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

时间:2019-05-12 22:4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

省建强办:

建设经济强县,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XX区强力推进强区建设,离不开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XX区强区建设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省直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根据省建强办关于上报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通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帮扶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经县建设的意见》,省发改委、XX省招商局,XX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资源国土厅等部门曾再次提出支持经济强县建设具体措施,对我区建强工作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

省发改委根据国家政策和我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帮助我区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帮助我区解决重点项目手续和资金,积极考虑在省各有关规划中布局和安排我区重大项目,积极培训我区基层经济口业务干部,对我区发展和改革工作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

省招商引资局加强对经济强区招商引资和对外协作工作的指导,认真组织各建强区县参加“厦洽会”、“广交会”“高交会”,帮助我区做好招商项目的推介和项目对接洽谈工作,帮助协调经济强县落实好从东部发达省份引进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省财政厅加大了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对我区企业每年的建强贷款贴息都能及时办理下划款项,在促强促大企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策和措施上指导帮助我区加强财政管理、加强财源建设。

省经贸委根据我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做好产业政策的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对我区技改项目资金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省国土资源厅指导、帮助我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先安排我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积极协助XXX片区开发项目建设用地的报批手续,省国土厅领导还到XX区现场办公,有效解决了招商项目落地问题。

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省劳动厅、省综治办等相关部门对我区建强工作一直积极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省建强办,帮助指导基层建强工作具体实在,加强全省建强干部队伍和工作机构建设有力,热情帮助我区协调各方面工作,积极组织全省各建强县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切实发挥了工作中枢作用。

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南明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南明区通过强区建设,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富裕,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了投资的热土、安居的乐土、兴业的沃土。

二、下步建议

一、建议对经济强县建设指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排名确实体现综合实力。能否现在就及早考虑第三轮建强指标体系框架,能否增加一些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

二、建议进一步完善激励建强县区发展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大扶优促强力度。能否考虑返还和加大返还省参与分享税种的增量部分,能否考虑适当增加对建强县的转移支付,为建强县提供更好的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能否考虑省直有关部门明确处室协调指导解决建强工作,实行一个“窗口”对基层建强工作。

三、建议进一步推进强县扩权工作,按照放权放物给政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积极创造宽松政策环境。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否考虑再次明确相关审批、备案权限,可参考《黑龙江省政府关于扩大十强县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河南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河北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

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强县干部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执行能力。能否考虑每年专题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能否考虑对口安排建强县干部短期上挂培训开阔干部视野。

五、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省内建强县之间的交流学习、组织向省外百强县的学习取经,在横比中找差距,在纵比中找自信,不断推进建强工作。

以上建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

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

省建强办:

建设经济强县,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XX区强力推进强区建设,离不开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XX区强区建设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省直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根据省建强办关于上报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通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帮扶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共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经县建设的意见》,省发改委、XX省招商局,XX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省资源国土厅等部门曾再次提出支持经济强县建设具体措施,对我区建强工作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

省发改委根据国家政策和我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帮助我区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积极帮助我区解决重点项目手续和资金,积极考虑在省各有关规划中布局和安排我区重大项目,积极培训我区基层经济口业务干部,对我区发展和改革工作提出了很多重要指导意见。

省招商引资局加强对经济强区招商引资和对外协作工作的指导,认真组织各建强区县参加“厦洽会”、“广交会”“高交会”,帮助我区做好招商项目的推介和项目对接洽谈工作,帮助协调经济强县落实好从东部发达省份引进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省财政厅加大了财源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对我区企业每年的建强贷款贴息都能及时办理下划款项,在促强促大企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政策和措施上指导帮助我区加强财政管理、加强财源建设。

省经贸委根据我区的具体情况,积极做好产业政策的引导,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对我区技改项目资金贷款贴息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省国土资源厅指导、帮助我区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先安排我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并积极协助XXX片区开发项目建设用地的报批手续,省国土厅领导还到XX区现场办公,有效解决了招商项目落地问题。

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省劳动厅、省综治办等相关部门对我区建强工作一直积极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尤其是省建强办,帮助指导基层建强工作具体实在,加强全省建强干部队伍和工作机构建设有力,热情帮助我区协调各方面工作,积极组织全省各建强县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切实发挥了工作中枢作用。

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经过南明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奋发努力,南明区通过强区建设,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富裕,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了投资的热土、安居的乐土、兴业的沃土。

二、下步建议

一、建议对经济强县建设指标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考核排名确实体现综合实力。能否现在就及早考虑第三轮建强指标体系框架,能否增加一些经济结构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等。

二、建议进一步完善激励建强县区发展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大扶优促强力度。能否考虑返还和加大返还省参与分享税种的增量部分,能否考虑适当增加对建强县的转移支付,为建强县提供更好的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能否考虑省直有关部门明确处室协调指导解决建强工作,实行一个“窗口”对基层建强工作。

三、建议进一步推进强县扩权工作,按照放权放物给政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积极创造宽松政策环境。结合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否考虑再次明确相关审批、备案权限,可参考《黑龙江省政府关于扩大十强县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河南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河北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

四、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强县干部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增强执行能力。能否考虑每年专题外出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能否考虑对口安排建强县干部短期上挂培训开阔干部视野。

五、建议进一步加强组织省内建强县之间的交流学习、组织向省外百强县的学习取经,在横比中找差距,在纵比中找自信,不断推进建强工作。

以上建议,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第三篇:关于对支持新民居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支持新民居建设的调研报告

时间:2009-08-03 09:24来源:省联社 作者:刘柏臣 点击:

751次------分隔线----------------------------

兴隆县联社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就兴隆县北水泉乡眼石村新民居建设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入调研。在同村干部群众的走访座谈中,详细了解集体经济、农业种植、农民收入、村民认知度等多种与新民居建设密切相关的因素,实地察看了眼石村新民居建设情况。同县、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分析了新民居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促进新民居建设,政府、农村信用社和居民应该怎样和谐一致等问题进行了积极探讨。

一、新民居建设情况

兴隆县北水泉乡眼石村座落在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脚下,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村民用自家庭院经营餐饮,住宿,销售本地特产的农家服务,由于受旅游季节的时间限制,每个农家院经营六个月,年利润在4万元左右,现在该村有农家院20余家,由于没有相关惠民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统一设计,这里的农家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外观设计杂乱无序,对当地的旅游收入和村荣村貌带来很大的影响。兴隆县联社充分认识新民居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业务拓展和营销,推动全县新民居建设深入开展,按照贷款发放流程,共投放担保贷款230万元支持眼石村25户居民用于新民居旅游庭院建设。从对该村40户村民新民居建设问卷调查信息反馈情况,可以看到推动新民居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难度,要实现该村6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民居的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新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新民居建设认知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农民习惯一家一户的分散居住,而不愿意集中居住;比较容易接受就地拆建,难以接受异地迁建至中心村;不想也不敢负债买房;缺乏自力更生建设新民居的思想基础,企盼并奢望上边赠予一个新民居。二是缺乏应有的产业支撑。这不仅是眼石新民居建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在全县新民居示范村建设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三是村民承受能力比较低,经济基础薄弱是困扰新民居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新民居建设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透过诸多瓶颈制约问题,联系眼石村的实际,归纳出以下解决办法。一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新民居建设规划。二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三是选准、选好新民居建设突破口。四是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工作。五是妥善地解决好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要在新民居建设中,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生计,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利用集约、节约的土地大力发展工商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切实通过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使农民安居乐业。六是切实加强领导,循序渐进地推进新民居建设。将新民居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市、县、乡三级新民居建设组织领导体系,统筹安排新民居建设的有关工作。

在贷款风险防范方面:为确保新民居贷款的安全性,兴隆县联社要求借款人必须有与贷款额度等额的自筹资金,并且将自筹资金存入信用社,以便及时掌握借款人的经济实力情况,每个借款户需由2个以上有实力的担保人为其担保。同时实行新民居建设贷款客户经理负责制,客户经理负责新民居建设示范村贷款项目营销和贷款管理,做好贷款营销、前期调查、贷后管理及收回工作,定期走访村委会、新民居建设有关部门及相关单位,跟踪检查贷款用途,确保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四、支持新民居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支持新民居建设将加快眼石村旅游庭院的建设步伐,统一的外观设计将会极大改善眼石村的村容村貌,建成使用后每年将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安排农民就业岗位100多个。新民居建设将会推动当地旅游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是有利于带动富民兴村产业发展,新民居是农村旅游的重要接待设施与景观组成部分。

二是有利于增加农民财富积累。传统的农村住房特点和农民建房规律也是造成农民增收缓慢、财富无法积累的原因之一。建设新民居,主要是要突出培

育农村新型产业,与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商品流通等紧密结合,使新农居成为农民增收的平台。

三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积极推进新民居建设,符合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关于“村容整洁”的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需要,是一项创新举措。推进新民居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各方面力量,加快村庄改造步伐,不仅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还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带动水、路、气、电、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有利于改变居住条件、变革生活方式。不少农民翻盖新房,雕梁画栋。但无论怎么翻新,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传统的住房观念未能得到扭转,传统农村住房的基本结构始终没有改变:结构不合理,屋里没有厕所、厨房,常年不能洗澡,做饭烟熏火燎;没有客厅卧室之分,功能性差;以砖木结构为主,保温性能差。布局分散、结构陈旧、内在质量差、新技术含量低、外观面貌缺乏特色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建设新民居,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本着“现阶段领先,几十年不落后”的原则,改变传统的住房观念和建房模式,改善房屋结构功能,传承地方特色,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提高住房质量和生活品位。

五是有利于拉动农村内需。中央作出了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战略决策,把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放在了农村消费上,并出台了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家电下乡”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具体措施。改革开放30年,农民的积累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农村消费潜力巨大。新民居建设是一个高增长消费点,不仅可以拉动钢铁、建材、建筑等产业发展,还可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

五、支持新民居建设政府、农村信用社和居民应和谐一致

政府方面:

1、积极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一是强化监督。由建设部门在施工队伍的选择、民居工程的建设上严格把关监督;二是强化规划。优先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村新民居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新民居建筑设计。

三是强化土地控制。对乱占乱建的坚决予以拆除,确保在土地的控制下搞好建设,避免造成新的土地浪费。四是强化示范。开展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2、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在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结合本村实际,充分考虑新民居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建设前要坚持以人为本,多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建设中要体现统筹兼顾,既要抓好工程建设,还要注重保护和继承特色;建成后要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多考虑长远谋划。

3、稳步推进,适合经济的承受能力。实施新民居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好的村,可以考虑整体新建;经济基础暂时不具备的,要开展示范户、样板房建设,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给村集体和农民群众造成新的负担。

居民方面:居民是参与新民居建设的主体,要有积极热情,必须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农村信用社方面:充分认识当前经济环境下支持农村新民居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要建立新民居建设贷款绿色通道,对示范村新民居建设贷款需求限时答复、限时办理,必要时可集中办理,现场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符合新民居建设示范村部设ATM机,方便农民和客户支取现金及结算。

第四篇:对做强我县旅游经济的调研报告

为促进我县旅游事业发展,加快生态旅游大县的建设进程,尽早把我县打造成粤、港、澳东南沿海城市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专程赴**学习考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并深入我县**山、**等乡镇及相关景点、部门,对我县的旅游事业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旅游业的现状和成功经验

**旅

游业2000年开始起步,主打文化与生态牌,起点高,发展迅速,实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巨变。目前,全县已成功开发景区(点)20多个,形成了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有旅行社17家(其中1家是江西省首家县级国际旅行社),与全国200多家旅行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大小宾馆、住宿楼170多家,拥有接待床位万余张。旅游从业人员近6万人,年接待游客由最初的25万人次飙升至2006年的28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7亿元。旅游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强势拉动力的支柱产业,**也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经验一:目标一致,政府主导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强劲动力。

**县发展旅游经济给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该县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战略定位,确保了政策的连续性。从2000年至今,该县换了5任县委书记,一直坚持旅游业在该县的发展战略定位—把旅游业作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每任均比前任有所创新、有所拓展。今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壮大,该县把全县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由中国旅游集团公司包装经营,力争把**推向世界。2000年,为了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导向作出“优先发展旅游、培育主导产业”的决策,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旅游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加快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2001—2005)》及10个《景区规划》,建立了政府主导的产业运行机制。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认真制定全年旅游工作《实施意见》,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研究、动员和部署旅游产业工作。全县上下积极配合,形成了围绕发展旅游业尽职尽责的良好局面,如该县广电局为了推介**旅游,制作电视宣传片,主动出击到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省市电视台进行宣传推销;农业局为了营造乡村美景,负责把全县公路沿线的耕地种上了油菜花。通过几年的努力,营造了一个“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

经验二:放手民营、多元投入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力保障。

**的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政府财政乏力,决定了**旅游不能像其他景区一样,集中资源,成立机构统一开发。针对这一状况,他们敢于打破常规,在启动旅游业发展之初的2000年,就实行了“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举措:引进民资、外资开发经营旅游区(点)项目的方式为委托开发经营,由旅游资源所有方委托投资商开发经营,委托开发经营年限一般不超过 30 年,开发商有自主开发经营权;开发商的门票收入应缴交营业税,并按门票总收入的 10 %缴交旅游发展建设基金;开发商应向旅游资源所有方交纳资源使用补偿费。在对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双方商定资源使用补偿费的金额。资源使用补偿费的交纳方式一般按门票收入的一定比例按缴纳,前二年可享受优惠。同时,出台 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拿出最好的旅游项目进行招商引资。

经验三:抢抓机遇,打造品牌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目标。

旅游经济属于“眼球”经济,要吸引游客目光,扩大知名度,就必须千方百计创造轰动效应。2001年,**县赶乘国家旅游局评审a级景区的头班车,创评成为全国首批3a级旅游区,赢得了**县旅游业的第一块金字招牌。紧接着又抓住江总书记于2001年5月视察**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地开发了江湾景区,迅速扩大了**旅游的知名度。他们不断制造抢眼的热点,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县在“五一”、“国庆”黄金周相继举办了“民俗风情展示周”、“民间灯彩巡演”、“**风情篝火晚会”、“美食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八方宾客聚焦**,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一阵阵**热。从2003年开始,**相继成功举办国际旅游文化节、茶文化节、乡村文化节、上海茶文化节**闭幕式等,通过办节,以节造势,以节聚客,以节生财,极大地扩张了**的知名度。除了“引进来”之外,他们还主动地“走出去”宣传造势,寻求区域合作。2002年,**县抬阁队80余人到南昌参加“民间艺术汇南昌”大型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轰动整个南昌;还成功地联合“汉之旅”,组织了 1000余人的旅游大蓬车来**旅游,迅速启动了武汉旅游市场。2003年,**县与深圳的几家大旅行社合作,组织策划了港、粤、澳旅游专列“寻梦**”活动,开展了“浙婺手拉手”、“**乡村

过大年”、“自驾车游**”等大规模旅游促销活动,还举办和参加了各类旅游推介会、旅游交易会16次,组织参与了苏浙沪闽皖赣六省市旅游合作活动,建立起各主要客源地市场的营销网络,初步实现了旅游产业与“长珠闽”的对接;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推广长江中下游旅游产品的联合声明》;赴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展旅游促销,参加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等,逐步拓展海内外旅游市场。

二、我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县从1993年发展旅游业,至今已有十多年。全县旅游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事业逐步到产业的升级换代过程。尤其是近几年,我县借助脐橙节、旅游节等节会平台,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全县旅游产业已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据统计,1993年全县接待游客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2万元,全县接待床位仅有375张。2006年全县接待游客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03万元,建成了日豪大酒店、**大酒店、热泉河大酒店、**迎宾馆和建设大厦五大宾馆,拥有接待床位1627张,同比分别增长了16倍、48倍和4倍。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从纵向比较,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等地方相比较,我们的差距已越来越大,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认识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把旅游业做成县域经济中最具强势拉动力支柱产业的信心不够足,措施不够有力,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部门单位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不大,举全县之力兴旅游产业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二是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整合力度不足,以**山风景区为龙头的旅游景区开发进度较慢。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没有实现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

三是市场化营销程度有待提高,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市场开发和促销方式有待创新。旅游企业经营方式不活,旅游从业人员少,素质不高,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娱乐设施匮乏。

四是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不便利。**境内路面等级低,既无国道,又无高速公路,更无铁路,对形成**山风景区大环线旅游的制约较大。

三、做强我县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要长期坚持“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不动摇。

当前中国旅游业正方兴未艾,旅游需求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强劲,县委、县政府要进一步树立“大旅游”观念,确定“大产业”思路,长期坚持“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摆上与我县工业(招商引资)和农业产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工业(招商引资)、农业产业、旅游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

(二)、要进一步增强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全民办旅游的强大合力。

要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继续出台和完善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各项政策以及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导游管理、宾馆管理、餐馆管理、门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建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尽快形成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同时,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为旅游发展提供服务,通过全县上下的配合和参与,形成全民办旅游的强大合力。

(三)、要进一步科学定位,合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1、要站在“大旅游、大发展、大区域”的高度,依托我县清清东江源、融融客家人、悠悠采茶戏、甜甜赣南橙的资源优势,把**建设成为粤、港、澳、闽等地区的重要旅游基地和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建设成为以东江源头**山为龙头,辐射粤、港、澳、闽等周边地区的中心旅游区。

2、要组织力量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尽快编制《**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纲要》。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要突出“生态休闲,客家文化,体验观光”特色,逐步形成南、中、北三条精品旅游路线。南线规划为东江源**山旅游区。以**山为中心,建成寻踪探源游,温泉、东江源水库(风山水库)健身游,仙人峰脐橙、鹅公坑食用菌农业产业观光游,镇岗东生围为代表的客家围屋游,赣南采茶戏发源地九龙山采茶文化游;中线规划为县城综合休闲旅游区。利用县城的资源优势,建设东、南、西、北、中五个景点。东:完善龙泉湖森林公园景点。南:在九龙山下的白塔水库建设九龙公园,修建采茶戏古戏台(展演《茶童戏主》和原生态的采茶戏)、采茶戏祖庙、采茶戏博物馆、古茶楼、采茶戏主角塑像等,形成集中展示采茶文化的景点。西:完善城北公园景点。北:完善无为塔公园景点。中:修复西街坝老街,在临街店铺设立大堂音乐馆、蚊帐戏台、小电影院、诵经馆、九龙茶楼、九龙茶叶店、手工艺作坊、手工艺品店、客家饰品店、客家小食店、杂货店、理发店、打铁店、弹棉被作坊、风水馆等等,把西街坝建成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的旅游购物一条街;北线规划为乡村游农家乐旅游区。以**三排、官溪为中心,辐射永镇桥、莲花岩、永清岩等景点,在独立岽等脐橙基地建成亲近橙园活动区,把环境优美的村庄建成农家乐活动区。

3、要始终把保护置于开发之先,加强对生态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加强《**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实施的行业指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对尚未进行开发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

(四)、要合力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1、发挥政府主导优势,明确**旅游对外宣传的定位和理念,统一运作方式,统一策划,统一宣传,整体促销,突出特色,营造声势,将轰动效应和渗透效应结合起来,形成宣传促销的长效机制。强化与粤港地区优势媒体的合作,加大在粤港地区的宣传力度,全力打造“东江源**山”旅游品牌。政府出面邀请名人、记者、作家、艺术家到**观光、摄影、采风,制造名人效应。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办好旅游节、脐橙节及举办各种会议,使节会经济常态化。

2、调动部门单位的积极性,以渗透力为主,合力促销。旅游部门要设立专门的旅游网站,编辑制作画册、光碟等宣传资料;交通部门要在相关高速公路及进入**的路口设立**山景点指示、宣传标志;广电部门要制作电视专题片,在周边省市电视台播放。

3、鼓励旅游企业大胆走出去,主动出击,借企唱戏,借势追市,积极参加旅游企业、旅游商品推介会,以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

(五)、要大力鼓励民营投资,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1、继续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扶持民间资金进行景点开发、兴办旅馆、研制**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等旅游产业投资。

2、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大旅游国债项目、世行贷款和旅游发展基金的争取力度。

3、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建立“公司+当地政府+村民”、“景区+当地政府+村委会”等灵活多元的投资机制。

(六)、要规范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管理。

1、强化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职能,贯彻和落实《风景名胜区条例》及旅游政策和法规,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旅游投资经营者开发建设以及经营服务行为,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净化旅游环境。

3、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引进和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为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要统一全县旅游景点、人文资源、历史传说的讲解口径,加快培训一支熟悉**旅游景点的导游队伍,由导游为各单位进行有偿服务,解决各部门单位旅游接待时因无专业人员而要派出工作人员陪同这一既花钱又花时间的难题。

(七)、要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1、由县委宣传部牵头负责,成立“**文化研究会”,就我县的山水、楹联、传说、典故等进行收集研究,挖掘整理,编印成书。这样既丰富了我县的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了旅游文化品位,又能使得我县客家文化得到有效地保存和延续,为游客系统地了解和解读我县民俗风情提供便利。

2、充分利用**“东江之源”、“客家风情”、“赣南采茶戏发源地”、“脐橙之乡”和“楹联之乡”的文化优势,构建文化旅游区。

3、利用**山火山岩地貌资源,向上级申报在**山风景区设立火山岩地质公园。对镇岗东生围、磐安围及其它公路沿线的大小围屋进行修缮,形成中国最大的客家方形围屋群,以全县围屋群为单位向上级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同时在围屋内设置客家民俗、艺术、美食等客家文化展示体验区,把围屋群建成集中展示客家文化的旅游区。

第五篇:对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谈几点思考:

对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谈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云南优势的知识密集型农业。绿色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贡献率,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是云南农业的未来和方向,是云南农业的希望和成功之所在,是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我省现有的传统产业以及正在加速培养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包括烟、糖、茶、胶产业、旅游业、生物技术等的开发,对农业都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从农业的地位来看,经过五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我省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0%,外汇收入的60%,轻工业原料的80%,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省委和省政府已经作出了决策,为云南21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纲要》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落实纲要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要有全面的包括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的总体规划和宏观战略安排。要有产业发展思路、区域经济布局和市场定位。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云南的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坝区、山区、边疆、内地,要从规划对象的实际出发,体现各自的特点和个性,要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广大民族地区和山区,在保护生态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把安全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和名牌产品的生产组织起来,走具有云南特点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坝区,在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养殖的基础上,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组合起来,走出一条“大流通——大加工——大种植——大养殖”一条龙的订单农业发展之路;在滇中地区选择若干是,建设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农业高新技术组装起来,把绿色农业与知识经济结合起来,把名特优商品包装起来,使之成为全省绿色农业的高科技龙头。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

没有重点就没有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更要采取优惠政策进行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

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省情州情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指出:“要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丰收,粮食多了,不等于农业的基础已十分牢固了,要注意防止忽视农业的倾向。农业如果出现反复,整个经济工作都会陷入被动。”朱róng@①基总理也强调:“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尤其是在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更要防止忽视、放松农业的倾向。”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边疆农业省,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73个贫困县,506个扶贫攻坚乡,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为索取生活的物质,山区25度以上的坡地大都被开垦,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严重。云南虽然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水电富矿”、“金属王国”、“花卉之乡”、“歌舞之乡”等一顶顶美丽的桂冠,但对很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的优势资源,保护和研究、开发和利用远远不够。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近年农田水利建设成就辉煌,对436 条流域进行治理,解决了山区1605万人的饮水困难。但是,坡改梯,梯改田,山区节水灌溉,坝区自流灌溉,种子工程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原来建设的良田由于受洪灾、泥石流、地震等破坏,要建成高质量的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生态农田”,差距就更大。有的荒山还未根本治理,有的“库、塘、坝”尽管建成了,由于周围山体植被退化,水源涵养林被砍光,“下雨水往山下流,天晴山上渴死牛”,水源枯竭,“库、塘、坝”泥沙沉积,库容缩小,有的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病害工程,使原设计的对农田灌溉率下降;二是对农业基础地位作用的思想认识不够,讲在嘴上和写在纸上的多,特别是划钱分物,涉及机构和队伍建设,“基础”、“第一”的位置就改变了。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华生物谷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四高四低”的云南省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在省委六次党代会上提出的30字发展思路“打基础,兴科技,调结构,建支柱”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我省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受此影响,我省主要农副产品的卖难问题交替出现。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当前,要注重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制订绿色农业产品的认定标准和产品目录。二是引导绿色消费,带动结构调整。三是搞好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绿色药品。四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我省是产糖大省,但生产的都是原糖,没有

精糖,不搞加工增值是不行的。五是围绕绿色农业,积极开展“五新”活动,即观念更新、组织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创新、分配机制创新和生物技术创新。

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建设绿色经济强省,要充分利用大中专院校、农业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函大、乡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广泛开展对农民的绿色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要设立省级绿色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在高效中开设绿色专业课程,招收本科生或研究生,培养为本省农村经济服务的各类“永久牌”的专业人才。

下载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对省直有关部门支持经济强县建设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