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6管理会计

时间:2019-05-12 22:2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11-26管理会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11-26管理会计》。

第一篇:2012-11-26管理会计

1.企业上年收入为2000万元,利润为300万元,预计下年度销售收入将增加100万元,销售利润率保持不变,则日标利润为(A)A.315万元 B.300万元 C.400万元D.无法确定

2.已知上年利润为10万元,下一年杠杆系数为1.4,销售量变动率为15%,则下一年利润数为(D)A.12.5万元B.15万元C.14万元D.12.1万

3.将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所采用的分类标志是(B)A.成本目标B.成本性态C.成本的可辨认性D.成本的经济用途

4.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的有(A、B)A.固定成本总额B.单位变动成本C.变动成本总D.总成本E.单位固定成本

5.由于某项决策引起的需要动用本金现金、承兑票汇、有价证券等流动资产的成本是(B)A.边际成本B.付现成本C.机会成本D.重置成本

6.下列项目中,只能在发生当期予以补偿,不可能延递到下期限成本是(A)A.期间成本B.直接成本C.间接成本D.产品成本

7.单价单独变动时,会使安全边际(B)A.不一定变动B.同方向变动C.反方向变动D.不变

8.在长期投资决策评价中,属于辅助指标的是(D)A.净现值率B.内部收益率C.净现值D.投资利润率 9贡献边际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A、C、D)A.1-变动成本率B.固定成本/保本销售量C.贡献边际/销售收入D.固定成本/保本销售额

10.下列应计入制造成本的是(A)A.制造费用B.办公费C.销售人员的工资D.广告费

11.企业每年需要对部件18000件,外购价格每件15元。该企业现有的生产车间有剩余生产,可加工该部件,加工成本资料如下:直接材料6元,直接人工4.5元,变动制造费用3元,(C)A.自制或外购B.以上者都行C.自制D.外购

12.经营杠杆系数等于1,说明(B)A.固定成本小于0B.固定成本等于0C.固定成本大于0D.与固定成本无关

13.变动成本具有的特征是(B、E)A.变动成本总额的不变性B.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C.单位变动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D.变动成本总额的不变性E.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

14.下列关于变动成本描述正确的是(B)A.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反比例变化B.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而固定不变C.以上说法都不正确D.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化而成反正例变化

15.当相关系数R等于+1时,表明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是(C)A.基本无关B.完全无关C.完全正相关

D.基本正相关

16.下列各项中,能反映变动成本法局限性的说法是(B)A.导致企业盲目生产B.不符合传统的成本观念

C.不利于短期决策D.不利于成本控制

17.经典的职业规划的理论有GinsBerg,GinsBurg,AxelreD AnD HermA理论,它认为影响(A、B、D、E)

A.个人价值B.真实需要C.社会需求D.情感因素E.教育因素

18.下列各项中,属无关成本的是(A)A.沉没成本B.专属成本C.机会成本D.增量成本

19.按照管理会计的解释,成本的相关性是指(A)A.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成本特性B.与归集对象有关的成本特性C.与资产价值有关的成本特性D.与控制标准有关的成本特性

20.下列各项中,能够同时影响保本点、保利点及保净利点的因素为(B、C、D)A.目标利润B.贡献边际率C.固定成本总额D.单位贡献边际

21.标准成本制度的重点是(B)A.成本控制B.成本差异的计算分析C.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D.标准成本的制定

22.下列成本项目中,(B、C、E)是酌量性固定成本。A.管理人员工资B.广告费C.职工培训费D.房屋租金E.新产品开发费

23.销售收入为20万元,贡献边际率为60%,其变动成本总额为(A)万元A.8B.16C.12D.4

24.如果本期销售量比上期销售量增加,其它条件不变,则可断定变动成本法计算的本期营业利润(A)A.一定大于上期B.可能等于上期C.一定等于上期D.应当小于上期

25.理财师在制定详尽的退休规划之前,需要比较客户退休后的资金需求和退休后的(A、B、C、D、E)

A.社会保障B.企业年金C.兼职工作收入D.商业保险E.投资收益

26.用现值法判断方案是否可行,则(A)A.净现值大于0可行B.净现值小于0可行C.净现值=0可行D.净现值为负数可行

27.成本性态分析最终将全部成本区分为(B、D)A.半变动成本B.变动成本C.半固定成本D.固定成本E.混合成本

28.在财务会计中,应当将销售费用归属于下列各项中的(D)A.加工成本B.主要成本C.制造费用D.非生

产成本

29.产品的销售收入超过其变动成本的金额称为(B)A.安全边际B.边际贡献C.保本点D.边际贡献率

30.在一般情况下,若销售量不变,期末存货量等于期初存货量,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净现值(A)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A.无关系B.大于C.等于D.小于

31.在管理会计中。陕义相关范围是指(D)A.市场容量变动范围B.成本的变动范围C.时间的变动范围D.业务量的变动范围

32.根据现有生产技术水平,正常的生产能力,以有效经营条件为基础而制定的标准成本是(C)A.基本标准成本B.、标准成本C.正常标准成本D.理想标准成本

33.本量利分析基本内容有(B、C)A.利润分析B.安全性分析C.保本点分析D.成本分析

34.一般来说,计件工资制下的直接人工费属于(A)A.变动成本B.半变动成本C.混合成本D.固定成本

34.阶梯式混合成本又可称为(C)A.半变动成本B.延期变动成本C.半固定成本D.曲线式成本

35.由于相关范围的存在,使得成本性态具有以下特点,即(B、D、E)A.不变性B.暂时性C.正比例变动性D.相对性E.可转化性

36.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C)A.制造成本B.生产成本C.变动成本D.变动生产成本

37.在计算保本量和保利量时,有关公式的分母是(D)A.固定成本B.单位变动成本C.贡献边际率D.单位贡献边际

38.在应用高低点法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时,选择高点坐标的依据是(C)A.最高的业务量或最高的成本B.最高的成本C.最高的业务量和最高的成本D.最高的业务量

39.在应用回归直线法时,只有当相关系数复合以下条件之一才能继续计算回归(B、E)

A.r=-1B..r=+1C.r=0D.r为任意值 E.r→=1

40.下列各项中,一般应纳入变动成本的有(B、C、D)A.临时发生的职工培训费B.单独核算的包装物成本

C.按产量法计提的折旧D.直接材料E.职工的工资

41.张先生今年58岁,打算后年退休,退休前的收益率为10%,针对张先生的目前状况(B、C、D、E)A.提高退休后期望收益率,选择股票投资B.应尽制定买健康保险计划C.定期定额投资,1/3小于盘股票基金,1/3大于盘股票基金1/3于长期债券基金D.定期定额投资,选择1-2只管理良好的平衡型基金E.适当降低期望收益率,做较为稳健的投资

42.安全边际率=(B、D)A.保本销售量/实际销售量B.安全边际额/实际销售额C.保本销售额/实际销售额

D.安全边际量/实际销售量

43.下列各项中,属于未来成本的有(B、C)A.固定成本B.责任成本C.预算成本D.标准成本E.变动成本

44.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是(A、B、C、D)A.成本性态分析假设B.变动成本法假设C.产销平衡和品种结构不变假设D.相关范围及线性假设

45.客户之所以需要将自己的钱通过受托人的安养信托机制进行管理,是因为客户(A、B、E)A.客户预先安排好资金管理运用方式,以防将来行为能力退化,不能够管理财产B.客户在特定领域非常专业,但对于投资理财却不十分了解,退休理财却把资金越理越少,不擅长管理财主C.客户不了解资产的性质和如何配置D.客户不能以个人身份进行独立投资E.客户为钱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只想过悠闲生活,不想再为钱烦恼,不愿管理财产

46.下列关于管理会计说法正确的是(A、C、D)A.采用会计的、统计的和数学的方法B.主要是满足企业外部管理的需要C.会计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D.不求精确,只计算近似值

47.按上题的案例,假定高先生退休前的年收益为6%,关于高先生退休时的退休基金(A、D)A.经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的规模为B.在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的规模时,应采用先付年金法C.经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的规模为D.在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的规模时,应采用后付年金法E.经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的规模为

48.某企业在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需要对混合成本进行分解,据此可以断定,该企业(B)A.同步分析程序B.多步分析程序C.回归直线法D.高低点法

49.通常客户的退休后的资金需求与客户退休收入的预测之间会存在差距,理财(A、B、D、E)A.参加额外的商业保险计划B.延长工作年限C.增加必要消费支出D.进行更多高收益率的投资E.提高储蓄的比例

50.企业每月固定成本1000元,单价10元,计划销售量600件,欲实现目标利润800元,变动成本为(B)元A.8B.7C.10D.9

51.以下属于半变动成本的有(A、B、C)A.煤气费B.电话C.水电费D.工资费E.折旧费

52.下列因素单独变动时,不对保利点产生影响的是(A)A.销售量B.目标利润C.成本水平D.单价

53.固定成本具有的特征是(A、E)A.单位固定成本的反比例变动性B.固定成本的正比例变动性C.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性D.单位固定成本的不变性E.固定成本总额的不变性

54.历史资料分析法具体包括的方法有(A、B、E)A.高低点法B.回归直线法C.定量法D.阶梯法E.散布图

55.下列应计入期间成本的是(D)A.直接材料B.直接人工C.制造费用D.管理费用

56.高先生今年35岁,打算65岁退休,考虑到通货澎涨,他退休后每年生活费需要(B、E)A.在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必需达到的规模时,应采用后付年金法B.经估算高先生65岁退休基金必需达到的规模为C.经估算高先生65岁退休基金必需达到的规模为D.经估算高先生65岁退休基金必需达到的规模为E.在估算高先生65岁时退休基金必需达到的规模时,应采用先付年金法

57.为了遵循“保证给付的资金满足基本支出,报酬较高的其它投资满足生活品质”,需(B、C、D)A.股票B.个人商业保险C.企业年金D.基本养老保险E.风险投资

58.通常客户在退休时的退休基金达不到退休后的资金需求,从而产生一定的资金(A、B、C、D、E)A.延长工作年限B.减少退休花销C.提高储蓄比例D.增加定期退休基金的投入E.进行高收益率的投资

59.在我国,下列成本项目属于固定成本的是(B、C、D)A.材料费B.广告费C.保险费D.按平均年限计提的折旧费E.生产工人工资

60.社会认识职业理论假设职业选择被个人发展的信念所影响,并通过以下四个主要渠道(A、C、D、E)

A.个人成就B.个人职业选择C.生理壮态和反应D.替代学习E.社会同化

61.某人希望连续5年内的每年年末从银行取款5000元,银行年利率为5%,问此人第一年一次存入多少钱,此题要用到(C)A.得利终值系数B.年金终值系数C.年金现值系数D.得利现值系数

62.成本按其核算的目标分类为(B、C、E)A.历史成本B.业务成本C.责任成本D.未来成本E.质量成本

63.现代企业会计分为两大分支,一是财务会计,二是(A)A.管理会计B.责任会计C.成本会计D.预算会计

64.为排除业务量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会计中,反映变支动成本水平的指标一般是指(A)A.单位变动成本

B.变动成本的总额与单位额C.变动成本率D.变动成本总额

65.我国目前的企业年金计划均实行确定缴费计划(DC计划),(B、D、E)是退休时个人财产?A.社会统筹B.企业缴费C.统筹账户D.个人缴费E投资收益

66.Super理论虽然为职业选择的专业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随着职业选择理论的不同(B、C、D)A.年龄B.不同种族C.贫穷D.妇女E.国别

67.理财规划师在建立退休养老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建议养老计划的客户必须遵循(A、B、C、D、E)A.退休基金使用的收益化原则B.谨慎性原则C.及早规划原则D.保证给付的资金满足基本支出,报酬较高的其它投资满足生活品质支出原则E.弹性化原则

68.与生产数量没有直接关系,而与批次成正比的成本是(B)A.单位储存成本B.调整准备成本C.缺货成本D.储存成本

69.从保本图得知(A、C)A.实际销售量超过保本点销售量部分即是安全边际B.销售量一定的情况下,保本点越高,盈利区越大C.安全边际越大,盈利面积越大D.保本点右边,成本大于收入,是亏损区

70.DonALD Super创建了一种具有六阶段的职业选择理论,以下属于这六阶段的是(A、B、C、D、E)A.明细化阶段B.确定阶段C.实施阶段D.巩固阶段E.退休准备阶段

71.在不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前提下,采取降低固定成本总额的措施通常是指降低(C)A.单位固定成本

B.半固定成本C.酌量性固定成本D.约束性固定成本

72.在变动成本下,销售收入减变动成本等于(C)A.税前利润B.税后利润C.贡献边际D.销售毛利

73.在历史资料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方法中,计算结果最为精确的方法是(A)A.回归直线法B.直接分析法

C.高低点法D.散布图法

74.社会认识职业理论产生于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理论,并试图说明文化、性别的是(A、B、E)A.布朗B.HACkettC.GinsBergD.霍伦E.兰特

75.一般而言,为了满足客户退休后的年平均收益率,理财师可以建议其购买(A、C、E)A.货币市场基金

B.股票C.短期国债D.偏短型基金E.长期债券

76.在管理会计中,单一方案决策又称为(D)A.组合方案决策B.互斥方案决策C.排除方案决策D.接受或拒绝方案决策

77.业务预算具体包括(A、B、D)A.生产预算B.制造费用预算C.现金预算D.销售预算

78.任何一项退休养老规划都必须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此指(A、B、C、D、E)A.性别差异B.退休时间C.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D.人口结构E.经济运行周期

79.预测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A.成本预测B.利润预测C.销售预测D.资金需要量预测

80.理财规划师在建立退休养老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建议养老计划的的客户必须遵循(A、C)A.由于所在工作单位近期效益不佳,导致收入水平下降,可以对不确定的收入采取保守型预测B.退休养老规划准备的早,可以使资金的使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退休养老规划的制定,应当视个人的身心需求和实践能力而定D.对于报酬较高的其它投资,将其用于提高生活品质的支出E.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进行早期的强制性储蓄是非常必要的81.企业年金是养老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得到迅速的发展完善,以(A、E)A.W企业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B.所有企业都要必须建立企业年金计划C.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缺一不可D.企业可以选择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之一建立E.效益良好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82.理财规划师为客户进行退休养老规划的时候应当遵循保证给付的资金满足基本(A、B、D)A.企业年金

B.个人商业保险C.企业分红D.基本养老保险E.基金分红

83.现金预算包括(A、B、C、D)A.资金的筹集和运用B.现金多余或不足C.现金收入D.现金支出

84.在管理会计中,陕义相关范围是指(B)A.时间的变动范围B.业务量的变动范围C.市场容量的变动范围D.成本的变动范围

85.理财师在为客户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进行的SWOT分析包括(A、B、D、E)A.挑战B.优势C.潜力

D.机遇E.劣势

86.在应用历史资料分析法进行成本形态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A,然后才能计算出B的(A)A.散布图法

B.回归直线法C.高低点法D.直接分析法

87.约翰?霍伦的理论是建立在他称之为人生定位这一概念的基础之上的,在他的理论中(B、C、D、E)

A.人是理性的经济人B.人们寻找着能锻炼自己的技术和能力的环境,表现他们的观点和价值,并承担合理的问题和角色C.同时也存在着六种相对应的环境模型:现实型、钻研型、艺术型、社会型、冒险型和传统型D.在我们的文化中,人可以被归类为:现实型、钻研型、艺术型、社会型、冒险型和传统型中的一种E.个性和环境决定行为

88.单耗相对稳定的外购零部件成本属于(B)A.约束性固定成本B.技术性变动成本C.约束性变动成本D.酌量性固定成本

89.在HollAnD的职业象征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在这此假设中,可以将人类归于(A、C、D)A.冒险型和传统型B.社会型和职业型C.现实型和钻研型D.艺术型和社会型E.进取型和积极型

90.对公司效益良好,于今年成立了企业年金理事会,开始企业年金计划,并分别(A、B、E)A.该企业年金计划中的管理人是基金管理公司B.该企业年金计划中的委托人是该家公司C.该企业年金计划中的受托人是基金管理公司D.该企业年金计划中的委托人是企业年金理事会E.该企业年金计划中的受托人是企业年金理事会

91.下列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的是(C、D)A.广告费B.职工培训费C.管理人员工资D.固定资产折旧

92.作为客户财富管家的理财规划师,不仅要帮助客户管理财富,还要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A、B、C、E)A.职业成长B.退休计划C.职业定位D.资产投资E.更换工作

93.大众公司生产的A产品,每件售价120元,每件变动成本80元,固定成本总额30000元,业务量2000件。则保本点的销售量为(B)A.900件B.750件C.800件D.600件

94.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起源于人的幼年,结束于青年期限,而现实中(A、B、D)A.具体化阶段B.实施阶段C.试验阶段D.探索阶段E.幻想阶段

95.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有(A、B、C、D、E)A.散步图法B.直接分析法C.高低点法D.技术测定法E.历史资料分析法

96.标准成本控制系统的内容包括(A、B、C)A.成本差异的计算方式B.标准成本的制定C.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D.标准成本的执行

97.在其它因素不变时,固定成本减少,保本点(D)A.不变B.不一定变C.升高D.降低

98.为排除业务量因素的影响,在管理会计中,反映变动成本水平的指标一般是指(D)A.变动成本的总额与单位额B.变动成本总额C.单位变动成本D.变动成本率

第二篇:管理会计

第二章成本性态分析

教学要求

掌握账户分析法、高低点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分析过程;

理解成本的含义及分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中成本的不同定义,根据不同决策目的提出的不同成本分类方法;成本性态的含义;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及分类;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特点和相关范围;

了解历史资料分析法(包括高低点法、散点图法和回归直线法)、技术分析法、账户分析法、合同确认法和散点图法的分析过程;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教学重点

根据不同决策目的提出的不同成本分类方法,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和分类,历史资料分析法(包括高低点法、散点图法和回归直线法)、技术分析法、合同认定法和散点图法的分析过程。

教学难点

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的含义和分类,账户分析法、高低点法和直线回归法的分析过程。

课时安排

本章安排3课时。

教学大纲

成本性态,可以揭示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使企业进行最优管理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绩效。

第一节成本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管理会计中成本的含义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成本是由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的价值和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组成。

现代西方财务会计学的理论认为,成本是企业为了获取某项资产或达到一定目的而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牺牲。

我国传统会计把产品成本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为生产一定产品所支出的费用总和。

从管理会计角度看,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

美国会计学会曾在1951年给出了一个较广泛意义上的成本定义:“成本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牺牲。”

1.不同目的具有不同的成本分类

管理会计中成本分类确定的中心思想是:“针对特定的决策需要确定特定的成本对象、计算特定内涵的成本。”同一项成本费用在不同目的中会有不同的归类。例如,生产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在会计核算中属于生产成本,在成本性态分析中又是变动成本,在决策分析中会被确定为是相关成本或是无关成本,在业绩评价中要归类于可控成本或不可控成本,等等。

3.采用广义的成本观念

广义的成本观念是管理会计全面、全过程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

二、成本的分类

不同的决策目的决定了不同的信息需求。企业管理当局决策的多样化直接导致了成本信息的多样化,即“不同目标,不同成本”。

除了最常用的按经济职能和成本性态对成本分类外,还可按成本与决策的关系把成本分为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按可控性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等等。

(一)按经济职能分类

财务会计中广泛采用的成本分类方法,是按其经济职能划分为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

1.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也称生产成本,是指为制造(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支出,根据其具体的经济用途可分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三个子成本项目。

2.期间成本

根据经济职能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同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有直接联系作为分类标准的。如果是直接形成产品或服务本身价值的支出,那么就是制造成本,而与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本身价值无关的支出则是期间费用。

(二)按成本性态分类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业务量(产量、工时等)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与业务量协同变动关系的不同,成本可以分为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由于本章第二节对成本性态分析将有进一步的讨论,所以这里仅给出成本性态的定义。

(三)按成本追溯到成本对象的方式分类

成本对象即成本归集分配的最终承受体,它不仅仅限于某种产品或服务,还可以是某个部门、某条生产线等。按追溯到成本对象的方式不同,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划分直接和间接的标准是相应的成本能否准确地直接归结到某一特定产品上。在简单的生产流程中,生产的产品较容易归集成本,所以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和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比较容易区分。随着生产经营流程的不断改进,成本核算体系的不断进化,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划分越发困难。

(四)按决策相关性分类

按费用的发生是否与所决策的问题相关联,成本可以划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1.相关成本

2.非相关成本

(五)按成本的可控性分类

按费用的发生能否为考核对象(责任中心)所控制,成本可以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成本的可控性是指责任单位对其成本的发生是否可以控制,即在事先预计并落实责任,在事中施加影响以及在事后进行考核。

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都是相对的,对一个部门来说是可控的,对另一个部门来说就可能是不可控的。但对于整个企业来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都是可控的。

(六)按发生时态分类

按发生时态不同,成本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1.历史成本

2.未来成本

第二节成本性态的分类以及分析方法

一、成本性态的含义及分类

成本性态也称成本习性,是指成本总额如何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产生不同的变动,即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

按成本性态可以将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这里的业务量可以是产品产量、人工小时、机器工作小时、销量等。

(一)固定成本

1.固定成本的含义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变动无关的成本,主要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固定销售费用和固定管理费用。例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财产保险费、不动产税、按直线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教育培训费等均属于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具有如下两个显著特点:

必须注意的是,固定成本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成本,这里“固定”的含义只是说明固定成本总额和业务量变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超出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固定成本总额也会发生改变。

2.固定成本的分类

按是否受管理当局短期决策行为的影响,固定成本可进一步细分为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进行这一划分的意义在于寻求降低固定成本的途径。

3.固定成本的相关范围

固定成本的前提是“在一定期间”或“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也就是说,固定成本的“固定性”的限定条件是“相关范围”,具体表现为一定的期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二)变动成本

1.变动成本的含义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一般来说,制造企业的变动成本主要包括变动制造成本、变动销售费用和变动管理费用。直接材料费、产品包装费、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推销佣金及按加工量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均是典型的变动成本项目。

2.变动成本的分类

根据发生的原因不同,变动成本可以分为酌量性变动成本和技术性变动成本。

无论是酌量性变动成本,还是约束性变动成本,对特定产品而言,其单位量是确定的,其总量均随产品产量(或销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

3.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

与固定成本一样,变动成本的变动性,即总额与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也有其相关范围。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呈正比例增减变动并不是绝对的,前提是在一定时期、一定业务量范围内,超过这一时期和这一业务量范围,两者之间就可能不存在这种正比例变动关系。

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将变动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描述为完全线性关系。但是可以假设在相关范围内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并以此进行成本性态分析,从而为相关的预测和决策行为提供数据支持。

(三)混合成本

1.混合成本的含义

为了进行决策,特别是短期决策,人们将成本按性态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但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既不与业务量成正比例的增减变动,又不是固定不变的成本,由此产生了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是指具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双重性态的成本,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其总额虽然随业务量变动但不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例如,设备维修费、机械动力费、检验人员工资、行政管理费等都属于混合成本。

2.混合成本的分类

混合成本项目繁多,按照变动趋势不同,混合成本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半变动成本。

(2)半固定成本。

(3)延期变动成本。

(4)曲线变动成本。

二、成本性态分析方法

成本性态分析是在相关范围假设和一元线性假设(总成本近似于一元线性方程yabx)的基础上进行。成本性态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历史资料分析法、技术分析法、账户分析法和合同确认法。

主要概念

1.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

2.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混合成本

3.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4.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

5.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6.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

7.酌量性固定成本和约束性固定成本

8.酌量性变动成本和技术性变动成本

9.半变动成本

10.半固定成本

11.延期变动成本

12.曲线变动成本

13.高低点法

14.散点图法

15.回归直线法

16.技术分析法

17.账户分析法

18.合同确认法

第三篇:浅谈管理会计

浅谈管理会计

【中文摘要】管理成本会计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经济效益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提供最优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本文论述了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环境;战略

管理会计是将管理和会计这两个主题融合在一起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管理成本会计是为适应经济组织内部的经营管理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建立各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编制和提供内部经济效益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等,提供最优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应用中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亟需将以往企业应用中经验加以总结和提高,形成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适应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需要,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以促进企业自身适应能力的提高。

1.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必要性。

1.1应用管理会计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的重大变化,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就需要依靠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能运用先进的方法对复杂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从而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企业发展的目标及实施措施,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促进企业稳定有序地发展。

1.2管理会计是企业获取快捷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管理会计核算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是多样的,从而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快捷有效;同时管理会计在信息来源上除财务会计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外,还有许多的外部信息,从而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客观和有效,为企业经营者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3管理会计是企业准确决策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有序地使企业各项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利用,创造最佳经济效益。

2.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现状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其在利用财务会计历史资料和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分析、优化资源配置与使用、准确调节和控制各类经济活动、合理评价考核业绩等方面上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大部分企业对全面预算、风险分析、差量分析、长期投资决策方法、企业员工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企业领导者和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管理会计观念,更谈不上应用这些方法去参与经营、决策,管理会计在中国并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仍然处于一种漂浮状态。

3.影响我国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

3.1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3.1.1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的供、产、销及人、财、物均纳入相应的计划,企业没有独立经营权,更不能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这一权力属于上级部门或政府机构。如此,由于权限所限,给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尽管我国进行了多年的企业体制改革,但企业受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影响还依然存在。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3.1.2法律环境的影响。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能造就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税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对大小规模纳税人规定了不同的增值税处理办法,这些都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的地位。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同时,在现实工作中权大于法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律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非规范的会计行为几乎存在于所有企业,这使得主要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的管理会计只能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非正确的信息,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障。

3.1.3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一些会计人员和厂长经理对会计工作认识有偏差,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那是企业领导的事,缺少必要的管理会计意识;同时,管理会计在评价业绩时要求赏罚分明,许多经营者深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影响,难以做到“罚”字。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作用很难发挥,从而影响它的推广应用。

3.2内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的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因素。

3.2.1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层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这其中包括管理会计。而现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管理会计意识淡薄,在实际工作中忽视和忽略管理会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2.2会计人员的影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严重。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管理会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发展,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造成了管理会计在现阶段企业中应用滞缓。

4.管理会计在应用中的建议与对策

4.1行为管理会计

纵观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和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可以看出,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在围绕着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展开研究。在形成时期,注重研究个体行为,寻求成本的降低:

在发展变革时期,研究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寻求提高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注重把企业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行为研究,寻求企业行为的社会效应。虽然管理会计包括规划、决策、控制和考核等诸多内容,但从本质上说,人是关键因素,人是计划和目标的执行者。旧本企业并不注重在现有约束条件下创优,而是注重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励全体员工紧紧抓住那些约束条件不断进行改进。

4.2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创建人文环境。4.2.1 对日本推行管理会计使用制度化的思考。管理会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管理会计是以会计学和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活动。考虑到我国会计工作乐于应用法律规范的惯例,制订指导性的制度来引导企业管理会计的运行是十分必要的,至少我们应规定管理会计的原则,这对于管理会计的推广及创新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它是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资本的高度集中,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的下降,这一形势而产生的,旨在提高经济预测和决策水平。

4.2.2 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

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若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重视人力资源在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具体应当注意做到:

首先,进行人的行为研究。采用有效的激励方式和业绩考核方案,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行为积极性。

其次,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为了实施具体的人力管理,有必要将人力资源价值与成本量化,因为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

最后,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不仅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还有助于企业在总资本预算中考虑到人的因素,使企业资金的分配更为有效,克服以往管理者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重视人力投资的急功近利行为。

4.3应用管理会计案例研究。

(1)“案例研究”可以充分体现管理会计学科的特征由于管理会计学科自身特点,案例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使企业管理者在短时间内把握管理活动实质,并为管理者寻求最佳管理模式提供信息资料、提供思路,将其灵活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尤其是联系到我国实际,深感加强案例研究更为迫切。

(2)“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开展管理会计的典型案例研究,需要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很好配合与协调。这样学术界与实务界双方的配合与协调比较好,案例研究也开展得比较普遍。前者主要侧重于实务经验的介绍,后者则侧重于学术性和理论性研究。4.4改善管理会计信息环境。

要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需要分别从信息加工的三个阶段入手。在数据输入阶段,必须考虑信息点的设定、需要采集的基础数据、数据的采集方式和频率及数据的储存形式。在数据加工阶段,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及其原理,将通过计算机得以体现。该阶段工作完成的好坏,受到前一阶段数据质量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管理会计方法科学性和数据库模型质量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上述三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条件,即构造一个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可按事项会计法的原理来设计。

以事项会计为基础重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全面理顺企业的数据流和信息流,从技术层面突破管理会计的发展瓶颈。重构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整体框架从企业的战略出发,根据战略分析展开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业务管理等活动;并将信息系统与业务处理系统结合起来,在经济事件发生的一刹那及时采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事件的多维特征数据,根据该事件的处理逻辑对其进行实时控制。大部分的事件数据都以原始的、未经加工的方式集中存放在数据仓库里,以支持多种信息的输出需求。信息使用者可以随时进入各种信息渠道,直接获取系统提供的通用信息,或者选择系统按相对稳定的信息需求所设定的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甚至可以自行定义模型或加工规则以生成个性化的信息。通过该系统,可以从两个方面突破管理会计应用的技术瓶颈:①解决基础数据的采集难题;②实现各种管理会计工具的整合。

4.5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旨在用战略的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强调运用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制定卓越的战略,在预算体系、控制方法、业绩评价等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所有领域,一切活动以保证战略目标实现为前提。为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应及时提供各个决策层次所需要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信息,并通过具体的控制措施,使目标协调一致,并最后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亦即从战略管理角度出发,对传统管理会计进行全方位变革,这是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主动权的重要手段。

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战略成本管理、经营投资决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风险管理。从目前来看,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对象的范围,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注重了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信息支持,主要表现在:

(1)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现代的企业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传统企业的发展依赖于机遇性和投机性,现代企业的发展必须具备发展的计划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2)战略管理会计的外向性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战略管理会计不仅关注企业的内部运营,还时时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断把外部信息向管理层反馈,从而为管理层随时调整战略目标,巩固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提供了信息支持。

(3)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运用了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业绩和营运情况做出评价,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竞争环境,从而为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晓惠,管理会计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6,(27).[2]王玮芬,提高我国管理会计运用水平的措施[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07).[3]张艳霞,浅谈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4,(05).[4] 栾晓军,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分析[J].科技资讯,2005,(23).[5] 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2006(5).[6] 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5).[7] 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2).[8] 赵莹,陈元东.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态势与发展阻力[J].财务会计,2005(1).

第四篇: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三)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同时具有无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依据已掌握的事实做出合理推断,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推断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又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依据有限事实而做出的合理推断,便称为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它是针对管理会计领域中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或无法验证的事物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或命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交融性,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假设在管理会计中依然存在,但根据现代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特征,应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多层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既可以是独立经营单位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比如:全面预算的空间范围往往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从而将其与企业之外的各相关团体,如其控股企业、关联企业的预算相区分;责任会计的空间范围则是企业内部不同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从而将各级以及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责任和业绩相区分。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视管理当局的控制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没有强制规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

管理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一样,即假定管理会计的主体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管理会计为计划、控制、评价所确认、分析、传递的财务信息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中资产、权益的分类,是以财务会计的分类为依据,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管理会计在资本预算中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是建立在未来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可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有赖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本量利分析、经济批量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等等,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决策对象及其方法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和有效。

(三)灵活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为了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及时地提供管理会计的信息,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与财务会计相似。但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特征,决定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会计中的会计分期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并非完全相同,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比如: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量报告、业绩报告的报告期可以是日、周、旬、月;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筹资预算的时期却可以长达若干年甚至数十年。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期主要应根据其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无强制要求。

(四)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包含两重意义:第一,由于管理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序或方法中进行选择,就会使其工作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管理会计假定,管理会计师总是以设法实现管理会计工作总体目标为动机,能够采取理性行为,自觉地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办事;第二,假定每一项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虑,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无法操作。

(五)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从信息搜集及其处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不但充分占有和处理相关企业内部、外部的价值量信息,而且还占有和处理其他非价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所占有的各种信息在总量上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应具备七个基本要求。

(一)相关性

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相关的信息。所谓“相关”,是指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所谓相关信息就是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是具有决策影响能力的信息。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忽视了信息的相关性将可能误导决策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与某些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一定与另一项决策相关。与某使用者相关的的信息不一定与其他使用者相关。因此,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特定的使用者和具体决策,区分相关和无关事务,并汇集和传递各种相关信息。

(二)可信性

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不宜过大,必须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可靠即准确,是指信息能够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想反映的东西。不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也是作为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由于管理会计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未来的事项,管理会计的信息常常会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难以如财务会计那样用“精确”“可靠”来衡量,但应尽可能客观、准确、完整。

可理解性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至于导致决策者产生误解。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三)及时性

正因为管理会计主要针对各种未来事项,所以信息是否及时也是影响其是否有用的重要方面。在风云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的信息传递越快越好。当然,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通常,越是及时的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其可靠性往往缺乏保证;反之,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从而又将影响其及时性。因此,对及时性原则不能绝对地理解,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在及时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均衡。

(四)一致性

管理会计实施控制和评价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只有具备可比性,即前后一致的信息才可以用于比较,因此,管理会计提供信息还应该遵循一致的原则。在此,一致性主要是指用于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必须一致。比如,在管理会计短期决策中,共同的固定成本作为不相关成本,决策者将会以边际贡献的大小作为决策依据,此时,方案相关的机会损益也应同样以边际贡献来衡量,保持一致。除非以新的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即能增强其有用性,否则应尽可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五)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即成本与效益相权衡,效益必须大于成本,即所得大于所费。信息虽不同于一般商品,但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它也有相应的成本、效益,自然存在两者相比较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模式及方法的选择、管理会计信息揭示的详略程度等等,都应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以效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可行性的前提。

(六)重要性

虽然管理会计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利用重要性原则来修订全面性原则,但也强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关键的会计事项,认真对待,采取重点处理的方法,分项单独说明;对次要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对于无足轻重或不具有相关性的事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做到重要性要求,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和相关性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要求的重要保证。

(七)灵活性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内容与方法的构成必然受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包括目标确定、目标落实和目标实现、结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它们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实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职能而构建。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管理程序相适应,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对应,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差异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几个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预测和决策技术等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提供。由于不同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差别很大,并且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模式。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定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范围。

(一)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预测企业经营前景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它是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运

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经济指标(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等)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经营的和投资有关的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然后将预测和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用数量化的形式加以汇总、平衡,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

(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对企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对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各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内容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等。

五、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及基础信息收集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整个经营过程。

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就是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以下三类:(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3)混合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把握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基础。

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一定期间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边际分析法

经济学概念中的“边际”是指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可求出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边际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函数和在边际点上的极值(即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的规律)。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做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做出决策。

4.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同的决策会形成不同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 的方案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战略分析法

管理会计进入战略管理发展阶段后,吸收了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方法,如SWOT法、PEST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规划时使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方法。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收集

对决策有用信息的产生往往涉及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拓展了会计的视角,使会计由财务会计的单纯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过去、筹划未来,由一个被动的信息系统发展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也更多地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带来了数学模型应用中的取数问题。这一取数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它是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中关键的基础性问题。

1.数据类型

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既包括对未来事项的规划分析,也包括对已发生事项的控制分析。这些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数据涉及的时期,可以分为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历史数据是关于过去事项的记录和说明,准确度较高,应用中主要考虑其分析对象的相关程度及其详细程度是否能满足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需要。未来数据是关于未来事项的预计和判断,一般要采用特定的取数分析方法来收集,其准确及详尽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取数分析方法,以及被反映事项的特定性质。

二是按照数据反映的对象,可以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是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外部数据是关于市场、行业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信息资料。前者的准确程度较高,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获取的难度较大,准确性也较低。

三是按照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收入、成本、利润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非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产品的废品率、生产周期等。有些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为财务信息,如废品率的高低影响成本的高低,但有些无法直接转换,如生产周期信息。

2.取数方法

取数方法即获取数据的方式。视数据类型的不同,管理会计师人员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获得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取数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以获取数据为直接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常用于获取难以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往往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管理会计的取数分析中应用较少。

间接调查法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取数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具体方式:

(1)查阅。它是最常用和普通的取数方法,即通过对有关账簿、内部资料和公开发表报刊的查阅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数据的获取,查阅的可以是企业内部数据,也可以是外部数据。

(2)咨询。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机构或其他企业查询、委托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的取数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取数方法所获取的数据有较高的权威性、信息可靠程度较高,但相应的取数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关于未来的外部数据的获取,如对新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投资方案所涉及现金流量的确定等。

(3)经验判断。即由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分析中应用的参数值。由此可见,各种取数方法各有利弊,实务中通常是结合使用。3.取数风险与取数成本

取数风险是由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不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即由于原始数据在相关、准确方面的欠缺,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增加。

取数成本即获取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两类。所谓外显成本是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隐含成本是由于所获取数据不能达到必需的质量要求,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

由于上述取数风险的存在,取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由于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确定不当,就可能导致新产品生产、定价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业绩评价的不准确可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效益等等。

取数的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取数范围越小、方法越简单、渠道越单一,取数的外显成本就越低,但取数风险加大,取数的隐含成本增加。因此,降低隐含成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大取数范围、选择更为科学和可靠的取数方法及渠道来增加数据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保证其充分性,以增加管理会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相应的,这种做法又会增大取数的外显成本。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权衡,在将取数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条件下使取数成本最小。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

第五篇: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一)主讲老师 丁小云

什么是管理会计?琼·斯赛(J·Sizer)教授说:“从广义上讲,所有的会计均是管理会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的融合,而所有会计信息的取得均是为有助于管理者的决策,因此,所有会计均具有管理的功能。会计系统决策的有用性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层面上:

(1)记录经济业务:会计系统通过对企业经济业务进行收集、分类记录、报告,以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情况。

(2)揭示管理要点:会计系统通过对会计信息的报告和解释,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企业经济活动做得好与不好的主要原因或应关注的要点。

(3)协助解决问题:会计系统通过对各种备选方案的财务比较分析,帮助外部和内部决策者了解如何才能将企业经济活动做得更好。

问题在于,会计的信息需求者涉及三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提供有助于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宏观调控、管理的决策信息需求;还应该提供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者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三方面的信息需求重点、详略程度、提供方式和依据均存在差异。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要求合乎严格的法律规范。会计系统为了符合法律要求,往往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决策的信息需求,从而大大降低了会计系统的内部决策有用性。管理会计正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决策信息需求而从会计中独立出来,与财务会计共同成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它的独立更突出了会计的管理作用。

第一节

管理会计的概述

一、管理会计的概念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在企业生存及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也处于持续的发展和变革中。其中对于管理会计定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观点,我国国内也长期存在着会计定义的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的争论。

(一)国外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尽管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最先起源于国外,但迄今为止在国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会计定义。有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信息以帮助其进行经营管理的会计分支”;也有人认为“管理会计就是会计与管理的直接融合”。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简称AAA)于1958年和1966年先后两次为管理会计提出了如下定义:管理会计是指在处理企业历史和未来的经济资料时,运用适当的技巧和概念来协助经营管理人员拟定能达到合理经营目的的计划,并作出能达到上述目的的明智决策(也有人认为,此观点是AAA下设的管理会计委员会在1988年提出的)。显然,他们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限定于微观,即企业环境。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许多人将管理会计描述为“现代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中区别于财务会计的另一个信息子系统”。

1981年,全美会计师协会(National Accountants Association,简称NAA)下设的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指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用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管理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的过程,并指出管理会计同样适用于非营利的机关团体。这一定义扩大了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指明管理会计的活动领域不应仅限于“微观”,还应扩展到“宏观”。

1982年,英国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 of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ants,简称ICMA)给管理会计下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定义,认为除了外部审计以外的所有会计分支(包括簿记系统、资金筹措、编制财务计划与预算、实施财务控制、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等)均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1988年4月,在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ccountants,简称IFAC)下设的财务和管理会计师委员会发表的《论管理会计概念(征求意见稿)》一文中明确表示:“管理会计可定义为:在一个组织中,管理部门用于计划、评价和控制的(财务和经营)信息的确认、计量、收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输的过程,以确保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履行相应的经营责任。”

(二)国内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概念的论述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管理会计学的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我国会计学界对管理会计的定义也存在着多种观点:

李天民教授认为:“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企业领导做出各种决策的一套信息处理系统。”李天民教授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要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服务。

余绪缨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管理信息的会计,它为企业内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正确进行经营决策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发挥会计信息的内部管理职能。”余绪缨教授的定义强调了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服务。

这些观点都偏重于管理会计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支持。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市场不确定性较小、企业组织简单,管理系统是三者合一,决策、决策支持和控制执行由一个主体来实施。

(三)管理会计的概念

究竟什么是管理会计,至今尚无统一的定论,这是因为管理会计的发展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受到多门学科的影响。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实质上是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采用会计、统计和数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并对实际执行结果进行评价与考核,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不仅仅是被动地提供信息,它还主动参与企业的目标制定,计划落实,过程记录、反馈和改善,结果的评价和检查。这显然已不再是单纯的决策支持,而是管理控制本身。因此,我们可以将现代管理会计的实质定位为管理控制系统。管理控制系统是管理者提供影响组织成员,以落实组织战略的一系列方式或过程。这里的“控制”不是传统定义里的“控制”,它通常是作为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战略和目标是控制的出发点,计划是控制的依据,实际执行过程是控制的对象,差异分析和修正是控制的手段,考评是对结果的控制,也是对控制的总结。

由管理会计的定义可知,管理会计在这个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记录、反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沟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沟通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主动渗透到管理控制的每一方面,具体表现为:提供SWOT分析,明确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这是企业战略确定的前提;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转化为衡量指标,从而明确了目标;将企业各种资源与目标对接,这就是计划或预算;进一步将计划或预算按权力和责任分解、落实,以形成责任预算;以此为前提构建新型反馈系统,并通过揭示偏差,分析原因,以评价业绩,并实施奖惩。

也就是说,管理会计在通过决策信息的同时,还涉及企业内部的组织控制,即通过责任中心的划分、预算指标的下达来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中的责任权利相结合,形成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运行体系。管理会计系统的信息反馈,不但确保经营者能及时获取决策执行信息,以采取控制措施、纠正偏差,而且提供考评能有效地引导决策执行人员的行为,使之自觉地以企业目标最大为导向,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只不过会计的系统控制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直接控制不同,它强调目标设定、内部组织权责划分、信息反馈等系统运作环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节来最终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调控。因此,管理会计本质上更是一个管理控制系统。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管理会计的职能是指管理会计本身客观存在的内在功能。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人员能更加有效地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管理会计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会计“核算”和“监督”这两项基本职能,综合地履行更广泛的职能,并从财务会计的这两项基本职能中分离出一些新的职能,主要包括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等几个方面。因此,管理会计的职能从财务会计单纯的事后反映扩展到将反映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时间链条,在企业管理上发挥出更大作用。

(一)预测

预测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预计推测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必然性或可能性的行为。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是指依据历史或现时的会计资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定量分析模型或定性分析手段,预计或推测企业未来经济业务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效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影响,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主要反映在销售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等方面。

(二)决策 决策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通过一定程序对未来实践的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做出决定的过程。决策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又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管理会计主要以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的方式参与企业内部管理决策,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做出科学的决策。决策以预测为基础,通过预测提出企业实现一定经营目标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根据决策目标收集整理与各个方案有关的会计信息和其他资料,测算每个备选方案对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并对能够实现某一特定经营目标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最优方案选择,为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规划

规划是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与筹划。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要求在最终决策方案的基础上,将决策所确定的各个管理层次、每个业务领域以及不同时间范围内的目标落实到全面预算中,并对各项预算指标进一步分解,通过编制责任预算的方式,合理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经营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企业可以支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确保全面预算的实现,并为控制和业绩考核奠定基础。

(四)控制

控制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企业实际经济活动施加影响,使之能够按预定目标进行的过程。管理会计根据事先编制的预算,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发生的实际经济活动进行同步计量、记录和报告,及时将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偏离程度,计算差异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确定相关责任。对不利差异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必要时对预算进行修订。通过控制职能,管理会计有效发挥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作用,确保各项计划目标的实现。

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主要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制定控制标准。全面预算是企业的总体目标,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绩效的标准。为更有效地实施控制,需要将全面预算的各项指标按照企业内部划分的责任单位进行层层分解,编制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作为评价考核责任中心的标准。

(2)对实际经营活动运行状况进行连续计量和记录,收集实际经营活动的反馈信息,定期编制业绩报告。

(3)将实际经营活动的反馈数据同责任预算数据进行对比,确定差异程度,以分析各责任中心的工作绩效。

(4)对偏离预算的差异进行纠正,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活动,确保既定经营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划是控制的依据,控制是规划得以实现的保证。

(五)考核

管理会计履行考评经营业绩的职能,是通过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来实现的,即在各部门明确各自责任的前提下,逐级考核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找出成绩与不足,从而为奖罚制度的实施和未来各自改进措施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管理会计的职能相互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会计循环。预测是决策的前提,决策是规划的基础,而规划既是预测和决策的综合反映,又是经营目标的具体化,还是进行控制、考核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

对象是指观察和思考的客体,即指在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物。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即管理会计系统作用的客体。我们从管理会计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性质及其职能定位出发,认为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物与人两大方面。

(一)成本和收益

成本、收益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价值表现,因此成为管理会计的作用对象。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取决于收入和成本两个因素,但相对来说,成本是决定经济效益的相对可控因素,是影响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决策的首要因素。特别是在充分的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单一企业对于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趋于减弱,消费者主权意识趋向增强。在既定的市场价格条件下,成本高低成为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只有成本低于市场价格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成本低于平均水平才能获取超额利润。又由于成本作为价值指标本身所具有的综合性,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最终都能在成本中反映。这样,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内部各个管理层次必然以成本为控制的重心,而各项经营决策的主要关注点也是如何达到较低的成本。

同时,成本高低还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战略决策关注的首要因素。对于标准产品,企业能做的是在已有市场价格条件下,根据企业的生产成本来确定是否继续这一领域的经营及规模大小,也只有较低的产品成本才能承受削价竞争的压力,为市场竞争策略的制定提供充足的余地。可以说,较低的成本是获取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实力的基础。对于新产品,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顾客愿意为这些功能支付的价格及新产品的成本是否能保证企业获利,如果成本不能控制在预计价格之下,新产品就失去开发和生产的意义。

所以,在现代市场条件下,成本不但是战术性经营决策的关键,而且也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关键。它自然会成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是,成本的重要性并不能使其成为对象中的唯一性。毕竟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的表现是全方位的。成本是首要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最优化的企业决策并不能单纯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只有将成本与其所产生的效益结合起来,成本才是有价值的。因此,管理会计进行规划和控制时,实质上所关注的是成本及其所产生效益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各种层次上的相关收益。无论是对项目或是对组织,我们均应从收益的角度确定目标,监控目标实现的过程和结果。

(二)组织与行为

组织与行为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对经营活动的成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组织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重要影响,使得组织和行为必然成为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的对象。

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建立起来的集体。组织和行为是管理控制系统的灵魂。企业的目标将分解成各个组织的功能,各个组织的功能再分解为各个岗位的功能,各个岗位的5 功能进一步分解为各项作业,从而引发人的行为。可见,行为是对组织功能的保证,而组织是对企业目标的保证。

管理控制系统必须将企业的目标细化到每个组织,从而形成一个以组织为依托的全员行为责任体系。为此,一方面,管理会计必须研究组织与行为之间的联系,组织与行为对企业目标实现的影响,并对低效或无效的行为和组织进行全面的整合,构建有效的组织和行为体系;另一方面,管理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组织相适应。按照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是进行成本、收益管理的必要前提。作为责任组织,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由其可以控制的业务活动范围,而其行为目标应该是使其责任范围内的资源获得最佳利用。

因此,管理会计系统还必须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通过明确人在组织中的地位,通过明确各自的岗位、责任、权力、利益,将员工的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和方法、作业要求、业绩指标及考核予以规范,以制度的方式告诉员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建立起与企业管理控制过程相渗透的行为规范与标准体系,进而使之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机制。

此外,管理会计还必须处理好组织、行为与企业目标的协同问题。目标确定就是通过系统分析企业内部各个组织、各种资源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关系,通过事前的预测、决策、规划,妥善确定并分解落实企业目标;过程控制就是通过动态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资源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行为,控制偏差,通过事中的管理,保证企业目标更好地实现;业绩评价则通过综合分析评价各个组织、成员的行为结果、各种资源的效益状况和各种环境对结果与状况的影响程度等,承上启下,通过事后的管理,完善并进一步优化企业目标。显然,组织与行为也自始至终是管理会计思考的对象。

四、管理会计的作用

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中,体现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责任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的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企业整个管理控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记录、反映,为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管理会计根据管理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专门的方法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加工,为制定决策和计划提供信息,并作为管理团队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决策和计划的过程。

另一方面,管理会计通过沟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沟通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经营管理人员,主动渗透到管理控制的每一方面:将企业关键成功因素转化为衡量指标,从而明确了目标;将企业各种资源与目标对接,这就是计划或预算;进一步将计划或预算按权力和责任分解、落实,以形成责任预算;以此为前提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并通过揭示偏差,分析原因,以评价业绩,并实施奖惩。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二)第二节

管理会计的中外发展史

会计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企业经济信息的需求,而这一需求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化的。相对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的历史仅有百年而已。追寻它的发展轨迹,我们6 可以找到清晰的脉络,即经济环境的变化引起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相应地改变了公司管理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管理信息的需求,而对管理信息的需求便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一、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脉络

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是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会计分支。从发展历程看,西方管理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科学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成本决策与财务控制阶段(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从客观内容上看,管理会计的实践最初萌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雏形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正式形成和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7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

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近代会计与当时以经验和直觉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方式相适应,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方式所无法克服的粗放经营、资源浪费严重、企业基层生产效率低下等弊端同大机器工业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取代旧的落后的“传统管理”的“科学管理”方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应运而生。

20世纪20年代,泰罗提出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学说在美国许多企业中受到重视。在以泰罗与法国的法约尔为代表人物的“古典管理理论”的指导下,企业管理实践中先后应用了以确定定额为目的的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差别工资制和以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为主要特征的预算管理和差异分析,以及日常成本控制等一系列标准化、制度化的新技术新方法。这一切对片面地强调事后反映职能的传统会计提出了严峻挑战并产生了巨大冲击。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必须突破单一事后核算的格局,采取对经济过程实施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的技术方法,更好地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伴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会计开始了由近代会计向现代会计转变的进程,原始的管理会计也初见端倪。20世纪初,在美国企业会计实务中开始出现了以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和“预算控制”,这标志着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已经形成。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在世界上可谓一枝独秀。经济的复苏带动了企业的活力,管理者们开始重视内部管理信息,并加强了理论的学习,同时将其指导于实践。由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重局部、轻整体,二战后期逐步被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形成了主要致力于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与管理,尤其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事中规划的相对独立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此基础上,以杜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倡导并发展了以投资净利率指标为核心的杜邦财务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各个部门的效率和整个企业的业绩。管理会计形成了以预算体系和成本会计系统为基础的成本决策和财务控制体系,在这一形势驱使下,管理会计的研究得到世人的关注。

由于管理会计从理论和方法都得以发展和完善,各种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日趋普遍和系统化,最终形成了独立于财务会计的现代管理会计,并在1952年,国际会计师7 联合会年会正式采用“管理会计”来统称企业内部会计体系,标志着管理会计正式形成,自此现代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二)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有动力和保障去进行科学研究。随着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被广泛引进到管理会计领域,加上新技术如电子计算机大量应用于企业流程管理,管理会计向着精密的数量化技术方向发展。

投入产出法、线性规划、存货控制和方差分析等计划决策模型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建立了有关流程分析、战略成本管理等理论与方法体系,极大推动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的有效应用,管理会计职能转向为内部管理人员提供企业计划和控制信息。

但由于管理会计对高新技术发展重视不足,且依旧局限于传统责任范围并主要强调会计方面,其发展不但落后于技术革命,而且落后于新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管理会计学者对新的企业经营环境下管理会计发展进行了探索,质量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以及战略成本管理等创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一套新的成本管理控制体系。管理会计完成了从“为产品定价提供信息”到“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的转变,由成本计算、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发展到管理控制与决策阶段。

因此,可以说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是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全盛期。这种繁荣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有关管理会计的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出现,当今中西方管理会计的教科书的内容大多取材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职业组织的建立和管理会计师职业的产生。英美国家都相应在70年代前后建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和主办管理会计师的职业考试。这种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是管理会计发展的结果,反过来也极大地推动了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的经济从整体上看是持续增长的,这也推动了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同时这一阶段突飞猛进的高科技产业和信息技术则为传统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例如,高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适时管理”(Just-In-Time)、“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等都对管理会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强调企业价值创造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流动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强,技术进步导致产品寿命缩短,企业之间因产品、产业链的分工合作日趋频繁,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客户需求等尤为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会计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对决策相关性的冲击,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迫使管理会计在管理控制方面要有新的突破,需要从战略、经营决策、商业运营等各个层面掌握并有效利用所需的管理信息,为此管理会计发展了一系列新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宏观性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比如,阿里巴巴的阿里云,可以通过云计算对客户的所有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判断客户的信用情况、供货或消费倾向、是否可以放贷等。这是管理会计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二是精细化的决策工具和管理工具。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更加精细。比如,运用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不但抵制了信息的庞杂性和不对称性的干扰,而且为企业提供了有效运作所需的可量化、可测度、可评估的各种信息,有利于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管理会计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这一认识,一些国家也尝试将管理会计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之中,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全世界范围推广。

20世纪70年代以前,政府管理会计主要运用于对公共服务领域进行成本控制、加强预算管理等。20世纪70~80年代,通过预算、成本、绩效等实践推动了政府管理会计的发展,但仍主要局限于预算编制和控制。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公共管理思想使政府组织和第三部门领域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倡导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最大限度地重视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西方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中,企业管理会计方法被广泛应用,其内容和范围也不断拓宽,促进了各国政府实现由注重投入(input)向注重产出(output)和结果(outcome)转变,进一步发挥绩效与战略管理的重要作用,推动了“5E”(Economy经济、Efficiency效率、Effectiveness效果、Environment环境、Equity公平)目标的实现。但由于企业具有自主经营决策权,而公共部门受较多制度规定约束,管理会计在公共部门的发展总体上滞后于企业。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管理会计”一词引入中国不过30余年,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老一辈会计学者对西方管理会计的关注和引进。但部分管理会计实务实际上早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可以说,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经历的是实务领先于理论,而后再由理论推动实务这种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成本计划及其完成情况成为考核国营企业的重要手段。为此,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得到应用和推广,起到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内部责任会计实际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改革围绕放权让利不断深化,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一批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国有企业将目光转向市场和企业内部管理。与之相适应,管理会计由之前的执行性管理会计转变为决策性管理会计。

70年代末期,企业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了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责任会计体系。80年代末,与经济责任制配套,许多企业实行了责任会计、厂内银行,责任会计发展进入一个高潮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依靠质量、成本以及管理方面的优势在市场中竞争。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在我国会计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点与量本利依存关系、经营决策经济效益的分析评价等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在我国许多企业中运用并取得了一定效果。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向管理要效益、着力挖掘财务信息中价值创造的潜力成为我国企业的迫切任务,逐步形成了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理念。

同时,管理会计也广泛应用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践之中。比如,从上到下编制的绩效预算,预算执行中的有效控制、制定效益目标、明确责任制、制定绩效考核清单,建立适应单位内部财务和业务部门畅通联系的信息平台,及时掌控预算执行和项目进度,深入开展决算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通过管理会计工作,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

从以上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作为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会计分支,其职能作用从财务会计单纯的记账、报账和核算扩展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管理会计人员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制定计划与绩效管理,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企业效益和经济绩效的提升,有助于政府部门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渗透,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大幅提高,管理会计作为单位管理中决策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拓展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变革、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现实,在集成数据处理、长期与短期决策平衡、不确定性风险识别与规避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单位提供更多财务信息系统所不能提供的、更高层次的信息支持,更好地发挥价值创造的作用。同时,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国政府及非政府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也要进一步运用管理会计的理念、技术与方法,提高管理效能。

第三节

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与会计的结合,与管理科学具有密切的渊源,它由于管理科学的产生而萌芽,伴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由此而决定了它首先具有管理学属性和相关的管理理论,因此成为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作为经济领域的一门学科,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经济学属性,微观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也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19世纪末,经历了南北战争的美国经济百废待兴,然而其劳动力奇缺,劳动生产率低下,传统的经验管理在经济管理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便成为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问世。它倡导应对劳动者的作业动作和时间进行研究,并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单纯经验,实施作业管理,由此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应该在动作和时间研究的基础上有科学根据地制定;(2)计件工资制是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具有极大刺激作用的付酬制度;

(3)计划职能应与执行职能分开,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制度标准、拟定计划、下达命令、比较差异等职能;(4)成本信息应该及时报告;

(5)生产成本中有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

科学管理导致了管理会计的萌芽。正是为了配合科学管理的实施,会计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专门的记录和反映,从而出现了与传统财务会计所记录和反映的不同性质的事项。具体有:

(1)标准成本制度的萌芽。科学管理在动态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标准时间和标准工资,并据以实际执行,从而出现了标准人工成本的概念。此概念进一步推广应用于材料和费用管理,就形成了管理会计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即标准成本制度。

(2)日常控制和管理。传统会计通常采用对“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进行定期报告的方式,主要侧重于事后分析。科学管理认为事中的管理更为重要,所以要求每日提供与成本相关的业务报告,并与事前制定的标准相比较,进行差异分析,据以实施日常控制。这是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3)成本性态分析。“在大多数企业中,间接费用等于或超过给工人的直接工资„„因此,当产量按比例增加时,付给工人较高的工资永远是节省的,因为每件产品间接费用降低的比率大于工资的增加。从生产成本考虑,许多企业家不了解产量对成本的影响,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赋税、保险费、折旧、租金、利息、薪金、办公费、推销费、动力费等,无论企业产量多少都大体保持一致。”正是泰勒的这一论述,揭开了成本性态研究的序幕,为管理会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本问题——成本性态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组织行为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是20世纪40年代针对科学管理的不足而产生的、专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的学科。它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基本理论,探索如何根据人类行为的规律来构建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引导和激励人们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梅奥、组织行为学家马斯洛等。

组织行为学的主要观点包括:

(1)人是企业最关键的资源。但人又是社会人,其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生理的需要,也有心理的需要;既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2)人的需要引发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产生了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决定了目标的实现。(3)企业中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人们自发组成的“小团体”,它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4)领导方式和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士气。赋予大家一定的自主权,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行为学促成了管理会计由“物本观”向“人本观”的转变。组织行为学理论告诉我们:人是万物的主宰,企业管理不能只重视物力和财力,更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管理会计,就必须在规划和控制两大方面均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根据人类行为的客观规律,寻找激发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具体有:

(1)激励机制的运用。激励即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即促使人们由被动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到积极、主动地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过程。由于人的行为是动机决定的,而人的动11 机又是由人的需要所引发的,因此,通过分析了解人们的具体需要,将其转化为目标激励因素,激发人的动机,引导人的行为。但人类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目标激励因素的多元性。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生理需求尚得不到很好满足的情况下,物质奖励是较好的激励因素。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物质奖励便会失去其对行为的激励引导作用,此时就应该运用更高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作为激励因素,才能激发新的行为动机。

因此,管理会计就需要研究特定时期、各特定企业的激励因素,并将其与企业目标相联结,以促使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2)领导方式的选择。领导方式主要有命令式和参与式两种:命令式即高度集权,下属只能被动地接受上级下达的命令;参与式即适度分权,下属能够在其职权范围内参与管理。在人的精神需求中,往往都存在“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领导的信任和重视、适度的分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权力的下放必须适当,不能导致失控和失调;而且,拥有一定权力就必须承担一定责任,以形成约束机制。

(3)责任会计的建立。责任会计是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会计运用上的具体体现。它是根据分权的思想划分责任中心,根据激励和约束的要求编制责任预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责任核算和考评。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管理会计在建立责任会计制度时,应注意:

一方面,在划分责任中心时,既要考虑责权范围,也应该考虑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

另一方面,责任预算在责任会计中具有明确目标、控制依据、考评标准等职能作用,但它对人们的行为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其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责任预算明确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实施有效的控制;员工参与责任预算编制的程度越高,其积极性、主动性越能充分发挥,员工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程度也越高,预算目标的实现越有保证。其消极影响则有可能是:将责任预算绝对化,甚至将其看作“管、卡、压”下级的工具,从而使上、下级之间采取对立心态:或不积极配合,凡事立足于“本位”,一味“讨价还价”;或将自身利益凌驾于企业利益之上,导致利己主义行为。因此,在建立责任会计,编制责任预算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组织行为学,正确引导人的行为,尽量避免其消极影响,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信息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从经济学角度全面研究信息成本和信息效益的学科,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和解决信息时代的信息“质量”问题。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F·Marklup、美国社会学家M·U·Bright等。

信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是:信息是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它与其他所有资源一样,具有效益和成本。信息的效益来源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因为信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信息等,它是经过处理,从而成为对使用者有意义的数据,是对现在和将来的决策具有现实价值的消息,它能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因而是有价值的。信息的成本则取决于信息的获取代价。因为数据、消息必须经过加工处理才能称其为信息,而在加工处理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各种相应的耗费,从而形成信息的成本。因此,信息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信息决策有用性,12 即其价值大小,更关键的是取决于其“净值”的大小,即通过信息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所确定的效益大于成本的“净值”。

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实现其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即产出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相关的信息,因此,信息质量至关重要。信息经济学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在不计信息成本基础上的对信息质量的认识,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管理会计系统时,必须全面衡量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既有用又经济的信息系统。

1.信息成本

信息成本,即为获取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包括内部信息成本和外部信息成本。外部信息成本主要指各种信息咨询费;内部信息成本即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获取信息的相关成本,如信息系统运行成本,即信息系统在对各类数据进行日常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工成本和其他费用,包括软、硬件及电信资源的使用成本等。

2.信息效益

信息效益,即获取信息所得到的收益,其确定较为复杂,通常是指取得或追加该信息所能产生的预期效益与不取得或追加该信息所产生的决策效益之差额。

(四)代理人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代理人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科斯的产权理论,但直至70年代才真正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它是以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为主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其目的在于协调并且正确处理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权、责、利关系。其主要观点是:

(1)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实质上是建立在“分享”原则基础上的权、责、利契约关系。(2)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客观存在着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因而需要相互协调。无论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还是企业内部各级责任部门之间,实质上都是一种层层委托代理的关系。因此决定了代理人理论在管理会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广泛的运用。主要表现在:

(1)代理人理论对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关系的分析,使管理会计系统处于愈加重要的地位。在代理人理论体系中,管理会计对促进委托人利益最大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决策前信息的提供,有助于决策者(委托人或代理人)增加对于未来环境的认识,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有助于代理人对委托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是关于决策执行结果的信息提供,使委托人能将代理人的报酬计划和经营业绩联系起来,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根据契约规定分享经营成果,这对于激励代理人为委托人利益而努力是相当重要的。这种对于管理会计信息价值的确认,强调了管理会计信息对于人的行为的调节作用,使管理会计系统真正成为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

(2)代理人理论的“分享”原则丰富了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在具有多种不确定性情况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对于上述风险的承担问题,有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是经营风险完全由代理人承担,委托人不负任何责任,如固定利润上交额的承包计划;另一种是经营风险完全由委托人承担,即只对代理人采用固定薪金制度。前者有利于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但会导致委托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不关心。后者则对代理人的激励作用较差,结果都会对委托人和代理人双方的利13 益产生影响。因此,代理人理论认为应在风险分担和利益分享之间取得平衡,以对代理人和委托人都产生最好成绩的激励作用。传统的管理会计理论强调可控性原则,要求只按照责任人可以控制的因素和范围来进行业绩评价,这无疑是正确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代理人理论的要求。

但这种传统理论忽略了风险分担问题,在出资者和最高管理层之间强调可控性,将管理者的责任和不确定性的影响隔离开来,实际上是由委托人承担了所有风险。事实上,委托人和代理人同时处于不确定的随机环境中,可控和不可控都是相对的,只有正确考虑两者之间的风险分担,才能使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响企业及各个环节的行为,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对于风险共享原则的重视和研究,无疑进一步地丰富了责任会计的理论和实践。(3)代理人理论使信息经济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进一步具体化。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委托人所获取的关于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远不如经营者直接、具体和广泛,因此,从有效决策以有利于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角度,委托人必须给予代理人相应的经营自主权。但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代理人的决策可能偏离委托人利益最大的目标,于是,委托人要对代理人的行为加以监督和激励,以使这种目标和利益的偏离减到最小。这样就需要从信息经济学的信息效益和信息成本的比较出发,有效地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使业绩评价制度和内部的权力分解相适应,可以在分权和控制之间达到平衡,信息经济学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得以进一步具体化。

(五)权变理论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权变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没有任何一种管理方法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所谓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根据特定时期、特定企业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权宜应变,灵活掌握。具体有:

(1)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应该视企业情况而定,没有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统一结构模式。由于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组织结构必须与外部环境和内部生产工艺技术特点相一致。(2)企业管理方式应该视企业情况而定,尤其对人的管理,“X理论”和“Y理论”分别会在不同群体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的系统设计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管理控制效果。权变理论的引入,要求我们在进行管理会计系统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该系统的各种相关环境因素及其作用影响,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环境、特征,而且尽可能使之具有灵活性,以顺应相对经济社会环境多变的需要。所以,一个管理会计系统是否优秀取决于它能否完全适应特定时期企业管理控制的需要,并且随同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而不在于它在理论上或数学模型上是否完美。这就是说,就管理会计系统和方法而言,没有绝对的最好,也不能一刀切,必须重视其个体特征,能够满足特定内外环境下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系统、方法就是好的系统、方法。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三)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识同时具有无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对矛盾迫使人们不得不依据已掌握的事实做出合理推断,以认识和改造世界。这种推断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但又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依据有限事实而做出的合理推断,便称为假设。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前提,它是针对管理会计领域中存在的某些尚未确知或无法验证的事物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推断或命题。由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交融性,财务会计的某些基本假设在管理会计中依然存在,但根据现代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特征,应该赋予它们新的内涵。

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五个方面:

(一)多层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规范了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与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假设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既可以是独立经营单位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各个层次的责任单位。比如:全面预算的空间范围往往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从而将其与企业之外的各相关团体,如其控股企业、关联企业的预算相区分;责任会计的空间范围则是企业内部不同责任层次的责任中心,从而将各级以及各个责任中心的经营责任和业绩相区分。管理会计的会计主体主要视管理当局的控制目标和具体需要而定,没有强制规定。

(二)持续经营假设

管理会计中持续经营假设与财务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的含义一样,即假定管理会计的主体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管理会计为计划、控制、评价所确认、分析、传递的财务信息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中资产、权益的分类,是以财务会计的分类为依据,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管理会计在资本预算中的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是建立在未来预期的现金净流量可实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有赖于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本量利分析、经济批量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等等,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由此可见,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管理会计的决策对象及其方法体系才能保持稳定和有效。

(三)灵活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为了在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下及时地提供管理会计的信息,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不可少的,其意义与财务会计相似。但由于管理会计的目标特征,决定了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更高,因此,管理会计中的会计分期与财务会计中的会计分期并非完全相同,管理会计的会计分期具有灵活性的特征,比如:各责任中心的现金流量报告、业绩报告的报告期可以是日、周、旬、月;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筹资预算的时期却可以长达若干年甚至数十年。管理会计进行会计分期主要应根据其业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企业管理的具体要求而定,无强制要求。

(四)理性行为假设

理性行为假设包含两重意义:第一,由于管理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序或方法中进行选择,就会使其工作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的主观意志影响,因此,管理会计假定,管理会计师总是以设法实现管理会计工作总体目标为动机,能够采取理性行为,自觉地按照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办事;第二,假定每一项管理会计具体目标的提出,完全出于理性或可操作性的考虑,能够从客观实际出发。既不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至于含糊不清,无法操作。

(五)充分占有信息假设

充分占有信息假设从信息搜集及其处理的角度提出,一方面,管理会计采用多种计量单位,不但充分占有和处理相关企业内部、外部的价值量信息,而且还占有和处理其他非价值量信息;另一方面,管理会计所占有的各种信息在总量上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要求。

三、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要求

为了实现管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应具备七个基本要求。

(一)相关性

有用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相关的信息。所谓“相关”,是指对决策具有影响或对预期产生的结果有用。所谓相关信息就是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过去、预测现在和将来事项的结局,或者去证实或纠正以前预期的情况,从而是具有决策影响能力的信息。管理会计必须提供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忽视了信息的相关性将可能误导决策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与否是相对而言的,与某些决策相关的信息不一定与另一项决策相关。与某使用者相关的的信息不一定与其他使用者相关。因此,管理会计必须根据特定的使用者和具体决策,区分相关和无关事务,并汇集和传递各种相关信息。

(二)可信性

信息的可信性包括可靠性和可理解性两个方面。

可靠性是指所提供的未来信息估计误差不宜过大,必须控制在决策者可以接受的一定可信区间内。可靠即准确,是指信息能够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其想反映的东西。不可靠的信息对管理者是无用的,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也是作为有用信息的基本要求。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内在质量的可信性。由于管理会计所针对的主要是各种未来的事项,管理会计的信息常常会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产生,因此对于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难以如财务会计那样用“精确”“可靠”来衡量,但应尽可能客观、准确、完整。

可理解性是指信息的透明度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至于导致决策者产生误解。它规范的是管理会计信息外在形式上的可信性。

(三)及时性

正因为管理会计主要针对各种未来事项,所以信息是否及时也是影响其是否有用的重要方面。在风云莫测的经济环境中,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管理者要提高管理效率,需要获取最新的信息,所以,管理会计的信息传递越快越好。当然,信息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通常,越是及时的信息,因其不确定性因素越多,其可靠性往往缺乏保证;反之,要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往往需要通过更多的调查、研究,从而又将影响其及时性。因此,对及时性原则不能绝对地理解,较好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信息使用人的需要,在及时和可靠之间进行权衡,尽可能实现两者的均衡。

(四)一致性

管理会计实施控制和评价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而只有具备可比性,即前后一致的信息才可以用于比较,因此,管理会计提供信息还应该遵循一致的原则。在此,一致性主要是指用于形成管理会计信息的概念和方法必须一致。比如,在管理会计短期决策中,共同的16 固定成本作为不相关成本,决策者将会以边际贡献的大小作为决策依据,此时,方案相关的机会损益也应同样以边际贡献来衡量,保持一致。除非以新的基础提供的信息具有更高的价值,即能增强其有用性,否则应尽可能维持管理会计信息的一致性。

(五)经济性

所谓经济性,即成本与效益相权衡,效益必须大于成本,即所得大于所费。信息虽不同于一般商品,但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它也有相应的成本、效益,自然存在两者相比较的问题,因此也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即,管理会计系统设计、管理会计模式及方法的选择、管理会计信息揭示的详略程度等等,都应该在经济原则的指导下,以效益大于成本作为其可行性的前提。

(六)重要性

虽然管理会计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利用重要性原则来修订全面性原则,但也强调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应当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对关键的会计事项,认真对待,采取重点处理的方法,分项单独说明;对次要事项,可以简化处理,合并反映;对于无足轻重或不具有相关性的事项,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做到重要性要求,必须考虑到经济性和相关性要求,同时它也是实现及时性要求的重要保证。

(七)灵活性

尽管管理会计也十分讲求其工作的程序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但必须增强适应能力,根据不同任务的特点,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提供不同信息,以满足企业各方面管理的需要,从而体现灵活性的要求。

四、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

管理会计内容与方法的构成必然受到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指导。管理控制系统的运行包括目标确定、目标落实和目标实现、结果评价三个主要环节,它们离不开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管理会计的内容与方法体系必须围绕管理会计的实质(管理控制系统)及其职能而构建。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企业内部管理程序相适应,与管理会计的职能相对应,包括“规划与决策会计”“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两部分。20世纪6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标准成本制度、预算控制、本量利分析、差异分析、决策分析、责任会计制度等几个内容。20世纪70年代后,管理会计不断吸收现代管理科学、运筹学、预测和决策技术等研究成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需要强调的是,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企业管理当局对信息的需求决定了管理会计的信息提供。由于不同企业内部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差别很大,并且可能随时进行调整,因此管理会计的内容很难有一个统一且固定的模式。管理会计包括哪些内容,到目前为止尚未完全定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范围。

(一)规划与决策会计

规划与决策会计在现代管理会计中居核心地位,它是在预测企业经营前景的基础上规划未来并参与决策。它是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其他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运用特定的科学方法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和各项经济指标(销售、成本、利润和资金等)进行预测分析,并采用专门的决策方法对企业经营的和投资有关的问题进行决策分析,然后将预测和决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用数量化的形式加以汇总、平衡,编制企业的全面预17 算,对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规划,使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内容包括预测、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和预算管理。

(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

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是对企业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监控,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将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数或标准数进行比较,计算并分析差异,对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工作质量和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以保证企业各项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主要内容包括存货控制、标准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制度等。

五、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及基础信息收集

(一)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

管理会计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边际分析法等内容。这些内容为“规划与决策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会计”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整个经营过程。

1.成本性态分析法

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就是根据成本总额与业务量的关系,将成本划分为以下三类:(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3)混合成本

成本按其性态进行分类,可以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从定性与定量两个方面把握成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业务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变动规律,从而为有效地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基础。

2.本量利分析法

本量利分析法是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通过研究一定期间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进行各项分析的一种方法。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可以进行各项预测、决策和控制分析,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3.边际分析法

经济学概念中的“边际”是指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改变的量。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可求出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边际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函数和在边际点上的极值(即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的规律)。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做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做出决策。

4.成本效益分析法

在企业经营决策中,不同的决策会形成不同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的净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5.折现的现金流量法 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每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6.战略分析法

管理会计进入战略管理发展阶段后,吸收了战略管理的一些理论方法,如SWOT法、PEST法和价值链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为企业进行经营战略分析、战略决策和规划时使用,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方法。

(二)管理会计的基础信息收集

对决策有用信息的产生往往涉及对企业内部外部环境的分析、对过去的评价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管理会计不仅拓展了会计的视角,使会计由财务会计的单纯事后反映发展到分析过去、筹划未来,由一个被动的信息系统发展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而且,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也更多地采用了各种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因此带来了数学模型应用中的取数问题。这一取数分析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它是管理会计方法应用中关键的基础性问题。

1.数据类型

管理会计的定量分析既包括对未来事项的规划分析,也包括对已发生事项的控制分析。这些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是按照数据涉及的时期,可以分为历史数据和未来数据。历史数据是关于过去事项的记录和说明,准确度较高,应用中主要考虑其分析对象的相关程度及其详细程度是否能满足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需要。未来数据是关于未来事项的预计和判断,一般要采用特定的取数分析方法来收集,其准确及详尽程度取决于所采用的取数分析方法,以及被反映事项的特定性质。

二是按照数据反映的对象,可以分为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是关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信息资料;外部数据是关于市场、行业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动的信息资料。前者的准确程度较高,后者相对于前者来说获取的难度较大,准确性也较低。

三是按照数据的性质,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的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收入、成本、利润信息等;非财务信息是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的非价值计量信息,如有关产品的废品率、生产周期等。有些非财务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为财务信息,如废品率的高低影响成本的高低,但有些无法直接转换,如生产周期信息。

2.取数方法

取数方法即获取数据的方式。视数据类型的不同,管理会计师人员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获得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取数方法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直接调查法是以获取数据为直接目的而专门组织的调查活动,常用于获取难以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信息。这种方法往往涉及较多的人力资本投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在管理会计的取数分析中应用较少。间接调查法是通过非直接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是管理会计取数分析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三种具体方式:

(1)查阅。它是最常用和普通的取数方法,即通过对有关账簿、内部资料和公开发表报刊的查阅来获取所需要的数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历史数据的获取,查阅的可以是企业内部数据,也可以是外部数据。

(2)咨询。即通过向专家、咨询机构或其他企业查询、委托调查等方式获取数据的取数方式。一般来说,这种取数方法所获取的数据有较高的权威性、信息可靠程度较高,但相应的取数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较为重要的关于未来的外部数据的获取,如对新产品销售前景的预测、投资方案所涉及现金流量的确定等。

(3)经验判断。即由分析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判断,决定分析中应用的参数值。由此可见,各种取数方法各有利弊,实务中通常是结合使用。3.取数风险与取数成本

取数风险是由于所获取的原始数据不能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而导致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即由于原始数据在相关、准确方面的欠缺,而使分析结果不准确或与客观环境变化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增加。

取数成本即获取数据所付出的代价,它包括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两类。所谓外显成本是在数据获取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所谓隐含成本是由于所获取数据不能达到必需的质量要求,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而带来的损失。

由于上述取数风险的存在,取数不当就可能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损失。例如,由于新产品市场销售情况的数据确定不当,就可能导致新产品生产、定价决策的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业绩评价的不准确可能影响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的效益等等。

取数的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往往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取数范围越小、方法越简单、渠道越单一,取数的外显成本就越低,但取数风险加大,取数的隐含成本增加。因此,降低隐含成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增大取数范围、选择更为科学和可靠的取数方法及渠道来增加数据的相关性、准确性和保证其充分性,以增加管理会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但相应的,这种做法又会增大取数的外显成本。所以,基础信息系统的建立必须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权衡,在将取数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条件下使取数成本最小。

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体系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四)第四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会计从传统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之后,与财务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会计学的两大分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各自包含不同的内容,同时也具备不同的功能,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区别。

财务会计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根据系统且严密的会计假设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以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完整的会计处理程序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最终通过定期编制的财务报表提供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集中概括地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管理会计是根据财务会计资料和有关资料进行重新整理、计算、对比和分析,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参与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业绩考核等管理活动。通过分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管理会计的本质,掌握管理会计的特点。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信息来源相同

管理会计所需的信息很多来源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同属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两者加工、处理的都是企业经营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财务会计是采用“取得或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一固定的会计程序及其相应的核算方法,直接对经营资金运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管理会计所需的经济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它对财务会计子系统提供的财务信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采取专门的方法进行再加工、处理或延伸,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它是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与再利用。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相同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的经营资金运动。但管理会计的工作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企业现在的(正在进行的)和未来的经营资金运动,在空间上侧重于企业局部性21 的和特定的经济活动;而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在时间上侧重于企业过去的(已经发生的)经营资金运动,在空间上侧重于企业全局性的经济活动。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最终目的都是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服务。财务会计通过定期向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使它们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会计也可使企业管理者了解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管理会计更是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

(一)服务对象不同

管理会计工作的侧重点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遇到的特定问题,以专门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进行分析研究,以便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有关预测决策和控制考核的信息资料,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内部服务,所以管理会计又称为“内部会计”。财务会计工作的侧重点是通过对企业日常活动的记录,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向企业外界经济利益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体目标主要是为企业外部服务,所以财务会计又称为“外部会计”。

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对内提供信息服务,财务会计侧重于对外提供信息服务,但这一区分并不是绝对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有关信息,与企业外部各信息使用者也息息相关。一些原属企业内部的报表现已列为对外报送的报表,如用于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状况的“现金流量表”,它便于企业外部有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以及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并作出相应的决策。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在对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外提供服务。同样道理,财务会计提供的报表信息和一系列有关的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分析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财务会计在对外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对内提供服务。

(二)工作重点不同

管理会计的作用时效不仅限于分析过去,而且还在于能主动地利用已知的财务会计资料进行预测和规划未来,同时控制现在。管理会计面向未来的作用时效是放在首位的,而分析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财务会计的作用时效主要在于反映过去,对此,无论从它坚持客观性原则,还是遵循历史成本原则,都可以证明其反映的职能是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

(三)遵循的原则和依据的基本概念框架结构不同

管理会计可不受会计基本假设、公认的会计准则的约束,完全根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来选择实施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中可灵活运用预测学、控制论、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目标管理原则和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指导,其所使用的许多概念都超出了传统会计的基本概念框架,完全服从企业管理决策的特定要求。财务会计工作必须遵循会计基本假设和《企业会计准则》,以保证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致性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它们是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行为准则,其基本概念的框架结构相对稳定。

(四)时效性不同 财务会计需要定期(月份、季度、半、)编制财务报表,对外报送会计信息,时间固定,没有弹性。管理会计信息的提供可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在任何期间编制管理报表,在时间间隔上没有统一的要求,不固定时间,时间跨度有较大的弹性。因此,管理会计在信息提供的时效性上远高于财务会计。它不仅要反映过去,还要控制现在,预测和规划未来。

(五)工作主体(范围)的层次不同

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划分更加灵活,可分多个层次。管理会计着重考虑局部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影响,同时面向企业整体和各个组成部分,工作主体的划分可大可小。管理会计既从整个企业的全局出发,又主要以企业内部各个责任中心为工作主体。管理会计的工作主体可分为多个层次,它既可以整个企业为主体,也可将企业内部的个别部门、个别产品甚至雇员个体作为其工作主体。财务会计主要以整个企业作为工作主体,提供综合的财务信息,在总体上评价、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所提供的财务会计报表集中反映和说明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不能说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

(六)工作程序不同

在工作程序上,管理会计没有固定的会计程序和处理规范,可自由选择会计处理方法,一般不涉及填制凭证和复式记账法,只是根据信息对管理活动的相关性和有用性来组织工作。管理会计一般不存在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账务处理流程,而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不定期地编制特殊的专门性质的管理报表,根据需要自行设计报表格式。财务会计工作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采用货币计量的形式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预先设置账户,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通过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固定的数据处理流程,严格按照既定的会计程序完成会计工作,按规定期限报送统一格式的财务会计报表。

(七)方法体系不同

在会计方法选择上,管理会计更加灵活多变并广泛采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可选择灵活多样的专门方法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大量运用现代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吸收了运筹学和数理统计学中许多数量分析技术,便于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回归分析法、概率分析法、线性规划等方法都已经成为管理会计的常用方法。例如,管理会计中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求和揭示有关变量之间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和有效地改善经营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财务会计已经有了一套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方法体系,虽然会计规范为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提供了一定的选择余地,但总体上财务会计必须遵循一贯性和可比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前后各个会计期间只能采用同一种会计处理方法,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必须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在具体的财务会计核算中,一般只应用初等数学方法。

(八)信息特征不同

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的特定需要而有选择地、部分地和不定期地管理信息。它们既包括定量资料,也包括定性资料;其计量单位既可使用货币单位,又可选择实物量单位、时间量单位和相对数单位。其中,凡涉及未来的信息不要求过于精确,只要23 求满足信息披露及时性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由于它们往往不向社会公开发布,故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参考价值。

财务会计要定期地向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集团或个人提供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连续的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的定量资料,对精确度和真实性的要求较高。由于它们要向社会公开发布,故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九)观念的取向不同

现代管理会计不仅看重实施管理行为的结果,而且更为关注管理的过程。在管理会计观念中,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财富和效益的创造者,属于可开发的人力资源。一方面要注重合格人才的培养并核算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密切注意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千方百计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设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财务会计则将其着眼点放在如何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财、物要素在经营过程各个阶段上分布、使用及消耗情况上,十分重视定期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质量。相对地,不大关心管理过程及其结果对企业内部各方面人员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十)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同

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由于管理会计的方法灵活多样,工作程序不固定,体系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时,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复杂,更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厚的专业造诣,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快捷应变能力。管理会计工作要由具有复合型高级会计人才来承担。可见,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起点比较高。

虽然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同样会影响到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但相比之下,对财务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不如对管理会计人员的要求高,而且侧重点也不同。财务会计工作需要操作能力较强、工作细致的专门人才来承担。

上述区别可概括如表所示:

三、管理会计的特点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服务对象方面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为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虽然对内、对外都能提供基本的会计信息,但主要侧重于对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财务信息,属于“对外报告会计”。

(二)在职能定位方面

管理会计重在“创造价值”,它渗透于单位管理的全过程,既有助于解析过去,通过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更好地适应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需要;又有助于控制现在,通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使单位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还有助于筹划未来,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帮助管理部门客观地掌握情况,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而财务会计则是“记录价值”,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单位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处理,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属于“报账型会计”。

(三)在程序与方法方面

管理会计为单位自身服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而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

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从管理会计的特点可以看出,管理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其经营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预测决策,编制预算,对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全25 过程的价值控制,考核评价有关方面的经营业绩,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献计献策。可见,管理会计师工作可以渗透企业的各个方面,既为企业全局管理服务,本身又属于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处在价值管理的核心地位。

(一)管理会计师的职能

管理会计师一般有三个重要职能:记录、发现问题和寻求机会、解决问题。1.记录

为各级管理者提供相关可靠的数据,其主要回答企业现在的运转状况如何。例如,记录销售成本、原材料购买量、各级管理者的业绩水平等。

执行记录功能的管理会计师必须对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负责,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师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尤其是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迅速膨胀,对管理会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处理更加复杂的信息。这就需要管理会计师能很好地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并且尽可能地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记录下企业真实的运转状况。

2.发现问题和寻求机会

帮助各级管理者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选择机会,其主要回答哪些问题和机会是值得企业管理者重视的。例如,发现企业对持续萎缩的产品市场过度投资;或者发现企业产品返修率、退货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管理会计师在执行该职能时,应该注重去发现和寻找那些能够影响公司增加价值的问题与机会,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地降低企业成本。

3.解决问题

运用财务分析手段,包括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来寻找实现企业各种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主要回答在各种可替代的方案中,哪一种方案对企业是最优的。例如,企业生产的半成品可以直接对外出售,也可以进一步加工成产成品再出售,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方案的利弊,做出正确的抉择,就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会计师的职责重点放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上。管理会计师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负责记录企业运转状况,而是通过挖掘所拥有的管理会计信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积极参与企业的各种管理决策。许多大型跨国公司,认识到管理会计师的重要性,一般都专门设置了“规划与分析”“预测”“生产分析和支持”等管理会计师岗位。

(二)管理会计的职业化

管理会计的职业化已成趋势,享誉全球的管理会计师协会便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孵化器。比较知名的有:

(1)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它是全球最大的国家性管理会计师组织,也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创始会员之一;CIMA一直以来致力于企业财务管理及战略决策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世界上具有权威性的高端财务职业资格认证。CIMA资格认证不仅为企业衡量和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提供依据,还为各行各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和管理精英提供了一个职业生涯发展和展示实力的平台。

(2)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在国际上,作为全球虚假财务报告(COSO)委员会的创始成员及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主要成员,IMA在管理会计、公司内部规划与控26 制、风险管理等领域均参与到全球最前沿实践。此外,IMA还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等组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2年IMA首次举办CMA认证考试。CMA资格证书是一个财务管理综合能力考核的证书,考试涉及商业分析、管理会计与报告、战略管理和商业应用四大方面内容,考试主要以基础知识、实用知识为主,知识覆盖面很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为企业的相关决策和未来发展提供信息和切实方案的综合能力,众多企业家已经开始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许多企业甚至不惜出天价年薪从海外聘请高级财务管理人员。联合利华、壳牌石油、福特汽车和埃森哲等大型跨国企业已将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列为其最重要的职业资格之一。

注册管理会计师是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的后备人力资源。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较强基础技能(如成本管理技术、管理会计工具的知识、数据分析技巧)、较强管理能力、扎实业务技能以及宽广知识结构的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管理会计师。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应从各方面做好中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发展的长远规划,加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注册管理会计师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企业全球化发展和竞争的需要。

管理会计基础知识

(五)第五节

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体系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会计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和机制,健全会计法规制度,推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和准则的国际趋同,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会计人才培养,会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在会计标准建设、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方面,主要侧重于鉴证类会计和记账类会计,两者都是为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的财务会计,考虑外部投资者、社会公众和外部审计较多,而利用有关信息参与内部经营决策、加强管理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也是记账类会计,会计信息的价值创造作用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为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内部管理服务。

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美国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其经营部门(如生产和销售)都设有管理会计师岗位;90%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75%的工作时间用于决策支持。在西方公共管理领域,管理会计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我国,无论是管理会计的实践应用还是理论研究都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无论对公共部门还是对企业都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也有利于单位在保证经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基础保障。尽管我国对管理会计做了不少成功探索和有益尝试,但总体上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大致有四种状态:

第一种是“不知未做”。即既不知道管理会计这件事,也没有在实践中运用有关技术方法。随着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种状况相对较少。

第二种是“不知在做”。即不知道管理会计是什么,但在实践中运用了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这种状态在我国单位中比较普遍。

比如,铁道部从1989年起开始搞本量利分析,将经营指标的预测决策分解下达给各铁路局的负责人,并从计划上一年的头两三个月开始进行有关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整个收支盘子的预测。1998年推动清算办法改革,即在国家批准的统一运价下,在铁道部和铁路局之间实行模拟区域运价,运用作业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进行测算,对不同铁路局实行不同的单价。2002年,按照财政部的要求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践,从年初收支利盘子的预测到确定各铁路局经营目标,再到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考核,也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

又如,国家邮政局的资费标准由国家确定,但不同省份的业务量、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制定了一套内部控制体系,这也是管理会计的一个方面。我国很多单位都与铁道部、国家邮政局情况类似,尽管已经做了很多年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却不知道这些就是管理会计。

第三种是“已知未做”。即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但在实践中没有加以运用。这部分单位主观上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主要领导不够重视,再加上管理会计不像财务会计有对外公开等需要,也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外在动力。

第四种是“已知在做”。即既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运用。这部分单位最有活力和创新意识,走在了我国管理会计实践的最前沿,但他们目前也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上看,我国管理会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单位经营情况和支出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等方面,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培养了大量的注册会计师(CPA),但是既懂往后看、会记账,又懂往前看、能为决策服务的管理会计人才严重不足。按照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培养我们自己认证的管理会计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理论体系缺乏、技术方法应用不广、专业人才匮乏、信息化支撑不足等问题,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一是理论体系建设滞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由于管理会计理论研究、技术方法远比财务会计复杂,又与其他管理学科理论交叉重复,国内学术界的主要工作仍集中在介绍和引进西方最新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上。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上基于各国企业实践,相关理论与我国单位内部管理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尚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二是实践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比较落后,企业向西方学习引进的重点在于技术、设备等方面,虽然也引进了先进管理模式,但结合我国实际的开拓创新不够,较多企业的管理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另外,从国际上看,管理会计之所以在美、英等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管理会计协会等民间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民间组织通过发布管理会计研究报告、建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应用案例示范等方面,为理论界和实务界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市场对管理会计的认可和关注。我国单位运用管理会计大多是自发而为,尚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对管理会计进行规范化管理,也没有专门的行业协会推动其发展,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是人才匮乏。会计人才作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是国家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虽然是一个会计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会计人才强国,高端会计人才相对缺乏,通晓中外会计规则和财经法规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长期以来,单位管理者对管理会计重视不足,财务人员的工作重点始终在财务会计方面,局限于记账、报账,不能较好地为单位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的各种财务与管理信息,财务人员对决策者的信息要求不了解,对非财务信息的掌握不充分,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成长。大部分科研院校的会计专业主要侧重于财务会计领域,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尚未完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量比较薄弱。

四是信息化支撑不足。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仍处于低水平状态,会计核算效率较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亟待完善。目前,国内企业采用的会计软件仅有部分管理功能,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也只应用了会计软件中的核算功能,系统资源浪费严重。同时,由于各单位战略、投资、价值、绩效千差万别,管理会计的应用小同大异,因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花费较大、人才培养难度较高,单位对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动性不强。

二、我国加快发展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一)全球化竞争时代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所有企业不再是在一个稳定的国内竞争市场中运行,都需要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竞争格局。

当前,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大量消耗资源、不计环境成本的发展模式也难以为继,企业传统的发展优势不断缩水。一方面,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已经出现,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低资源环境成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加快产业升级、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使我国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

在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回落的新形势下,要与国际上一些优秀企业竞争,必须向管理和科技创新要效益。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短板,企业的管理效率、管理人员经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都有待提高,依靠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必须通过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虽然我国GDP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典型的“四高四低”特征,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与“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8%之间,在资源环境压力、产能严重过剩的双向挤压下,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按照7%左右的GDP增速,到第一个100年也就是2020年的时候,我国人均GDP约为11 000美元,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

国外大量实践表明,国家发展矛盾最多的时候就是由中等收入国家迈进高收入国家初级阶段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很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使经济社会发展陷入长期停滞状态。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管理创新驱动的轨道。

作为经济活动参与各方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企业要实现新的发展,必须有效运用管理会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从投资拉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型、从粗放增长型向集约发展型转型、从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转型、从立足国内发展向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型、从低成本优势领先向综合实力提升转型,着力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产品低附加值、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提升产业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企业有效运用管理会计、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总体上还处在危机后的修复阶段和发展方式的转换阶段,深层次结构矛盾依然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短期内难以实现强劲复苏,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日趋强化。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变数。这些将通过贸易、投资、价格、汇率等多种渠道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连续10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处于预期合理区间。但一些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扣除营改增收入,上半年增值税同比仅增长1.4%,PPI(生产者物价指数)连续下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较大,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

总的来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的回落和结构调整的阵痛,都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压力。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调控定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同时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另一方面,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发挥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等管理高层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为企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管控手段、评价方法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

一是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强化管理会计应用,有助于全面推动企业从粗放式到集约式发展,从粗放型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价值创造力。二是有助于辅助经营决策。管理会计通过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技术方法,可以简单明了地阐释复杂的经济活动,并揭示其内在联系以及最优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管理者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利润甚至企业资金的变动等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

三是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管理会计可以通过估计产品在生命周期各环节中的成本与进入市场后产品成本的转换情况,测算、评价产品的经济效益,最终选择出合适的开发投资计划,并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趋势,及时为设计研发人员提供成本、回报方面的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有助于强化绩效考评。运用管理会计衡量企业绩效,可以使企业从价值链分析着手,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之间有效平衡,将财务指标如投资报酬率,与生产质量周期控制、顾客满意度等非财务信息相结合,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绩效,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选拔人才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不难看出,管理会计在企业战略、投资风险、价值创造、绩效评估、财务职能再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CEO、CFO等高层管理人员,深入学习并有效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技术方法,尤其是如果具有中国管理会计师职业资格,有助于其更出色地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决策。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加快发展管理会计 1.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和水平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高效有序的财政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运用管理会计是加强财政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国在这方面刚刚起步,要坚持问题导向逐步推动。

比如,很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础工作较差,没有基本的风险控制,所缺乏的就是最基础的管理会计。治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开前门、堵后门,修明渠、堵暗道,依法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政府发债就要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报告制度,清晰地分析判断政府的资产、负债等情况。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分类处置:经营性项目要与政府脱钩,完全推向市场;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确需政府举债的公益性项目,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实行PPP模式的项目,要识别政府和市场分别应该或善于管控哪些风险,制订合同并建立定期调整机制,既适当降低政府补贴、定价承诺等方面的风险,同时让市场主体能够进入基本建设领域,以及医院管理、养老社区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运用市场杠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内容。运用管理会计可以推动预算执行的科学化、精细化,这是一项长期工作,要逐步推进。

同时,加快发展管理会计,还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效能。比如,财政部门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要认真识别评估业务及管理中的内外部风险,采取不相容职责岗位分离控制、授权控制、流程控制等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其中关键是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建设,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管理会计中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可以借鉴。

2.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支出效率

与西方国家不同,在公共管理领域,除了政府部门外,我国还有大量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无论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数量,还是收支规模看,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要降低行政成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算分析来看,其支出效益亟待提高。比如,不少单位预算与决算差异较大,我们要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较大的原因,以及如何使预算、决算更加紧密结合,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又如,有的单位还有不少资金沉淀,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也从一个方面充分说明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管理还比较粗放。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差异较大以及资金沉淀问题,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比如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机制,导致部分领域出现了“钱等项目”“敞口花钱”等问题;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预算执行刚性等有待进一步提高。

管理会计重在利用有关信息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控制和评价经济活动,可以广泛运用于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通过深入分析,对预算、决算多环节、多流程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比照分析、发现问题、规范管理等,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增强预算执行约束力,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要彻底改变预算管理中“重预算、轻决算,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必须在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管理中大力发展和应用管理会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3.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战略是国家重要战略,经济信息安全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位数据信息安全主要是指与管理会计有关的信息安全。单位财务会计有关数据很多都是按制度规定要求对外公开的,而管理会计所有数据都是“对内”的,不但对单位加强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蕴含着企业战略投资、行政事业单位涉密信息等相关的大量数据,一旦发生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特别是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和人才管理工作发展滞后,为我国经济信息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管理会计人员,特别是具有管理会计职能的国有企业的CFO、总会计师等管理高层,掌握的不仅是企业的财务数据,更掌握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等涉及商业机密的大量核心经济信息,更要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快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建设,尽快培养出一批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师,促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发展。

三、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推动中国会计升级转型

近年来,会计工作在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际趋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更好地发挥服务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中国会计工作升级转型,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一)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主要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争取在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推动加快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建设,为全面提升单位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基本形成,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基本建成。同时,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逐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工作。

目前,这几项工作财政部有关司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中国会计学会等都分头在做,要加快工作进度,使中国管理会计师队伍尽快建立起来,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为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益服务,实现我国管理会计跨越式发展并在较短时间内接近或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二)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重点和任务

要将管理会计改革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政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一是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要整合科研院校、协会、学会和企业等优势资源,结合我国会计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实践,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能力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对新的经济现象、新的问题、新的观点视角,探本求源、去伪存真,形成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二是研究建立中国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加强国际、国内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吸收借鉴西方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价体系。加强管理会计行业自律,实行规范化管理。

三是研究建立管理会计公告制度。发布管理会计的定义、目标、基本概念、要素、基本内容、主要方法及案例说明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概念与方法体系,做到理论上有支持,实践上有案例,指导和协调实务工作,并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向前发展。

四是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实践。管理会计的发展归根结底需要单位积极运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管理水平。要推动管理会计产学研有机结合,鼓励单位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等方式,及时总结、梳理提升管理会计实践经验,形成管理会计的应用案例,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示范。

五是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要改变会计就是记账这一观念,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鼓励高等院校、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等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人才培养及后续教育,为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建立人才储备。

六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与业务活动的有机融合,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支持会计软件、中介机构向管理会计服务领域拓展,加快会计职能从会计核算到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

(三)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的要求

结合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经验,大力推广运用管理会计并取得实效,是企业管理者、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行业协会、学会等各方面的共同使命,大家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我国管理会计事业加快发展。

一是财政部要与中央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倡导管理会计强化预算绩效和价值创造的功能,在各单位掀起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的热潮。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将管理会计工作纳入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支持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切实发挥作用。要研究推动建立我国管理会计培训、资格认证及后续教育体系。推进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加强与有关监管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推动管理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积极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探索将其纳入现代会计服务市场体系整体推进。

二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在杂志开辟专栏、组织会员交流等多种途径,主动融入管理会计改革实践。总会计师协会是我国高端会计人才最集中的全国性社会组织。要加强理论研究,组织管理会计经验交流和示范推广,促进理论和实务共同推进;要研究构建我国自己的管理会计标准体系,积极稳妥开展培训、资格认证及咨询服务,打造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要通过发展和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向理财、管理和决策转变,推动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者向理财者、管理者、决策参与者提升,促进会计人员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的提高。

三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切实加强基础建设,把管理会计嵌入自身管理和发展中,增强实施管理会计的自信心和内动力。要加快培养和发展管理会计人才,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本单位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推动本单位管理会计工作的发展。要加快建立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整合人、财、物等信息,以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方法为基础,为管理者持续提供有效并集成化的理财决策信息。

四是专家学者要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研,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增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等院校要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方向建设和高端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建立管理会计人才实践培训基地,不断优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五是广大会计从业人员特别是总会计师、CFO等高级会计人才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将现有的业务专长向纵深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化视野,不断增强适应力和竞争力。发挥好引导带动作用,为身边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同事创造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进行各种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学习和锻炼,从企业内部培养接地气的中国管理会计人才。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的胸襟和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方法,拓展管理会计对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积极参与会计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我国管理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任重道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我国实际,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构建中国的管理会计体系,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下载2012-11-26管理会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11-26管理会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会计案例

    管理会计案例 编者案:自去年10月发布《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管理会计理论不断创新,管理会计实践日益丰富。为引导我国管理会计的探索和发展,我......

    管理会计书单

    管理会计书单 管理会计类读物 1、《决策与控制会计》,美:齐默尔曼,有中文版; 2、《高级管理会计》,第六版,美:阿特金斯、卡普兰、马克杨等四人著,有中文版 3、《稻盛和夫的实学》,稻......

    会计管理(单选)

    会计管理专业 (单项选择题共450题) 1、单位存款户,其预留印鉴为该单位的( )加其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盖章。 A、公章 B、财务专用章 C、合同章 D、公章......

    管理会计作业

    十年规划 090471041324财管四班吴敏第一阶段(2011-2012)年 在剩下的为数不多的在校时间里,我会不断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有时间多看一些财会方面的书籍,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也......

    会计管理工作总结

    会计管理工作总结 我区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会计管理局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以深入贯彻实施《会计法》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中心,以深......

    会计管理工作总结

    会计管理工作总结 我区的会计管理工作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会计管理局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以深入贯彻实施《会计法》及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为中心,以深......

    管理会计心得

    管理会计学习与口试心得 财务070107032XXXXXXXX 管理会计是一门渗透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专门方法,为企业管理层服务,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会计的学......

    管理会计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着重论述了管理会计目标的内涵与外延, 提出了管理会计目标的内涵是“在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的基础上,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