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熟主要表现与特点
成熟主要表现与特点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与同龄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朋友之间的交往。第二,注重自己的行为,第三,注意自己的身体,要经常打扮自己,但不要太炫耀自己,要保护自己,发挥自己的优点。
第四,情绪表达渐趋成熟独立。凡事不再依赖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支持与保护。第五,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且肯努力奋发,第六,认真考虑选择婚姻对象。通过以上几点为你今后的发展而努力吧。学着成熟呗!要冷静的去思考问题。
1.成熟的男人应该有事业基础.也许发财并还是每一个男人都能做到的,但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一事无成,在女人心目中又怎能立得起来呢?
2.成熟的男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什么都想要.懂得坚持也懂得放弃;
3.成熟的男人勇于承担责任,虽然有些过错并不都是他造成的;
4.成熟的男人是宽容的,过于计较是男人最不能原谅的错误;
5.成熟的男人拥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
6.成熟的男人一言一行能让女人学到很多东西,而小男生只能让女人教他;
7.成熟的男人懂得珍惜和照顾女人,出去郊游,他一定不是自顾自跑在最前面的人;
8.成熟的男人不会在大街上和女人吵架;
9.成熟的男人不会强迫女人穿他喜欢而她不喜欢的衣服;
10.成熟的男人不会随便和女人开低级玩笑;
11.成熟的男人让女人知道她错了,却不会让她没面子;
12.成熟的男人让女人放松而不会让女人紧张;
13.成熟的男人在女人面前既会做父亲也会做儿子;
14、要永远积极向上。每个男人都有他可爱的地方,但是不可爱的地方只有不积极面对生活。
15、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16、受到再大的打击,只要生命还在,请相信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17、尽量充实自己,充实生活,善待生活。
18、不要欺骗善良的女孩。这个世界上,善良的女孩太少。
19、不要为自己的相貌或者身高过分担心和自卑。人是动物,但是区别于动物。先天条件并不是阻挡你好好生活的借口。人的心灵远胜于相貌,请相信这点。如果有人以相貌取人,那么你也没必要太在意。因为他从某种意义来讲,只是只动物。
成熟的标志:
1.有选择的轻视异性:能够不把异性当回事,这对于人们、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困难的,唯其难,所以它才成为一种成熟的象征。
2.适度的否定自己 :学会适度的否定自己、不断地否定自己,是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也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3.学会宽容 :宽容不仅象征成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
4.重视简单: 从思考能力的角度讲,成熟的标志就是对“简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不再把简单看作简单,或者说,不再轻视简单。真理就是简单的,而这简单的真理就是在平常的朴素的日常生活当中。能够从简单处寻找和发现真理,你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真理。
成熟代表着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处理事务等有得当的方法,能掌握好分寸;
成熟在于内心,经历过很多的事情之后的那种状态;
成熟是相对于年龄来说的,言谈举止要与年龄相符才最美,不管男人还是女人,看起来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大很多的人往往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装腔作势,我个人感觉不十分好,成熟在于每个人来讲也是因人而异,但有一点真正的成熟在内心而不在表面。
第二篇:古诗词典型意象及其表现特点
古诗词典型意象及其表现特点
中国古代的诗歌,真可谓是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其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
阅读鉴赏诗歌时,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的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去领悟诗中意象的意蕴,进入诗歌的意境,深入品味诗中蕴涵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作者心境的不同,同一个物象在不同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往往不尽相同,因而体现出意象的丰富性,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爱情诗及其意象
例:《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
二、田园山水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
三、咏物诗及其常见意象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四、送别诗及其意象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五、边塞诗及其意象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六、行旅诗及其意象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思乡思亲
七、古诗词中的燕子意象
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寓情之丰富,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如:“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欧阳修《采桑子》)、“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
送于野”(《诗经·燕燕》)、“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宴殊·《破阵子》)等。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宴殊《浣溪沙》)。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如:“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唐代郭绍兰《寄夫》)、“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张可久·《塞鸿秋·春情》)等。
八、蝉:喻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王沂孙《齐天乐》)等,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九、竹:喻刚正有节的节操、中通外直、虚怀若谷。如郑板桥《竹石诗》:“咬定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明·夏昶《墨竹图轴》:“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清·丘逢甲《题画竹二首其一》:“拔地气不挠,参天节何劲。平生观物心,独对秋篁影。”;刘禹锡《庭竹》:“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杜甫《寄题江外草堂》:“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十、梅:喻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再如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十一、松:喻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又如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再如“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咏史》)、陈毅《咏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十二、流水: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又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古诗词中,诗人也常常以流水喻光阴易逝。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长歌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等。
十三、芭蕉:芭蕉和梧桐意象的意蕴差不多,常常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
十四、杜鹃:常常用来渲染一种悲剧氛围。如:“其间旦幕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十五、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水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诗从常常用它来喻离情别绪之绵长。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送别》)等。
十六、杨柳:杨柳表惜别或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刘禹锡《枝词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无名氏《送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
十七、咏月诗在中国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月亮可以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代的“月”表现以下的几种象征: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花秋夜》:“春江潮水连海说,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皎心的传递。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自然的纯洁、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十八、古诗词中鸿雁意象
1、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
2、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换景,由此触发独在异乡的“孤客”思乡之情。又如
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A、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在古诗词中,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的诗词还有很多。如:“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李颀《送魏万之京》);“诗谶吾生信有之,预怜夜雨闭门时。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龚自珍《己亥杂诗》)等等。
B、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在古诗词中,以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这一点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的诗词还有很多。如:“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诗人这里是用“征蓬”、“ 归雁”自比,说自己孤单一人漂泊,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忧郁。
C、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又如“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何等的逍遥,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诗从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这里的“鸿雁”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
第三篇:《水浒传》人物特点及其表现特点事例
《水浒传》人物特点及其表现特点事例
鲁智深【花和尚】
性格特点: 热忱率直,粗犷刚烈,兼有粗野。
事例:
在路上听了金家父女的哭诉后,二话不说就要去“打死了那厮”,又送银相助等。这些都反映出鲁提辖对朋友热忱,办事直爽,性情刚烈粗犷,兼有粗野的性格特点。
武松【行者】
性格特点:一身虎胆
事例: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不信别人的话,认为山上没有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武松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
李逵【天煞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宋江因题反诗入狱的那一次,李逵怕贪酒误了宋江饭食便“真个不吃酒,早晚只在牢里伏侍,寸步不离”宋江。
吴用【智多星】
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
事例:特差杨志负责带领押送十万生辰纲前去祝寿。吴用等人知道之后,吴用设计成功在黄泥岗上面迷倒杨志一行人,劫走生辰纲中的十万贯金银珠宝。
宋江【及时雨】
性格特点: 重情重义
事例:黄泥岗节奏生辰纲事件之后,宋江把官军追捕的消息告诉晁盖。他明知道晁盖翻了弥天大罪,还是因为晁盖是他的好兄弟,虽法上不可扰人,但是他还是放了晁盖。
林冲【豹子头】
性格特点: 保守沉默
事例:林教头受到了高衙内的迫害却一忍再忍,直至后来听见陆谦三人的阴谋。一向安分守己的他在也才忍无可忍,放火烧了草料场,怒杀陆谦,投奔梁山。
第四篇: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
当前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
医患冲突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医患冲突的核心问题是利益冲突,根结在于我国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深入,不彻底,卫生法制不健全。当前我国医患冲突的表现和特点主要是:
第一,疗效和患方的期望值反差大。
患者和其亲属认为“既然自己出了钱,就希望得到应用的服务。”只要疾病得到了治愈或缓解,即使花了较多的钱,多数病人也是能够承受的,且一般不酿成医患冲突。但是,当病人的较大经济耗费未能得到自己期盼的“理想”医疗效果时,患者心态不平衡,这种利益冲突就会爆发出来。
第二,医疗成本居高不下,患者不堪负重。
尽管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降低一些药品的价格),但医疗成本仍居高不下,除少数富裕阶层外,工人、农民、普通的工薪阶层,日益不堪治病的重负。普通公民对医疗机构追求商业利润的行为,怨声载道。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如药行)自然要考虑自身利益,而“利益”的渊源最终还是患者。“白衣天使”的形象和感情淡化了,医患间的敌对情绪严重。
第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没有很好地考虑中低收入者承受能力,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热中于追求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
显然,其收入差别大,享受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的实际待遇反差较大。满足不同利益群体之需要,社会上相当多的医疗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热中于追求医疗环境的高标准、超豪华,“富人保健”、“富人医疗”趋势严重。医院在所谓成本核算、自负盈亏的压力下,追求利润也不择手段。医生救死扶伤的仁术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医疗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光环的消失,使人们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第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国家不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医患冲突更加复杂化。
第五,医患双方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患方强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而医方也需要全面了解病史、正确把握病症。医患间戒备心理严重。
医患关系和谐才能消弭“医闹”
共同面对疾病、本应是同一战壕战友的医生和患者,如今似乎越来越像敌人了。据媒体昨天报道,医院频受暴力冲击,医生屡遭暴力殴打,医患关系之紧张,去年已逐渐上升到暴力层次了。医患关系也因之成为广州“两会”的热门话题。而有政协委员称警察长驻才能保证医院安全,更是把这种关系生动而无奈地揭示到极致了。医患冲突大抵缘起医疗纠纷。当医疗纠纷无法心平气和消弭时,“闹”便成了患方的武器。一个怪胎——帮人大闹医院高额索赔从中提成的“医闹”,竟也因此而生。“闹”之极端则是暴力。正是嗜钱“医闹”推波助澜,放大了医疗纠纷,恶化了解决环境。
但问题是,医患纠纷何以如此频发?沟通不畅、信任缺失,恐怕是关键。诚然,一些纠纷,祸起医生因医德低下或医术不精而治疗不当引致患者健康受损,但也有相当多的纠纷,在于双方缺乏有效沟通而致信息误读。医学具有专业性,患者与医生信息不对称,患者弱势,如双方不能就病情病理有效沟通,连处方都是天书,患者势必无法“理解”病情,一旦有“事”,必归责于医生。而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现状引发的怨气,与彼时彼地一些医生医德沦丧不择手段盘剥病人招致的忿懑,大概也在潜意识里化作了道德标签——对医生的疑虑。
纠纷一升级,当事患者不惜采取极端手段以达目的,静坐算是文明的了,砸医院、打医生,也成家常便饭。更有甚者,求助“医闹”,壮大声势。对这些非法行径,自然当坚决制止,决不姑息。但是,患者之“闹”其实也渗透着太多无奈,走司法途径是正路,可其路漫漫,费时费力费钱,成本高昂,且是以一己之力抗衡一个医疗机构。更何况,目前我国对医疗事故的鉴定,往往是由医疗系统内其他医疗机构完成,难脱“官官相护”之嫌,司法之路实在艰险难卜。不管承认与否,求助“医闹”,在患者看来,是在医疗诉讼外寻求的另类“救助”。
事实上,一些医院的确存在息事宁人,大闹大赔、小闹小赔、不闹不赔,“闹”屡战屡胜,结果类似事件越闹越凶,陷入恶性循环。患者的弱者特征与法律的缺失,使施暴者往往得不到及时惩处,暴力于是成风。暴力,危及医院、损及医生,最终也会损害广大患者利益,可以说,对谁都没好处。
警察常驻医院,也许能减少乃至消除暴力事件于一时;医疗立法,能厘清责任,使惩处暴力有法可依。但这些只能治标,只要引致医患关系紧张暴力事件升级的土壤还在,医院恐无宁日。而改善医疗服务,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治本之途。
对此,政府与医生、患者三方谁都责无旁贷。政府要大刀阔斧改革不合理的医疗机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让医生无需为钱挖空心思。建立公平合理的医疗事故鉴定平台、便捷的维权通道和对违规医院和医生的惩处机制。医院要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清清楚楚消费,医生要充分尊重患者知情权,“病人之病,忧人之忧”,热情服务,加强沟通。患者也应多理解与体谅医生的不容易,增强法律意识,多咨询,多交流。
医患关系和谐了,信任重建了,还会有那么多“医疗暴力”吗?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
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患者有意见;有医疗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群众不满意;也有更复杂的社会因素。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缺乏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不能设身处地的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一个沟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感情问题,是我们是否坚持医疗服务的宗旨问题。
从医务人员一方来讲,我们创办医疗机构的目的是什么?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果手术前,医生与患者沟通时只是说:“这个手术有危险,出了问题你自己要承担风险,要不就别动手术。”这样的沟通肯定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还有的医务人员不信任群众,为防止可能发生的纠纷,让患者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以寻找没有责任的“证据”。这样的医患关系能和谐吗?
医患之间的沟通应该是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沟通。如果医务人员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把病人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帮助患者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够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法,人心换人心,患者必然会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意的地方,一是服务质量,二是医疗费用。如果患者花费许多钱,获得的是低质量的医疗服务,不仅病没治好,反而加重病情,这是群众最不满意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眼睛向内,正视并克服自身的不足,不能抱怨患者不理解,怨天尤人解决不了问题。要善于分析自身的问题,我们的服务环境怎么样,服务理念怎么样,服务态度如何,服务效果好不好。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来说,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转变服务理念,提高医疗质量,千方百计减轻群众负担,多与病人进行一些感情沟通,多给病人一些人文关爱,多替患者着想,并尽其所能减轻患者痛苦。这样,就能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这样才能缓解医患矛盾。
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五个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但由于医疗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导致医疗服务模式与医疗需求之间严重不协调,医疗纠纷急剧增加。不少医患纠纷演变成恶性事件,导致医生被打伤、致残甚至被杀害。
造成我国现阶段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我国的医改虽已取得重要进展,医疗保险体系已初步建立,但当前医疗保障水平仍较低,病人看病自费比例较高,遇大病、复杂疾病时往往难以承受巨大的医疗开支,有的甚至卖房交医疗费。这种情况下如果病人死亡了,人财两空,对家属的打击是巨大的,极易产生医疗纠纷,家属对死亡不理解或想从医院获得一定赔偿,是造成医患纠纷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是医患之间认知差距。当代临床医学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局限性,医生不是神仙,不能包治百病。而公众对医疗技术期望值过高,认为死了人就是医疗事故。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未能让家属充分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当病人发生了未预料到的死亡时,更是不能理解,从而发生纠纷。
还有就是“医闹”兴风作浪,使纠纷愈演愈烈。发生纠纷后医院为息事宁人,常赔钱了事,闹得越厉害,赔得越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并因此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医闹”。“医闹”打着病人家属、亲戚、朋友、同事的幌子专门组织、策划并怂恿家属采用各种恶劣手段闹事,以达到从医院获得经济赔偿的目的,“医闹”则抽取提成或拿到“报酬”。这些人以聚众闹事的手段,使本来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他们组织人披麻戴孝,在医院设灵堂、摆花圈、挂挽联、奏哀乐、大喊大叫,妨碍医院正常秩序。更有甚者强迫医务人员戴孝下跪。医院领导为了平息事态,常常与“家属”谈判、赔偿。若闹事者仍不能得逞或不满意,则开始殴打甚至伤害医务人员。
另外,执法人员执法不力。严重医患纠纷发生时,医院方都会打110报警,但执法人员到现场后往往只是劝解,并不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直至发展成恶性事件、医务人员被严重打伤才采取行动。执法人员常认为,病人及家属是“弱势群体”、“闹事终有原因”,要人性执法,以致事态扩大。如果执法人员早些采取措施,完全可避免发展成恶性事件。
还有医院及医务人员方面的责任。一些医患纠纷的发生的确与医疗缺欠甚至差错、事故有关,但占比例不多。一些医务人员缺乏人文修养,缺乏与家属沟通的技巧,未能使家属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及疾病发生难以预料的突然变化的可能性;或者服务态度不好,家属不满意,也是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医患纠纷的发生有增无减,医患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干扰了医院正常秩序,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些单位和医生为规避风险而采用“防御性医疗”行为,将影响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也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的正常进行。
妥善处理医患纠纷,保护医务人员和病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医院和医生营造适宜的执业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对医疗纠纷可通过司法诉讼解决,也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法律设定的医疗调解和医疗仲裁等机构通过非诉讼途径(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解决。
完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强制性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以商业保险模式,规定医疗执业责任保险由医疗机构固定保费和医生个人风险储金两部分组成,将保险赔偿责任与医师挂钩。对医疗损害的赔偿由保险公司受理,不再与医院及医务人员发生直接关系,由独立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仲裁机构决定赔偿。
公安部门对“医闹”和以暴力干扰医院正常秩序的行为予以界定,制订相关法规或条例,对“医闹”行为予以坚决取缔和打击,以维护医院正常秩序、维护病人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加强对医院安全的警戒,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医改的进程,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及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城乡救助制度,从而减少大病及贫困人口就医时自费的比例。
加强医患双方沟通与理解,改善医患关系。医生尤其年轻医生应普遍学习人文、伦理知识及沟通技巧,用仁爱之心对待一切病人,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并学习《执业医师法》及《侵权责任法》相关条例,做到懂法、守法,用法律保护自己。
对患者家属及公众加强医学知识的普及,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自己所患的疾病,使公众了解当前医学发展状况及临床医学的局限性,促进医患的相互理解。
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增加卫生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改善医患关系,就必须有物质基础保障,这就要求应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保证定项补助经费的到位,以支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的发展;要解决病房病床少、医疗设备落后、福利待遇低等矛盾,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宏观调控。按照《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积极实施区域规划,调整存量,控制增量,坚持以需求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原则,构建合理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使医疗服务市场供求关系平衡。
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医院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管理之路。以医为本,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寻求经济增长点。要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干部人事制度、全程医疗责任制、服务价格体系等进行彻底改革,严把质量关,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生存、凭优质赢信任。认真总结、落实和完善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抓好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到优质服务,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创建医院文化 在深化卫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处理好功利选择与道德选择、经济效益与责任指标、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和医患关系淡化问题。一方面要在医院建立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双重机制,自我发展机制是以改善医患关系、优质服务为宗旨,增强自我补偿、激励的动力;自我约束机制包括精神自律、规章调控、法纪监督、社会监督等,旨在落实医德规范,改善医患关系,推动医德医风建设。另一方面要创建优秀文化,优秀的医院文化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而良好的医患关系又可以极大地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质量。文化建设虽是非技术方面,但是搞好医患关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它是求医过程中医患之间包含伦理道德、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涵养。它直接反映在服务态度、职业道德、医疗质量、对医生的信赖度等。大多数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是否满意主要看医护人员是否有耐心、是否认真、是否有深切的同情心,是否为患者的诊治尽了责任。做到了这些,有时患者虽未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甚至患者已死去,家属仍会真诚地感谢医务人员的良好服务,对医院仍满意,否则,就会出现医疗纠纷。优秀的医院文化,对于医疗效果和医患关系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它给患者以信心、希望、信任、寄托;它有积极的暗示治疗作用;它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它可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它能导向患者对诊治的完善配合;它可以使医患获得终生难以忘怀的友情。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搞好医患关系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键。
完善卫生法规,创建良好社会环境 在医疗活动中,医生行医和患者就医都受到法规的保护和制约,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调节、协调医患关系一方面运用教育、疏导的方式,这是主要的也是经常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把医患关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其冲突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随着高新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给医患关系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卫生执法工作,尽快落实医院法、护法、医事法、医用高新技术实施法等,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使医患双方都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此外,对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的、良好的医患关系都具有现实意义。
总之,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设好这项系统工程,就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共做出不懈努力,才能使医疗事业尽快改善现状,搞好医患关系,杜绝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促进社会和谐。
第五篇:浅议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
浅议职务犯罪的
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
内容提要:从执法实践来看,以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为主要表现的职务犯罪,是人民群众十分痛恨的社会腐败行为,它败坏了政府的形象,毒化了社会风气,危害了国家建设,破坏了安定团结。从这个意义上讲,严厉打击和抓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特别是在现阶段,认真总结职务犯罪的规律,研究、分析腐败产生的特点、弄清职务犯罪案件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找到案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表现,因案施策,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对症下药,打防并举,有效遏制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表现、及预防作一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原因 表现 防治
提纲: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特点
1、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2、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3、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
4、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
5、犯罪年龄已向多层发展
6、职务犯罪人员高层化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原因
(一)经济根源
(二)政治根源
(三)思想根源
(四)文化根源
(五)几种犯罪心态
1、“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心理。
2、贪图享受的攀比心理。
3、满足虚荣心理。
4、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
三、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1、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循私枉法。
2、侵犯国家、集体、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违法办事。
3、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办事,违“程序合法实体公开”的要求。
四、职务犯罪的预防
(一)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防范意识,做到关口前移。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职务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的犯罪,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更加严重,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惩治腐败已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问题,其严重程度正如江泽民同志强调的那样,已经成为“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
从大量的已被揭露出来的职务犯罪的案例来看,职务犯罪作为刑事犯罪的一种,在整个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当前案犯利用职务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案犯的职务也越来越高,职务犯罪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权、钱、情这三个环节的管理上存在漏洞,总体来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位高权重,贪污受贿
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位高权重、往往缺乏监督,容易产生贪污受贿,这是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对近年来公开曝光的广西成克杰、广东的于飞、沈阳的绥新和马向东、河北的程维高、李真等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现阶段职务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五多”,“两突出”现象,即:从发案单位类型看,工矿企业发案多;从涉嫌犯罪的主体看,担任正职的领导多;从岗位分类看,经手管理财物的人员多;从单位层次看,基层部门发案多;私分公款集体作案突出;作案时间长,频率高、数额大的现象突出。
(二)品行堕落,贪色循情
经济上的犯罪与生活上的堕落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些干部的堕落就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金钱、权力、女色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失去做人的尊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最终品行堕落、沦为人民的罪人。成克杰、程维高、胡长青、李真等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贪色循情。这些人为了满足女人的欢心,不惜铤而走险,“弄”钱的占了70%,另一种情况,就是用贪来的钱找女人,从公布的厦门“远华”、沈阳“慕马”等案情看,不少犯了罪的领导干部都属这种类型。此外,家庭成员在其蜕变过程中有的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作用。
(三)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益健全,打击犯罪力度的加大,职务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更具隐蔽性,或以“集体研究”乱发奖金;或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从中贪污、挪用;或名为借、实则挪用。收受贿赂等案件更是幕后交易,隐蔽性更强。
(四)、犯罪行业分布具有广泛性
前几年职务犯罪案发地为权力集中的人权部门或财权部门的模式早已被打破,职务犯罪的发生已走进每一个拥有公共权力的部门和人,连过去一向被认为圣洁的教育、医疗等部门也成了案发高源区。
(五)犯罪年龄已向多层发展
九十年代,检察机关立案查处的职务犯罪年龄相对偏大,青年人较少,因而所谓的“59岁现象”较为突出,而现在又有了“39岁现象”,不满25岁犯罪的人群也呈现强劲增长之势。因为现在用人机制较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年龄轻、学历高的一大批人员被提拔重用,他们社会阅历浅,加之这部分人收入偏低,还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追求高消费铤而走险。
(六)职务犯罪人员高层化
近五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共查处98名省部级、100多位地市级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且这些人犯罪金额在百万元以上,有的甚至在千万元,亿元以上,给国家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二、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犯罪形式。任何一种犯罪都是“社会”这个肌体上滋生的毒瘤,因此犯罪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原因。职务犯罪同其他刑事犯罪一样,除了一些共性的原因以外,还有以下原因:
(一)经济根源。现代社会,国家工作人员一时也离不开经济行为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人们的收入、分配、消费、交易等一切商业行为均被纳入一定的规范之中。当国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行事,经济体制规范保持合理限度,在良性的轨道中运行,那么其犯罪就会减少到最低限度。反之,国家工作人员不严格照章行事,行为失范,经济体制不畅,运行混乱,就会造成大量犯罪。由于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不规范的经济行为,经济观念,经济体制是构成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一个根源。
(二)政治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经济上处于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尚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贪赃枉法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官僚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地方保护主义还较严重,以权压法、以权抗法、以言代法等现象屡屡发生,这些都是导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政治根源。其具体表现是:一是立法不配套。如当前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支明显不符的情况突出,群众意见很大,执法人员明知是腐败现象,但无法查处。原因在于国家至今没有制定与查处非法所得最相适应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财产申报制度,使得司法机关难于执行相关的法律;二是规定不明确。如行贿受贿本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犯罪,但目前对行贿一方追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进行行贿的,才构成犯罪,对这些问题司法实践不好掌握,认识很不一致。三是少部分人在市场经济建设中靠投机取巧、甚至违法乱纪而暴富的现象造成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心态失衡,不甘面对清贫,于是他们钻政策空子,规避法律,激发其犯罪动机,从而导致职务犯罪总量上升。
(三)思想根源。思想是决定行动的先导,在相同的环境和体制条件下,有些国家工作人员可以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另一些人则经不住各种诱惑,利用职权违法犯罪。究其思想根源,一是崇高理想的淡化,道德观,价值观的错位,消极思想的滋生;二是封建特权思想与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严格自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带入执法领域中,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臵于脑后。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忘记了“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崇高宗旨,群众观念淡薄,颠倒了主仆关系,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
(四)文化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不乏优秀成分,但同时“三纲五常”观念和以政治为中心的“吏官文化”,对国家工作人员产生一定的影响。
除了上述的四个主要原因外,还有几种犯罪心态在作祟。一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心理。有些人把市场经济看成是金钱世界,“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成了他们人生的信条,从而滋长了占有欲,放松了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其实质就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在作崇。少数人就把国家和人民的权力部门化,把部门权力个人化,以权谋私,走上违法违纪甚至犯罪的道路。
二是贪图享受的攀比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产生了“金钱论英雄”的错误观念,特别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消费来源的国家工作人员,有的人看到别人挥金如土,纸醉金迷,产生了不平衡心理,这种物质欲,金钱欲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滋生犯罪的动机(念头)就会不择手段的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论为物欲,情欲的牺牲品。
三是满足虚荣心理。一些人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中做出过显著成绩被提拔重用后,地位高了,权力大了,想法多了,心态变了。他们的犯罪心态往往不是被金钱所惑,而是胜利冲昏了头脑,自我膨胀,最后“自取灭亡”。
四是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不少腐败分子主观上明知贪污,贿赂等行为为法律,政策所不容,而且也有大量的犯罪案件在警示,但认为自己会贪得“天衣无缝”,受得“你知、我知”,这种心理给腐败分子以自我安慰。客观上存在国家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一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发现难,即使发现了也侦破不了;即使侦破了,也处罚不了;即使处罚了,也是从宽处理了。有关人员不作证、作假证;侦察条件和技术落后,调查取证手段单一;政策、法律界限不清,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现象严重等,造成相当数量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黑数”的存在,或者为数不少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二是职务犯罪的处罚较轻。80年代以前,贪污、受贿十万余元被判死刑的案件屡屡见报。到90年代后,贪污几十万,甚至百万元,也不一定判死刑。对职务犯罪打击不力,犯罪分子受益大于损失,客观上也是诱发一些有投机冒险心理的人铤而走险,不惜以身试法,以致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陷入罪恶的深渊。
综上所述,导致当前职务犯罪的原因,从诱发角度讲,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等诸多因素;从管理上讲,管理松懈、监督乏力、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到位;从社会环境上讲,现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与国际接轨学习、试验期,因而这一时期也是个漏洞期;从社会保障体系上来讲,我国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政策滞后,执行不到位,人们的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因而使一些人产生在位有权时捞一把,为今后打算着想的心理;从机制上讲,透明度不高或没透明度,存在“暗箱操作”,监督乏力;从打击上讲,打击力度不够,打击数量,范围太小,容易使一些人产生逃避打击的侥幸心理;从预防上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严密完善的预防体系。
三、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循私枉法。这类案件主要发生在一线执法业务工作部门的执法环节上,问题的性质是触犯刑律。其具体表现为个别行政,司法主体利用手中职权直接为当事人谋取利益,徇私枉法,进行权钱交易。
(二)侵犯国家、集体、公民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违法办事。其具体体现是利用职务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关系,严重侵犯相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严重违反法定程序办事,违“程序合法实体公开”的要求。由于行为主体不能按照法定程序处理,程序不公正,从而导致实体公正也无从体现,直接影响了行使职权的客观公正。亵渎了权力的尊严,而且损害了部门的荣誉和形象。
四、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这一论述阐明了预防犯罪工作的基本思路,需要我们用系统方法,从客观着眼,微观入手,打防并举,以防为主,标本兼治。打防结合是惩治一切犯罪的根本之策,重打轻防只能治标不治本。打击是对已产生的犯罪行为的惩治,是治标之举;预防则侧重于未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治本之策。所以说打击是预防的一个直接手段,预防是打击的深化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要以“强化廉政教育,坚固思想防线,使其不想贪;完善制约机制,建立制度防线,使其不能贪;加大打击力度,强化专政防线,使其不敢贪。”为目标,构建“三不”立体屏障,才能有效地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
(一)加大打击力度,形成威慑效应
当前职务犯罪是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期盼解决的热点问题,它严重败坏了党风,影响了干群关系,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强大阻力和不安定因素。因此,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坚持重点查办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查办金融、建筑、海关、人事、司法等领域贪污贿赂、徇私枉法、买官卖官、严重失职渎职的案件,对这些案件要一查到底,严厉惩处,惩罚时主附刑并用,既让犯罪分子丢了位子,也让犯罪分子失了票子,从而加大这类案件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
(二)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预防职务犯罪防范意识,做到关口前移。
1、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大法律约束力度,依法行政,廉洁勤政,以消除市场经济给职务犯罪带来的体制弊端。
2、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强化内部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合理配臵权力,健全公共财产制度,形成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相互监督制约的公共权力体系,最大限度减少权钱交易机会。切实从源头抓起,管好人、钱、物。实行严管监控,互相制约,强化“公开”,“公示”制度,增加“透明度”,排除“暗箱操作,”真正形成不敢贪,不能贪的反腐败机制,消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温床。
一要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强化审计、监察、检察三个部门的建设,建议实行垂直领导,明确职责。确定公务员的财产申报的受理机制,赋予质疑,审查的权力,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惩处。要把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监督和法律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综合监督的体系。
二要建立外部制约机制。(1)构建和完善人民监督机制,强化民主政权。(2)增强公务活动的透明度,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在党政机关中普遍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3)发挥民主人士的监督作用,调动起特约审计员,监察员,检察员的监督作用,通过他们发现问题及时反映和提出批评意见;(4)强化舆论监督,对职务犯罪进行“曝光”,通过各方的配合,对腐败行为形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全社会参与的大预防格局。
3、强化思想建设。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犯罪深渊的,以此为鉴,必须先从思想上强化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设,在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思想上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坚固坝堤。这就要求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要经常性地开展教育,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毕生必修课,而且要适时开展诸如“三讲”、“三个代表”、“两个务必”、“两个条例”、“先进性教育”这样的集中学习活动,突出教育的广泛性、多样性、针对性。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纪委、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新闻文化艺术部门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整体优势,形成纵横交错的思想教育网络,造成强大的思想教育攻势。
4、化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这是党中央新时期提出的纲领性目标,法治对政府而言,其实质意义在于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由于行政权是一种由国家行政机关主动行使的权力,其作为或不作为均须依照法律的授权和规定,否则就容易扰民,进而形成腐败,要依法行政必须重点抓住两个方面:一是立法,二是执法。一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工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职务犯罪预防、惩治、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除了〈〈反贪污贿赂法〉〉,党内〈〈两个条例〉〉外,还应当建立〈〈预防职务犯罪法〉〉、〈〈国家公务员监督法〉〉、〈〈财产申报法〉〉、〈〈行政程序法〉〉等法律法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和规范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使预防职务犯罪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职务犯罪高发期治乱要用重典,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要加大惩处的力度,量刑量纪要从重,要增加职务犯罪的政治成本和经济成本,在政治和经济上给犯罪分子沉重的打击,使其在政治上无藏身之地。另一方面要克服执法中的“软骨病”,排除各种干扰,刚正不阿执法,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执法思想,不管是谁都要依法治罪。要坚决杜绝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权压法,以罚代刑,以及贪赃枉法的职务犯罪问题发生。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对违法行为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迁就,以震慑职务犯罪分子。
5、强化干部制度建设。一是抓住当前机构改革和企业改革的有利时机,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精简机构,实行政企分开,防止钱权交易。二是进一步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在党政机关普遍推行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民主讨论干部等制度。建立健全用人失察责任究制度,对选拔任用干部中违反干部政策,造成失误的必须严肃追究责任。三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福利分配方式,对领导干部的福利待遇要由“实物化”改为“货币化”,尽可能将领导干部住房、用车、出差、食宿标准,纳入其工资福利中,取消福利性的实物、分房和公款接待、从根本上杜绝领导干部在住房方面谋私和坐超标车、公车变私车、屡屡更新车辆以及公款大吃大喝现象。四是保证国家机关“吃皇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及其他所有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彻底脱钩,一律不再从事经商活动,执收执罚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铲除职务犯罪现象产生的土壤。五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等各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行政行为,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增强行政办事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增强用权行为的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为“阳光行为”,根治“黑箱”作业。此外,还要大力推行经济责任审计,政府采购,会计委派等有效制度。总之,要通过改革,努力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职务犯罪的新途径。
作者:甘肃省合作市委组织部 金永禄
参考文献:
1、《以案说法系列丛书刑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曾宪义
2、《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马亮昌
3、《论职务犯罪及其预防》宋海军,济南市人民检察院《调查与研究》2000年第三期
4、《浅议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夏志坚 朱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