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1:26: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来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发布日期:2008-0

5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崔军

(2007年12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了解认识州情,研究提出明年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于11月2日至15日,与州扶贫办的同志一起到宣恩、来凤和咸丰3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

总体印象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到之处可以直观地感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温饱问题整体得到解决。2001年至2006年,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30万人,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7万人;2006年与2000年相比,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71%上升到85%,通电比例由65%上升到100%,通广播电视信号比例由65%上升到8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查与思考一:时间紧,任务重。

截至2006年底全州仍有贫困人口42.0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以下,不包括鳏寡孤独等民政救济对象),占农村人口的12.3%;低收入人口100.2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占农村人口的29.3%。全州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重点贫困村1888个,但截至今年,已经实施的只有677个,仍有1211个难度大的重点贫困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按照目前整村推进每年启动149个的进度,很难如期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所规定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具体要求。经过国家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两轮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我州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工作中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跟上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步伐。

调查与思考二:要想富,先修路。

目前,全州还有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264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57万人就医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其中不通公路问

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赶到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时,这里正在修一条“毛坯路”。据村民反映,购买一袋水泥只要18元,但请人背到村里就要35元;卖一头猪单是支付抬猪工钱就得100元~150元。村党支部书记朱云龙介绍,1992年,该村烤烟面积发展到600多亩,建起烤房170多栋,但终因煤碳运输成本太高而只好弃烟不种。没有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不进去,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修沼气池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初期,去山东省出差随处可见“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口号。这既是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的成功经验。道路畅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贫困山区更是如此。解决我州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州公路建设的投入;二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219个行政村,并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先修“毛坯路”、再修“柏油路”;三是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办法,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修好“致富路”。

调查与思考三: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从我们调研到过的几个乡村情况看,普遍存在农业产业结构比较传统、相对单一的问题。种植业主要是玉米、红薯、马铃薯和水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户均两到三头;即使有少量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也是规模小、档次低,且缺少后续加工。宣恩县李家河乡是优质柑桔“宣恩早”原产地,全乡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但由于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加之品种退化和化肥施用,柑桔品质下降,今年柑桔大丰收,但每市斤只能卖到两三毛钱,柑桔虽然增产,但农民很难增收。

我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是由地理区位所决定的劣势;但恩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农业资源。我们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按照“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产业。在品种选择上要有特色,在基地建设上要有规模,在产业链条上要有加工,在产品生产上要有标准,在市场推介上要有品牌。要瞄准周边农产品高端市场,按照“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脱贫致富。

调查与思考四: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

从到过的几个重点贫困村看,普遍存在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问题。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之间往往相距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我们离开咸丰县尖山乡乱石窖村村委会不远就没路了,步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一个村民小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只是这条沟的三分之一,要到其他村民小组去还得走两个小时。上面提到的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修的那条“毛坯路”即便达到了通车标准,也只有3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村民受益。这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村,投资修筑公路、发展产业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得不偿失。

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要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搬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一是要层层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故土难离”和“认生排外”的思想在一些群众中普遍存在。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宣传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介绍一批通过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引导教育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做好迁入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他们对扶贫搬迁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认真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对需要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现状,包括人口结构、年龄结构、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搬迁意愿、亲友分布、耕地山林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同时,也要对迁入地人口分布、房屋闲置、耕地流转、亲友分布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扶贫搬迁规划。三是要坚持发展生产,促进脱贫致富。扶贫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发展生产是关键。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组织劳务输出,帮助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

调查与思考五: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

我们到来凤县旧司乡龙桥村调研时,刚好遇上村党支部组织200多名村民义务修路,而且因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出来修路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应该说,农村税费改革后,能组织村民出来义务修路相当不容易。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起码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从我们到过的几个村子看,外出务工人数占到劳动力的50%以上,且多为青壮年。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我州扶贫开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健全我州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就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把那些有觉悟、有威信,愿为群众服务,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二是抓好村领导班子建设。常言道:“不怕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就算国家制定的政策再优惠,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再多,贫困村也很难摆脱贫困、实现发展。要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发挥好党员干部“率先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表彰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带头致富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典型。

第二篇: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发布日期:2008-05

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崔军

(2007年12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了解认识州情,研究提出明年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于11月2日至15日,与州扶贫办的同志一起到宣恩、来凤和咸丰3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

总体印象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到之处可以直观地感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温饱问题整体得到解决。2001年至2006年,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30万人,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7万人;2006年与2000年相比,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71%上升到85%,通电比例由65%上升到100%,通广播电视信号比例由65%上升到8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查与思考一:时间紧,任务重。

截至2006年底全州仍有贫困人口42.0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以下,不包括鳏寡孤独等民政救济对象),占农村人口的12.3%;低收入人口100.2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占农村人口的29.3%。全州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重点贫困村1888个,但截至今年,已经实施的只有677个,仍有1211个难度大的重点贫困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按照目前整村推进每年启动149个的进度,很难如期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所规定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具体要求。经过国家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两轮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我州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工作中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跟上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步伐。

调查与思考二:要想富,先修路。

目前,全州还有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264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57万人就医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其中不通公路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赶到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时,这里正在修一条“毛坯路”。据村民反映,购买一袋水泥只要18元,但请人背到村里就要35元;卖一头猪单是支付抬猪工钱

就得100元~150元。村党支部书记朱云龙介绍,1992年,该村烤烟面积发展到600多亩,建起烤房170多栋,但终因煤碳运输成本太高而只好弃烟不种。没有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不进去,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修沼气池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初期,去山东省出差随处可见“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口号。这既是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的成功经验。道路畅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贫困山区更是如此。解决我州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州公路建设的投入;二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219个行政村,并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先修“毛坯路”、再修“柏油路”;三是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办法,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修好“致富路”。

调查与思考三: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从我们调研到过的几个乡村情况看,普遍存在农业产业结构比较传统、相对单一的问题。种植业主要是玉米、红薯、马铃薯和水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户均两到三头;即使有少量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也是规模小、档次低,且缺少后续加工。宣恩县李家河乡是优质柑桔“宣恩早”原产地,全乡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但由于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加之品种退化和化肥施用,柑桔品质下降,今年柑桔大丰收,但每市斤只能卖到两三毛钱,柑桔虽然增产,但农民很难增收。

我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是由地理区位所决定的劣势;但恩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农业资源。我们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按照“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产业。在品种选择上要有特色,在基地建设上要有规模,在产业链条上要有加工,在产品生产上要有标准,在市场推介上要有品牌。要瞄准周边农产品高端市场,按照“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脱贫致富。

调查与思考四: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

从到过的几个重点贫困村看,普遍存在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问题。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之间往往相距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我们离开咸丰县尖山乡乱石窖村村委会不远就没路了,步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一个村民小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只是这条沟的三分之一,要到其他村民小组去还得走两个小时。上面提到的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修的那条“毛坯路”即便达到了通车标准,也只有3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村民受益。这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村,投资修筑公路、发展产业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得不偿失。

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要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搬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一是要层层宣

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故土难离”和“认生排外”的思想在一些群众中普遍存在。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宣传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介绍一批通过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引导教育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做好迁入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他们对扶贫搬迁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认真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对需要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现状,包括人口结构、年龄结构、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搬迁意愿、亲友分布、耕地山林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同时,也要对迁入地人口分布、房屋闲置、耕地流转、亲友分布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扶贫搬迁规划。三是要坚持发展生产,促进脱贫致富。扶贫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发展生产是关键。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组织劳务输出,帮助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

调查与思考五: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

我们到来凤县旧司乡龙桥村调研时,刚好遇上村党支部组织200多名村民义务修路,而且因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出来修路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应该说,农村税费改革后,能组织村民出来义务修路相当不容易。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起码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从我们到过的几个村子看,外出务工人数占到劳动力的50%以上,且多为青壮年。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我州扶贫开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健全我州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就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把那些有觉悟、有威信,愿为群众服务,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二是抓好村领导班子建设。常言道:“不怕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就算国家制定的政策再优惠,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再多,贫困村也很难摆脱贫困、实现发展。要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发挥好党员干部“率先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表彰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带头致富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典型。

第三篇:威远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2011年11月30日)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各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发展新途径,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积极投入扶贫信贷资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素质。扶贫开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的发展壮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一五”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环境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制约,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发展难题,面临着项目及项目资金申报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扶贫开发任务仍然是非常艰巨。一是扶贫项目申报面临的诸多问题。今年是我县申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的关键之年,在新一轮竞争中,原来的贫困县不愿意退出,其他的非贫困县在迫切期望加入进来,所以竞争将会非常激烈。而我们自身申报过程中

也存在难题,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部分指标过高,申报的客观理由还不够充分,协调力度还需要加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接下来的申报中加以克服和解决。二是发展不平衡。虽2001—2010年实施了42个村的新村扶贫,但还有85个边远山区和水库库区村没有实施整村扶贫,农民贫困程度较深,且普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现象;三是扶贫资金缺口大。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85个村,在未来十年扶贫开发中,初步测算,这些村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财政资金每村按150万元需上千万元的资金,而县财政投入的资金不过只有200万元左右,加上连片开发项目,仍有大量资金的缺口无法解决。四是扶贫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扶贫贫困人口从2010年按照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县扶贫统计监测现有贫困人口33051人,如果按照现在1600元的扶贫标准,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还会增加达到5万多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和提高标准新增的都将是今后关注和扶贫的对象。五是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大头菜、周萝卜、无花果、食用菌等是我县农民的支柱产业,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太少,影响产品的销售。贫困村中形成规模的没有多少,这也是与我县在开发中侧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扶持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

三、推进扶贫开发思路对策。

“十二五”扶贫开发期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减发展差距作为目

标,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突破发展。区域性扶贫与能力性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新跨越。到“十二五”末,使我县8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建议是:

1、以争取支持为依托,努力开展扶贫项目申报工作。及时调整新一轮扶贫相关指标,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以务实的作风,确保扶贫项目申报成功。

2、以我县县情为基础,切实制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对今后和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及早着手,重点安排是,科学谋划。“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必须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实是求是,派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进行调查,结合我县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扶贫现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持续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夯实从脱贫致富基础。三是遵循“大扶贫”的理念,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工作的管理、投资、评审等机制,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五是坚持五个结合:即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持与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培育相结合、项目倾斜和专项资金相结合,扶持项目区和扶持到户相结合。

3、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着力解决能力性扶贫问题。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以小额信贷为支撑,瞄准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群众,选定产业规模发展农户,继续加大小额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积极为贫困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发展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为突破,积极争取农业化项目和农业决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生产规模,选定蔬菜、无花果、养殖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以科技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经基地为纽带,经农户为支点,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订单农业。三是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以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为引导,力争到使互助资金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使互助资金协会在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把蔬菜大棚、标准化养殖厂、农业观光园区等标志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扶贫互助资金重点扶持范围,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予以资金扶持,使农、牧业设施农业逐步成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4、以项目整合为手段,着力构建大扶贫的新格局。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重点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导产业,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新阶段推进区域性和能力性扶贫水平。一是做好内部项目整合。要从扶贫内部进行整

合,将扶贫贴息贷款、互助资金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将贫困村村建设成为基础完善,村容村貌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二是抓好部门项目整合。以扶贫项目捆绑为先导,引导农业、水利、林业、财政、民政、交通等部门项目整合,把涉农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对重点区域和扶贫重点村实施重点建设。通过实施项目资金融合,使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相对充足,努力做到启动一村,建成一村,脱贫一村,形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三是切实转变扶贫方式。要以省、市、县开展的“挂、包、帮”等一等系例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大转变,把扶贫方式由过去的专项扶贫转变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5、以制度创新为关键,着力完善大扶贫长效机制。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动力,实行扶贫项目竞争启动机制,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参与意识,确保扶贫项目顺利进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完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县领导每人联系包抓一个扶贫重点村制度,使领导力量和政策导向上向贫困村群体倾注,形成共同推进贫困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对扶贫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封闭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坚持县级报帐制,严格审核支出票据,确保专项专用;坚持定期审计检查,杜绝挤占挪用。

三是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审批程序,重点在扶贫项目及项目对象上,实行项目申请、项目评议、项目公示、项目审查、项目专题会议研究审批的工作程序,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坚持将扶贫重点村、连片开发等重点项目列入全县重点项目,由县领导包抓,并纳入乡镇部门岗位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奖优罚劣,确保扶贫开发顺利推进。

第四篇: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县处于**腹地,集山区、库区于一体,因交通、区位、资源等自然条件较差,先天禀赋不足,发展还十分缓慢,群众生活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

近年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与支持下,**县扶贫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扶贫开发取得了重大成就,贫困面貌不断改观。

20**年6月19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亲自带领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员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来**市特别是**县专门进行了扶贫开发的调研和指导,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了“5﹢1”的扶贫项目,**县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扶贫开发工作不但取得了新的进展。

20**年4月9日上午,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了省直定点帮扶**工作专题会议。

20**月4月10日—11日,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一行到**县专门调研“抓**促全省”扶贫开发工作。

20**年5月**日至16日,省委办公厅扶贫开发调研组又到我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在**、**、**、**、**、**、**等乡镇,就产业扶贫、光伏发电、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座谈。这次调研对于省委省政府今后更好地加大对**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县抓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走上富裕路”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扶贫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县今后如何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谈点认识。

一、近年来**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2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志视察**后提出的“5+1”项目扶持、“抓**促全省”扶贫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高位推动、全员参与,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路并举,精准化、差别化、区域化、合力化四化同步”的扶贫方式大力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1、坚持精准扶贫的思路

首先通过精准识别,解决好“扶贫扶谁”的问题。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要求,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和监测标准,通过九步工作法,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公开评议的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保证了贫困户认定公平公正,保证了扶贫指向不会脱靶。其次实施精准扶持,解决好“扶贫扶什么”的问题。以项目资金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技术培训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的“四到”扶贫措施,把贫困群众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能量释放出去。按照“各炒一盘菜、共拼一桌席”思路,整合各类县域涉农资金,实施了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移民搬迁、产业基地、教育资助、危房改造等类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差别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优势”的原则,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乡镇、专业村;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平台,提升了群众生产技术水平和对产业品种的防病治病能力;以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扶贫工作小分队驻点帮扶,实行人财物三集中,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达目标不罢手。第三加强精准管理,解决好“扶贫扶多久”的问题。对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实行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项目、扶到贫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和农户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对象及时纳入。

2、采取差别扶持措施

根据乡村区域特点和贫困户情,采取“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思路,探索实施差别化扶贫模式。对家庭有劳动力、身体健康的贫困户,扶持发展产业到户项目,如养牛、羊、猪,种茶、菜、药等;对家庭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有重病、残疾的贫困户,政府帮助扶持增收项目,如光伏发电到户项目等;对有能力的贫困户,由基地、大户、合作社带动发展,实行支柱产业利益联结到户,如采取股份制、劳务制、合作制等。

3、实施区域扶贫战略

首先把贫困村扶贫工作作为局部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这一“点球”工程来抓点促面。按照“六通十二有”的标准,综合运用各种措施解决贫困村的学校、道路、饮水、水利、文化卫生等突出问题。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务技能。以迁移式扶贫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库区一线贫困户生存问题。其次把八大产业规划布局作为全县扶贫工作县域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支柱改造产业升级之一“系统”工程来以面抓点。通过实施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有机化、安全化,加快农产品竞争实力,以市场带动促进贫困农户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加收入。

4、通力开展合力扶贫

行业扶贫。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着力加大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农网整改、产业发展等投入,着力落实各类扶贫助学政策和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改善工作,着力推广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定点扶贫。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到整村推进村中的贫困户,采取“一帮一”、“二帮一”、“多帮一”形式,面对面的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社会扶贫。继续呼吁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这一利民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因你而精彩。

5、重点抓好“5+1”项目落实

一是关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制定了《**县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编报了4大类、36个项目,总投资19.2亿元。其中专门用于支持茶叶、毛竹、中药材(石斛)和**白鹅四大产业11个,总投资2.8亿元,争取国家补助1.4亿元。二是关于**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共引进项目76个,协议引资规模达**9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央企投资项目1个、上市公司3个,签约入驻标准化厂房项目**个,实现了央企招商、大项目招商、总部经济招商、区域合作招商零的突破,一批产业龙头项目纷纷落地。目前,已有29个项目开工建设,有10个项目建成投产。三是关于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功争创“**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国家银监会将我县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联系点。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金融服务室,建立了覆盖**.6万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发放信用贷款数亿元。20**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3亿元、贷款余额53亿元,存贷比52,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关于****职业学校。学校建设用地531亩,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年1万人,目前已全面建成完工。20**年8月15日,首期班已开学。五是关于**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全长259.02公里,概算投资29.9亿元,其中**段150.8公里,概算投资**.77亿元。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90,9月底**段将全面贯通。六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63亿元、装机**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于20**年4月8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已得到国家能源部核准建设文件,正在组织各项施工的前期工作。

二、**县贫困问题依然较严重

1、贫困面较广、程度较深

**县2001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再次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重点县。20**年底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库区一线和高寒山区的165个重点贫困村。而且,现有贫困人口中近一半人分布在生存环境差、居住分散、构成复杂、发展水平低的深山区、库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工作更为艰巨。如双河镇龙潭村2967人,其中库区移民人口258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7。全村劳力总数**90人,其中劳务输出劳力970余人。全村贫困人口就有580余人,占总人口近19。

2、返贫现象突出

**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自然灾害多,因灾返贫严重,如20**年,**县因旱灾病返贫人口增加近2万余人;由于山区条件差,导致病的因素多,重大疾病患者多,贫困人口呈现常态性、交叉性、反复性的特征,同时由于**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学生辍学率较高,造成因病、因学造成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扶贫效果,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如20**年,**县因病返贫人口增加1万余人。

3、发展要素贫乏

一是地理位置上的偏远性与经济发展上的封闭性交织在一起,造成区域间技术、商品、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甚少,阻碍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与交往,使经济长期停留在自给自足、弱质性的慢增长水平上;同时**县离所在省市的大中城市较远,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断层”,很难受到外部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二是交通设施落后,生产要素不能引进,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困难,使农户生产、交换、消费行为得不到优化,并使农户生产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受到双向制约。三是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长期落后,造成了山区人口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思想禁锢。

4、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发展能力不足

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发展滞后,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工业腿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且辐射面窄、带动力弱,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尚未形成有力支撑,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1:31,与全国10:46:44的产业结构相比,明显有差别。如**县以简单加工业、制造业等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小,2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只有20多亿元,财政收入只有6亿多元。外贸出口额较小,20**年**县的外贸出额只有900万美元。

5、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的成本高

**县交通较为落后,广大农村通车里程少,公路等级低。频繁的洪涝灾害造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毁严重,加之建设标准低,设施修而复毁现象经常发生,抗灾能力较差,建设任务艰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较差。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很少,交通通达通畅能力和旅游的可进入性都较差。许多贫困村只能靠举债完成通村公路的修建,而人畜饮水工程、支柱产业建设等只能靠有关方面帮扶才能解决。农民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线长面广成本高,例如在平原地区修一公里水泥路可能只要几万元,而在山区,可能就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另外山区、库区自然环境恶劣,已有的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路修好了没多久,就被水冲毁了的情况。如双河镇龙潭村东西距离**公里,南北距离10公里,是一面靠山三面临水的库区一线村,是集革命老区、高寒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村。

三、对**县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根据**县实情,对**县抓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重振**精神,树立改变自身面貌决心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认识高度决定发展高度,实际上是论证了老区跨越式发展是要有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的。如果没有自身改变自身面貌的一种精神状态的话,贫穷落后的面貌永远改变不了。思想进取、精神动力是**县跨越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全县上下要按照“生态是立县之本,工业是强县之基,招商是兴县之路,旅游是富县之源”的战略思路,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如江苏的沭阳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本来也较贫困,但他们树立了“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沭阳精神,顽强奋斗,一举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年,沭阳县内生产总值为500.2亿元,一般性预算收入为49亿元,总量稳居**23县(市)第1位、在全省49县(市)中排名第**位。20**年,成为全国百强县(市),位列57位;20**年,升为51位。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县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寒山区气候资源、库区优质水资源、优良的生态资源。把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发展作为突破口,重点抓桑、栗、茶、菌药、菜、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建立农户+基地+集团(公司)的产业链条,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搞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品质;注重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挖掘新元素,培育新的增长点

利用山区景观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红色文化深厚性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旅游资源,把生态环境建设、珍稀动植物开发与生态旅游农业结合起夹,形成集红色教育、寻幽、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观光胜地。一是做大“红”文章。**县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人文资源,要全面整合这些资源,打造“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红色旅游可以成为老区发展的关键切入点。二是做强“茶”文章。**县是产茶大县,“**瓜片”、“**翠眉”、“金龙玉珠”等已形成知名品牌,随着对外交往的进一步扩大,茶叶经济的市场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茶叶经济可以成为山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三是做足“绿”文章”。生态环境是**的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绿色优势,切实推进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塑造“秀美天堂”的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完善大景区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景区深度开发,加快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建设。同时积极做好红文化、茶文化和绿文化相结合的文章,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4、加大投入力度,“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一手抓“治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输血”。一手抓 “治本”,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造血”。一是着力提高基本人口素质。坚持计生、优生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加大贫困计生户“奖、优、免、补”力度,积极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优质计生和医疗卫生服务,提高贫困地区基本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二是着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引导城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有效地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循环累积效应”,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大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力度,通过“雨露工程”、“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培育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产业农民,提高农村地区群众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科学种养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5、落实中央规划和政策,扎实抓好扶贫项目的争取与落实

要紧紧依据国务院制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抓住中央给予支持**的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特别是要继续抓好**委员长来**县调研和指导扶贫开发专门提出的“5+1”扶贫开发项目。我们要举全县之力,集中人才、财力、精力等一切力量,全力以赴配合中央、省、市关于项目工作的各项要求和部署,抓好项目落实,精心组织实施。在相关项目编制规划上,要科学谋划,通盘考虑,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发展,确保每一个扶贫开发项目都能成为精品工程、德政工程。要明确职责分工,逐项细化措施,加强项目调度,既要确保进度,更要确保质量,全力做好项目工作,促进**跨越发展。要特别重视争取国家大型企业的项目投资,如争取国家能源公司的投资开发、新型工业公司的投资开发、文化传媒公司的投资开发等等。

6、抓住美好乡村建设的契机,加速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推进,给美好乡村建设增加了新动力。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之需。首先,要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单位,按照管理体制不变,目标任务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的原则,统一规划,把国家扶贫政策与建设美好乡村的需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第二,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点村为单位,整合资源,配套投入。在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点村,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任务,要促进各个方面的投资向重点村倾斜,对投入到重点村的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和项目,应以积极的态度在工作上配合、在资金和项目上配套,达到既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又强化扶贫工作;第三,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充实重点村扶贫开发规划,使整村推进的工作标准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衔接起来,已经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点村,要按照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补缺补差,拔高标准,争取脱贫工作与建设美好乡村同步发展。

第五篇:对商洛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1

对商洛农村扶贫开发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罗群英 卫 东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彊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明确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工作要求,为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商洛市所辖六县一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力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也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一个全新课题。

一、商洛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近年来,商洛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将扶贫开发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理清扶贫思路,明确扶贫目标,强化扶贫措施,创新扶贫模式,先后开创了小额贷款、整村推进、两项制度衔接等三个扶贫模式,有力提升了商洛市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市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商洛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为重点,坚持产业开发式扶贫方 针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措施,着力搞好重点村“五通四改三建”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605元,是“十五”时期末的2.4倍,从占全省平均水平的73.7%提高到87.8%,已基本达到了陕西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3617元)。“十一五”时期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为19%,较“十五”时期的6%,加快了13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效缓解了商洛与全省发展差距,是商洛十年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的集中体现。

(二)贫困人口快速减少。2000年,商洛率先开创了“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模式,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为主体,以产业化扶贫和劳务技能培训为两翼,根据不同区域贫困人口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把扶贫区域划分为高寒边远山区、中山沟槽区和浅山川道区三种不同类型,把扶贫对象划定为无法解决温饱、可以解决温饱和能够稳定解决温饱三个层次,分别实施了移民搬迁、扶贫重点村和综合扶贫小区建设,使贫困人口大大减少。2000年,重新划定的贫困线确定全市贫困人口为9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8%,占农业人口的41.8%;2005年,全市贫困人口降至52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1.7%,比重下降16.3个百分点; 2010年,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15万人,占全市人口6.2%,占农业人口9%。十年扶贫开发,累计使75万人脱贫。

(三)扶贫投入日益加大。十年来,商洛市扶贫资金投入由 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三管齐下的扶贫格局。据统计,商洛十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亿元,其中“十五”期间累计投入2.6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4.4亿元;十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19亿元,其中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3亿元,项目扶贫贴息贷款6亿元。

(四)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

1、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00年以来,商洛市坚持“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村推进”原则,不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年累计搬迁贫困农户2.7万户、11.6万人,修建村组公路5477公里,解决了50.5万人的饮水困难,基本实现了水、电、路、视、讯“五通”目标。

2、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商洛市大力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养业、劳务业、服务业等增收产业,积极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了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绿色食品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县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十年累计建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51个,筹措互助资金2890万元;立项扶持柞水盘龙制药等龙头企业79家;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发展到630万亩;生猪饲养量212.5万头;10大类80多个品种打入西安、咸阳300多家超市和门店。

3、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按照“环境整洁、民居美化、生活文明”的建设标准,商洛市大力实施以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推广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清洁工程,目前已完成重点村“四改”5.1万户,建设圈、厕、沼“三位一体”2.8万户,使扶贫重点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4、农民素质逐步提高。商洛市坚持“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的工作思路,按照“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要求,大力实施 “雨露计划”培训,十年来,培训农民105万人次,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4万人,培训农家乐经营户2120户。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重视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社会事业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共装备完善乡镇卫生院163所,新建改造重点村村小学806所、村卫生室913个、村两委会办公室966个,装备村体育设施1495台(套),贫困人口新合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初中和小学学生入学率分别达到99.7%、100%。

二、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难点

经过多年努力,商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许多困难。

(一)贫困线标准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群体加大。2010年按照新制定的1196元的贫困线标准,商洛市尚有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9%。2011年陕西贫困线标准再次提高到1600元,贫困人口范围进一步扩大。今后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继续调整贫困线标准,加上因灾、因病、因祸、因残致贫返贫,天然林保护区或森林禁伐区靠山吃山农民、退耕还林区域农民和失地失业农民增多等因素,商洛市相对贫困人口仍将长期存在。

(二)贫困人口增收困难,贫富差距大。一是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大。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全省为4105元,商洛仅为360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2%。二是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差距大。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811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4.11倍。三是收入结构不尽合理。从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的四部分看,目前全市农民从劳务中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50.7%,家庭经营性收入占36.8%,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所占份额很小。这一现状既说明劳务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农民立足当地资源发展家庭经济和地方产业的能力较弱,缺乏长期稳定的增收项目。

(三)地方财政困难,扶贫投入力度很难加大。虽然国家扶贫投入会逐年增加,但商洛由于扶贫区域项目欠帐多,工程难度大,建设成本高,需要投资多,市县也没有拿出大量财政资金的能力,单靠国家投入很难满足建设需要,加之洪涝灾害频繁,许多农户因灾返贫,特别是2010年全市遭受特大洪灾,610个扶贫重点村、39个连片开发村、31个移民新村严重受灾,因灾致贫、返贫近10万人,多年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取得的成就毁于一旦,灾后恢复、重建家园任务十分繁重,而地方财政拮据,巩固脱贫 成果,加快脱贫步伐任务艰巨。

(四)惠农政策覆盖有限,贫困农户政策性收益相对较少。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贫困区域“三农”工作的发展,但有些政策很难全面覆盖到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较差的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如种粮补贴、种油菜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家电补贴、汽车补贴等,大多数都补给粮食主产区和较富裕农户。商洛贫困人口多分布在高寒边远山区,人均收入很低,消费能力很差,具备享受补贴的项目很少,得到的惠农政策扶持不多,一些扶贫到户的措施,包括扶贫移民搬迁、小额贴息贷款等,对部分真正的贫困人群还难以渗透。

(五)贫困人口文化程度较低,扶贫难度大。调查显示,商洛市贫困人口文化程度小学以下占74%,初中以上仅占26%,其中贫困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文盲率约为11%,接受过正规培训的不到10%。随着大批有一定文化的人口和年轻劳动力离开本地外出创业、打工,留在当地的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会更低,这一群体成为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三、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

新阶段,应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立足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努力把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消除生存贫困与消除发展贫困、开发自然资源与开发人力资 源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制约贫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开展移民搬迁、旅游扶贫行动、产业扶贫行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谐。

(一)因地制宜,多种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分结合、差异扶贫”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的贫困状况,以科学的扶贫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形象地讲,应采取山上、山下、山外三种扶贫开发模式。“山上”扶贫开发模式,就是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核桃、板栗、茶叶、食用菌、水杂果、猪、牛、羊、鸡等特色种养殖业基地,使农民“靠山吃山”,依山致富。“山下”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大力扶持优势特色明显、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做优,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山外”扶贫开发模式,就是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按照“建设小城镇、产业支撑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使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下山、出沟、入川、进城,促使这部分农民向市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生存与发展环境,尽早告别贫困、走向富裕。

(二)充实内容,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与主导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内容的确定上,应将基础设施建设与 主导产业发展有效结合起来。继续加大“五通”(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生产致富。同时,围绕发展药、果、茶、菜、烟等优势特色农产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稳定增收来源;围绕做强现代中药、做特绿色食品,大力培育特色明显、产业链条长、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种养业、林果业生产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在产业开发中增加收入。

(三)瞄准对象,做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应严格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扎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科学组织对贫困户及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准确摸清贫困人口数量、分布区域、贫困状况和致贫原因,从下至上建立起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分库、市有总库的贫困人口身份确认体系和网上录入、社会公开、动态管理、运作规范的扶贫信息平台,有效建立起贫困人口分级瞄准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

(四)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实现扶贫开发与生态旅游互动发展。围绕建设“生态式家园,田园式村庄”,按照“政府统筹,项目捆绑,流域治理,板块开发,整村推进”的思路,在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通过综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扶贫、信贷扶贫、互助资金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扶贫措施,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村庄,新建完善一批风格各异、设施完备、服务到位的移民安臵点,大力培养一批特色明显、产业明晰、初具规模的的生态旅游产业专业户;围绕建设农家乐集群,建成融民风民俗、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移民小区,使农家乐经营服务成为移民小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和稳定增收来源,真正使旅游景区及高速路沿线的贫困人口借助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五)整合力量,做到政策支持和部门协作有机统一。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力量推动。继续坚持“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领导体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分级协调,上下联动,梯次整合,县(区)为主”扶贫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党政事业单位、各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体工商户等社会各界,把整村推进与扶贫到户结合起来,把扶长远与帮眼前结合起来,把扶经济与扶思想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有效发挥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支力量的作用,努力形成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作者分别系:国家统计局商洛调查队队长、综合科科长)

下载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小编整理]

    关于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千阳县扶贫办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西部,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5乡98个行政村,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

    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1(定稿)

    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2010年11月日)为了摸清现状,明确重点,理清思路,为切实做好“十二五”期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县政协抽调部分市县政协委员,组织专......

    关于恩施州人才工作的思考和建议1

    关于恩施州人才工作的思考和建议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恩施州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

    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说的这句话,既是亲民情怀的自然流露,又是对扶贫开发的全新诠释。以总书记讲话为指......

    扶贫开发工作与建设新农村思考探讨[优秀范文五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指出“生产发展,生活宽......

    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机关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机关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建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推动机关行使领导职能、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密......

    社区共青团工作调查与思考

    按照科学发展要求 创新组织设置模式不断增强社区共青团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是社会的最基层细胞,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居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全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加强监管,强化措施,形成纠风合力——全县纠风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纠风工作是反腐败三项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当前我县纠风工作的情况,更好地推进纠风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