中的背景也应有较大变化。

五、用一样的风景来连接镜头

空切是在连接同时进行的两个不同场景时,在前面的镜头中将摄影机抬起拍摄天空,再将摄影机落下变为其他场景的镜头剪辑方法,不是蓝色的天空也可以,可以使用月亮、太阳、星星等。

两个镜头中的场景可以离得很远,但是一定要有共通点(如大海)。

六、用曝光效果连接镜头

像用强烈的闪光灯来拍摄一样,用闪光(快速闪光出现的完全白色的镜头)来连接不同,镜头的方法叫做闪光效果。

即使连接毫无共通点的镜头也能做到完全没有不和谐感。

广告和音乐电视中经常用到这一手法。

七、用分割画面过渡到后续镜头

一般做法是将同时进行的镜头分割后放在一起。如果不这样做,观众会很难理解画面。

将镜头的右半部分分割出去,插上其他镜头来构成整个画面的。在表现同步的事件时非常管用。

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辑方法

影像产品可以说是蒙太奇的集合

最后介绍的是CUT BACK(回切)等有代表性的剪辑方法,剪辑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剪辑方法,使情节、登场人物的心情,以及影像的含义等有很大的改变,有的作品甚至由此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蒙太奇就是通过画面的组合来产生出故事性的,这里向大家介绍这种效果非常好的剪辑方法。

一、让同时进行的不同镜头交替出现

让在不同场所同时发生的事情交替出现,这叫回切(也可以叫做交叉剪切)。

回切在强调场面连续性的同时,增强紧张感和表现力。

通过改变镜头的摄影速度(慢动作),可以使情节表现力更强。

在回切中让不同场所的镜头交替了出现,最后双方出现于同一场所,这种方法效果会更好。

例,约会迟到了,快速跑步的男性镜头与在约定地点等待的女性镜头交替出现。最后,无论是两人最终见面,还是男性没有赶到,女性一个人去逛街,镜头效果都会很好。

与回切相近的剪辑方法还有回闪(FLASH BACK)。

回闪是在表现登场人物的回忆或心里描写时,插入很多超短镜头。

二、当连接很困难时,插入黏合剂似的画面

切出(CUT AWAY)是像黏合剂一样连接前后镜头的剪辑方法。它是一种反传统理论的方法,在连接尺寸相同的两幅画面时全观众以很大的震撼力。

例如,拍摄两个人在咖啡厅的情景时,并不是把两个人的特定镜头连接在一起,而是在中间插入咖啡方糖的镜头,这样影片显得更有节奏感。

只要插入的镜头拍摄的是前面镜头中出现过的物体就可以。例,把女性看宝石的镜头、宝石的特写镜头和她在其他商店购物的镜头连接在一起。请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宝石的镜头,在节奏感和震撼力方面给观众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三、用不同框架的镜头连接,产生节奏感!

放大和缩小是给普通镜头带来新奇感的很常见的方法。

将框架不同的心情镜头(一般是可以表现人物心情的特写镜头)与场景镜头(状况镜头,一般是远镜头或超远镜头)阶段性地连接起来,通常的做法是分成3个阶段,注意不同镜头的框架是不同的。

例如一个分3次接近一个吸烟男性的镜头(放大)。也可以分3次将镜头逐渐拉远。

如果使用同样的框架单调,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从电影看“回切”的奇妙之处

回切,就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场景镜头以某种关联XXXXX错出现的剪辑技巧。

这种方法看上去似乎很难,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与电影中看到,它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剪辑手法。

比如,打电话的男人和女人交错出现,这是很常见的镜头,但它使用的就是回切方法。

回切的优点是让时间的流逝重复出现,给人以更加接近电影的时间感。

比如描写杀人犯以及追捕他的警察的时候,用回切的手法会使影片进入高潮,提高速度感,给观众以更高的紧张感。《沉默的羔羊》中的高潮情节就是用回切的手法巧妙地展开的。

回切的手法可以赋予镜头新的含义。

比如希区柯克的电影《捉贼记》中的情景:凯力.布兰德和格蕾斯.凯莉在旅馆的房间里交谈的时候,窗外放起了烟火为。这里烟火为了隐喻两人的恋情。这里对烟火煌镜头进行回切,使得影片的情节更有表现力。

在克波拉的影片《地狱默示录》中,回切又变得有几分哲学意味了。

在温拉德刺杀卡特大佐的画面中插入了原住民用牛祭神的镜头。这个镜头冰大容易理解,但是克拉波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制作这个场景的

下载剪辑感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剪辑感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剪辑师简历样本

    周燕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女| 25岁(1986年3月11日) 居住地:北京 电 话:138********(手机) E-mail:zhouyan@51job.com 最近工作 [1年2个月] 公 司:XX影视有限公司 行 业:影视/媒体/艺......

    2010年7月时事政治剪辑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听取对中央企业监督检查和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情况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自然灾害救助条例(草案)》......

    〈山村女教师剪辑文案

    1 〈山村女教师〉剪辑文案 主持人: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西部教育。今天我们在节目当中,想跟您共同谈谈贫困山区的老师,让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工作......

    2010年9月时事政治剪辑

    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发展以家庭为服务对象、向家庭提供劳务、满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务业,对于......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电影《活着》剪辑评论 电影《活着》是一部纪实风格的影片,该影片大量运用了长镜头,给人一种切身经历的感觉,影片剪辑自然流畅,让人不知不觉就融入影片中,随片中人物悲喜,也使人为......

    关于消防的通讯稿剪辑

    ———调查显示——— 多数大学生不知道灭火器咋用 记者在天津市多所高校随机采访了50名大学生,不到一半的同学说接受过消防“培训”,部分高校宿舍内也张贴过怎么使用灭火器......

    2010年1月时事政治剪辑

    一、国内部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月1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新年茶话会。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

    后期剪辑心得总结

    专业实习课程实践总结 班在赵勇老师和王利剑老师的指 第十一周至第十五周,1210902导下进行了专业实习实践的相关课程。我们小组共有成员十一人,在本次实践中我担任后期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