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毕业论文

时间:2019-05-12 22:2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毕业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毕业论文》。

第一篇: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毕业论文

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摘要: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企业会计信息的采集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生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成本效益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是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消耗进行分析归集,得出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等信息使用者使用的智力成果。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也要发生成本。其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提供和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企业从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要花费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当企业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种类多样时,成本费用在不同产品中的分配计算相应也会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提供准确的成本核算资料,其人工成本会更高。

成本会计信息最终要传递给信息使用者。财务报告编制人员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编制成本信息,会产生人工费用。

(2)诉讼成本。企业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若误导了使用者,就会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的起诉,因而会产生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3)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成本数据可以不同于对外报送的数据,对外报送的数据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归集信息,而为内部管理服务的成本数据,管理人员可以按管理目标来归集。管理人员选择归集方式带有一定主观性,当确定按一种成本归集方式而放弃其他方式时,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

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是会计人员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分析各项会计指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为经理人员采取措施,调整工作计划提供依据。对差异的原因分析不清,会影响经理人员对生产成本的正确评价,从而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4)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产生效益

借助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能更好地对企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效益,成本会计信息产生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

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符合质量标准的劳动资料、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组织结构、职能分工、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收效甚微。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改善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进一步降低。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在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点对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瓶颈资源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三、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需要更充分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评估公司的价值或对企业进行决策。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参考文献:

[1] 曹文庆.成本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作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4.[2] 林义.浅谈成本会计信息的构成和效益[J].民营经济,2008,(02).

第二篇: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专业:

会计学院

班级:0 12级会计 4 班

学号:

121922432

姓名:

李祥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摘要: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成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从其属性上讲,成本效益原则应属于会计核算原则的修订性原则。

关键词:成本会计信息;信息构成;效益构成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

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第一,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报表中也包含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比例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可计量性。

第二,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之前,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式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会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第三,诉讼成本。具体指在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起诉,其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第四,竞争和谈判劣势成本。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得知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压低价格,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五,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出于管理目的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不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计算,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的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由于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照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评价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或调整其行动目标和计划。在制定的成本计划不实或受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管理人员评价的偏颇,影响其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第六,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以及新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

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第一,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地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职能分工、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诸多方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上述两种降低成本的方式都要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

第二,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竞争利益更具战略意义。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售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第三,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成本管理要积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用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处于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层,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层需要通过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有可能提供更多、更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难以计量。如前文列举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

沈阳城市学院成本会计论文

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的处理更为便捷,成本也大为降低。

第三篇: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一、公车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国家机关现行的以公车配给为基础的用车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上千亿元的国家财政支出和由此滋生的公款消费、车轮腐败等重大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公车改革的呼声近些年来此起彼伏。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现在约有400万辆公车,每年耗资高达30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每年财政支出中教育费与卫生费的总和,足以再建设3个三峡工程了。目前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都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2004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2200亿元,其中汽车采购额就高达500亿元,2009年全国公车采购量创历史新高,将一举突破700亿元。西南某贫困县算过一笔账,每年用于公车的开支,竟占全县行政开支总数的40%;而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县公车数量已超过200辆。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使公车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014年7月16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公车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本次公车改革的要点主要有: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本次公车改革,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同时,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将有三类人群受本次公车改革影响,一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在编在岗司局级及以下工作人员;二是地方地厅级及以下工作人员:省区市厅局正职的主要负责人,县市区乡镇(正职)主要负责人,各地可以根据实际出发,鼓励他们参加车改。确因工作需要,也可以采取实物保障的方式;采取实物保障的不能再领取补贴;三是司勤人员:对于因取消公车而失去岗位的司机和后勤人员,主要采用内部安置的办法,不能简单推向社会。可以安排转岗,提前退休,适当提高退休待遇。

二、我国现行的公车制度存在很多弊病

1、居高不下的公车费用。自2011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多年公开三公经费。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别为61.69亿元、59.15亿元和40.67亿元,虽然公务用车的费用在逐年下降,但是,公车消费占三公经费支出的比例,三年来均超过了50%。一辆公务车的年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可达5万元以上,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至12%之间,有的地方甚至更高。

2、漏洞百出的运行制度。(1)公车超标超编

2011年,中办和国办联合下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但是遵照执行的却很少。

这是某单位公务用车自查表,该单位工作人员40人,按照管理办法规定,公车数量确定的标准是每20人不超过1辆,配备公务用车应严格执行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1.8 升(含)以下的轿车和原则上不配备越野车,然而该单位全部违反了。这还只是全国1735个县无数单位中的一个。

(2)公车数量虚低

网易曾公布了一个以北京为例做的统计。2011年北京统计局公布,截止2010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总量为480万辆。央视在2010年11月报道北京市公务用车有70万辆左右,占总量近15%,而在2011年4月,北京财政局公布公车数量为6.2万辆,仅占总量的1.25%。

某单位自查表中,5辆车只有2辆在编。一般统计公车数量时,就只显示编制内的车。这就形成了怪圈,似乎你永远无法摸清公车到底有多少。

(3)公车私用严重

在公车使用中,有的地方办公事占三分之一,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三分之一,司机私用占三分之一。公共财政为个人消费买单,造成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破坏了党纪政纪,仅2014年4月一个月,中纪委4周报通报的719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中,有134起是公车私用的案例,占比达18.64%,位列违规事件榜首。

(4)公车使用率低

社会其他运营车辆每万公里运行成本为8215元,党政机关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为公车的5倍,而运营成本仅为公车的13%左右。各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配备,因为数量上的限制,很多都成为领导用车。而在领导开会或在班处理日常公务时,公车多闲置,处于待命状态,使得公车的使用率很低。

3、问题凸显的公车特权

公车数量过多、档次过高,容易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产生优越感和特权感,滋生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倾向。公务车成为了“特权”的象征,官员的特权思想滋生。公务用车的特权思想作祟,更不容忽视的是对交通规则的破坏。违规使用警报器、鸣笛,闯红灯、超速现象严重,使用警车开道、特殊时期道路管制等等,都是无视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公车改革成本—效益分析

公车改革涉及到众多利益集团的切身利益,对这些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改革给政府带来的收益 1.经济收益

公车改革是政府为主体的改革,也是主要发生在政府本身的改革。对于政府来说,是要通过改革降低成本,节约财政支出。这是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实行公车改革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何通过自身的改革,减少财政支出,成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事。实行公车改革,有利于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减轻财政负担。已经实行公车改革的地方取得的成效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较早实行改革的大庆市,车改缓解了财政压力,车改后与车改前相比,“市财政当年节支293万元,加上收缴上来的196台车辆变现收入700多万元。当年财政可直接节约资金1O00多万元,连同不购买新车所减少的3300万元财政支出合并计算。当年仅车的因素即可减少地方财政支出4300多万元,占大庆市财政总收入的近1/5”。

2.政治收益

政府通过制度改革期望赢得广泛的政治支持,保持其在政治力量的对比中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有效地排斥对其产生潜在或现实威胁的国内外的反对派势力。政治支持最大化是政府实行制度改革的有力保证。

通过公车改革。政府的政治目标是遏止腐败、纠正不正之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获得人民的更大政治支持。群众一直对公车中的腐败问题尤其是公车私用意见很大.老百姓称这种腐败为“马路上的腐败”或“车轮上的腐败”。在近几年的政协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上,公车也成为关注的焦点,在2003年的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上,政协委员呼吁:公车与腐败亲密接触,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而公车改革一方面克服了干部及其家人、朋友坐车办私事的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政府人员“公私分明”的习惯,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因车而产生的领导者为政不勤、为官不廉的问题。实行改革,那种买车坐、抢车坐、没有车不工作的坏毛病和买车、卖车、修车过程中捞好处的现象将会逐步减少直至消失。从而推动“官念”进步.拉近政府与百姓的心理距离。从上面可以看出.公车改革能够给政府带来经济和政治上两方面的收益,那么根据财政收人与政治支持最大化目标决定制度改革的政府将成为改革的最主要主体,公车改革将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革。

(二)改革给政府中个人带来的收益

政府是由政府中的个人组成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私欲,都追求自己的利益。这些人组成政府.那么改革能否为他们带来收益也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现行的公车制度中,公车主要是给部门的领导使用。政府的中层干部和一般公务人员从公车中获得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制度改革给享受公车待遇的官员和不享受及很少享受公车待遇的公务人员带来的收益。对于部门的领导来说,他们是公车制度的直接受益者,许多部门的公车很大部分成为他们的专车。改革应当在一定的时期内适当保障他们的利益,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改革中应该有一定的交通补贴保证他们的部分既得利益,使他们不至成为改革的反对者;对一般的公务员来说,传统的公车制度对他们的好处甚少,而改革后的补贴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收益,即使是没有补贴.通过改革消除公车制度的等级色彩和用车中的不平等现象,也是他们所希望的,所以一般的公务员将是公车改革的坚定支持者。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反映了我国工资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不增加财政总支出的前提下,提高官员的工资。把工资之外的待遇货币化进入工资,由暗补变为明补,这保证了官员的既得利益。又符合国际潮流。

(三)改革给人民群众的收益

人民群众对现今的公车制度意见甚大.这种公车制度浪费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人民群众是财政收入的纳税人,也就是公车浪费的是人民群众的血汗。因而公车中的腐败更是老百姓所深恶痛绝的。而公车改革会间接给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一方面它节省了财政支出,使财政支出能花在人民群众需要的地方,花在能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方面;另一方面改革消除了官员的特权,拉近了官员与群众的距离,有利于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官员的了解和信任。所以人民群众会成为公车改革的忠实支持者。

(四)改革有利于轿车进入家庭

轿车业是与公务用车息息相关的产业。进入家庭是轿车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国的公车制度主要从两个方面阻碍了轿车进入家庭:第一,劣币驱逐良币效应。虽然轿车进入家庭取决于家庭收入的增长.但是,如果不改革公车,即使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增长。具备了买车的能力,在有公车可用时,人们是不会购买私车的。第二,公车抬高了轿车价格,使轿车朝档次高、排量大方向发展。这种趋势不仅与国际上轿车日益小型化的潮流相左,而且也大大地脱离了我国的国情现实,既不利于国内私人购车市场的发展和成长,也阻碍了整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行公车改革,使轿车进入家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2000年全国轿车销售65万辆。其中公务车占34%,私家车占37%、出租车占29%。目前正处在轿车进入家庭的导入期,国家明确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并写进了“十五”规划。那么改革公车,改变轿车单一由公款购买的消费结构,将给生产轿车的企业敲响警钟,使它们真正按照市场的规律和需要进行生产,而且取消公车.个人福利全部货币化,提高人们的购买力.也为国产轿车进入家庭创造条件,从而启动和繁荣轿车市场。全国人大代表、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张世端呼吁,应大力推进公车改革,为国产轿车进入家庭创造条件。

二、公车改革的成本分析

公车改革能够带来上述的一系列收益。同样,公车改革也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对于公车改革来说,它可能需要支付的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设计并实施新的公车制度的费用 这是公车改革必须支付的成本,也是任何一项制度变革需要支付的费用。我国的公车改革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开展。现行的公车改革主要是在一些地方的试点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在众多的改革实践中寻找一套好的改革方案和设计新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车制度。这些改革试点所支付的费用也包括在设计并实施新的制度的费用中。

(二)消除改革阻力的费用

公车改革作为一种制度变革。它总是要改变权力和财富的分配。如果它使一部分人从改革中受益、一部分人受损,受损者就会起而反对。如果改革使获益者的获利机会不均,那么获益少的会认为自己吃了亏.也会表示异议或消极反对。为了消除改革的阻力,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包括对反对者实行强制措施和引诱手段所花费的成本,也包括对变革受损者的补偿。对于公车改革来说,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改革的最大阻力将是来自于各部门的领导的反对。他们是现今公车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公车改革将损害他们的利益,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补偿,他们会表示异议或消极反对.而他们又是公车改革的执行者,因此对他们的补偿是必需的。现行许多地方的公车改革中,对领导的都有一定的交通补贴。这是消除改革阻力的必需费用。另外一个阻力来自公车司机。司机是公车制度的主要受益者之一。公车是他们的金饭碗,改革公车必然会损害司机的利益。司机的安置关系到改革的顺利进行,成了改革的重要问题。安置司机需要花费的费用构成消除改革阻力的费用。最后一个阻力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即中层干部和机构的普通人员。照理说。原有的公车制度给他们的收益甚少,他们是公车改革的受益者。不会成为改革的阻力,但是如果对他们的交通补贴标准差别太大,或者得不到补贴。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那么这一群体也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公车改革必须合理地确定补贴的对象范围,科学地制定补贴的标准,使它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从而消除改革的阻力,使改革的利益受损者不会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使改革中的受益者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

三、对策建议

公车改革关键是要靠制度变革,公车改革困局的破解,在乎公权而不在公车,应把制度的设计转向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让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渗入到公权力运行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中来。而公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要在制度设计上将公车与官员的地位、身份脱钩,恢复其“公务”的本来面目。

公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好的问题,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采购源头制约,降低公车交易成本。•

严格公车购车预算管理 •

严格公车统一购置 •

严格界定公车配备级别 •

细化公车自主创新品牌标准

明确公车的保养、维修及报废规定。

第二,完善使用运行体系,降低公车监督成本。•

民牌公务车辆一律喷涂公车标识

公示公车的号牌、车型、所有者和监督电话 •

统一安装定位系统

对于违反规定使用公车者一律从严从重处理 第三,引入服务外包模式,降低公车管理成本。•

培育租赁公司租用礼宾车及大型车成立 •

公务用车服务中心,统一调配剩余公车资源

落实公车使用提前预约及领导审批制度,保障公车因公出行。

第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公车环境成本。•

加大政府间转移支付

加大对公交、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

设置绿色环保自行车出行方式

第五,兼顾公平效率需求,降低公车社会成本。•

严控公务人员数量增长

强力推进政府机构和运行改革 •

统筹推进车改配套工作

增强公车改革的社会认同和制度基础

看公车改革是否有实效,主要把握三个评判标准:是否能降低行政成本、能否真正解决老百姓反映强烈的涉及公车的腐败问题、是否保证工作效率和行政效率不受影响。

其实,公车改革是政府部门在新世纪中对公务用车做出的尝试,不管如何的运行和操作,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竟,这是我们政府为改变其自身的形象,争取民心,执政为民的大动作。只要各级政府部门真正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所虑,为民所做,那么公车改革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切都不成为问题了。

第四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也由此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直接、间接和潜在的效益。分析研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成本和效益,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企业效益。

一、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冲击着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和经济活动的运作手段,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也缩小了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地位的差距,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竞争的机会。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了企业的经营环境。

电子商务的导入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商务巨大、开放式的环境,将促使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企业可以利用网络发布广告,进行网上市场调研、信息交换和网络营销等等;可以利用网络加强与上下游厂商的联系,从而改变采购与销售的互动模式;可以通过网络看样品、谈价格、签合同、付价款,依靠网络与客户进行双向互动的沟通,增加彼此的互动、了解,加强客户的忠诚度与购买力,电子商务使传统的商业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使其更加适应于网络经济的环境。

(二)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模式。

电子商务对企业的经营环境产生的影响,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也受到较大的冲击,要求企业做出相应的整体战略和策略上的调整,以适应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企业原有的组织结构要改变,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企业间的业务单元不再是封闭式的金字塔式层次结构,而是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网状结构;工作流程自动化,人为控制的机会减少,误差降低,让企业整体流程更加精确而快速。企业高层领导者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经验传承的角色,而是大方向的指引者,领导企业在网络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占领更大的市场。企业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符合电子商务特性的运作工作架构,直接与市场接轨,并以市场的最终效果来衡量流程的组织状况。

(三)改变了经营运作手段,提高了经济效益。

首先,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例如,利用因特网进行网上促销活动,降低了企业的促销成本;利用电子商务采购系统,企业可以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将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制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从而降低了采购成本。其次,电子商务的运作手段减少了企业的库存。例如应用电子商务的计划系统,可以准确地依据销售商的需求来生产,提高了库存周转率,使库存总量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从而把库存成本降到最低。第三,可以利用网络快速地调研市场,迅速了解产品的市场反馈和最新的需求,随时改良开发中的产品;利用网络了解到竞争对手的最新情况,从而适当调整自己的产品。此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使得电子商务不受时空的限制,企业必须连续不断地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销售服务,从而增加企业交易的机会。

电子商务的导入使中小企业的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得以较大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2005年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及IT应用趋势报告》显示,2004年中小企业信息服务方面的投入达到126.7亿元,同比增长31.7%。可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需求迅速增长,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实惠也越发明显。随着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和技术的日益开发和完善,中小企业必将成为电子商务的主力军。

发展电子商务是降低中小企业成本的领先战略,国外企业应用表明,采用电子商务手段可以使成本降低5%—10%。因此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成本和效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对开展电子商务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参与电子商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企业效益。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成本分析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传统企业,其特点是规模小,资金少,人才缺,管理手段落后。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导致中小企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近年来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来看,往往面临机遇和挑战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电子商务先进的技术和开放式的环境,将促使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使中小企业可以随时掌握市场和顾客需求、缩短业务运转时间、降低业务处理差错、降低贸易管理成本和库存成本、改善服务质量、加快资金流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财力、信息技术等实力较弱,因此从各方面来说,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大,相对效益而言,成本也许更高。

据调查分析,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构建成本

这是企业建立电子商务系统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系统环境构建的人、财、物投入成本。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具备必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首先是基础设施的购建,如电脑、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及其他设备、线路等硬件作为载体,这些均属于固定成本。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才能正常运行并完成其所需的功能。硬件成本除了购置所需的费用之外,还有日常维护、维修以及损耗、升级等所需的成本。软件也同样有购买、开发、维护等方面的成本,而且,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抓住商机,必须适时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更新换代,而这方面所需要的成本是难以估算的。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在人、财、物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大约占实施电子商务全部费用的60%以上。这一成本一般在早期阶段一次性投入,因此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据对广西的梧州、百色、北海等地的一些中小企业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少企业都因巨大的构建成本而对开展电子商务顾虑重重,望而却步。

(二)技术支持成本

技术支持成本包括对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所需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经济代价。从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90%以上的企业由于技术力量薄弱,人才资源匮乏,在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方面往往没有自己专门的技术队伍,大多数企业需要以租赁的方式求助于计算机软件公司或近年新兴的ASP,因此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高昂的。此外,技术支持成本还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后必须发生的各种支持服务费用等等,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一大笔开支。

(三)运营管理成本

运营管理是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并获取企业利益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发生的成本主要有交易成本、人力投入成本、系统管理成本和配送成本等等。

交易成本指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环境与交易对方或其他企业进行商务贸易活动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这一过程中所需的费用主要有组织网上交易、对交易对方的调研费用、交易双方协商、起草和签订合同、监督和实施合同等。例如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布产品信息,向交易商提供交易结算、货款收付等服务,所发生的成本大约占整个运营管理成本的20%。

人力投入成本包括为了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行,除了构建系统时所需的技术人员之外,在投入运行后必须配备相关人员、对人员进行必要的教育培训以及支付人员的工资等方面所花的费用。这一成本必不可少,约占整个运营管理成本的25%以上。

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最后的环节,也是个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有商品的存放网点、需要增加运输、配送人员的开支,由此而增加的成本是不可忽视的,大约占整个运营管理成本的30%以上。

管理成本是指为了正常应用电子商务系统,需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制订管理制度,对运行系统进行各方面的计划、协调、控制,对交易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所需要的成本。这一成本无法准确估算,但对中小企业来说尤其重要。不少中小企业投入巨额资金,好不容易建立起电子商务的应用环境,却由于管理不善而将设备闲置、系统丢荒,电子商务成了一种摆设,流于形式,且这种浪费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必要的管理成本是必须投入的。

(四)安全成本

与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在具有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商务活动,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例如交易的公正性和安全性、交易方身份的真实性、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交易的不可抵赖性等等。为了企业能安全地实施电子商务,必然要制定必须的安全标准、开发安全技术,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技术措施。而这些交易安全的协议、规章制度以及技术措施的使用及其学习和操作无疑增加了电子商务应用的成本。

(五)风险成本

这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时不可避免的隐形成本。例如由于病毒的入侵、黑客的袭击、人才的流失、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等不好确定、不易把握的因素构成的成本。由于中小企业的实力较薄弱,风险更大,因此在这方面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更大。

(六)其他成本和费用

除了上述成本以外,在实施电子商务过程中还会发生其他一些成本和费用,例如入网费用、注册费用、与应用技术有关的人员费用等等。还有些间接发生的成本,如操作技术不配套而发生的成本、对信息处理不当而间接产生的成本以及对新设备和新技术不适当的引进造成的浪费成本等等。

上述各种成本中,构建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所占比例较大,也最基础、最直接;而安全成本和风险成本相对隐形,但却不可忽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各种成本的结构及比重也在发生变化,例如构建成本中的硬件成本会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而逐渐降低,而软件成本却随着网络环境下商务活动的功能需求变化而不断增加;隐形成本也因信息安全、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经营风险等问题日益凸现而不断增加。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信息化的成本较高,在构建系统和运营管理等环节往往存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困难,有些企业因此失去信心而放弃电子商务的应用。因此,中小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实施电子商务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认真分析研究,了解哪些成本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成本是可以降低的,哪些成本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以哪一种方式实施电子商务比较适合自己,以便以低成本获取应有的企业效益。

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效益分析

企业对电子商务感兴趣的理由是它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虽然需要花费不小的成本,但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与大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也由此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直接、间接和潜在的效益。

(一)直接效益

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主要是指具体的营运效益,如成本上的节省或生产上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建立企业网站,利用网络宣传树立企业形象、传递产品信息;在网上做广告可以将企业的促销信息传递给世界各地的潜在顾客,增加企业的销售机会和消费者的购买机会。

2.利用网络进行交易,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营销效率。传统商务中,供应链耗费25%的运营成本,而电子商务由于利用网络的便利,改善了供应链管理,从而使成本降低了10%以上。

3.由网络和计算机来传送文件,大大加速文件的处理速度,降低文件处理的成本。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分析,应用网络传输可以使文件处理成本降低近40%;用电子文件替代大量的纸质文件,使纸张的成本显著降低。

4.计算机自动接受和处理信息,可以减少工作量,减少员工成本15%—20%。

5.合理地安排原材料进货和按订单生产,从而减少库存,加快了资金周转。

6.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信息成本,为企业及时地获取准确的信息创造了条件。

例如,广西食糖中心批发市场(GSEC)由于实施全电子化的交易模式,因此至少从三方面获得直接的效益:(1)大幅度降低了工商企业的交易成本,吸引全国涉糖企业广泛参与,大大提高了产销衔接速度;(2)GSEC 提供的第三方结算,有效避免了购销企业之间三角债的产生;

(3)GSEC 还与有关银行合作为交易商提供融资服务,交易商交存交割仓库的仓单,办理相关手续后,即可获得银行提供的质押货款,有效加快了资金周转。目前,GSEC交易商数量已达500余家,已实现网上交易白砂糖 600 多万吨。

(二)间接效益

间接效益是指那些不容易被具体量化的利益,可以说是层次较高、布局长远的企业利益,它通常是策略性、导向性的。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带来的间接效益主要有:

1.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扩大业务范围与规模,从而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据统计,这种间接的效益能达到其全部贸易额的3-5%。

3.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从而扩大市场规模,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这种间接的效益能使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15%左右。

4.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企业服务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5.以先进的交易模式和管理模式获得社会和交易商的认同,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例如小鹏旅游资讯有限公司,利用网络环境推出的“旅游行业信息在线管理与营销DIMOS系统”,已覆盖广西全区旅游管理部门及旅行社,实现了全区旅游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旅游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旅游行业的业务量也得到了快速提高。

这些效益虽然并不那么直接和明显,但从企业和社会的总体效益看,在某种程度上却具有更大的价值。

(三)潜在效益

有时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某些利益是眼前暂时看不到的,但却存在潜移默化的效果及强力的后劲,从宏观上讲,这就是潜在效益。例如,开展电子商务可以使企业的传统经营理念及经营模式逐渐转向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可以促进企业乃至国民经济高效化、节约化和协调化;可以提升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等等。潜在效益对于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长期目标、长远利益具有深刻的意义。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

例如南博网以“博览东盟、网尽商机”为宗旨,通过网上网下、国内国外相结合的服务手段,为从事中国-东盟双边贸易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及交易服务,帮助中国企业走进东盟、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全力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贸易门户网站。不少中小企业利用“南博网”这一特殊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其崭新的理念,精心的设计,为广大客户提供真诚、周到、高效、优质的服务,因此正在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断扩大影响,逐渐赢得客户的信任,不久的将来会获得预期的效益。

从目前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情况分析,也许有些企业所获得的利益与所投入的成本并不成正比,甚至从短期来看也许看不到明显的效益。但从长远利益看,电子商务是企业的希望,是未来发展的趋势。21世纪,电子商务将是企业的一种生存方式,对于企业而言,不具备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不具备网上运营的能力,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也就无法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电子商务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和商务环境,因而不能完全按一个市场化项目的评估标准来衡量它的投入与产出,不能精确测算它的成本与效益之比,而应当把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它的真正价值要从长远的企业利益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实施电子商务的关键在于提高效率和效益,但限于企业规模及实力,在实施电子商务之前,要仔细考虑如何迈出第一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据分析研究,中小企业比较适合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现代贸易,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大量投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集中资金发展企业核心业务,并由此获得与大企业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良好环境,利用中小企业经营灵活的优势,通过发展电子商务,加速传统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政府应根据中小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整合资源,建立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降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本,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外部环境,让中小企业从电子商务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分析

中央财经大学

吴中兵

人力资源会计(human resource accounting)自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产生以来,从理论到实务都得到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是至今仍然未能在理论上与传统会计融为一体,实务中亦未能得以大规模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探索和研究仍然进展缓慢。其原因在于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种种难题尚无法统一认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认识人力资源的成本问题,比如哪些应该资本化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以初步探讨。第一、人力资源成本

一、什么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存在于一定年龄阶段和健康状况基础上的人的劳动能力,是有待于发挥和可以发挥的潜在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体现在劳动者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方面上,量的规定体现在劳动者各个构成层次人员的多少上。从其效用上讲,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概念基本相似,只是人力资源是与劳动者的知识状况紧密相联系的,强调其是有一定体质、智力和智能的劳动力,即强调其质的规定。所以,对于人力资源的把握关键在于质的把握,尤其是组织内高层管理、技术人员的质的规定。

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决定了人力资源具有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如下特征:

1、主观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性特征,决定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其他任何资源,都不具有积极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的劳动者及其劳动能力,才具有这种能力,才是决定性的生产要素。离开了人力资源,企业有再多的资金、机器,也如同一盘散沙,不会创造效益。

2、个体性和变化性。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劳动者的知识紧密联系,而知识分子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个体性,倾向于独立劳动,而不象机器、房屋等物质资产那样与组织的集体劳动和持续经营紧密相连。比如,大学里不坐班的制度,更有利于教师发展个性,从事适合自己的研究,但是也减少了职工相互交流、相互监督的机会;又如,如果个体之间相互碰撞,搞“内耗”,不但不能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反而会阻碍组织的发展。其次,同一个人才,在不同背景下对同一种管理方式的反应也会不同,会对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感到厌倦,失去工作效率。另外,劳动者是否努力为企业工作,也会随着其个人的意志发生变化。这一点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以上两点对于人力资源被企业所拥有性、可控制性提出了挑战。

3、专用性。人力资源的质的规定,要求专门化的人才有什么样的潜质就发挥什么样的能力,换言之,如果不按照人力资源的潜质发挥其能力,则会由于“隔行如隔山”而造成巨大的浪费,可见人员的替代成本很大。

4、时效性。在同一个人自身的不同年龄段(或时期),比如青壮年期和老年期,即使知识水平不变,其劳动能力也显然不同;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甚至集体,如果停止学习,不去提高自己,也会由于知识的遗忘、时代的变化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有的能力。

5、开发的持续性和潜能的无限性。人力资源可以无限开发,而不象存货、固定资产那样开发潜力是有限的,用完即失去了。从个人层面上说,通过学习等途径,劳动者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其能力越强,学习新知识就越快,呈现加速度开发的趋势;从组织层面上讲,不断地增加人力资源的质和量的规定,则易于形成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加速发展的惯性。

后三点决定了企业需要经常而持久地对人力资源的潜能进行开发。

二、人力资源的成本。

(一)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确认,比如,人力资源是不是资产?如何界定人力资源的成本?人力资源的成本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即人力资源投资支出是否应当计入“人力资本”或“人力资产”账户?这要从资产的本质含义和人力资源的特征去探究。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我国200x年生效的新“企业会计制度”都认为,资产是过去业务所产生的、能以货币计量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将来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从人力资源的根本特征可以看出,判断人力资源是否为资产,关键是看其是否为企业所拥有和控制。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由于人才流动较为频繁,控制人力资源的难度较大,因而不能视其为资产。但是,判断一项资源是否具有可拥有性和控制性,不能用永久控制的标准。物质资产也不能确保永久性控制,比如固定资产也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为企业所拥有。所以,只要是可预见的期间可以控制的经济资源就应该是资产。人力资源不是不可以控制,在可预见的期间(如超过几个会计),是完全可以判定其是否具有可控制性的,所以人力资产是成立的,即可以确认的,从而人力资源成本也是可以确认的。

人力资源成本,指涉及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利用、保障和离职所发生的投资或支出,包括:(1)取得成本,指招募、选拔、定岗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比如招聘广告费、人才中介代理费、招聘会场费、招聘过程差旅费、招聘到的新员工安置费等。(2)开发成本,指岗前培训及定向、在岗培训、脱产培训的支出,首先是使得一个新员工达到胜任某个职位的技能并取得预期业绩而付出的成本,比如岗前培训的学费、材料费、咨询费、劳动时间损失费、生产率损失、学员的薪金;其次是为提高工作生活质量而产生的费用,比如医疗保健费用、继续教育和深造提高费用、保险费用、工作场所改善费用等。(3)使用成本,指对人力资源的维持(如工资、福利费)、奖励、调剂所发生的支出;(4)保障成本,指建立人力资源的更新换代、工伤等基金的支出;(5)离职成本,指离职低效成本(离职前工作效率较低)、遣散成本、离职后的补偿支出(如退休金)、空职成本、重新招聘的取得开发成本和超额成本(高薪重聘成本)。

根据资产成本的含义和国内外资本化的惯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要区分其受益期间,分别进行会计处理。是当期受益的,予以费用化,是长期受益的(超过了本个会计期间)则予以资本化,而不能简单地全部资本化或费用化。具体来讲包括:(1)对于由于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离职以及合法的超额投资支出等成本,由于受益期超出了当期,应该予以资本化,计入“人力资产”帐户。(2)对于人力资源的使用、保障支出,应予以当期费用化,可计入“管理费用”帐户。

(二)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计量,是指从人力资源投入上度量其成本价值,通常被认为是“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内容。我们知道,就我国目前的会计信息状况而言,即使是实物资产的计量,在其客观性上目前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人力资源成本的会计计量,显得更加困难。但这不是说人力资源的成本就根本无法计量了。对人力资源成本计量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相应的会计方法,对其投入的各项价值,分别予以确认和计量,从而汇总得出其成本数额。

(三)人力资源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历史成本法,即把为了获取人力资源而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其成本。比如,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巴里公司在其1967年年中核算中,把用于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费用都按照招聘和录用费用、正式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费、实践练习费、发展提高费等五个分类账记录和累计,然后将每个管理人员的总费用按其预期的总工作时间进行分摊。这种投资及其分摊应该与其收益相联系。

重置成本法,即目前重新取得类似的人员需要付出的代价。从个人的角度讲是招聘同等人才将会发生的支出;从组织的角度讲是人才在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是个人相互配合才产生的,是职位重置成本。

机会成本法,指人力资源如果离职将会造成的损失,这由人才的可替代性程度决定。如果某个职位重要性极大,而对应的人员工作能力又有极强的专门性,难以被别人替代,该人离职将会造成极大损失,就认为该人员的成本很高;反之成本就低。

(四)人力资源成本的特征。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具有以下特征:

1、人力资源成本投资收效比较慢。一般的实物资产,如固定资产,只要建造或者购买并安装成功了,马上就可以投入生产经营中使用,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人力资源的投资效益,并不象实物资产那么迅速显示出来,而是有一个比较长的时滞。比如,企业高薪聘请的经理人员为企业带来的贡献,可能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看出;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培训,也需要经过较长时期才能看出其效益。有些企业把员工送到国外学习,这个时滞就更长了。这就要求企业提前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储备大量的人才资源,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绝不能象“汽车加油”或“机器供电”似的随用随取。这在我国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市场不太健全的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

2、人力投资受益效果大、期限长。虽然人力资源成本投资收效比较慢,但是一旦发生作用,其影响是极其重大而深刻的。良好的人力资源和其合理的组合,对企业的贡献会超过任何其他资产。而且,人力资源保持效果的期限一般比较长,不象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那样会突然失去效用。所以“智力投资”是最为明智的。

3、人力资源投资效益有明显的时效性。虽然人力资源投资的收益巨大而持久,但是它也有很强的时效性。如上文提到的,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专业技能很优秀的人,如果停止学习,不去提高自己,也会由于知识的遗忘而失去原有的能力,即使没有遗忘的部分,也会由于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而在一定程度上失去竞争力,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4、对人力资源投资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收益是递增的。比如,通过学习等途径,劳动者的能力不断增强,而其能力越强,学习新知识也就越快,呈现加速度开发的趋势。人所共知,入门学习最难,但是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学习同等数量和难度的知识,会比原来容易得多,也就是花费较少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符合一般教育规律和人的认知规律的,也说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另一方面,随着投资的增加,人力资源的能力加速度增强,其带来的收益也越来越巨大,成加速度上升趋势,所以,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的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5、人力资源投资收益预期具有较大不确定性。虽然人力资源可能带来的收益将是巨大的,但是人力资源价值是以人为载体的,其实现程度受主观能动因素影响较大,还存在着人才“跳槽”等风险,其价值不能完全由企业控制;即使确定能带来价值,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期限较难确定;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数额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难度。

三、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收益,又叫人力资源价值,指人力资源为组织提供效用的能力,即在预期服务期内所能创造的未来收益的估计折现值。

(二)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

1、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摊销过程上,即根据配比原则,在人力资源使用期间,把其成本摊销到各个受益期间。人力资源摊销的难点在于其受益期间比较难以判断,这与实物资产不同。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另外在会计法规上和所得税中,对于人力资源摊销得出的“人力资源费用”是否承认,也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

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关系,还在于二者具有正相关关系。企业进行的人力资源投资越多,储备的人才越充足,越能保证企业有长久的竞争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超额收益。

虽然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呈现正方向变化,但是,如上文所说,随着投资数量的增加,人力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而边际收益是递增的。

人力资源成本与人力资源收益的正相关关系,不是自动达到的,而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达到的。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很好,一旦更换了企业领导和组织制度,虽然总体人员结构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但企业业绩会发生戏剧般的变化。这说明人力资源不会自动创造财富,只有通过了一定的管理制度得以整和起来,人力资源才会发生巨大作用。

四、人力资源成本与分工的关系。

分工越细,越单一化、标准化,越有利于员工迅速掌握岗位技能,提高了生产效率,又节省了开发培训费,易于招聘比较廉价的劳动力,因为廉价的劳动力在各国的劳动力市场上都是过剩的。但是,过细的分工的弊端也非常突出,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因为降低员工录用标准会危及产品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主动;过细的分工导致工作单调乏味,失去挑战性;而且分工的过细会极大地增加流水作业线的长度,加大了管理难度,使人员管理成本上升。所以,适当合理的分工才能维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成本,达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第二、目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在理论研究上,我国对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及其与物质资本的博弈地位已经作了不少探讨,甚至不少人提出“以人力资本入股”或“劳动雇佣资本”的说法向传统“资本雇佣劳动”的说法提出挑战;实践上,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状况,比以前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为:总体上,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投资和开发规划,对其管理尚缺乏必要的组织保证;企业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绩效评估手段,致使人力资源的成本、效益得不到公正认识;而且中国企业普遍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培训工作,员工能力的提高明显滞后于企业利润的增长;各不同所有制企业皆缺乏长期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励手段;不少企业还认识不到人力资源大力持续开发的重要意义。因此,目前不少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在人力资源投资上花费很多的成本,既有人力资源可控制性差、收益预期性差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投资的意义认识不足。

根据赵曙明教授的研究结果,总体上我国国有企业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滞后,这与国有企业长期的生产导向型经营思想、轻视人力资源投入和固化的管理模式呈现出必然的因果关系;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比较接近,这是因为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时也与民营企业目前管理不规范有关;而三资企业表现出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绩效,这是三资企业尤其重视人力资源投资开发的作用,采用了采用了不同于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结果。除理论和实践之外,从政策层面讲,虽然十五大提倡按要素分配,为人力资本取得入股权、实现巨大生产作用提供了政策依据,但是其贯彻执行和具体的会计等政策大大落后于人力资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第三、加入WTO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

我国企业更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如美国在1900年到1975年间,物质资产收入份额已由约45%下降到20%,而劳动力收入份额,已由约55%上升到80%左右。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对人力资源进行充分的投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市场化进程导致以下结果: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加,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拼体力的生产特征无法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以知识为本质属性的人力资源就是企业组织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贡献越来越大;非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高知识水平的人才之争成了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同时,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不少行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企业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今天,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决不能仅仅依靠传统金融资本的运作和领先的科学技术,更必须依靠能够对这些科学技术掌握、运用并能不断创新的人才组合。在这之前,对人力资源进行大力投资从来没有显示出这样的重要意义。

中国加入WTO加速了经济的全球化。全球化逐渐主宰着竞争的市场,蕴涵着新市场、新产品、新观念、新的竞争力和对经营的新思考方式。只有具备大量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才会不断培养出全球性的灵敏嗅觉、效率和竞争力。以能力为本、适应广泛的变化能够吸引、留住和衡量并鼓励有能力的优秀人才的企业,才是有发展前途的企业。

随着企业对产品和服务市场的竞争的加剧,人才争夺大战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现象。企业要么通过高薪招聘高素质的新员工,要么通过培训等途径来自己不断开发新的人力资源,但都要求企业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企业必须树立鲜明的人力资源意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把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人力资源会计问题放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的系统工程中认识,研究如何解决操作中的困难的问题,比如计量问题、可控制问题、收益预期性问题,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合理投资、充分开发,使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

出处:《兰州学刊》(200x年第2期)

下载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毕业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毕业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本会计学毕业论文

    浅谈人力资本成本会计核算框架构建【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人力资本成本核算对象特点,重新定位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作用,基于消费的投资属性,改进人力资本终身收入计量模型,初......

    旅游交通企业的安全成本与安全效益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 旅游 交通 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入手,接着从安全 经济 学的角度阐述旅游交通 企业 的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及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的关系,并提出增加安全效益......

    3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降低企业成本

    三、 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降低企业成本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至于这种成本耗费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本以及效益分析[合集]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本以及效益分析 摘要:现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严重滞后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

    关于香猪养殖的成本及香猪养殖效益分析

    关于香猪养殖的成本及香猪养殖效益分析 香猪养殖的最大优势在于,香猪自身的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能力强。因为这些香猪自身的优势可以使得香猪养殖的饲料投入少、成活率高......

    成本与效益的总结

    总结 一:企业若不考虑立即的未来,就没有更远的未来;但如果为了立即的未来而牺牲更远的未来,那么企业也将没有未来。 二:企业的经营中仅求利润,追求短利的做法,只问“成本”,却根本不......

    成本效益年增收节支汇报(精选合集)

    成本效益年增收节支汇报依据辰龙集团下发的《关于开展成本效益年活动的意见》文件指示精神,结合我矿材料管理实际情况,并以控制成本、提升效益为中心,为扎实抓好材料的领用,规范......

    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企业成本管理制度 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努力降低成本。 一、成本开支范围: 1、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