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感受教育美

时间:2019-05-13 08:3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感受教育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感受教育美》。

第一篇: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感受教育美

“以人为本”

——让教育充满爱

【摘要】科学发展观其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当代发展的核心理念;“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以陶行知先生以及《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为例,浅探人本教育的内涵与本质。

【关键词】人本教育陶行知《放牛班的春天》

在参观了陶行知纪念馆后,又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我对“教师”、“教育”这两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陶行知与马修,一个是伟大的教育家,一个艺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一个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一个让全世界的观众为他的教育故事、教育理念动容。陶行知作为一个教育家,不断地提出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致力于创办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而马修的教育方法也体现出了西方宗教中“善”与“爱”的思想,并结合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充分许多教育理念。那两者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同样是冲击一些传统中迂腐的教育系统,两者共同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我看到的最大共同处——人本教育。

人本教育:人本教育即以人为本的教育,它具有全纳性、整全性与生成性。建构人本教育,在教育目的上,要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谋求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在教育内容上,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共荣会通;在教育方法上,要着眼于人的自主发展,达成教育方法与个人成长的最佳匹配。

《放牛班的春天》:马修老师爱与智慧的教育

故事梗概

二战后的1949年,才华横溢的音乐教师克雷蒙·马修在连续失业后接受了在“池塘畔底”辅育院的代课教师工作。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难缠的问题儿童,他们能想出一切能够的想出的办法,对抗教师,对抗学校,对抗教育。这里教育的原则便是“犯错,处罚”,院长哈珊以残酷高压的手段管制这班问题儿童,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与原先的院长及教务人员不同,马修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和充满爱的情怀来对待这些可恨却又可怜的孩子们。马修没有责骂唱着歌骂他的学生,而是从中发现他们的音乐天赋,还组织了合唱团,开始了用音乐感化心灵,让艺术提升孩子们生命境界的旅程。最后,马修这种充满爱的教育方法还是与院长冷漠残酷的原则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被解雇的马修深情沮丧的走出学校的大门。而孩子们原本充满怨恨、叛逆的心却被这位“秃头”老师感化了,在马修还在因为孩子没有来为他送行而沮丧时,无数带有学生自己签名的纸飞机从教室窗口飞出,马修也看着孩子们挥动的小手微笑而去。马修老师的“人本主义教学观”

马修老师运用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本主义教学观”,成功地诠释了他转变学困生的艺术。

首先是看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马修老师努力开发每个学生身上的创造潜能。放牛班”就是“垃圾班”的意思,马修认为即使“垃圾班”的学生也有强烈的求知求成的需要,只是学校冷漠的管理手段成为孩子们成长的障碍。马修偶然发现了孩子们爱唱歌的特点,他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孩子们写了许多优美的歌曲,把他们组建成“合唱团”。马修用音乐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用音乐开启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然后是真诚的教学态度,马修以父亲和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们相处,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马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中的校长,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手段。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孩子的父亲,善良的马修填补了这一空缺,会因为学生的良好表现而喜形于色,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沮丧;当这种情感自然流露时,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

诚,更容易以自己的行动来回应老师的真诚。从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便更容易形成了。

接着是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价值,马修最后深受孩子们爱戴,这与他对孩子的尊重是分不开的。修在丝毫不懂音乐的学生中组建合唱团,根据孩子音乐天赋的不同找到他们在合唱团中相应的位置。另外,捣蛋鬼乐格克弄伤了校工马桑大叔的眼睛,马修查明真相后,向他保证不把他出卖给校长,并让他自己选择弥补错误的方法。这种人性化的惩罚方式,使孩子很快发现马桑大叔的慈祥和善良,从而真正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后悔。马修把孩子们犯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抓住最佳时机教育了学生。

最后是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马修老师理解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陶行知:为我国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陶行知先生在一生的教育生涯中,致力于创造一个“为民办学”的教育环境,无论是他开办的晓庄师范、育才学校,还是他提倡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都是以“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和“爱满天下”为宗旨。他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以人的发展为本,唤起人的主体精神和主体意识,运用对已有教育原理和实践经验整合教育资源,适应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陶行知先生曾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警言:“中国人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另外,陶行知先生主张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各方面得到创造性发展,不断充实自己,而不是用知识来束缚学生的手脚,灌注学生的头脑。这体现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观念。这样,对学生的人性化教育便得到了体现。

培养为国“生利”的人才是陶行知人本教育的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陶行知人本教育的目标,实施民主教育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特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与传统教育相比,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全民性、全面性、民主性、创造性、生活性和差异性,实现了教育主体的根本转变,体现了“育”与“养”的统一,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人本特征。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积极地借鉴陶行知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于改变长期存在的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状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总结:马修老师教育方法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一对比,我们大概就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共同点:

(一)、在教育目的上,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马修发现了莫翰奇惊人的音乐天赋,并赋予他合唱团领唱的重任,更为他以后的音乐之路做了更深层的铺垫。充分发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而陶行知先生更是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以人为本。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池塘畔底”辅育院校长哈珊用残酷的体罚、关禁闭的手段逼迫学生去遵守学生的校规,结果学生行为的主动性慢慢消逝了,教师又要以更残酷的手段去带动学生学习。而马修则是先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而陶行知先生主张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不断充实自己,而不是用知识来束缚学生的手脚。

(三)教育方法上,着眼于人的自主发展,达成教育方法与个人成长的最佳匹配。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存在差异性,他们的发展也不应该千篇一律。如何更充分的挖掘出学生内在的床在潜能,如何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走更正确的成长道路,这都是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马修发现了学生们各自的特点,并用爱和尊重鼓励学生不断自主发展,将学生从成长的歧途引回了正路。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doc感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用爱歌唱奇迹

我从来不喜欢看电影,有时宁愿花很长时间看部电视剧,也不愿意看电影,总感觉一部电影的时间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故事中的情节就结束了,叫人不过瘾。但是当我看到专家们补充的拓展材料里的几部电影时,突然有了想看的欲望,于是上网搜了这部《放牛班的春天》,一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谁知道越看越喜欢看,因为电影中的人物讲的语言不是汉语,所以我就眼巴巴的去看屏幕上面的翻译,而且要目不转睛的盯着。即使这样看了一晚上,我也没有觉得累,反而更是精神百倍。

一部好的电影,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深的感动,更有无尽的思考。在这部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那位其貌不扬、没有魁梧身材,没有英俊面容,再加上秃顶的脑袋让人看起来甚至有些滑稽的马修老师,因为他创造了奇迹。“池塘之底”是一所特殊的学校,这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自从马修老师来到这里,他用他的爱,他的无私,他的包容,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帮助这些在别人眼里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他用音乐去引导这些迷途的孩子,激发他们积极和热情的生活态度。把音乐的作用和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了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让皮埃尔生平第一次懂得了感激,这怎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呢? 看到马修老师创造的奇迹,实在令我深思,每一个孩子有受教育的权力,即使是问题学生,也同样享受这种权力。从我的教学中多多少少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学生”,但是跟马修老师的教育比起来,我真是自愧不如,虽然我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过他们,但是我感觉自己给予他们的关心还是太少了,平时只是一味的追求教学质量,照顾大多数学生,从而很多时候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或者是方法不恰当,对他们根本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的脑海里一定会时常出现这么一个人物:马修老师。

第三篇:从朗读中感受美

从朗读中感受美

XXXXXXXXXXXX校 张韬

摘要: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掌握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朗读训练。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这种有声语言的优劣,直接体现朗读者的水平和和朗读者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朗读者朗读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听朗读的人对文字内容的解。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从而叩击他们的心弦,产生思维的升华,从而让学生感受"美。关键词:语文 朗读 感受 美

“诗有诗眼,文有文穴。”一篇好的文章总有几处“点睛之笔”,把文章思想的精华生动地表现出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精彩之“笔”训练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叫做 “语感”。这种“语感”要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的契合才能实现。因此,作为教师,从小培养学生具有准确敏锐和丰富的语感,对于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换句话说,语感的培养,就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从六个方面谈谈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

一、从朗读中感受意境美

从朗读中感受意境美,也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人教版第十册第1课老舍的《草原》第一段是这样写的: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地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地,小丘也是绿地。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段话采用白描和细描相结合,从三个层面来写草原的。(1)草原的天空(2)草原的大地(3)草原景色给人的感受。我们抓住三层含义,辅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理解了课文内容然后再朗读,就能够游刃有余,更能够在朗读中渗透自己的感情。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用喜爱的感情,就能够读出草原的美丽,更能体会草原的意境美。

二、从朗读中感受语言美

俄罗斯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社会生活都是运动着的。”有名的作家都善于提炼、挖掘动词。我们有句口头禅是这样说的:“要把人写活,善于写动作。”其实不光是写人,写运动着的物体都应该注意动词的巧妙运用。前面所讲的细节描写也包括动词的巧妙运用。人教版第二册第17课《小壁虎借尾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这段描写文字不多,但却生动地展现了小壁虎为了捉蚊子被咬住而又逃跑的经过。作者关键就是善于运用动词。文中用了(捉、咬、挣。逃走)这几个动词。我们教师必须抓住这几个动词进行引导和教学。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这段话,然后画出动词,接着用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动词。例如:老师提问:“小壁虎在墙角做什么?”(捉虫子)“它遇到了什么危险?”(蛇咬住了尾巴)“结果出危险了吗?”(没有)“它怎么逃脱的?”(一挣)“‘一挣’是什么意思?”(用力拉)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基本理解这几个词语了。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一边说,一边演小壁虎死里逃生的的情景,这更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正如陶行知所说“儿童的思维在手上,所以课题上可以让学生动一动。”如果我们这样教学这一段话,学生一定有收获。他们不但理解了这段话,而且感受到了这段话中动词的优美。他们在写作中自然慢慢能够潜移默化。

五、从朗读中感受节奏美和韵律美

我们小学每册都编入了古诗词,我们一定要把握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吸收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感受古诗词的平仄和韵律,例如:人教版第八册语文中的《四时田园杂兴》是这样的: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集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花

这段话我们读起来朗朗上口,主要是押了“ao” 韵的。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培养他们从古诗词中感受节奏美和韵律美。

六、从朗读中感受生活美

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是作家对生活的提炼。所以,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展示生活的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我们小学语文中的许多课文都是从名家名片中摘录的,它们从各个侧面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十二册课文朱自清的《春》给我们展示了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这篇课文一开头就这样写道: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我们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阅读这篇课文,从而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

2、《陶行知教育文选》

第四篇:从体育电影中感受体育

《从体育电影中感受体育》

1.前言

体育电影作为电影中的一类,在当今受到众多观众的拥趸,不但由于人们对于体育的热情以及体育所传达给人们的激情、鼓舞、团结,更包括了人们希望超越自我、达成梦想的诸多因素,所以体育电影从问世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既能反映最简单的运动形态,又能反映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将其运用在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对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

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4.分析与讨论

4.1 前言

体育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仍众说纷纭。人类体育现象自身的复杂性和广泛性,研究体育现象角度的多样性,决定了揭示体育本质的复杂性和界定体育概念的多样性。体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需要有一个渠道加以展现,能够记录体育的发展或者是体育的发展创新过程,而体育电影正好承载了这一工作。从电影真实纪录片这个载体中,发现体育电影所叙述表达的体育。体育电影把体育文化教育和电影文化融为一体,把体育的精神力量和体育运动的美向广大观众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将体育电影应用到体育教育教学领域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把体育电影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增长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致,活跃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4.2 电影中看体育

《卡特教练》《重振球风》——体育的教育力量

电影《卡特教练》是根据肯·卡特(Ken Carter)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肯 卡特(Kenneth Carter)通过篮球训练帮助孩子们努力成才。1997年卡特受聘为里士满中学男篮教练时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全权管理球队。影片《卡特教练》就是以其 1999年执教过程发生的停训事件为核心,表现卡特教练对“教体结合”的坚持和艰难践行。停训事件使卡特教练名声大震,引起全国媒体关注,并广泛报道。夺冠不是全部,育人成材才是最终目标。因为卡特教练是一名高中篮球队的教练,而且是一所毕业率只有50%,最多6%能上大学的学校,因此,卡特教练希望通过篮球能够扭转这一切,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体育回归教育,以体育为方式达到育人的效果。

《重振球风》故事发生在洛杉矶凯尔帕特里克少管所,关押着大家认为无药可救的青少年犯罪团伙成员、小偷、抢劫犯,甚至杀人凶手。西恩·波特作为这所青少年感化所的见习长官,整日都在考虑如何解救这群问题少年。在经过一番考虑后,西恩·波特决定组建一支橄榄球队。希望通过橄榄球这项综合了团结与对抗等多重拼搏内容在内的体育运动,来逐渐将这群少年拉到正途上来。充满汗水的训练,起初的挫败曾让他们一度想要放弃,但是心中“不想再做失败者”的声音支撑着他们,团队的训练与比赛生活中,他们抛开了帮派之争,将队友视为家人,在一次次比赛中,他们学会了团结与珍惜,懂得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重拾自信,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就是体育的教育力量,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自己,为了荣耀在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这种荣耀其实就是一种灵魂深处的信仰与追求,这种追求催人奋斗。体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带给人们在体育中付出的苦累,收获的喜悦,产生的情谊,体现的精神,将人们的正能量激发出来,让人们在体育中体会人生,领悟人生。

《车神塞纳》《沙鸥》《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的民族力量

《车神塞纳》是于2011年拍摄的一部欧美记录影片,该影片从巴西传奇车手埃尔顿·赛纳初踏入美国赛车界讲起,多次在比赛中克服艰苦环境,取得冠军的辉煌业绩,忠实地记载了一代车神塞纳在一级方程式世界里传奇和精彩的人生。影片的主线是他的赛车生涯,从登上欧洲赛场,加入莲花,再转到迈凯轮。他的赛车的执着并没有掩盖他仁慈的一面,他非常关心这个世界。冲过终点时,他挥舞着巴西的国旗。他很喜欢孩子们,捐出大量个人财产,到他去世时一共捐出了20亿美金(这个秘密直到他去世之后才被世人知道),给巴西贫穷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未来。在当时混乱贫困的巴西,塞纳不仅仅是一名超级车手,他还是国家的象征,是民族的骄傲,作为第一位巴西籍的世界冠军,他带给处于绝望边缘的巴西人民一个个最激动人心的瞬间,带给他们无限的希望。

我国1981年的影片《沙鸥》通过一个女排运动员的奋斗故事,歌颂了生命个体面对人生苦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折射出国家兴盛、民族自强的精神支柱,并将故事与那个年代女排为国争光的成长经历结合起来,有着很强的爱国主义情结和时代特色,电影在女主人公沙鸥不断遭受打击的过程中,将体育比赛与改变“东亚病夫”的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表现了民族尊严,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讲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的故事。他拒绝代表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参赛,历经千辛万苦,代表四亿中国人站在了奥运会的跑道上,他的身上生动地体现出不放弃、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电影体现了体育电影的创作对于体育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深刻挖掘。这就是体育中的民族力量,一名伟大的运动员会成为民族英雄,一场体育赛事会成为鼓舞民族的时刻,通过体育所传达出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为民族自强而奋起高歌,将体育比赛与民族精神紧密结合,伴随着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扬眉吐气,顽强拼搏,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光荣之路》《果岭之争》《姚明年》——体育的推动力量

《光荣之路》是迪斯尼公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运动励志片,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当时的美国社会面临着黑白种族冲突对立的状况。唐·哈金斯是一个年轻气盛的白人篮球教练,执教属于NCAA(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一支基础很差的西德州联队(Texas Western)。哈金斯是一个具有坚定意志的人,且他的思想非常开明,并不以肤色区分天才。组织了一群非常有篮球天分的黑人学生作为西德州联队的核心,开始了他艰苦的光荣之路。每个人, 整个大环境都对种族问题极度敏感.最终哈金斯坚定的信心感染了球队里的每一个人,这支五名黑人先发的球队一路披荆斩棘,直指决赛,最后在马里兰大学著名的Cole Field House击败白人先发的肯塔基,获得了1966 NCAA篮球比赛总冠军。这场比赛结果不仅捍卫了黑人的尊严,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使美国大学篮坛正式进入黑白共存的时代。

《果岭之争》富有天赋且努力尝试的奥密特终于在1913年国家公开赛中改变了英国球员独占鳌头的历史,年方20岁的他带着一位不及球袋高的10岁小球童缓步上场,将来自英国的高球世界冠军哈利?瓦顿挑战下马,这是一场震撼了高尔夫球界的绝世天才与冠军好手的超级比赛,勇气、热情与梦想实现,天赋、后天努力外加难得的机遇,一位执着的年轻人从此改写了公开赛的历史。球童弗朗西斯?奥密特的胜利破除了高尔夫是贵族运动的理念和迷思,促进它向平民化方向发展,1913年美国只有35万人打高尔夫球,而10年后增加到200万,参与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平民化的趋势,加上欧洲大陆卷入了战争的纷争,高尔夫和其他文化被人弃之不顾,让这项运动在美国迅猛发展,出现了不少世界级的球星。

《姚明之年》是一部纪录片,详细记录了姚明首个NBA赛季的经历。从成为NBA状元秀,到最初表现糟糕,再到适应NBA后突然爆发,影片没有放过姚明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其间还穿插有巴克利预言落空亲吻驴屁股、“姚鲨对决”的台前幕后等花絮。与此同时,影片还反映了姚明在翻译科林·潘的帮助下努力学习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适应比赛和生活环境等。初到美国,一个不同的民族,一个完全异样的国度,各种挑战的集合体,各种冲击,各种机会,快节奏的生活,完全不同的交流方式,姚明出现在休斯顿的时候,在他身上肩负的已经不仅仅是篮球与商业了,更多的像外长杨洁箎所说的那样,他更多的是中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当他出现在美国的机场上时,好多的球迷,好多人的出现,国内众多双眼睛的集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有时候美国的记者、摄像机带给他的闪光灯的压力要远远小于国内支持者的压力。当姚明第一次和湖人出现在季后赛的时候,整个美国,整个上海,整个中国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一个奇迹的诞生,终于,姚明不负众望,给了这个“大个子”称号,一个重重的回击。这就是体育对历史的推动力量,打破了种族歧视,等级制度等陈旧的封建观念,跨越了文化差异。在体育中,人们可以不在乎肤色,不在乎等级地位,这里有的是公平公开竞争向上的平台,与人人平等的运动员。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而相互的,体育的发展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带动了整个世界的联系与沟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4.3 总结

当你看完这一部部蕴含着体育本质、体育精神、体育力量的体育电影,那一幕幕激动人心震撼人心的瞬间,荡气回肠,使你回味无穷,仿佛在那充满魅力的体育世界里久久不能平静,久久不能自拔,只有无法言语的感动与赞叹,不由想向体育致敬。也许电影的渲染是一种夸张,但它只是确确实实地彰显了体育所包含的无穷魅力。它没有明白的说出体育是什么,它只是想方设法地让我们有机会从各个视角去体会、去感受体育,让我们对体育不言而喻。

体育电影就是这样作为一种柔性的教育方式,并不是依靠强行的灌输,而是在电影中构筑一种价值体系,使观众在消遣娱乐之余,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传递着一种催人奋进、鼓励立志的精神力量。由此可见,体育所蕴含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打破历史,塑造英雄,引导个人的人生,代表国家的荣誉,并且在未来,我们相信体育的力量还会无穷无尽的传承并进而发展下去。

第五篇: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分析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教育心理学理论分析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放牛班的春天”代表着这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季节。

当处于自己人生低谷的克莱门特·马修老师,来到了一个叫“池塘之底”的学校做学监,遇到了这群不学无术、野蛮、冷漠的问题学生。在与这群学生相处的过程中,马修老师用他春天般温暖的心,融化了他们心里的坚冰,带领他们找回自信,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马修老师到来之前的“池塘之底”是一个到处被阴影笼罩的地方,学生一直生活在恐惧和害怕之中,而院方的高压政策激化了这群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但是没有耐心的校长却只懂得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压制学生,体罚、关禁闭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了家常便饭。马修老师的到来无疑是给这群学生带来了希望,虽然一开始的他们并不能理解马修老师所做的一切,还处处和他作对,花招百出的捉弄他,每到上课时间,都吵吵闹闹,一会儿在黑板上乱画,一会儿骂老师秃头、亮光头。但是马修老师并不在意,而且用一颗善良的心包容了他们。因为他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知道他们的需求。在长期的鄙视与压制下,孩子们迫切渴望受人理解、被人尊重。马修老师的教育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人文关怀。

马修老师是个好老师,因为他的教育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纵观整部电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罗杰斯提出)”贯穿始终。马修老师的第一节课就是特别的,他没有用严肃的表情面对学生,也没有对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反而是要他们写下自己的梦想。在面对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皮埃尔时,尽管他经常捉弄别人,还侮辱院长、老师,干了数不清的坏事,但是他没有放弃他,而且极力的劝阻想改变校长体罚学生的想法,想保护这群孩子极强的自尊心。即使是面对屡教不改的孟丹的时候,马修老师也人仍改初衷。当他决定为郭合班隐瞒错误并且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情感先导”的理念。他“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差生没有任何歧视,并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在看见班上学生在看见学生整天打打闹闹,干尽坏事的时候,马修老师想到了组建一个合唱团通过音乐来教育他们,而他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发掘出来皮埃尔音乐方面的天赋,并且耐心辅导他、鼓励他,最终皮埃尔称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家。合唱团的练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马修老师一直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合唱团中,带领学生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并且鼓励他们,来自天堂的声音从这群孩子口中传出。这不正是行为学习理论中的“练习律和效果律(桑代克提出)”的体现吗,他有目标的组织合唱团,通过鼓励形成了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通过不断地练习、鼓励、表扬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渐渐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分辨事物的是非对错,在皮埃尔向马修老师扔墨水的时候,他们把皮埃尔推到楼梯间去欺负,尽管他们用的手段是错的,但是他们已经明白皮埃尔的做法是不对的。这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体现,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急功近利的。

当这样一群被世俗厌恶,被社会遗弃的问题学生,遇到了一个天使般的老师,渴望救赎的灵魂找到了心中的梦想,唱出了来自天堂的声音。当这样一个被世俗公认的卑微的“过气的乐者,失业的教师”,遇到了这群顽劣的放牛班的学生,给他们带来了春天般勃勃的生机。也许他竭尽全力以音乐教育他们,他费尽心思对校长建议换种方式教育他们,他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孩子们接受自己„„这些行为有些卑微,但是他对这些学生的爱绝对不卑微!

下载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感受教育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感受教育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放牛班的春天》看出的师德教育

    我心目中的老师 老师,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他们孕育过我们的年少,提携过我们的青春,关怀着我们一整个学业的生涯。小学的时候,我们总感觉老师是可怕的,但他又像父母一样在生活上给我......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学习指南[大全]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学习指南 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高龙中心小学 魏晓林 学段:小学 主题:让童真散发春天的活力 设计依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屏幕影视的喜爱,在学生共有的......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影评又一次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又一次感到了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群学生和一名代课教师的故事,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恢宏的场景,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最终定稿)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难得周末,外面淅淅淋淋的下着雨,阻挡了一切外出的脚步,临窗听雨?终究是达不到那个境界吧!打开电脑,又一次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记不清多少次看它了,第四or......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永不断线的风筝——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令我感悟很深,我读懂了人性的美与丑,它是伟大老师的一首颂歌,歌颂了对孩子永不放弃的执着;是一声声心灵的呼......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周五下午业务学习观看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反复感慨着一个字:爱。只有发自内心地足够爱学生,才会有更多教育的可能。主人公是一位代课老师,面对着......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记一个“平凡”的老师 ——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作者:戴逸群曾经有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曾经有组建一个优秀的儿童合唱团的愿望,但最终还是成为......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年级: 专业: 课程名称: 姓名: 学号: 成就电影的音乐 音乐之于电影,就像鞍之于马,水之于生命,不可或缺,讲求适度。电影音乐是对电影的诠释纽带,一部电影会由许多首音乐衬托出电影需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