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戏曲表演的艺术特征(资料)
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艺术特征主要有:
1、综合性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是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例如戏曲中的服装和化妆,除用以刻画人物外,还成了帮助和加强表演的有力手段。水袖、帽翅、翎子以及水发、髯口等,都不仅仅是人物的装饰,而且是戏曲演员美化动作、表现人物微妙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工具。戏曲的这种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高度综合性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逐渐形成的。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艺术因素的构成看,戏曲的发展来源主要有 3个:歌舞、滑稽戏和说唱。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有把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集中在一个场所进行演出的传统习惯,这就促进了各种艺术的交流和结合。它的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用节奏统驭在一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一。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如昆曲、高腔等;一为板腔体,如京剧、评剧、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的总称,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的戏剧语言。一般的剧种所用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的地方音大致相同。京剧念白有京白、韵白之分,前者用湖广音、中州韵,后者用北京方音稍加变化。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意。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2、写意性
“写意”这个词在绘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用于戏曲则应与“写实”相对。据此,可以说中国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舞台艺术,它不是写实的。戏曲把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凝炼成为极其有限的舞台形象,把实境升华为意境,让观众见一叶而知秋,这是中国戏曲的内在美学规律。许多生活内容,戏曲并不赋与舞台形象,却在观众的想象中展露。“目见”极少,“想见”极多,而“想见”却来自“目见”,戏曲就是在这种虚与实的统一中显现出一幅幅的生活图画。戏曲的音乐、表演、舞美,无不具有写意性。仅从面部化妆看,花脸中的“碎脸”,像个花鸡蛋;马武的胡子是红的;窦尔墩的脸是蓝的;青面虎的脸是绿的。在实际生活中谁也没见过那幅面容,但它却能显现性格特征,这就是戏曲造型的“意象”,而非“实象”。观众决不会说“他不像人”因为“意象”是从“实象”来的,是“实象”的高度提炼与夸张。它比“实象”更为鲜
明、具体。可见,戏曲的真实和美感是在“实象”之外,“意象”之中的。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将各种艺术因素综合成为戏剧整体的,所以表演动作的写意性,决定戏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相应的写意色彩,否则艺术上就不统一。
所谓写意之“意”,不是单指抽象的精神,它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形神兼有的形象,它不是生活的原貌,而生活真实却寓意其中。戏曲的写意形象,距离生活实际甚远,但它凝炼着生活中丰富的抽象特征。想象比直观往往还要感到丰富真实。凡以鞭代马、上楼下楼、开门关门、出室入室等,皆属虚拟。这是戏曲写意的一种手法。
如果认为戏曲表演只限于虚拟动作才是写意,那是很大的误解,实际上戏曲的一切动作都带着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因此才构成戏曲整体的写意特征。《贵妃醉酒》中的“卧鱼”,是虚拟贵妃的愁情醉态的。这些形象都不是写实的,贵妃无论醉到何等程度,也醉不出个“卧鱼”来。但“卧鱼”之形,却最能传达愁情醉态之意。因之“卧鱼”就成为写意的形象。
戏曲表演的写意性,还不限于一招一式,它展现在形象塑造的整体,构成戏曲的写意性的形象。
戏曲并不绝对排斥写实,以桨代船的那个“桨”,就颇为写实,但这个实却是为了虚,让观众由写实的桨联想到虚拟中的那个船。是由实见虚,不是以实代虚。写实旨在写虚。我们还必须看到,戏曲的写意是植根于生活的,它必须遵循生活逻辑。奇特的花脸造型,总归是人物性格和身分的图案式的写照,决非鸦涂。所以写意和概念化、类型化有原则区别。戏曲演员塑造人物是十分重视内心刻画的。
归纳而言:写意是决定中国戏曲艺术性质的内在美学规律,若变写意为写实,戏曲就会顿然改貌。它是意中有实,实借意显。从本质来看,它是现实主义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写意的外部特征在戏曲中表现为“程式”,戏曲以表演“程式”为核心,综合各种艺术“程式”构成自己的特殊样式。含蓄美、雕塑美、节奏美,则是戏曲的写意性通过“程式”表现出的美感特征。三者统一在戏曲的人物形象之中,形成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
3、程式性
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表演技术格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
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造。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好,把它用到其他戏中同类人物身上也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
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一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一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一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许多程式动作各有一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
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之为程式。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 彩。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
4、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生活是无限的,任何艺术要表现生活都是有局限的。用有限的艺术手段去表现无限的生活,如果不在艺术中变换生活的原来形式,完全按照日常的样子去反映生活,是办不到的。戏曲通过变形来反映生活,这种变形手法之一就是虚拟。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是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中产生出来的。如:中国画讲究神形兼备,而更重视神似。神似要求捕捉住描写对象的神韵和本质,而形似却是追求外形的肖似和逼真。戏曲就是在这样的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不是把舞台艺术单纯作为模仿生活的手段,它追求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它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
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的形式来反映生活的。舞台对于戏剧就是一种限制。因此,戏剧必须解决如何利用舞台的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中国戏曲的解决办法,就是把舞台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当作不固定的、自由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舞台是死的,但是在戏曲的演出中,说它是这里,它就是这里;说它是那里,它就是那里。一千里路虽然很长,说它走完了,它就走完了。从门口到屋里,虽说路程很短,说它没有走完就没有走完。一个圆场,十万八千里;几声更鼓,夜尽天明……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使戏曲把舞台的局限性巧妙地转化为艺术的广阔性,这就是戏曲的虚拟手法的集中表现。
作为解决艺术与生活这对矛盾的基本方法,虚拟还体现在对现实生活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的表现上。例如对山岳河流等地理环境的虚拟、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的虚拟,以及人物动作的虚拟,等等。虚拟的手法解放了戏曲的舞台,给戏曲作家和舞台艺术家带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生活的领域
戏曲通过高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生活真实的虚拟性特点,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表演艺术家运用他们的智慧积累而成的优秀的民族表现形式。它的形成过程,并非直线发展,而是中国人民祖祖辈辈的艺术家们经过了各种途径的探索。在历史上,并非没有人运用布景,把舞台装饰得华丽一些。明末张岱的《陶庵梦忆》,记载了一个班社演出《唐明皇游月宫》时,用了月宫的布景。清初的李渔在《蜃中楼》里,也布置过一座精巧的蜃楼。至于宫廷的演出更是花样繁多。但戏曲发展的主流,还是循着虚拟的法则前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美学体系。
第二篇:戏曲的审美特征
戏曲的审美特征
通过了十周多的学习,使我在戏曲方面由一个什么也不了解的人变成了一个最起码有那么一点点常识的人。我想以后在和别人谈到戏曲的时候,在基本的常识上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戏曲鉴赏》这门选修课给我的第一个收获。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和评剧。同时也知道了在国粹京剧中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再具体一点:(1)生行分为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2)旦行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且旦角全为女性。(3)净行 净角的一大特色就是脸上总是画的五颜六色,并且原先的末行也已经并入了净行之中。(4)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其实在第一周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因为在这堂课中我们的两位专业级别的老师通过他们生动的表演向我们展示戏曲的趣味性和理论性。说”趣味”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由于老师在讲解中所做的示范而在开怀大笑,说”理论”是因为老师用他们生动的表演向我们介绍了戏曲的理论知识。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拥有一整套的规范。
中国戏曲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通过观看一些视频来加深对于戏曲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是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来体会相应角色想要表达的最浅显的意思,然后再通过整部视频的各个角色表达出的意思来联想和体会整部戏曲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概有八到九周的时间我们是在看视频,这些视频就包括《珍珠塔》、《双推磨》、《红楼梦》、《骆驼祥子》、《老铳》等等。通过这些视频的观看我对于戏曲中角色的分类不在是局限在语言文字上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装扮与动作表演来更加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在这里,我想就我们在课程中所播放过的视频中的其中几部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1)关于《珍珠塔》在“失塔”一场,方卿遭到姑母的羞辱后负气离去,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大风雪,又被强盗截劫,这场戏演员演得很好很到位,和强盗的抗争,在地上的打滚,雨伞被狂风刮走,十分形象。在“羞姑”一场,方卿回家发愤攻书,三年后中了状元,封七省巡按,化装成鱼鼓郎二度到姑母家,一方面是为报答姑丈和表姐的恩情,另是借助道情将势利刻薄的姑母奚落一番,而欺贫重富的姑母看到方卿
这样的装束更是冷嘲热讽,百般羞辱,等等这些无不体现出演员的表演功底同时也体现了戏曲这门艺术的表演性。
(2)关于《骆驼祥子》祥子本性善良、淳朴、勤劳,从农村来到城市,想凭借自己的力气过上平稳安定的日子,他不怕吃苦,讲究信义,他希望娶上一个健康、能干的穷苦人家的女儿过日子。但他生不逢时,在经历了好不容易买来的新车被抢、委曲求全地娶了自己并不爱的虎妞,同时在经历了其他等一系列不幸后,他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以及要强的性格都在生活中一点点地丧失。他变得懒惰、自私、狡猾,他逐渐变成了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以上这些都是戏剧的表面内容带给我们的表面现象。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戏曲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表面的那些内容,我们要通过这些表面来体会最深层的含义,这就是《骆驼祥子》所要表达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社会现实:那时的社会可以说就是一个魔鬼横行的世界,这个世界让好人没有出路,没有好报,却让坏人横行霸道。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奋斗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祥子生活在那个时代是他的悲哀,是他的不幸,他无法摆脱和逃避,只有被黑暗的残酷的社会所吞没,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无情。
(3)关于锡剧《老铳》这部由地方斥资百万(上课时老师说的,错了不怪我)的戏曲讲述了猎人虎仔继承父志,孤身与狼群奋战,最终丧身的故事。故事的开始就讲述了虎仔想要猎狼的志向,但是虎仔的母亲却害怕虎仔重蹈其父亲“猎狼不成反被狼猎”的结局,从而极力阻止虎仔去猎狼,甚至不惜毁去虎仔家祖传的老铳。同时另外的一段
情节,就是在虎仔留寨猎狼后竹根在组队过程中与三个人物(一是果子狸赵大叔,二是木兜耿大伯,三是芭茅)的一系列谈话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人性的冷漠,他们一个住在村中心对猎狼漠不关心,一个住在村边深受狼害最终深深畏惧,最后一个更是吊儿郎当毫无斗志。《老铳》这部锡剧抨击了人间的冷漠和怯懦。通过打狼表现了人们与自然、社会中的邪恶的斗争;形形色色人物,有勇敢、有软弱,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贯穿始终。寓言式戏剧的主题,包容了一种敢于和恶势力对抗的精神,极具文化内涵。全剧另一个特点,是较强的“文学性”。如“狼面对人,自有狼的种种心态;人面对狼,更有人的种种心态”。山里人的生活,很多伴唱写得富有联想,如一些警句及山妹子的内心独白等。同我们在观看时也可以发现戏中人物相互交流除了正规的唱戏之外还有与我们平时交流时正常的说话有些类似,怎么形容呢?我个人感觉有点像流行音乐中的说唱。就这部戏从我在课堂上所看的能容来说场面非常生动,如对歌、庆功等,衔接非常自然,在无形中就达到了渲染浓烈舞台氛围的目的。《老铳》另一个富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舞台的视觉效果,戏曲化、生活化与舞蹈的糅合,在表现猎人与狼、猎人与小寡妇以及山妹子的爱情故事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充满原始、纯朴的阳刚之气,给了我一种很平衡,很和谐的感觉。在阳刚与阴柔之间没有特别偏向哪一边,我认为这不仅是要求编剧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也是对演员的极大考验,因为所有的演员不仅要演出“形”还要演出“神”,好像比散文要求的“形散而神不散”还要高吧,当然两者处在不同的领域,这样的比较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我这么说的目的只是想要证明我心中的观点:要演好这样一部戏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通过以上的内容包括中国戏曲的基础知识和常识以及对于上课期间所看的部分戏曲的个人感想,我知道戏曲这门艺术形式可以说的上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博大精深性质的产物之一。在表演上,它要求达到声情并茂,当然这要求演员具有很强的表演功底,从动作、表情以及演员所表达出的情感中要能够感染每一个观众才能表明这部戏曲是成功的,是得到观众认可的;在内涵上,每一步作品都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就是反应作品现实意义的纽带,通过这条纽带我们可以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或是社会现实,或是人们的思想,亦或是人性的种种变化。同时中国的戏曲具有一种固定的形式,即行当、动作、造型、环境。其中,有些东西我也在前面的内容中有所叙述,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的化妆与着装,还有所谓的“四功五法”等等,这些都是戏曲在历史发展中逐渐被一代又一代人们摸索出来的固有形式也是戏曲的审美特征。
以上内容就是本学期我关于《戏曲鉴赏》这门课程的期末论文《戏曲的审美特征》的全部内容。
第三篇: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歌剧表演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部歌剧作品的成败,可以说,表演是对歌剧的二次创作。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凝聚了艺术的精华。对声乐演绎方法和舞台表演形式两大要素的全面把握是歌剧表演艺术的关键点。歌剧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紧密的融合,并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巨大影响。在经历了几代中国歌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和艰苦实践后,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呈现出愈发浓重的民族特色,并收获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歌剧作为中国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浓郁民族特征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研究,对于发展和提升中国歌剧创作和表演艺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歌剧在中国的民族化进程
歌剧起源于欧洲,孕育于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它是一种汇聚了歌唱、舞蹈和文学的艺术佳品,具有令人震撼的舞台表现力,并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歌剧艺术是在20世纪传入我国的。近百年间,我国的歌剧艺术家通过不断的创作摸索,形成了独具东方魅力的中华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和《洪湖赤卫队》等作品是我国早期的歌剧作品,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基于民间曲调创作,且以红色故事作为剧本,这主要是受到创作条件限制以及作品受众群体的因素所致。民间曲调的歌曲曲调朗朗上口,老百姓耳熟能详,易于口耳相传。而红色的故事剧本则是因为其表演和传播区域主要是在解放区,受到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随着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直到新中国的成立,这样一种中国歌剧样式在20世纪中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当时的中国歌剧作品以描述反帝反封建和近现代中国艰辛的革命历程为主要内容,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而成的歌剧精品,成为百姓缅怀革命先烈的重要抒情载体,并不断推动着歌剧在中华民族化的发展进程。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中国歌剧的融合和影响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原始的歌舞,它融合了民间说唱、歌舞以及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舞台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国歌剧则是在保留西方歌剧剧本的写实风格的前提下,融入西方歌剧音乐、美术和文学的艺术因素,并融合诸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中国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中国歌剧受戏曲的影响很大。《白毛女》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作品,其在融合西方歌剧的基础上,受到中国戏曲的影响很大。在《白毛女》的创作过程中,创作团队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尝试和探索了多种表现形式。在确定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之前,创作团队曾经尝试过传统秧歌剧加戏曲和芭蕾舞电影的形式排练,这两种处于两个不同极端的表演方法效果都不甚理想。传统的秧歌剧加戏曲的表演方法过于原始,无法刻画出人物形象丰富的内心活动。而芭蕾舞电影的表演方法又过于注重生活实际,过度强调戏剧表演的合理性与真实性,结果就陷入了自然主义,效果也不理想。最终,创作团队选用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表演方法,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关注主人公喜儿的内心真实情感变化的演绎,另一方面又将传统戏曲当中的虚拟化表演方式融入进来,使整个《白毛女》的表演效果更为饱含真切情感,又能用虚拟化的表演方式唤起观众的想象,收获了极佳的效果。在《白毛女》的第三幕中,主人公喜儿得到张嫂的帮助,艰难地逃出黄世仁的魔爪。她在一路逃亡的路上,被一条河流给挡住了去路。剧中的女主角就运用传统戏曲的虚拟化表演方式,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向观众描绘出剧中的场景。这样一种摆脱实物的虚拟化表演方法,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表演方法。自此以后,中国歌剧作品在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都纷纷借鉴《白毛女》的表演方法,在歌剧演唱的同时,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将作品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所独有的韵味和美感。
三、探索美声唱法民族化,塑造民族特征
美声唱法又称柔声唱法,它起源于意大利,是现代东西方歌剧语言的主要演唱方式。中国歌剧表演对剧本语言演唱方式的借鉴起源就是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然而简单的照搬照抄是不行的,这主要是语种的不同导致文字的发声方法不同,另外,中国汉字语言系统结构复杂,简单的照搬照抄会造成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弱化。如何恰当地将西方的美声唱法与中国的民族语言以及群众的审美观念融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歌剧创作者和演唱者们不断尝试和探索的关键点。语言作为歌剧作品情感抒发的载体,不同的语种选用不同的行腔技巧对于歌剧表演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以及字正腔圆是中国歌剧艺术家根据中国汉字语言特点研究出来的美声唱法表演原则,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手法,形成中国式的美声唱法,为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化道路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歌剧探索民族化美声唱法的道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坚持走民族化的道理,形成中国歌剧表演更具民族韵味,不可以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方式与理念。从事声乐工作的艺术家,要努力创建属于我们中国歌剧的民族学派。
四、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西方歌剧的借鉴和学习之后,受中国传统戏曲舞台表现手法影响而形成的特有表演方法或技巧。中国传统戏曲是经历了汉、唐、宋、金近千年历史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完整的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对于传统戏曲抱着听故事和看戏的欣赏习惯已经根深蒂固。中国歌剧虽然借鉴于西方歌剧,但是传统戏曲对中国歌剧的影响巨大。使得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在借鉴和保留西方歌剧写实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戏曲程式性和虚拟性的舞台表演手法,并形成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两个主要民族特征。
第四篇:戏曲2
2、结合中国古代戏曲,谈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由法国导演萨拉·奥本娜倾力打造的实验京剧《灯官油流鬼》,日前亮相北京舞台。这部由京剧与皮影戏混搭而成的鬼怪戏,也是中国戏剧舞台上首个由“洋导演”执导的剧目。这部剧是萨拉·奥本娜在参加2009年“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中,与中国编剧韩非子共同创作的,并于同年搬上了巴黎舞台,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此剧的亮点颇多:
首先,中国戏剧舞台上首个由青年洋导演执导的京剧,并将中西方戏剧理念相融合,京剧和皮影巧妙地相结合,这种表演形式是中外戏剧舞台上是一次新的尝试;
第二,编剧以独特的视角,大胆地对传统戏曲进行颠覆,令人耳目一新;
第三,皮影表演艺术大师率领关门弟子神秘、梦幻般的表演,丰富了戏剧舞台的表现力;
最后,北京京剧院青年武丑王雪桦,在名师张少华的指导下,对人物进行透彻的剖析,精心的编排,凭借其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成功地塑造了油流鬼机智、诙谐,不为名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做人做鬼无所谓,当一天灯官就不让天下黑”的小人物形象
选入全国教科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许金榜著)一文写道:“戏曲是中国古老的戏剧—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前两者早已死亡,只有中国戏曲至今仍然久演不衰。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症”“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戏剧形式,它包含着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此,看惯了中国戏曲的中国人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如果把它和其他国家的戏剧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它独具一格的世族特色。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戏曲必将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它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必将为世界戏剧所借鉴,为发展戏剧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秦腔艺术改革中碰到不少难题,其中突出的即继承传统与创新改革的关系问题和艺术团体是否均应纳入流通领域的问题。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像科学学技术一样,任何一个民族的创造成果,都是全人类的财富,文化艺术的成果也是如此。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会使越来越多的民族认识和欣赏,它必将成为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当然也包括秦腔艺术在内。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也必将有秦腔艺术的一份。我们的秦腔艺术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吸收外业文化的优长之处,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重新鲜艳夺目。
2.读书交流: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的经典性体现在哪里?谈谈你的读书心得。
《宋元戏曲史》以宋元戏曲为主要考察对象,追溯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探讨了一些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带根本性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将《人间词话》中的“意境论”成功地运用于戏曲学理论之中。从《人间词话》到《宋元戏曲史》,王国维的美学观基本无甚变化。所变化的是王氏的研究兴趣由西学转移到了国学,由纯思辨哲学转移到文史考证之学。《宋元戏曲史》正是王氏运用乾嘉考证之学得出的研究成果,钩沉故实,探赜索隐,颇多创见。
《宋元戏曲史》的学术意义,一方面来自于作者对戏曲艺术的构成及发展时序的独特体察和描述,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古代戏曲学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王氏之前,中国虽有不少曲论著作,但客观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戏曲史学。戏曲在古代文论中尚未取得独立的文体地位。而《宋元戏曲史》的首要贡献在于将戏曲从传统的诗歌中剥离出来,确定了戏曲本体观念。
《宋元戏曲史》还对戏曲的起源和流变过程进行了冷静而科学的探索,在中国学术史上首次较为正确地回答了戏曲艺术的起源与形成等诸问题。进而得出结论,中国戏曲是由某种单一的形式发展而来,到了宋代歌舞方才合一而形成戏剧。
《宋元戏曲史》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充分肯定了元杂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王国维确定了戏曲的本体观念,描述了戏曲形成和流变的大致历程,重新对元杂剧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进行评估,由此构建了较为系统的戏曲史学的完整框架。因此,《宋元戏曲史》的问世,标志着戏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王国维为国人开辟了曲学研究的门径。梁启超曾评价:“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学,则静安当为不祧之祖矣。”
第五篇:戏曲演员工作总结
戏曲演员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以来的工作成果,你有什么感悟呢?是时候认真地做好工作总结了。那么工作总结的格式,你掌握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戏曲演员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积极发挥所学专长搞好我团剧装工作,长期活跃在团内外的文艺舞台上,踊跃参加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组织的文艺活动,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活跃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结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本情况
学习上刻苦认真,政治觉悟不断提高。本人从小受到学校师长和家庭的良好教育,使我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热爱文艺事业、政治上积极向上的良好作风。
二、开展工作情况
按照团领导安排,我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团的剧装管理和剧装设计工作,搞好相关服务。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多年来,自己能够积极团自行组织的理论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业务工作,阅读了有关剧装管理方面的书籍,如剧剧装管理、传统剧装设计等书籍。
在工作中还坚持向实践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了自身素质,为提高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剧装管理和剧装设计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服务是目的,服务是前提,没有良好的服务,就失去了工作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我始终坚持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大家“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忠于职守,一丝不苟,积极认真,任劳任怨,随叫随到,从不讲价钱,有多少个星期天没有休息过,连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但当我看到规范有序的工作能为大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时,心里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履行岗位职责方面,我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团的剧装管理工作。
根据上级提出的要求,我积极探索剧装管理模式,对历年来我团所有的'服装进行重新整理。对衣箱重新调整。
三、取得业绩
(一)为我团设计剧装使用流程。
过去,我团在剧装的购进和使用过程中由于在各方面管理欠缺,经常出现差错,我利用所学的剧装管理知识,为我团重新设计了业务流程,并绘制成图表,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二)定期对团里的剧装进行清理并进行进一步归类。
我团从以往的固定几个剧目,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个剧目,服装数量可想而知,衣箱数目众多。以往的时候各种服装想往那儿就往那儿放,以至于下次演出的时候试衣时乱作一团,看到这个现象,我向团领导提出对衣箱的设计进行修改。同样也将衣箱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然后依次详细划分。如:生可分为生冠、生须、生袍、生裤、生靴等,并在衣箱外作出了明显的标志。现在我们在衣箱内部分层摆放,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划分。
剧团长年在外下乡,各个地方气候不同,剧装的使用期限受到极大的影响,为了增长我团服装的使用期限,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把剧装进行日晒、通风,定期对所有服装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发现有问题及时修补,得到团领导和其他演员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