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调研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调研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来我县调研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情况,下面我对我县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落实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谨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所。其中,中学**所,小学**所,初小及教学点**所。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
二、义务保障经费投入情况
****年义务保障机制经费全部落实到位,其中,杂费****万元,公用经费**万元,**名学生享受**万元的免费教材。
****年我县寄宿制生活费补助为**万元,资金到位后,我县财政部门会同教育部门,积极测算我县寄宿制学校生活费补助情况,分配按照中央**元,省级**元的标准进行了测算,及时落实到各个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一律拨付到学校财务账,由学校向学生发放饭票。要求学校必须建立健全食堂财务账,单独设置学生生活费补助账目,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我县积极相应国家政策,在有限的财力中安排公用经费**万元(按中小学**元/生)。安排寄宿制中小学生助学金**
万元,其中:中学**元/生.月,小学**元/生.月。此项资金按月全部落实到位。
三、存在问题
(一)省级财政取消了非寄宿制学生学习用具经费,这对非寄宿制的学生家庭再次带来了经济压力,因此,建议上级部门恢复非寄宿制学生学习用具经费。
(二)教学器材及设备急需补充。我县各中小学**%以上的图书陈旧过时,机关单位捐赠的政治期刊、杂志等读物和出版社捐赠的过时教材等占很大比例,不适应学生阅读,趣味性、可读性不强。全县各学校普遍缺乏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以及音、体、美等方面的教学器材。由于经费不足,各中学实验仪器器材及耗材无法补充。
(三)各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拮据。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以来,我县各校经费投入有了保障,投入金额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各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投入各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为乡镇小学生均**元,寄宿制小学**元,最高的寄宿制初中也只有**元,仅能维持低水平运转。但个别寄宿制学校仍困难重重,如我县***寄校、***寄校等由于牧区学校生源不足、教学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日常公用经费不足。
(四)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全县各类学校在职教职工***名,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初中专任教师***名,学历
合格率为***%;高中专任教师***名,学历合格率为***%。由于公用经费限制,继续教育、培训经费无法安排,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建议
1、为解决好乡级寄宿制学校能够正常运转,建议上级部门在分配公用经费时考虑到我县存在的特殊因素,按年级数、班级数、标准班的形式给与补助,相应提高我县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确保各学校正常运转。
2、历年来我县教育为了跟上教育发展需要,在县级财政无力解决的情况下,各学校为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添置一些必须的教学仪器,但非常有限,尤其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以及音、体、美等方面的教学器材非常有限,建议上级部门给与专项补助,确保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对骨干教师输送到发达地区进行轮训。建议省对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建立教育专项资金。
第二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研汇报材料 教育是社会各利益群体关注最多的社会事业之一,教育公平是评判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义务教育是为每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个应受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三州战略”、建设先进自治州、推进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构建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州政协主席会决定将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
一个重要调研内容。根据州政协主席会的安排,7月中旬,州政协副主席杜成明、谭建军带领科教文卫体、文史委员会及部分州政协委员,会同州教育局的同志组成调研组,对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到鹤峰、来凤、、巴东、建始5县市召开了县市政府、政协,县市直相关部门和乡镇中小学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并到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实地调研。利川、宣恩、咸丰三县市上报了相关材料。同时,邀请州直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就我州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座谈。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近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为教育办实事、解难事,基础教育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州现有义务教育学校848所,其中小学701所,初中147所。小学在校生23.9万人,初中在校生14.4万人。小学教
职工1.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万人;初中教职工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全州“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少年文盲的目标基本实现。
建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初步确立。在“普九”攻坚结束后,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确全州基础教育实行“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政府行使对县域内基础教育发展的统筹权、决策权和管理权。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同年,省政府也出台了《湖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务和要求,同时开始试点。我州鹤峰、、建始三个县市先后被确定为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试点县市正在按省要求实施,其他
县市也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工作议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初步确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州被列为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试点,“两免一补”政策率先落实。近年争取中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工程,每个试点县得到1000万元以上。二是地方财政尽力保障。州政府对教育实施目标责任管理,每年与县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年末进行考核。尽管县市都是吃饭财政,都尽力保障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仅实施农村教师“安教工程”,建设教师住宅小区和周转房,累计投入资金亿。三是利用社会资金。鹤峰县下坪中心小学食堂由民营企业家赞助100万元修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州委统一部署,州、县市政府坚持把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硬件条件纳入政府公开承诺的实事办理范畴,强力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条件。一是校舍质量不断提高。“十一五”
期间,完成寄宿制学校校舍11万平方米,改造50所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全州小学分别减少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万、万平方米;初中分别减少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万、万平方米。二是寄宿学生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全州小学学生宿舍增加万平方米,初中食堂面积增加万平方米。新增食堂均按标准化要求建设。有的乡村学校都建起了学生浴室等生活设施。三是教育技术装备不断加强。全州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建有校园网的小学数量翻了一番,达到111所,建有校园网的初中学校增加19所,达到72所,56所初中建成理、化、生标准化实验室。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并积极探索师资配备均衡办法,一是建立了“退一补一”的补充机制。,我州教师配备开始严格执行省定标准,退一补一。200年,全州一次性解决初中教师缺编问题,补充200名;全州一次性解决36个边远乡镇农村学校教师紧缺问题,补充190名;
从开始,连续5年每年补充600名用以解决教师不足。按省定标准综合计算,我州义务教育教师编制数量达标。二是“安教工程”全部启动,加强了教师住宅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修建教师住房万平方米,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为城区教师向农村学校交流提供了条件。市崔坝镇集中为教师建了经济适用房,形成了教师住宅小区;鹤峰县邬阳乡栗子小学仅16名教师也建了9套教师周转房。今年全州套经济适用房解决教师住房问题。三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素质。充分争取了省教育厅“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大力向倾斜,大批教师受到培训;州内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不同层级和形式的培训提高了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市开展了“名师工程”,今年给108名教师授予了名师称号。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尽心育人。四是开始了城乡教师交流的探索。各县市采取城区教师农村支教的形式进行了小范围的城乡教师交
流。巴东县野山关镇给到教学点的教师每月给补贴50元交通费。五是利用“资教计划”和“特岗计划”的实施,全州有3000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改善了农村教师知识结构。
学生免费就学目标基本实现。全州于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农村学生开始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享受了免费政策。各县市政府主导,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解决弱势群体入学问题。鹤峰县建立了孤儿学生、特困生两项救助基金。对于因父母进城务工随迁就读的学生,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妥善解决其就学问题。
根据县情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途径。来凤县开始着手研究“初中向县城集中”的规划,拟在县城办3所标准化寄宿制初中,让所有初中学生进城读书,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
纵向比,州义务教育发展较快,但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教育质量一体化的要求和实际需要比,差距仍较大。
1、经费政策未完全落实,经费投入没有同幅增长。一是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用不到位。按要求,既要依率征收,且要全额用于教育,但教育目标责任考核时,八县市仅两县市落实到位,一半的县市征收比例不足40%。二是上级固定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部分用途不当。按规定不能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但仍有县市仍将近一半资金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三是经费投入没有同幅增长。,全州地方一般预算支出亿元,增支亿元,增幅%,而教育支出增幅仅%,2、基础设施与标准化要求差距较大。一是校舍面积不够。包括布局调整后闲置未用校舍面积在内,全州小学生平校舍平方米,初中生平校舍平方米,与省定小学生均平方米、初中生均平方米的校舍基本标准差距较大。具体到学校,村级学校生均面积均超标,城区和乡镇学校生均面积均严重不达标。二是校舍质量仍然不高。现有校舍中砖木、土木结构校舍占32%,危房率%。三是功能用房紧缺。学生宿舍紧缺状况更突出。省定标准寄宿制小学生均3平方米、初中生均平方米,单人单铺。全州寄宿制生均宿舍面积小学仅平方米,初中仅平方米。我们所到的学校均极为拥挤。市崔坝镇徐汇希望小学,1米宽的床睡3人,崔坝民族中学26平方米的寝室住40人。四是仪器设备严重不足。全州小学体育器材、美术器材、音乐器材和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的仅11%—22%;初中体育器械、音乐器材、美术器材配备达标的仅24%—30%,理化生实验仪器配备只占53%。建始县174所义务教育学校,仅4所建成了标准化实验室。新建的实验室,都是24组到28组配置,由于班额过大,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仍然无法有效保证。仪器设施的欠缺,导致义务教育理科教学质量不高,最终反
映到高考时,理科上线率低于文科上线率。
3、师资队伍与客观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教师数量总量满编实际不足。综合计算,全州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配备已达到了省定标准,但因以下几个因素使教师数量仍有较大缺口:397所寄宿制小学、140所寄宿制初中学生生活服务与管理,按1:100算需要1800名老师;乡镇小学附设学前班按小学的师生比配备,需1600人;乡镇中心学校占用教师编制500—600名;不算小学449个教学点的1000多名教师,约4000名教师编制是原来核编时未考虑到的因素。二是教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从年龄上看,“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现象较普遍,越到基层,教师的年龄越大。建始茅田的一个教学点,3个老师全都是58岁以上的。从学历上看,全州小学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高中阶段以下学历的还有%;初中教师中,高中阶段学历的占%,高
中阶段以下学历的也还有6人。鹤峰县邬阳乡栗子小学16个老师,除7个资教生外,9个老师有2个学历不达标。三是学科结构不配套。小学缺英语、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部分学校靠资教生缓解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农村小学还靠放课程光盘来进行英语教学,而音乐、美术等课程无法开设。
4、四是城乡发展失衡。全州义务教育学校中,农村学校占%,农村学生占%,义务教育绝大部分在农村,但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城镇。全州近30所义务教育州示范学校,农村学校仅占3所;初中中高职称专任教师,城镇教师409人,农村教师仅293人。大部分质量不高甚至是危房的校舍在农村学校。据/学年统计,小学、初中学校砖木、土木结构校舍中,农村小学占90%以上;农村初中占75%左右;d级危房基本在农村学校。由于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城镇,大量农村学生涌入城镇,城镇学校超级大班大量出现,各项指标严重超标。而农村学校
教育资源大量闲置,使用不优。我州因地域特点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分散,经过几轮布局调整后,情况仍未完全改变。小学目前仍有449个教学点。市55个教学点,师生比仅为1:;来凤县绿水乡梅子树教学点,81个学生,有10个教师。师生比也是1:8.巴东县绿葱坡镇野花坪教学点一名教师教一名学生。
造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上是历史欠账过多,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时难以改变。在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年代,县、乡、村分别负责办好各自所属学校。我州县市都是“吃饭财政”,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县、乡、村均无力办好学校,学校条件也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过多的历史欠账形成了全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薄弱的现实。主观上是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不牢。由于处于发展期,经济发展任务繁重,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出现教育为经济发展让路的现象。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民族整体素质能否得到提高,事关长远发展能否得到保障的大事,必须强力推进。州享受国家、省多项优惠政策。尤其是随着“三州”战略深入实施,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热火朝天、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紧锣密鼓,全州上下都在积极实施“三州战略”,推进绿色繁荣,为把建成全国最先进的自治州目标努力。这些都必须要有人才支撑,人才要靠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政府责任,创新体制机制,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认识,牢固树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公平是其本质属性,均衡发展则是实现公平的
必由途径。保障公民享受公平权利,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国家已把均衡发展确定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湖北省明确提出2015年前全省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即上级有部署。当前义务教育出现择校热,折射出人们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烈期盼,即群众有要求。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主动应对发展需求。不求政绩显现于本届,以公平为最高价值追求,以利长远为根本目标,在决策时,要优先考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投入,消除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政府要把增加经费投入作为履行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职责的硬任务,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支撑。一是继续加大向争取上级支持的力度,拓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来源。二是保障法定教育投入。不折不扣执行现有教育投入政策。州、县市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使教育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明显提高;要足
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及地方教育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固定性转移支付用于教育的比例不低于60%,且不能用来发放教师工资。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本级财政义务教育经费拨付标准,坚持“上进下不退”,确保实现“三个增长”。三要落实国家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教育的规定。改善硬件条件,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是基础。一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应对社会“就优入学”的心理,抓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条件的改善。既要应急扩大城镇现有学校规模,尽量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之需,也要立足长远,把城镇教育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规划,预留满足需要的教育用地。尤其是在政府规划建设的新城区中,学校要同步规划建设,确保城区学校布局合理。二要做强农村义务教育,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新增教育经费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努力
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化。要将布局调整与寄宿制学校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大力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难题,另一方面以此促进学校布局调整,提高规模效益。要抓住国家“校安工程”项目实施机遇,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后勤“十有八配套”建设,改善寄宿学生生活条件;要抓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为义务教育质量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配备均衡是关键。一是要着力解决小学教师补充问题。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将达到31万多人,比现在增加7万人;学前班适龄儿童有万人。生源数量增加教师数量必须要增加;同时目前小学教师结构也必须改变,普九结束后,多名优秀点的从小学拔到初中、有3000多名
民转公、还有3000名资教生。民转公教师很多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式;资教生政策究竟什么时候变也无法预料。因此,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二是坚持教育、引导与激励并重,充分调动现有教师队伍积极性。既要重视教师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增强对教书育人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价值认同,让他们工作更加安心,也要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工作更加舒心。如在全州开展“三名工程”等活动。三是狠抓教师培训。既要倡导教师同行互助,自主学习提高;更要努力为教师培训提高创造条件,尤其经费上要有保证。四是大力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扩大交流面,建立优秀教师在农村成长,优秀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机制,把教师农村从教经历作为评聘中、高级职称的刚性条件,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对农村学校教师增加津补贴。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增加动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均衡是核心。一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为素质教育推进营造良好环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二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把重点高中招生计划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弱化中考选拔功能,消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现象,引导学生就近入学。建立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长期不懈努力。一要建立财政、人社、发改、编办、住建、规划、教育等多部门参与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难题,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考核评价机制,把义务教育作为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三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优势,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地方
法规支撑体系。修订完善《义务教育条例》,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事项以法规形式加以明确。
第三篇: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汇报材料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汇报
尊敬的省教育厅督查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今年上半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我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将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实抓好,我县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教体、财政、审计、纪检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领导。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通过成立领导组进一步加强了领导,强化了协同配合,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制定印发了操作性极强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根本目的、主要内容、实施步骤以及享受义务教育免学杂费政策的范围和对象及补助标准,从制度上保证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县财政局、县教体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省市政府《实施意见》的精神,就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免收学杂费、公用 1
经费支出管理、校舍维修改造等工作先后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有效地保障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利用县电视台、报纸、《教育》专刊、教育网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使党和政府“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全县各中小学校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的讲话、家长会、发放《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家长的公开信》及宣传画等形式,大力宣传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政策内涵、主要措施等具体内容,营造全社会广泛支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多措并举,狠抓落实
(一)确保预算充足
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是基础,经费是关键。我县根据县情实际,建立健全了新机制下规范的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严格按照“二上二下”的工作程序,组织、指导基层学校据实、科学规范编制预算。2010中央、省安排我县义务教育阶段保障机制资金1343.3万元(其中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1003.9万元、免费教科书313.5万元、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经费25.9万元)。我县财政在打齐打足人员经费的同时(工资、各项津补贴和福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还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落实了县本级各项配套资金83.1万元(其中义务
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57.2万元,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经费25.9万元)。
(二)确保支出规范
为规范公用经费支出,我县及时转发了省财政厅、教育厅《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财教
[2007]198)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严格使用公用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通知》(教秘计[2009]240号)文件。同时,县教体局与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管理和使用的通知》,要求全县各学校严格按照“收支平衡,量入为出,厉行节约”原则,根据补助标准和学生人数分(学)编制公用经费预算和使用计划,确保做到义保资金不挪用、不挤占、不截留。全县各学校相应制定公用经费内部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支出范围与标准,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等管理程序,按照轻重缓急、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使用公用经费,严格控制费用支出,提高公用经费使用效益。
(三)确保拨付到位
1.公用经费拨付:为完善公用经费拨付程序,确保学校正常运转,我县将全年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在3月、5月、9月、11月分四次拨付。截至6月10日已拨付中小学公用经费565.42万元,其中县本级57.182万元,有效确保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超额完成了2010年上半年公用经费530.6万元的拨付任务。
2.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经费拨付:今年上半年,我县共拨
付资金25.99万元(其中县本级财政拨付12.99万元)。
五、齐抓共管,强化监督
县政府每年将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情况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从县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监察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督查组对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贫困学生界定、中小学收费等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和检查。同时,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作为政府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下一步,我县将以这次省督查为契机,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进取的工作作风,确保全县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为泾县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2023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小结[定稿]
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小结
在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中,我单位严格按照县局的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做到了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措施得力,得到上级领导及群众的好评。按照县局文件要求,我校又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督查和自查,现将学校贯彻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工作的自查报告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强化领导
中心学校首先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督查领导小组,以陈云才同志为组长,副校长陈现丰为副组长,报帐员马浩波及各小学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率先学习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统一了思想,强化了认识。然后又学习了县教育局及县财政局等就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书面材料,进一步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实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惠民工程。于是该项工作在我校形成了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教职工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广泛宣传,畅通渠道
一是中心学校组织召开校长会、报帐员会、全乡班主任会。安排各学校召开领导班子会、教师代表会、学生会、家长会,大力宣传“两免一补”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二是利用广播、黑板报和宣传画,同时各班主任及时向所有学生和家长发放宣传资料,让学生及家长和社会了解了今年的惠民政策,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政策的温暖。三是学校利用展板办了专题宣传栏,对该政策的重大意义、具体内容等向广大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使新机制改革的内容更加深入人心。四是严格按照县物价局核定的收费标准张贴收费公示栏,让学生、家长开学时明明白白交费。对学校收费工作和实施素质教育予以监 督。
三、扎实推进,坚决杜绝乱收费
学校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严格执行收费标准,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巨幅标语、悬挂收费公示牌等,家长了解了党的惠民政策及本期收费标准。学校严格按照收费标准收费,全部学生免收学杂费、教材费。作业本费按物价核定的价格收取每生每学期10元,并及时向学生出具票据。全乡各学校没有老师为学生代购教辅资料现象。没有向学生收取补课费、办班费等乱收费,各个班更无自立项目乱收费现象。
为扎实推进该项工作,学校畅通信访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信访接待制度和对学校收费的监督检查制度。认真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有访必接,有信必办,办必反馈,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遏制教育违规收费。2011秋季以后,全乡无群众反映乱收费现象。
四、加强循环教材的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果
各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循环教材的使用管理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教科书循环使用的重大意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心学校结合安徽省循环使用教科书的要求,下发了《杨庙中心学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各校成立领导小组,健全各种制度。
学校根据在校学生名单、人数,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循环教科书使用花名册,并对每位学生的循环教科书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学期末放假前,学校组织有关人员收回学生借用的循环教科书,并按年级逐班、逐科、逐本进行检查、核对数量,认真做好核销、归类,以利下一学年能够最大限度循环使用。期末考试结束后,学校将循环使用的教科书进行回收,回收时检查是否有涂画、损毁和丢失现象,并作好登记。
学校为循环教科书提供专门的贮存场所,措施到位,分类存 放循环教科书,并确定专人负责保管。对回收的循环教科书进行全面消毒,保证学生再使用时的卫生安全。
五、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做好财务预决算工作
各校根据本交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按照县财政局、教育局的布置于10月份编制并上报了2012财务预算。各学校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每月定期上报用款计划表,由中心学校审核后批准使用标准,做到计划开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好财务保障。
六、严格实行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财务监督检查工作
各学校制订了财务公开制度,成立了财务检查监督小组,加强了对学校财务工作的督查。学校所有收支,都向全体教师公布,尤其是校建项目收支,工程资金使用情况和学校经费收支明细等都能定期公开公示,接受全体教职工监督,并且及时组织财务检查监督小组,对各项开支进行审查,看开支是否合理合规,是否符合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了财务工作的透明度,使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和规范。
总之,我单位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由于认识到位,措施得力,严格按照上级精神扎实推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特别是对学校多形式宣传惠民政策,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得以广泛宣传和扎实落实。让全乡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民心工程、阳关工程、德政工程。
固镇县孟庙小学学校
2011-11-23 3
第五篇: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
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国务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以来,农村中小学在公用经费、免除杂费、免课本费以寄宿生补助费、建立危房改造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责任明确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而对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只是笼统地提到:“中央继续按照现行体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发放。”由于省级政府对于财力薄弱的地区如何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按照什么项目、什么标准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分担机制,以至于到了各地,特别是各县(市区)能发多少就发多少,致使各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水平、保障力度差距很大。
姚爱兴委员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下,各地差别很大。而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教师的津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因此,农村教师总是千方百计想调入城市,而年轻的又不远到农村任教,长此下去,农村教师队伍后继乏人,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姚爱兴委员提出六点建议:一是,从国家制度层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工资、津贴待遇等作出统一规定,规定农村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问责机制。二是,明确由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补贴。
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三是,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20%-30%。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
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10年、20年、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四是,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五是,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方面,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
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同时,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六是,加强督查。我国早在1994年1月1日实施的教师法第二十五条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201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要求“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因此,建议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对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督查。
杨昱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来说长期偏少,难以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一些优秀教师也在不断地流失。教师队伍的流失不仅表现在纵向结构,也表现在横向的结构,优秀教师一般都往上一级调。而横向方面则主要是朝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在其流失队伍中,很多都是教育中坚力量,而这一部分本身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就不高。这一人群的流失,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力量的两极分化。
农村教师流失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村教师数量减少。由于农村学校多处于深山区、浅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小、人数少、校舍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很多农村教师不管是否有条件,还是有无能力,都想离开这样的“不毛之地”。虽然在不断地补充这些地区的教师,但往往是成熟一批,离开一批,而尤以教学骨干流失最为严重。
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54岁、女49岁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0.2%,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仅为31.9%,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仅为40.6%。最后,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高级职称比例偏少,中级职称数目不够,原因在于农村教师职称评比名额少、比例偏低。三是,流失主要去向。一般而言,农村学校中一些有条件的、有能力的教师,一般都被调往高中或是城镇学校工作。相对这些有能力的教师,能力欠佳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认为在山村当教师还不如考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相对来说可能高不了多少,但进入机关单位有编制,在收入方面至少也比呆在学校强。除此以上两个去路之外,一些离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从事商业,这在流失教师队伍中还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经费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不同教育级别体系之间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关系失衡,而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共教育经费相对其它教育领域更是明显偏低,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共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校舍设施差,教学设备简单落后,使得教师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同时大多数教师难以有进修培训的机会,这是许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走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主要都实行“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组)——中心校”三级管理体制。[2] 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行政部门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干部或是教师聘任,办学条件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工民主权益保障不够,校长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都存在着不满,大多数教职工认为校长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内部干群矛盾的激化,人际关系不和谐,这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城乡差异上,城市办学条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优于农村。农村办学条件相对城市来说本来就较差,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各方面的待遇又相对较低,在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被冲破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都流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不论是东部对西部,还是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冲击性都不断地呈上升的趋势,不管是在生源还是教师资源方面。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西部的农村教育,其作用更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落差同样也对教师的流失有着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