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汶上县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工作情况介绍(修改)
汶上县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经验介绍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工作,下面把我县基层慈善组织工作的总体情况和示范点工作的具体开展向在座的各位汇报一下,请大家对我县今后的基层慈善组织工作提出更好的建议。
汶上县慈善总会成立于2005年11月18日,现有会员181人(其中单位会员26人,个人会员155人)理事83人,常务理事4人。在上级业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下,秉持“以公信促发展,以创新强实力”的发展理念,大胆创新,扎实工作,使汶上慈善事业始终保持了旺盛的发展活力。多年来,县总会依照扶贫济困的慈善宗旨,卓有成效的开展了一系列募捐救助活动,共募集善款1696万元(包括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捐款),组织实施了朝阳助学、情暖万家、夕阳扶老等7大救助工程、14个救助项目,发放救助金1370万余元,3.6万余名困难群众受益。“慈心向善,博爱为民”爱心服务品牌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佳优质服务名牌”,“关爱独居老人”项目被市政府评为“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县慈善总会被省慈善总会授予“全省慈善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自2007年以来,我县积极推进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召开了全县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动员大会。近四年来,在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这项
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经形成了以县慈善总会为龙头、以乡镇慈善分会为依托、以村居慈善工作联络站为延伸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全县14处乡镇全部建立了慈善分会,493个村(居)全部建立了慈善工作联络站,延伸发展乡村级慈善超市28处,形成了三级联动的全覆盖慈善救助体系。为增强基层群众的团结互助意识和自救能力,乡(镇)、村(居)慈善组织扩大宣传,拓宽渠道,集体投一点,村民捐一点,企业(大户)助一点,在外人员援一点,广泛募集互助基金,形成了党员率先垂范,厂长经理踊跃加入,村民群众广泛参与,老人幼童齐上阵的良好捐赠局面。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493个村(居)全部设立了慈善互助基金,基金总额达到了3860万元,年增值金达120万元。各级基层慈善组织充分利用贴近群众的优势,及时准确反馈信息,形成了三级慈善组织上下联动、接力救助的格局,做到了小灾小难救助不出村,群众的心里有了依靠,唤起了基层群众的爱心,带动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邻里互助的行列,营造了和衷共济、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成功打造了和谐新农村慈善救助品牌。2007年以来,全县乡(镇)、村(居)慈善组织发放救助金84.2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320余人,为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营造了互帮互助、团结和谐的浓厚氛围。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省、市等各级领导多次来我县视察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基层慈善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和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服务民生,按照市
局关于在全市开展基层示范点创建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县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科学部署,积极开展了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工作,规范建立了3处乡镇、17个村(居)示范点,高标准完成了2010年示范点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建工作几点做法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推进措施得力。
“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是慈善事业发展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慈善组织机构建设,把基层慈善组织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基层慈善组织工作领导小组,于2010年3月23号召开了全县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动员大会,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开展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活动的意见》,县政府副县长、县慈善总会会长李臣兴同志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明确了基层慈善组织的工作职责、捐赠救助服务程序,就示范点“七有”建设标准(即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制度、有档案、有活动、有资金(基金))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和要求。要求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加大措施,进行深入的思想发动和安排部署,认真倾听基层意见,精心组织科学论证,把示范点建设工作做实、做细,确保示范点具有可信度、可学性和说服力,让运行成效、成功模式、历史资料和社会效果说话。特别是要紧密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把慈善很好地融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中。会后,各乡镇相继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对于时间阶段、任务目标、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建立了包保
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五位一体三级联动”慈善网络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精心组织、广泛发动。
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现状,示范点建设前期,要求各乡镇在原有的慈善组织建设基础上,首先选择30%的村居(社区)作为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紧密结合本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工作,重点选择交通便利、工作扎实、群众基础好、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居(社区)作为示范点,特别是要确保主要交通沿线的村居和新型农村社区全部纳入示范点建设范围。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不断加强镇、村级慈善组织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慈善示范点的覆盖面,完善基层慈善组织网络建设,精心调研、充分论证,在村居(社区)慈善组织示范点的建设上必须一应俱全、全部达标,在完成示范点建设后,坚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再从各乡镇村居(社区)总数中选择群众基础较好、工作较扎实的40%的村居(社区)重点做好工作,先行基本达标,其余村居(社区)在6月底前完成挂牌和制度上墙等基础工作。县慈善总会抓紧制定了示范点创建的指导性意见,对于基层慈善组织的工作职责、示范点建设的标准要求、捐赠、救助服务程序等方面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大大增强了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建设的参照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管理,在经费上进行有力保障
示范点创建活动分为建设阶段、检查验收阶段、总结推广阶段,在示范点建设初期,我们努力把握客观规律,积极探索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及时跟进,分类做好指导工作,积极协调解决示范点创建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按照示范点建设规范,对照“七有“标准,严格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及时督促整改。同时,为保证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县慈善总会领导高度重视基层示范点建设工作,给予了资金基础保障,拨付13万元资金对各示范点的门牌、上墙制度图版、捐赠救助公示栏等进行了统一样式、统一制作、统一安装,对示范点的各类档案也进行了统一制作和书写装订,确保示范点建设规范化的运行。
四、加强典型培养,带动示范点建设速度
示范点建设的前期,为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我县重点培育刘楼乡、汶上镇的部分村居,作为基层示范点的领头羊,及时跟进精心指导、把示范点工作做实、做细,然后组织其他乡镇进行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做法,从而以点代面加快了示范点建设速度,同时,认真抓好以“活动促创建”各项措施的落实,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慈善全公开、各类义工活动、各种救助活动等,边活动边创建,有效地促进了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推动了全县基层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再上新水平。
五、组织检查验收,搞好总结推广
在创建的最后阶段,及时组织开展了检查验收,抽调县民政局、慈善总会的有关科室主任组成工作小组,对全县基层慈善组织示范点
建设情况进行了自查,严格按照市总会提出的各项标准,按照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查找出的问题,逐一登记造册,并对每个示范点提出具体整改要求和时限,逐一落实责任人,逐个催办落实,确保问题及时整改完毕。自查后召开了示范点现场观摩会,总结推广示范点建设经验,对检查验收情况召开会议进行通报,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还督促乡镇之间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基本实现了“捐有渠道、救有平台、助有标准、帮有效应、用有监督”的目标,基层慈善组织在“五位一体”慈善组织架构中基层性、群众性、便捷性、紧密性得到充分发挥。为今后全县基层慈善组织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我县慈善基层示范点工作创建的一些做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不当之处多批评、多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二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介绍材料
X村位于托依堡镇政府驻地西北直距4.7公里处,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96户,1307人。2004年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村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集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村集体资产负债累累,村集体机动地管理混乱,造成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致使集体经济的负积累,村干部的工资常年得不到兑现,出现“撂挑子”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全村工
作的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我们痛定思痛,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探索创新了以民主管理为突破,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使全村村务管理、决策、监督逐步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以“清财、理财、生财”为着眼点,加大对机动地的清理、整顿、规范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彻底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全村出现了社会稳定,村安民和,干群关系融洽,经济稳步发展的可喜局面。全村共清理机动地1200亩,规范机动地860亩,清退、清理欠款后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余万元。
一、逼出来的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XXX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就我们XXX村而言,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到位,激发了农民种田热情,村民“争田争地真忙”,直接导致村民之间的利益之争;二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方法,村务不公开,凡事干部说了算,导致村民的抵触情绪;三是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导致村民凡事追根求源讨“说法”。所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问题;既有国家阶段性政策的调整,又有法律法规的空白;既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的弊端和工作失误,又有群众的过分追溯,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最终导致村民集体上访风起云涌。挫折和失误教训了我们,痛定思痛,我们“两委”一班人,坐下来进行了认真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广大村民的集体上访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主管理课,出现集体上访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工作思路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可以说,过去多年延用的“干部决策,一呼百应”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只有还权于民,走民主管理的路子。换句话说,没有一方的稳定谈何发展,集体经济怎能得以壮大。我们走民主管理的思路,这是我们背水一战,保一方平安的唯一选择。
二、闯出来的路子
村级民主管理是一项新事物,贵在创新。怎样寻找村级民主管理的路子,在最佳结合点上破题,我们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以开拓创新总揽全局,以操作实用为出发点,以建立和谐XXX,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闯出了“四个一”的新路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村级民主管理的特色。
(一)制度创新,一本好手册规范民主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村级民主管理,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好制度。为此,我们首先从制定制度入手。针对村务管理无章可循的问题,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公约》;针对村务财务公开不健全的问题,制定了《村务公开暂行规定》;针对村民反映问题渠道不畅的问题,制定了《村民议事规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对这些制度加强反馈,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办法,一方面征求上级的意见,另一方面印发全体村民代表反复酝酿讨论,征求修改意见达40多条,获得上级领导和全体村民的一致首肯,并于去年11月27日第25次村代表大会上通过。
(二)运行创新,一张通用笺管好村务活动。我们认为,村级民主管理是全体村民的共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村干部代表全体村民行使村级民主管理的公共活动。然而村干部怎样去开展公共管理活动,必须有一个可记可查可阅可存的方式。为此,我们以“五事”活动为中心,科学设计印制了“通用笺”并高标准制作了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等10个文件夹一切村务活动,全部使用通用笺,一改过去干部从事村务管理活动说过撂过,或干部记在本本上,装在提包里,杂乱无章,难以保存,不便公开的弊端。与此同时,通用笺具有四种功能:一是规范记录功能,设计有事项、摘要、处理结果等栏目,真实反映村务活动全貌;二是合同协议功能,如集中议事,对形成的决议,干部和村民代表均须在通用笺上签字,具有合同协议性质,干部和村民都须执行;三是监督督办功能,如办理某一事务,由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通用笺上均写的清清楚楚,一方面增强了村组干部办事的紧迫感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村民可依据通用笺查询督办;四是存档备查,为村务管理提供真实依据。截至目前,我们村干部的办公桌上放着通用笺,所有村务活动随说随记,已经成为我们村组干部时刻不离的办公载体和工具。
(三)机制创新,一套好程序确保高效运行。机制是一切工作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和保证,同时它又蕴涵在事物运行的规范性程序之中。对此我们着重建立了四个方面的运行程序。一是财务审批程序,村组所有的财务事项发生后,经手人必须在原始凭证上注
明用途并签字,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再报办事处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审计,确认合法、合理、准确无误后入帐。对不合理开支,村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有权否决;二是村务公开程序,村组所有财务审批程序后,在每月5日前在公开墙上逐笔公开;三是村民议事程序,所有重大事项按照《村民议事规则》,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交村民代表集体讨
论,所作决议必须符合四个原则,即政策法规原则,民主决策原则,紧扣主题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四是建设项目发包程序,所有项目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首先定出标的,再召开村民会议竞标,对中标者村组必须在公开墙上进行公示。上述四个方面的程序,构筑了我村民主管理的规范性平台,确保了我村各项事务的高效运行。
(四)评价创新,一张评价表强经民主监督。从一定意义说。我们村组干部既是村民的公仆,又是村级民主管理的主角,肩负着高标准高质量搞好民主管理的重任。为了提高村组干部的为民服务办实事的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我们借鉴民主评议干部和人大行风评议的作法,在每季度末定期评事中,组织村民代表对村组干部落实“五事”工作情况,让村民了解全村“五事”的工作全貌。
三、干出来的效益
实践证明,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得民心合民意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极具可塑性的溢满芬芳和甜蜜的社会性事业,虽然我村实施的时间不长,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村的社会面貌和村民的精神风貌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人均纯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村集体经济得到积累。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自我们开展村级民主管理以来,我们干部心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事事同群众商量;群众享有对村务最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事愿向我们干部说,有话愿对我们干部讲,长期以来形成的干群对立的坚冰被融化,过去群众“见了干部想发火,干群说话就吵架,干部办事就猜疑”的可悲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全村出现了干群齐努力,共同奔小康,共建和谐新农村的生动局面。
二是凝聚了全体村民的心,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在此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XXX现在是村风正、民心顺,全体村民紧紧团结在党总支周围,“干部振臂一呼,村民万众响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回到了我们XXX大地。与此同时,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第一季度村组共集中议事26次,村民代表参加议事370多次,到会率95.3%;村民说事19件,提合理化建议27条,被采纳24条,村民代表参加与解决二轮延包以及各种问题35件,促进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完成。
三是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村组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现在在我们村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我们干部的口头禅:“有事找代表”,因为在干部心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干部的执政基础;另一句是群众的口头禅:“有事找干部”,因为在群众心目中,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和公仆,这两句双向指代的口头禅,都集中反映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实现了从过去务虚以现在务实的转变。据统计,第一季度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共81件,已办理了78件,占96%;全村维修渠道10条2500米,维修闸口5座,维修道路3条1670米,办啥啥成,办事事顺,充分反映了我们村组干部的执政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
四是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促进了全村社会稳定。俗话说“大乱必有大治”,通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我们找到了“大治”的灵丹妙药。截止目前,全村第一季度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全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村民心服,大家如意;大事不出村,村民代表集体研究决策,当场拍板,共同办理,杜绝了集体上访,全村和谐祥和,社会稳定。去年的上访代表李开付感慨地说:“如果以前村干部都象现在这样办事,我们也不会到北京、到省里去上访。”
五是优化了环境,促进了全村经济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使全村出现“三少三多”的可喜局面,即屋檐沟下说是非的少了,议论发展经济的多了;无事生非闹事的少了,外出和就近打工挣钱的多了;摸牌赌博的少了,科学种田的多了。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创新式民主管理,民心得到凝聚,机动地的清理工作得到全面的进展,切实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全村共清理机动地1200亩,较清理前增加980亩,清退、清理欠款后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余万元。盘活了大量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2005年XXX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52.5元,同比增长312.5元,增长11.6。村干部的工作理念、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以“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为载体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的工作方式、管理模式有了明显改进,由催种催收转变为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两年来,XXX村以“创新民主管理、壮大集体经济”,突出优势资源转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种植业、主攻畜牧业、大上林果业,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多轮驱动的经济发展好格局。
虽然我们在村级民主管理中取得了一定成绩,集体经济得到壮大,但是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与此同时,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必须精心呵护,谨慎操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虚心学习其他村的先进经验,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继续矢志不渝地探索村级民主管理的规律,完善创新村级民主管理的思路,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建设和谐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介绍材料
X村位于托依堡镇政府驻地西北直距4.7公里处,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296户,1307人。2004年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模式单一,村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集体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村集体资产负债累累,村集体机动地管理混乱,造成集体资产的大量流失,致使集体经济的负积累,村干部的工资常年得不到兑现,出现“撂挑子”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全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我们痛定思痛,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探索创新了以民主管理为突破,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管理制度,使全村村务管理、决策、监督逐步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以“清财、理财、生财”为着眼点,加大对机动地的清理、整顿、规范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彻底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全村出现了社会稳定,村安民和,干群关系融洽,经济稳步发展的可喜局面。全村共清理机动地1200亩,规范机动地860亩,清退、清理欠款后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余万元。
一、逼出来的思路。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XXX村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就我们XXX村而言,一是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到位,激发了农民种田热情,村民“争田争地真忙”,直接导致村民之间的利益之争;二是由于我们的工作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方式方法,村务不公开,凡事干部说了算,导致村民的抵触情绪;三是群众的民主法律意识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导致村民凡事追根求源讨“说法”。所有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问题;既有国家阶段性政策的调整,又有法律法规的空白;既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的弊端和工作失误,又有群众的过分追溯,如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最终导致村民集体上访风起云涌。挫折和失误教训了我们,痛定思痛,我们“两委”一班人,坐下来进行了认真反思,大家一致认为,广大村民的集体上访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主管理课,出现集体上访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工作思路上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可以说,过去多年延用的“干部决策,一呼百应”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只有还权于民,走民主管理的路子。换句话说,没有一方的稳定谈何发展,集体经济怎能得以壮大。我们走民主管理的思路,这是我们背水一战,保一方平安的唯一选择。
二、闯出来的路子
村级民主管理是一项新事物,贵在创新。怎样寻找村级民主管理的路子,在最佳结合点上破题,我们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村实际,以开拓创新总揽全局,以操作实用为出发点,以建立和谐XXX,确保一方平安为目标,闯出了“四个一”的新路子,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村级民主管理的特色。
(一)制度创新,一本好手册规范民主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搞好村级民主管理,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好制度。为此,我们首先从制定制度入手。针对村务管理无章可循的问题,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公约》;针对村务财务公开不健全的问题,制定了《村务公开暂行规定》;针对村民反映问题渠道不畅的问题,制定了《村民议事规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对这些制度加强反馈,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办法,一方面征求上级的意见,另一方面印发全体村民代表反复酝酿讨论,征求修改意见达40多条,获得上级领导和全体村民的一致首肯,并于去年11月27日第25次村代表大会上通过。
(二)运行创新,一张通用笺管好村务活动。我们认为,村级民主管理是全体村民的共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村干部代表全体村民行使村级民主管理的公共活动。然而村干部怎样去开展公共管理活动,必须有一个可记可查可阅可存的方式。为此,我们以“五事”活动为中心,科学设计印制了“通用笺”并高标准制作了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等10个文件夹一切村务活动,全部使用通用笺,一改过去干部从事村务管理活动说过撂过,或干部记在本本上,装在提包里,杂乱无章,难以保存,不便公开的弊端。与此同时,通用笺具有四种功能:一是规范记录功能,设计有事项、摘要、处理结果等栏目,真实反映村务活动全貌;二是合同协议功能,如集中议事,对形成的决议,干部和村民代表均须在通用笺上签字,具有合同协议性质,干部和村民都须执行;三是监督督办功能,如办理某一事务,由谁负责、什么时间完成,通用笺上均写的清清楚楚,一方面增强了村组干部办事的紧迫感和时效性,另一方面村民可依据通用笺查询督办;四是存档备查,为村务管理提供真实依据。截至目前,我们村干部的办公桌上放着通用笺,所有村务活动随说随记,已经成为我们村组干部时刻不离的办公载体和工具。
(三)机制创新,一套好程序确保高效运行。机制是一切工作高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和保证,同时它又蕴涵在事物运行的规范性程序之中。对此我们着重建立了四个方面的运行程序。一是财务审批程序,村组所有的财务事项发生后,经手人必须在原始凭证上注明用途并签字,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核,再报办事处农村财务核算中心审计,确认合法、合理、准确无误后入帐。对不合理开支,村民主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有权否决;二是村务公开程序,村组所有财务审批程序后,在每月5日前在公开墙上逐笔公开;三是村民议事程序,所有重大事项按照《村民议事规则》,由村民委员会提出,交村民代表集体讨论,所作决议必须符合四个原则,即政策法规原则,民主决策原则,紧扣主题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四是建设项目发包程序,所有项目必须由村民代表会议首先定出标的,再召开村民会议竞标,对中标者村组必须在公开墙上进行公示。上述四个方面的程序,构筑了我村民主管理的规范性平台,确保了我村各项事务的高效运行。
(四)评价创新,一张评价表强经民主监督。从一定意义说。我们村组干部既是村民的公仆,又是村级民主管理的主角,肩负着高标准高质量搞好民主管理的重任。为了提高村组干部的为民服务办实事的的责任心和紧迫感,我们借鉴民主评议干部和人大行风评议的作法,在每季度末定期评事中,组织村民代表对村组干部落实“五事”工作情况,让村民了解全村“五事”的工作全貌。
三、干出来的效益
实践证明,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得民心合民意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极具可塑性的溢满芬芳和甜蜜的社会性事业,虽然我村实施的时间不长,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村的社会面貌和村民的精神风貌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和飞跃,人均纯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村集体经济得到积累。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自我们开展村级民主管理以来,我们干部心系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事事同群众商量;群众享有对村务最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事愿向我们干部说,有话愿对我们干部讲,长期以来形成的干群对立的坚冰被融化,过去群众“见了干部想发火,干群说话就吵架,干部办事就猜疑”的可悲局面已经成为历史,全村出现了干群齐努力,共同奔小康,共建和谐新农村的生动局面。
二是凝聚了全体村民的心,增强了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在此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XXX现在是村风正、民心顺,全体村民紧紧团结在党总支周围,“干部振臂一呼,村民万众响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又回到了我们XXX大地。与此同时,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第一季度村组共集中议事26次,村民代表参加议事370多次,到会率95.3%;村民说事19件,提合理化建议27条,被采纳24条,村民代表参加与解决二轮延包以及各种问题35件,促进了全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任务完成。
三是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提高了村组干部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现在在我们村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我们干部的口头禅:“有事找代表”,因为在干部心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干部的执政基础;另一句是群众的口头禅:“有事找干部”,因为在群众心目中,干部是他们的贴心人和公仆,这两句双向指代的口头禅,都集中反映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实现了从过去务虚以现在务实的转变。据统计,第一季度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共81件,已办理了78件,占96%;全村维修渠道10条2500米,维修闸口5座,维修道路3条1670米,办啥啥成,办事事顺,充分反映了我们村组干部的执政能力取得长足的进步。
四是实现了由乱到治的转变,促进了全村社会稳定。俗话说“大乱必有大治”,通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我们找到了“大治”的灵丹妙药。截止目前,全村第一季度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全由村民集体讨论决定,村民心服,大家如意;大事不出村,村民代表集体研究决策,当场拍板,共同办理,杜绝了集体上访,全村和谐祥和,社会稳定。去年的上访代表李开付感慨地说:“如果以前村干部都象现在这样办事,我们也不会到北京、到省里去上访。”
五是优化了环境,促进了全村经济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使全村出现“三少三多”的可喜局面,即屋檐沟下说是非的少了,议论发展经济的多了;无事生非闹事的少了,外出和就近打工挣钱的多了;摸牌赌博的少了,科学种田的多了。
四、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创新式民主管理,民心得到凝聚,机动地的清理工作得到全面的进展,切实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全村共清理机动地1200亩,较清理前增加980亩,清退、清理欠款后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余万元。盘活了大量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2005年XXX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552.5元,同比增长312.5元,增长11.6。村干部的工作理念、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以“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为载体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激发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他们的工作方式、管理模式有了明显改进,由催种催收转变为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两年来,XXX村以“创新
第四篇:基层组织建设年汇报材料(修改)
XX镇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按照中央、省、市、县委关于2012年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安排部署,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推进我镇基层组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班子成员以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抓基层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为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下面,我就今年我镇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请各位领导多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一、XX镇党委的基本情况
XX镇位于新兴县东南部,毗邻县城,距县城8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居委会,共有125个自然村,总人口6.1万人。全镇有党组织41个,其中镇党委1个,村级党支部19个,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22个,有党员1913名,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275名,占党员总数的14.4%。
二、切实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是搞好党建工作的关键。镇党委层层签订了
党建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支部抓党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建立了奖惩考核体系。在党委领导班子内部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分工,党委书记负总责,镇委专职副书记直接抓,组织委员具体抓,其他班子成员结合分工抓好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党建工作。此外,镇党委还建立了党委委员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要求每位党委委员至少联系一个党支部,每月到辖区内支部检查指导工作不少于一次。镇党委每月召开一次基层党建工作专题会议,在听取党建工作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解决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一级抓一级”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及时安排,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我镇根据省、市、县各级关于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全镇范围内迅速部署,于3月初组织全体镇干部和各机关支部书记召开了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动员会,对上级“基层组织建设年”会议精神进行了传达和具体部署,将各项工作做到早安排、早落实。3月中下旬,我镇再次组织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召开了工作推进会,对“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以及“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制定下发了“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方案,结合全县工作部署和我镇实际制定了工作时间安排表,确保严格按相关进度要求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截至4月份,全镇各个党支部全部召开了动员会,镇党委班子成员和驻村镇干部亲自参会,及时将基层组织建
设年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党员。
四、抓队伍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一是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分类定级和后进村整顿工作。按照中组部提出的基层党组织“五个好”标准和“一个好的支部的要求,综合考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职责任务,通过“深入调查摸底、基层党组织自评、组织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组织评定”等程序,最终评定出10个党支部为“好”等次,23个党支部为“较好”等次以及8个党支部为“一般”等级。在评定的过程中,广泛听取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支部的意见,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
二是在分类定级的基础上,根据县委统一部署,结合我镇的实际,切实抓好后进村(社区)的集中整顿工作,对被列入市后进村的凤山村进行整顿转化。为加强对后进村整顿转化工作的领导,镇党委迅速成立后进村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组,对凤山村存在的“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各项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接下来,要根据凤山村的突出问题和特点,因症施治,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整顿方案。工作组根据整顿方案迅速展开行动,一方面以理顺农村“两委”关系为抓手,形成团结共事抓工作的良好局面。镇党委和驻村工作组要对“两委”班子进行思想整顿。要从农村干部的特点出发,采取外出参观学习、请先进人物现身
说法等多种形式,对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教育,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提高基层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性观念。另一方面,以培养后备力量为突破口,扭转凤山村后备力量不足的被动局面,积极发现、选拔一些致富能力强、热心村务、事业心强、作风正派、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通过治理整顿,彻底改变村级组织瘫痪、软弱、涣散状态,逐步实现中央提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目标,后进村班子得到加强,村级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发挥,干部素质得到提高,突出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党员结构,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我镇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完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现有党员培训教育,着力提升现有党员素质。完善党员集中学习制度,通过收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认真开展党员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员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规等教育,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创业技能培训,结合各村产业发展规划,邀请专家开展种养殖技术培训,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实效性,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切实提升现有党员文化素质。认真抓好党员发展工作,重点从致富能手、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把优秀人才吸收进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补充
新鲜血液。
四是抓好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调查摸底农村高素质人才,把“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致富带富能力强、增加村级经营性收入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将村计生员作为主要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并将其吸收入党,同时抽调部分村级计生员到镇计生办工作,实行实职锻炼,提高其综合能力。
五是积极开展“联、帮、带”活动,进一步拓宽回乡参与家乡建设的人员范围,鼓励引导副科以上干部和外出乡贤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帮助村(居)委抓好“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带动村干部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基层组织建设同步增强。目前正对全镇的外出乡贤、经商能力以及副科以上领导进行调查摸底,争取他们早日回乡支持和帮助家乡建设。
四、抓活动载体,打造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亮点 一是在认真开展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2个村为后进村,并明确由镇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创建工作,帮助后进村制定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整合资源确保规划落实。同时,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切实增强支部战斗力。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帮助后进村改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扶持 5
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党员+干部+群众”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壮大基层组织实体经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规划产业发展,组织发动群众的优势,以党员示范、干部帮扶、群众落实推动产业建设工作。我镇是典型的农业镇,种植业是符合我镇实际的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通过进一步扩大种植范围,把番茄、香蕉等种植大户发展为党员,支持党员率先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技术水平,以点带面促进全镇蔬菜种植。充分发挥党员在产业发展、技术引领、市场营销中的优势作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群众增产增收。
三是建立外出党员台帐,帮助外出党员及时参与学习。在认真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各支部对外出务工党员进行清理,建立外出务工党员台帐,准确了解外出党员务工地点和电话号码。各支部书记与每位外出务工党员通一次电话,寄一份学习资料,送一份关爱,保证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党员。
四是加强和推进我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非公有制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企业的有关情况,主要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业主态度、员工情况、党员思想等方面,从而摸清企业的“家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明确了组建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同时,利用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
式,大力宣传上级党委关于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组建党组织的有关精神、目的和意义,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党组织的组建工作扫清障碍。
五是推进镇委“书记项目”实施。通过建立村代民办事制度、定点约访制度、党员联户制度、特色党小组联帮制度等“四项制度”,并在全镇党支部深入铺开,强化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党员干部为民办事能力,实现“村民不出村就能办成事”的工作目标,让基层党员协助做好计生服务、解决矛盾纠纷等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
五、积极实施“书记项目”,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建设,提升支部战斗力。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着力加强对支部班子成员的培训,认真制定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定期培训、集中轮训、外出考察等培训形式,定期对村“两位”干部进行培训。为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增强村干部的责任感,我镇于上一年村级干部换届后,对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就“三资管理”、工作职责等内容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了村“两委”履职能力,通过提高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小组长的业务知识,更好地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健全完善了村级党组织运行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管理,保证各支部高效协调、规范运行,提升基层党组织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能力
和水平。
二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党员结构,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我镇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完善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落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现有党员培训教育,着力提升现有党员素质。完善党员集中学习制度,通过收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认真开展党员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党员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规等教育,并给予点评讲解,对他们进行党章、时事形式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党性修养。截止5月底,我镇已组织村、组干部培训2次,组织农村党员培训1次。
三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我镇十分重视村后备干部的培养,在全镇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以“学历高、能力强、思想好”为原则,挑选合适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并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信息库,以便管理、考察和筛选。我镇将村级计生员作为主要的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并抽调至镇计生办进行实职锻炼和务实考察,既对其维稳、计生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进行培养,又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目前,我镇的后备人才摸底工作已基本完成,同时也抽调了4名村级计生员到计生办培养锻炼,并给予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
四是积极做好扶贫“双到”工作。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 8
组长的“扶贫”双到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扶贫“双到”工作方案,通过镇干部、村“两委”干部挂钩贫困户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解决生活上的迫切,从长远的工作目标出发,为贫困户制定可行的脱贫方案。并积极协助县直单位落实帮扶措施。同时,安排新招录公务员驻村指导,为村组建设出谋献策,帮助和指导村民生活生产,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同时提高新录用公务员的基层工作能力。
五是积极开展“联、帮、带”活动,进一步拓宽回乡参与家乡建设的人员范围,鼓励引导副科以上干部和外出乡贤回乡支持家乡建设。帮助村(居)委抓好“两委”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带动村干部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提高服务群众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和基层组织建设同步增强。目前正对全镇的外出乡贤、经商能力以及副科以上领导进行调查摸底,争取他们早日回乡支持和帮助家乡建设。
六是开展先进支部及个人评选表彰活动。为提高党支部及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村干部荣誉感、责任感和安全感,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近年,我镇通过实绩考察和评选,对先进党支部和个人均进行了表彰奖励,并在全镇范围内进行通报表扬。今年我镇计划于“七一”期间举行全镇表彰大会。同时,我镇采用月末考核和年终考核的方式,9
对村支书、主任和其他“两委”干部实施绩效考核等激励措施,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根据考核情况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
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是部分党组织团结一心引领发展的意识不够,班子松散,形不成合力,得过且过,没有发展意识;二是部分党支部书记带头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威信不高,致富带富能力不强;三是个别党组织不能及时开展集中学习、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使党员丧失党性意识和集体意识;四是大部分党支部发展后劲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下一步,我镇将努力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进一步加强和县委组织部的汇报沟通,加大对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活动的舆论氛围,使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深入人心;三是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班子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四是进一步强化项目争取力度,解决一部分党支部想办事但无钱办事的问题;五是进一步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发展,增强各党支部自身“造血”功能;六是积极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引领作用。
第五篇: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残疾人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基层组织是密切联系本地区残疾人,反映残疾人的意见和需求,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广泛团结教育残疾人遵守国家法纪,积极开展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教育引导作用。然而,从我市乡镇村残联基层组织状况来看,除苏州市区内的各区做得比较规范外,很多县级市的乡镇残联基层组织不能适应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要。各市县乡镇社区残疾人基层建设中主要存在问题:
一、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无编制、不稳定
很多县级市的区、镇、村没有设残联,有关残联的事都由民政助理兼职,专职委员也不专职,由民政办工作人员兼职。村、社区的工作人员更是一人身兼数职,民政方面的工作十分繁忙,相关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残联事务,更无暇兼为残疾人服务,有时无法建构起承载“代表、服务、管理”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因此,基层残疾人工作很难创新发展。
二、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无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经费。(包括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此外,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多数单位办公场所紧张,办公设施、硬件等都不完善。建议:
一、在各县级市的各区、镇、村设立一个稳定的基层残疾人工作队伍,选举理事长及残疾人专职委员,财政拨预一定的经费,配置基层残疾人工作者一定工作场所。
二、选聘部分有能力的残疾人做残疾人专职委员,为基层残疾人组织增加活力,同时也是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例》、《促进就业法》等有关政策和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一项举措。残疾人做专职委员可以利用其“与残疾人心理沟通障碍小,思想交流共鸣多”的自身优势,更容易与辖区内残疾人的交朋友,更方便开展思想工作,同时也是解决好残疾人就业、康复、参与社会活动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残疾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三、参考省残联、财政厅、民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认真做好购买残疾人专职委员公益岗位工作的通知,向聘用的残疾人专职委员支付一定的生活补贴。
四、强化对专职委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残疾人专职委员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促进基层残疾人工作水平的提高。使残疾人专职委员要成为残疾人事业宣传员、信访调解员、康复协调员、自强自立示范员、社区助残服务管理员。
残疾人生活在基层、就业在基层、需求也在基层。基层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的基层残疾人组织是推进残疾人工作的坚实基础,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题。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让基层组织和残疾人心与心相印,情与情交融,让残疾人切实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