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的来源和发展

时间:2019-05-12 22:0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恩节的来源和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恩节的来源和发展》。

第一篇:感恩节的来源和发展

感恩节

感恩节(英语: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备感亲切。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holiday),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洲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莎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die)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即1621年开始播种。整个夏天(summer)他们都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最后(finally),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感恩节庆祝模式许多年来从未改变。丰盛的家宴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人们在餐桌上可以吃到苹果、桔子、栗子、胡桃和葡萄,还有葡萄干布丁、碎肉馅饼、各种其他食物以及红莓苔汁和鲜果汁,其中最妙和最吸引人的大菜是烤火鸡(roastturkey)和南瓜馅饼(pumpkinpie),这些菜一直是感恩节中最富于传统和最受人喜爱的食品(food)。

人人都赞成感恩节大餐必需以烤火鸡为主菜。火鸡在烘烤时要以面包作填料以吸收从中流出来的美味汁液,但烹饪技术常因家庭和地区的不同而各异,应用什么填料也就很难求得一致。

另外,加拿大的感恩节是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

月花”号船满载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

加拿大感恩节的由来

加拿大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加拿大议会将感恩节列为法定假日稍晚于美国。但加拿大的第一个感恩节要比美国早40年,加拿大感恩节的庆祝活动是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人缅怀清教徒先辈定居新大陆的传统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谢上天给予的成功的收获。加拿大的感恩节早于美国的感恩节,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加拿大的收获季节相对于美国早一些,因为加拿大更靠近北部。加拿大的感恩节通常被认为受三个传统习惯的影响。

其一是来自欧洲传统的影响。从大约2000年以前最早的一次收获开始,人们就已经庆祝丰收,感谢富饶的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恩施和好运。当欧洲人来到加拿大后,也将这一传统带入加拿大,并对后来加拿大感恩节的传统产生影响。

其二是英国探险家庆祝生存的影响。在清教徒登陆美国马萨诸塞的40年之前,加拿大就举行了第一个正式的感恩节。在1578年,一

位英国探险家命名马丁·法贝瑟(Martin Frobisher)试图发现一个连接东方的通道,不过他没有成功。但是他在现今的加拿大纽芬兰省建立了定居点,并举行了一个庆祝生存和收获的宴餐。其它后来的移居者继续这些“感恩”仪式。这一次被认为是加拿大的第一个感恩节。

其三的影响来自于后来的美国。1621年的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新大陆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在美国革命其间,美国一批忠于英皇室的保皇党迁移到加拿大,也将美国感恩节的习惯和方式带到了加拿大。1750年庆祝丰收的活动被来自美国南部的移居者带到了新四科舍(Nova Scotia),同时,法国移居者到达,并且举行“感恩”宴餐。这些均对加拿大的感恩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79 年加拿大议会宣称11月6日是感恩节和全国性的假日。在随后的年代,感恩节的日期改变了多次,直到在1957 年1月31日,加拿大议会宣布每年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为感恩节,在这一天感谢万能的上帝保佑加拿大并给予丰富的收获。

美国是在1863年,由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通常美国感恩节的典故总是离不开清教徒和著名领袖布雷德福、102名同伴、重180吨长90英尺的木制帆船五月花号、科德角湾、普利茅斯港、印第安人和酋长马萨索德。这些是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两国的感恩节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譬如装满花果谷物象征丰饶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饼(pumpkin 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

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埃及人的“感恩节”

古埃及的收获节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庄稼神Min而举行的。他们的收获季节是春天,所以这个节日在每年春天举行。节日中,古埃及人首先举行游行,过后便是节日宴会。同时,音乐、舞会、体育竞技等也是他们的庆祝项目。

古埃及人在庆祝玉米收获时,常常假装哭泣而且悲痛欲绝,这是为了欺骗他们认为存在于玉米中的“精神”。他们害怕收割仍在生长的玉米会使这种精神发怒。

希伯来人的“感恩节”

犹太人也要庆祝收获,他们的节日叫Sukkoth,每年秋天举行的Sukkoth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Sukkoth开始于希伯来月历中Tishri(犹太人的某个月份)的第15天,Yom Kippur(犹太人一年中最神圣的一天)后的第五天。

在维持8天的Sukkoth节日中,犹太人用树枝架起小屋,以此来回忆他们祖先礼拜的圣坛。这些小屋都是暂时的,树枝没有插入地下,屋顶用茅草覆盖着,便于光线进入。屋里悬挂着水果和蔬菜,包括苹果、葡萄、玉米还有石榴。节日的第二天,犹太人便在星光下的小屋中举行他们的节日宴会。

希腊人的“感恩节”

古希腊人信奉很多神,他们的玉米女神(实际上是所有谷类的神)

叫Demeter,他们每年秋天举行的Thesmosphoria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的。

节日的第一天,已婚妇女们(可能是把怀孕和庄稼的生长联系起来)搭起一座座盖满树叶的小屋,里面放上用植物做的长椅。第二天是他们的斋戒日。第三天便举行宴会,并以玉米种子、蛋糕、水果和猪为礼物供奉女神。

第二篇:简述社会主义概念来源及其发展

简述社会主义概念来源及其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贪婪掠夺、唯我的个人主义而提出的,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正当关系的肯定,是对和谐、理性、平等社会制度的向往。所以 ,它取意于同伙的、同志的、同伴的,或是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它的具体内容如此不确定,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又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的话题,其结果是,不仅空想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而且又出现了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 ,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贵族社会主义,以及魏特林的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等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起源社会主义者

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可是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怎么起源的呢?早在16世纪的欧洲,当资本主义国家处在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贫困和灾难。一些志士仁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望能建立一个可以使劳动人民得到解脱的新的社会制度,并对此作了种种的设想和描绘。1 5 1 6 年 ,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出版了《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即我们通常简称之《乌托邦》一书。书中明确指出:“假使私有制度存在,假使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以为国事的进行就不可能公正顺利。”、“如不彻底废除私有制,产品的公平分配就不可能,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幸福。”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便构想出一个铲除私有制的社会蓝图:乌托邦。尽管他认为乌托邦将由英明的、创造历史的天才“乌托普王 来建立但他毕竟为人民描绘了一块公有制的圣土。

这种思潮因现实生活的严酷而传播开来。莫尔的乌托邦在希腊语中是实际不存在的地方。那么写于1 6 0 1年出版于1 62 3年的意大利人托马斯·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则指出是光明的地方、阳光照耀的地方了。而1 6 1 9 年德国人约翰·凡勒丁·安德里亚出版的《 基督城》,则把家庭、科技、人才放在 了更重要的位置 ,并且着重讲述了宗教信仰的必要性。《乌托邦》、《太阳城 》、《 基督城 》 被人们称之为正面乌托邦三部曲。这里提出的一个共性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7 世纪英国人杰拉德 ·温斯坦莱于1 6 5 1 年著成《自由法 》一书。这本书的全名是《以纲领形式叙述的自由法 ,或恢复了的真正管理制度》。他宣称:“无论哪里的人民,只要他们被生活资料的公有制联合起来,哪里就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因为他们将会像一个人一样保卫自己的遗产。”土地、劳动产品都实行共有共享,人人都要劳动,人人管理社会显然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描绘深刻到了关注上层建筑的内容及实现形式了。

那么对这样一种理想的新的社会制度应该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1 9 世纪法国人克劳德·昂利·圣西门于18 2 1 年出版的《论实业体系》,把未来的社会称之为“实业制度”。另一位法国人沙利·傅立叶在他的《全世界和谐》(1 8 0 3 年)中称未来社会为“和谐制度”。英国人罗伯特·欧文则称之为“理性社会”。1 8 4 0 年出版的法国人埃蒂耶纳·卡贝的《 伊加利亚旅行记 》,则把未来社会叫做“平等社会制度”,就是说,从 1 9 世纪以前出版的众多的对未来社会做出这样或那样描述的著作中,我们通常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品中,却找不出“社会主义”这个词语。这些著作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试图提供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 9 世纪初一个名词被人提出来并且获得了公认和传播,这个词语就是“社会主义”(英文Socialiam ,法文 Socialisme,德文Sozialismus)。说来有趣 ,依据现在查找到的资料 ,“社会主义者”一词的出现早于“社会主义”一词。据欧洲研究者的考证,早在1 7 5 3 年,德国的一位本笃派(又译为本及迪克派)教士安塞尔姆 ·德辛曾在与人论战中使用了“社会主义者”一词,所指是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人,因此这个词与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者”并不相干。同样的情形还有 ,例如,18 0 3 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 ·朱利安尼出版了《 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他在书中不仅使用了“社会主义者”,还使用了“社会主义”的词语。可是 ,他把社会主义解释为上帝安排好的传统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者也正是维

护传统社会制度反对个人主义和个人主义者人。显然 ,这都是和我们今天考察的“社会主义”概念搭不上边的。

社会主义是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并用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提出来的。1 8 2 7 年欧文的合作学说的信徒在《 合作杂志》上发表文章,曾有“公有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话。

《英国社会主义史》一书的作者比尔据此认为“社会主义这一名词必然是在这些辩论中创造出来的”,可是却拿不出实际的凭据。这样,首次使用“社会主义”的这份“殊荣”便落到法国人头上了。在1 8 3 2 年2 月1 3日的《环球》 杂志上 ,法国圣西门派的戎西埃雷在一篇文章中写了这样的话:“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 ,也不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1 8 3 3 年, 国欧文派的刊物《贫民卫报》 上也使用了社会主义这个词 ,毕竟略晚了一步。何况 ,法国圣西门派继戎西埃雷之后,于 1 8 3 4 年比埃尔 ·勒鲁发表了《 论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 的文章,这样就使社会主义较早地流行于法国。英国的欧文派则是在 1 8 3 6 年欧文的《新道德世界书》 中称未来社会为“理性社会制度”的,到了 1 8 4 0 年欧文出版了《 社会主义或理性社会制度》,18 41 年欧文又发表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欧文同布林德利的公开论战》,此后,欧文的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一词才流行于英国。

是从法国传人英国?是英法两国几乎同时使用这个词语?还是从英国最先使用的“社会主义者”演变 出“社会主义”又传人法国?英法的研究者曾各执己见。总之 ,1 9 世纪 4 0 年代,“社会主义”一词 ,成为一个新的时髦的名词流行起来了。

社会主义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贪婪掠夺、唯我的个人主义而提出的,是一种对个人与社会正当关系的肯定,是对和谐、理性、平等社会制度的向往。所以 ,它取意于同伙的、同志的、同伴的,或是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它的具体内容如此不确定,对未来社会的描绘又成为一种时尚和流行的话题 ,其结果是 ,不仅空想社会主义自诩为社会主义,而且又出现了众多的社会主义流派 ,如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封建贵族社会主义,以及魏特林的平均主义社会主义、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 ,等等。18 7 3 年 1 月,恩格斯在《 再论蒲鲁东和住宅问题》 一文中,使 用了“德国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马克思在《巴枯宁 <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1 8 7 4 一1 8 7 5 年初)也使用 了“科学社会主义”这个概念。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几乎同时把 自己的理论称之为“科学的社会主义”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 8 8 0 年恩格斯出版了《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书。于是,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就不一定对社会主义均加上“科学”的界定 ,而只通称社会主义了。这里的社会主义与以前众多的社会主义派别不可等同和混淆。我们说的社会主义,从广义上说就是全部的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之一: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社会主义”是怎样传到中国的呢? 通常我们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就十月革命的巨大历史影响而言。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也涉及到社会主义这个词语)传到 中国,要早于 1 9 1 7 年。“社会主义”是从日本移植过来的。在此之 前,我国译过西方著作,一直是把“社会”(Society)译为“人群”。“社会主义”(Socialiam),也有时直接音译为“索昔阿利司” ,如1 8 7 8 年《西洋杂志 》 黎庶 昌的文章 中采用了上述音译。而 18 9 8 年《 万国公报》 上所载英人领德著、李提摩泰译、蔡尔康纂述的《大同学 》 就把社 会主义译 为“安民新学”、“养 民学”。康有为、梁启超在 1 90 1一1 9 0 2 年也曾把它译为“人群主义”、“人群之说”。

最先使用社会主义这 4 个汉字的是日本人。1 8 6 8 年,日本的加藤弘之出版一本译著集《 真正政府的原理》。在这本书中,他译“socialism ”时,用的是日文片假名。其后旧本才用了“社会主义”的汉字组合。据说,现在查找到的日文第一次使用 社会主义 汉字组合的文章,是 1 8 7 8 年 6 月 6 日的《 东京每日新闻》,上面刊登了福地源一郎的《邪说之危害》。虽然他使用了社会主义这个词语 ,但他并不信仰社会主义,也不是为了宣传社会主义。

到了 1 9 世纪末,日本出版的介绍欧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书刊就比较多了。我国赴日本的留学生对这些书刊不仅热心阅读而且时有评价。如幸德秋水的《 社会主义神髓》,出版于 1 9 0 3 年7 月。我国在1 9 0 3 年 9 月,仅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出版了达识译社的中译本。其后 1 90 6 年、1 90 7 年又分别出版了蜀魂译和创生译的两种译本。只是流传不广,数量较少。因此,人们一提到“社会主义”传到中国,通常还是习惯提到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 的“麦喀士、社会主义之鼻祖” ,及“社会主义者 ,近百年来世界之特产物也。概括其最要之义 ,不过土地归公、资本归公、走以劳力为万物价值之源泉”。这是我国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时间是在 1 9 0 3 年。其后不久 ,1 9 0 6年,朱执信又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介绍,指出:“自马尔克以来,学说皆变 ,渐趋实行,世称“学社会主义。” “前乎马尔克,言社会主义而攻击资本者亦大有人在。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来 ,与谋所去之之道何自者,盖未有闻也。故空言无所禅。其既也,资本家因汕笑之 ,以为乌托邦固空想 ,未可得薪至也。是亦社会革命家 自为计未审之过也。夫马尔克之为也 ,异于是。”这是最早对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作了界定。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社会主义更认真,更有兴趣。一些人还试着进行充分一些的研究 ,如马君武的《 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1 9 0 3 年)等。

在李大钊著作中首次提到社会主义是1 9 1 7 年 4 月的《政治的离心力与向心力》一文。该文表明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接受是由于他正建立起社会历史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确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致力于探索人类自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能动性的途径。可见李大钊的社会主义研究是一个前所未曾达到的高度。所以,1 9 2 1 年蓝公武曾著文《 社会主义与中国》,指出:“社会主义这个名词输人中国将近有二十年了。„„ 但是 中国真正有人研究社会主义 ,却在最近的两年中。”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影响深远,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舆论准备。李大钊的《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是真正研究社会主义的代表作。陈独秀首次提到社会主义是年月发表在《 新青年》(当时名《青年杂志》)创刊号上的《 法兰西与近世文明》 一文。随后毛泽东等人都对社会主义有了研究,社会主义一词在逐渐流行发展开来,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大改造,我国终于在1957年建议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呈现了新局面。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社会主义一词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起源阶段,它的词意也经过了多次变化并逐渐固定,但最终从理论发展为现实。

第三篇:施氏的来源与发展

施氏的来源与发展

施陆海

【摘要】:施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姓氏纪略》的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个以施为国名的诸侯,后来他们的国亡,子孙就以国为氏,统统姓了施。不过,这一支施氏后来的活动,古籍缺少记载,所以对于他们的发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无资料可稽。本人姓施,作此论文也算是对自己宗族的一种追寻,了解自己家族的文化。本文主要从四部分力求让大家了解施氏的来源与发展,第一部分姓氏来源,第二部分施姓迁徙分布,第三部分施氏家族名人简介,第四部分结束语。

【关键词】:施氏

起源

迁徙

【内容】:

一、施姓的姓氏来源

施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施氏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本人查阅有关书籍记载以及相关网络信息总结出主要有一下五种说法: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姬姓,黄帝之后)名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以国名为姓。据《姓氏纪略》记载,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有个诸侯国叫施国(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春秋时国亡以后,施国的子孙为了不忘先祖,便以国名施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傈僳等族有此姓。以上五种说法,本人认为均有其可考性,但是就本人祖籍—广东陆丰市上英镇华英施氏宗族来说,第四、第五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原因很简单,据本宗族族谱记载,南宋时期的我们就在上英镇这个地方定居,且一直以施氏为姓,另外家族祖坟最老的也是南宋时期的老坟,因此可以排除四、五明清时期起源说法,但不代表其他地区也排除。综合考虑,我觉得施氏出自姬姓这一说法最有可考性,也为大部分专家所认同,本文接下来部分也是以此种观点所作。

二、施氏的迁徙分布

施姓发祥于古时的鲁国,即今山东西南部一带。春秋时,出现了施姓历史上最早的两位名人,即孔子的弟子施伯和施之常,均为鲁国人。

春秋末期,鲁国被楚国所灭,施姓开始散居在山东大地繁衍。

秦汉以前,施姓开始向邻近的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一带播衍。汉时已有施姓入关中者,如著名学者施仇即由沛(今江苏沛县)入长安。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阀纷争,夷族入侵,社会激剧动荡,致使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苦于生计,施姓族人开始大举南迁江南,并在今浙江湖州一带形成大的聚落。施姓进入福建,大约是唐代中期,即公元七世纪之时,有一位叫施典的施姓先祖,随其父辈先行到达河南光州,后又南移福建,定居在泉州钱江乡。

唐宋之际,居住在浙江湖州一带的施姓经长期繁衍,已经人丁兴旺,族大人众,并时有显贵者,从而形成了施姓历史上的一大郡望——吴兴郡。

传至宋时,一位叫施炳的官人,从福建移至泉州的浔江,经过数代的繁衍,此支施姓后裔几乎分布于福建和广东各地,并成为当地大族之一。元时蒙古骑兵南下,江浙闽一带百姓避乱四迁,施姓有入广东、云南、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者。

明初洪武年间,施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明清之际,上述迁至浔江的施姓,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一部分人飘洋过海到了南洋。应该说,现在南洋各地的施姓华侨,与台湾的施姓同胞当属一个先祖的同族人。而此期的施姓仍昌盛繁衍于江浙闽一带,且人才代出,成为此期施姓发展的主流,还有一支施姓由山东入迁辽宁。

如今,施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为多,上述三省施姓约占全国汉族施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施姓是当今大陆姓氏排行第28位的姓氏,在台湾属于第27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

至于本家族广东陆丰上英镇华英施氏宗族来说,极有可能就是南宋时期由江浙一带避乱而迁徙进入广东定居的。

三、家族名人

施之常,春秋时鲁国人是鲁惠公第八世孙,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赠乘氏伯封邑临从祀圣庙。父曰端,时人称曰:小施氏。子名:示右,为鲁大夫。

施夷光,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勾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後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大将军施琅,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後,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施则敬,(1855-1924)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

施肇基,(1877-1958)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外交家。一九一九年任出席巴黎和会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一九二三年曾任外交总长。一九三五年任驻美全权大使。

四、结束语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分布广泛,人口众多,但是不管何时,身在哪里,施姓家族的成员从来都不卑不亢,互帮互助,力求将家族发扬光大,不忘祖训。我坚信,我们施氏家族会同中华民族一样永远屹立不倒的。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施姓:http://baike.baidu.com/view/39343.htm 施氏家族起源:http://tieba.baidu.com/p/802175120 刘潜滢《百家姓精解》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01出版)

《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Asp?ID=803

第四篇:婚礼的来源与发展(共)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婚聘之礼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婚礼是嘉礼的一种,载于儒教圣经《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中,并且在《开皇律》《唐律》《宋刑统》《大明律》等历朝法典中得到推广,还通过吉凶宾军嘉五礼的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汉文化圈国家。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周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所谓神道设教,是指在时间、服饰、仪式上都要象天法地。儒教婚礼中,祖先崇拜和巫术观念并存,巩固男女性别角色及其社会责任。同姓不婚

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期,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朝、元朝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婚聘六礼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与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一起被合称为“三书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后世历朝历代的婚制都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来。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就是求婚,问名为请教女子的姓名(同姓不婚之故),纳吉为占卜生辰八字是否合适,纳征为交纳彩礼,请期为确定迎亲日期,亲迎为迎接新娘。周礼也规定女方到男方家居住。南北朝以前的婚礼,男女双方都不贺。仅仅是“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与此交拜”。黄昏中,新郎身穿爵弁服,随从一律着黑,迎亲的马车也漆成黑色。无鼓乐,无亲友祝贺。汉宣帝曾下诏,宣布了嫁娶举乐的合法性。

黄昏迎嫁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婚服

婚礼服在婚礼中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则以礼衣或连裳嫁。婚礼

北朝隋唐以降的婚礼

唐人承袭古人婚礼传统,在晚上举行婚礼。另一方面,北朝游牧胡俗仍然残留,比如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1]隋唐时代的婚礼开始彩灯高挂,喜气洋洋。南宋、明朝的婚服形成了凤冠霞披。由于满清入关对汉人实行剃发易服,同时也接受了明朝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其中一条是“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即婚俗沿袭汉族传统。所以清代的汉族婚礼服制仍和明代相同。编辑本段现代中国婚礼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清末 民初汉族婚礼

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够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2]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 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

登记制度

北京早期婚礼

在我国法律中,公民结婚并没有太多的程序,实际上只需地方政府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即可生效。但传统婚制影响犹在,男女两家订婚、互送聘礼嫁妆、迎亲、宴请亲朋好友举行正式结婚仪式等六礼的残余仍然通用。而当前中国流行的所谓婚礼仪式主要是90年代由台湾婚庆公司带入的一套操作流程为模板,该模板兼容中西婚礼仪式,满足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口味,并将传统婚礼喜热闹的方面发扬到极致。90年代以来流行的这套婚礼模板,与以往任何时期、任何国家婚礼仪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婚礼主

导者由男女双方家庭变为婚庆公司、更世界独一无二的将西式婚礼中十分简单的拍摄婚纱照仪式变成了昂贵复杂、需要长期筹备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台湾

陈郑联姻(陈男25岁;郑女17岁),新娘坐的轿子,后面跟着25个苦力,沿路燃放鞭炮,马偕则为证婚人。1895年台湾进入日本统治时代,日本殖民政府为推动现代化,将西式婚礼冠上“文明婚礼”,藉以改变民众所熟知的传统迎亲嫁娶习俗。依据1915年1月1日《台湾日日新报》的报道,台北的廖坎与陈阿娟结婚除去旧礼,共乘自动车(轿车),由于1912年才有第一部汽车进口台湾,廖坎夫妇是目前资料中,最早做轿车的新人。同一天,翁俊明医师的婚礼在台南举行,司仪则是连雅堂。自此,台湾政商界望族的结婚多依此方式。而一般婚宴则随婚礼结束豋场,民众多以“办桌”或到大酒楼餐厅举行喜宴,台北市著名的餐厅有“江山楼”(今延平北路二段,吴江山创办)、“蓬莱阁”(圆环边,陈水田创办),医师杜聪明即选在江山楼宴客,据统计蓬莱阁光在1935年就有超过250对新人预定喜宴。而西式餐宴则选择在铁路旅馆(今新光摩天大楼,可容纳150人,全台唯一洋式饭店)举行。

段基督教婚礼

西方的婚宴通常是在结婚仪式之后举行,在婚宴中会有一个大型的结婚蛋糕。西方结婚传统包括了向新人敬酒、新人会第一对下去跳舞、以及切结婚蛋糕。新娘会向在场所有尚未结婚的女性丢出手中的花束,而接到花束的女性被认为将会是下一个结婚的人。为了公平起见,最近发展出了新郎将新娘的袜带(garter)丢向未结婚的男性群,而接到的男性会被认为将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在最近几年的某些国家中已经开始有同性恋婚礼。

第五篇:课题来源

课题来源:本次的开发内容——人事管理系统就是信息管理与现代化办公设备相结合的例子。开发本系统希望使人事管理人员可以从年复一年的输入、计算、统计等工作中解脱出来,由于人事方面的数据众多,输入、统计极为不便,输入量大,计算量大。这些工作都以人力来完成将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和疏漏。本系统一次录入信息后,就可以反复多次在不同的信息库中使用。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将按所属部门、专业、考勤日期、工资日期等详细分类,使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管理操作。

因此,该管理系统的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复杂烦琐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并利用计算机与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连接实时刷新数据,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课题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方法:

本设计采用ASP语言,后台采用Access数据库。

宏盛商贸有限公司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模块:

1员工列表:列表查看,分部门查看,查看离职员工;

2人事档案:新增人员,辞退员工,员工档案修改,查看档案;

3考勤管理:考勤记录,查看本月出勤,查看考勤历史,查看考勤统计;

4事项记录:培训记录,查看培训记录,奖惩记录,其它记录的添加,删除等操作;

5薪资管理:工资的标准、计算、统计、工资发放;

6辅助功能:生日、合同到期提醒,公司基本信息,部门管理;

7系统管理:修改密码,系统说明,技术支持,安全退出;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国外人事管理系统的革命性变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人事的创造性、工作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已成为关系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我国有关部门领导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全国一千个大型骨干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全国大型产业企业80%(含零售业、批发业、仓储业、饮食业和工业企业)全面应用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管理现代化。30~40%的中小企业普及计算机管理。1995年以后,我国企业信息化走向了以ERP为主的道路,许多外国ERP厂商如SAP、BAAN、ORACLE、FOUTH SHIFT等纷纷进入中国,国内目前也已有数十家ERP软件供应商,不少已经形成商品化且有几百家用户。一些调查说明,我国企业购买MRPII、ERP软件的费用在90年代以后迅速增长。例如在机械行业,购买了国外软件公司MRPII系统的企业高达66%,企业平均用于硬件的投资费用约为604万元,软件费171万元,实施及咨询费143万元,合计约800万元。与之类似,其他行业对于信息化的投资,在近几年来也有较大的增长。

下载感恩节的来源和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恩节的来源和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香港狗仔队的来源及发展(5篇可选)

    与发展 香港“狗仔队”的起源 简介:“狗仔队”一词来源于意大利文“paparazzi”。Paparazzi作为一种专于偷拍名人在各种场合的照片的职业于1958年首次出现在意大利。后来由......

    关于成语特点和来源范文合集

    成语解释 解释 基本解释 [idiom;set phrase] 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

    成语来源及类型

    成语来源及类型 一、关于成语的来源(小学生应该了解的)应从这几方面入手:1, 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 (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

    英语姓名来源

    AARON (希伯来)启发的意思,AARON被描绘为不高但英俊的男人,诚实刻苦具有责任感,是个有效率个性沉静的领导者。 ABEL (希伯来)"呼吸"的意思,为ABELARD的简写,大部份的人认为ABE......

    企业文化的来源

    读书会学习主题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二、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区别? 三、企业文化发展史。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广义:企业文化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财富......

    婚后协议来源

    婚后协议来源:发表时间:2009年03月02日关键词: 婚后协议阅读次数:9361 甲方:男方 乙方:女方 为了双方婚后生活的幸福安宁,为了男人的尊严不受侵犯,甲方特与乙方签定此《婚后协议......

    活动经费来源

    活动经费来源:学生社团会员会费、学生社团自筹、社会赞助和学生社团发展基金。社团发展基金(学校每学期将有五千元发展基金及一千元合作发展基金支持社团活动。学生社团联合......

    单一来源操作规程(范文模版)

    单一来源操作规程 一、单一来源采购公示 采购人应当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前将采购信息和拟定唯一供应商(或单一品牌产品)名称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