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旗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我旗今后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与建议
一、关于杭锦旗贫困现状及分布:
从2009年起我国开始实行人均纯收入1196元的新扶贫标准。结合杭锦旗实际情况,我旗也相随将本旗贫困标准提高到3600元,在这个标准下,全旗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9719户、33530人(绝对贫困3791户13079人,低收入5928户20451人),占全旗农村牧区人口的30%。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为3911户、1349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40.2%。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前贫困人口中有6609户22800人居住在我旗梁外干旱硬梁区、丘陵沟壑区、沙漠区、大牧区、半农半牧区,约占总贫困人口的68%,绝对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这些地区,贫困面貌表现为衣、食、住得不到稳定保障,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因为水源、光照、土质、生态等因素影响,造成农畜产品产出低、收获少;因灾、因病、因教育致贫返贫现象较严重,主要集中在沿黄河土地盐碱化地区,贫困面貌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扩大再生产能力有限,抵御各种风险能力低。
二、对今后十年我旗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减少和消除贫困、缩小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及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为确保我旗扶贫开发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我们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思路,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为两翼,以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和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为重点,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开发取得实效,确保我旗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和保障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紧紧瞄准贫困群众,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增加收入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根本,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区域连片开发为平台,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四、奋斗目标
2010—2020年,扶贫开发达到“五基本”的目标。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善;贫困人口素质得到基本提高;贫困户基本都有一个稳定的增收渠道或致富项目;在巩固新阶段整村推进成果的基础上,基本完成新一轮整村推进任务。从而实现扶贫开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社会事业发展得到明显增强。
五、工作原则
1、坚持保障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其实施保障式扶贫;对农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通过实施扶贫开发,促进其脱贫致富。通过坚持保障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的方针,实现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对接。
2、坚持区域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相结合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实施区域连片开发。坚持扶贫到户,实施产业扶贫。将区域连片开发与扶贫到户两种扶贫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
3、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支持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事业。
4、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坚持突出重点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要按照扶贫开发总体规划的要求,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分期分批逐步解决。
六、工作对象和重点
1、工作对象:要把全旗目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尚未实现脱贫的人口作为我旗今后十年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同时,继续帮助初步实现脱贫的人口增加收入,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脱贫成果。
2、工作重点:(1)加快脱贫步伐。紧紧瞄准扶贫开发工作对象,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使贫困户真正建立效益明显、各具特色的致富产业项目,从而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使其早日实现脱贫致富;(2)巩固脱贫成果。对初步实现脱贫的人口,要继续给予扶持,确保其真正实现稳定脱贫;(3)巩固整村推进成果。对新阶段已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重点村,要进一步完善后续管理,巩固整村推进成果;(4)实施区域连片扶贫开发。一是主要解决村与村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结合部的贫困问题;二是主要解决部分未纳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范围,且比已实施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程度更深的村的贫困问题;三是主要解决已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由于发展不平衡,仍处于贫困的村民小组和自然村的贫困问题。
七、工作内容和途径
1、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识别体系。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问题是瞄准扶贫对象的问题。为使有限的扶贫资源真正发挥扶贫效益,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识别体系,能够真正反映贫困对象的贫困状况,全面、系统、动态地反映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贫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制订扶贫政策,强化扶贫措施,提高扶贫质效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真正让贫困户能够通过扶贫开发得到实惠。
2、建立高效协调的扶贫工作体系。(1)实施产业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坚持瞄准贫困人口,按照扶贫到户的原则,继续把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培育具有民族特色的主导产业,建设民族产业园区。鼓励和扶持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一是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经济,因地制宜地解决我旗农业结构趋同、品种单
一、效益不高等问题。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应当继续选择具有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看好的农产品作为开发重点,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于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地域性主导产业,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二是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要集中必要的资金,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乡镇、村发展农产品加工服务项目。三是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依托,加强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进一步放宽政策,降低门槛,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健全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搭建农民连接企业和市场的桥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用足用活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和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等政策,为我旗主导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实施区域连片开发,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区域开发上,使乡与乡、村与村有效连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来改善贫困区域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以解决不通路和道路提等升级为重点、加大重点区域道路交通建设力度;以解决人畜饮水困难人口为重点,使重点区域安全饮水率达到85%以上;实施电网、电话、电视“村村通”工程,提高重点区域贫困人口生活质量;以居住在高寒边远贫困山区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努力做到“搬一批人,退一片地,绿一架山,清一沟水,富一方民”,解决重点区域“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通过实施重点区域开发,使区域内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3)实施生态扶贫,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五改三建”民居改造工程,改善贫困人口居住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通过实施生态扶贫,实现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发展社会事业,优化发展环境。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普及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严格计生政策,实现少生快富。
八、保障措施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旗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继续实行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旗级政府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工作,确保目标任务到位、管理责任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切实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县、乡党政领导干部,要全力以赴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做到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也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逐步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国家和省上要根据经济增长情况,逐年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确保扶贫资金投入年年都有新增长;市、旗也要增加扶贫专项投入;旗直各部门要以扶贫开发规划为平台,进一步整合扶贫资源,做到项目、资金和力量集成,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共同推动全旗经济社会有好又快发展。
3、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管。一是科学筛选项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论证、科学决策”的原则,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公选扶贫项目,谋划发展大计。组织扶贫开发等部门进村入户调查,对群众所选项目充分评估论证,自下而上选项目,自上而下定项目,把与贫困群众关系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项目筛选出来,科学制订扶贫项目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二是严格实施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督办检查,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三是实行扶贫项目验收制。对已竣工的扶贫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划拨扶贫资金的依据。
4、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管理。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对扶贫资金实行全程跟踪管理。坚持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告公示,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专户专账管理,完善和严格报账制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接受各方面监督。定期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计、检查,杜绝截留、挤占、挪用、贪污、挥霍扶贫资金的现象发生。通过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实现扶贫开发目标的组织保证。必须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县、乡要坚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乡村任职,帮助村班子提高政策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6、进一步稳定和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及队伍。鉴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县级扶贫工作机构在机构改革中要保持稳定,并且要进一步强化其职能,规范扶贫机构的性质和设置,建立起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与要求相适应的扶贫机构,建议县委、县政府将汉阴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汉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合并成立汉阴县扶贫开发局(办),列入政府组成部门序列。乡镇设扶贫办、配备专职干部,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要进一步适应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充实和加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强化队伍建设,为全面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11
对大方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周章龙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第40期 总第939期)
近年来,贵州省大方县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改革,在扶贫开发工作实践中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贫困群众收入显著增加,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扶贫整村推进深入开展,产业化扶贫扎实推进,闯出一条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基本情况
大方县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属中山地貌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辖33个乡镇(办事处),300个行政村(其中:新界定贫困村217个,非重点村83个,20个社区居委会)。2013年末全县农业人口为110.4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5684元,贫困人口16.66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8.3%。
大方县紧紧扭住“减贫摘帽”和减少贫困人口这两个核心指标,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扶贫开发的机制、体制,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120.37亿元,比2010年增长52.54亿元,年均增长25.8%;财政总收入38.06亿元,比2010年增长26.26亿元,年均增长74.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859元,比2010年增长4724元,年均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5684元,3年增长2364元,年均增长23.4%。
农业结构明显优化。2013年粮食总产量24.5万吨,收购烟叶27.8万担,种植蔬菜49.65万亩(其中辣椒19.5万亩),茶叶2.5万亩,水果1.51万亩,中药材10.8万亩,实现畜牧总产值10.91亿元,流转土地6.8万亩。猕猴桃示范园和辣椒产业园完成投资890万元和8100万元,申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新建专业合作社132家、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实现林业总产值9.1亿元。乡村旅游示范点蓬勃发展,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21亿元。3年来,共实现5个贫困乡镇的省级“减贫摘帽”。产业发展不断增强。3年来,共投入财政扶贫产业资金1.48亿元,其中: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1550万元,核桃产业发展资金5489.7万元,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资金14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资金200万元,蔬菜项目资金500万元。
扶贫开发改革的主要做法
加快“三化同步”,着力构造扶贫开发的“引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战略,加快“三化同步”进程。把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型结合起来,切实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与毕节同城化、与双山新区和七星关区一体化进程,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产城互动融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紧紧围绕全省十大扶贫产业,因地制宜抓大方中药材、蔬菜、茶叶、烟叶、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优质核桃、精品果业、猕猴桃等优势特色产业。
突出“三项重点”,着力破除扶贫开发的“瓶颈”。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以农田灌溉、交通运输、流域治理、土壤培肥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村住宅、道路、供排水、供电、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推
进农村通信、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卫生、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调整农村金融资金结构,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突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同步小康驻村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注重“三个结合”,着力锻造扶贫开发的“活塞”。一是产业项目与农民意愿相结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对贫困农户进行逐户梳理,剖析贫困原因,尊重贫困户意愿,规划适合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和项目。二是“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救济相结合。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1至2门适用技术,给予项目支撑,挖掘内在潜力,增强致富能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其纳入农村低保,对其进行“输血式”救济。3年来共投入“三位一体”、产业化技能培训等项目资金927.1万元,完成各类培训10627人,共发放城乡低保五保金4.28亿元。三是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实施短期、中期、长期项目配套措施,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短期项目以畜禽养殖和脱毒马铃薯种植为主;中期以中药材种植和牛、羊养殖为主;长期以核桃、板栗、漆树等经济林木种植为主,使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一脉相承。
落实“三项措施”,着力优化扶贫开发的“助推器”。“高位嫁接基层”措施。继续完善县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县委常委挂任村(居)党组织“第一书记”的工作机制,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特”的总体要求,指导所挂任村(居)“量身”制定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等步伐。“集团帮扶”措施。通过集团帮扶机制,采取几个部门联合共帮一个乡(镇)或村的做法,整合人才、资金、项目等资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形成各占其岗、各司其职、各做其事、各计其功的帮扶局面。2013年255个贫困村实现小康驻村工作队全覆盖,共组建小康驻村工作队255个,工作队员1090名,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的目标。“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措施。根据村实际,从产业结构、政策项目等方面以村为单位进行规划,并将规划项目分解落实到贫困户,针对不同情况,将贫困户分类建档,做到基本情况清楚、帮扶措施具体、帮扶项目明确、帮扶责任落实。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客观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县级层面上资金整合、资源整合难度大,难以形成大扶贫的局面,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二是财政扶贫资金产业项目中基本没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导致多数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近年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投资标准与市场物价差异较大,项目农户难以承担项目实施过程中较大缺口资金,致使项目实施难度过大。四是项目申报、审批程序繁冗,县级无审批权,致使多数项目错失最佳实施季节,导致随意调项、报账不及时的问题普遍存在。五是扶贫部门实施项目过于繁杂,多数项目缺乏技术保障(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项目),扶贫部门难以对项目实施(特别后期管护)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六是扶贫攻坚的胜利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基础,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任务艰巨,资金项目多,县扶贫办干部职工编制严重不足,现有人员中近一半是编制外临时人员,工作缺乏连贯性和连续性。
对策建议。进一步增强发展自信、跨越自信、小康自信。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务必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大力实施“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扶贫方略,改扶贫开发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针对穷片、穷乡、穷村、穷人的实际情况,举全县之力,推动新一轮扶贫
开发工作。
摸准穷根,分类扶持。对贫困家庭档案卡中的农户,根据家庭等收入情况,再次认真进行识别,对于超过扶贫标准线的公布退出贫困农户名单。在贫困家庭档案卡以外的因灾、因学、因病、因婚返贫的农户,按照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识别机制的规定,重新补录纳入贫困人口管理。对贫困线以下无劳动力的,通过农村危改、合医、民政低保等纳入救济式管理,对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农户。根据年龄、文化、资源等情况,围绕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认真分户进行规划,基础设施围绕建设美丽乡村“6+2”行动计划,重在解决生存和居住环境,产业扶持实行长中短期项目并进,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着重解决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行业职能,整合资源,整合资金,各施其职,各计其功,形成大扶贫格局,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围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6+2”行动计划,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水、电、路、讯等为重点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特色产业为抓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三化”同步,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9+3”“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培训等形式,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致富能力,给予项目支撑,激发内在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低保、五保、大病救助、助学贷款、助学工程、园梦行动等机制体制,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达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扶贫成果。
创新机制,狠抓落实。继续落实党政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并制定对贫困乡(村)的扶贫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完善扶贫开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切实开展干部驻村和“54321”的结对帮扶机制,农户不脱贫,不撤队伍,不换干部;继续探索“政银企农”模式,以蓝雁集团、北京华麟公司等为试点,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达到企业盈利、农民增收、政府增税;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以奖代补方式,实现扶贫资金从“放水养鱼”向“见苗浇水”转变,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作者:中共大方县委办公室 周章龙)
第三篇: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的这句话,既是亲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又是对扶贫开发的全新诠释。以总书记讲话为指针,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是海南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一道必跨门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习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就扶贫开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在海南考察时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是亲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又是对扶贫开发丰富内涵和宽广外延的全新诠释,被人们视为经典,广为传诵。习总书记对扶贫开发的系列讲话,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思想、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以它为指针,创新机制,突出重点,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工作,为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作出贡献。
习总书记扶贫开发讲话的核心观点
总书记扶贫开发讲话的核心观点:一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总书记把“改善民生”与“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一并列为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表明做好扶贫开发由党的宗旨决定,改善民生是扶贫开发基本目的。二是“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把扶贫开发拓展为小康社会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总书记明确界定了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确定扶贫开发在“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四是扶贫开发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总书记为我们指出了做好扶贫开发的具体办法和要求,也就是说,扶贫开发工作要逐项逐件落实,要做真做实。五是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总书记强调了农村基层党支部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就是原原本本把党的政策落实好,想方设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六是扶贫开发工作要“改革”和“创新”。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在此背景下,中央出台25号文件,明确包括“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在内六个方面的改革内容,体现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改善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要提高认识。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民生事业,是实现海南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必然要求。二是抓住重点。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在“三区”:中部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干旱地区、北部火山岩地区。三是创新机制。根据扶贫开发新情况、新问题,创新考核办法、健全工作机制。四是做实工作。对贫困村、贫困户要摸清底细,做到精准扶贫,滴灌扶贫,真扶贫,扶真贫。五是基层建设。没有一个好的党支部,扶贫开发就缺乏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好政策就无法贯彻执行,好项目就没有人带领群众实施。
准确认识海南扶贫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海南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开发式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按新标准计算,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5.3万人减少至去年底的62.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4.3%降到11.2%。二是扶贫支柱产业日益壮大。橡胶、槟榔、芒果、瓜菜、蜜蜂、桑蚕及家禽家畜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三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修建了一批农村公路、桥梁,全省600个贫困行政村全部通电、通水泥路、消灭了茅草房,大部分农村饮用上卫生水,水利设施逐年完善。四是贫困地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能力进一步提高,相当一部分农民掌握了一到两项种养方面的实用技术,每年至少有3000人通过培训外出务工。
当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与全省人民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受欠发达地区这一大条件制约,加上新阶段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和农村工作发生新变化等因素,目前全省贫困人口比例仍然较大,农村贫困发生率也比较高,且初步脱贫人口收入不稳定,遇上自然灾害容易返贫。二是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三是人口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科技较为落后的局面还没有真正改变。四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是“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认识亟需进一步提升。
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创新机制。一是改革贫困县考核工作,出台贫困地区干部政绩考核办法,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考核评价主要指标;二是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对新一轮贫困村、贫困户调查摸底、造册登记、建档立卡,并逐村逐户制定具体帮扶措施;三是做实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确保每年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组),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四是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和金融服务,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绩效考评办法,健全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以奖代补等竞争性分配机制,制定出台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办法,加大对扶贫资金违法违纪行为惩处力度,支持和鼓励小额信贷扶贫。
抓好“两业”。一是特色产业扶贫。一要从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流通等方面帮助、扶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找准特色支柱产业;二要做好做优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三要扶持贫困农民发展养殖业;四要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市场和专业性市场;五要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二是就业扶贫。一方面要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劳务供需衔接工作,强化跟踪管理;另一方面要抓好职业教育培训,以就业为中心,面向市场开设专业、面向岗位设置课程。
夯实“双基”。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要按“整村推进”模式,结合文明生态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农村通畅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工作,以贫困行政村为单元,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农村危房改造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县要确定每年用于贫困村危房改造的财政盘子。要根据农户贫困程度不同,制定多档次的补助标准,确保危改工作的普惠性。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一要健全党支部,挑选思想好、作风正,又有决心和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担任党支书记;二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扶贫项目都能按时实施;三要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和内容,改进农村基础组织工作方法方式;四要千方百计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真抓实干。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习总书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指示精神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大胆扛起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担当,提高贯彻执行中央、省委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和做好做实每一项具体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用好、用足、用准各类扶贫资金,组织社会各界力量,聚集“大扶贫”能量,真抓实干,一村一村来扶,一户一户来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来解决。要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进度和步骤,做到有阶段安排、有重点内容、有检查指导、有责任追究、有总结提高。要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各种形式,激发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政府有限扶持下,靠自己双手摘贫帽、刨穷根,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未来。
第四篇:关于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的思考和建议
贾 文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特大自然灾害频频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我国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今年4月青海玉树大地震,7月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我省永顺、龙山、新化、桑植、石门等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遭到严重的旱、涝灾害,损失十分惨重,作为一名从事扶贫工作多年、对贫困地区农民充满深厚感情的人来说,心中充满了不安和焦虑。如何做好灾后的扶贫工作,及时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贫困灾民的手中,值得我们去好好思考和探索。
一、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三年来,我国的自然灾害特别严重。如2008年年初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冰雪灾害造成湖南、湖北、贵州、安徽等10省区3287万人受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62.3亿元;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受灾群众达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今年上半年据统计全国自然灾害受灾人口达2.5亿人(次),死亡3514人,直接经济损失2113.9亿元。全国多个贫困县都坐落在这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的41个县中有17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四川29个重灾县中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甘肃8个重灾县中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陕西4个重灾县中有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抗灾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导下,各级政府和扶贫部门大力帮扶下,灾后重建和扶贫工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2002—2007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2820万人减少到147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从5825万人减少到2841万人。我省在新世纪开局的十年之中,扶贫工作取得了的成绩,2009年全省低收入贫困人口下将到165万人,44个重点县和比照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883元、467元、2520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150%、252%和59%。但是灾害的频发,使多年的扶贫成果毁于一旦,已经脱贫或刚刚走上富裕道路的农民又重返贫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打硬仗打持久仗的思想准备,高质量完成各项扶贫开发任务,努力开创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二、认真总结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如何做好扶贫开发和灾后重建工作各地都有成功经验,主要是:
1、领导高度重视是成功的关键。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果断决策,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灾后农村恢复重建,要注重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愿,以群众自建为主,实行政府补助、社会帮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温家宝总理多次深入灾区考察指导,并指出:要把抗灾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受灾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回良玉副总理在灾区考察时指出:今后扶贫工作要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推动农村低保和扶贫工作的结合,推动防灾减灾和扶贫工作的结合,搞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扶贫工作结合,进一步突出重点,创新工作机制,努力完成扶贫开发各项任务。各级灾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领导指示,充分认识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的重要性,成后今后扶贫工作的指路明灯,成为灾后重建工作的关键。
2、多部门协作多机构参与是成功的保证。无论是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大地震,还是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给当地社会经济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灾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组织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部、环境保护部门等政府部门进行重建外,还组织中国妇联及其他国际多边机构、民间组织和国外援助组织积极参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快速、有效的成就。为扶贫开发工作开创了“实现多部门合作的态势和机制”。
3、灾区农民积极自救、自力更生、群策群力是成功的动力。贫困地区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干旱地区、岩溶地区和高原地区,历来就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据统计,灾害发生率是其他地区的5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是贫困地区农民发生贫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迅速恢复重建、恢复生产是灾民内心最强烈的渴望。灾后各地群众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帮助下,积极开展生产生活自救工作,自力更生,群策群力,村帮村,邻帮邻,户帮户,洪水中多救一人是一人,旱情中多浇一棵苗是一棵苗,在时间上和灾情赛跑,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三、对我省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有效结合的建议 湖南地处中国中部,既是多灾多难的省份,也是扶贫任务较重的省份,全省现有20个国家级贫困县和18个省级贫困县,截止到2008年底,这38个县有国土面积9.12万平方公里,人口1954万人,分别占全省相应数的41.8%和28.9%。进入新世纪后,通过实施《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2007年底,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54.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07%,低收入贫困人口168万人,占全国的4.6%。这些人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高寒山区和干旱地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因灾致贫和因灾返贫是他们贫困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如何做好我省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有效结合,提高扶贫工作效率,借鉴别的省份的成功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始探索:
1、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扶贫工作与创新理念有机的结合。扶贫要有开发的理念。灾后重建要有求长远的生存,两者必须有机结合,才能丰富和拓展扶贫开发的内涵。二是扶贫工作要与规划编制有机结合。国务院扶贫办正在着手编制《(2011—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全省扶贫系统也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要求编制《扶贫开发纲要》。对贫困地区灾后的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劳动力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都有长远的规划和统一的部署。要相互协作,有机结合,才能使《规划》发挥出其巨大的作用,扶贫开发工作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三是扶贫开发要与政策措施有机结合。如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相结合,劳动力技能培训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扶贫开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等等。
2、要用灾后采取的特殊措施实施帮扶。严重的自然灾害是近年来致贫返贫的一个重要因素。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特殊措施,使受灾地区迅速恢复重建,采取特殊措施实施扶贫,各地要认真落实,当前要做好:一是把因灾返贫的特殊类型的贫困地区要列入新阶段扶贫战略重点区域,编制和实施5-10年的扶贫与发展规划。二是中央和省的扶贫资金要加大对受灾贫困县的支持力度,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管理过程中的不良行为,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发动群众编制好贫困村参与式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充分发挥扶贫领导小组的协调及规划整和资源的平台作用,采取果断措施,贯彻落实。四是在灾后重建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支持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双重效果。五是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建立灾后恢复重建与预防贫困相结合的机制与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战略思想、工作重点、阶段性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做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虽说路还很长,任务也很艰巨,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扶贫扶贫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开拓扶贫工作的新思路、探索扶贫开发的新模式,扶贫工作尤其是灾后重建的扶贫工作的步伐一定会更快、更坚实,他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系湖南省扶贫办机关党委副处长)
第五篇:我看网络培训——对今后如何做好网上研修的思考和建议
我看网络培训——对今后如何做好网上研修的思考和建议
今年参加网络培训和研修,通过培训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好,这种培训和研修的形式给全体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老师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以倾听专家的声音,更可以引发思考,在倾听同行和专家声音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修正自己对一些知识特别是对课标理解上的偏差,对于提升每位教师的教学素养和实际教学水平很有好处。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网络培训、网上研修的优点
一.远程网络培训和研修不受时间、地点和形式的制约,方便、快捷、内容丰富。
二.远程网上研修提供了丰富的培训素材和教师观点,便于交流和学习。
三.网络研修覆盖面广,培训时间短、效果好。
四.改变了校本培训资源不足,方向不明、内容无针对性的不足。
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资源比较固定,与现场培训相比,缺少生动性和灵活性,比较单调。
二.收经济条件制约较大,可能有些地区覆盖不到。三.容易受技术条件的制约。
四.容易产生倦怠,出现应付的现象。几点建议:
1.每年都进行培训,培训之后的优秀文章和作业是否可以有专家团进行汇总阅读和评价、评奖、推荐发表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再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
2.可以征集各学校校本培训的素材,由专家进行筛选,提出指导意见,提高校本培训的高度和效益。
3.定期召开培训优秀学员座谈会,给老师们一个开阔眼界的机会。4.改进技术手段,加强搜索功能,防止出现抄袭。
5.培训结束后,定期开放培训平台,专家坐堂解答日常教学中的困惑。6.将集中培训转化为日常培训,比如可由地方教科所、师范教育机构根据课程进度和教学内容固定培训时间,每周一到两课时,是不是更具有针对性。
7.地方教育机构能否成立学科骨干教师教师培训宣讲团,定课题到学校巡回培训和研讨?这样能做到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