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彻的思想 深邃的见解
透《忠诚与背叛》看本质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纷乱世界,谁对谁错,云天的一句: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是如此的振奋人心,但抛兄弃党,出卖王荷波又如此揪人之心;开始的铮铮铁汉范何农,竟为900大洋买了自家兄弟的三条人命。不知当他想起城隍庙的三亡头,是否会彻夜难眠。广大乱世,头昏了;尔虞我诈,心乱了;是是非非中,我懂了,像是醍醐灌顶。不敢唯对唯错,只透其中真理。
原来亲情,友情,忠诚,都敌不过人的本质。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我们是人,就自然有人本质上的缺陷。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都是自私的,但这也是我们存活所必需的。人不为已,天诛地灭吗。只是每个人自私的程度不同,小自私的成了大公无私,大自私的成了小人。当然,这也只是对于我们进化到一定程度的现在。以前,或许是我们智力的不发达,自然有真正的无私。但现在基本上发展成了统一的小自私模式,或许也是优胜劣汰的发展趋势吧!人的本质远不止自私。害怕,贪心是我们的与生俱来。因此,在违背这些天生本质的考验下,大多数人屈服了,有的人战胜了。但我们绝不能说屈服的人懦弱,人的迫力不是天生的,每个人刚上讲台都是胆怯的,只是后来有的人蜕变罢了!而有的人却没有蜕变的机会,有的人没有蜕变的勇气。因此,屈服成了必然。我们能说范何农是真正的大怀蛋吗?肯定不能,他只是一时迷上牌瘾,只是一时贪心,出卖兄弟只是害怕被砍指,他有错吗?我们难道一生中不会有几次迷途吗,我们难道在敌人拿着刀相逼的同时也能站住脚吗?我们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很可能就成了人们心中的叛徒。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人本质的挑拨。没有挨过饿的人是永远不会知道饿过后你会怎么样的。再高贵的人,到了饿的边缘,偷杀抢都成会成了解决饿的途径。我说的是现实,不是电影里的始终如一,或许与电影里的亘古不变相离甚远,但却是不美的事实。我们是人,就自然有人的本质,没有人来挑战我们的本质,我们是幸福的。
名誉,利益埋葬了多少人的灵魂,却只有少数人的名字千秋万代,永世长存。清者开道,昏者小从,聪者成名,痴者亡灵。我们有些性格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灌输的,毛泽东的时代毛爷爷是一个神的形象,但我们都知道他并不是神;古时候三妻四妾是常理;由此看来,三人成虎确实可畏,错也并非真错,对也并非真对。所有的只是循着习俗而人自定的。于是各个时代的领导者带着正义的号角,尽力统领着人们向另一个时代出发,有的是为了广大的农民,而有的只是为了自己留名青史。有的人看清红尘而独居一方,有的人伺机而动,也想独占一方。含辛茹苦的人们听着正义,美好二字开始萌动,同时美好的未来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下终于迈动脚步,然后辛苦奋斗,最后甚至义无反顾。这或许就是革命能兴起的过程吧!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了虽歼但名垂千古的曹操,产生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谓一将成名万骨枯,不知死了多少无名小辈。申名一下,《忠诚与背叛》中共产党永远是正面的,那么伟大,其实我们都知,如果当时是将介石最终统一中国。那么,这电影又将会是怎样!只是电影会不自觉的把我们的立场带入了一方,不觉而又被站在了一方中。我相信,只要是有立场的电影,我们所有的观众的立场必然是同一方的。这就是可怕的不自觉的带入吧!贬义的一句话:成者为王,败者为冠。这句话不怎么好听,却是永远的事实。
谋略是电影中永世不老的话题,如何上演,都脱离不了这深陷的本质。没有人如此深深地挖掘其中的真理,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充许吧!又或许是我们仍旧在被懵懂吧!
你我想法或许不同,但请细细深读,慢慢理解。这不见得正义的说辞或许就是其中的本质。
此文章由静雨音破解群发软件站:http://站长提供!
第二篇:思想深邃:领导讲话的至高境界
思想深邃:领导讲话的至高境界
口刘国明
古语云:“一言可以误国,一言可以兴邦。”语言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是因为其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讲话是实施领导的重要方法,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已成为现代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一些领导干部的讲话,一味讲究场面、气势,过分强调文采、铺排,而忽视了讲话的思想内涵、观点主张、谋略思路。一些领导早已习惯了这一“秘书写稿、领导念稿”式的讲话,讲究程式,凶循套路,缺乏深度思考和独特认知,导致讲话“水分”过多,“干货”稀少,缺乏真知灼见。为响应中央改进文风的号召,领导讲话不但要追求讲话的言辞优美、语调铿锵,更要讲究见解凝重、思想深邃,以增强讲话的感染力。
一、深邃思想是领导讲话的灵魂
古人写文章讲究“意在笔先”、“文以裁道”,领导讲话更重要的是讲思想、讲观点、讲见解,思想、观点、见解是领导讲话的灵魂,应贯穿整个讲话的始终。有人认为,会议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召开的,领导讲话只要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管用”、“好使”就行,不需深邃的思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领导以讲话的形式推动工作,往往先要确立一定的立场、观点或主张,进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工作思路和措施。这些立场、观点或主张,体现着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个性素养,极富个性化色彩,造成了讲话的思想性差异。一篇讲话,只有系统充分地传达领导思想,具有强大的穿透力,听众才能有所启发、有所感悟,从而付诸行动。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力量的源泉,它决定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是人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什么是领导?简言之,领导就是“领而导之”,走在群众前头,起带头、示范作用的人。这就要求领导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具有较强的预见力和洞察力。领导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讲活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表达出令人信服、鼓舞人心的意愿和倾向,具有思想穿透力,从而引发共鸣,唤起行动的自觉。眼下,一些领导干部借口工作忙,对工作缺乏深入思考,思想倦怠,思维停滞。有的甚至将讲话稿的起草全推给秘书或下属部门,不授意、不指导、不把关,讲话也就难见领导思想的光芒,从而成为“正确的废话”,令人厌恶,遭人唾弃。没有思想做主线,很多阱话就像断线的风筝,随风飘荡,漫无边际;虽洋洋万言,却难见实情、真意、硬招,毫无现实指导性。
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力量的人。”人一旦有了思想,就会心明眼亮,办法多、路子广,产生无穷的力量。纵观历史风云,超前的思想是成就英雄豪杰的基石。因为有图谋“天下”的霸业理想,李斯的《谏逐客书》虽有违君命仍能令秦王收回成命;因为有光复汉室的宏大志向,诸葛亮的《出师表》才说服了逍遥安逸的后主刘禅;因为有拳拳孝心,李密的《陈情表》虽忤逆圣意而同样能感化晋武帝。社会现实中,一些领导讲话虽篇幅不长、声音不高,却令人印象深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与此相反,一些讲话虽洋洋万言,讲得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却难给人留下些许印象。讲话思想是否具有穿透力,是衡量讲话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其富有思想“含金量”的讲话,唤起了多少革命志士的英勇斗志;新时期,胡锦涛、温家宝在很多场合的讲话,传达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思想,令多少人群情振奋、欢欣鼓舞,因为有了深邃的思想,讲话才增添了无尽的力量。但是,眼下很多领导讲话都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立意不新,思想陈旧,只是局限于文字的辗转腾挪,虽做足了表面文章,却没有多少思想的光芒,缺乏感染力和震撼力,导致讲话流于形式,说者不疼不痒,听者无关紧要,成效更是无从谈起。
思想决定思路。思想是思路的源头,决定思路的性质和方向,给行动提供营养和活力:因为有了深邃的思想,人们才从平庸走向了伟大。1919年7月,26岁的毛泽东在长沙创立《湘江评论》,喊出了“由强权得自由”的口号,主张以平民主义打倒强权,由此提出“农村包围城市”、“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等著名论断,为建立新中国打下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证明,思想观点是指路的明灯,率领众人前行,引领事业发展.因此领导讲话要以凝练的文笔,传达出清新的思想和鲜明的主题,给与会者深刻的思想撞击,从而凝聚人心,开启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如果指导思想不正确,观点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南辕北辙,跑得越快距离目标就会越远。为此,领导讲话必须把传达深邃思想放在首位,以深邃思想拓展工作思路,以完善的思路实现预期目标。
二、领导讲话要着力凸显深邃思想
思想是讲话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讲话如同一纸空文。讲话之初要牢固确立思想观点,讲话过程要紧紧围绕思想观点,并体现在立意、构思、内容、语言等方面,使纲举目张、收放自如,进一步增强思想厚度与张力,提升讲话的感召力。立意要新,新颖的观点往往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李渔说:“人唯求旧,物为求新;新也者,天下万事之美称也,而文章之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领导讲话往往开门见山,一开头即亮出观点、表明立场,但要特别留意观点的新颖度、思想的先进性,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正确、鲜明、深刻、集中。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紧扣会议性质和目的,符合领导身份和针对听众对象,代表主流方向,让人确信不疑。所谓鲜明,就是在传达政策、宣传方针、发动群众的过程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直陈要害,清楚明白,不拐弯抹角,不似是而非。所谓深刻,就是思想观点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力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以分量和厚度打动人心。所谓集中,就是思想观点要始终如
一、不枝不蔓,集中凸显一种思想或见解,避免观点纷呈,意多乱文。可以说立意是领导讲话的统帅,统帅端坐帐中,将士方各归其位。
构思求巧,合乎逻辑的布局能够圆满表达深邃思想。讲话就是围绕意图,讲思维、讲思路,要求构思布局匠心独运,符合逻辑,善于抓住主线、理清脉络,凸显深邃思想。否则,就会导致思维紊乱,影响内容的表达和思想的完美。要注意理清政策性思维,使思绪不因与政策和主流意识格格不入而混乱;要注意理清逻辑性思维,正确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使思想观点更科学、更合理;要注意理清语言性思维,做到语意连贯、文脉畅通、前后照应、风格一致,以流畅的语言表达
第三篇:鲁迅小说思想的深邃与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思想的深邃与格式的特别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鲁迅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存在。毛泽东曾说过“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在文学史上,鲁迅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为中国进行现代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而他的最初贡献则是在小说,他的小说驰名中外,是当之无愧于中国现代小说之父。
鲁迅一生创作了3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量不多,却精。《呐喊》创作于鲁迅思想发展的呐喊期,此间,鲁迅倡导“遵命文学”。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小说源于鲁迅的一个巨大的前无古人的发现:封建道德的本质是“吃人”,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小说以一个患有被害狂想症的狂人的视角,探视这个吃人的世界。狂人每天纠结于吃与被吃的问题,认为一切的人都想吃掉自己,不论是陌生人还是亲人。在这种看似荒谬的想法中,揭示地是封建礼教“吃人”现象,暴露地是封建家族制度与礼教的危害。“救救孩子”是鲁迅于结尾处发出震耳发聩的声音。鲁迅认为,在旧中国,穷孩子与富孩子处于天壤之别,家庭对孩子采取或呵斥或任其发展——这样的父母,只不过是制造孩子的机器,而不能称其为人之父母。鲁迅指出,“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新时代合格的父母,应给予孩子以理解,使他们拥有纯洁高尚的道德,容纳新潮流的精神。鲁迅相信中国是有希望的,也因为坚信希望,鲁迅的小说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的《孔已己》又是鲁迅的一大发现:发现了中国文人的悲凉处境。孔已己原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他失败了,失去人生目标的他最终连生存能力也消失殆尽了。每每徘徊于咸亨酒店时,掌柜与小伙计代表的“商业世界”不需要他,长衫帮代表的“权利世界”抛弃了他,短衫帮代表的“劳动世界”嘲弄他,万般无奈下只好小偷小摸地苟延残喘着,“窃不是偷”鲜明地表现出了传统文化对文人的摧残。鲁迅在鞭挞他们的时候,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所谓“爱之深,责之切”,面对病态社会的这些文人,鲁迅总想用一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将其打醒。而鲁迅《彷徨》中的另两类文人,则呈现出鲜明地对比性。一类是《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的假道学,鲁迅给予了最辛辣的讽刺与嘲笑。而另一类则是现代知识分子形象。《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都在积极寻求属于自己的天地,但现实总是残酷的,现代知识分子走不出现实物质的圈子,曾经的壮志凌云现在变成了对柴米油盐的斤斤计较,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中国文人,不明白个人解放以社会解放为基础,因而苦苦徘徊亦或是向生活妥协。而清醒认识现实的鲁迅生活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之中,所以又是孤独的爱夜者。鲁迅认为《彷徨》较之于《呐喊》更臻成熟,“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技术稍为圆熟,刻画也稍加深切”。而最后一本小说《故事新编》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但它没有拘泥于原有的故事,而是加进了鲁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通过《故事新编》中的小说,鲁迅实际重构了中国的文化史,揭示了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也重塑了那些被中国封建文人圣化了的历史人物的形象。《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和象征,同时讽刺了封建制度的荒谬性,使其在女娲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微不足道;《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得到的却是背叛与遗忘,又是何其悲哀啊;《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的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在我们眼中严肃端庄的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真成了有些可笑但仍不失其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鲁迅的《故事新编》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的写法。
鲁迅小说思想的深邃确实超越了同时代,不,不仅仅是同时代,而是后世。同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也创造了诸多新的格式,为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革新作出了表率。
首先,鲁迅小说改变了我国传统小说以情节为主的特性,而将表现人、塑造人的的性格置于小说的首位。由于小说突破了传统模式,他的小说将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巧妙性有效地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麻木无知的华老栓、可笑又可悲的孔已己、勤劳的祥林嫂、守旧的九斤老太等一大批不朽的艺术形象,而这些形象都采自生活中极平凡的人,但鲁迅却从平凡的人与事中发现了不平凡,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发掘出深刻的社会内容,彰显了艺术家真正的天才。
其次,鲁迅在小说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创造,其提供的经验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革新意义。鲁迅吸收西方小说的优点,在体裁、结构、叙事方式上作了多方探索。在体裁上,有日记体的《狂人日记》、戏剧体的《起死》、传记体的《阿Q正传》等。在结构上,既有单线结构,又有双线结构。在叙事方式上,既有侧重第一人称的,如《伤逝》,也有第三人称的,如《阿Q正传》。这种多样艺术的创造,赋予了现代形式新的文体意义。
再次,鲁迅小说融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创作手法,为新文学创作开启了方向。在《呐喊》、《彷徨》深刻揭示现实与历史使命,表现了最清醒的现实精神。《故事新编》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小说。如《奔月》中的羿,是拜伦式的浪漫主义英雄人物;《铸剑》中“以头偿头,以血偿血”表现出了浓重的浪漫主义精神。由此可见,鲁迅是结合中西小说各自的优点创造了新小说形式的。
鲁迅的小说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化的,不愧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学的一座丰碑。
第四篇:深邃的思考
深邃的思考
——读《幸福了吗》有感
白岩松,那时候我真的不了解他,脑海里唯一对于他的记忆就是看过他主持的“感动中国”那时候我也曾看得感动过。现在,在我看了这本书以后,不管算不算真正的走进他,但是他在我脑海里是那么鲜活,不再是电视上的明星,仿佛就在我的身边,也正是看了他的书以后,我才觉得他是真正的伟大,那不是一本简单的书,那是一代人深邃的思考。
作为一个新闻人,发出这样的时代的思考,也许是偶然,也许不是,因为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于政治是很敏感的,思考政治也没什么诧异的,我真正被这本书折服的是那些思考那么深邃,那么现实。里面好多的问题我更愿意那是国家领导人思考,也许国家领导人也思考过,只是在中国这个尾大不掉的国度,解决起来有难度,将来,不远的将来会被解决的,我希望是这样的。我记得他在书的最后说希望自己会成为一个有趣的老头,我想他一定会的,因为在现如今快速生活节奏下,停下来思考人生的不多,思考回到人性最原始的感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我现在还处于这个阶段,所以这样认为,不知道多年以后,我是否也是被快速的生活节奏所同化而无暇回首那份最原始的感动。
他用自己的经历,那么真实的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故事,也用一颗心,深邃的思考了这个时代,用一个新闻人的敏锐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这个时代。“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一系列的走出去中,他那么明朗的思考了现在的中国,那么细致的思考哪些国家的优点与缺点,这是多么难得的思考,多么珍贵的真话。书里记录了他大半辈子的事情,也书写了大半辈子的思考,现在我们连评论他的书都显得那么苍白,因为我觉得这本书就是最有权威的评论,只不过是对于这个时代的。书中也幽默的记录了他的学生时代,那是他逝去的青春里最纯真的回忆,也是每个人终将逝去的。回首那段回忆并有所思考是一件困难的事,有的人经常回忆,只不过是偶尔兴起的感叹,过后依旧是现实里的那副模样。而白岩松,在思考以后,用自己的行动慢慢地证明那是回归。人生就像一条抛物线,他那是经过峰值以后的平静,正如他所说,还会迎来另一个高峰也不一定,但是我觉得该回归了,再给我们后人留下一些睿智的思考和提醒或许应该是他的另一种追求。
看了这本书,我也回忆起了那段我们走过却不是很了解的历史,2001年我们国家申奥成功,在他的笔下那是一次很兴奋的壮举,是多少人的梦想,成功当时,不只是中国欢庆,国外的华侨们也都热泪盈眶,然而那时候的我们并没有被这样的气息所感染,我们不了解奥运,也不知道会带来什么,或者说我们就没有闲暇去关注那些所谓的政治、经济。2008年,那是伟大的一年,因为我们有奥运会,更是举国哀伤的一年,因为我们经历强烈的地震,说实话我们没有经历过地震,听报道、看书那些都觉得不真实,直到他的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情写出来、表达出来才体会到,原来那场地震真的很残酷。也许是他的人格魅力一直在无形中让我对他的经历深有共鸣吧。
看了那么多书,这是第一本我想写一点读后感,因为确实给我带来很大震撼,也许对于现在的我只是震撼,十年后,二十年后,再看这本书或许是共鸣,也或许是一种升华。
第五篇:简单与深邃美文摘抄
一树花开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
简单,深邃,你更喜欢哪一个状态?如果年少,还青葱懵懂,一定选择深邃——最好连自己都永远不懂自己。一定要看外文书,知道尼采、康定斯基、萨特……知道那些与自己隔着灵魂与皮肤的东西,用外在来装饰内心。
而经过风雨种种和光阴荏苒,你所选择的,必是简单扼要。一杯茶,一个人,一轮明月。如钱钟书,再大的官员请他去吃饭,他说:“抱歉,我没时间。”他是在尊重时间,不虚度任何一分一秒。
有人谈简单与深邃这个话题,我认为导演侯孝贤谈得最好,他说:“即使拍最简单的东西,让懂的人看得很过瘾,不懂的人也觉得很好看,那就是简单与深邃……”
他拍电影,从来没有先选好剧本,有时候看到某个人,突然有了灵感,于是就拍了某个电影。
有一次,他看到年轻时的伊能静和另外两个男孩儿从某个地方走出来,这三个年轻而叛逆的少年让他立刻产生了艺术冲动,于是拍了《南国再见,南国》——那种密度,那种质感和张力!电影是简单的,也是深邃的;人是简单的。也是深邃的。
年轻的时候,大概总会喜欢一个人。写一些很厚的信,用红笔用蓝笔,信纸是细心挑过的。朱红的印迹,轻轻地放上自己的吻……以为这爱很厚很重。其实是自己最简单的心放在最年轻的风里,慢慢地吹着。是自己与自己的恋爱。爱上爱情这东西,或者爱上了那段时光里的自己而已。
深邃的时候反倒无言。成熟的爱情,一定是中年以后。无言,不表达。但是心里那样明了,是老于世故后的从容与简单。那时的简单,已经是天地清明。属于更为内心的简单,也绝非真正的简单。
我的朋友乔叶说:“在我的意识里,精神生活从来就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银杏的生长。因这慢,我们得以饱满和从容,我们得以丰饶和深沉,得以柔韧和慈悲。慢是人性的本质,是心灵的根系,是情感的样态……”
多好呀。简单也是,不是真正的简单,而是力透纸背的那种厚。深邃也是——一个人走在街上,任风吹着;一个人,在生命的河里游着,不知道对面是什么,可是,一定要游过去。也许到了对面才发现。对面的人也想游到彼岸去。
简单是一种老实的意境。不争了,不辩了,安然地过着日子。
深邃更老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深邃起来,褪掉了浮气,渐渐把内心充满,丰盈而踏实。
在翻看黄永玉《比我更老的老头》这本书里,我看到了静气、大气。没了锐气,只有安静的似水流年的声音。黄永玉和沈从文对话时,沈老先生说:日子过不够……经历过如此惨烈洗礼的人,却说,日子过不够。我欢喜着沈老对生命的喜悦态度,他就在这种态度里,活到八十六岁的高龄。
沈老说:“我只读到小学。”黄永玉也只读到初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一代宗师,光阴赋于他们简单,如初生婴儿一样。一生都如此。又赋于他们深刻,深邃中透出灵光。
当然是这样。活到一定境界,一定是似是而非。
见到江苏昆曲院周院长,第一面他便说:雪,你很简单。几分钟后又补充一句:简单得非常饱满丰盈。
我引为知己。
既简单又深邃,我知道,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状态。我希望它,早早来临。附于我的灵魂上,永不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