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我县自2001年5月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全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县工业强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皮革皮鞋、机械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对一、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工业总产值67.3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44,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3.75,全县技改企业达到358个,技改总投资5.6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基本政策方面,实施工业“七个一批”,整合工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来我县投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的用地政策方面,实行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优惠出让土地;在税费政策上按企业贡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给予优惠和扶持。
建立了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了璧山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企业家培训等。
完善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企业的奖励政策和加大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建立和实施重点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为发展工业经济、对发展重点产业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的政策支撑体系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另外在执行的力度上也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工业强县的全局意识不够
对整合“大工业”,缺乏整体意识,特别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全县上下认识高度一致、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在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上,不论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对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推进工、农、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坚持效益观念,强力推进“大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虽然我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支柱产业还是一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影响了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优势的发挥。
(二)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不畅。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信息传输手段较为传统和原始;县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三)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不论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特别是道路、城建、交通、环保、执法、案件执行、治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优化;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成为我县政令通行的梗阻,影响我县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大竞争”的创新
第二篇: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
我县自2001年5月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全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县工业强县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皮革皮鞋、机械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对一、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工业总产值67.3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44%,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3.75%,全县技改企业达到358个,技改总投资5.6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基本政策方面,实施工业“七个一批”,整合工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来我县投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的用地政策方面,实行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优惠出让土地;在税费政策上按企业贡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给予优惠和扶持。
建立了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了璧山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企业家培训等。
完善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企业的奖励政策和加大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建立和实施重点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为发展工业经济、对发展重点产业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的政策支撑体系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另外在执行的力度上也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工业强县的全局意识不够
对整合“大工业”,缺乏整体意识,特别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全县上下认识高度一致、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在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上,不论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对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推进工、农、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
坚持效益观念,强力推进“大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虽然我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支柱产业还是一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影响了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优势的发挥。
(二)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不畅。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信息传输手段较为传统和原始;县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三)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不论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特别是道路、城建、交通、环保、执法、案件执行、治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优化;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成为我县政令通行的梗阻,影响我县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大竞争”的创新精神还不够。首先是产业创新不够,传统行业、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其次是科技创新不够,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
不高;第三是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业链的需求;第四是市场创新不够,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经营创新等问题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第2页)。为此,我县应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尽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第2页)。
(一)建立和完善产业导向、扶持激励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为顺利实施我县工业强县战略,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激励优惠政策,为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产业发展导向政策
政府要通过出台产业发展导向方面的政策,吸引和引导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机构等优势项目到璧山来创业投资,以此推动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上档升级。一是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产业项目和产品的引进;二是培养、支持和发展高技术对我县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升级。
2.扶持政策
(1)尽快出台璧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规定,吸引县外企业到璧山投资兴业。
(2)认真贯彻我县《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决定》,落实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引导食品工业发展壮大,形成我县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我县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
(4)加快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形成璧山工业的“航空母舰”;对产品市场好、发展有前景的企业,要着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着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可以考虑在璧北地区建立“高新产业园区”或者特色工业园区,封闭运行和管理,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5)扶持和发展重点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要继续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要继续完善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实行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对享受重点骨干企业扶持政策的各类企业,适当提高入围标准,尝试采取2一3年调整标准的办法,对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6)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目前,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偏小,但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扶植、帮助它,给予一定优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着重注意培育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努力建设一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高、小而强的中小企业优势群体。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贯彻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7)扶持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我县无公害蔬菜、优质伏淡季水果、花卉苗木、禽兔等四大主导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持久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与此同时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以达到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8)积极引导产业聚集
扶优扶强,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积极引导,形成我县三大支柱产业的聚集。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增强园区孵化功能和辐射功能。按照产业的规划布局,大力提高园区建设的水平、档次和品位,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企业扩张、重庆退二进三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聚集的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以机械加工、皮鞋皮革、新型建材为特色的工业发展区域。
加快形成我县食品工业新的产业聚集。食品工业是工业带农业、富裕农民的重点产业。一方面,我县有以温氏集团和风味源公司为龙头的我县鸡和兔的规模养殖经济;另一方面,全县开始出现以食品加工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因而食品加工在我县是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程”,采用“订单农业”、“科技+公司(协会)+农户+市场”等多种模式做好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的研究、开发、实施。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优质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的深加工。以此综合形成我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整体聚集,力争形成璧山又一支柱产业。
3.激励政策
(1)继续执行和完善我县现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2)继续完善我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捆绑使用;重点加大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名牌奖励。
(3)完善对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企业的奖励政策,并认真落实兑现;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鉴外地经验,进行集团式招商和集团式扶持,对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实行重点倾斜。
(二)建立和完善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目前,在加入WTO的今天,各地在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上,基本上大
业链的需求。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入世”有利时机,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我县企业与国内的大企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并将研发成果产业化,推动我县工业产业升级;鼓励引导我县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
4.文化创新。政府要尽快在“工业强县”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有利于打造诚信、弘扬品牌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行为、企业标志等企业文化诸要素的创新,这样不但有利于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和品牌,而且有利于使市内外各界人士通过璧山各行业驰名品牌的传播来更好地了解璧山,来璧山旅游观光、参观访问、考察环境、投资创业、合作发展。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璧山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加快璧山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篇: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扎实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取得的基本成效我县自2001年5月开始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全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开始实现新的跨越,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增强,为推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过去的两年,我县工业强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建筑建材、皮革皮鞋、机械加工业)已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主体;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取得了新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重点工业企业;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得到加强;工业经济对一、三产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和优化。2002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1.4亿元,工业总产值67.3亿元,财政总收入2.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3.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在200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5.45,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7.44,财政总收入增长了1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了23.75,全县技改企业达到358个,技改总投资5.66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自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以来,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基本政策方面,实施工业“七个一批”,整合工业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来我县投资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在企业的用地政策方面,实行重点企业和龙头企业优惠出让土地;在税费政策上按企业贡献大小和科技含量高低给予优惠和扶持。
建立了激励政策体系。建立了璧山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创名牌奖励,企业家培训等。
完善对引进项目、技术、资金、企业的奖励政策和加大对乡镇、部门的考核奖惩力度。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改革用人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
建立和实施重点企业制度,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制定了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为发展工业经济、对发展重点产业作了很多努力,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我们的政策支撑体系本身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另外在执行的力度上也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施工业强县的全局意识不够
对整合“大工业”,缺乏整体意识,特别是全县各级各部门发展工业的积极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全县上下认识高度一致、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加快工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在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上,不论是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是对本地企业与外来投资企业的政策都需要认真的研究,并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推进工、农、商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方面的做得不够。
坚持效益观念,强力推进“大调整”的步伐还不快。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来,虽然我县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支柱产业还是一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很小,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国内知名的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很少,影响了产业的聚集和规模优势的发挥。
(二)政策服务于企业的力度有待加强
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企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不畅。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信息传输手段较为传统和原始;县委、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三)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
企业发展的综合环境需要进一步整治。不论是我们的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还做得不够,特别是道路、城建、交通、环保、执法、案件执行、治安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和优化;特别是一些部门的二级机构负责人和人员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成为我县政令通行的梗阻,影响我县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
(四)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积极参与“大竞争”的创
新精神还不够。首先是产业创新不够,传统行业、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其次是科技创新不够,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第三是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业链的需求;第四是市场创新不够,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经营创新等问题仍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为此,我县应在原有的政策基础上,尽快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县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产业导向、扶持激励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为顺利实施我县工业强县战略,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激励优惠政策,为我县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产业发展导向政策
政府要通过出台产业发展导向方面的政策,吸引和引导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机构等优势项目到璧山来创业投资,以此推动我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传统产业的上档升级。一是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产业项目和产品的引进;二是培养、支持和发展高技术对我县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改造和产品升级。
2.扶持政策
(1)尽快出台璧山县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规定,吸引县外企业到璧山投资兴业。
(2)认真贯彻我县《关于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决定》,落实配套的政策和措施,扶持、引导食品工业发展壮大,形成我县的又一大支柱产业。
(3)大力发展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制定我县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政策。
(4)加快发展特色工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工业企业,形成璧山工业的“航空母舰”;对产品市场好、发展有前景的企业,要着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着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可以考虑在璧北地区建立“高新产业园区”或者特色工业园区,封闭运行和管理,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
(5)扶持和发展重点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带动和支撑作用,要继续培植大企业,扶持优势企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要继续完善重点企业认定标准和优惠政策、重点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和乡镇企业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实行重点企业例会制度。对享受重点骨干企业扶持政策的各类企业,适当提高入围标准,尝试采取2一3年调整标准的办法,对重点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6)扶持和发展中小企业。目前,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偏小,但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扶植、帮助它,给予一定优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着重注意培育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努力建设一批小而精、小而新、小而高、小而强的中小企业优势群体。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贯彻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等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7)扶持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围绕我县无公害蔬菜、优质伏淡季水果、花卉苗木、禽兔等四大主导产业,制定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持久竞争力的优质品牌,与此同时强化工业、农业、商业的协调互动关系,不断延伸加工增值和转化链条,以达到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8)积极引导产业聚集
扶优扶强,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积极引导,形成我县三大支柱产业的聚集。坚持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快园区建设,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规模优势和区域特色,增强园区孵化功能和辐射功能。按照产业的规划布局,大力提高园区建设的水平、档次和品位,使之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企业扩张、重庆退二进三和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聚集的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以机械加工、皮鞋皮革、新型建材为特色的工业发展区域。
加快形成我县食品工业新的产业聚集。食品工业是工业带农业、富裕农民的重点产业。一方面,我县有以温氏集团和风味源公司为龙头的我县鸡和兔的规模养殖经济;另一方面,全县开始出现以食品加工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因而食品加工在我县是具有优势和潜力的产业。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程”,采用“订单农业”、“科技 公司(协会)农户 市场”等多种模式做好优势资源增值转化的研究、开发、实施。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以优质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工业,重点开发绿色食品的深加工。以此综合形成我县食品工业发展的整体聚集,力争形成璧山又一支柱产业。
3.激励政策
(1)继续执行和完善我县现有的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
(2)继续完善我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捆绑使用;重点加大对我县三大支柱产业、食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新产品开发进行贷款贴息,项目补助和名牌奖励。
(3)完善对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企业的奖励政策,并认真落实兑现;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鉴外地经验,进行集团式招商和集团式扶持,对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实行重点倾斜。
(二)建立和完善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目前,在加入WTO的今天,各地在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方面的政策制定上,基本上大同小异。因此,璧山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不能只靠制定优惠政策,而应在制定为企业服务方面的政策上下功夫,努力为我县工业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大环境。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识;增强为工业企业服务的全局意识。
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增强为企业的融资服务。
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过程中,我县通过大力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和壮大了机械加工、建筑建材、皮鞋皮革三大支柱产业。但是,这三大支柱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已成为我县广大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融资困难成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信用担保作为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人对商业银行作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所以,就我县目前的经济状况及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而言,构建我县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县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具体操作上,可以由财政出资进行组建,也可以结合组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行组建,实现担保资金增量放大,滚动发展,为我县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扶持和促进我县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2.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增强为企业的中介服务。
璧山县拥有三大支柱产业,其产值和生产规模均形成一定优势,但这三大产业均属于传统制造业,其技术含量不高,生产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资源浪费较大,总体经济效益较低。这些都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立正好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双方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必定会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为了加快璧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应尽快在我县建立璧山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心作为背靠政府,面向社会的中介服务机构,将充分利用其政策、人才、信息优势,紧紧围绕我县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积极组织社会科技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供有效服务,推动企业的发展。
3.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为企业的信息服务。
由于我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低。对国家产业发展、前沿科技、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等政策和信息不能全面及时的获得。特别是政府出台发展工业的相关政策,企业获得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因此,政府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应努力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增强为企业的信息化服务。
(1)尽快完成广电综合信息网硬件建设,运行政府公众信息网。
为保证我县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加快改善我县投资环境的步伐,加强璧山对外宣传力度,提高璧山县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对外整体形象。当前,要在不断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的基础上,把“党政上网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把全县乡镇和全县境内的大中型企业纳入该网络中,逐步开展科技含量较高的多功能数据开发,完成宽带综合信息网建设。运行政府公众信息网,以达到政务公开、改善政府服务职能、接受公众监督等目的。
(2)建立文件超市
建立文件超市,是积极实践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质性举措,是显示政府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的决心和信心。它对于促进各级行政机关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务透明度、推进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县应立足县情,借鉴重庆市及其他地方政务公开的办法,一是在璧山县人民政府网站上,将可以公开的、涉及各行各业、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文件、政策法规以政府公报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塑造和维护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令畅通、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更加充满活力,成为联系全社会的纽带和桥梁。为我县顺利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政府机
关,专辟区域,陈列各类政策性文件,向社会开放,有利于政令畅通和信息的公开。
4.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服务。
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普遍缺乏技术人才。要想让我县企业发展壮大,形成规模。引进企业能够在我县顺利发展。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我县人才战略,为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通过逐步建立我县相关部门领导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联系制度;建立目标明确、有效激励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建立方式灵活、来去自由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适度倾斜、特殊对待的重点人才保障机制;建立绩效优先、体现价值的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门类齐全、协调配套的人才服务机制。为企业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胆创新,支持、鼓励优秀人才搞实体,建立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政策支撑体系。培养、造就为璧山工业经济创业献身的人才队伍。扩大我县“人才发展基金”的规模,加大引进人才和科技人才继续培养的力度,认真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规划,为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5.采取措施,为企业发展服务。
(1)营销服务。营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要树立帮助他们,就是发展璧山的观念。政府要认真采取相关措施,帮助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帮助出口企业争取出口配额,帮助企业解决新产品的市场开拓等问题。帮助、指导他们建立新的营销机制和网络,巩固老市场,开辟新客户,联紧企业供求链条,加快产品变现速度,实现企业产品与竞争市场的最佳结合。
(2)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作为我县工业支柱产业,大多没有或很少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因此,政府应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专门研究和制定工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以此推进我县工业强县战略的发展。
当前,政府要积极推动我县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方式系统化为主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进度,大力发展以皮鞋皮革、机械加工、建筑建材为重点的电子商务,进行互联网网上交易,创造新型销售渠道和销售方式。
目前,正在我县西部鞋都建设鞋业网络化企业。用信息技术带动璧山鞋业跨越式发展,联合打造璧山鞋业品牌,提高中国西部鞋都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整体提升璧山鞋业对外竞争实力。逐步推进建筑建材、机械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加快以CAD、CIM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提升。通过培育和遴选一批企业信息化的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动全县信息化工程加快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环境包括硬软两个方面。实施工业强县,需要建立和完善环境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以此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投资环境、创业环境等。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业企业发展硬环境。当前,要在继续加快以交通、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我县园区建设。政府要认真制定全县园区规划,加快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和园区办规程,加快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开发和市特色园区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选好一批项目和企业入驻园区。
2.加强软环境建设。
当前,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还做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部门执法、案件执行、治安、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个别吃、拿、卡、要,不文明执法等现象还存在,影响我县发展环境的优化。因此,在巩固原有基础的同时,应加大完善我县工业企业发展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力度。
(1)继续深化“十个一批”综合整治措施,下大力气抓好投资环境整治和市场经济秩序整顿,增加为企业服务意识,使政策在动态中保持最优,服务在建设中达到最佳。
(2)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对等参与、有序竞争、依法办事的公平环境。要对本地和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坚决打破一切影响企业发展的障碍.在全县形成尊重企业家的氛围,真正做到使他们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进一步调动企业业主参与全县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强化保障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4)要高度重视县属企业与红宇、青山、大江公司等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要牢固树立“支持他们就是发展自己”的新观点,在发展中甘当“配角”,在服务上当好“主角”,不断加强协作和交流。
(5)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大厅的服务功能,增加服务内容,加大政府部门服务能力。逐步推行政府网上办公、网上办事,整合资源,信息共享。让大家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足不出户,完成事务的办理。如:网上电子报税,电话报税,网上填报各种表格、网上申请等等。
(6)强化我县工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的督查督办力度,每年由县督查室牵头,对全县涉及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系统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政令不畅和不顾大局的问题。
(7)建设好工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我县司法服务体系要围绕工业发展的大局,形成法律服务平台;重点是公安部门整治好治安环境,县法院加快案件审判速度,加大案件执行力度,真正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四)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随着中国加入WTO,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将更加开放。因此,我县经济要想在渝西经济走廊各区县乃至全市走在前列,就要在严重制约我县工业发展的观念、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狠抓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
1.观念创新。全县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机关干部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觉服从、服务于工业强县战略的意识,强化创新思维、大胆突破的发展意识,以观念创新激发发展思路的创新,以发展思路的创新开创我县工业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的新突破与新局面。
2.产业创新。目前,我县产业创新不够,虽然我县三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多数属于传统的制造业,技术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因此,政府应出台政策,积极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优化我县产业结构,提高我县工业的整体素质。
3.技术创新。目前,我县企业普遍技术创新不够,部分产业、企业装备落后,生产手段跟不上大工业产业链的需求。而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政府要充分利用“入世”有利时机,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我县企业与国内的大企业、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并将研发成果产业化,推动我县工业产业升级;鼓励引导我县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重点项目,优势企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
4.文化创新。政府要尽快在“工业强县”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有利于打造诚信、弘扬品牌的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行为、企业标志等企业文化诸要素的创新,这样不但有利于做大做强自己的企业和品牌,而且有利于使市内外各界人士通过璧山各行业驰名品牌的传播来更好地了解璧山,来璧山旅游观光、参观访问、考察环境、投资创业、合作发展。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璧山实现“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加快璧山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第四篇: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支撑体系
江门市工业产业布局与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土地支撑体系
1、积极盘活闲置土地
一方面要重点抓好应动未动项目的督查,继续落实项目推进承诺书、履约保证金等制度,并加强项目开工各关节点的监测。另一方面是深化措施抓调整,盘活“闲置”、“半闲置”土地资源。
2、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
加强城镇闲散用地整合,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重点加快城中村和城中厂的改造,研究和推广各类建设节地技术和模式,促进各项建设节约集约用地。
3、坚持土地向园区、重点项目集中
通过调整和优化工业用地布局,坚持土地使用指标向园区集中,将有限的土地利用指标用于重点园区的建设,控制一般镇级工业园和零星工业用地,引导新建和升级企业进入工业园区,同时减少核心城区的工业用地供应量。
4、努力争取和扩展工业用地供应量
一是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二是积极争取工业用地指标;三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四是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保障我市工业用地占用耕地实现占补平衡。
5、优化新增用地配置效率
新增建设用地要优先保证江门现有8大主导工业的用地需求,尤其要优先保证轨道交通、绿色光源、核电工业等今后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工业和产品的用地需求。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引进、不立项、不供地或少供地,鼓励零用地招商;对零星项目不单独供地,项目必须进入园区,集中使用。
6、实行保障工业用地的激励政策。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优先满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建设用地报批快、供地率高的市、区和开发区(园区),对节约集约用地效果好的市、区和开发区(园区),给予一定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奖励。对建设用地报批慢、供地率低、节约集约用地效果差的市、区和开发区(园区),削减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
7、加强土地交易管理。
圈地、炒卖土地等违法行为会严重破坏土地市场秩序,必须加强土地交易管理,坚决打击炒卖土地等违法行为。
8、保障农民合法土地权益。
各级干部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依法依规用地,保障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国家、集体、开发商利益与维护农民利益的关系,特别是对征地农民的利益,保证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9、科学考核领导干部政绩
积极探索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考核体系来考核地方领导,使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防止靠大量出让土地来换取短时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
(二)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公路方面。加强江门与外部地区的道路联系,尤其要加强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对接;加强与港珠澳大桥的对接,进一步拉近与深圳、香港等城市的距离,增强与深港经济圈的密切联系。加快完善环城快速干道的规划布局,合理优化江门区域内的交通网络布局,加快城市路网和对外路网的统筹协调。在工业布局发展规划中,要加强工业集中发展区之间的道路交通,改造部分道路状况差、等级低的现状。
2、铁路方面。加快推进广珠铁路、西部沿海铁路、南沙疏港铁路和城际轨道建设,做好其在江门境内的规划延伸以及和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重点服务好银州湖、广海湾和滨江工业集聚区等产业发展区域,形成珠三角西翼交通枢纽。
3、港口建设配套体系方面。重点建设江门港区、新会港区、台山港区、开平港区、恩平港区和鹤山港区等六大港区。建议按经济区域重新划分港区,进一步理顺6大港区内部和对外的关系,特别是协调与珠三角其他港口的关系,引进这些大港口来江门投资和管理。
4、空运方面。在江门市规划重点建设的银洲湖物流基地、西江国际物流园区、江沙工业走廊物流园区、台山广海物流园区、鹤山物流园区等区域,选择部分区域力争试点虚拟空港模式。
(三)水电支撑体系
1、沿富裕地区边产业带。通过修建污水处理厂、严格治理企业违法排污等措施来保持西江水质,扩建西江水厂、鹤山第二供水厂,提高对于沿江工业企业的供水能力。
2、沿路边产业带。鹤山市缺水严重,要做好中、远期的引水规划;恩平市水资源最丰富,目前工业用水和其他用水量最小,能够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承接省内产业转移的需要,关键问题是要加强污水处理建设力度。
3、沿海边产业带。通过对银洲湖9个月的淡水期、水库淡水资源、西江水源、地下水等不同水源有机结合,提高银洲湖区域的淡水保证率,通过扩大现有双水、崖门、古兜等库容较大的区域蓄淡规模来改善供水条件。以北峰山、潭江、大隆洞水库为三大主水源,各镇管网相互连通,通过实施 “南水北调”、“北水南调”工程保证供水安全。
4、在电网布局规划中,要预测工业和整体用电的需求量,重点考虑各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中工业和整体用电需求,优化电网结构,保证用电安全。
(四)环境保护支撑体系
1、水污染防治。在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前提下,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区,同时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削减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2、大气污染防治。首先,实施能源结构调整和改造。其次,加强重点大气污染源监控。第三,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最后,控制可吸入颗粒物与扬尘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规范化的原则来加强对固体废物的处理。
4、推进工业园区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通过园区规划(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以环境容量为依据,设定各个园区环保准入门槛,合理规划各个园区适合发展的产业以及符合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发展规模。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按照技术特点和产业上下游的关系等,利用循环经济模式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环保产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生态化改造。以银洲湖纸业基地和双水拆船基地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五)投融资支撑体系
1、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大力激活民间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增加地方金融供给,加大对企业融资担保的支持,推动大项目通过股权证券化融资或租赁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将促进现有企业增资扩产和重点企业境内外上市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途径。
2、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争取更多的公司上市;整合现有上市公司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引入和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3、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和招商方式,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重头戏”,对各市、区进行分类指导,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一是“左接广佛、右联珠中”,主动承接广佛都市圈辐射,鹤山主要承接南海产业转移,蓬江主要承接顺德的智能家电等产业转移。二是主动承接国内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梯度升级转移,在对央企、龙头民企、世界500强企业招商上有新突破。三是在推进海洋经济大发展上有新突破。
(六)政府服务支撑体系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整合行政资源,进一步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做好蓬江、江海两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大部制改革。加强对市高新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突出建立倒逼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工作实效,提高实现目标任务的执行力。
2、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借助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3、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对项目审批程序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建立健全项目引进评估与考核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招商项目信息共享等招商引资机制。
(七)科教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1、全面提升主导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加快建设地区重大创新公共平台,加快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工程。
2、加强科技孵化器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加快发展各类综合型、专业型科技孵化器,建设大学科技园、火炬创新创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江门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专业化开放式平台和若干个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江门市工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保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江门市的工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保障;落实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各项政策,重点培育和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领军人才和创新科技团队。
第五篇:完善政策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政策支持的完善
由于农业的弱质性以及农户分散、收入水平低、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普遍面临着风险大、成本高和收益低的经营困境,急需完善相应的政府支持政策。
(一)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财税政策支持主要通过财政贴息、不良贷款财政核销、财政奖励、金融基础设施费用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手段增加村镇银行的财务收入,以补偿村镇银行业务经营成本,从而激励村镇银行积极开展涉农业务。目前,在现有优惠政策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涉农贷款比重不同,应实施不同的税收减免政策和补贴政策;同时,对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应实行免税政策。
(二)实行差别的货币监管政策
差别的货币监管政策主要通过对村镇银行实行差别的存款利率政策、差别的贷款利率政策、差别再贴现率政策、差别再贷款利率政策、差别监管政策以及发行债券方面的优惠政策等,以增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提高信贷资产收益率和回收率,降低村镇的融资成本和信贷风险。目前,应把央行的支农再贷款政策的覆盖面扩大到村镇银行,并积极开展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债券融资业务试点,以解决村镇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制约。
(三)建立多层次的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信用体系等能够降低或分散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信贷风险的制度和机制。现阶段,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健全,农村可用于抵押品稀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村借贷一旦遭遇风险,基本由放贷者承担,这是村镇银行服务“三农”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尽快完善多层次的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当前,应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对农村担保品的法律规定,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村征信系统建设,降低村镇银行涉农信贷的系统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