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2 21:4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篇: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

惩罚虽然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手段,有时甚至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所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惩罚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让学生认识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产生负面作用,甚至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现实生活中,一些教

师对学生滥施惩罚,如打耳光、罚站、罚跪、罚抄作业等,严重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尊严,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一些学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惩罚就采取出走、报复、自杀等行为,以对抗老师。因此,怎样运用惩罚,是教育工作中一个颇值得研究的课题。

什么是惩罚?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认为,惩罚是指对犯有过错行为的人施行的一种处罚,一般地说,惩罚是针对有意犯过的人。我国一般认为,惩罚是指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作出否定评价,以使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的方法。虽然体罚也是一种惩罚,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的神圣职责是爱护学生和教书育人。体罚,严重地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而无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任何一方面的正常发展。体罚,与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与人民教师的师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研究表明,经常遭受体罚者,将会严重地被不良情绪所困扰,最终导致各种人格障碍,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倔执型人格障碍和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二、惩罚的作用

1.约束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意思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怕受处分,怕受惩罚,为了保护自己,对大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他们主要关心如何避免苦恼和痛苦。所以,惩罚可以制止儿童去重复社会所厌恶的行为,特别是对于还未学会辨别是非的儿童,若他们的行为于人于己或对财物是有害的,那么加以惩罚,就往往能制止这种行为。

2.激励作用。俗话说压力可以变为动力。实验表明,表扬和奖励会促进某些学生(主要是差生)的学习,但批评和惩罚,也会促进另一些学生(主要是优生)的学习。采用适当的惩罚,给学生施加一点压力,可以激励学生改过自新,奋发向上。赫洛克曾作过一个实验,他把106名四、五年级学生分成四个等组,让他们练习难度相同的加法5天,每天15分钟。其中,控制组单独练习,不予任何评论,其他三组为实验组,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第二组为受训斥组,第三组为受忽视组,结果是受表扬组成绩直线上升,受训斥组次之,受忽视组再次之,控制组最差。

3.警示作用。惩罚的威慑力,一方面使学生的错误行为得到遏止,另一方面也使其他学生通过“榜样学习”得到间接经验,不敢犯类似错误。

三、教师在惩罚学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该惩罚才惩罚。作为教师,必须弄清楚,学生的言行,哪些该罚,哪些不该罚,哪种情况下该罚,哪种情况下不该罚。这似乎是十分简单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一般说来,学生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犯了错误,不宜用惩罚,应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特殊学生,如视力问题儿童、听力问题儿童、智力问题儿童、多动症儿童等,教师要给予特别地关照,多关心和体贴,不能对他们滥施惩罚;从心理学角度看,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保持的时间就越短.因此,有时上课时间过长,或教师讲解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走了神,思想开了小差,教师应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不要动不动就惩罚学生。只有当学生明知故犯或错误行为重复出现时,才宜使用惩罚。

2.惩罚必须与过错有关。惩罚要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过错,体验过错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有助于教会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教师切不可随心所欲,想当然地出台惩罚办法。

3.惩罚必须与说理教育相结合。我们必须明确,惩罚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促使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改过自新。

4.惩罚必须公正和及时。教师在使用惩罚时,必须客观公正,绝不允许对学生抱有个人偏见,或从个人感情出发。同时,惩罚还必须及时,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

5.不能因个人的过错而惩罚全体。现实生活中,教师很少有因某学生品德优良而表扬全班的,但因个别学生品德不良而批评或惩罚全班的情况,倒是屡屡发生。“这种技术迫使学生在教师与同学之间作出选择。许多学生将选择同学……即使学生拥护教师而向同学施压,这种技术也会使被批评的学生或其他学生产生不健康的态度”。

6.惩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惩罚既要客观公正,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征,常言到:“教有法而无定法”,同一种方法,在一个学生身上有效,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顽皮,脸皮也比较厚,无论教师怎么说,他都满不在乎,而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脸皮特别薄,教师轻轻说一下,他都会脸红,对前者,惩罚轻了,往往无济于事,对后者,惩

罚重了,往往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7.摈弃不适宜的惩罚。如前所述,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

和变相体罚,如击打、揪耳朵、罚跪、罚站等。同时,抄课文生字和公式,做练习题,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等,也不能有效,在另一学生身上就未必有效。比如,有的学生特别顽皮,脸皮也比较厚,无论教师怎么说,他都满不在乎,而有的学生自尊心特别强,脸皮特别薄,教师轻轻说一下,他都会脸红,对前者,惩罚轻了,往往无济于事,对后者,惩罚重了,往往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7.摈弃不适宜的惩罚。如前所述,不能对学生实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如击打、揪耳朵、罚跪、罚站等。同时,抄课文生字和公式,做练习题,进行体育活动和劳动等,也不能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作业或练习不是有用的学习手段,而是一种惩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这样做,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作业或练习不是有用的学习手段,而是一种惩罚。

第二篇:惩罚在“00”后教育中的作用

惩罚在“00”后教育中的作用

“0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所属的时代是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与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是他们成长的时代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且日渐成熟。他们是这个时代得到新型产物,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和以往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孩子早熟 对新事物无比好奇、接受信息的能力特强,但又存在自负,霸道,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心理脆弱,容易受伤。自理能力较差并缺乏主见,胆小懦弱并时而会有自虐行为等问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00”后的成长中,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而这时候倘若老师为了不伤孩子们所谓的“自尊心”,只轻描淡写地简单谈谈,不去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试问孩子们究竟拿什么去衡量对错,明辨是非?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惩罚的方式有:否定性的语言评价、批评、谴责、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和奖励是构成学校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漫话教育》一书中指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人的重要行为动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也应该用之于青少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用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12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搞碎了。邻居说,我家的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来的,你须照价赔偿。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买125只鸡。他没有办法,回家找他父亲。里根的父亲在确定事情的原由之后,就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不过这12.5美元是我借给你的,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就开始做檫皮鞋、送报纸之类的活打工赚钱,最后终于赚得12.5美元还给他父亲。里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深情的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使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由此可见,惩罚在教育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惩罚的作用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

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惩罚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

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一定得经过磨砺。惩罚就是一种磨砺,对于“00”后的小孩来说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才能在未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算的上成功。

参考文献:

【1】: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暨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 116029)。

【2】:王呈祥,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影响.教

育评论.2001.【3】:王呈祥,论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的影响.2002.【4】:王平,中小学生受罚现象透视.教学与管理.2001.5;(总126期)10-12

【5】: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江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6】:杜绽蕾,论我国中小学惩罚实践.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晓东,5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5

1242班 王玉林120125236

第三篇: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爱”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爱”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我们常这样说,也认为自己在这样做着。认为只要心中有爱,那么“以爱之名”去教育学生、甚至批评学生,都将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经常看到(并且可能,我们自己也曾这样做过):当学生犯了错时,我们会严厉地批评、制止,直到他们表示不敢再犯同样的错,看到学生“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们会感到满足,因为我们帮心爱的学生认识并改正了错误,这是对他们好。但过不了多久,同样的错误还会出现,我们更加生气,“恨铁不成钢”,于是更加严厉地批评、责骂他们,而效果依然不够理想。我不禁沉思:到底怎样表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呢?近日,在心理教育培训中有幸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蔺桂瑞和张增田两位教授的报告,受益良多。现将个人的几点认识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莫要“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如果问我们教师到底是做什么的,大家都可能会说:“教书育人”,那到底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呢?也许大家都会发现,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知不觉地,我们已把“让学生考个高分”当成了教育目的,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喜欢、偏袒学习好的学生,而排斥学习差的学生。但“高分”不一定“高能”,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已摆在我们眼前:考入高校的大学生们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们不知如何应对工作、生活。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张增田教授在报告中提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人心灵的活动,就像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教育也应是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而台湾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也说过: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是为发扬人性与启迪潜能,是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而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谋生职能,则是施教者代表社会文化对新生代的客观需求。可见,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学生发展的主观需求,而这一点,正在被我们渐渐遗忘。可以说,这是应试教育苦了我们教师,而我们,又害了学生。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到底是什么职业。若能牢牢遵守“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我们便不会“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二、“爱生”必先“尊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而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让我们扪心自问: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平等相处了吗?也许,我们最常见的师生相处方式大都会是灌输与接纳、命令与服从、批评与被批评这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学生不愿意与我们沟通,不愿接纳我们,也不愿接纳我们的“说教”。

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病态,就应该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人,真正地尊重他,而后,再把他当成孩子,去理解他,引导他,帮助他,爱护他。蔺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要与学生“同感共情”,我觉得,正是这个意思。实践也证明,这种态度下的教育效果是非常鲜明的。

就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我班有两位女生因作业没完成与英语老师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女生还是我班的“尖子生”,当听到英语老师伤心、委屈地向我讲述原由时,我心里顿时异常生气:这些孩子,怎么就不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呢?可又立刻想起两位教授“尊重学生,与学生同感共情”的忠告,便稳了稳情绪,让英语老师消消气,而后又到教室里把其中的那名“尖子生”叫到了我的办公室。当时,她也很激动,满脸泪花,嘴里还念念有词。到了办公室,我先让她坐下,递给了她一张纸巾,让她擦擦眼泪,然后拉来椅子坐在她对面,心平气和地说:老师看到你好像很委屈,也有些生气,能和我说说吗?她渐渐平静下来,断断续续地说起了自己的委屈。跟英语老师所说的一样,只不过强调了自己的感受,说到没完成作业这些问题时,有些心虚地看了我一眼,说是因为值日后忘记抄记作业题了。于是我就引导她:你觉得英语老师生气了吗?她为什么会生气呢?当她说出一些问题时,我又问:你怎么样看这些事情?它值得老师这样生气吗?惭惭地,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老师这样做是怕她学习不认真,是为她好,只是在表达时有些冲动了。后来,她主动跟英语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另一孩子也是这样,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过失时,主动承认了错误。如此大的收获让我倍感意外,也感慨良多:跟以前“撒气式”的批评相比,这种平等的对话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应当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触动。而只要我们心中有爱,能正确地理解爱,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让学生接受我们,进而爱上我们,爱上我们所教授的学科。“当我们只注重学习成绩、抓升学率时,是以失去学生人格为代价的;当我们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是负产品。”让我们运用我们的爱,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准备生活”。

第四篇: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

教育管理中的惩罚与体罚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实验学校 张志新 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只要老师们一提及体罚,个个立马就是谈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老师们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苦口婆心、言传身教。可有些学生对老师的劝说就是充耳不闻,当好话说尽也不不尽人意时,老师就只好选择回避,虽然满心疑惑,甚至痛心疾首,却也无能为力,生怕什么时候不小心触碰了教育高压线,丢了饭碗不说,还要良心难宁、懊悔终生。这种教育观点正确吗?到底该用什么教育手段呢? 的确体罚和变相体罚,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它不仅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消极的情绪,形成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双重性格,甚至能促使学生思想绝望,采取过激行动,走向极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它会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正常发展,扼杀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变得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没有主见,易形成奴隶性格。总之,体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百害而无一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省市实施的有关条例上都明确规定了“严禁体罚”的条款。

在教育管理中体罚学生显然是不对的,但教育教学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犯错的,如果他们犯错了我们该怎么办呢?前一段时间对赏识教育谈得比较多,对孩子多表扬、多认可,确实这样做有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但是当他们犯错了还要表扬吗?通过我们身边发生的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只是一味的表扬也是行不通的,有多少孩子因为或大或小的事情不能遂愿,便轻易选择跳楼、自杀,这其中就有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从小生活在表扬声中,一方面这些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一切围绕着自己,他们的眼中没有别人,更谈不上为别人着想。另一方面,这样的孩子往往抗挫折能力很弱,所以当他们没有受到表扬,或者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没有能力去承受,于是就选择逃避,走上极端。

可以说孩子是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当他们犯错时体罚是错误的,赏识教育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当孩子犯错了我们怎么做才合适呢?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一说到惩罚,有些人马上会把它与体罚联系起来,实际上这两者存在着本质区别:体罚是用触及人体皮肉等有损人体健康和侮辱人格的方式来惩罚学生,它是一种简单、落后、愚蠢的教育方法,是陈旧教育思想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无知无能的表现,它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侵权行为。而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惩罚的最高境界是唤醒被惩罚者的人格深处的自尊与自信,让学生意识到:错了应该受罚,应该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惩罚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关键是掌握好惩罚的尺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惩罚的教育作用,而对学生不造成伤害。这里有一个发人深思的教育故事:

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曾是一个令人头痛的“坏孩子”。一天,他正和伙伴们玩耍,忽然发现校长的那只心爱的小狗正摇着毛茸茸的尾巴走过来。麦克劳德当即产生一个念头,想亲眼看看动物的内脏是怎样的。于是,他便和几个朋友一起把小狗给杀了。校长得知后,非常伤心,也非常恼火,想要惩罚杀狗者,怎样惩罚他呢?他罚小麦克劳德画一张动物的骨骼图和一张血液循环图。小麦克劳德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愿意接受处罚,他研究了狗的内部结构,认真地画好图,交给了校长。而小麦克劳德在画图的过程中对动物的组织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以后,致力于解剖学的研究,成为了一名著名的解剖学家。

不能说杀狗事件造就出了世界著名的解剖学家,但是校长独特的教育形式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惩罚要讲究艺术。其实这样的成功教育故事在很多著名教育家身上发生,只要我们关爱学生,做教育的有心人,就会获得成功的教育。

在十几年的班级教学管理中,我也有不少困惑,带着困惑不断地学习摸索,终于有一些感悟和收获,我认为必要的、适量的惩罚还是可行的。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教育管理中,如何运用惩罚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惩罚要以关爱为前提。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公平的惩罚才能被学生接受,这是惩罚教育中最根本的一点。对学生惩罚要充满关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情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发自内心地愿意接受惩罚,才能达到惩罚的效果。比如,有一段时间,我们班课间跑操纪律涣散、队伍很乱,政教处几次提出了批评。在一次跑操结束后,我把学生们留在操场上,对他们说:“最近咱们班跑操队伍很乱,影响了整个班级的形象,这有我的责任,今天我决定和大家一起受罚跑步,什么时候队伍跑齐了,什么时候为止。”这样跑了不到一圈,队伍已经很整齐了,到第二天再跑操就没有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二、班级管理一定要有章可循。在订立班级管理办法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管理办法,让学生们共同参与,自己制定,自己遵守,这样他们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在处罚时,要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办法,不能凭空滥罚;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统一惩罚的标准,不能因人而异,更不能感情用事,否则学生会感到委屈而产生怨气,从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每接一个新班级,我都会和同学们针对班内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一起制定出相应的、合适的、行之有效的班规。

三、惩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惩罚方式也许对这个学生有用,但对另一个学生或许就无效,教师要根据学生和事情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惩罚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细致的了解。在处罚时,教师也应注意必要的技巧,有的时候学生正在气头上,肯定谁说什么也听不进去,那就等他气消了,心平气和的时候再做处理;又有时候学生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你就要抓紧时机处理,如果错过时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总之,在教育管理中,适当的惩罚是好的、有效的,对学生的成长有利的,但是我们还要注意,惩罚只是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惩罚更不能蜕变成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惩罚时要注意尺度,运用时机,掌握技巧。在批评、惩罚学生时,要避免使用嘲笑、讥讽、挖苦的语言,要就事论事,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要一棍子打死。同时还要注意避免言行的急躁,减少情绪激动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作为教育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客观公正得到对待问题,不要东扯西拽、借题发挥。

奖励比惩罚好、表扬比批评好,惩罚是可以的,但不是必须的。在教育管理中,我们只有适时、巧妙、恰当地运用,才能让惩罚闪耀智慧、充满艺术,让“罚”中有情,让“罚”中有爱,让“罚”中有理,让“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副良药。

附: 作者:张志新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实验学校 邮编:257000 联系电话:*** E-mai: dyqsyxx@163.com 通讯地址: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聊城路85号

论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从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入手,本文明确了惩罚教育的概念,澄清了惩罚教育与体罚的本质区别,提出了惩罚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同时阐明了运用惩罚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惩罚教育;班级管理;激励教育

作者简介:章莲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对班级管理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激励教育和惩罚教育课题上有深入研究。

一、出于爱的惩罚在教育中是必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不爱学生,那么你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失败了。”作为教师,有了爱,就有了教师职业的一切。师爱是一种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力量。然而,现在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在强调尊重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讨论中,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学生教育与管理只能通过正向教育方式,而不能采取反向教育方式,甚至还出现所谓的“无批评教育”。在这种氛围与压力之下,造成学校、教师在学生管理上患得患失,生怕管多了会“引火烧身”,故而采取一种消极的管理方式。必要的批评教育等惩罚没有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了是非标准。本应被教育者及时、有力地纠正的缺点错误被遮蔽和搁置下来, 取而代之是教育者实际意义的不作为。导致学生的缺点不断蔓延,最后犯下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实施激励等爱的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正确认识惩罚教育

当前,人们之所以讳谈惩罚教育,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正确地认识惩罚教育。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1.什么是惩罚教育

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它与“奖励”相对,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2.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体罚、变相体罚有着本质区别

“惩罚教育”与“体罚”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一,出发点不同。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体罚是个别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伦理道德。前者实行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的约定;后者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缺乏教育的依据。其二,表现不同。前者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精神上和行为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处罚;后者则是教师对学生身体的恶意侵犯和对学生人格的随意侮辱。其三,性质不同。惩罚是一种必要而合理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体罚是一种严重违规、应予禁止的有悖文明的教育方式。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并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于那些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或者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教师,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其行政处分或者解聘。所以,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无论在出发点、表现、性质上都有根本的不同。

三、如何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班级管理中

既然适当的惩罚教育是必要的,完整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力军——班主任应当如何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于班级管理呢?

1.惩罚要有章可循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的,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个班级的“班规”。而班规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一人包办,应该要每一个学生自下而上参与反复讨论制定,最好是在有意识引导的前提下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共同制定,让孩子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而非针对于某个人,使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约束我们,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同时,班规应尽可能地包容班级一切可能出现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教师和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后的惩戒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

2.惩罚的方法和艺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所以,我们要呼唤“聪明的惩罚”。

在使用惩罚手段时,既要注意方法,更要讲究艺术。

(1)惩罚教育的方法要灵活。从惩罚的方式来讲,惩罚教育主要有两种:

①劳动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而体育运动、体力劳动能改善人的体质,培养劳动习惯。因此,运用他们可接受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给予适度惩罚,无疑是两全齐美的方法。如对一个经常打同学经多次柔性教育仍不悔改的学生,可以惩罚他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到运动场上去跑几圈,或者扫一个星期的教室,让他体验被强迫接受的滋味,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良行为。

② 智力惩罚。在英国皮亚丹博物馆中,有两幅十分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个名叫约翰·詹姆士·劳德麦克小学生的作品。在上小学的时候, 有一天, 这个男孩忽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么样的,于是和几个男孩偷偷地套住一只狗并宰杀了。不巧,狗是校长家的,而且是校长最喜爱的狗,校长很生气,决定惩罚他。怎样惩罚?校长罚劳德麦克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劳德麦克也知道错了,接受处罚。他认真画好了两幅图交给教师,教师和校长看后都觉得很好,杀狗事件了结了。劳德麦克后来成为有名的解剖学家,并研究出了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获取了1923年诺贝尔医学奖。校长巧妙的处罚方法,促使了一个天才的诞生。

(2)惩罚教育要讲究艺术。惩罚是一种约束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反向刺激方式,它与奖励给人带来愉快、兴奋从而激励学生的行为是不相同的。如果惩罚使用不当,就可能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聪明的惩罚”会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 认识到自身过失的后果,促使其改正错误,“聪明的惩罚”艺术可以包括:

①以理解、善待学生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惩罚中明白事理、明辨是非、增长知识。

②在学生犯错后,要透过错误的言行,发现学生的长处,从长处入手妥善引导,在惩罚中让其闪光点得到发扬、错误得到纠正。

③惩罚要适度,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品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④惩罚应精心设计,杜绝随意性,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应“三思而后罚”。

四、惩罚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惩罚教育毕竟是一种硬性教育措施,要想达到教育的目的,还要刚柔相济、恩威并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明确受惩罚的原因。惩罚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因教师的情绪变化而任意惩罚,而应该制定规范,照章施行。学生犯了哪类错误接受哪种惩罚,惩罚的时间、地点,执行的人员等都应规定清楚。如美国的一些学校规定,一天内被批评3次就要通知家长,犯了错误要先警告再惩罚,甚至罚站几分钟,站的姿势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惩罚方式一般有批评、谴责、训导和处分、处罚等。只有在惩罚的方式、内容、操作等方面明确要求,以人为本,严格执行,才能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

2.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惩罚不是简单的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等,更不是粗暴地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的个性特点,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3.要允许学生“将功补过”。“将功补过”是指在施行惩罚时,应允许被惩罚学生做一些利于集体的事,将功补过。当学生犯错误时,让学生适当从事一定的体力劳动,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而不能一概将其贬为变相体罚,低估其正面的教育意义。

4.要做好善后工作。惩罚难免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惩罚结束后,要及时做好善后工作。首先,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犯错的学生,不让学生有失落感,并教育集体中的其他人去亲近他,不歧视、不疏远,不使其产生孤独感。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被罚者的言行举止,通过观察、谈心等了解该生的思想状况,避免不良后果发生。另外,教师还要及时捕捉犯错学生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表扬,激发其上进的信心,塑造其健全的心灵。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出于爱的惩罚教育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不但是教师管理班级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只要善加利用必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初中班级管理中惩罚教育的运用

当下的初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学生承受批评和挫折的能力十分脆弱,再加上部分家长的过分溺爱,一些老师责任心的缺失,赏识教育一统天下,使得惩罚教育越走越远。现在许多学校把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当作一条高压线,一旦有教师碰触即与师德相联系,上纲上线,评优评先一票否决。个别地方甚至出台了禁止批评和变相批评的相关政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地方和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有的还非常严重。

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新出台的《规定》第四章“待遇和权利”第十六条明确指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其次,把批评教育学生以法规形式写进班主任工作规定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

一、什么是惩罚教育

惩罚是对违纪者在心理或生理上施以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出现的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体罚、变相体罚有着本质区别。比如惩罚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能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二、如何把握惩罚

首先,罚之有理。正确合理的惩罚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过错,从而终止其错误行为;同时惩罚又可以起到示范性作用,即通过惩罚某一行为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但是反过来惩罚必须是在说服教育,感化无效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的对不良行为进行强制纠正的一种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在使用惩罚这种教育手段时,必须慎之又慎,权衡再三。在实验惩罚手段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目的对象明确,做到罚之有理,罚之服人。其次,罚之有度,适可而止。学生犯了错误,教育者应考虑到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原因、影响、动机及认识态度来进行“量刑”,即确定惩罚的方式程度,惩罚的开始和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切记不要用过量或过重的体力劳动来惩罚学生,更不能用歧视、侮辱、恐吓性的手段来惩罚学生,这样则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之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抗之举,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有一则这样的故事,一个猎人在森林里遇到一只熊,农夫将熊打的遍体麟伤,最后还说了一句,你真是笨到家了。十年后,猎人又见到这只熊,问他伤还痛不痛,熊说,我只记得你说我真是笨到家了。这说明身体的惩罚可以忘记,但心灵的惩罚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学生犯错,就象人生病一样,总是难免的。当学生犯错时,我们老师也象医生一样要给学生开处方用药,如果药的剂量太小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如果药的剂量太大了,可能会出现副作用。所以我们在惩罚学生时,不可太轻视。但如果惩罚有点重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罚后疏导。

三、尝试以赏代罚

我现在很少对学生进行惩罚,我在尝试着换个思路,以赏代罚。我现在在班级中开展的一些活动。针对班里男生人数大大多于女生,而且这些男生普遍喜欢打篮球,我在媒体上偶然看到科比成为最年轻的15000分先生,詹姆斯即将赶超科比。我尝试着在班级里模拟NBA的积分制度。上个学期对达到4000分的学生进行大肆表扬。班会课上点名表扬,利用校讯通通报表扬,在班里进行张榜表扬,还进行一些物质奖励。如从淘宝上拍了很多好看又实用的电子表、文具等进行奖励。通过对这些优秀学生的炒作,实际上在不同程度上鞭策了那些落后的学生,也相当于对这些学生进行了批评。在娱乐圈有公司为明星进行炒作提高知名度;在网络界有幕后推手为“小胖、凤姐、犀利哥”造声势;其实,在我们班级中,我们老师其实就是那个幕后推手,不但要把全班学生推向正道,更要把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炒作、包装,把他们推成班级的明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还一个活动是智商指数分层评比。比如智商二颗星幼儿园、三颗星小学生等,四颗星初中生,五颗星高中生,六颗星大专生等。学生自愿填报。第一次评比结束后,我给幼儿园这组小朋友最好的那个学生,发的奖品是一根韩国香肠(其实也不贵,价格才2.5元)。没想到下课时其他几个幼儿园小朋友围着我问,下次什么时候再评一次。他们也很渴望韩国香肠。我班里的这几个幼儿园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就这个层次,要是发给他们电子表或者文具,他们可能都不会感兴趣,香肠对他们的诱惑反而大的多。我想惩罚只是一种外在手段,要使学生的行为长久,教师的要求必须要内化为学生的内部动机。否则,一旦外部的赏罚没有了,一切可能照旧。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使学生意识到做一件事不仅仅是因为有赏罚,而是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样的教育效果便长久了。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在提到惩罚教育时,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与拳打脚踢等“体罚”相联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我觉得适当的、理智的惩罚更能体现出对学生成长的尊重和关爱,以避免他以后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走更多的弯路,犯更多的错误。在当今的中小学教育中,将“惩罚”与“体罚”等同起来,混淆了两者“质”的概念,教育者对行为有过失的学生不敢惩罚,长此以往,使学生的不良习惯得以一次次地放纵,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但在惩罚时,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我们还必须“治病救人”,不能把犯错误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要给他机会,让他翻身。惩罚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修枝去杈”的过程。一棵树发了枝杈,影响树木的生长,要想使其正常生长,就要对其“修枝去杈”,并且修剪要恰到好处,修剪不当则容易伤身,如果修剪过轻则没什么用。那么惩罚教育也一样。

第五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一)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2.尽量减少与教学无关的对象或活动的刺激作用

(二)利用课内外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发展自己注意的能力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2.激发学习动机 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三)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y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在一节课乃至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小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小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它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兴趣2.观察的方法3.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训练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①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②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③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④合理组织复习

如何科学地组织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增强创造意识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5.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想象力如何培养

1.临摹仿效 2.丰富的知识经验 3.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优良心理品质 4.参加创造活动 5.培养正确幻想

能力的形成受什么因素影响?如何培养青少年的能力?

一影响能力个别差异的重要条件和因素有以下几点:

1、素质。

2、早期教育。

3、教育和环境。

4、个人的努力。

二培养青少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视早期教育

正确进行早期教育。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课外兴趣的培养注意能力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论述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促进能力发展。

4、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动作的认知阶段 动作的联系阶段

动作的完善阶段

(一)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内部因素

1.个性 2.智力 3.知识经验与理论

(二)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外部因素

1.讲解与示范 2.练习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心智技能的培养

一)原型定向

2.原型定向的含义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活动的定向阶段”。

3.原型定向阶段的任务

原型定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首先要确定所学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操作活动程序).其次要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4.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即了解构成活动的各个动作要素及动作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了解动作的执行方式。

(2)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原型定向的作用

通过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学生建立起了关于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为进行实际操作提供了内部控制条件。(二)原型操作

1.原型操作的含义

所谓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2.原型操作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及时检查操作是否正确、对象是否变化。执行的同时还要作口头报告.促使智慧活动向言语执行水平转化。

3.原型操作阶段的教学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主体要依据心智活动的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次按照一定的顺序做出,不能遗漏或缺失。而且每个动作完成之后,要及时检查,考查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使心智活动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从而形成关于活动的表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向下一阶段转化。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一边进行实际操作,一边用言语来标志和组织动作的执行。

4.原型操作的作用

通过原型操作,学生不仅有了程序性知识,而且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了完备的动觉映象,这就为原型内化奠定了基础。

(三)原型内化

1.原型内化的含义

所谓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2.原型内化阶段的任务

该阶段开始借助于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这是原型在学习者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

3.原型内化包括的三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4.原型内化的教学要求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不能颠倒。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即用出声或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完整地描述原型的操作过程(此时已没有实际操作)。然后,再逐渐缩减。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使活动方式得以进一步概括.以便广泛适用于同类课题。

(4)在进行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压缩的转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不能过早转化,也不宜过迟,而应适时。

四、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所谓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字形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所谓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在用语言来标志动作时。用词要恰当,要注意选择表现力强而学生又能接受的词来描述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动作表象得以进一步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像转化。这时培养的重点应放在考查言语的动作效应上。在这一阶段上,不仅要注意主体的言语动作是否正确,而且要检查动作的结果是否使观念性对象发生了应有的变化。此外,要随着心智技能形成的进展程度,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另外,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本着指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提出了以下规范要求:

一要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不传播、散布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言论;不传播宗教和宣传封建迷信。

二要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育人为本、做人民满意教师的理念,勤奋工作,尽职尽责,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获得之间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认真完成备课、教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环节的教学T作,并积极承担教学科研任务。做到未备课、无教案不上课,不旷课,不随意调课或私自找人代课。

三要热爱学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坚持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与尊严。不偏袒、歧视、讽刺、挖苦、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杜绝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四要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给班级,学生排列名次;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考场。严禁对学生有偿补课和有偿家教,不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不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

五要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有良好的仪表,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不在上课前饮酒;不在课堂上吸烟、使用通讯工具;不在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打牌、下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不参与赌博活动。不得透露各类考试内容或组织、参与学生考试作弊;不得在招生、评估考核、职称评审、科研教研等工作中弄虚作假。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家长谋取私利。

六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掌握先进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及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要把“修身、敬业、爱生”作为自觉行为,通过教育叙事、师德反思、业务自传、校本研修等方式增强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水平。不得以任何手段抄袭、剽窃和侵占他人劳动成果。

(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

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爱教育事业。

(2)执行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3)正直诚实,作风正派,为人师表,遵纪守法。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不做有损国格、人格的事。

(5)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和宣传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1)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

(2)钻研业务,熟悉教材,认真备课;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好课堂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尽量避免对学生进行灌输性教学。

(3)精心编排练习,认真批改作业,及时纠正错误。定时做好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及时补缺补漏。

(4)按时上课下课,不迟到、不缺课、不拖堂。

(5)上课语言文明、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简洁;板书整洁规范,内容简练精确。(6)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热情、耐心地回答学生提问。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7)教学计划应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不能随意删增内容、加堂或缺课,不能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复习考试时间,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1)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

(2)教师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切忌嫉妒;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不亢不卑;乐于助人,关心同事。

(3)教师与领导之间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秉公办事,团结一致。

(4)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1)衣着整洁,朴实大方,服饰要符合职业特点,体现教师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2)举止稳重大方、潇洒自然、彬彬有礼。切忌轻浮粗俗、拘谨呆板。

下载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红色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红色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 为了探索适合老区小学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的实践,建立并完善的地方课程---红色教育读本。地方课程红色教育资源校本化的实施机制,探索并开发具有民族特色......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复制链接] 落花流水_SFSDE 1楼 发表于 2010-4-24 14:18 0 0 5万 主题 好友 积分 大家网博士后 积分 55479 帖子 13899 精华 0 经验 41......

    故事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大全)

    故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岑溪市第五中学谭德清[摘要]:把故事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潜移默化地感化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达 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可以用故事......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大全

    各位领导老师晚上好! 很荣幸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的运用,在探讨前我先引用这次培训中张光清主任的一句话这也算是对我们老师的一个要求:“现代教育技......

    浅谈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赏识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涟源市蓝田中学戴顺梅以赏识为核心的“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信任、宽容、激励为原则的教育方法,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爱心,运用欣赏......

    信息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助县红崖子沟上寨中学蔡进平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前言中提到:“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

    心理学在教育技术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教育技术学中的运用心理学在我脑中的定位一直是一门很高深很神秘的学科,当个心理医生也曾经是我孩童时的梦想。进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学这门学科,可......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范文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一. 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进入网络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这时教师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