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1(定稿)
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2010年11月日)
为了摸清现状,明确重点,理清思路,为切实做好“十二五”期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县政协抽调部分市县政协委员,组织专题调研组,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2003年我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各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发展新途径,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积极投入扶贫信贷资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素质。扶贫开发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的发展壮大,并呈现以下新特点:
1、贫困村基础设施有新改善
止2010年11月,我县已实施完成89个整村推进村,累计投入资金1.1亿元,修建村内道路348.8公里,贫困村形成村相同、户相连的交通网络,彻底解决了贫困群众行路难问题,更方便了贫困群众生产资料的运进和农副产品的外销;申报成功51个安全饮水项目,新打深150米饮用水井51眼,配套51台套,铺设各类管道达25万米,使51个贫困村群众用上了安全清凉的自来水,解决了近4万人、2.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问题,保证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建成了20300座沼气池,贫困群众利用沼气照明做饭,既可节约煤电资源,又能推荐“绿色庄园”工程,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
2、贫困村社会事业有新进步
整村推进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贫困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学校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配制电脑近千台、课桌3500张,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学生上学难问题;完
成卫生设施项目建设27个,新增卫生室面积近千平方米,保证了贫困村群众能够得到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贫困群众身体健康提供可靠保证;新建农村连锁超市62个,使开发村群众不出村便可购买到必要的生活用品和农资商品;新建文化广场68个,近80000平方米,文化大院68个,面积8000平方米,为贫困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方便,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3、贫困村群众观念有新变化
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不但促进了贫困村向村庄美化、道路硬化、环境亮化、卫生洁化方向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新信息、新观念、新技术、新机制,推动了贫困群众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学习文化、崇尚科技、移风易俗、文明进步已成为广大贫困群众的自觉行为、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4、贫困村脱贫致富产业有新发展
全县实施科技扶贫的整村推进村22个,占已达标的整村推进村的24.8%,这些村形成了以特色种养业为主,各种经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半李村生猪养殖基地、长村赵村舞莲面粉厂等龙头企业已初具规模,可辐射周边整村推进村马湾、韩寨、王寨等24个,为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小额贷款发放侧重于整村推进村群众发展生产,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据调查测算,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人均收入净增加580元。
5、村级民主管理有新推进
根据“县委政府组织协调,乡村具体实施,部门全力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在项目规划、申报、实施过程中,贫困群众大力支持,主体参与,积极推动,形成了“规划民定、项目民选、实施民监、实惠民得”群众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格局,助推了村级民主管理的新发展。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一五”以来,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环境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制约,在“十二五”时期,推动
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发展难题,面临着申报贫困县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扶贫开发任务仍然是非常艰巨。一是扶贫开发重点县申报面临诸多问题。今年是本轮扶贫开发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县申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关键之年,在新一轮竞争中,原有的贫困县不愿退出,部分非贫困县在迫切期望加入进来,所以竞争将会非常激烈。而我们自身在申报过程中也存在难题,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部分经济指标过高,申报的客观理由还不够充分,协调力度还需要加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接下来的申报中加以克服和解决。二是发展不均衡。全县扶贫开发重点村150个,止2010年底实施整村推进村89个,还有61个贫困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村。其中,有26个贫困村曾经安排过扶贫项目但资金量很少,开发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自身努力发展下,贫困村开发前后变化很大,未实施整村推进的村各项设施明显落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扶贫开发是缩小贫富差距,由于部分贫困村未能及时得到扶持,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均衡。三是扶贫资金缺口大。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村61个,占全县贫困村的41%。在未来十年开发中,初步测算,这些村需投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财政扶贫资金,每村按150万元,需资金9150万元。目前县级财政每年投入的扶贫资金是200—300万元,仍有6000万元的缺口当前无法解决。四是扶贫对象需要进一步扩大。2006年以前,标准低的开发村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在本轮扶贫开发中发展缓慢,已经相当落后的非贫困村,据统计至少100个村,都应该是今后关注和扶持的对象。五是产业发展的规模不大。“四种四养”是我县农民的支柱产业,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太少,影响产品的销售,全县150个贫困村中形成规模的还不到一半。这也与我县在开发中侧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扶持的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
三、推进扶贫开发思路对策
“十二五”扶贫开发期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解发展差距作为目
标,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突破发展。采取区域性扶贫与能力性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推进全县扶贫开发新跨越。到“十二五”末,使全县61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我们的建议是:
1、以争取支持为依托,努力开展扶贫县申报工作。及时调整2010年相关指标,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以务实作风,确保申报成功。
2、以我县县情为基础,切实制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如何在总结过去五年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未来五年扶贫开发规划,对今年和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早着手,重点安排,科学谋划。“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须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派工作人员深入到全县27个乡镇进行调查,结合我县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扶贫现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持续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夯实群众脱贫致富基础;三是遵循“大扶贫”的理念,充分整合和优化配臵各种扶贫资源;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开发工作的管理、投资、评价等机制,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五是坚持五个结合:即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扶持和发展规划相结合、强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培育相结合、项目倾斜和专项资金相结合、扶持项目区和扶持到户相结合。
3、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着力解决能力性贫困问题。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以扶贫小额信贷为支撑,瞄准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群众,选定产业规模发展农户,继续加大小额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积极为贫困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发展订单农业。
以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为突破,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生产规模,选定蔬菜、花卉、养殖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以科技为先导、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纽带、以农户为支点,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订单农业。三是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以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为引导,力争到使互助资金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使互助资金协会在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把蔬菜大棚、花卉大棚、标准化养殖厂、农业观光园区等标志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扶贫互助资金重点扶持范围,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予以资金扶持,使农牧业设施逐步成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4、以项目整合为手段,着力构建大扶贫的新格局。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重点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新阶段推进区域性和能力性扶贫水平。一是做好内部项目整合。要从扶贫部门内部进行整合,将移民搬迁、互助资金、扶贫贴息贷款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将贫困村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二是抓好部门项目整合。以扶贫部门项目捆绑为先导,引导农业、水利、林业、财政、民政等部门项目整合,把涉农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对重点区域和扶贫重点村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实施项目资金整合,使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达到200万元以上,努力形成启动一村,建成一村,脱贫一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三是切实转变扶贫方式。要以省市开展的“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和“五百行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包扶企业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大转变,把扶贫方式由过去的专项扶贫转变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5、以制度创新为关键,着力完善大扶贫长效机制。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动力,实行扶贫项目竞争启动机制,充分调动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参与意
识,确保扶贫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完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县级领导每人联系包抓一个扶贫重点村制度,使领导力量和政策导向上向贫困群体倾注,形成共同推动贫困村发展的强大动力。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对扶贫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坚持县级报账制,严格审核支出票据,确保专款专用;坚持定期审计检查,杜绝挤占挪用。三是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审批程序,重点在扶贫移民搬迁对象确定上,实行 “农户申请,村组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查,县扶贫办逐户考察,专题会议研究审批”的工作程序,杜绝搬富不搬穷和挤占套取国家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坚持将扶贫重点村、移民搬迁项目列为全县重点项目,由县级领导包抓,并纳入乡镇部门岗位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奖优罚劣,确保扶贫开发战略的顺利推进。
第二篇:威远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调查与思考
(2011年11月30日)
一、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各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新路子,创新发展新途径,扶贫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努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积极投入扶贫信贷资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科技素质。扶贫开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产业的发展壮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二、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一五”以来,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环境因素和自身发展的制约,在“十二五”时期,推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还存在一定的发展难题,面临着项目及项目资金申报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扶贫开发任务仍然是非常艰巨。一是扶贫项目申报面临的诸多问题。今年是我县申报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项目的关键之年,在新一轮竞争中,原来的贫困县不愿意退出,其他的非贫困县在迫切期望加入进来,所以竞争将会非常激烈。而我们自身申报过程中
也存在难题,如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GDP部分指标过高,申报的客观理由还不够充分,协调力度还需要加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接下来的申报中加以克服和解决。二是发展不平衡。虽2001—2010年实施了42个村的新村扶贫,但还有85个边远山区和水库库区村没有实施整村扶贫,农民贫困程度较深,且普遍存在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等现象;三是扶贫资金缺口大。尚未实施整村推进的85个村,在未来十年扶贫开发中,初步测算,这些村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财政资金每村按150万元需上千万元的资金,而县财政投入的资金不过只有200万元左右,加上连片开发项目,仍有大量资金的缺口无法解决。四是扶贫对象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现在扶贫贫困人口从2010年按照1196元的扶贫标准,我县扶贫统计监测现有贫困人口33051人,如果按照现在1600元的扶贫标准,我县的贫困人口数量还会增加达到5万多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和提高标准新增的都将是今后关注和扶贫的对象。五是产业发展规模不大。大头菜、周萝卜、无花果、食用菌等是我县农民的支柱产业,由于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合作社太少,影响产品的销售。贫困村中形成规模的没有多少,这也是与我县在开发中侧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扶持力度不大有很大关系。
三、推进扶贫开发思路对策。
“十二五”扶贫开发期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缓减发展差距作为目
标,把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作为重点,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统筹推进、突破发展。区域性扶贫与能力性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推进我县扶贫开发新跨越。到“十二五”末,使我县85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和产业发展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建议是:
1、以争取支持为依托,努力开展扶贫项目申报工作。及时调整新一轮扶贫相关指标,继续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以务实的作风,确保扶贫项目申报成功。
2、以我县县情为基础,切实制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做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对今后和以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为此,建议将“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程,及早着手,重点安排是,科学谋划。“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必须坚持五个原则:一是实是求是,派员深入全县20个乡镇进行调查,结合我县的基础设施、支柱产业等扶贫现状;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持续稳定地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夯实从脱贫致富基础。三是遵循“大扶贫”的理念,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扶贫工作的管理、投资、评审等机制,用好用活扶贫资金;五是坚持五个结合:即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扶持与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培育相结合、项目倾斜和专项资金相结合,扶持项目区和扶持到户相结合。
3、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着力解决能力性扶贫问题。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是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以小额信贷为支撑,瞄准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群众,选定产业规模发展农户,继续加大小额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力度,集中扶持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积极为贫困农村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二是扶持发展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贴息贷款为突破,积极争取农业化项目和农业决业化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壮大生产规模,选定蔬菜、无花果、养殖等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以科技为主导,以企业为龙头,经基地为纽带,经农户为支点,大力引导群众发展订单农业。三是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以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为引导,力争到使互助资金项目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使互助资金协会在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把蔬菜大棚、标准化养殖厂、农业观光园区等标志现代农业发展的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扶贫互助资金重点扶持范围,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予以资金扶持,使农、牧业设施农业逐步成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4、以项目整合为手段,着力构建大扶贫的新格局。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重点围绕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导产业,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新阶段推进区域性和能力性扶贫水平。一是做好内部项目整合。要从扶贫内部进行整
合,将扶贫贴息贷款、互助资金等项目资金进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将贫困村村建设成为基础完善,村容村貌良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新农村。二是抓好部门项目整合。以扶贫项目捆绑为先导,引导农业、水利、林业、财政、民政、交通等部门项目整合,把涉农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对重点区域和扶贫重点村实施重点建设。通过实施项目资金融合,使每个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相对充足,努力做到启动一村,建成一村,脱贫一村,形成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良好态势。三是切实转变扶贫方式。要以省、市、县开展的“挂、包、帮”等一等系例活动为契机,加强与省、市帮扶单位、帮扶干部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和帮助,不断推进扶贫开发方式大转变,把扶贫方式由过去的专项扶贫转变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大扶贫格局。
5、以制度创新为关键,着力完善大扶贫长效机制。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扶贫开发的动力,实行扶贫项目竞争启动机制,充分调动镇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参与意识,确保扶贫项目顺利进行。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健全完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坚持县领导每人联系包抓一个扶贫重点村制度,使领导力量和政策导向上向贫困村群体倾注,形成共同推进贫困村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国家财政资金管理规定的要求,在项目资金管理中始终做到“三个坚持”,对扶贫资金做到专户管理,专帐核算,封闭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持以计划管项目、以项目管资金,实行资金直通车;坚持县级报帐制,严格审核支出票据,确保专项专用;坚持定期审计检查,杜绝挤占挪用。
三是加强监督考核。严格审批程序,重点在扶贫项目及项目对象上,实行项目申请、项目评议、项目公示、项目审查、项目专题会议研究审批的工作程序,杜绝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坚持将扶贫重点村、连片开发等重点项目列入全县重点项目,由县领导包抓,并纳入乡镇部门岗位目标,严格进行考核,奖优罚劣,确保扶贫开发顺利推进。
第三篇: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党的十七大十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更加着力促进社会和谐。报告中三次提到扶贫开发工作,报告即肯定了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绩,又对今后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更体现了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关怀。十七大报告强调要“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在五年内“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内容的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的行动纲领。我们要按照“减少贫困,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总体目标,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努力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主要任务,以贫困地区为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元、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等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大综合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全力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做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与建设现代化农业,改善生活条件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奋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镇远经济全面振兴。
二、在任务目标上,继续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重点,通过扶贫开发,扶持的贫困户有一项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使贫困村的群众提高生产生活水平,提高乡风文明水平,提高民主管理水平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工作落实上,要按照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今后的扶贫开发要突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整村推进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内容更加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二是要加大资金整合强度,确保高投入。整村推进的难点在于扶贫资源的整合,要构建起党委、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扶贫开发工作格局,整合资源高投入,保证整村推进高标准高质量地顺利实施。三是要确保整村推进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努力实现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的高质量,真正造福于贫困群众。四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贫困村的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主体,又是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要树立扶贫为了群众,扶贫依靠群众,扶贫成果由群众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扶贫开发才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必须在民主公选贫困户和脱贫项目时,由群众“说了算”;在扶贫项目建设中,广泛动员群众出工出劳,让“群众参与干”;在实施扶贫项目时,让“群众监督干”,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群众真正树立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实现脱贫致富的自觉性,真正发挥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四、在工作思路上,要把握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动向,针对我县贫困现状,按照省委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的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扎扎实实地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
(一)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开展扶贫工作。围绕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重点解决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来申报项目,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全面规划建设内容,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解决制约该区域发展的根本问题上,集中力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开发三大任务,把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发展能力相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农村”。
(二)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期间,我县得到国家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贫困县普遍滞后,贫困乡村户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期望较为迫切。整村推进将以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因地自宜帮助发展种养殖业和其他产业,不断促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坚持因地制宜搞好产业化扶贫工程。我县农村农民生活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优势的支柱产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我县烤烟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烤烟生产属计划种植,我县种植计
划较少,同时烤烟对宜地条件要求严格,不能覆盖我县农村。我县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在养殖业上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草山资源和扶贫开发龙头企业贵州喀斯特山乡牛业公司为依托发展牛、羊养殖,同时抓住国家正在实施东桑西移优惠政策的大好时机,发展栽桑养蚕。通过产业化扶贫,使牛羊养殖和栽桑养蚕两大产业作为烤烟之后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以适应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需要。由于贫困人群大多是生存环境较差少数民族和居住边远贫困村寨。受教育程度差,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掌握的生产技能水平低,种养殖项目(特别是养殖业项目)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项目的技术支撑主要靠乡镇农牧站,乡镇农牧站人员较少,项目技术指导有一定困难,影响项目实施的效果。一是观念的培训,开拓视野,转变安于贫困现状的落后观念,建立进取心,以推动扶贫开发发展速度。二是加强农村实用的技术的培训,使广大贫困农户尽快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为脱贫致富打下基础。三是搞好项目实施的专业技术培训,在加强项目实施技术指导的同时,对项目实施农户有针对性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实施的效果。四是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劳务开发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要以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不同类型的劳务扶贫培训,逐步提高农民工素质,加大农村人口的转移力度,实现转移脱贫。
第四篇:如何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纪检工作
如何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纪检工作
静宁县扶贫开发办公室纪检组长 张**
扶贫开发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期任务,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抢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政策机遇,努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扶贫开发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坚持末端扶贫与源头治贫相结合,全面深化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扶贫济困深度融合,紧紧围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这一核心,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百片千村扶贫攻坚示范工程,把扶贫资源精准配置到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调推进的大扶贫格局,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贫困乡村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尤其今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谋划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为此,履行监督职责,抓好廉政建设,确保项目规范实施,对做好纪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面,结合本次学习培训,我就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纪检工作浅谈以下五个方面。
一要勤于学习,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要始终把学习作为坚定信仰,提升能力的重要切入点,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总书记等领导同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牢记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努力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坚持学以致用,认真学习纪检监察岗位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等,不断拓宽知识面,特别是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及落实措施作为重点,牢记工作职责,用深厚的理论功底指导行业纪检工作。同时,面对纪检监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去分析现象、观察形势、辨析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明确两个责任,大胆履职监督职责。支部担负主体责任,纪检组担负监督责任,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提出的明确定位。纪检工作要有着眼于大局的视野,树立一盘棋思想,将其贯穿于扶贫项目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实现工作的全覆盖。要认真履行协助支部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职责,切实担负起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真正把两个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努力形成抓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强大工作合力,把反腐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通过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进行责任追究和传导压力;通过开展三项谈话、约谈制度和责任考评机制,实现两个责任落实的制度化、具体化、程序化;通过落实一案双查,不断加大两个责任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两个责任抓牢抓实。
三要强化廉政宣传教育,大力加强正面引导。
第五篇: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探索与研究
珙县扶贫办主任游家纯
以人为本,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统筹兼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一、正确审视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
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基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区域因素,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局部区域贫困,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至2008年末,我国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007 万人,珙县还有42个省级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24896 人,因灾因病返贫人口还可能增加。贫困问题不有效解决,将严重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进程。
二、坚定信心,抢抓扶贫开发机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不断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其基本精神就是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标准,把低收入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扶贫范围,要抓好扶贫政策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要继续做好整村推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移民扶贫工作,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地区的贫困问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扶农、护农、强农政策,综合反映出当前国家财力向农村倾斜,多种资源向农村汇聚的大好形势,这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综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强工作研究,超前谋划扶贫开发工作。
三、努力开创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瞄准对象,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的思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增强工作实效。
(一)把握治本之策,增强造血功能。
贫困户贫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灾、因病、没有文化知识和技术,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恶劣等。纵观贫困现状,最根本原因在于缺文化和技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滞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真正将救济式扶贫变为开发式扶贫,增强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一是坚定不移地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特色富民”的总体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专合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环境,鼓励和培植更多具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力,实现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将更多农副产品打入市场,全面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为贫困农民户创造固定的增收来源。二是扶贫先扶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充分利用职业培训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开展劳务扶贫培训,打造“僰乡”劳务品牌,加大劳务输出,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家,致富一家”的目的。三是加强贫困地区农村路水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四是加强农村信息服务,让贫困农户了解更多外界信息增强致富信心,拓宽致富渠道。
(二)树立大扶贫理念,整合扶贫资源。
扶贫开发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础的工作。要坚持以农村经济大发展,实现对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大带动,切实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当前,各级财政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的资金和项目较多,要有效用好用活这些涉农资金,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各履其职、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思路,捆绑使用项目资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因地制宜,整村推进,达到“建设一村发展一村,带动一片”的目的。
(三)用好扶贫政策,加大扶贫投入。
扶贫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投入不足。因此,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的储备和争取立项工作力度。珙县是革命老区县,又属盆周山区县,要加强政策性项目信息对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上级更多地了解珙县的发展,更多地了解珙县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争取更多的支持。
(四)调动社会力量,落实社会责任。
切实解决好贫困人口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是党和政府的历史重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在扶贫济困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解决了大量历史性问题,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为消除贫困问题做出了贡献,也造就了许多扶贫史上的典范。新时期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发动和集中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摸清家底,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贫困户的贫困现状及致贫原因,完善对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电子档案。二是认真落实好对贫困户的结队帮扶,有钱出钱,无钱出主意,帮助和引导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寻找增收来源,提供信息咨询,协调各方积极支援,鼓励贫困户增强致富信心,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落实结对帮扶双向责任,要坚持“帮扶对象不脱贫、帮扶人不脱钩”,认真做到帮扶责任、帮扶目标、帮扶物资资金、帮扶项目覆盖四落实。三是要认真抓好扶贫规划,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和争取立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四是完善定点扶贫激励和约束机制,把定点扶贫情况作为考核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依据,表彰先进促后进。
(五)认真落实制度,强化资金监管。
要继续发扬“三苦”精神,坚持“三实”作风,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扶贫工作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要推行“首扶制”,多做雪中送炭的事,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如果锦上添花是在继续拉大贫富悬殊,是与扶贫宗旨背道而驰的。要认真落实项目资金监管制度,争取项目资金是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强化资金监管是解决有钱能办得好事的问题。要坚持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项目实施承诺制和责任制,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资金绩效考评制,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