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腐倡廉惩治更有效四辩稿2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辩论至此,我心百感交集,反腐倡廉这样的命题总是让我们忍不住想到人性的贪婪。而我们多想像对方辩友一样生活在魔法世界,说一句你不能贪,人性贪婪就此消失。然而,现实容不下幻想,面对如猛虎一样的贪欲,并不是用美好的希冀就能将它打败。我们唯有直面现实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承认贪欲的凶猛性才能找到反腐倡廉最有效的方式。
然而遗憾的是,整场辩论下来,我们看不见对方辩友直面现实的勇气。
首先,对方辩友犯了逻辑错误,以为预防有教化作用就是内因。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治就好比是病前打预防针和病后吃药,其实都是药物作用于我们身体,两者都是治病的外在手段。只不过惩治比预防更具针对性,对症下药得到的效果更显而易见。
其次,对方辩友偷换概念。把“制度反腐”可以治本,当做预防更有效的论据。但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制度”,是惩防并举,共同作用的“惩防制度”。对方辩友故意抹去了“惩治”的重要性,全然不看我国反腐倡廉工作的新认识新要求,总书记提出“有腐必反,有贪必肃”,面对腐败大力惩治,保持高压态势。在面对猖獗的腐败现象,惩治如同勇猛的将士斩杀敌人,而预防却如温顺的绵羊,无可奈何。
再者,没有了惩治,监督成了一种无效围观;没有了惩治,法律成了一纸空文;没有了惩治,制度建设不过是一只纸老虎。今天我们不否认预防存在的必要性,然而只有在前有惩治斩敌,后有惩治震慑的情况下,预防才有发挥作用的机会。
反腐倡廉要是标本兼治,求得是长短期效果兼具,而前有惩办后有治理的惩治恰恰符合其要求。在短期上,惩治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标效果。面对腐败官员来一个抓一个,来一双抓一双,对腐败的零容忍,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在长期上,惩治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治本效果。诚如对方辩友所言,我们必须对思想进行教化才能实现治本。预防如慈母,轻飘飘说声“你不能做”,惩治如严师,直指本质地告诫你“做了要付出代价”。慈母多败儿,严师出高徒。在惩治的震慑力之下,才能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不能腐的敢腐不愿腐的观念啊。
事实上,今天在场各位也都是聪明人,明白教化到人无私欲不贪占实在太理想。但是,正如中纪委给我们亮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今年共有11位省部级高官被查处。在今天这样反腐倡廉刻不容缓的时候,严惩不贷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态度。唯有“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才能狠狠地震慑住蠢蠢欲动的贪婪之心。唯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莫贪占,贪占必遭惩”,才能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多余的怜悯不过是助长了害群之马的侥幸心理,只有严厉打击,才能刹住了贪腐的歪风,发扬廉洁正气,才能使政治更清明、官员更清廉、社会更和谐、国家更强盛!
第二篇:反腐倡廉,惩治更有效
自由辩:
当时胡锦涛的整个战略方针的全部内容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驳:
对方节选了注重预防的一部分,你可以分两步说:
第一,请对方辩友注意,胡锦涛书记的战略方针其实有四点,xxxxx,对方辩友断章取义,强词夺理。(同一来源)
其二,注重不等于更重要。好比说我们选购汽车注重品牌注重性价比,但是更重要的是安全!(反驳逻辑)
第一,先短暂的刹住,但忌讳展开说。第二就是以生活化的类比回绝
其实还有一些蚊子和蚊帐的故事,蚊帐能把蚊子挡起来,是预防。把蚊子打死了是惩治
驳:
我们承认蚊帐相当于预防,但是我们的惩治手段除了进来一个打一个还有可以点~蚊~香~ 就是说明惩治手段可以对点,也可以对面,是不是这么解,视野就开阔了(扩大范围)
硬软两方面来说。把法律,制度等等都归结于预防
正:惩戒的威慑力是通过我们法律来作为依据的,刚才我们的一辩帅哥说了(还是我),对于反腐倡廉的预防体系了包含了法律,规则,条文等.....预防腐败,任重而道远
反:
对方帅哥,您今天就是告诉我我们之所以不去杀人放火是因为我们有一本叫做法律的书放在那里,而不是其背后强大的警察检查执法人员咯?
正:先有法律,后有执法
反:然后我们打,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惩治(转移要点——解决)
阿里 1:59:
43破:我们的惩治应对对方这样的立论,要抓住强制性执行,还有制度法律等的实施没有执行力的法律是一直空文
廉政:
破:如果没有一套合理的监督惩戒措施,靠官员“饱暖之后思廉洁”只能是一套幼稚的幻想
(1)回答
对于对方的辩题,要正面回答,但是没必要浪费时间
回答了一半,但是刹住了。如果是自由辩论,马上跟随一句问题反问对方辩友,就很好的推开了
(2)设问(隐含目的)
问:譬如我们这次的设问,开头可以设计一下:对方辩友,我们知道对于反腐倡廉问题中央派出了巡视组分布全国开展工作,请问您知道巡视组去了哪些地方么?
分析:这个问题就诡诈多了,第一,我只是问你知不知道去了哪些地方,也不是问你对方辩友知道中央巡视组么(设问中隐藏承认)
所以对方问答绕不开,只能是知道或者不知道,问的要细,不能只问你知道中央巡视组么,对方可以说我们当然知道啊,为了预防腐败问题到各地调查嘛
万一对方真的说不知道,那是中央反复倡廉的重要措施了
对方辩友不了解不知道,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现权啊,纸上谈兵啊,扣一大堆帽子
(3)诡辩:没事回答绕开正面,再往自己观点靠,这是典型的诡辩型回答
问:您知道在新加坡吃口香糖的罚款近两年来提升到了多少钱了吗?
答:我不知道在新加坡吃口香糖会是腐败问题,如果知道的话我一定不会吃,我会很好的预防。(类比不当)(对方辩友未必有点过于惊弓之鸟了,口香糖当然不是腐败问题,但就是因为预防无效,法律便靠其威慑力出台了惩罚,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问:新加坡人们也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啊,但却是因为知道了法律的严惩性而不去吃口香糖。
答:我怕蛀牙从不吃糖,对方辩友请告诉我既然吃糖不是腐败问题,那对方辩友刚才的提问有意义么。吃糖不是腐败,但如果是公务员为了谋私吃人民的糖吃人民的血汗就是腐败,更要预防
答:新加坡人们也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啊,但却是因为知道了法律的严惩性而不去吃口香糖。对,感谢对方辩友再攻辩环节不是提问而是替我们回答了问题。因为知道法律而预防了吃糖被罚款,证明法律作为预防腐败的立法体系非常有必要
问:对方辩友怕是拿着放大镜在看我们的吃糖问题啊。您说得好,您怕蛀牙所以不吃糖,公务员就是怕制度的惩戒所以才不去贪啊。这就是惩戒的威慑力所在对方辩友我们今天讨论得可是反腐而不是防腐,请擦亮您的眼镜好好重新审视一下题目吧。没有强制力的法律不过是一纸空文,谈何预防,不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
【问的问题】
1.我想请教一下对方辩友,同样都有《服兵役法》,同样法律规定18岁公民要服兵役,为
何我国的服兵役率却远远不新加坡呢?
(新加坡逃兵役就要退出国籍,但是在中国却没有任何惩治)
2.对方辩友今天不跟我们聊服兵役的问题,估计是因为觉得有点遥远,那我们就来聊一聊
社会一些问题,对方辩友,您如何看待自醉酒驾车近年来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呢?
(酒驾政策,一次扣12分,且被拘留3-6个月,严重者可判3年)
3.再来看看另一个社会问题,按照您放逻辑,对方辩友,您就是认为网络公民守则的预防
比转发500条微博可判刑的惩治更加有效地解决网络诽谤问题吗?
(网络公民守则很久以前就有了,但是有些大V推波助澜,最总导致蛊惑人心,社会动荡。但是就这条规定出来,500条以上可构成诽谤罪可以判刑)
4.对方辩友兵役问题又不谈,醉驾、微博诽谤问题也不直面,那我们来看看身边的事例好
了。对方辩友,应该都知道我们广技师最近新出台的规定,11点前回到宿舍,否则就记名。一时间全校大规模修改作息计划,10点末时,校道上便看不到人的踪影。您如何看待这立竿见影的效果呢?、5.对方辩友,我们来看看国外问题,6.如果我们做一件不正确的事情,其付出的成本远远不及所获得的利益的时候,试问有谁
会不愿意做这只赚不赔的买卖呢?
7.您认为国家预防腐败局不单独设立而要设在监察部下面其意义何在呢?(国家预防腐败
局是没有惩治腐败职能的。那么预防腐败局所有制定的预防制度执行的监督者就只能是纪律检查委员会、反贪局和监察部了)
8.对方辩友,我方想请教一下对方辩友,您的预防如何才能更接地气且具有效果呢,请对
方辩友举一实例吧?
4.标本问题:预防是治本,更有效,我们今天是看何者更能从思想上根本上降低在发生性。两个都可以从思想上治本。一个从教化出发,一个从后果出发,用其威慑力,在这种情况下惩治出来的更是好的,草坪一个是温馨提示,一个是踩草罚款500元。同时惩治还能够治标,这不是更加有效率也有效果啊。
5.用惩治如何来解决廉政的问题呢?
对方辩友没有梳理好反腐和廉政的辩证统一啊,这可是不可分割的。您为什么要用一只眼睛来看待问题呢?难道我们今天吃饱了还不是不饿吗?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惩治腐败问题的同时我们我就是在倡廉啊。
6.多年惩治仍未除根,单个人的消失并没有解决现象?
首先无论是惩治还是预防,都无法根除腐败。
对方辩友不了解历史,从汉代严刑到贞观之治,无不是越严的惩治社会的腐败现象越少; 而且,我们并不是用无声抢来打出头鸟,相反的,我们是杀鸡儆猴,并不单单是消除了一个人,更是威慑到千千万万个人。
7.反腐倡廉不仅仅是官员个人的问题,许多大学生与公司也会有腐败思想。面对这些人,您如何惩戒呢?
对方辩友为什么总是忘了的惩戒的威慑力呢,我方再次不厌其烦的告诉您,当一个人看到前面的人掉下了悬崖不再复生的时候,您觉得他还会跟着前面那个人的步伐吗?
8.没有预防,何来惩治呢?前提与保障
我方还说惩治是预防的前提呢。
9.扁鹊大哥最厉害,因为他在病还没发作的时候就治好了。难道不是说预防才是最有效的吗?
从目前社会来看,有些人已经有病了,这预防可奈这些人不何啊?但是惩治却可以有效地治这些人。同时从现实来看,对方辩友的这种预想难道不是太过于理想化了吗?谁会确保这预防就真的防到效果了呢?你该不会对着原始社会的人说,你们生病了啊?生病要吃白加黑啊。
10.生病前打“预防针”当然比生病后猛吃药治理好。
对反辩友,首先纠正您一个错误,我们惩治并不是下猛药,而是你病了我们就会给您对症下药。但是预防不会,为什么,预防缺乏针对性,无法预料到是哪一方面生病,只能。相反,惩治由于其对症下药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针对性强,问题的解决自然有效。
防腐倡廉,惩治为主
【攻辩环节】
1. 您认为是先反腐再倡廉,还是先倡廉再反腐?(为何要说这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呢?)对方辩友回答不上来是因为反腐倡廉是同于进行的,反腐就意味着我们倡廉。这我就不明白了,对方辩友现在回答不上来哪个先哪个后,但是刚刚对方辩友又说惩戒可以反腐,但是却不能倡廉。您这不就是自己搬石头砸自己脚吗?
我今天来打个比喻,有两块草坪,上面都叉着一块牌子,一块上面写着“小草青青何忍践踏”,另一块上面写着“踩草坪罚款1000元”并且安装了摄像头。如果每天路过这片草坪的都是如你我一样的一般人,会有人践踏草坪,您认为是那一块别人会践踏呢?
2. 对方辩友,首先想问一下,您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有效是指什么呢?
有效果与有效率是不是都是有效的体现?
对方辩友,您认为治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呢?
(治标是为治本赢得时间,只有严厉治标,严惩腐败行为,有效遏制腐败分子的猖獗势头,才能为治本创造前提条件。只有抓好治本,从源头上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对方辩友,我就请教一下,根据你方的观点,您认为预防能治本吗?(不能/能)
再想请教一下,那您认为如何才能算治本呢?(内心得到了改善)
那经过了改善的内心是不是需要外表于行,才能让人知道其内心得到了改善?
按照您放的逻辑,那您认为大多数人,长时间自觉不做一件事情,也就是治本了吧?
我们来看一实例,我们都知道在新加坡是不允许吃口香糖的,我就想请教一下对方辩友,您知道最近一次新加坡上调吃口香糖的罚款数额到多少了吗?
那我就要给对方辩友科普一下关于惩治的知识了,由于法律具有威慑力与强制性,所以新加坡公民还怕违反法律会被处以合计人民币2500元的罚款与监禁一年,因而20年来,新加坡没人贩卖口香糖与吃口香糖。对方辩友,您认为新加坡的惩治治本了吗?
第三篇:反腐倡廉四辩
对方辩友的立论如同惊涛骇浪,但风雨过后,让我们一起来理智分析对方的几点问题:
一、片面缩小“惩处”的含义。在反腐问题上,“惩处”是依法依纪对腐败现象和行为人的制裁,包括纪律处分、组织处理、法律制裁等形式。
二、混淆“惩处”和“预防”的关系,惩处本身具有处罚和预防的双重功能,对腐败份子进行严肃惩处,既可以让腐败份子受到应有的处罚,付出相应的代价,又可以对准备腐败或正在腐败的极少数人形成高压威慑态势。
三、对方辩友着眼于长远预防,却轻视了眼前惩处,使得“预防”的美好理想化作“雷声大,雨点小”的代名词。在腐败情势日益复杂的今天,我们必须认清严峻形势,抓住惩处主动权。
在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我方认为:反腐倡廉重在惩处。
第一,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要求我们重在惩处。
十七大报告指出,当前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犹如洪水猛兽,仅仅靠温柔的说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重在惩处,才能遏制住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2006年,中华大地掀起一场治理商业贿赂的风暴。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共查处商业贿赂案件24879件,有效遏制了商业贿赂。没有惩处,能有如此效果吗?
第二,切实发挥制度的反腐作用要求我们重在惩处。
对方辩友反复告诉我们,反腐倡廉要加强制度建设。我方也认为制度非常重要,但是仅仅把制度贴在墙上,挂在嘴上,就叫做加强了 吗?没有对违反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惩处,所谓依靠制度反对腐败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管干部吃喝的文件发了五六百个,但最终就是没管住这张嘴,原因何在?没有动真格!反腐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要抓牢惩处这个“龙头”。
第三,进一步树立人民群众反腐败的信心要求我们重在惩处。
新时期反腐倡廉不再搞群众运动,但反对腐败没有群众的参与却绝对不行。让群众参与反腐首先就要增强他们对反腐败的信心。腾讯网曾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宣誓永不贪污”、“廉政承诺书”能有效约束贪污行为吗?参加调查的26427人中,认为完全不可能约束的占86.34%。当陈良宇等腐败分子被严肃查处后,人民群众受到极大鼓舞,甚至有网民在新华网贴出了“魑魅魍魉全斩尽,决不手软反贪腐”的豪言壮语。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处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反腐倡廉的多种手段,并没有指出哪个方面最重要。但是,在教育普遍但不扎实、制度齐全但执行不力、监督广泛但到位不理想的情况下,只有重在惩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制度才会有约束力,监督才会有威慑力,惩防体系的综合效应才会得到充分发挥。当我们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惩处措施,把每一个腐败行为都消灭在萌芽状态的时候,腐败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才会消除,一大批干部才会得到教育和挽救。建立一系列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当然重要,可是你们有没有回想起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为何还要在风口浪尖上毅然潜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有人走上惩处的审判席,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高高举起惩处这把反腐利剑,让它耀眼的正义之光警诫世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最后,我方坚定的认为:反腐倡廉重在惩处。
第四篇:顺境更令人成长四辩初稿
1、美国爱迪生12岁的时候,因为喜欢“鼓捣”科学小把戏,被校长误认为贪玩而开除学校。这使爱迪生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她的母亲最了解自己的儿子的兴趣,她不认为儿子的兴许是不务正业。他为儿子创立了良好的条件,给爱迪生开辟了实验室,支持孩子的小科学实验,从而使爱迪生的发明智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终于发明了白执电灯泡,电报机,留声机等,并发现了热电子发射现象,2.对方辩友一直将生活上的优势视为顺境,蜜罐式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真正的顺境,反而是一种糖衣炮弹式的逆境。辩方队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客观环境的重大影响。
3、成长和出人才的本质是一样的,顺境和逆境也都是一个生命历程,最重要的是人是否勤奋,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我国古代诗人杜牧就是一个实例。杜牧,出生在一个豪门世家,他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年轻的时候,事业上便有了很大的成就。他与李商隐被后人称作“小李杜”。还有文天祥、周恩来、鲁迅等人,这不是顺境也能出人才的最好证明吗?
4、轰动一时的张海迪,可以说他的成功筑足于逆境中,但是,我们站在顺境的角度来看,没有同志们的帮助鼓励,她有勇气活下来吗?如果没有组织上的关怀,照顾,她能战胜病魔吗?如果没有党的哺育指导,她又能做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吗?
5、要说那些在逆境中成长成才的伟人,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能发现,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顺境,而是注重那个人比其它人多付出的辛酸。司马迁还是汉朝的一个史官,他拥有察看管理汉朝皇家书馆的权利,试问如果他没有那样的环境,它怎样写出真实反映历史的《史记》,凭空捏造?曹雪芹,祖父曾是江浙织造,曾经家财万贯、阅书千卷。所以才可以在书中营造出贾府那豪华奢侈的场面。
问人们去救助战乱饥荒地区的孩子,是不是为了让他们摆脱逆境,更好的成长呢?
首先,当我方举了几个逆境不利于成长的例子时,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不属于逆境,属于绝境。但是至始至终对方辩友都没有说明逆境和绝境到底有什么界限,到底本质 区别在哪里。,人们对于逆境中的“凤凰”报道的太多,从而忽略了顺境成才的概率比逆境大。可见,是什么给了人才优良的成长空间,是什么给了人才畅通的发展渠道,又是什么给了人才成功的表演舞台?当然都是顺境!
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身处顺境使人们不思进取,迷失方向,失去自我,而身处逆境可以使人们奋发图强,可是这是一个必然的判断吗?今天对方辩友却一直没有为我们论证一下顺境就必然会导致不思进取而逆境就必然能够奋发图强?
对方辩友说,逆境可以激发潜能。对方辩友,在辩论场上豪言壮语您可以讲,但是生活是实实在在的啊!今天对方辩友您为什么会告诉大家逆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 长,那是因为您没有看到,有多少人才在逆境之中被埋没了?!有多少人有为国报壮 志的胸怀而因身处逆境以致无法实现他的人生理想!又有多少人因为家境贫困无法受 教育以致于永远摆脱不了贫困的家境而恶性循环!对方辩友,当您看到这一切的一切 时候您还能得出“逆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这样子的结论吗?
今天对方辩友举了许许多多逆境成才的例子,难道就能得出“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 长”的结论吗?在逻辑上,以偏概全,就不能是一个有效的推论;在内容上,盖着一 大部分,只看一小部分,就是以偏概全的诡辩。逆境成长的例子有很多,没错,他们 成长的很好,但是我们为什么心怀敬佩,不正是因为他们身处逆境,这种不利于我们 生存的环境,却能够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吗?
对方辩友的论证,使我对身处逆境的仁人志士深感钦佩。但是,却不足以证明逆境的重要作用。反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顺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逆境能够锻炼人,但毕竟锻炼出的人是凤毛麟角,其实顺境中的才子更多
首先,顺境为人才的身心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
富勒的《至理名言》有云:苦难磨练一些人,却也毁灭另一些人。逆境并不是成才的保证,它会对人才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消磨才华,扼杀人才。我方之所以站在这里告诉大家“顺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是因为我们察觉到逆境埋
没人才,逆境消磨人的意志,逆境打击人的信念,在逆境之中一蹶不振的例子远远多 于逆境成材!
司马迁秉父遗志撰写《史记》之时,却遭遇横祸,被判死罪。如果不是辩护降罪的“逆境”,他本应全身心的投入撰写。如果不是无钱赎死地“逆境”,他本应以健全身体著书立说。如果不是入狱受刑的“逆境”,谁能说司马迁不会更早的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呢?
其次,顺境为人才的知识积累提供了充分的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当城市的孩子流利使用外语时,山区孩子却在为生计犯愁。当城市的孩子熟练运用网络时,山区孩子却还为学费苦恼。是顺境增加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是顺境提高了人才的眼界与格局。
国家大力开展希望工程的意义何在?不正是为了改善山区的教学条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吗?
再次,顺境为人才的多样性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人才的数量及多样化,依赖于优良的 发展环境。鲁迅曾经说过:“天才的出现,不仅需要天才的种子,更需要适宜天才生长的土 壤”,也正因为此,我们国家才把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作为大政方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为我们营造顺利的成长空间。
我方承认,乱世出枭雄,但王侯将相绝不是人才的全部表现形式。人才的数量及多样性,依赖于优良的发展环境。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受迫害,科研机构被撤销,学校停课,文化荒芜。出现了“人才断层”、“科技断层”、“文化断层”。可见,是什么给了人才优良的成长空间,是什么给了人才通畅的发展渠道,又是什么给了
人才成功的表演舞台?当然都是顺境!
逆境是一种无奈,相信没有人主观上期盼逆境甚至创造逆境。逆境中,我们迎接挑战。顺境中,我们奋发图强,借天时地利人和,创造辉煌。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让我们凭借顺境的好风,展开成长的双翼,在人生的天际飞翔的更高、更远。谢谢
第五篇:重罚受贿者更有效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对方辩友的立论堪称精彩,但百密终有一疏,错误的理论就算有再妙的解释也不可能成为真理,下面我就先指出对方一辩所犯的几个错误。
第一,对方辩友说重罚行贿者能从源头遏制贿赂,那对于索贿现象您方又如何解释呢?大多数行贿者行贿也是被逼无奈啊!
第二,对方辩友认为我国已经重罚受贿者,但是贿赂事件还是那么严重,所以应该重罚行贿者。那是因为我国以前的政策执行力未跟上时代变化的要求,但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大反腐力度,反腐效果也很显著啊。
下面,让我们回到今天的辩题,重罚行贿者还是重罚受贿者更有效。开宗明义,受贿者是指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者是指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人。今天的辩题中要作比较的双方是“重罚行贿者的效果”和“重罚受贿者的效果”,标准是二者谁更能减少贿赂,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我方认为重罚受贿者更有效,其理由有三。
首先,重罚受贿者更有利于从根源上抑制贿赂的发生。贿赂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在此过程中,权力成为商品,那么要不要出卖权利,或要卖给谁,都是由权力拥有者来决定。换句话说,也就是谁手里有权力,谁才能发起贿赂过程。而握有权力者并非行贿者,而是受贿者,因此重罚行贿者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相反,重罚受贿者能让更多手握公权者不会也不敢进行权钱交易,进而从根源上抑制贿赂现象的产生。
其次,重罚受贿者更有利于快速查处贿赂案件,以达到震慑他人的作用。现实中由于种种因素对于受贿者的取证很困难,往往依赖于行贿者的指证,同时“囚徒困境”这一理论从
“理性人”的角度向我们分析了犯罪人的心理,他们最终往往会做出最有利的选择,那么重罚行贿者只会让行贿者缄口不言,增大破案难度,甚至会让受贿者逍遥法外,滋生更多的腐败。反之,重罚受贿者,对愿意转作污点证人的行贿者适当减刑,有利于瓦解二者之间的同盟关系,达到快速查处案件,震慑他人的作用。
最后,重罚受贿者能够更高效率地减少贿赂。受贿者与行贿者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其一就不能形成贿赂;同时能受贿的人必须有一定的权力资源和地位资格,而能行贿的人则几乎是所有人。那么重点整治能受贿者这一群体的成本和难度将更小,形成不敢受贿甚至自主不受贿的风气也就更快更容易。以更小的代价更好更快地实现目标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重罚受贿者更有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