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巧妙教育惩罚的运用
透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
(李巧玲1 李继宏2)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情节,并区分了惩罚和体罚的异同。然后以这部电影为依托,介绍了马修老师对教育惩罚的成功运用,并指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运用教育惩罚。
关键字:教育惩罚;运用;《放牛班的春天》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movie plot of Les Chorists, and made a distinction between punishment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Then, based the movie,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successful use of punishment by Matthew, and poin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use punishment skillfully during the education process.Keywords: punishment;use;Les Chorists 一位评论家曾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爱和救赎的寓言。
一、故事梗概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杭治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旧友贝比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一幕幕童年的回忆浮出记忆的深潭„„怀才不遇的克莱蒙屡遭挫败后,成为了“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老师。这里的学生都是顽皮的问题少年,学校有个绰号“池塘之底”。到任后的克莱蒙发现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帮顽劣儿童。克莱蒙目睹了孩子们遭受的严厉惩罚和恶意反抗,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和孩子们几番的斗智斗勇后他获得了其信任和尊重,后组织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了孩子们封闭的心灵。
二、教育和惩罚
在殷商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儿童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教下一代尽“孝”[1]P15。作为象形文字的甲骨文,其“教”的内涵里面与生俱来就带有惩罚的成分,是教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教育惩罚也就理所当然具有悠久的历史。
关于惩罚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辞海》的定义是:“惩戒处罚。”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认为惩罚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2]p152在教育领域,惩罚是教育者为了帮助受教育者达到教育目的而实施的对其不良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或相应处罚的一种教育行为。然而,很多人认为惩罚就是体罚,是对学生身体或心理的伤害。不理解惩罚的积极意义,不能够巧妙运用惩罚就会导致对教育惩罚的误解。下面以《放牛班的春天》里具体案例做以探讨。
(一)切勿混淆惩罚与体罚
“池塘之底”学校至上而下信奉“犯错--处罚”的教育信条,其结果却是孩子们撒谎、打架、偷盗、捉弄老师。马修却以自己独特的教育哲学实践着教学,对于犯错孩子的惩罚,不按惯例关禁闭或罚苦役。他惩罚弄伤马桑大叔的盖贺克亲自去照顾他,直到病好为止,让小小年纪第一次目睹生命和伤痛的恢复;取消 1作者简介:李巧玲(1988.01--),女,硕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2李继宏(1963.09--),男,硕士,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莫航治领唱资格,让他懂得“世界上没有人是不可以被代替的”。马修老师的“惩罚”非但没有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和仇视,反而使他们渐渐明白了责任感,体验到了被尊重。同样都使用了“惩罚”,为何只有马修老师获得了尊重和信任?这是因为其他老师没有真正理解“惩罚”和“体罚”的异同。
“体罚”是一种“诉诸武力,损伤肉体,侮辱人格,摧残心灵”[ 3](P335)的非人道的处罚学生的方法。惩罚与体罚的共同目的都在于使受教育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然而二者却有很大差别,教育中的惩罚出于对学生的关爱而注重教育性,体罚只是带给学生身体、心理的痛苦;惩罚能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并改正过失,身心获得进一步发展,体罚则只是在外力迫使下被动地改正错误,客观上却导致其身心受损。
(二)以爱为名的教育惩罚 对学生实施教育惩罚,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过失,但这一过程却需要充满对学生的关爱、对其人格的尊重,是一种以爱为名的教育。
马修老师多次为学生犯错打“掩护”。面对莫杭治的敌意和挑衅, 马修老师多次宽容并因势利导,让极具音乐天赋的他当合唱团的领唱,最终成就了他音乐指挥家的辉煌。古尔班领头唱 “光头、光头、死光头”的歌攻击马修,偷走学校20万法郎导致蒙丹被带走的结果。当知道他偷钱只是想圆自己驾驶热气球这个小小的梦想时,马修用爱和包容掩盖了一切。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对孩子犯错误的理解,使他和学生逐渐建立起了尊重和信任。提着行李走出校门的马修老师和因禁止送行而把自己反锁在教室里的孩子们,通过向窗户外的天空中用力掷出的一只只签了名的纸飞机达到了心灵的沉醉与震憾。[4]
由于学生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客观限制,很多时候所犯错误并无清醒的自我意识。作为教育者一定要用爱来感化和包容他们,幼小的心灵也就会在饱含爱意的温室中融化。
(三)以教育为目的的惩罚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 他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鞑的声音”,同时又明确指出:“我们可以从一个无可争辩的命题开始, 就是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 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 5](P198)亲历了马桑大叔病痛和善良的盖贺克与马桑大叔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惩罚”使盖贺克悔过自责,并试图努力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惩罚由此从被动的承受转变为积极的行动。假如对盖贺克只是关禁闭、罚苦役或是痛打一顿,其结果甚至会导致他走上孟丹那样的不归路。
二、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
(一)教师应该学会包容和智慧的“惩罚”
包容是爱的体现。马修帮学生“掩盖”错误,包容学生过失,但他却不是一味的纵容。每每富有人性化的惩罚方式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一次次富含责任的教育惩罚中茁壮成长。这不露痕迹饱含智慧的教育春风化雨般吹醒了孩子们沉睡的心,唤起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学生是成长中的个体,他们不可避免会犯各种错误。老师的惩罚方式会决定学生的人生轨迹。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充满包容和智慧的“惩罚”,才能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三)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预防 马卡连柯说过:“我对最好的学生也是连一点点小事情也不放松的。请大家惩罚学生的时候,不要为了最厉害的过失,而是为了最小的过失。”[ 6](P125)惩罚应从小处着笔,教育学生“不以恶小而为之”。其目的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形成
良好品质,确切说是一种预防教育。绝不是等到学生犯了重大错误时,进行报复性惩罚。惩罚应从细微处着笔,把不良因素早早扼杀在摇篮中。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惩罚手段,才能够有效、及时的修正、制止一系列不良行为的发生。
品味马修老师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仍觉意犹未尽。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运用教育惩罚更得巧妙。其实质不是方法好坏,而是其所持的对学生充满爱的教育理念。目前学校普遍强调对学生以正面引导为主,提倡赏识教育,反对教育惩罚。但是,对学生充满爱并巧妙运用惩罚,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并促进其心理的成长。影片中马修老师对教育惩罚的巧妙运用,恰好说明了惩罚不仅能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还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把握教育普遍规律并对惩罚加以巧妙运用,才能展现出教育惩罚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 [2]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52 [3]杭州大学教育系.教育辞典[M].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4]郭爱芳.惩罚需要艺术---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教育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39--141 [5]夸美纽斯.傅任敢.大教学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6](苏)马可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M].吴式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二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放牛班的春天”代表着这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季节。
当处于自己人生低谷的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来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做学监,遇到了这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问题学生。在与这群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马修老师用他春天般温暖的心,融化了他们心里的坚冰,带领他们找回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马修老师到来之前的“池塘之底”是一个到处被阴影笼罩的地方,学生一直生活在恐惧和害怕之中,而院方的高压政策激化了这群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但是没有耐心的校长却只懂得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制学生,体罚、关禁闭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这群学生带来了希望,虽然一开始的他们并不能理解马修老师所做的一切,还处处和他作对,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但是马修老师并不在意,而且用一颗善良的心包容了他们。因为他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在长期的鄙视与压制下,孩子们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马修老师的教育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马修老师是个好老师,因为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纵观整部电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罗杰斯提出)”贯穿始终。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特别的,他没有用严肃的表情面对学生,也没有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反而是要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在面对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皮埃尔时,尽管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但是他没有放弃他,而且极力的劝阻想改变校长体罚学生的想法,想保护这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即使是面对屡教不改的孟丹的时候,马修老师也人仍改初衷。当他决定为郭合班隐瞒错误并且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情感先导”的理念。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没有任何歧视,并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在看见班上学生在看见学生整天打打闹闹,干尽坏事的时候,马修老师想到了组建一个合唱团通过音乐来教育他们,而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出来皮埃尔音乐方面的天赋,并且耐心辅导他、鼓励他,最终皮埃尔称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合唱团的练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马修老师一直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合唱团中,带领学生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并且鼓励他们,来自天堂的声音从这群孩子口中传出。这不正是行为学习理论中的“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提出)”的体现吗,他有目标的组织合唱团,通过鼓励形成了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过不断地练习、鼓励、表扬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分辨事物的是非对错,在皮埃尔向马修老师扔墨水的时候,他们把皮埃尔推到楼梯间去欺负,尽管他们用的手段是错的,但是他们已经明白皮埃尔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体现,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急功近利的。
当这样一群被世俗厌恶,被社会遗弃的问题学生,遇到了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渴望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当这样一个被世俗公认的卑微的“过气的乐者,失业的教师”,遇到了这群顽劣的放牛班的学生,给他们带来了春天般勃勃的生机。也许他竭尽全力以音乐教育他们,他费尽心思对校长建议换种方式教育他们,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这些行为有些卑微,但是他对这些学生的爱绝对不卑微!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周五下午业务学习观看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反复感慨着一个字:爱。只有发自内心地足够爱学生,才会有更多教育的可能。
主人公是一位代课老师,面对着那些顽劣异常的孩子,他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管教态度,也没有破罐子破摔的放弃与绝望。他有的是信任,有的是耐心,有的是关注。他渴望的,是孩子们能够拥有成长道路所必须的快乐。在孩子们面对着经常性的集体惩罚和关禁闭的时候,他带给孩子的,是歌声。那,不仅仅是歌声,更有笑声和希望。
最感慨他对那个打人的孩子的处理方式。没有喋喋不休的批评也没有说教,而是让那个孩子去照顾被他打伤的人,近距离地去接触那个被打伤的人的善良和温厚。让那个孩子真正地知道,什么是伤害。虽然自始至终,他都没有堆砌大道理,但是我相信,孩子在这件事中所受的触动,将让他受益无穷。而从中也让观众感慨,到底什么样的教导,才是最成功的教导。那,就是走入心底,净化心灵。
还有对那个有着优美嗓音的男孩的在意,这位老师,能够在孩子的淘气背后,看到本应该开花的优秀,并着力培养。要知道,另起一段,每个人都会是第一行。没有孩子愿意被放弃,在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愿意被忽视。可惜,很多人看不到别人的亮点,总是用自己武断的目光,妄下“一无所成”的预言。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们不够好,而是教者不会发现。
记得,这位代课老师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孩子们依次叫他“秃头”,从他身边大模大样地走过。那种明显的不敬,是对他的耐心和修养的极大挑战。他却能够在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开始了宽厚和谅解。也终于,在离开的时候,得到了孩子们真诚的依恋。
这是教育的魅力和幸福之一。不计较,懂原谅,才能接近孩子。不要过早地给孩子下定义,不要过早地怀疑一个人的能力。往往,一句话,可以振奋一个孩子,或者,毁掉一个孩子的前程。
很喜欢这位代课老师。他有方法有策略,更有一颗跳动的热情的心。我也要努力做个像马修那样的老师!
第四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年级: 专业: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成就电影的音乐
音乐之于电影,就像鞍之于马,水之于生命,不可或缺,讲求适度。电影音乐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部电影会由许多首音乐衬托出电影需要表现的内容,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起电影音乐,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非《放牛班的春天》莫属:善良的老师,童真的孩子,天籁般的歌声,真挚的感情,电影中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仍让我记忆犹新。而我,一个学习过《音乐鉴赏》的大学生,想要用浅薄的知识来谈谈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我认为,电影成全了音乐,音乐成就了电影。为了写这篇情感真实的文章,我再次观看《放牛班的春天》,有了很多新的感受。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只注重整个电影的情节,人物之间的关系。而第二次,我感受的是音乐,如同电影的动脉,贯穿始终,并唤醒一班迷途的少年,感化他们的心灵。
与众多的商业电影不同,《放牛班的春天》具有一种温润如水的质朴气质。它的音乐庄严而神圣,空灵而唯美。流畅舒缓的音乐,柔情脉脉地表述着孩子们和老师之间质朴温馨的爱。旧的题材配上新的音乐,电影成功地让神圣而纯净的音乐净化了片中孩子们的心灵,同时净化了观众的内心。轻柔的音乐、遥远的回声、动人的乐章,从此深深烙在我的心里。
整个电影有四首灵魂之曲,《海面上的清风》,《哦,黑夜》,《眺望你的旅途》和《风筝》。出现了四次的《海面上的清风》,带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希望,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就像片中的孩子们,身在“池塘之底”,但是遇到了马修这样用真心和音乐打动学生的老师,他们才找到了自己。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心底都泛起温暖的涟漪,使我感慨世界的真情。
第二首《哦,黑夜》是给公爵夫人唱的歌,同时对皮埃尔的人生尤为重要。当马修重新给了皮埃尔展示的机会,我们可以看到,皮埃尔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感激,正是这个尤为重要的转折,让一个曾经迷途的孩子寻找到了自己正确的方向。这首歌赞美黑夜的恬静温柔,听着浪漫舒缓,影射了孩子们的情感——抛去以往心中的不快,对善良的马修深深感激。
《眺望你的旅途》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马修听到皮埃尔放学后在教室里偷唱这首曲子,从此让人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天籁。第二次是在电影将终时,孩子们歌颂马修老师像个天使,拯救了他们的心灵。整个歌曲节奏轻快明朗,清新温暖,就像刚出土的春笋,就像刚破茧的蝴蝶,充满爱和希冀。
最后一首《风筝》出现在马修被校长解雇,孩子们清澈的声音从高高的城堡式的禁闭室中飘逸到窗外,伴随着一架架承载了稚嫩笔迹的纸飞机,仿佛纯洁的羽毛一片片地落到马修的面前,这个场景让几乎所有人动容。热情的阳光下,孩子们的歌声如轻柔的海浪层层相叠,一双双挥舞的小手写满了离别的眷恋和心灵的亲吻。马修欣慰地笑了,带着孩子们的祝福,带着孩子们的思念,踏上了前方的征程。
除去这四首曲子之外,影片中针对不同的情景和人物,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很精彩。当蒙丹出现时的背景音乐,就如蒙丹本人一样,跌宕又带有一股邪恶之气,音乐在这里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每当马修与皮埃尔母亲见面的时候,背景音乐总是那么轻柔舒缓,又带有一点浪漫,与皮埃尔母亲那美丽贤淑的气质交相辉映,将马修对皮埃尔母亲的单相思烘托的淋漓尽致;当校长得知学校失火后骤然响起的音乐以及在回校途中所配的音乐,节奏和力度明显加重,急促,紧张,同时蕴含着一些危险的气氛,但随着马修领着孩子们从迷雾中慢慢出现时,音乐突转并慢慢停止,这暗示观众无需担心,音乐的变化同时也符合观众的心理变化。
电影是什么,我想很重要的就是给人讲故事,使之触动,而音乐一直都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成就了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电影,也是音乐,是一部用音乐征服观众的电影。马修对学生的不离不弃,用心关怀的教育方法,令我久久难以忘怀,而这伟大的音乐,也萦绕在我的心头,永不散去。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记一个“平凡”的老师
——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戴逸群
曾经有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曾经有组建一个优秀的儿童合唱团的愿望,但最终还是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平凡的老师。但我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对孩子而言,他定是一个极不寻常的老师。
在“塘底”这个专收问题学生的学校,所有老师都害怕在这授课的地方,认为在这教书是一种折磨的地方,基望马图老师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找回了自己的梦想,也同时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带去了快乐。这个平凡的老师身上定有他不平凡之处,下面我一一数来,用以鼓励我们这些同样平凡的老师。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对比其他老师简单粗暴的“行动回应”(关禁闭)的教育方式,马图老师总是给予孩子理解,问清缘由后,给出正确合理的惩罚方式,这正是出于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如面对对莫桑叔叔恶作剧,导致其眼角大量流血后伤口感染,甚至威胁生命的力基,马图老师选择单独与力基交谈,严厉地问了力基情况,他站在力基的角度,保证不告诉他人,也分析这件事的利害关系。马图老师先稳住孩子的心,剖析情况,让孩子明确这样做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诚实地说出了实情。而后马图老师提出让孩子无偿照顾莫桑叔叔一个月的建议,孩子欣然答应。
对于孩子,我们应保有比对成年人更多的宽容,孩子出于成长期,应该给予他们知错再改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会进步。同时,我们也应了解,孩子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清楚他自己犯了错,所以,我们应多理解孩子,耐心等待。
拥有智慧,巧妙育人
莫朗是个有才华的孩子,他的歌声让马图老师疯狂。但这个孩子由于与单亲妈妈沟通少,他一直误解妈妈,也故作叛逆。当见到马图老师和自己的妈妈亲密地走在一起时,他很嫉妒,有些“吃醋”,于是对着马图老师的头泼了满满的一瓶墨水。马图老师第一时间是向孩子的妈妈解释,孩子不是故意的,这是为了缓和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但妈妈走后,与孩子面对面时,对孩子犯的错,马图老师还是做出了惩罚。合唱团练习时,莫朗试图与老师和解,然而马图老师并没接受莫朗的和解,以“我们不需要你”把莫朗冷冷地置于一边。然而,马图老师并没抛弃他,在公爵夫人前来欣赏合唱团演出的时候,演奏时,马图老师让孩子开口唱歌了。那一刻,马图懂得了“感激”,唱出了最美的旋律„„
教育是无声的,对孩子的爱是无声的,看似冷酷却有情,感动于马图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他用激将法使得孩子明白了什么叫“感激”,马图老师的做法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智慧。
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作为音乐老师的马图老师,是个极其热爱音乐的人,并且是个能创作的老师,为了孩子,他创作了许多的优美的乐曲,这也是合唱团成功的原因之一。我也惊讶于在合唱团分配演唱角色时,马图老师只要听一句孩子的演唱,就能为孩子做出定位,这让我很是佩服。
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传道授业”,才是做好了教师的本质工作。
马图老师是一个平凡的老师,正如影片结尾诉说的一般,一辈子默默无闻。然而我想,拥有这么许多非凡的品质的老师,在他的学生心中,定不会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是一个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