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慎独而以修身-《谈修养》读后感
慎独而以修身
----------------读《谈修养》有感
《谈修养》是一代学术宗师朱光潜先生阐发人生修养途径的著作,朱老书中从不同角度给我们阐释了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朱老用他独到的语言与对现代社会的见解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真正的现实社会,以及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青年如何提高自身修养,修养与当代青年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教育有着怎样密切关系。此外朱老就对我们当代的中国青年也讲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其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对我们也有着很多的现实意义,引导我们青年向积极健康与理想的境界前行。
其中的“谈青年的心理病态”这一章节对我影响颇深。青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在学校这样相对单纯、平静的小世界,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渴望建功立业,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是当我走向社会后,就好像是梦想照进现实,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生活的压迫,我开始迷失自我,我虽不向现实屈服,但又不为之付出实际的行动,慢慢的我也只能沉浸与自己的幻想中虚度光阴。有时候我会存在侥幸心理,反正不做也没有别人知道,做多做少做好做坏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而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后,让我引起最大共鸣的就是护理工作中的“慎独”精神,正所谓“君子也慎独也。虽无人,德行无变也。能慎独者,方为大修行者。”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其中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出独也。”意思是说,由于最隐蔽的地方也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也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所以当“君子”单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也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而对我们护士来说,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单独工作时,仍能坚持医德信念,自觉地履行各种护理操作原则和规范,积极主动地救治患者。
首先,慎独精神在病情观察中必不可少。入住ICU的都是危重病人,除常规的T、P、R、BP外还需观察皮肤完整性、神志、大小便、各种管道等。除借助各种监测仪器外,更多的病情需要护士亲力亲为按时及时作出观察判断。病情复杂,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压力大。在这些神志不清无陪护的病人身上,我们心存侥幸,或许护理做得不到位也没人知道,或者病人不会出现不良后果。但是没人知道,不出现不良后果,不代表你所做的就是应该的。现在没人知道,不代表永远没人知道。君不闻“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我们只有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在无人监督时严格按道德标准、按操作规程来要求自己,使慎独成为我们护理工作中的自觉行为。
其次,慎独精神在患者的治疗用药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ICU的危重患者对于用药剂量要求更为精确,给药时间及用药速度要求更为严格。而在全封闭护理单元的ICU,护士的工作往往缺乏来自上级、同事及患者家属的有效干预和监督,要做到安全、合理地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疗效,护士不仅要具有相关的药物学知识及给药技术,还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具备慎独意识及慎独行为,不能一味图快捷,求大概,私自简化操作程序。
记得有一次夜班上,从乡镇医院转来一个脑外伤、脑水肿很严重的患者,乡医院也建立了静脉通路,但用的是一次性七号针输注的。患者因脑水肿而需要用甘露醇脱水消肿,但是得30分钟内快速静滴完250ml溶液才能起到疗效。而作为一个临床护士,深知七号针是不能在30分钟内滴完250ml的。当时,有一刹念想为了图省事,就不想给患者重新扎针了。但一转念间又想,我如果就此马虎了事,患者就达不到应有的疗效,可能会影响患者预后,甚至生命。本着以患者利益为中心,本着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图一时省事而忽视患者的病情以及合理正确用药所能起的疗效。通过重新给予留置针注射,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为患者以后的治疗和预后打好了基础。
此外,慎独精神在基础护理中也很重要。ICU护士不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安全用药,还要完成繁琐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全身擦洗及鼻饲等。如存在懈怠心理,少更换一次体位,少换一次床单位,少换一个牙垫,往往会增加患者发生压疮和感染的几率,以致延长患者的疗程,造成其不必要的痛苦。因此,在护理工作量大、人力有限、夜班频繁的ICU,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护理更须具备高度的慎独修养和爱心。
其实,慎独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可能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追求和努力。作为医护人员,除了具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的生命,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准确认识自己职业的重要性、神圣性,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处下功夫,不断调整、评价自己的护理行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从今天起,让我们在前贤光辉的思想照耀下,使慎独成为我们内心的信念,使我们平凡的生命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第二篇:《谈修养》读后感
《谈修养》读后感(精选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修养》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谈修养》读后感1一代学术宗师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生的《谈修养》阐发人生修养途径,半个世纪以来影响了许多青年读者。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屏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
其中的“谈读书”这一章节对我影响颇深。
文中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选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
在读到“谈冷静”这一章节时,我也有许多感触。
文中说“一件事常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头脑不冷静的人处之,便如置身五里雾中,觉得需要处理的是一团乱丝,处处是纠纷困难。一个冷静的人常是立定脚跟,胸有成竹,所以临难遇险,能好整以暇,雍容部署,不至张皇失措。我们中国人对于这种风格向来当作一种美德来欣赏赞叹。”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众多,性格各异,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个别学生行为怪异,言行让老师和学生无法接受,不时惹得我们勃然大怒,但我们回头想一下,我们发怒后,除了伤害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影响了教师形象之外,对学生有何教育意义呢?不仅没有,有时甚至因我们的发怒,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心,让我们陷入尴尬境地。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不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更不容易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业绩,老师只有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才会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有的老师就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学生的错误,冷静的想一想,他们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学生不犯错误,老师教书育人从何谈起,就因为学生容易犯错误,老师能有效的帮助他纠正错误,才体现出老师工作的重要性。从《谈修养》中我还读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不一定要流传千古,轰轰烈烈,但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同样,在工作中,一个和谐的集体,不是仅仅只靠一个人就能创造的,而是靠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成功的,人人都有优点、缺点,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工作和生活都会很愉快的。
《谈修养》读后感2首先不得不说,这是本从未预料会走入我视线的书。作者朱老先生大名,耳熟能详,却又陌生遥远。偶然有幸拜读大作,幸甚!感慨良多,要记下些许。
我愿先从朱老先生谈起,北京大学已故教授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他和宗白华先生被称为20世纪我国美学的双峰。朱先生以理智澄明、刚毅沉稳见称于世,学问人格并受推崇,从事美学研究60多年,著、译宏丰。研究朱先生的学术历程,可以写出很厚的专著。据说朱光潜先生不屈从任何政治偏见,忠于理论思想的撰文,陆续发表了各类说诗、论文、谈修养的文章,后来整理编辑,集成两本书《谈文学》、《谈修养》,这便是此书的由来。
朱老给我带来的第一点反思:当代青年的眼光该放在哪?我想,这是一个有关志向的问题。,"有志者事竟成",志气使人对自己应当做的事提起念头。不知是朱老料事如神,还是我们的道德进步步履维艰了,近百年前的社会现象如今仍在。许多以教育为事业的人根本提不起念头去研究,许多以政治为事业的人,根本提不起念头为国民谋幸福。我们文化的落后,社会某些紊乱,不就由于这个极简单的问题吗?所谓"无志者,事不成"!但完全不思量达到这种目的所必要的方法或步骤,更不抱定循这方法步骤去达到目的之决心,这只是狂妄,不能算是立志。许多烦闷,许多失败,都起于想做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或者是不能做自己所想做的事。我以为,想要能够做更多自己所想要做的事,前提是有更大的能力。我们的民族更如是,空谈中华之崛起,不如青年们奋起,但求有朝一日能做国家脊骨时,更坚挺些。另外,志气太大,理想过高,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无论麻木还是消沉,绝非生来如此,大多是挫折所致。经不起挫折就是意志薄弱,这样的人往往有一套自宽自解的话,就是把所有的过错都推诿到环境。在理想与现实起冲突时,错处不在现实而在理想。我们必须接受事实,理想与现实背驰时,我们应该改变理想。倘若我们的青年将一切问题都推之外在了,就再无反思,进而再无进步,愈加消沉麻木。危矣。普通人毛病在责人太严,责己太宽,埋怨环境还由于缺乏自省自责的习惯。我们在谈青年的反思,现在就有如笑嘻嘻的转了个圈圈,又回到问题的本源。自责自省正是能够反思的基础。许多人拿立志远大做借口,把目前应做的事延宕贻误。尤其是青年们喜欢在遥远的未来摆一个黄金时代,把希望全寄托在那上面,终日沉醉在迷梦里。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吸食精神的鸦片。青年蹉跎了,民族的发展难免蹉跎。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啊。立志不仅要接受现在的事实,尤其要抓住现在的机会。如果立志要做一件事,那件事的成功尽管在很远的未来,而那件事的发动必须就在目前的一顷刻。由此我不禁想到朱光潜老先生的人生信条"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
第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起,不推诿给旁人;
第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第三,此地(我的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中华儿女当立鸿志,但是鸿志绝非空志。可以触及,并要不懈追赶。
《谈修养》读后感3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
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受他国凌。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者。"
前几日,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活动,让我拿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询问"你幸福吗?"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学业有所成,毕业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师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学业有成;工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老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儿女的孝顺。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来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肉体,也包括心灵。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谈修养》这本书不仅在文字上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摒弃"懒"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三此主义";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涵养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与此同时,它还让我懂得,在工作中,一个个人能力强大的集体里,只靠一个人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辉煌,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学习,相互体谅关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生活才会愉快。
《谈修养》读后感4修养,离我们的生活不近也不远,平日里我们喜欢以“修养”为名去赞许、褒奖一个人,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更多的是以“这人真没修养”去埋怨他人,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和不满。
不知道是社会浮夸之气的影响还是自己潜意识的作怪,每每听到他人提及“修养”二字,心里不免感到一种“远离或陌生感”,似乎觉得在当今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听说某人很有修养,第一反应就是此人在往脸上涂粉施黛,有扮演“淑女”之嫌。曾经我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众多人夸某老师极具修养,谦谦儒雅,如仙风鹤骨,似超尘脱俗,可私下接触后却感觉相差甚远,心里很是不舒服。所以我的真切感受是,当下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后,才能与“修养”同行。
当然梁老处在不同的社会年代,其所指修养的内涵与深度则应不可同日而语。《谈修养》文中也提到“修养是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此种“修养”乃是一种生命自我认识后的再次升华,而不是“作秀”,更不是“掩盖”与“包装”。“修”即修去人的各种邪念,“养”乃养出人的一身正气。孟子曾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见古人是很善于静心自养,修身向上的。
在我心中,具有“修养”品行的人总应从里到外都特别干净清爽,同时又流淌着力量。他主动远离不良的社会俗气,更懂得与虚伪告别;他身上不仅有着婴儿的纯粹与活泼,也有着老人的睿智与包容;他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柔和但不失影响力的光芒,能让身边的`人有种在大海深域中自由翱游却不怕失去方向的勇气,能让接近他的人内心趋向宁静、温暖、自由和幸福;他还能启迪我们在脚踏实地中去蓄长弹跳及创作的本领;他更能告诉我们不要渴求去改变某种生活状态,而应慢慢陪养、行成新的生活姿态……
文中提到了“要思想上有出路”、“要发愿”、“要反省”、“要有规律的生活”的修养方法。虽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需要人一辈子去修才能做到的。而只有修了后,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放弃“我执”,生命中就会有一道曙光划过,照亮你前方的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自我的局限,懂得从另一次角度去看待世事,必然有豁然开朗之境的到来;只有修了之后,我们才明白“我”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能量的暗耗就会从此停止,原来我不仅可以让自己幸福,还可以让更多更多的人幸福;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作为“人”,其实我们很幸运,痛苦与机械开始逐渐被远离,理性被用在主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生活中,美丽、温暖、幸福的世界也在“理性的卷轴”下慢慢展开;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我们的生活可不再混乱与纠结,即便没有那么多规章制度挟持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能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不失规律。
真正的修养,总是在很轻很淡中给人一种很美很暖的味道。我很喜欢,我很向往,我也在进行。
《谈修养》读后感5大学都快要结束了。回想起来,专业课的知识该读的大部分都读了,但是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自己读得确实很少。这也是有时觉得自己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够的原因。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本来每学期都有计划读几本文学、历史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大多数都被搁浅了。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觉得是因为自己太"懒"了。后一点也是在我读完《谈修养》一书后的感触。
这次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还感到“吃惊”。为什么用“吃惊”这个词呢?我觉得,虽然这本书名是《谈修养》,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领,但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深刻分析与解剖,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的良方。比如说:第六谈《谈处群》就是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谈的是国家大事。平时我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也爱琢磨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不仅没有条理也没有深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并且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彻了。这正是缘于这本书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解答。如:《谈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战以前和抗战以来青年心里的区别,并深究了其中的原因。还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似乎能找到社会变坏的原因:人的惰性。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说:懒,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生计;懒,所以随俗沉浮,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懒是万恶之源!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道德去约束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借助法律的手段。我现在知道了这是一个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问题。这些对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条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帮助。朱光潜先生不仅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对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都表说明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总之,我就吃惊在在一本谈个人修养的书籍里找到了关于国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养,修身养性也。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外在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作风。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风,就要做到“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四慎”是“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我觉得,“慎独”尤为重要。“慎独”通俗的讲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他们两个又不完全相同。“慎独”讲的是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没人在场的情况下,他是否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不能的话,就说明他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独处才是最考验一个人修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
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谈《谈价值意识》。虽然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其中很多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在现实中任然存在,也很实用。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来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和"要复兴中华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一句话我现在还不太理解;另外一句是太理解、太赞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也就使得每个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饥饿时能吃上热喷喷的饭是幸福;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就幸福。
总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潜先生能在当时那样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养,并能深刻的理解当时社会上的不正的现象和风气,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美的。而这种美的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如先生所说,"全社会都坏时,如果有一个好人存在,它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是当时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将我们民族引向了现在的光明。
第三篇:谈修养 读后感
《谈修养》读后感一代学术宗师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先生的《谈修养》阐发人生修养途径,半个世纪以来影响了许多青年读者。作者以其心理学的专长和思想文化的观察,把握个人心性与社群国族之间的互动,一一道破种种心性的困惑和社会的屏障,引导人生趋往康庄与丰盈。
其中的“谈读书”这一章节对我影响颇深。
文中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选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作为一名教师,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书的空间,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我们要把读书活动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思,提高师德素质和自身修养。
在读到“谈冷静”这一章节时,我也有许多感触。
文中说“一件事常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头脑不冷静的人处之,便如置身五里雾中,觉得需要处理的是一团乱丝,处处是纠纷困难。一个冷静的人常是立定脚跟,胸有成竹,所以临难遇险,能好整以暇,雍容部署,不至张皇失措。我们中国人对于这种风格向来当作一种美德来欣赏赞叹。”
作为一名班主任,一个班级由于学生众多,性格各异,在教学中,总会遇到个别学生行为怪异,言行让老师和学生无法接受,不时惹得我们勃然大怒,但我们回头想一下,我们发怒后,除了伤害了我们自己的身体,影响了教师形象之外,对学生有何教育意义呢?不仅没有,有时甚至因我们的发怒,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心,让我们陷入尴尬境地。不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老师,不会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更不容易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优异的业绩,老师只有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才会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有的老师就很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学生的错误,冷静的想一想,他们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学生不犯错误,老师教书育人从何谈起,就因为学生容易犯错误,老师能有效的帮助他纠正错误,才体现出老师工作的重要性。从《谈修养》中我还读到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做人不一定要流传千古,轰轰烈烈,但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同样,在工作中,一个和谐的集体,不是仅仅只靠一个人就能创造的,而是靠大家的共同的努力才能成功的,人人都有优点、缺点,再聪明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关键是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只要人与人的关系调处得好,工作和生活都会很愉快的。
第四篇:《谈修养》读后感(通用)
《谈修养》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修养》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谈修养》读后感1今年十月,我读了朱潜光老先生的《谈修养》,收获颇多,但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不以为然,以为这种书,又是在讲什么大道理,与自己可能相距甚远。可是,当我读了第一谈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本书征服了。我觉得这正是我——一个大学生,一个有梦想的、想有所作为的大学生,现在需要的东西。平淡的语言,朴实的文字,却能引燃心中的热火。当读到"长夜漫漫何时旦"时,我深刻地感受到几辈人对于"三部曲"的无奈而又无助的心情;当文中谈到几个认识的时候,我又沉重的感受到作为青年人的重担——祖国的明天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是,现在的我,担当此任嘛?我怀疑,我迷茫,希望从接下来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首先,朱老师就用朴实的文字,谈了自己对立志的看法,其中,他的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给了我很深的影响,而我又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的总结为:力而能为、即做不延、尽职尽责。这也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履行的信条。文章中又提及到"奋斗"一词,我认为如果人生不能奋斗,就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奋斗的人,就能征服所有的困难。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在青年时代的我们如果设定了目标,就要努力向前。如果在过程中受到些磨难——这是对人生的考验,就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斗拼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困难。都说一个人的一生是由他的性格来决定的,然而,我觉得人只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理智对待,认真思考,不骄不躁,困难就能迎刃而解。
接下来,给我影响较深的是朱老先生对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谈及。一个国家,要想复兴,要想强大,就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曾经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看现在,还要看将来。而祖国的将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人。为什么我要引入这段话呢?因为我们,作为哈工大人,作为经过层层选拔而挑选出来的人,就要勇于承担重任,勇于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他人,尽可能的改变周围的环境与气氛,使之朝好的方向发展。朱老先生还指出,我们必须在心理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因为许多人仍妄存侥幸的心理,许多人都把立国的希望借助于他人的身上。如果这样,国家只能是衰退,所以我非常赞同朱老先生所说的,"必须要摒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颓废因循着和夤缘幸进者。"。
前几日,做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活动,让我拿着摄像机,跟着主持人,询问"你幸福吗?"这个主题的相关问题。对于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学生的幸福是建立在自己是否学业有所成,毕业后是否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教师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自己是否有好的科研,自己的家庭是否和睦,孩子是否学业有成;工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家庭是否幸福,工作是否顺利;老人的幸福则是建立在身体的健康,儿女的孝顺……每个人,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着不同的幸福观。而幸福来自于什么?朱老先生表示,幸福,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肉体,也包括心灵。一个人的思想有多深,他的幸福感也就有多深。
《谈修养》这本书不仅在文字上面给了我极大的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也给了我很大鼓舞,让我改变了很多。它让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向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摒弃"懒"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三此主义";它让我明白,做人一定要真诚,要有修养。一个人的品德涵养往往体现在一些小的事情上面。与此同时,它还让我懂得,在工作中,一个个人能力强大的集体里,只靠一个人是不能有所发展的,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创造辉煌,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俗话说"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学习,相互体谅关心,只有人与人的关系融洽,生活才会愉快。
《谈修养》读后感2大学都快要结束了。回想起来,专业课的知识该读的大部分都读了,但是文学、历史、哲学方面的书籍自己读得确实很少。这也是有时觉得自己理论功底和文字能力不够的原因。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本来每学期都有计划读几本文学、历史或者哲学方面的书籍,但是大多数都被搁浅了。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分配上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觉得是因为自己太"懒"了。后一点也是在我读完《谈修养》一书后的感触。
这次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不仅受益匪浅而且还感到"吃惊"。为什么用"吃惊"这个词呢?我觉得,虽然这本书名是《谈修养》,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环境下青年人的思想引领,但是我在书中看到的更多的是朱光潜先生对当时社会和国家问题的深刻分析与解剖,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的良方。比如说:第六谈《谈处群》就是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谈的是国家大事。平时我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感兴趣,也爱琢磨一些事情发生的原因,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分析,不仅没有条理也没有深度。在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分析思路更加清晰了,并且对一件事情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和透彻了。这正是缘于这本书对当时社会上一些问题的很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解答。如:《谈立志》中,先生分析了抗战以前和抗战以来青年心里的区别,并深究了其中的原因。还有,《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中似乎能找到社会变坏的原因:人的惰性。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他说:懒,所以苟且因循敷衍,做事不认真;懒,所以贪小便宜,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个人生计;懒,所以随俗沉浮,一味圆滑不敢为正义公道奋斗;懒,所以遇引诱即堕落,个人生活无纪律,社会生活无秩序。懒是万恶之源!这本书也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道德去约束和评价一个人或一件事;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借助法律的手段。我现在知道了这是一个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问题。这些对我能更加深刻而有条理的分析一些事情有很大的帮助。朱光潜先生不仅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对于当时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也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对青年人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些都表说明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总之,我就吃惊在在一本谈个人修养的书籍里找到了关于国家、社会、教育等方面的答案。
修养,修身养性也。它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外在的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一个人的生活作风。要想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风,就要做到"四自"、"四慎"。"四自"是"自重"、"自醒"、"自警"、"自励";"四慎"是"慎独"、"慎微"、"慎始"、"慎终"。我觉得,"慎独"尤为重要。"慎独"通俗的讲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但是他们两个又不完全相同。"慎独"讲的是在没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能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有人在场的情况下比较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扔垃圾、不随地吐痰等等,但是在没人在场的情况下,他是否仍能做到这一点呢?如果不能的话,就说明他的修养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境界。独处才是最考验一个人修养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
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谈《谈价值意识》。虽然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写的,其中很多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在现实中任然存在,也很实用。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来源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和"要复兴中华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地信任"。印象深刻是因为第一句话我现在还不太理解;第二句话是太理解、太赞同了。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也就使得每个人追求幸福所努力的方向不一。幸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饥饿时能吃上热喷喷的饭是幸福;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幸福他们就幸福……。
总而言之,之所以朱光潜先生能在当时那样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真、善、美的修养,并能深刻的理解当时社会上的不正的现象和风气,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美的。而这种美的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如先生所说,"全社会都坏时,如果有一个好人存在,它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测量的"。正是当时这些黑暗之中的星星之火将我们民族引向了现在的光明。
《谈修养》读后感3修养,指人的行为和涵养,与人的性格、心理、道德、文化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即为人综合素质的表现。虽然“修养”二字,由来已久,出自孟子的“修身以养性”,但对于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滞。古人说:“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切、磋、琢、磨”都是加工产品的工艺,“修”就是“锻炼”,引申为研究学习问题,增长才干的过程;“涵养熏陶”是指受到一种思想、品行、习惯的长期濡染而趋同化,“养”就是“提高”。经受锻炼,得以提高,保持某一境界,就是修养。谈修养是人们对修养的释读,带有很大程度道德文化的传承性和充分的个人意志的成分,这种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为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修养的概念很宽泛,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都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们在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品格中孜孜不倦的探究。
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从不同角度给我们阐释了青年一代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内在修为。
作为刚刚从学校走出来步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染缸中,如何做到处事不惊,不腐化堕落,迷茫沉沦,很是重要。
作为青年一代,往往容易重复“追求”“彷徨”“堕落”这个过程,大家都似蒙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放弃自己的理想。
作为刚工作的大学生,我们必然要彻底地觉悟,拿出坚毅的意志力,脚踏实地,互助仁爱,为自己的理想打拼,为祖国的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
《谈修养》读后感4修养,离我们的生活不近也不远,平日里我们喜欢以“修养”为名去赞许、褒奖一个人,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更多的是以“这人真没修养”去埋怨他人,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恨和不满。
不知道是社会浮夸之气的影响还是自己潜意识的'作怪,每每听到他人提及“修养”二字,心里不免感到一种“远离或陌生感”,似乎觉得在当今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果听说某人很有修养,第一反应就是此人在往脸上涂粉施黛,有扮演“淑女”之嫌。曾经我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众多人夸某老师极具修养,谦谦儒雅,如仙风鹤骨,似超尘脱俗,可私下接触后却感觉相差甚远,心里很是不舒服。所以我的真切感受是,当下我们需要的更多是“真实”,真实地面对自己后,才能与“修养”同行。
当然梁老处在不同的社会年代,其所指修养的内涵与深度则应不可同日而语。《谈修养》文中也提到“修养是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我们自己是活的人,是生命,要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人类的生命,而使生命之力量增强”。此种“修养”乃是一种生命自我认识后的再次升华,而不是“作秀”,更不是“掩盖”与“包装”。“修”即修去人的各种邪念,“养”乃养出人的一身正气。孟子曾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见古人是很善于静心自养,修身向上的。
在我心中,具有“修养”品行的人总应从里到外都特别干净清爽,同时又流淌着力量。他主动远离不良的社会俗气,更懂得与虚伪告别;他身上不仅有着婴儿的纯粹与活泼,也有着老人的睿智与包容;他全身上下散发着一种柔和但不失影响力的光芒,能让身边的人有种在大海深域中自由翱游却不怕失去方向的勇气,能让接近他的人内心趋向宁静、温暖、自由和幸福;他还能启迪我们在脚踏实地中去蓄长弹跳及创作的本领;他更能告诉我们不要渴求去改变某种生活状态,而应慢慢陪养、行成新的生活姿态……
文中提到了“要思想上有出路”、“要发愿”、“要反省”、“要有规律的生活”的修养方法。虽简简单单几个字,却是需要人一辈子去修才能做到的。而只有修了后,我们才会明白我们放弃“我执”,生命中就会有一道曙光划过,照亮你前方的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走出自我的局限,懂得从另一次角度去看待世事,必然有豁然开朗之境的到来;只有修了之后,我们才明白“我”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能量的暗耗就会从此停止,原来我不仅可以让自己幸福,还可以让更多更多的人幸福;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作为“人”,其实我们很幸运,痛苦与机械开始逐渐被远离,理性被用在主动的、有意义的、创造性的生活中,美丽、温暖、幸福的世界也在“理性的卷轴”下慢慢展开;只有修了后,我们才明白我们的生活可不再混乱与纠结,即便没有那么多规章制度挟持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能够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还不失规律。
真正的修养,总是在很轻很淡中给人一种很美很暖的味道。我很喜欢,我很向往,我也在进行。
《谈修养》读后感5听完三位主持人唐瑶、范金虎、杨卫和刚步入人生另一个阶段的程路涵,及梁先生和其他各位对于修养问题更多更深的思考,结合思考题,我也来讲讲自己对于修养和与修养相关一些问题的看法。
首先,讲讲发愿。我觉得发愿即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摆脱动物机械性以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人的生活品质的行为。所以发愿的前提必须是你认识到有些事是需要我们去努力才可以达成,而不是说得过且过,但也需认识到努力后也不一定能够达成所愿,即如先生之前说讲“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上随缘”之义,而“在过程中努力”的动力则是内心的发愿。但梁老先生提到的发愿应该不是说这会我发愿我能中100万,过一会我发愿自己成为世界名人。他所指的发愿应该是建立在人类向上精神和对真理的肯定之上的,而且发愿若能有真爱、大爱,我们也就能在此过程中收获真爱与分享幸福,若发愿只是为了个人妄念的满足,那我们在此过程中就易陷入疯魔之中,甚至万劫不复,所以我认为发愿不论关乎自己还是关乎别人,都需要真诚,需要突破我执和妄念。
那我们为什么要发愿?难道只有处于痛苦中,为离苦得乐我们才需要发愿吗?就如程路涵所讲,当我们由一个焦虑混乱的环境进入到相对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动不了了,没有需要发愿的理由,因为那样就很好,那样就已满足。其实这也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发愿,只是因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身心跋涉后我们的身体需要好好休息,又正如她所说,或许等她自己享受够了,就会需要新的突破。所以我们应毫不怀疑地相信生命生生不息的内在本质,相信人类向上不愿堕落不愿陷于机械性的心。
再讲讲忏悔,说到忏悔,只模糊地了解到在基督教中,“人生来是带有罪的——原罪”所以基督教徒们需要忏悔与救赎,借以洗去心灵上的种种罪恶,以求在新天地的永生长存。而对于我自身而言,觉得忏悔则是接纳自己,活出真我的第一步。因人有向上之心,故希望日日新,月月新,也正因为如此,也常落于与他人比较,追求完美之中,故悔常有,且常常是悔后又悔。所以忏悔的可贵在于悔后能忏,能原谅并接纳并不完美的自己,且身心合一地去向上行动。之前我一直认为人是可以修得完美,即达到圆满的境地的,但某次刘畅师姐的一席话,却让我懂得人不能达到完美,其大意“人总会有瑕疵,我们做的不是要把瑕疵消灭掉,而是需正视并接纳它的存在”,后来黄芊师姐站在医学的角度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正由于人的不完美,才会有阴阳,才会有生命的循环往复,不然的话纯阳则是神,纯阴则是魂”,而人就是在纯阳和纯阴之中修炼着,尝尽人世的辛酸苦辣与悲欢离合,最后走向从容与淡定,直至让生命那活泼、流畅而又有实体的光环照亮这真实的世界。
忏悔总是眼泪淌过后的平静与安然,而不是豪言壮语,更不是卑微、自责与痛苦。忏悔就是接受昨日种种的不好,而抛弃一切地投入到当下,认真地生活;忏悔就是允许人生有遗憾的存在,但此刻就尽情地让生命静静地流淌,没有滞涩,没有痛苦,没有急切;忏悔就是用自己内心的真爱去融化自己的冰园,然后用越来越强大的真爱去融化他人的冰园;忏悔就是诚然地接纳自己,让自己身心合一地毫不畏惧地向前踏步。
此外,程路涵还讲到了“弱弱地真”。其实这也是我在读书会和大家一起学习,特别是在梁老师的言行身教影响下总结出的人生该有的境界——第一人要学会主动地生活,勇敢地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二人要懂得把这种主动的机会让给他人,主动地选择被动,以帮助他人主动勇敢地生活。其实梁先生之前也多次提到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往往表现得比较弱,而这种人的弱不仅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真,更多的是因为心中充满真爱,愿对方能够在主动的角色中体验到主动勇敢生活时的快乐,体验到生命在敞开大门,肆意流淌时的酣畅淋漓。主动地选择被动,同时又全然地信任,这应该就是一种悲悯众生的大情怀吧。
最后,再讲讲修养,当今社会我们强调修养,或许更多的确实是一种没有底线的忍让和自我割舍,以求赢得他人的认可或暂时局势的平静,而直到最后发现自己忍受不了了则开始大肆抱怨,甚至拳头相向。梁先生说得很对,“修养不是一味往后退往后缩,要有底线,要挺然”。真正的修养应该是一种主动地被动与全然地信任,它充满最慈悲的爱与关怀,绝没有怯弱与自我割舍。
讲得有点多,也有点杂,若有不当之处,愿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第五篇:浅谈护士慎独修养 讲稿
浅谈护士慎独修养 讲稿
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我们的业务学习
今天下午由我来和大家一直探讨一下关于护士慎独精神。那么在开始之前呢 我想请大家先看一下这个。我们来自我评估一下是否曾经碰到过或者经历过同样的事情。
你可能会想:“这和我们今天的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接来下就请 大家带着 这个疑问 进入我们今天的讲课 相信听完之后,每个人心里会有自己的答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慎独的概念 什么是慎独? 慎独最早是 辞海里 现代医学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1泰国铢=0.1904人民币 100泰铢也就相当于19.4 这句“佛会知道”完全捅破了在无人时的“无人知晓”这层纸。只要你做了,就已经客观存在了。用“没有人知道”来欺骗自己是十分愚蠢的。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错误的、违法的行为,即使在暗处,也早晚会暴露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慎独有时也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回到我们的生活中,慎独更是必要的。
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使言善、行善、思善成为一种习惯,自觉地约束着自己的言行。
比如,过马路时,即使没有警察、没有车辆,红灯时也要阻止自己闯过去,那么这样一点点地坚持,慎独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进你的内心。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及时克服和纠正小缺点,小错误,把恶念遏制在萌芽状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意念之墙,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
慎独,是医护人员医德修养的崇高境界,也是检验医护人员医德修养高低的标准。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无论是对学业、前程,还是对时下、将来,慎独都是重要的。让我们把慎独当作一种信仰,当作人生的导航,让人生的航道越行越宽广!
护理工作特性
1、多数的情况下是单独工作 •
2、无人监督,工作弹性较大 •
3、靠道德修养和自律的信念 护士慎独修养的重要性 •
1、慎独修养与基础护理 •
(1)具有良好慎独修养的护士,才能将其做到“精、细、到位 ”。
•(2)精湛的技术与高尚的护理道德相结合,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并有效地减少 失误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
2、慎独修养与药物治疗及护理操作
•(1)安全合理地用药及操作过程的规范直接影响着药物的疗效。
3、慎独修养与急诊急救
•(1)急诊及危重患者病情紧急,处于极度的痛苦和深深的焦虑中,心理反应强烈而复杂,渴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
(2)护士稳定的情绪、高昂的工作热情、文明的语言和微笑的面容及熟练的操作技术,则起到良好的镇静和安慰作用,能减缓紧张的情绪和消除烦恼,从而配合抢救和护理 •
4、慎独修养与护士的心身健康
• 心地无私天地宽;• 问心有愧暗内疚
慎独修养的培养 • 他律: 即用一定的护理道德规范去调整、约束护理人员的行 为,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多项规章制度。• 加强技术理论培训,提高护士整体素质 • 加强护理工作质量检查力度,规范各项护理行为 • 加强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 • 自律:
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角色扮演,换位思考及民主评议;• 奖罚分明,树立典型;• 要用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个人行为,培养护理人员热爱护理事业和对护理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慎独”与“慎众”
• “慎众”的意思是指在一些人甚至多数人不按原则办事或违反原则时,自己能够坚持原则,保持理性的言行而不随波逐流,即不盲目“从众”。
“慎众”对护理工作的意义
• 护理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及操作原则的现象也很多,• 一方面由于护理工作繁琐、具体、紧张,有人认为按部就班 的做太麻烦,是浪费时间;
• 另一方面也是看到别人不按规定执行并没有受到处罚,也没有出现问题,并且许多时候都存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往往也会出现随大流的现象。慎独对药物治疗作用的影响
1.3.1 慎独与用药时间的准确性 根据药物代谢学原理,不同药物的血药浓度不同,半衰期也不相同。在抗生素的应用中,有的护士怎么省事怎么用,不考虑血药浓度,药物半衰期,提前加药,随意连瓶。静脉滴注每日2次的,个别护士诱导患者连瓶可少扎一针,患者一怕麻烦、二怕痛,往往把两次药连在一起输,这样严重影响了药物的治疗效果。
1.3.2 慎独与配药过程规范化 有的护士为图省事在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输液瓶塞,切割安瓿时省略了对瓶颈及砂轮的消毒,无形中造就了更多的药液微粒污染;有的用1付空针抽吸两种甚至多种药物而不注重配伍禁忌,认为不变色,不产生沉淀即可,严重降低了药物疗效,重者产生了毒性作用。
1.3.3 剂量不准,浪费较大 临床上用药剂量的正确性对药效地发挥有着重要的作用。剂量过小,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很容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则容易发生中毒反应而加重病情。有的护士责任心不强,没有耐心,不按操作规程配药,粉剂溶解不完全,抽吸不彻底,残余量较多;另外,静脉输液排气时,操作方法不当也会排出药液较多,造成药品的浪费,护士必须具备慎独修养,加强责任心,彻底融化药物,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小于1 ml的药物必须用1 ml的注射器抽吸。确保用药剂量的准确性,使药物发挥最大的疗效。
1.3.4 缺乏用药安全意识,不遵循用药原则 药物在体内充分发挥疗效,需要正确的给药途径、剂量、时间、方法等。有的护士缺乏责任心,不考虑药品的安全有效,往往影响了药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如静脉输液青霉素不现用现配;不根据药物和病情调节滴速,甘露醇30 min还滴不完,起不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有的护士机械执行医嘱,忽视了用药指导,致使有的患者口服铁剂,不知道用吸管,牙齿被腐蚀。给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痛苦。
1.3.5 慎独与用药途径 同一种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如硫酸镁口服可导泻,静脉滴注可降低血压,外敷可以减轻局部胀痛。护士应根据治疗目的,正确执行医嘱,选择正确的用药途径,保证药物正确发挥疗效。
护士有白衣天使之称,护理工作的属性要求护士有善良、美好、高尚的行为,而这些正是慎独道德修养所倡导的。它要求护士在独处时,自觉地抑制私欲,在别人看不到时做到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见时,应十分警惕。从隐蔽中体现其品质,从细微处显示其高尚的灵魂。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时时为患者着想,凡事择善而行。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在无人监督时严格按道德准则办事,使慎独成为护理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让医德原则和操作规范变成护士的内心信念。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慎独”呢?关键要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无人在场和有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微小邪恶的念头萌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善。
“慎独”离不开严格要求自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慎独自律、道德完善的体现。
护士只有具备了慎独修养,才能自觉地在“微”和“隐”上严格要求自己。使规章制度落在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对工作认真负责,观察病情不放过蛛丝马迹。与患者亲切交谈,观察患者的思想变化,了解饮食起居,为医生诊疗计划的制订、实施提供客观、翔实的资料,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护士有白衣天使之称,护理工作的属性要求护士有善良、美好、高尚的行为,而这些正是慎独道德修养所倡导的。它要求护士在独处时,自觉地抑制私欲,在别人看不到时做到十分谨慎;在别人听不见时,应十分警惕。从隐蔽中体现其品质,从细微处显示其高尚的灵魂。一名合格的护士必须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时时为患者着想,凡事择善而行。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在无人监督时严格按道德准则办事,使慎独成为护理工作中的自觉行为,让医德原则和操作规范变成护士的内心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