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堂课——走近有趣的成语世界
走近有趣的成语世界
【教学对象】 中年级(三、四)年级
【课时】一个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了解什么叫做成语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累一些成语
三、培养学生对成语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成语的含义,区别于四字词语
二、难点:积累不同种类的成语,学会思考联系成语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10min)
做一个小题目,下列词语里面,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哪些属于四字词语,哪些属于成语呢?
题目:心灰意冷、望梅止渴、守株待兔(都属于四字词语,但是后两个还为成语)
提问:刚刚我们已经把这三个词语进行了划分,可是为什么是这样划分呢?同学们知道四字词语和成语的区别在哪呢?成语是什么呢?四字词语是什么?(引出成语、和四字词语的概念并进行对比)
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
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四字词语是指广义的概念,包括成语和非成语,也叫固定词组或自由词组。
区别要点(掌握):相互交叉,四字词语里面有一部分是成语,成语里面也有一部分是四字词语且大部分是四字词语,但是成语还有三个字,多个字的,如“五十步笑百步”等等。
二、具体内容:(具体学习一类成语——带有十二生肖动物的成语)(28min)
形式:
1、此类成语特点:大多数为四个,包含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字眼
2、分组,讨论,把你们组能想到的成语都写下来,五分钟过后各组进行一次小型的比赛,看看哪一组符合要求的成语数目多(老师举例:守株待兔)(5min)
3.进行小组间的小型PK赛,老师进行判别是否为成语
4.结束后,老师进行补充,激起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常见动物类成语: 【鼠】鼠目寸光、投鼠忌器、贼眉鼠眼、胆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汗牛充栋、对牛弹琴、九牛一毛、小试牛刀
【虎】虎视眈眈、虎口余生、虎头虎脑、虎背熊腰、虎头蛇尾、放虎归山、谈虎色变、如虎添翼、藏龙卧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咽、龙争虎斗、生龙活虎
【兔】兔死狗烹、狡兔三窟、守株待兔
【龙】龙飞凤舞、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画龙点睛、来龙去脉、群龙无首、老态龙钟、龙潭虎穴、叶公好龙、望子成龙、车水马龙、人中之龙
【蛇】蛇蝎心肠、画蛇添足、杯弓蛇影、打草惊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一马当先、老马识途、汗马功劳、天马行空、快马加鞭、蛛丝马迹、兵荒马乱、人仰马翻、猴年马月、单枪匹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千军万马、塞翁失马、【羊】羊肠小道、羊入虎口、亡羊补牢、顺手牵羊 【猴】猴年马月、尖嘴猴腮、杀鸡儆猴
【鸡】鸡毛蒜皮、鸡鸣狗盗、鸡犬不宁、鸡犬升天、闻鸡起舞、杀鸡取卵、偷鸡摸狗、鹤立鸡群、小肚鸡肠、呆若木鸡
【狗】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犬马之劳、猪狗不如、鼠窃狗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狐群狗党、偷鸡摸狗、关门打狗
【猪】猪狗不如 思考引入:含有两个动物字的成语?
牛鬼蛇神藏龙卧虎虎头蛇尾龙争虎斗生龙活虎猴年马月羊入虎口鸡犬不宁偷鸡摸狗杀鸡儆猴猪狗不如
三、回顾总结(2min)
1.成语和四字词语的区别(掌握)
2.强调成语的趣味性,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成语的乐趣
下课。
第二篇:有趣的成语实践课
有趣的成语实践课
今天早上第二节课,王老师带着眼镜,带着灿烂的微笑来到了三尺长的讲台。
我一看就知道要上公开课。于是我马上坐好。过了一会儿就来了三五位老师。正在这时上课的铃声叮铃铃、叮铃铃......同学们个个情不自禁的坐了起来,就好像谁都不愿给班级集体和王老师抹黑。
王老师上起课来从不含糊,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开门见山。开始王老师就给大家讲给句子里增加一些成语会使句子变得更有色彩,还可以积累词语。我还知道成语有三个字的、四个字的......一直到十四个字的成语。我还知道成语一共有五万多条,其中绝大多数是四字成语。因为王老师讲的实在是太精彩了,因为王老师给我们讲课的语气总是悦耳动听。旁边的老师还时不时的给王老师拍照。接着王老师又叫代鑫和王馨凯闪亮登场,王馨凯来了一个自白。接着代鑫叽叽咕咕说了一大堆的成语。叫我惊讶的是原来还有十一国庆节和十五的月亮圆又圆,我第一次见还有这样的成语?代鑫一下子把王馨凯PK了。
又轮到夸花了,同学们个个心花怒放、跃跃欲试、摩拳擦掌、自告奋勇、迫不及待地抢答问题。当然同学们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活灵活现的,语气也是绘声绘色、惟妙惟肖、成竹在胸。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回答正确的同学更是才思敏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我真是受益匪浅呀!王老师又叫史佩琦给我们讲一则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它主要讲的是一个贝壳和一只大仙鹤吵架,在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来了一位老渔翁,老渔翁反而一举两得把他们都抓走了。故事刚刚讲完,班里马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掌声。我也不及掩耳之势的鼓起了掌。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我们这一堂课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我感觉这真是一堂让人耳目一新满载而归的成语课呀!
四(2)班刘凤武
第三篇:走近哺乳动物世界
走近哺乳动物世界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身边有许多哺乳动物吗?你喜欢哺乳动物吗?让我们走近哺乳动物世界吧!
我们的生活和哺乳动物密切相连,牛、羊、马、狗、猪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哺乳动物。老虎、大象、猴子,国宝大熊猫,也是很多同学熟悉的哺乳动物。我们人类就是地球上高级哺乳动物,你感到自豪吗?哺乳动物有哪些特征呢?一定有同学会告诉我:身体表面长毛,胎生,母亲用奶哺育自己的宝宝。的确,在科学课堂上老师引领我们认识了哺乳动物的特征,身体表面长毛,胎生、哺乳。有许多哺乳动物是这样。但我知道一种身体表面没毛的哺乳动物鲸鱼,别认为它属于鱼类,它生小鲸,小鲸还要吃鲸妈妈的奶呦!不过刚下来的小鲸就很大,有几百斤。鲸鱼是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动物,它身体表面无毛,我想可能是因为它生活在海洋中吧?没有毛更适合它游在生活在海洋里。我观察过我身边的哺乳动物猫,猫是较温顺的小动物,也是捕鼠能手。刚生下来的小猫闭着眼睛吃奶,让人看着好可爱呀!
同学们,走近哺乳动物,你会认识很多哺乳动物,了解到许多它们有趣的事情。
六年级:小荷蜻蜓
第四篇:《走近昆虫世界》读书汇报课2
《走近昆虫世界》读书汇报课教案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读书是陪伴我们长大的一个永恒话题,阅读使我们了解了大千世界的奇妙,也使我们的人生充满灵气、充满智慧。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共同读了一本书——《昆虫记》,喜欢吗?还记得作者是谁吗?你们对于法布尔了解多少?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他的《昆虫记》,说它是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昆虫世界,一起感受小昆虫们那不为人知的多彩生活。
二、交流读书方法:
1、当我们要读一本书时,首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什么方法很快知道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吗?(“阅读前言、序言、内容提要”等等。)
2、除了内容提要,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来了解,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
3、继续交流其他的读书方法?(如读几遍书、写读书笔记、做批注、分类整理知识等等)
三、引导细致品读,探究昆虫秘密
《昆虫记》自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经历百年仍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下面,我们就一起感受一下这小小的昆虫所散发出的魅力。
环节
(一)昆虫成员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从书中认识了哪些昆虫家族的成员?(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内容汇报交流。)
课件展示昆虫图片:你认识他们吗?
看来,大家对昆虫的家庭成员了解了不少!你们知道吗?在这样一个看起来很不显眼的昆虫世界,他们的内部却时时刻刻充满着激烈的斗争,不断地发生着“大虫吃小虫,小虫吃蚂蚁”这样血淋淋的惨剧。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小小的昆虫,为了生存,为了后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绞尽脑汁,杀死对手,同时又在不经意间被对手所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
环节
(二)昆虫天敌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从书中知道了昆虫世界中谁和谁是天敌?(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内容汇报交流。)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如:蜗牛个头那么大,并且还有坚硬的外壳做保护,小小的萤火虫又是怎样吃掉它的呢?
被嘲笑为昆虫世界的“小侏儒”的虫子是什么?(蚋)它个子那么小,用显微镜才能看见,而卷心菜毛虫那么大,毛虫又是怎样被它吃掉的啊?
为了生存,为了生命更美好,各种各样的昆虫真是想尽了办法,强者想尽办法制服敌人,弱小者就想尽办法保护自己,于是昆虫们就练就了各种各样的绝招。下面进入 环节
(三)昆虫绝招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从书中知道了昆虫的哪些绝招?(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内容汇报交流。)
考考你们读书是不是很细心,进一步追问:他们是怎样使用自己的绝招的?
如:蝗虫和螳螂的身高差不多,它怎么那么害怕螳螂呢?一见到螳螂就发呆犯傻!螳螂到底有什么绝招使蝗虫束手就擒,懵懵懂懂的就被他吃掉了?
红蚂蚁从很远的地方回家,它到底有什么绝招让他不会迷路呢?
小小的蟋蟀它就没有很大的力气,也没有先进的工具,他家的房子怎么会建的那么出色呢?
看来,只有细心读书,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只有细心读书,才能真正走近昆虫世界,走近每一种昆虫,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绝招,发现他们的可爱又可恨,可敬又可怕之处。聪明的人类根据对昆虫的了解,把他们和人类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就造就了许许多多含有昆虫名字的成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 环节
(四)昆虫成语我知道
谁来说说,你积累了哪些带有昆虫名字的成语?(学生根据自己读书的内容汇报交流。)
并进行一个小游戏:我来表演,你来猜(要求:学生用动作,神态和一些道具[蜂蝶、螳螂的道具]进行表演)
如:飞蛾扑火破茧成蝶薄如蝉翼蚍蜉撼树招蜂引蝶蜂拥而至
螳臂挡车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环节
(五)精美语段我分析
相信你也积累了很多精美的语段,那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真是善于分析,善于动脑的孩子。
环节
(六)既然大家掌握了《昆虫记》这本书中的这么多知识,让班长考考大家吧!好《昆虫记》知识小抢答现在开始。看来大家掌握的还真好,没考住大家。
环节
(七)结 课
同学们知道吗,法布尔写这本书倾注了整整60年的时间,当他照顾喂养这些小昆虫时,他是小昆虫的朋友、家人;当他仔细观察它们时,他又成为了小昆虫中的一分子,这样与他们朝夕相处、仔细观察,才使他对昆虫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才使书中的内容那么丰富、充实。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开火车用一两句话畅谈心得、感受、想法)环节
(八)学生介绍推荐书目
第五篇:有趣的测量堂教学说课
《有趣的测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大豆、乒乓球等。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创设情境,开启智慧。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跟语文老师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瓶里的水不够高,乌鸦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装石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教师提问:a、乌鸦喝到水了吗? b、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析这一现象? c、乌鸦往瓶子里装的小石子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乌鸦算一算好吗?把学生带入了动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乌鸦叼来的小石子即不像长方体,又不像正方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交流探究,分享智慧。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其次,分组汇报(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教师板书: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3)将石块取出。教师板书: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三、巩固拓展,展示智慧 a、拳王争霸.b、说说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一个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呢? c、课后阅读
如“阿基米德”、“曹冲称象”、“捞铁牛”等的故事.四、课堂小结、提升智慧.在实践与操索过程中,偿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验问题。
本节课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趣的测量》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
(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橡皮泥、石头、大豆、正方体、长方体。
四、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从组成上说,一部分属于原来中心小学的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扎实,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各村学和教学班点,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五、教法分析:
我先用讲故事的形式,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三步走的策略:①先选取橡皮泥测量,由于学生都玩过,很容易理解;②其次,拿出学生非常熟悉的土豆来测量,由于土豆煮熟后和橡皮泥一样可以捏变形,也很快能找出结果。③再出现石块让学生探索,发现简便易行的最佳方案。④最后通过实际应用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7个环节)
1、复习旧知,首先复习长方体(正)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说出共用的计算公式。
2、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谁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聪明吗?以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敢于和乌鸦比高低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这时出示橡皮泥、土豆、石块等物体,从外形上得出规则和不规则体的概念,谁能说出它们的形状?这些物体、形状不像长方体(正)的形状那样规则,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称这样的物体为不规则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测量)。提示课题。
3、提问: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看谁能想出办法?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方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鼓劢,让学生大胆探索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①估算;②像皮泥捏成长方体(正);③土豆煮熟后压成长方体(正);④把石块(铁)磨成长方体
如果像石块、铁、鸡蛋等不易改变它们的形状或不允许改变形状的时候,该怎么办?提示能不能由乌鸦喝水的故事得到启发?引入第第⑤种方案。
教师演示:将石块沉入水中。(学生仔细观察):①有何变化?②讨论: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体积增加)③增加的部分在哪里?与石块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石块投入水中后,什么在变?什么没变?(长、宽不变,水面的高度在变)。⑤怎样计算石块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容器的长、宽、水的高度:原来水的高度
放入石头后水的高度
升高的水的高度
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石块的体积=容器的长×宽×升高的水的高度。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说明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的原因。
以上是本节的重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路进行的,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4、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谁还能想出其它办法? ①逆方法;②装满水。再次鼓励学生。
5、巩固练习:由生活中的数学又返回到实际应用。例:出示小黑板
铁块的体积=底面积×高 由此可得到另两个公式: 底面积=体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让学生活学、活用,达到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应强调水的体积与铁块体积的单位统一。(L=dm3)
6、小结:本节是对已学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理解了,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然后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是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也达到了新课标提出的“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
7、作业布置:
P55第1、2题,2题作为课后思考题:也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1、如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2、刚才的实验中,只能长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