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22:5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着眼于发展,着眼于解决相对贫困,整体上推进农村社会向小康迈进,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如何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对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

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我县扶贫开发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我县1978年被国家列为老区扶持县,1985年被定为国定贫困县。到1998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84元,提前两年越过了温饱线。2001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14个行政村有102村被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47.7,涉及7个乡镇,10436户,41838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4.4。近年来,我县对贫困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贫困人口有所减少。据统计,2001年我县确定的未解决温饱人口为41838人,到2003年底减少到34000人,净减少7838人,减少了18.7。二是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0年底10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52元,到2003年底,增加到1188元,净增465元,比2000年增长58.8。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县加大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草工程、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灌溉工程及淤地坝等,同时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这些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成,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步伐。四是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加大了对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培训班,一批科技项目如大棚种植、垄沟种植、香菇栽培苹果四大技术等在贫困地区安家落户,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建了部分中小学校校舍、医院门诊大楼,并积极在农村进行合作医疗试点,有效缓解了群众子女上学难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使我们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县各项扶贫资金大多以项目为载体投放到贫困地区,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培养了科学劳动的方式,启发了群众内在脱贫的动力。二是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实施“先易后难”的攻坚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三是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定点帮扶”战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器。我县坚持开展了单位包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科级干部包建养羊专业户、后备干部包建大棚专业户的“四包”战略,重点扶持,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扶贫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包扶干部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提高。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扶贫与扶智”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多年来,我县坚持组织开展各项培训,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外出打工、在家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活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扶贫开发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黄河沿岸还有22359人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有些群众虽然目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脱贫标准不高,基础还不牢固,收入很不稳定,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返贫。二是我们有些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干部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还比较严重。三是部分农民对产业开发和建设小康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行动不积极,不配合。四是我县贫困面较大,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黄河沿岸边远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恶劣,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

二、我县扶贫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今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又把黄河沿岸、白于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加大力度倾斜支持,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思路,以稳定解决特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六大原则,抓好四项工作,即:首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原则。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我县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且分

第二篇: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着眼于发展,着眼于解决相对贫困,整体上推进农村社会向小康迈进,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前,如何抢抓机遇,大打扶贫攻坚战,对于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sO100

一、我县扶贫开发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我县1978年被国家列为老区扶持县,1985年被定为国定贫困县。到1998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984元,提前两年越过了温饱线。2001年,又被xx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214个行政村有102村被列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占47.7%,涉及7个乡镇,10436户,41838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4.4%。近年来,我县对贫困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综合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贫困人口有所减少。据统计,2001年我县确定的未解决温饱人口为41838人,到~年底减少到34000人,净减少7838人,减少了18.7%。二是贫困地区经济有了较快发展,2000年底10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52元,到~年底,增加到1188元,净增465元,比2000年增长58.8%。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近年来,我县加大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如退耕还林草工程、公路和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灌溉工程及淤地坝等,同时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农田。这些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成,有效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步伐。四是贫困地区的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加大了对群众的科技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培训班,一批科技项目如大棚种植、垄沟种植、香菇栽培苹果四大技术等在贫困地区安家落户,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建了部分中小学校校舍、医院门诊大楼,并积极在农村进行合作医疗试点,有效缓解了群众子女上学难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实践,使我们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一是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是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近年来,我县各项扶贫资金大多以项目为载体投放到贫困地区,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但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培养了科学劳动的方式,启发了群众内在脱贫的动力。二是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实施“先易后难”的攻坚战略,是提高扶贫开发效率的有效手段。三是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实施“定点帮扶”战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器。我县坚持开展了单位包扶贫困村、党员干部包扶贫困户、科级干部包建养羊专业户、后备干部包建大棚专业户的“四包”战略,重点扶持,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扶贫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包扶干部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提高。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扶贫与扶智”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多年来,我县坚持组织开展各项培训,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学到了一技之长,同时,鼓励和支持他们外出打工、在家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活力,加快了脱贫步伐。

扶贫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尽管我们取得了新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县扶贫开发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脆弱。黄河沿岸还有22359人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有些群众虽然目前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脱贫标准不高,基础还不牢固,收入很不稳定,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返贫。二是我们有些工作措施落实不到位,少数干部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还比较严重。三是部分农民对产业开发和建设小康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行动不积极,不配合。四是我县贫困面较大,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生活在黄河沿岸边远山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和生存环境恶劣,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

二、我县扶贫开发的建议及对策

今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市委、市政府又把黄河沿岸、白于山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加大力度倾斜支持,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思路,以稳定解决特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持六大原则,抓好四项工作,即:首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原则。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我县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且分布更具边缘性,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抓出实效。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才能真正实现扶贫开发的目标。其次,坚持项目带动原则。扶贫项目实施的成效体现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项目作为发展的载体,其涵盖面广,聚集力强,始终是我们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抓手”。扶贫部门不仅仅是向上要项目,向下分资金,更重要的是要抓好项目的实施和组织管理,要真正理解项目带动的内涵,把抓项目作为抓扶贫、求发展的具体举措,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增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增加农民的收入。第三,坚持市场主导原则。扶贫开发必须以市场为主导,要培育、开发市场,切实建立起农民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要加强市场调节功能,使农民有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使其生产经营行为真正与市场结合,实现产品目标向收入目标的转变;要加强诚信建设,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农民提高诚信能力,尽快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和要求。第四,坚持产业支撑原则。要切实处理好扶贫开发与产业结

构调整的关系,把调整结构作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按照市场导向,着力培育以种草养畜、劳务输出、梨果业和棚栽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种养结合、产销结合、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新格局。第五,坚持载体推动原则。当前农业生产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要认真研究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组建农民闯市场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切实解决农民市场难寻找、品种难确定、成本难降低、技术难获得、效益难保障的“五难”问题。同时,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切实能为贫困地区农民服务的农村经纪人,真正把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推向市场,让农民自己走到结构调整的前台,去做大农业延伸产业,去分享整个农业产业的平均利润,从而形成一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结构调整运行机制。第六,坚持龙头带动原则。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利用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带动农户多、对农户增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积极扶持和发展能带动农户闯市场的外向型企业,以订单为纽带实行工业化生产,建立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最终实现龙头连基地,带农户闯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着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和巩固温饱、实现脱贫致富的基础性措施。一是要突出重点。要坚持从最困难、最需要解决问题的特困村入手,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加大力度,重点解决好饮水、行路、用电、基本农田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切实加强产业开发,因地制宜地搞好村容村貌整治。二是要因地制宜。坚持统一规划,群众参与,量力而行,自愿搬迁,稳步推进的原则,以居住在边远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坚持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相结合,移民搬迁与重点村建设、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产业开发等工作相结合,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实行跨村、跨乡、跨县进行异地移民搬迁,努力做到“搬一批人,退一片地,绿一架山,清一沟水,富一方民”,在这方面,要充分尊重~,珍惜民力,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要注重质量和效益,扶贫开发的每一项工程都要科学论证,精心施工,确保干一项、成一项,使群众长期受益。四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整合分散在各部门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的资源,着力解决好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着力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是要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贫困地区农业基本条件差,生产能力较低,要按照我县扶贫开发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黄河沿岸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亩,为解决特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奠定坚实基础,确保粮食供给安全。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因地制宜,面向市场,按照县委、县政府制定的“兴果种草,强游上棚,果牧富民,旅游强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优化布局,提高品质,扩大规模,继续做大做强特色梨果业、养畜业、棚栽业、特别是积极争取做好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论证工作,加快基地建设,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中得到稳定收入。三是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扶持发展一批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按照“围绕龙头,突出特色,依托市尝连片开发”的思路搞好基地建设,积极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出口有渠道”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使贫困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四是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强贫困地区中介组织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加快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建立起“利益联结,股份合作”的经济实体,引导贫困户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不断增强贫困户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着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给予一定的资金和物质扶持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发展的技术和本领。一是要重视和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积极争取,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二是要加强农村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围绕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办好科技示范基地,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贫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制度,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医困难和负担过重的问题,努力控制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四是要下功夫抓好贫困人口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劳务输出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孝受益大、见效快的新兴产业,也是促进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快捷有效途径。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劳务技能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水平,保证培训质量,拓宽就业渠道,不断开创贫困人口增收的新途径。要从农民转移前抓起,搞好岗前培训,以农村18—40岁中青年农民为主,以市场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要途径,以提高输出就业率为目的,着力打造培训品牌。同时,要强化跟踪管理服务,确保贫困人口通过培训长一技,输得出,干得稳,能致富,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效果。

(四)着力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增收。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是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是要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

导,部门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要加强与无锡市郊区的交流与合作,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劳务输出、科技培训、资源开发、兴办龙头企业等方面拓宽领域,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人口增收。二是要积极开展部门定点帮扶活动,要明确包扶目标和责任,签订帮扶工作责任书,使帮扶部门做到“人员、资金、项目、措施”四到位,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生产和特色主导产业,解决困难户的实际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并坚持联乡包村工作制度,加快扶贫方式由单纯捐物捐款向扶贫扶智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各帮扶部门要制订好帮扶计划,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到所包扶贫困村认真、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发挥部门优势,积极扶持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兴办公益事业,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努力为贫困地区发展多做贡献。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开发取得新成效

扶贫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是贫困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压倒一切的任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促进贫困乡村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措施上来,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切实负起责任,经常深入实际,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坚持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要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努力提高扶贫效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要实行“阳光工程”。在资金使用上,要按照全县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年初制定的计划,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确保重点,突出效益,并实行张榜公布,接受广大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做到公开公正。严格推行公告、公示和报帐制度,保证扶贫资金分配、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公开透明;在资金拨付上,严格按计划执行,由项目实施单位提交项目执行计划。财政、扶贫部门审核后,按工程进展及时将资金拨付到项目单位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滞留、挤占和挪用;在资金的管理上,严格按省市要求,专户储存,捆绑使用,由县扶贫、经发部门共同监管使用,避免资金外流和挪作他用。扶贫项目一律实行事前论证、事中监督和事后验收制度,确保扶贫资金真正到村到户,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审计部门要履行好职责,定期不定期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及时报告,并纠正处理。

三是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验群众的疾苦。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服务。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扎实苦干。要不断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扎扎实实,原汁原味地把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兑现到每一个贫困村,每一个贫困户。

四是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新局面。扶贫部门在扶贫开发中负有重要责任,要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大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切实负起责任,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完成本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积极为扶贫开发做出贡献,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是要健全机制,狠抓任务和措施落实。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当前,关键是要在强化责任制、健全投入机制、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立有效协调机制,完善帮扶机制,健全评估机制,推行激励机制上下功夫,求突破,做文章。我县扶贫开发的规划任务、措施已经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是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结合实际,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工作责任制,把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对新时期秦安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对新时期秦安县扶贫开发的思考

秦安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北部,总人口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3万人,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六盘山集中连片地区特困县和“三西”农业建设县,也是全省十八个干旱县之一。2013年,全县贫困人口减少至25.41万人,比2011年累计减贫6.87万人,贫困面下降到44.4%,下降11.5个百分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3294元增加到2013年的4430元,净增1136元。

一、目前秦安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现状

(一)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着力构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主渠道。坚持把做大做强林果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举措,按照“政府扶持,农户参与,产业支撑,发展壮大”扶贫开发思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产业与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业,有力的促进了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不断扩大林果基地。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采用政府项目补助,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产业基地建设的方式,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生产基地。“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新建优质果品基地40多万亩,目前全县以苹果、桃、花椒为主的林果面积达90.6万亩,建成林果千亩村158个,专业村82个,全县17个乡镇林果面积都达到万亩以上。二是着力提升林果产品质量。以推行优质无公害生产为重点,不断加大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力度,建成了苹果、桃农业综合示范园固定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点3处,大力推广果实套袋、配方施肥、黑膜覆盖等十大先进实用技术,年培训果农2.5万人(次)以上;建立优质苹果、桃新品种园6处,累计引进培育桃新品种70个,苹果新品种26个,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秦安蜜桃、秦安红富士苹果等果品获得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秦安蜜桃”和“秦富一号”苹果曾连续两年在奥运推荐果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并荣获“中华名果”称号,“秦安蜜桃”、“秦安苹果”、“秦安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我县先后荣获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省林果支柱产业建设十强县等称号,被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苹果之乡,林果产业已成为秦安农民赖以脱贫致富的品牌产业。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采取政府引导、招商引资、以奖代补、扶贫贴息等多种形式,相继引进并建成了以果品加工为主的安伏万吨果汁厂,以花椒加工销售为主的天水盛源商贸有限公司,以果品储藏运销为主的盈动果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以林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扶贫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的果农和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形成。目前,全县果品冷藏保鲜、包装等各类果品企业达59家,果品专业市场20多个,建成果品气调库58座,简易半地下式通风果窖12680座,年贮藏果品26.5万吨,初步形成了产、贮、运、销为一体的林果产业体系。2013年全县果品总产量47.4万吨,实现产值19.8亿元,林果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秦安贫困农民稳定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以整合资金为依托,不断提高连片开发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在积极实施整村推进、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等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农、林、水、交通、教育、卫生等涉农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片带开发力度,提高扶贫资金综合效益。2010年以来,我们按照“建一村,带一片,建十村,活一方”的标准,在全县11个贫困片带的48个村实施了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和3个整乡推进项目、1个省级连片开发项目。累计新修砂化农路256.4公里,硬化道路117.8公里,梯田12550亩,小型水利3处,过水桥面7座。通过在贫困村大力修建村组农路、梯田、小型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有效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大力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涉农项目资金,实施整流域、整区域综合开发工程,探索出了“梯田+林果+节灌+全膜+路网”的“五位一体”旱作农业发展新模式,有力地提高扶贫项目、涉农项目的综合效益。2010-2013年,在整村推进、整乡推进、片带开发项目实施中,共整合其它涉农项目资金3.82亿元,新修产业农路533.5公里,梯田6.35万亩,新建优质果园11.5万多亩,建成节水灌溉设施果园1.25万亩,有效提升了扶贫开发的综合成效。

(三)以基础建设为抓手,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秦安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是长期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按照改善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贫困农民稳定增收这一中心,修梯田,兴水利,通农路,打水窖,覆全膜,栽果树,建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一是积极实施农村道路建设。按照“有树没路地方修路,有路没树地方植树”的思路,紧紧围绕林果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路网建设,积极为产业发展、产品增值提供快捷通道,为贫困乡村发展、贫困人口致富打通信息通道。2010年以来,全县共完成农村通达通畅工程297条758公里,17个乡镇全部实现通油,428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达,225个行政村实现通畅,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490公里。二是大力兴修梯田和小水利工程。秦安属典型的旱作农业县份,年降水量不足520毫米,且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经常使农作物减产、绝收,人畜饮水困难,解决老百姓的饮水问题一度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农业灌溉需求迫切,水资源的短缺和合理开发利用已是摆在秦安县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突出问题。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后,县委、县政府抢抓政策机遇,把修梯田、兴水利、建提灌作为改善山区农业基本条件,促农增增收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出路,提出了集、蓄、拦、引、提,留住天上水,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三水齐抓”的兴水治旱思路,大力推进以坡改梯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功走出了“修梯田、集雨水,调结构、兴果业,保民生、促增收”的综合农业发展路子。2010年以来,全县累计修建梯田18万亩,治理小流域163平方公里,整理土地2.2万亩,建成集雨场 6个,沼气池10489口,农村饮水安全和小水利工程35处,累计建成水窖73568眼,解决了28.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一轴三线”的要求,以“百里生态文化长廊”和葫芦河生态公园、凤山公园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以道路绿化、村庄美化、巷道硬化、人居环境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两年来,累计实施生态防护林6.4万亩,完成重点道路、村庄道路绿化480多公里,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只有将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扶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2010年以来,在加大教育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全覆盖作为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又一主渠道,新建乡镇卫生院11所、村卫生室113所,为医病患者报销医药费用5亿多元。同时,加强了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新建村文化活动场所20处,解决了贫困村开展活动无阵地、培训村民无场所等突出问题。通过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而且也破解了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瓶颈,为主导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以教育扶贫为根本,不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坚持把优先教育事业作为振兴秦安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举措,不断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持续加大对贫困乡村教育投入,自2010年以来,县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无偿划拨土地102亩,启动实施了总投资8742.26万元的县一中改扩建工程,着力打造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3年,全县共计投资2亿多元,新建、改建、维修各级各类学校45所,县一幼被评为省级示范园,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086人,其中县一中二本以上上线1400多人。县一中、二中、五中,兴国中学、桥南初中,兴国一小、二小、四小、五小均是近年来新建改建的学校,全县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同时,我们还结合秦安县立地条件差,山大沟深,教学点比较分散,师资力量较为紧张的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打破常规,启动了陇城教育园区试点工作,规划新建教师周转房2栋144套11990平方米、教学教研综合楼1栋3393平方米,将全镇范围内所有教师整合到乡镇,根据乡、村要求统一进行配送,改校车拉学生到城区上课为校车拉着老师到农村授课,对教学点实行完全小学分包管理,教学点所需教师由所分包的完全小学派教师轮流包教,个别短缺专业实行教师巡回走教,通过这些措施,将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子女上学难,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等诸多问题,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以劳务扶贫为重点,不断拓宽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新领域。我们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强民富县的大产业,加快脱贫步伐、减少贫困人口的新途径,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基地培训、能人带动、促进输转”的工作思路,建市场,筑基地,扩规模,提素质,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优势,精准扶贫扶智,有力助推了全县劳务产业的发展。一是强化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大龄女童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合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和“两后生”培训,有效提高我县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依法维权益意识,着力促进我县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2010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扶贫科技培训班400多期,累计培训贫困户劳动力8.35万人(次),开展劳务输转技能培训1.1万人,培训贫困户“两后生”7100人,“雨露计划”补助高、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学生1.2万人次,通过培训,使80%以上的贫困村劳动力得到稳定就业。2013年全县输转劳动力11.2万人,创劳务收入13.9亿元,劳务收入在我县农民收入结构中的比例稳步增加。二是着力打造秦安劳务品牌。坚持将培育劳务品牌作为提高劳务输转质量的重要支撑,依托传统优势,积极培育、宣传、推介秦安劳务品牌,成功打造了大地湾建筑工、娲乡家政妹、秦安名厨师、成纪服务员等劳务品牌,促进我县劳务输转由低端型向品牌型、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三是大力扶持劳务创业。积极实施“走出去、立住脚、返回来”的三步走战略,充分利用劳务输出能人和经纪人的作用,在带动输出的基础上,发挥劳务输转人员观念新、信息灵、有技术、有资金的优势,积极引导和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通过落实扶贫贴息贷款、妇女创业贷款、“双联”惠农贷款,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等形式,对返乡创业人员在金融信贷支持、注册登记、缴纳税金、土地使用、劳动用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2010年以来,全县共落实扶贫贷款贴息845万元,其中:落实企业扶贫贷款贴息273万元,农户扶贫贷款贴息572万元;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02亿元,“双联”惠农贷款5885万元,银企对接贷款30.7亿元。

(六)以“双联”行动为契机,切实加大社会帮扶工作力度。以省委深入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以实现“八个全覆盖”和做好“五件实事”为抓手,以“五联五帮”为载体,进一步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和国家部委、单位定点帮扶工作,密切联系省、市各级帮扶单位,加大县、乡单位帮扶工作力度,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形成全社会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2012年以来,省、市、县、乡各级帮扶单位共为我县335个贫困村捐助资金达5353万元,捐助各类物资折现874万元。通过社会各界对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真帮实扶,有力推动了全县扶贫开发进程。

第四篇:就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就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田科成龙山县于2002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2005年开始,对180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撤乡并镇合村前为200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近段时间,笔者因为工 作的关系,就该县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到3个县直单位、6个乡镇、6个扶贫村(第一、二轮整村推进村各3个)、4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查。

一、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2005年以来,该县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分两轮对119个(第一轮74个,第二轮45个)村进行了扶持,三年来共到位各类财政扶贫资金6185.03万元、中扶贷款6000万元、日元贷款4739万元,改善了全县贫困乡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步伐,取得了较好成效。三年间,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万余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9788人,低收入人口35031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末的1678元上升到2007年末的2281元。主要做法是:着力实施基础扶贫。一是积极争取并启动了日元贷款环境与生活改善项目。该项目分供水、市场、卫生、教育四个子项目,全部在该县里耶镇实施,其土建工程总投资4739万元,项目覆盖里耶、内溪、贾市、隆头4个乡镇74个村,村级配套项目15个,项目总人口54893人。是龙山有史以来覆盖区域最广、投入额度最大、扶持人口最多的外资扶贫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3586.62万元(实际到位资金)。二是实施了农村公路通达工程。2006、2007两年共投入财扶资金1080万元,引导部门配套和群众自筹资金1400余万元,实施通达工程项目96

个,新修和整修村级公路280.3公里,在89个贫困村扶持管养护村级公路305公里,缓解了10.37万农民的行路困难。三是狠抓了沼气池建设。三年来共投入财扶资金近1000万元,由县能源办组织实施,完成沼气池建设9558口。并依托新建的沼气池发展猪—沼—烟,猪—沼—菜,猪—沼—果等循环经济,既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又发展了生产,增加了农民收入。四是狠抓了以水、电、路等为主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在45个整村推进村实施村间道路硬化项目75公里,硬化路面9.4万平方米,改善了2.53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78个贫困村实施人饮工程231处,解决了3.2万人的饮水困难;扶贫建房80户,解决了355人的住房问题。

产业扶贫成效明显。一是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三年来,该县累计投入财扶资金1800余万元作为引导资金和贷款贴息,争取中扶贷款60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新世纪集团利福尔生物科技公司在召市、洗洛、石牌等乡镇建立百合基地12000亩,正在建和部分建成年产百合干片7000吨、百合凉茶1亿听、百合五粮粥1亿听、百合多糖100吨的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可年消化鲜百合2万吨,为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基本解决全县百合的出路问题。金山实业是该县目前唯一的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公司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把万吨酒精生产线扩建成5万吨生产线。建成后,可实现产值2个亿,税收1000万元以上,需“两薯”原料基地15万亩(今年已发展到5万亩),将为全县及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门路。此外,还有现代药业、馥生食品、天缘科技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在成长、壮大。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它们都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龙头。二是狠抓了特色支柱产业的扶持。三年来,全县先后投入财扶资金375万元,扶持16个产业空白村新开发脐橙、两薯、药材、辣椒、烤烟等基地近万亩,使受益村民人均年增收200余元。还采用贷款贴息、投放种苗、肥料或补贴等形式,加大对烤烟、蔬菜、畜牧水产等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整村推进的力度。按照上级统一安排,该县从2005年开始,已分两轮对119个村(第一轮,2005—2006年实施,共74个村;第二轮,2007—2008年实施,共45个村)实施了整村推进式扶贫,其它的省定贫困村也将在2009—2010年实施第三轮扶贫。三年来,由省、州直单位和县直单位组成的119个工作队,共协调、归集各类资金、物资达5560余万元,在联系村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科技扶贫,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狠抓劳务技能和科技培训。近年来,该县利用安江农校、株洲商学院、颐尔康、华鑫职校、诚信职校、建安驾校等省、州、县三级培训学校培训贫困村青壮年农民4791人,稳定就业率在85%以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突出的人地矛盾和生态压力,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在贫困村大力举办以村主干、科技骨干、妇女能手为主要对象的各类种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数万农民从中受益。

二、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贫困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尽管各扶贫村在包扶责任单位的支持下,都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扶贫村贫困程度普遍较深,自然条件普遍较为恶劣,加上整村推进的资金总量又十分有限,扶贫村大都存在扶过后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状况。我们在该县大安乡翻身村看到,这个有着204户912人的龙山第一村(全县海拔最高),近年来先后由州、县烟草公司、县委宣传部等单位驻点扶贫,开通了程控电话,修起了学校,建起了烤烟基地,硬化了部分村间道路。但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全村

长达8公里的村级公路(不包括组级公路)坑坑洼洼,只有越野车能勉强通行;受冰冻破坏,全村通电线路彻底被毁,尽管正在架设高压线路,但低压部分群众仍无力恢复。干部群众迫切希望有工作队继续帮扶,以彻底改变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我们所到的6个村村级公路都还没有硬化。

二是整村推进村两年一轮的时间过短。正在实施的两年一轮的整村推进式扶贫,是按照上级的统一要求进行的。我们在兴隆街乡苗沟村调查时,乡村干部、扶贫队员都反映时间太短,实际工作中往往都是第一年熟悉情况、制定规划,第二年着手实施。可是等到年底项目下达时,工作队又要撤出了,这样就会大大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更影响扶贫的总体成效。

三是扶贫工作力度仍然不够。尽管该县从2005年开始,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实施了整村推进式扶贫,力度有所加大,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力度仍然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大。据扶贫开发办反映,根据全县贫困村的实际情况,每个村投入至少要在100万元以上,才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可是从过来实际投入的情况来看,平均仅在40万元左右。部分扶贫村的工作队员也是由联系单位从外单位或者本单位离岗、退休职工中聘请的人员,在协调工作时显得力度不够。四是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包扶责任单位经济实力、领导重视程度不一,加之贫困村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扶贫的效果也参差不齐。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由省州直单位扶贫的村两年下来总的投入都在100万元左右,而部分县直单位扶贫的村每年仅能得到5—8万余元。我们调查所到的水田坝乡苗汉村、茶园村,都是第一轮实施过整村推进的村,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仍需完善,村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也尚未形成。

五是确定扶贫村时底子不清。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没有进入整村推进笼子的村各方面条件都远远赶不上少数整村推进的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意见很大。原因在于当初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依据主要是各乡镇上报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中间误差较大。

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扶贫开发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据了解,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湖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904.26元,分别高于该县当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81元)1859元、1623.26元。鉴于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确保各类扶贫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让老百姓早日受益。县级人民政府要认真督促各联系单位强化责任意识,真扶贫,扶真贫,避免在扶贫工作中搞形式,走过场,让广大贫困村群众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思考之二,扶贫开发要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推进扶贫工作时,应该把扶持贫困村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作为工作的重点,这也是广大贫困村干部群众共同的呼声。国家和省在制定扶贫政策时要给予县一级适度的自主权,允许其在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扶贫的前提下,根据县情,把有限的资金捆绑起来,重点突破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实施通村公路新建或改造时,可以把通达工程、通畅工程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以确保实效。

思考之三,扶贫开发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总结过来扶贫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探索出适合形势发展的扶贫模式。在产业扶贫方面,要引入市场机制,可以由过去的以注入式扶贫为主改为以引导式扶贫为主,积极扶持有发展前途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路子,带动农民脱贫和产业发展。在驻村扶贫方面,要避免撒胡椒面的做法,可以尝试确定重点、各个击破的方式。也就是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准一批贫困村,然后分期分批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力图使其有一个根本的改观,最后达到基本消灭贫困村的目标。

当然,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预定的目标,需要我们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以上也只是笔者的肤浅调查和一管之见,仅供大家在探索和实践这项工作时参考。

作者单位:龙山县人大常委会

第五篇:扶贫开发

作为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枞阳县扶贫办围绕“依托党建抓扶贫、抓好扶贫促发展”的整体工作思路,充分依托部门优势,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近年来,该县扶贫办积极整合县内外各种培训资源,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与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等部门配合,开展村级主要负责人及选派干部、选聘生政策理论培训。2008年,与县委组织部、县检察院联合举办了村党组织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培训班,社会影响较好。二是与县水产局、农委、妇联等部门配合,对农村党员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共举办水稻栽培、棉花、大棚疏菜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2932人次。三是认真实施“雨露计划”,以计算机应用、缝纫、纺织、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等为主要内容,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订单式培训。2008年,共举办技能培训班5期,转移培训劳动力1031人,拓宽了困难党员和农村劳动力致富增收的渠道。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村级阵地建设。为了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真正成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阵地,经县委县政府同意,县扶贫办与县委组织部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两批确定了全县因区划调整、规模扩大以及年久失修等原因造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不达标的90个村,每村补助5万元,帮助这些村级党组织建立党员活动室,添置电教等设备,使之达到“三室六有”标准,更好地发挥“五个中心”作用。

三是优先安排项目,支持选派选聘工作。为了支持配合县委选派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选聘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县扶贫办在扶贫项目安排时,优先安排有选派、选聘干部任职的村,并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进村和贫困村的实际,分别安排适当项目,使这些村党组织在全县基层组织建设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头和争先进位的作用。据统计,2007年以来,县扶贫办共为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安排项目87个,资金总计300多万元。通过这些扶贫项目建设,加强了选派、选聘干部任职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许多事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提高了选派、选聘工作的成效。

四是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与农组工作。县扶贫办虽然人数少,任务重,但始终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每人每年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项调研均在15天以上,经常抽调精干人员,配合组织部门开展农组工作督查、评比及选派、选聘干部考核工作,积极主动履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按质按量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任务。2009年初,为了进一步加强农组工作,县扶贫办及时和县委组织部联系,在广泛征求帮扶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对县直单位帮扶贫困村,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帮扶贫困户进行了全面调整,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工作。

下载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我县扶贫开发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贫开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因此,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对策,积极......

    扶贫开发(精选合集)

    扶贫开发 第31期 安徽省扶贫开发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颍上县以美丽庄台建设为主抓手 全力推进行蓄洪区脱贫攻坚近年来,颍上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

    对我旗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我旗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关于杭锦旗贫困现状及分布: 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结合杭锦旗实际情况,我旗也相随将本旗贫困标......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年......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2月29日 00:00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夏汛鸽 秦巴地区“连片特困”依然具有如下特点:传统农业产业在萎......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思考 夏汛鸽 秦巴连片特困地区基本情况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秦巴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一地区农村贫困人......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