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四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实施四大工程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XX县“八山一水一分田”,现辖1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175个村委会。全县总人口35.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8.3万人,占80%;总面积2258平方公里。200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910元。近两年来,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生活问题为重点,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固本强基工程为抓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实施农民增收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主动转变政府职能和领导方法,不包不揽,把种什么、养什么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交还给农民,党委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到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社会化服务上。一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贡柑、沙糖桔是德庆传统的名优水果,但过去只有优势而不成势。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贡柑、沙糖桔作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规范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柑桔产业的措施办法,并切实做好无病毒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品牌塑造、市场营销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将德庆贡柑打造成为享誉全国的“中国第一柑”和“中国柑王”品牌,促进了德庆贡柑产业迅猛发展,全县现有3.3万户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7%)种植贡柑沙糖桔,总面积达到了15万亩,贡柑沙糖桔的价格也由过去的2元/公斤提升到现在的5-6元/公斤。去年投产7万亩,总产量达10万吨,销售收入4亿多元,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600元左右。通过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全县形成了110万亩松脂、70万亩南药、30.2万亩优质稻、15万亩柑桔、500万只山地鸡等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通过放开松脂管理和加工限制,促进了我县林产化工行业加快发展、集聚发展。目前,我县形成了年产松香树脂8.5万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合成樟脑3000吨、松油醇3000吨、冰片500吨的规模,通过技改扩产,全县松香树脂产量将达到10万吨、冰片产量1000吨的规模。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了停产多年的缫丝和一直半停半打的淀粉厂,并实现满负荷生产。由于资源深加工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影响,拉动了松脂、蚕茧、木薯价格的上扬。去年,我县松脂平均收购价近300元/担,比去年提高100元/担,为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蚕茧和木薯收购价也分别提高了8~10元/公斤、3元/公斤,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是大力招商引资,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立足山区资源优势,抢抓“泛珠”区域合作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抓招商引资,形成了林产化工、木材加工、水泥建材、纺织服装、打火机、旅游等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2004~2005年,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四是繁荣劳务经济,增加非农收入。目前,我县在珠三角等地务工的富余劳动力达5万多人,年劳务收入达4亿元。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因为农民收入增加,至2005年底,县农信社存款增加9800万元,仅2005年,全县农民新购置汽车377辆、摩托车6798辆,新建(购)房屋1289间(套)。今年,我县在巩固农民现有增收渠道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一方面积极调整林木结构,发展高值林业,大力提高林业产出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实施“千村千干带头致富示范工程”,突出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引导农民从传统的“稻+稻”向“菜+稻+菜”种植模式转变,进一步拓宽德庆农民增收渠道。
二、实施民心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一是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3年以来,我县根据肇庆市委、市政府实施“千村生态文明工程”的部署,以整治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五改五有”(即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舍;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为载体,以保护农村生态、发展农村经济为要求,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按照“分类指导,扎实推进”的原则,教育、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自觉投身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三年时间,全县共投入3000多万元,创建了321条生态文明村和33条“广东省卫生村”,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创建生态文明村,营造了生态优美的人居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千百年来垃圾乱堆、人畜混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恶劣居住环境,而且逐步培育了讲卫生、讲文明、讲科学、讲互助、讲和谐的新风尚。这项工程被广大农民誉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万代的 “德政工程”,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好路子,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的充分肯定。去年初,张德江书记曾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推广肇庆市德庆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经验。二是切实解决“一保五难”,促进农村协调发展。①努力实现“应保尽保”。2005年,对全县在册的“五保户”3709人、低保对象户2602户6159人实现了“应保尽保”。②致力解决“行路难”问题。精心组织实施“村村通硬底化道路工程”大会战,2003年至2004年,全县共投入800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行政村349公里沙土路的硬底化改造,比省计划提前了6年完成任务,为山区农民开辟了一条加快经济发展、通向现代文明的希望之路、幸福之路。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已有6个镇36个行政村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去年下半年,我县又全面启动了农村危塌桥梁改造,计划投入3239万元,用两年时间对全县农村63座危塌桥梁实施重建或改造(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解决农民“过桥难”问题。目前已完成了15座。③致力解决“住房难”问题。2004年,我县通过多种渠道筹资,用一年时间全面完成了566户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比市计划提前了4年完成任务。2005年,为307户遭洪水、冰雹等自然灾害袭击的倒房的群众重建了新房,以回龙水上居民新村落成为标志,结束了全县水上居民居无定所的历史。水库移民安居工程、边远革命山老区搬迁顺利实施,农村泥砖房改造正着手启动。④致力解决“饮水难”问题。至2005年底,共完成了9宗农村解困饮水工程,解决了3.8万群众“饮水难”问题。⑤致力解决“读书难”问题。我县率先在全省开展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13亿元,撤并麻雀学校83所,合并村级小学五、六年级到镇或片小学就读112所,并且完成了山区老区37所破危学校改造任务,我县还被省定为“双高普九”示范试点单位,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提供优质学位2.8万个。同时认真落实好扶贫助学解困政策,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持久开展“一个不能少”捐资助学活动,共筹得资金170多万元,成立了助学解困基金,共解决了4621名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结束了德庆学子因家贫而读不起书的历史。⑥致力解决“看病难”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在花大力气加强农村卫生硬件基础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成效明显,2005年全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18.2万人,覆盖率达63.2%。此外,针对本县一些地方甲肝带菌者较多和一些群众被狗咬伤后舍不得花钱打防疫针出现有个别死亡的问题,县政府拨出100多万元免费为群众注射甲肝预防针和狂犬病防疫针,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解决农村“一保五难”,我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灾有所救、居有其屋。今年,我县在继续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扎实解决“一保五难”的同时,又铺开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这项民心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1800多万元,对全县25条千亩以上排灌渠和51宗陂头进行全面修复疏浚,帮助农民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实现旱涝保收。
三、实施民主法治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完善的制度基础
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我县将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到农村基层,将“上访”转变为“下访”,结交农民朋友,充分注意和听取农民的诉求,把握民意,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同时,县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组,经常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理矛盾纠纷,发现隐患及时组织力量排查化解。据统计,近三年县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组直接成功调处矛盾纠纷145宗,指导各镇各单位解决各类矛盾纠纷366宗,使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案件得到息诉止访,一些影响农村稳定的问题得到及时化解,群体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在国家、省、市、县的重大会议和活动期间,没有出现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2004年,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组被省司法厅评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官圩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基层模范调解委员会”。二是发展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按照“四民主两公开一监督”的要求,全面推行村务和财务公开。去年,我县又在全市率先全面推行农村会计代理制,实行村账镇管,目前正向村民小组一级延伸,实行组账镇管,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机制,强化了监督,堵塞了漏洞,实现了农村财务问题零上访。去年9月,肇庆市在我县召开了全市推行农村会计代理制现场会,推广了我县的经验。三是积极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我县按照司法部、民政部的部署,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目前已有88个村委会完成创建任务。其中,官圩镇金林村和新圩镇大同村分别被评为国家和省的“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增强了农村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健全了村民自治机制和规范了村级事务管理,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四、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奠定坚强的组织基础
我县以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强核心,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强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发展经济的实力;强服务,树立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强宗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这一工作思路,以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各级党组织建设,重点抓好了新圩镇大同村、悦城镇关塘坪村等一批高标准的固本强基示范点,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去年我县5684名农村党员积极开展联系村务工作责任制活动,占有联系能力的党员95%,联系农户2.3万户,为农户带去致富信息、技术5322条,办好事实事4682件,帮助贫困户解决发展资金293万元。在组织生态文明村建设中,农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领群众积极参加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好带头人。在去年抗击西江“6.23”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的斗争中,我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涌现了一批只顾大家、不顾小家、不怕危难、冲锋在前的农村基层干部先进典型,他们带领群众众志成城,战胜了洪魔,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进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和提升,为建设和谐安康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通过实施“四大工程”,我县各级党委、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深入人心,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提升了,农村的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了,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和谐了,整个农村呈现出一派经济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大局稳定的大好局面,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已现雏形!
第二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
第三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
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三、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要条件。
平地村“两委”对领导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已作出相应的规定。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平地村创建“板凳会议”,使村务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参与议政、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利于广泛地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决策科学化,又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平地村的领导干部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张书记号召平地村的干部和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平地村的领导班子,根据张书记的指示,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质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来抓,是非常正确的。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地村十分重视教育,投资建立学校,开办村民“读书室”。文化知识是基础知识,有了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生存的本领和致富的能力;人之为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平地村开办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班,还开展“五好家庭学生评选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文娱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第四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
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以工业化带动粮食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三、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要条件。
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领导干部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号召干部和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人之为人,要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络.com网。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在__%以下,我国高达__%。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必须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简单重复西方的老路。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镇化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实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今各国社会、世界都充满着矛盾、斗争、暴力,以至战争,世界极不和谐,为何只有中国提出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西方文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合一。儒家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十分重视“和为贵”的思想,以建立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时,应该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其精华,吸取儒家和谐文化的基因。
第五篇: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大众谋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和谐社会,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宗旨。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是扎根于村民中的基层党支部,这个基层组织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经济,奔小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充分反映村民的热切愿望,得到村民真诚拥护,是深得民心的,“得民心得天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法律基础。
一、这个模式的建立,首先抓好、加强领导村民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领导班子问题。张德江书记明确的指示说:“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面貌,关键是要把农村的班子建设好。”平地村领导班子建设的第一步,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和领导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的问题,不断地教育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培养干部的教育机制,选派村干部进市、县党校的大专班深造,系统学习理论、村务管理和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深造,提高了领导成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思想观念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渐树立起市场经济意识,解放了思想,开拓了眼界,增强了村干部领导群众致富的能力。第二步,改变传统的用人机制,采取组织推荐、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录用村的“两委”干部,聘用了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助理和村务工作人员等,这就使得有理想、有能力、有才华的人脱颖而出,为建设和谐新农村出力。第三步,为了着眼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培养村级领导班子的后备力量。平地村党支部在“固本强基”思想的指导下,对支部的建设采用了新的教育培养机制,新的党员活动载体,新的发展党员的渠道,这样就能不断的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的使党支部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强支部的核心地位和领导力量。为了能够提高村级政权领导成员的管理能力,他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作制度,使职责明确,有章可循,便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便于村民的监督。
建设和谐新农村必须要有强有力领导,必须要发挥党支部的核心领导作用。建设和谐新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要把存在了几千年的、保守的、简单循环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充满激烈竞争的、面向世界市场的、为消费者服务的、为他人的需要而生产的,要在多元文化的组合中实现其价值的市场经济,这是一场和平的、渐进的、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村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的“三农”问题,其基本的原因是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矛盾造成的。换言之,必须彻底克服小农经济的思想意识、生产方式、经营理念和交往方式,才能使传统的农村实现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同时,也必须实现了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才能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完成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村党支部是“三个代表”思想在农村的体现者与实践者,因此,农村领导班子的建设必然成了极为重要的,不能不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尤其要提高班子的综合素质,提高带领农民致富奔康的能力”,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问题。
二、这个模式,通过“三化并举”,把“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以工业化为中心,促进产品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平地村“两委”明确提出“工业富村”的发展思路,以万象工业园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先锋,以工业化带动种植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发展生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村民富裕起来。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固本强基工程”以“富民”为根本的任务,体现了“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在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有“富民”的优秀传统。历代儒家都把“富民”作为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之一,早期启蒙思想家唐甄明确得出,“立国这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行的“富民”政策是受其宗旨所决定的、是自觉的,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而是付诸实践的。不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不改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不发展商品生产,就不能增加社会财富,就不能使村民富裕起来。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使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财富分配的公平,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三、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务工作的民主管理。领导班子的勤政、廉政和民主化的管理,是建设和谐新农村重要条件。平地村“两委”对领导班子的勤政和廉政建设,已作出相应的规定。在村务民主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管理的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务情况通报制度”、“村务征求意见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两委干部例会制度”等一系列的民主管理制度。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除了加强“两委”建设之外,对村民的公共事务实行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平地村创建“板凳会议”,使村务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参与议政、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利于广泛地集中群众的智慧,使决策科学化,又能调动群众积极性。更重要的使村民对村务有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建议权、监督权,使村民有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这样能使村民心情舒畅地、积极地参加和谐新农村的建设,从而能使“固本强基工程”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平地村的领导干部实行人性化的管理,认真实行“情为民所系,政为民所执,利为民所谋”的宗旨,组织开展了“百名干部进农户”的活动,深入每家每户,察民情,解民忧;还实行“五包”:包思想教育、包传授致富技术、包解决实际困难、包帮助选准经济项目、包指导家居美化。通过这一系列的人性化管理活动,把党的温暖送进了每个村民的心坎,拉进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了村民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与党支部同心同德地为实现“固本强基工程”的终极目标而奋斗,这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巨大精神力量。
四、这个模式,十分重视村民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人是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的素质对生产力的水平、质量和发展速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张书记号召平地村的干部和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学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树立远大的理想,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平地村的领导班子,根据张书记的指示,把提高村民的全面素质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目标来抓,是非常正确的。人的全面素质应该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工作,平地村十分重视教育,投资建立学校,开办村民“读书室”。文化知识是基础知识,有了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生存的本领和致富的能力;人之为人,重要的是要有道德,平地村开办了道德伦理和法律知识培训班,还开展“五好家庭学生评选活动、知识竞赛以及文娱体育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来培养村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使全体村民成为有道德的、守法的、文明的人。心理素质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的,对于外部环境所强制给予的种种挑战和压力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市场经济是动态的、挑战性的、竞争型的经济,商场是大海,在大海中游泳,没有不遇上风浪的。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求发展、求富裕,一定是有风险,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素质好的人,就是一个坚强的人。
在培养村民的全面素质时,还应该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把“仁、智、勇”看成是天下三种最根本的道德。仁者,爱人,属于道德素质范畴;智,智慧,属于文化素质范畴;勇,战胜自我和一切困难,属于心理素质范畴。人的全面素质,也可以说是应该具有“仁、智、勇”这“天下之三达德”。也就是说,有仁爱之心的、有智慧的、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人,也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一切社会财富都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只要村民的素质提高了,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五、这个模式,有一个雄伟的远大目标。平地村的领导班子,树立起了彻底改变农村面貌的决心,他们将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平地村建设成一个村民居住环境优美,村容村貌好的生态文明村,逐渐实现农村城镇化。发达国家农业人口在10%以下,我国高达80%。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必须要实现农村城镇化,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城镇化的道路应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要简单重复西方的老路。我国幅员广大,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不同地域、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建设也应该是不同的。平地村的城镇化已经作出了详细的规划。
对于城镇化的建设,张书记有明确的指示,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首先要作好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规划十分重要,中小城镇(市)建设的规划必须科学化,首先是环境的选择(其中包括山、水、风向以及交通等)、生态建设、给水排水、电力和交通设施、商场的配置以及学校、幼儿园、图书馆等等,都应该作好科学的规划,切忌小农经济似的建设。
四川的“农家乐”特别发达,成都以及它的中小城市的周边,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农家乐”,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收入,但是没有有组织的规划,硬件建设十分杂乱。如果以战略的眼光进行有组织的、科学的规划,四川的农家乐很有发展前途,它的发展也应该和城镇化结合起来,使它兼有城镇和农村的特点,这样可以使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互动、交融,在改造农村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地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亦可以借鉴。
平地村在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边缘,城镇化有许多优越的条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有一座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的城镇出现在中华大地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消灭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备条件。这三大差别的消灭,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得以高度的发展。平地村的“固本强基工程”实行“三化并举”,村民一步走向富裕,走向文明。城镇化的实现,为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乃至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建设文明的、和谐的新农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是改革开放发展的现实所需要,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当今各国社会、世界都充满着矛盾、斗争、暴力,以至战争,世界极不和谐,为何只有中国提出建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西方文化强调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中国文化则是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与合一。儒家用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问题,十分重视“和为贵”的思想,以建立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为目标。因此,我们在建设和谐新农村时,应该要从传统文化中去吸取其精华,吸取儒家和谐文化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