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千阳县扶贫办
千阳县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西部,总面积996.46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5乡98个行政村,总人口1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万人。境内川窄塬小,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一个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的山区农业县。200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核定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7万人(低收入人口4万人,绝对贫困人口3万人)。
一、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扶贫办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力攻坚抓扶贫、整村推进强基础、整合资源齐参与、产业扶贫促增收、智力扶贫强素质”的思路,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路子,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亿元,积极实施扶贫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雨露工程、信贷扶贫等项目,全县贫困人口由2001年的7万人减少到3.1万人,降低了56个百分点,农村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素质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为建设宝鸡后花园、打造魅力新千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实施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先后启动实施52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累计投资624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05万元,共实施项目122个。新打机电井14眼,新建水塔38座、蓄水池17座,铺设输水管网106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2958户,解决了12127人和1572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硬化村级道路128公里,衬砌排水渠68公里,新修便民桥12座,建集雨窖606眼。实施“三改一建”1438户,新建花坛378座,栽植绿化苗木11.5万株,清理“三堆”9821处,安装有线电视1728户、程控电话1168部。目前扶贫重点村均建起了村委会办公楼、文化活动室、医疗室,全面完成了村小学危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基本达到了“水、电、路、讯、广播电视”五通,实现了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为农村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整村开发,先后建成了寺坡、新中、千塬、龙泉寺等大批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村。
(二)加快移民搬迁,着力解决不适合居住地区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按照“因户制宜,分类安置,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坚持把移民搬迁和灾民建房结合部署,稳步推进,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29.04万元,搬迁贫困户1833户7486人,其中整体搬迁5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建成移民新村68个。新建移民新村全部达到了户型紧凑、分布合理、巷道整齐、排水畅通、绿化美化的新村标准,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树立了样板,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三)强化产业扶持,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坚持开发式扶贫,按照“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全县累计投放扶贫贷款8210万元,扶持贫困村大力发展奶畜、蚕桑、果蔬、干杂果等主导产业。全县累计新增奶畜3.2万头只,发展百头以上奶牛村达到47个,500只以上奶羊村达到49个,建起了寺坡、韩家堂、冯家堡等23个贫困村奶站小区;新增桑园1.1万亩,新建养蚕大棚620座;发展设施菜、加工菜、特色菜9000亩;新栽干杂果5400亩;种植中药材2800亩;乡镇年均输出劳务3万人。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帮助全县64个贫困村每村
发展了1—2个增收产业,培育了大寨村西瓜、上店村奶山羊、邢家塬村新品种核桃等增收新产业,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要求,先后选派1274名贫困户子女参加培训学习,有效增强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通过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贫困村人均收入年均净增218元。
(四)加强措施协调,形成扶贫开发合力。一是强化项目支持。充分利用退耕还林、人饮解困工程、少生快富等惠农富农政策,优先支持贫困乡村,支持扶贫开发。二是积极整合其它支农资金,推进扶贫开发。按照“部门协作、整合项目、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整合各方面的项目和资金,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小流域治理工程、乡村道路建设、安居工程的支持力度。近几年全县在乡村道路硬化、人畜饮水项目上共整合资金1300万元,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三是社会帮扶力度不断加大。采取党政主导、社会参与、集中帮扶的办法,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工作。近年来,先后有9个省级单位、5名市级领导、13个市级单位在我县开展“两联一包”。县上实行扶贫重点村建设包抓帮扶制度,共有32名县级领导、53个县级部门186名干部包抓扶贫开发工作,帮助联系村制定规划、争取项目、协调资金,累计给所包抓的11个乡镇64个扶贫重点村累计捐助资金329万元,捐物折资158万元,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村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困难和问题
千阳县扶贫开发工作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低下,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扶贫开发工作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全县996.46平方公里地貌呈“七山二塬一分川”,自然灾害频繁,群众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得到改善,因灾因病返贫的状况依然突出。到2008年底,全县人均纯收入在865元以下贫困人口还有31390人,其中625-865元低收入人口24105人,625元以下未解决温饱人口7285人。全县还有4731户19162人居住在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偏远山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扶贫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是总量偏小。我县既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县级财力非常有限。每年除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外,县上只能拿出5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而我县未实施扶贫重点村和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基础条件差、生存条件恶劣、脱贫难度更大的千河沿线山塬结合部及北部深山区,现有扶持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扶贫开发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扶持标准较低。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我县实际,每个贫困村的计划投资在150万元左右,每个搬迁户的投资在8万元左右。而目前国家的扶持标准是每个扶贫重点村25-30万元,每个搬迁户1.6万元左右,现在实施的补助标准不能满足正常的扶贫开发需要,一些特困搬迁户依靠国家补助很难建起人均10平方米的砖瓦房。
3、移民搬迁难度逐步加大。根据扶贫移民搬迁调查,全县目前仍有4731户、19162人需要搬迁,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交通不便、吃水困难、经济落后、地方病高发的偏僻村落,群众搬迁愿望十分强烈。由于前几年省市每年只给我县安排移民搬迁指标140多户,580人,远远不能满足贫困群众需要。从2009年起又实行整村搬迁新的移民搬迁政策,省市给我县移民搬迁资金218万元,仅能解决130余户搬迁需要。要使规划的贫困群众全部实现搬迁,任务还非常艰巨。同时,由于经济长期滞后及物价持续上涨,大多数贫困户在国家现行政策扶持下很难实施自主搬迁。随着耕地负担的日益减轻和土地管理的不断严格,实施“有土安置”的难度逐步加大。
4、社会联扶力度不断弱化。随着全省“板块开发”战略及全市“西山突破”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县的社会扶贫力量不断弱化。省市包扶单位和联系领导分别由“十五”期间的21个减少到目前的6个,工作力量相对削弱,扶贫成效严重弱化。
三、对策和建议
立足“山区、农业、贫困”的基本县情及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任务,下一步我们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加快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贫困山区为重点,积极实施“一体两翼”(以重点村建设为主体,以技能培训、产业扶贫为两翼)战略,强化政府统筹力度,加大社会投入,认真做好移民扶贫、信贷扶贫、科技扶贫、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和社会扶贫等工作,切实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培育增收主导产业,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促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实行项目整合,加大扶贫投入。以完善贫困村基础设施为目标,完善《千阳县扶贫开发重点村资金捆绑使用实施意见》,确立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专项资金为基础,以扶贫部门项目捆绑为先导,农业、水利、林业、计经、财政、民政等部门项目整合,共同促进扶贫重点村建设的新机制。积极探索两大开发相互配套、共同促进的新形式、新方法,不断拓宽项目整合的范围,加大资金捆绑力度,力争使每个扶贫重点村的建设资金达到120-150万元,试点村的建设资金达到250-300万元,着力将扶贫重点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良好,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样板。努力形成启动一村,建成一村,脱贫一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
2、突出产业扶贫,实现持续发展。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实现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从根本上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展。一是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按照全县产业化发展布局,重点扶持已形成一定规模,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奶畜、蚕桑、蔬菜、干杂果等产业。加大“雨露工程”实施力度,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群众三产收入。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扶贫信贷资金,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带动奶畜、蚕桑等农民增收产业不断发展。扶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领贫困群众发展加工菜、干杂果等特色产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三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对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壮大互助资金规模,为农户提供发展资金,帮助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鼓励、扶持能人或大户组建各种行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服务,架起群众联系市场的桥梁,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3、严格项目管理,确保有效投用。一是项目公示,实现项目阳光操作。将扶贫重点村、移民搬迁等扶贫项目纳入县、乡、村政务公开项目,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实行“个户申请、村组评议、乡镇申报、县扶贫办逐户考察审批”的工作程序,确保扶贫移民搬迁对象准确,程序严格,政策到位,群众满意。二是强化监管,发挥扶贫资金效益。严格按照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设立县、乡、村扶贫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两把钥匙管到底”的项目资金运作程序,进一步完善县级财政报账制度,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创新机制,提高重点村建设水平。在扶贫重点村建设中全面推行立项竞争制、重点工程招标制、单项工程验收制,确保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水平。
4、加大社会联扶,构建扶贫新格局。切实加强与省市包扶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全面报道工作实绩,重点宣传先进人物,积极主动地为省市包扶单位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继续坚持领导联村、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社会参与的定点包扶制度。加强县级包扶单位的管理,动员组织各包扶单位为包扶村开展各种形式的“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加强对贫困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争取早日走向富裕之路。
5、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开发合力。要将扶贫开发真正作为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强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职能,建立长期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
要将重点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列入全县重点建设项目,由县级领导包抓,随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项目建设情况,积极督促工程进展,全方位展示扶贫工作成效;要强化工作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努力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切实加快贫困乡村脱贫致富步伐。
第二篇:威远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2011年11月30日)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各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发展新途径,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积极投入扶贫信贷资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素质。扶贫开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的发展壮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一五”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环境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制约,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发展难题,面临着项目及项目资金申报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扶贫开发任务仍然是非常艰巨。一是扶贫项目申报面临的诸多问题。今年是我县申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的关键之年,在新一轮竞争中,原来的贫困县不愿意退出,其他的非贫困县在迫切期望加入进来,所以竞争将会非常激烈。而我们自身申报过程中
也存在难题,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部分指标过高,申报的客观理由还不够充分,协调力度还需要加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接下来的申报中加以克服和解决。二是发展不平衡。虽2001—2010年实施了42个村的新村扶贫,但还有85个边远山区和水库库区村没有实施整村扶贫,农民贫困程度较深,且普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现象;三是扶贫资金缺口大。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85个村,在未来十年扶贫开发中,初步测算,这些村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财政资金每村按150万元需上千万元的资金,而县财政投入的资金不过只有200万元左右,加上连片开发项目,仍有大量资金的缺口无法解决。四是扶贫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扶贫贫困人口从2010年按照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县扶贫统计监测现有贫困人口33051人,如果按照现在1600元的扶贫标准,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还会增加达到5万多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和提高标准新增的都将是今后关注和扶贫的对象。五是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大头菜、周萝卜、无花果、食用菌等是我县农民的支柱产业,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太少,影响产品的销售。贫困村中形成规模的没有多少,这也是与我县在开发中侧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扶持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
三、推进扶贫开发思路对策。
“十二五”扶贫开发期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减发展差距作为目
标,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突破发展。区域性扶贫与能力性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新跨越。到“十二五”末,使我县8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建议是:
1、以争取支持为依托,努力开展扶贫项目申报工作。及时调整新一轮扶贫相关指标,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以务实的作风,确保扶贫项目申报成功。
2、以我县县情为基础,切实制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对今后和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及早着手,重点安排是,科学谋划。“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必须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实是求是,派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进行调查,结合我县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扶贫现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持续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夯实从脱贫致富基础。三是遵循“大扶贫”的理念,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工作的管理、投资、评审等机制,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五是坚持五个结合:即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持与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培育相结合、项目倾斜和专项资金相结合,扶持项目区和扶持到户相结合。
3、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着力解决能力性扶贫问题。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以小额信贷为支撑,瞄准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群众,选定产业规模发展农户,继续加大小额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积极为贫困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发展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为突破,积极争取农业化项目和农业决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生产规模,选定蔬菜、无花果、养殖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以科技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经基地为纽带,经农户为支点,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订单农业。三是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以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为引导,力争到使互助资金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使互助资金协会在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把蔬菜大棚、标准化养殖厂、农业观光园区等标志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扶贫互助资金重点扶持范围,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予以资金扶持,使农、牧业设施农业逐步成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4、以项目整合为手段,着力构建大扶贫的新格局。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重点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导产业,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新阶段推进区域性和能力性扶贫水平。一是做好内部项目整合。要从扶贫内部进行整
合,将扶贫贴息贷款、互助资金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将贫困村村建设成为基础完善,村容村貌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二是抓好部门项目整合。以扶贫项目捆绑为先导,引导农业、水利、林业、财政、民政、交通等部门项目整合,把涉农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对重点区域和扶贫重点村实施重点建设。通过实施项目资金融合,使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相对充足,努力做到启动一村,建成一村,脱贫一村,形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三是切实转变扶贫方式。要以省、市、县开展的“挂、包、帮”等一等系例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大转变,把扶贫方式由过去的专项扶贫转变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5、以制度创新为关键,着力完善大扶贫长效机制。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动力,实行扶贫项目竞争启动机制,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参与意识,确保扶贫项目顺利进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完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县领导每人联系包抓一个扶贫重点村制度,使领导力量和政策导向上向贫困村群体倾注,形成共同推进贫困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对扶贫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封闭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坚持县级报帐制,严格审核支出票据,确保专项专用;坚持定期审计检查,杜绝挤占挪用。
三是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审批程序,重点在扶贫项目及项目对象上,实行项目申请、项目评议、项目公示、项目审查、项目专题会议研究审批的工作程序,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坚持将扶贫重点村、连片开发等重点项目列入全县重点项目,由县领导包抓,并纳入乡镇部门岗位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奖优罚劣,确保扶贫开发顺利推进。
第三篇: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txt-两个人同时犯了错,站出来承担的那一方叫宽容,另一方欠下的债,早晚都要还。-不爱就不爱,别他妈的说我们合不来。来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发布日期:2008-0
5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崔军
(2007年12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了解认识州情,研究提出明年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于11月2日至15日,与州扶贫办的同志一起到宣恩、来凤和咸丰3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
总体印象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到之处可以直观地感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温饱问题整体得到解决。2001年至2006年,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30万人,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7万人;2006年与2000年相比,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71%上升到85%,通电比例由65%上升到100%,通广播电视信号比例由65%上升到8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查与思考一:时间紧,任务重。
截至2006年底全州仍有贫困人口42.0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以下,不包括鳏寡孤独等民政救济对象),占农村人口的12.3%;低收入人口100.2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占农村人口的29.3%。全州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重点贫困村1888个,但截至今年,已经实施的只有677个,仍有1211个难度大的重点贫困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按照目前整村推进每年启动149个的进度,很难如期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所规定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具体要求。经过国家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两轮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我州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工作中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跟上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步伐。
调查与思考二:要想富,先修路。
目前,全州还有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264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57万人就医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其中不通公路问
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赶到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时,这里正在修一条“毛坯路”。据村民反映,购买一袋水泥只要18元,但请人背到村里就要35元;卖一头猪单是支付抬猪工钱就得100元~150元。村党支部书记朱云龙介绍,1992年,该村烤烟面积发展到600多亩,建起烤房170多栋,但终因煤碳运输成本太高而只好弃烟不种。没有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不进去,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修沼气池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初期,去山东省出差随处可见“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口号。这既是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的成功经验。道路畅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贫困山区更是如此。解决我州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州公路建设的投入;二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219个行政村,并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先修“毛坯路”、再修“柏油路”;三是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办法,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修好“致富路”。
调查与思考三: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从我们调研到过的几个乡村情况看,普遍存在农业产业结构比较传统、相对单一的问题。种植业主要是玉米、红薯、马铃薯和水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户均两到三头;即使有少量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也是规模小、档次低,且缺少后续加工。宣恩县李家河乡是优质柑桔“宣恩早”原产地,全乡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但由于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加之品种退化和化肥施用,柑桔品质下降,今年柑桔大丰收,但每市斤只能卖到两三毛钱,柑桔虽然增产,但农民很难增收。
我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是由地理区位所决定的劣势;但恩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农业资源。我们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按照“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产业。在品种选择上要有特色,在基地建设上要有规模,在产业链条上要有加工,在产品生产上要有标准,在市场推介上要有品牌。要瞄准周边农产品高端市场,按照“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脱贫致富。
调查与思考四: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
从到过的几个重点贫困村看,普遍存在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问题。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之间往往相距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我们离开咸丰县尖山乡乱石窖村村委会不远就没路了,步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一个村民小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只是这条沟的三分之一,要到其他村民小组去还得走两个小时。上面提到的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修的那条“毛坯路”即便达到了通车标准,也只有3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村民受益。这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村,投资修筑公路、发展产业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得不偿失。
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要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搬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一是要层层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故土难离”和“认生排外”的思想在一些群众中普遍存在。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宣传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介绍一批通过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引导教育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做好迁入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他们对扶贫搬迁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认真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对需要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现状,包括人口结构、年龄结构、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搬迁意愿、亲友分布、耕地山林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同时,也要对迁入地人口分布、房屋闲置、耕地流转、亲友分布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扶贫搬迁规划。三是要坚持发展生产,促进脱贫致富。扶贫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发展生产是关键。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组织劳务输出,帮助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
调查与思考五: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
我们到来凤县旧司乡龙桥村调研时,刚好遇上村党支部组织200多名村民义务修路,而且因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出来修路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应该说,农村税费改革后,能组织村民出来义务修路相当不容易。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起码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从我们到过的几个村子看,外出务工人数占到劳动力的50%以上,且多为青壮年。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我州扶贫开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健全我州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就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把那些有觉悟、有威信,愿为群众服务,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二是抓好村领导班子建设。常言道:“不怕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就算国家制定的政策再优惠,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再多,贫困村也很难摆脱贫困、实现发展。要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发挥好党员干部“率先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表彰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带头致富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典型。
第四篇: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发布日期:2008-05
恩施州扶贫开发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崔军
(2007年12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了解认识州情,研究提出明年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根据州委、州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于11月2日至15日,与州扶贫办的同志一起到宣恩、来凤和咸丰3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调研。
总体印象是: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州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所到之处可以直观地感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温饱问题整体得到解决。2001年至2006年,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万人,减少低收入人口30万人,解决饮水困难人口27万人;2006年与2000年相比,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71%上升到85%,通电比例由65%上升到100%,通广播电视信号比例由65%上升到82%。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州地处武陵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还十分艰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调查与思考一:时间紧,任务重。
截至2006年底全州仍有贫困人口42.0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693元以下,不包括鳏寡孤独等民政救济对象),占农村人口的12.3%;低收入人口100.26万人(年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占农村人口的29.3%。全州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重点贫困村1888个,但截至今年,已经实施的只有677个,仍有1211个难度大的重点贫困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按照目前整村推进每年启动149个的进度,很难如期完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所规定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将民生问题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到2020年“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和“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的具体要求。经过国家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两轮扶贫开发计划的实施,我州仍有相当数量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工作中要“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跟上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步伐。
调查与思考二:要想富,先修路。
目前,全州还有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264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57万人就医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问题,其中不通公路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赶到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时,这里正在修一条“毛坯路”。据村民反映,购买一袋水泥只要18元,但请人背到村里就要35元;卖一头猪单是支付抬猪工钱
就得100元~150元。村党支部书记朱云龙介绍,1992年,该村烤烟面积发展到600多亩,建起烤房170多栋,但终因煤碳运输成本太高而只好弃烟不种。没有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运不进去,生产的农副产品运不出来;修沼气池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初期,去山东省出差随处可见“要想富,先修路”的标语口号。这既是山东省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富裕起来的成功经验。道路畅通,对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贫困山区更是如此。解决我州219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州公路建设的投入;二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有限的资金重点用于219个行政村,并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即先修“毛坯路”、再修“柏油路”;三是依法建立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酬劳办法,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修好“致富路”。
调查与思考三:打生态牌,走特色路。
从我们调研到过的几个乡村情况看,普遍存在农业产业结构比较传统、相对单一的问题。种植业主要是玉米、红薯、马铃薯和水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户均两到三头;即使有少量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也是规模小、档次低,且缺少后续加工。宣恩县李家河乡是优质柑桔“宣恩早”原产地,全乡柑桔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但由于缺少加工龙头企业,加之品种退化和化肥施用,柑桔品质下降,今年柑桔大丰收,但每市斤只能卖到两三毛钱,柑桔虽然增产,但农民很难增收。
我州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这是由地理区位所决定的劣势;但恩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农业资源。我们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坚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按照“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优”的思路来发展农业产业。在品种选择上要有特色,在基地建设上要有规模,在产业链条上要有加工,在产品生产上要有标准,在市场推介上要有品牌。要瞄准周边农产品高端市场,按照“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茶”等生态农业模式,着力培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品牌。通过生产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脱贫致富。
调查与思考四: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
从到过的几个重点贫困村看,普遍存在山大沟深、居住分散的问题。村民小组与村民小组之间往往相距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我们离开咸丰县尖山乡乱石窖村村委会不远就没路了,步行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看到一个村民小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只是这条沟的三分之一,要到其他村民小组去还得走两个小时。上面提到的宣恩县长潭河乡陈家台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修的那条“毛坯路”即便达到了通车标准,也只有3个村民小组的部分村民受益。这些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村,投资修筑公路、发展产业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得不偿失。
从各地的实践经验来看,要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扶贫搬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了”。一是要层层宣
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故土难离”和“认生排外”的思想在一些群众中普遍存在。要通过召开各种会议,宣传扶贫搬迁的重要意义,介绍一批通过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引导教育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扶贫搬迁工作中来,明确他们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做好迁入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他们对扶贫搬迁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二是要认真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对需要扶贫搬迁贫困户的现状,包括人口结构、年龄结构、住房条件、经济条件、搬迁意愿、亲友分布、耕地山林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同时,也要对迁入地人口分布、房屋闲置、耕地流转、亲友分布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扶贫搬迁规划。三是要坚持发展生产,促进脱贫致富。扶贫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发展生产是关键。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引导搬迁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服务业,组织劳务输出,帮助贫困户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脱贫致富门路。
调查与思考五: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
我们到来凤县旧司乡龙桥村调研时,刚好遇上村党支部组织200多名村民义务修路,而且因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出来修路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应该说,农村税费改革后,能组织村民出来义务修路相当不容易。这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可能并不是最优秀的,但起码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从我们到过的几个村子看,外出务工人数占到劳动力的50%以上,且多为青壮年。村级领导班子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已经成为我州扶贫开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迫切要求。健全我州扶贫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就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是选好村党支部书记。把那些有觉悟、有威信,愿为群众服务,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来。二是抓好村领导班子建设。常言道:“不怕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如果没有一个具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领导班子,就算国家制定的政策再优惠,上级拨付的扶贫资金再多,贫困村也很难摆脱贫困、实现发展。要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发挥好党员干部“率先致富”的示范带动作用。要表彰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带头致富和帮助周围群众共同致富的优秀典型。
第五篇: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加快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因此,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县处于**腹地,集山区、库区于一体,因交通、区位、资源等自然条件较差,先天禀赋不足,发展还十分缓慢,群众生活状况、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社会发展状况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已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
近年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关怀与支持下,**县扶贫开发步伐不断加快,扶贫开发取得了重大成就,贫困面貌不断改观。
20**年6月19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亲自带领全国人大常委会人员及中央有关部门领导来**市特别是**县专门进行了扶贫开发的调研和指导,为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了“5﹢1”的扶贫项目,**县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扶贫开发工作不但取得了新的进展。
20**年4月9日上午,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了省直定点帮扶**工作专题会议。
20**月4月10日—11日,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办主任**一行到**县专门调研“抓**促全省”扶贫开发工作。
20**年5月**日至16日,省委办公厅扶贫开发调研组又到我县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在**、**、**、**、**、**、**等乡镇,就产业扶贫、光伏发电、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精准扶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和座谈。这次调研对于省委省政府今后更好地加大对**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县抓好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对于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走上富裕路”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调研**扶贫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就**县今后如何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谈点认识。
一、近年来**县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做法
2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牢牢抓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同志视察**后提出的“5+1”项目扶持、“抓**促全省”扶贫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高位推动、全员参与,采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路并举,精准化、差别化、区域化、合力化四化同步”的扶贫方式大力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
1、坚持精准扶贫的思路
首先通过精准识别,解决好“扶贫扶谁”的问题。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要求,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和监测标准,通过九步工作法,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公开评议的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保证了贫困户认定公平公正,保证了扶贫指向不会脱靶。其次实施精准扶持,解决好“扶贫扶什么”的问题。以项目资金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技术培训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的“四到”扶贫措施,把贫困群众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能量释放出去。按照“各炒一盘菜、共拼一桌席”思路,整合各类县域涉农资金,实施了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移民搬迁、产业基地、教育资助、危房改造等类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差别发展、规模经营、形成优势”的原则,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乡镇、专业村;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平台,提升了群众生产技术水平和对产业品种的防病治病能力;以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扶贫工作小分队驻点帮扶,实行人财物三集中,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达目标不罢手。第三加强精准管理,解决好“扶贫扶多久”的问题。对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实行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贫困项目、扶到贫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对扶贫对象进行动态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和农户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对象及时纳入。
2、采取差别扶持措施
根据乡村区域特点和贫困户情,采取“因户施策、分类扶持”思路,探索实施差别化扶贫模式。对家庭有劳动力、身体健康的贫困户,扶持发展产业到户项目,如养牛、羊、猪,种茶、菜、药等;对家庭没有劳动力或劳动力有重病、残疾的贫困户,政府帮助扶持增收项目,如光伏发电到户项目等;对有能力的贫困户,由基地、大户、合作社带动发展,实行支柱产业利益联结到户,如采取股份制、劳务制、合作制等。
3、实施区域扶贫战略
首先把贫困村扶贫工作作为局部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这一“点球”工程来抓点促面。按照“六通十二有”的标准,综合运用各种措施解决贫困村的学校、道路、饮水、水利、文化卫生等突出问题。通过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努力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务技能。以迁移式扶贫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库区一线贫困户生存问题。其次把八大产业规划布局作为全县扶贫工作县域重点区域,通过实施支柱改造产业升级之一“系统”工程来以面抓点。通过实施产业规模化、品牌化、有机化、安全化,加快农产品竞争实力,以市场带动促进贫困农户转变观念,加强管理,增加收入。
4、通力开展合力扶贫
行业扶贫。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着力加大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农网整改、产业发展等投入,着力落实各类扶贫助学政策和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改善工作,着力推广沼气、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定点扶贫。继续开展结对帮扶到整村推进村中的贫困户,采取“一帮一”、“二帮一”、“多帮一”形式,面对面的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社会扶贫。继续呼吁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这一利民工程,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因你而精彩。
5、重点抓好“5+1”项目落实
一是关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制定了《**县重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编报了4大类、36个项目,总投资19.2亿元。其中专门用于支持茶叶、毛竹、中药材(石斛)和**白鹅四大产业11个,总投资2.8亿元,争取国家补助1.4亿元。二是关于**现代产业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共引进项目76个,协议引资规模达**9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个、央企投资项目1个、上市公司3个,签约入驻标准化厂房项目**个,实现了央企招商、大项目招商、总部经济招商、区域合作招商零的突破,一批产业龙头项目纷纷落地。目前,已有29个项目开工建设,有10个项目建成投产。三是关于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功争创“**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国家银监会将我县确定为全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县、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联系点。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金融服务室,建立了覆盖**.6万农户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发放信用贷款数亿元。20**年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3亿元、贷款余额53亿元,存贷比52,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关于****职业学校。学校建设用地531亩,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非学历教育培训年1万人,目前已全面建成完工。20**年8月15日,首期班已开学。五是关于**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全长259.02公里,概算投资29.9亿元,其中**段150.8公里,概算投资**.77亿元。目前,已完成总投资的90,9月底**段将全面贯通。六是**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总投资63亿元、装机**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于20**年4月8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开展前期工作。目前,已得到国家能源部核准建设文件,正在组织各项施工的前期工作。
二、**县贫困问题依然较严重
1、贫困面较广、程度较深
**县2001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再次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被列入国家十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片区重点县。20**年底人均收入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于库区一线和高寒山区的165个重点贫困村。而且,现有贫困人口中近一半人分布在生存环境差、居住分散、构成复杂、发展水平低的深山区、库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扶贫开发工作更为艰巨。如双河镇龙潭村2967人,其中库区移民人口258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7。全村劳力总数**90人,其中劳务输出劳力970余人。全村贫困人口就有580余人,占总人口近19。
2、返贫现象突出
**县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自然灾害多,因灾返贫严重,如20**年,**县因旱灾病返贫人口增加近2万余人;由于山区条件差,导致病的因素多,重大疾病患者多,贫困人口呈现常态性、交叉性、反复性的特征,同时由于**地区学校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学校学生辍学率较高,造成因病、因学造成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扶贫效果,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如20**年,**县因病返贫人口增加1万余人。
3、发展要素贫乏
一是地理位置上的偏远性与经济发展上的封闭性交织在一起,造成区域间技术、商品、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动甚少,阻碍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与交往,使经济长期停留在自给自足、弱质性的慢增长水平上;同时**县离所在省市的大中城市较远,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断层”,很难受到外部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二是交通设施落后,生产要素不能引进,原材料和产品运输困难,使农户生产、交换、消费行为得不到优化,并使农户生产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受到双向制约。三是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长期落后,造成了山区人口素质低下、观念陈旧、思想禁锢。
4、经济整体水平较低,发展能力不足
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层次低,工业发展滞后,各项经济发展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工业腿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且辐射面窄、带动力弱,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对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尚未形成有力支撑,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41:31,与全国10:46:44的产业结构相比,明显有差别。如**县以简单加工业、制造业等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且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小,20**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只有20多亿元,财政收入只有6亿多元。外贸出口额较小,20**年**县的外贸出额只有900万美元。
5、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的成本高
**县交通较为落后,广大农村通车里程少,公路等级低。频繁的洪涝灾害造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水毁严重,加之建设标准低,设施修而复毁现象经常发生,抗灾能力较差,建设任务艰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较差。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的高等级旅游公路很少,交通通达通畅能力和旅游的可进入性都较差。许多贫困村只能靠举债完成通村公路的修建,而人畜饮水工程、支柱产业建设等只能靠有关方面帮扶才能解决。农民居住分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线长面广成本高,例如在平原地区修一公里水泥路可能只要几万元,而在山区,可能就要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另外山区、库区自然环境恶劣,已有的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路修好了没多久,就被水冲毁了的情况。如双河镇龙潭村东西距离**公里,南北距离10公里,是一面靠山三面临水的库区一线村,是集革命老区、高寒山区、库区于一体的贫困村。
三、对**县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根据**县实情,对**县抓好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重振**精神,树立改变自身面貌决心
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认识高度决定发展高度,实际上是论证了老区跨越式发展是要有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的。如果没有自身改变自身面貌的一种精神状态的话,贫穷落后的面貌永远改变不了。思想进取、精神动力是**县跨越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全县上下要按照“生态是立县之本,工业是强县之基,招商是兴县之路,旅游是富县之源”的战略思路,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如江苏的沭阳位于江苏省北部,是江苏陆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本来也较贫困,但他们树立了“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沭阳精神,顽强奋斗,一举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20**年,沭阳县内生产总值为500.2亿元,一般性预算收入为49亿元,总量稳居**23县(市)第1位、在全省49县(市)中排名第**位。20**年,成为全国百强县(市),位列57位;20**年,升为51位。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县要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寒山区气候资源、库区优质水资源、优良的生态资源。把特色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发展作为突破口,重点抓桑、栗、茶、菌药、菜、养殖等六大支柱产业,建立农户+基地+集团(公司)的产业链条,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搞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品质;注重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专业市场建设,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3、挖掘新元素,培育新的增长点
利用山区景观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红色文化深厚性所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旅游资源,把生态环境建设、珍稀动植物开发与生态旅游农业结合起夹,形成集红色教育、寻幽、休闲娱乐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观光胜地。一是做大“红”文章。**县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人文资源,要全面整合这些资源,打造“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红色旅游可以成为老区发展的关键切入点。二是做强“茶”文章。**县是产茶大县,“**瓜片”、“**翠眉”、“金龙玉珠”等已形成知名品牌,随着对外交往的进一步扩大,茶叶经济的市场前景也会越来越广阔,茶叶经济可以成为山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三是做足“绿”文章”。生态环境是**的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县绿色优势,切实推进旅游城市建设,进一步塑造“秀美天堂”的品牌形象,完善旅游交通配套,完善大景区基础设施,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推进景区深度开发,加快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建设。同时积极做好红文化、茶文化和绿文化相结合的文章,丰富旅游产业内涵。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4、加大投入力度,“输血”与“造血”相结合
一手抓“治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积极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地区“输血”。一手抓 “治本”,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造血”。一是着力提高基本人口素质。坚持计生、优生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加大贫困计生户“奖、优、免、补”力度,积极为贫困地区群众提供优质计生和医疗卫生服务,提高贫困地区基本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二是着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基础教育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和培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引导城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有效地从源头上打破了贫困“循环累积效应”,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着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加大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力度,通过“雨露工程”、“阳光工程”等教育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培育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型产业农民,提高农村地区群众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科学种养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5、落实中央规划和政策,扎实抓好扶贫项目的争取与落实
要紧紧依据国务院制定的《**连片特困地区**县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抓住中央给予支持**的扶贫开发的特殊政策。特别是要继续抓好**委员长来**县调研和指导扶贫开发专门提出的“5+1”扶贫开发项目。我们要举全县之力,集中人才、财力、精力等一切力量,全力以赴配合中央、省、市关于项目工作的各项要求和部署,抓好项目落实,精心组织实施。在相关项目编制规划上,要科学谋划,通盘考虑,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发展,确保每一个扶贫开发项目都能成为精品工程、德政工程。要明确职责分工,逐项细化措施,加强项目调度,既要确保进度,更要确保质量,全力做好项目工作,促进**跨越发展。要特别重视争取国家大型企业的项目投资,如争取国家能源公司的投资开发、新型工业公司的投资开发、文化传媒公司的投资开发等等。
6、抓住美好乡村建设的契机,加速扶贫开发
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推进,给美好乡村建设增加了新动力。与扶贫开发工作有机结合,是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现实之需。首先,要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单位,按照管理体制不变,目标任务不变,资金用途不变,各尽所能,各负其责的原则,统一规划,把国家扶贫政策与建设美好乡村的需要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第二,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点村为单位,整合资源,配套投入。在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点村,把扶贫开发作为重要任务,要促进各个方面的投资向重点村倾斜,对投入到重点村的美好乡村建设资金和项目,应以积极的态度在工作上配合、在资金和项目上配套,达到既支持美好乡村建设,又强化扶贫工作;第三,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调整和充实重点村扶贫开发规划,使整村推进的工作标准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进一步衔接起来,已经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重点村,要按照美好乡村建设的要求,补缺补差,拔高标准,争取脱贫工作与建设美好乡村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