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瓜州县移民扶贫开发工作问题分析与思考
瓜州县移民扶贫开发工作问题分析与思考
瓜州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县域面积2.41万平方公里,现辖5镇10乡、7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8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根据省市相关政策和规划,瓜州县服从工作大局,积极配合做好各类移民项目实施工作,妥善接收安置了“两西”、疏勒河、九甸峡三大项目移民以及外来租地务工农民。共安置省内外移民和租地农民18131户、82530人,成为全省移民大县。现已整建制移民乡6个(其中民族乡4个),占全市移民乡的54.5%;移民村34个,占全市移民村的55%;移民人口占瓜州县总人口的55.5%,占瓜州县农村人口的79.7%,占全市移民人口52.4%;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5079人,占瓜州县总人口的16.8%。近年来,针对移民人口众多、自然条件艰苦、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水平低下等现实问题,瓜州县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两抓整推”总体工作思路,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以移民乡村为主战场,集中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分步实施,集中攻坚,扶贫开发工作正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济困式向开发式推进。2011年,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8元,增速达到30%,占到老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8030元的15.7%。
一、移民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尽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与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如“两西”移民经过20多年的生产发展,安置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土地经过长期改良产出效益逐年提高,移民群众收入稳步提升,部分已基本接近或达到老乡镇平均水平,与当地群众融为一体。疏勒河项目移民在迁入前后一直由项目实施单位负责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项目投资少、设计标准低”的情况,在移交前群众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到位,导致项目区生态环境脆弱、基础配套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耕地产出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引洮工程移民是近三年动工建设并集中迁移的,基础配套规划设计相对完备,但仍然存在土地贫瘠、土壤板结严重、盐碱化程度高、农田林网建设难度大等突出问题,影响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信心。以上问题已经引起省、市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省上四大班子及省直部门领导先后多次深入移民乡村户进行调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解决农田水利、土地改良、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难题,并专门组织人力对移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目前,瓜州县移民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田林网水利配套率较低。随着移民项目的陆续实施,瓜州县耕地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16万亩增加到了目前的51.96万亩,增长2.25倍。移民垦荒及配套设施占地致使瓜州县林草植被面积较上世纪八十年代减少50.86万亩,湿地面积减少23万亩,植被覆盖度减少32.4%,瓜州县75%的草地植被生态严重退化,“三化”面积达到300.99万亩。加之移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多处在贫困线以下,无钱购买燃料,乱砍挖红柳、梭梭、白刺、草皮等天然植被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林木资源管护难度较大,植被保有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移民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农田林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导致目前农林争水矛盾突出。目前瓜州县移民区仍有10.9万亩农田没有实现林网化,农田灌溉支、斗渠衬砌率不足30%,大多为土渠或塑模土渠,且破损严重,部分疏勒河项目移民乡村渠低地高、无法正常灌溉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由于土地沙漠化趋势严重,局部地域已形成了流沙地,新的风沙口正逐步形成。
2、耕地质量极差,增收支柱产业发展缓慢。移民区耕地均为新开垦的荒地,板结地、盐碱地较多,尤其是广至乡、沙河乡、梁湖乡、双塔乡耕地板结、盐碱程度最为严重,改良费用高,改造难度非常大。据统计,目前瓜州县移民区需改造的低产田面积达到15.6万亩,占移民区耕地总数的54.5%。特别是广至乡土地整体十分贫瘠,分配到户耕地27579亩,目前还有需要逐年长期改良后才能达到正常出苗条件的土地11579亩,还有改良难度极大、成本过高、周期较长的重度盐碱板结地7400亩。由于移民乡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大部分耕地投入大于产出,产出经济效益极低,移民群众发展产业存在较大畏难情绪,虽然市、县对移民乡村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但由于产业发展前期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主导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成为移民群众主要收入渠道。
3、移民居住、交通条件仍需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虽然通过财政扶贫项目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的实施,对移民住房进行了集中改造,但由于项目补助标准不高,而移民投入十分有限,移民住房改造存在较大困难,目前瓜州县仍有4503户移民危房户亟需改造,占移民总户数的24.8%。瓜州县移民区公路总里程360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10公里,通村公路250公里,近几年省、市已安排了部分项目虽已铺设93.6公里简易油路,但其它大部分为项目建设时的简易道路,乡村道路状况仍然很差,严重制约了移民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4、县乡机关单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各类项目移民的陆续迁入,瓜州县总人口已达到14.88万人,县直部门、单位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但是目前瓜州县仍执行2001年9万人口基数核定的编制,党政机关、政法系统编制及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工作任务与人员配备出现了失衡情况,制约和影响了机关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公共服务机构方面,目前瓜州县6个移民乡33个移民村,还需建设公安派出所5个、双塔、广至法庭2个、计生服务所2个、农机管理服务站6个、卫生室11个、村文化室21个、组文化活动室200个。
5、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大多数移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迁入地生产生活方式与原居住地有很大差异,近年来虽然借助各类扶贫项目资金,多方面开展农业、畜牧业、劳务输转等实用技术培训,但与本地群众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收效不容乐观,大部分移民群众掌握实用本领慢,运用实用技术的能力低,需持续加大引导、教育和培训力度,逐步提高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对移民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移民乡村发展基础仍然非常薄弱,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较多,县上将继续按照省上扶贫开发政策及规划要求,围绕移民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深入开展,既立足当前,解决好移民目前最紧迫的温饱问题,又着眼长远,培育长效产业建立长效机制,解决好移民脱贫致富的根本问题。但目前,仅靠县上有限的财力无法有效解决上述困难和问题,建议省市结合贯彻《扶贫开发纲要》,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瓜州县移民乡村的土壤改良、产业培育、水利设施、林网生态建设、居住环境改造、道路建设、移民培训、疏勒河项目和“两西”移民的扶持力度。
1、加大土壤改良扶持力度。建议省市将瓜州县6个移民乡的15.6万亩板结、盐碱地列入农业部“沃土工程”,列入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等项目规划,多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每个移民至少有1.5-2亩左右的基本农田。特别是广至乡土地改良任务非常重,建议大幅加大对广至乡土地改良工程的投入。
2、加大水利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建议省市加大瓜州县移民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些干支渠的立项修建,增加输水量,解决移民项目区灌溉用水困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对破损渠道进行维修改造,结合盐碱地改造工程,抓好渠系配套和洗盐排碱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措施,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和扶持。
3、加大林网生态建设扶持力度。建议尽快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治理措施,加大对移民区生态项目的投入,防止移民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将瓜州县移民区10.9万亩农田的防护林和2万亩外围风沙治理
项目列入“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规划,并给予重点倾斜和支持;建议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现有防护林灌溉。
4、加大居住环境改造扶持力度。建议把移民住房维修改造、环境整治和村庄绿化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全省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提高项目补助标准,并优先解决。
5、加大道路建设扶持力度。针对目前移民区道路实际情况,建议省上从加快移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尽快将移民区通乡通村公路优先纳入全省通畅通达工程项目,并重点予以扶持。同时,建议将移民乡道路通畅通达工程标准予以提高,切实解决移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6、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移民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尽快扶持建设公安、司法等机构办公场所,建立健全文体、卫生、广播电视等公益设施及信用社、加油站、邮政、电信等服务机构,将瓜州县因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需扩建的县一中、新建的县二中、三中等寄宿制初中及移民乡小学,优先纳入校舍建设项目、校舍安居工程项目。
7、增加单位编制和转移支付力度。建议将瓜州县申报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在政策扶持、扶贫资金保障、对口帮扶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大的支持。同时,建议继续加大对瓜州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移民乡各类人员工资、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转移支付范畴,并逐步提高经费保障标准;据测算,瓜州县6个移民乡镇各类保障性支出达5406.6万元,而省市实际核拨的转移支付只有3000万元,缺口达2406.6万元。建议增加县直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编制额,对政法部门所缺的公务员,及时列入招录计划,尽快配齐配强。
8、加大对疏勒河项目移民和“两西”移民的扶持力度。建议省市延续现有每年户均3000元的扶持政策,持续支持疏勒河项目区土地改良、产业发展、危房改造、技术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加大对农机补贴、移民培训工作的扶持。在国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皮带传动的20马力以下小四轮拖拉机未列入补贴目录,建议从省补农机资金中向瓜州县6个移民乡镇倾斜补贴资金200万元,解决移民群众急需购置小四轮拖拉机的问题。建议省市帮助县域移民乡尽快建立农业推广服务机构,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力量;将移民区劳动技能培训列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同时在移民劳务技能培训经费上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培训农村技能型劳动力3万人以上,拓宽劳务输转渠道,促进移民增收。
10、从产业发展方面予以扶持。对瓜州县移民乡发展耐盐抗旱新型种植产业、养殖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上给予重点扶持。其中发展枸杞、甘草、大枣等耐盐抗旱作物面积15万亩以上,发展暖棚设施养殖户9000户以上。对甘草、枸杞、牛羊肉加工、种苗基地建设、肉牛肉羊繁殖场等龙头项目建设给予重点扶持。
第二篇: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
瓜州县移民乡村扶贫开发工作
2009-2013年规划
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促进移民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破解增收难题,加快移民乡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逐步缩小移民乡和老乡镇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主动服从全省工作大局,积极配合做好移民项目实施工作,妥善接收安置了大量项目移民,有力支持了全省扶贫开发和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共接收省内外移民民7622人。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占全县农村乡镇的全县移民共有贫困人口不仅是全县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指导,以移民增收为主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各界力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推进土地改良、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济社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超前制定集镇建设、产业培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分项规划,确保扶贫开发科学有序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移民群众的参与性、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基础条件的不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分类解决移民乡村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最终达到先脱贫、后致富的目的;坚持整村推进、以点促面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综合治理措施,加快产业培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民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发展目标总体目标是:围绕解决推进项目,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到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化;各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移民乡村级集体经济有较快发展,各项体制运行规范,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具体任务指标是:
——确保全县饮水困难;——每个移民村有有线电视,村村通油路、通班车;——移民村全面消除危房户,显改善;——移民家庭户均年输转营的明白人,学少年和儿童;——移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元以上。
五、工作重点
(一)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金投入,善配套,有效解决移民乡农民浇水难问题。到18131户,8.2万人,其中,38129人;九甸峡库区移民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46%,成立移民村5.8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也是扶贫开发主攻的难点。加快移民脱贫致富和移民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步伐,依托扶贫项目,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力更生、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82013年,完成全县35%以上,全县移民人均收入达到5.8万人移民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1-2项骨干产业项目;——移民村全部实现农网改造,村村通1人均改良1亩高效田;4500元以上,疏勒河项目移民达到“两西”移民5446户,22925人;疏勒河移1936户,9193人;外来租地农民3127户,1228377.5%。已成立整建制移民乡6个, 3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5.8%。截止2008年,53.9%。解决移民群众生活困难问题,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托扶贫项目实施,凝聚移民群众及社会实现全县经鼓励有发展积极性的村组和农户优先发展,充分调动分步实施的原则,按照自然环境、产业条件、33个移民村整村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基本形成规模,6个移民乡扶贫攻坚规划建设项目,确保全县移3000元;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
——2009年底全面解决移民村人畜70%以上移民的住房条件明2名长期劳务,户均培养1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移民家庭无失35%,到2013年,“两西”移民和外来租地2600元以上,九甸峡库区移民达到
1、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完2013年,完成衬砌支渠87公里,斗渠200户,万移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重点完成使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基本解决移民乡村群众就医难问题,对全县移民乡的农业灌溉渠道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公里,农渠600公里,使全县移民乡渠系网络日趋合理,渠、路、林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农业灌溉水利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达到70%以上,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村组道路建设。做好全县移民乡村组道路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多方争取资金,完成新建、改建双塔、七墩等6个移民乡和移民点村组通乡、通村组道路555公里,逐年提高通达公路等级,加大通畅工程建设力度,用3-5年时间完成通畅公路建设,使全县移民乡村道路通达率达到100%,道路通畅率达到80%,全部通班车。
3、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加快对全县6个移民乡33个移民村人畜饮水工程的改造,新打机井12眼,新建、改建输水管道332公里,力争在2009年底,全县移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时,引导广大群众投工投劳,采取洗盐排碱、拉沙压碱等工程措施和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生物措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力争到万亩以上,不断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公安、司法单位的硬件设施建设,则,到2013年,完成等单位办公场所建设任务,健全为农服务网络体系。发展教育事业。扩建育器材,实施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使全县移民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初步完成校园的硬化、绿化工作,配套完善教育教学设施,配齐师资力量,使各村小学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规模、班容量等接近国家规定的指标。加大扫盲力度,制定扫盲计划,对移民中的文盲、半文盲进行政策理论、生产技术、生活常识等知识的教育,通过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和33个移民村组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建设,购置各类文体器材和书籍,满足移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同时鼓励和引导移民群众经常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活跃移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扩建6个移民乡卫生院及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解决移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建5个移民乡计划生育服务站,时加大新型婚育观念宣传力度,民乡镇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以上,总出生人口性别比和农村二孩性别比控制在证率、持证率分别达到协会组织机构健全,计划生育各项优惠奖励政策落实率达系。在移民乡村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养老保险、病救助等社会保障和优抚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合作医疗动态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移民乡农田防护林网及绿色通道的建设力度。按照因地制宜、结合的办法,落实谁栽植、谁管理、谁所有的政策,实行乔、灌、花相结合的绿化方式,引导移民群众植树造林,美化家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鼓励发展循环清洁能源。引导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利用,年,建成农田防风林积达到38000亩。植树造林初见成效,风沙危害基本得到治理,村旁、路旁、渠旁及农田防
4、基本农田建设。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在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个移民乡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林业站、司法所、派出所、法庭6个移民乡学区及5年的努力,使全县移民乡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加快发展文体卫生事业。33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改善群众就医环境,为农村公共卫生安配置各类医疗器械,落实奖励扶助政策,提升服务水平,同强化计生优质服务,95%以上,二孩以上育龄妇女结扎率累计达到95%以上,特困家庭、重度残疾人员和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达合理布局、25400亩,高标准绿色通道2013年,完成中低产田改造
5、移民乡事业站所建设。加快移民乡社会服务机构和各项基础设施服务功能齐备的原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133个贫困村办公教学场地,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及体100%,移民乡(1)完成6个移民乡文化中心4900平米,更新购置医疗设备及器械,加强促进移民群众生育观念转变,使全县移13‰和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100:110以内,流出、流入育龄人口发90%以上,计划生育100%。
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救助救济、优待抚恤、大2013年,移民乡新型农村着力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国债项目。力争到57条93.2公里。全县移民乡农田防护林面1290%2013、突出个村卫生所均匀分布的原则,采取项目补助与动员移民义务植树相护林网配套率达到50%以上,3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移民乡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四)加快移民乡村规划建设,逐步改善人居环境按照规划先行、立足长远、科学定位、合理布局的思路,加快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乡集镇服务带动功能,为移民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增收致富创造条件。以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移民乡村环境面貌为重点,采取整村推进和示范点带动的方式,引导移民群众积极改善居住条件,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力争在2009年底,完成全县6个整建制移民乡和33个移民村的建设规划。到2013年,全县6个移民乡新建整村、整组住房改造示范点33个,新建砖木结构住房达到6500户以上,疏勒河项目移民过渡房改造率达到80%以上,以“五改四化”(改院、改水、改厕、改圈、改厨、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主的移民过渡房改造率占移民总户数的60%以上。同时开展脱贫奔小康试点,从区域优势和特点,每年从基础配套等方面进行示范建设,并适当侧重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支持示范点建设做优做精。移民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领导,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坚持“一特四化”方向,大力发展“三品两化”农业为目标,集中人力、财力,以示范带动为主要方式,发展甘草、枸杞、红花等新型耐盐抗旱高效作物,到2013年,人均发展种植基地60000亩以上,移民乡特色产业面积要达到总种植面积的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使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增加移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做强草畜产业。按照市、为移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推广“和鼓励移民修建80到2013年,建成高标准“引种牛羊10000(头)只,建设良畜改良点免疫,春秋两季防疫密度达到上。
3、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按照“走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移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来培育。进一步加大移民乡劳务输转力度,年户均输出力。强化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促使移民乡劳务输转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苦力型向技能型、体力型向智力型、自谋发展型向规模组织型转变,实施农民“阳光培训”和“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全面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化素养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到70%。成立劳务输转协会均纯收入的30%以上,努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批的目标。头项目建设。要继续坚持“项目为纲、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内引外联”的项目建设思路,按照大小项目一起抓,花加工、甘草加工、枸杞加工、优质牛羊肉加工、种苗基地建设、牛羊繁殖场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步伐,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到龙头企业1-2个,形成乡有龙头企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格局。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制作专题栏目,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加强对移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争取省市的理解和支持。要大力宣传移民群众中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典型人和事,激励移民群众坚定发展的信念。6个移民乡中选择确定部分村在土地改良、产业培育、生态建设、(五)培育特色高效产业1亩高效田,建成以枸杞、啤酒花、甘草为主的特色产业示范40%以上,移民乡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县扶持移民发展草畜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草畜产业,使之成1245”新型牛羊养殖模式,加快发展设施养殖业,引导1245”养殖小区33个,高标准暖棚养殖户达到61个。同时高度重视防疫工作,严格落实强制100%,人均来自草畜产业的收入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专业技术证书培训和乡土人才开发等,6个,年均组织外出务工人员内外项目一起建的要求,在移民乡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2013要进一步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2009年起,根据移民乡之间不同的1、积极培育特色种植业。按照一2013年,移民劳动力绿证培训率达到10000人以上,劳务收入占到移民人30%以上,人均从特色10只,优质肉牛6000户以上,调1培养具有一定文
4、加快产业化龙主动向省市汇
2、做大2头。30%以2名劳动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总结典型平方米高标准暖棚圈舍,户均扶持发展优质肉羊-加快啤酒年,力争每个移民乡建成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全面系统的调研报告,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树立长期抓扶贫,持之以恒抓扶贫的思想,增强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二)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汇聚各界社会力量,促进优势资源向扶贫开发集中,积极推动扶贫开发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重,实施社会力量大扶贫为主转变,形成加快贫困乡村发展的强大合力,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强化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切实发挥其统筹协调的作用,围绕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大资金项目整合力度,明确部门责任,形成扶贫合力。二是要坚持和落实县委常委包抓移民乡、县直部门、驻瓜单位包抓帮扶移民村、科级干部包组,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贫困户的四包增收责任制,形成联系包抓长效机制,并对帮扶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奖惩激励的重要依据。三是要建立老乡镇与新建移民乡的对口帮扶机制,每年从老乡镇选拔一批事业心强、工作能力强、时从移民乡村选派一批干部到老乡镇挂职锻炼。发、扶贫济困工作。五是要广泛吸引各类协会等民间组织投入扶贫开发,形成全方位、域、多渠道的大扶贫格局。
(三)强化项目管理,提高实施水平。切实加强扶贫项目管理,对移民乡产业开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项目,要按照先设计、后施工的程序,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一流的施工队伍,术标准、操作规程施工,所需物资由扶贫项目主管部门询价统一招标采购。目要落实到贫困户,并登记造册存档,统一调度购进。要严格项目验收,对实施的工程项目由扶贫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分阶段全过程监督检查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看建设内容与规模、技术标准、资金到位、效益等情况是否与预定的项目计划相符。要严格执行“三专一封闭”的资金管理和县级财政报账制度,坚决防止和杜绝挤占、乡村要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和财务制度,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坚持示范带动,创新扶贫模式。重点抓好移民乡整村推进项目,对选定的项目村,目、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渠、路、林、电、产业发展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公益事业建设。依照“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工作要求,编制整村推进项目规划。按照自然环境相同,产业条件相似,基础条件共享的原则,“整村推进”项目集中连片安排,争取一片一片地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制定以“整村推进”为基础的“连片开发”规划,按照“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要求,整合扶贫资金,引导财力、物力、人力资源集中投入,进一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一是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县上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指导和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计划任务的落实。各移民乡要设置项目办,领导抓扶贫工作,研究制定本乡扶贫开发工作的五年规划和工作计划,落实。县扶贫办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和具体政策,认真落实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安排和重大部署,进行。二是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基层组织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认真组织移民村干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做好扶贫开发的领导和服务工作。到成扩建和新建33个移民村村委会办公场地任务,选配好懂科技、有事业心和群众感召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堡垒。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民乡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解放思想,乡村党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符合新需要、教育工作,坚决抵制封建迷信,教育和引导广大移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管理的乡村干部到移民乡开展帮扶活动,同四是要积极推进企业、能人大户参与产业开挪用、套取资金现象的发生,使资金真正用于项目建设。通过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形成合力,追求扶贫资金效益的最大化,配备扶贫专职人员,定期研究扶贫工作的重要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保证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经常开展党的宗旨、艰苦奋斗和廉洁奉公教,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鼓励和引导移与时俱进,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使移民迈上新台阶。同时要加强移民乡村的法制建设和宽领移民
(四)县上在项1名主要2013年,完大力开
懂经营、在项目责任人和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照项目设计和技对直接到户的项确定并抓好各项工作三是要大力弘扬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第三篇:2014年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要点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的攻坚之年,同时还是水利枢纽和航电枢纽工程移民安置的收官之年。全县扶贫移民工作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县“三会”精神,按照国家、省、市、县扶贫移民工作政策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攻坚克难,突出项目拉动,强化产业支撑,促进贫困地区和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在全省山区县率先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
一、目标任务
(一)扶贫开发工作:建成国家统一的精准式扶贫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系统;争取到位各类扶贫资金1681470万元,其中,行业财政扶贫资金204951万元,专项财政扶贫资金4198万元,定点帮扶资金300万元;完成1.65万人脱贫解困和1000人劳务扶贫培训;完成13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5个彩票公益金试点项目、1个洪灾灾区财政扶贫项目、4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和“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争取启动实施2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强化31个村级扶贫互助社管理,争取入社农户达到3000户,资产超740万元,资金周转率不低于200%,资金使用率不低于80%。
(二)移民工作:完成扩迁移民40人的搬迁和生产安置;基本完成航电移民生产安置项目实施工作;完成乐园水库农村移民安置任务;完成、航电、航电移民专项设施建设扫尾工作,实现移民投资13400万元,其中,农村移民搬迁和生产安置投资9800万元,专项工程项目投资3600万元;配合开展、航电移民投资调概工作;争取移民后扶项目资金300万元,移民技能培训150人。
二、工作重点
(一)创新工作机制,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和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强发展能力
1.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按照国家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扎实做好我县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建立统一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动态管理。贫困人口识别实行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在省、市扶贫移民局定点联系的五龙镇大树村、东青镇东明村和雍河乡乐园村开展试点后,在全县全面推行。完善干部帮扶机制。建立县级部门和乡镇帮扶到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到户的帮扶体系,确保一个贫困村有一支帮扶工作队,一户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干部结对帮扶。完善脱贫措施。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在摸清贫困户家庭现状基础上,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制定家庭脱贫规划,为其找准并培育一个致富项目。探索建立扶贫资金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使贫困农户从扶贫项目中受益。加强扶贫开发和农村低保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全年实现脱贫解困1.65万人。
2.科学规划和实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严格组织实施去年规划的3个整村推进扶贫项目、5个彩票公益金试点项目、1个洪灾灾区财政扶贫项目、4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新(观)、龙(王)、(雍)河”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今年实施的整村推进、连片扶贫等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要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按程序报批后认真组织实施,提高项目实效性。
3.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定点帮扶规划,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争取1个央企等11个省级部门、20个市级部门和118个县级部门对全县140个重点贫困村定点帮扶力度,争取全年到位帮扶资金300万元。加强与省外资中心、扶贫基金会的合作协调力度,争取国际扶贫项目落户我县,组织开展国际减贫培训考察团来苍考察活动。积极推介一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项目,引导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家爱心捐赠,探索建立“结对认亲、爱心帮扶”社会扶贫帮扶平台。
4.合力攻坚推进行业扶贫。按照“六进农家”要求,大力实施“五大扶贫”工程。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五位一体”综合治贫方式,聚合全县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合力攻坚。充分发挥县扶贫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职能,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例会,通报工作进度,及时分析研究解决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县级各有关行业部门要按照《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积极争取到位更多项目和资金投放到贫困地区,切实改善贫困村组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支持力度,切实做好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和体育、社会保障等工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年争取实现各类投资1681470万元,其中,争取省以上财政投入209149万元。
5.完善金融服务工作。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大对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的金融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对31个贫困村资金互助社的规范管理,争取入社农户达到3000户,资产超740万元,资金周转率不低于200%,资金使用率不低于80%,争取省奖励资金20万元。积极争取进一步扩大扶贫帖息贷款额度,增加扶贫帖息贷款规模。
6.完善移民安置规划。严格审定移民扩迁对象,及时编制乐园水库移民生产安置实施规划,认真组织抓好航电移民生产安置项目实施工作。围绕移民“稳得住,能发展”目标,以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政策为导向,组织编制、航电移民后期扶持规划。
7.强化劳动技能培训。加大对贫困人口和移民的培训力度,通过竞争比选方式确定定点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培训工种,通过收取保证金方式,加大对定点培训机构的监管和考核力度,突出培训实效,增强培训对象脱贫致富的能力。全年完成扶贫培训和移民培训1150人。
(二)严格项目管理,提高扶贫移民项目管理水平,增强项目效益
8.改革资金分配方式。将扶贫项目和资金重点向我县北部贫困山区、边远乡镇和移民库区倾斜,使项目资金真正落实到贫困村和贫困户;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通过以奖代补、竞争比选等方式分配,充分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移民安置项目资金严格按审批方案和概(预)算执行,生产安置性资金打卡直发到村组集体或农户。
9.规范项目审批程序。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实行“村规划、乡镇审核、县扶贫移民和财政等县级部门组成的专家团评审、县政府审批、省市行业主管部门备案”的管理体制,搞好项目规划报批和备案。移民项目规划,按照既定审批权限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10.强化项目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单位监管主体责任,建立起建设单位、受益群众、县主管部门“三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不同监督主体在项目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实行每月工作通报制以及扶贫项目县、乡镇、村三级公示公告制。
11.抓好项目检查验收。坚持县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及联席会成员单位参与项目检查验收的工作机制,将专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加强项目实施的检查验收,着重检查项目的竞争性谈判、管理制度、资金拨付、项目调整、制度执行、项目建设规模及时限、运行状况、后续维护等内容。
12.规范项目资金拨付。认真贯彻《省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专户管理。移民资金严格按照《省大中型水库移民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封闭运行。
13.强化项目跟踪审计。改变过去的事后审计为事前介入、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的全过程管理,加大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移民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跟踪审计,确保扶贫移民资金使用安全。配合国家审计署做好扶贫项目审计工作。
14.加强项目后续管护。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护”原则,明晰项目建设移交后的管护责任,将扶贫项目后续管护责任落实给农户和项目所在的村委会,将移民专项项目后续管理责任落实到县级部门或项目所在的乡镇或村组,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和移民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强化组织保障,全力营造扶贫移民良好工作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大局
15.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继续实行扶贫移民工作专项考核、专项奖励,并按照文件规定,提高在党政综合目标考核中的分值。将县级部门联挂村的扶贫解困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和县级部门的双向考核范围。落实县级部门和乡镇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将扶贫开发和移民工作任务分解到乡镇和县级部门,完善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强化扶贫移民工作督查督办和定期通报。
17.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扶贫移民政策、工作成就和典型经验,充分运用传统和现代媒体开展全方位宣传,做到“电视有专栏、广播有声音、报刊有文章、网站有信息”,不断营造推进扶贫移民工作的强劲声势和良好舆论氛围。
18.维护稳定良好局面。坚持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及时处理贫困户、移民群众来信来访,提高初信初访满意度,减少重访和缠访。进一步转变作风,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发现和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和事故隐患,进一步维护全县扶贫项目区和移民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通过信访联席会议、扶贫移民工作例会,定期和不定期研判信访维稳工作形势,及时摸排、化解和处置影响稳定的各类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结合“双联”工作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走移民户、访移民人、解移民忧”活动,切实解决库区和移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第四篇:移民扶贫开发工作体会交流材料
我市辖1区12县,167个乡镇、3388个行政村,总人口2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万人,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陕西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市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全市有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33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60万贫困人口,其中有46万贫困人口居住在最为
贫困的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2001年—2006年,市级财政配套15952万元,与省上移民资金合并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共建移民新村435个,搬迁村组642个,18411户、8.74万人。其中百户村19个,50户以上的村37个。
从近几年建设的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搬迁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近年的移民搬迁实际,我们的体会是:
一、搞好移民扶贫开发,市、县政府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市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工作之所以能稳步推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带领有关部门多次深入到两区最贫穷的乡村进行专题调研,研究探讨扶贫开发方法和措施,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偏远贫困问题的首选项目。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倾斜,特别是市长和主管副市长亲自参加移民搬迁的规划制定,到现场察看移民新村村址选择和计划项目的实施,现场办公指导工作,帮助解决问题,极大地鼓起了各级管理部门和贫困户的积极性,保证移民搬迁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搞好移民扶贫开发,要有具体的优惠政策
2004年**市政府做出两区扶贫开发决定之后,把移民搬迁作为首选项目,加大了市县两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一是提高搬迁户的建房补助标准,全市统一实行“1+2”的建房补助标准,即每户1万元,每人2000元,在省补基础上不足部分由市级财政给予补助,减轻了农民的集资负担;二是移民新村的水、电、路、田、校一次规划到位,一次实施到位,不留资金缺口。沿黄四县由市财政给予全额配套,白于山区四县和宝塔、甘泉两个财力稍好的省定贫困县,由县财政给全额配套,剩余黄陵、富县、洛川三县搬迁户的建房补助按标准不足部分市财政给予配套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县捆绑配套解决,据统计,三年来市、县两级财政给移民搬迁扶贫开发配套投入资金达15952万元,是省补资金的3.5倍。
三、搞好移民扶贫开发,把好三关是重要环节
一是选址关。移民扶贫搬迁是关系到贫困户子孙后代的大事,新村的选址事关重大,一个好的村址,既能够减少投资,又能为搬迁户今后发展生产提供有利的条件。选址要有前瞻性,充分考虑人口流动趋势,以防三五年之后出现空壳村,造成投入资金的浪费。二是把好规划关。做到规划到户,更重要的是要留足发展空间。近几年我市绝大部分移民村、户均占地都在0.5亩以上,吴起、宜川、安塞一些村户均占地达到1亩左右。搬迁户在院内就能发展起以舍饲养殖、大棚蔬菜等庭院经济。三是把好知情关。主要是公开透明,特别是建房补助资金要公开直通到户,我市的“1+2”建房补助政策在电视和**报上都进行了公开宣传,达到了家喻户晓。
四、搞好移民扶贫开发,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我市近年来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开发,使一大批贫困户走出了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目前需要搬迁的贫困村户仍然很多,根据我市“十一五”扶贫规划,全市有600个村组1.5万户、6万多人需要搬迁。由于受制土地的调整,搬迁难度较大。从**的实际情况来看,必须采取分类实施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围绕小城镇建设在集镇周围统一建新村,采取分散搬迁,集中安置办法解决。二是本村选址靠路近水建新村集中安置。三是围绕行政村对所辖自然村组进行整合,搬迁建新房与改造旧房相结合。四是生产区和居住区分离。一些偏远的村因有优势主导产业,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群众不愿离开,而这部分人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又是我们扶贫开发主攻对象。对待这些村户,我们认为采取居住区与生产区分离的办法最为合适。在公路沿线建新村,修通旧村的生产路,农忙时到旧村,农闲时住新村,给予一定的时间过渡搬迁。
第五篇:关于加快瓜州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瓜州工业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工业是现代文明的基础和前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实现强县富民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瓜州工业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周边县市和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发展水平较低的问题。研究如何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全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与日增强,基本形成了以稀贵、有色、黑色金属采选冶炼和石材等非金属开发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风电开发及配套产业为主的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业,以棉纱精纺、棉仁蛋白、番茄加工、牛羊屠宰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等三大支柱产业。一是结构更趋合理。全县三大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40:19:41调整优化为目前的29:33:38。二是发展态势良好。全县现有工业企业134户(含个体加工业),总资产达34.9亿元,其中: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16户,超5000万元的6户,超亿元的5户,从业人员5379人。近五年,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年均27.7%的增长速度。三是效益稳步提升。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亿元,同比增长
1.1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97亿元,同比增长56.8%,实现利税8000万元。四是贡献率不断增加。2008年工业对GDP贡献率达到 54.5%,拉动县域经济增长21.6个百分点,对县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9%。五是支柱产业逐渐形成。至目前,全县形成了100万吨铁精粉、100万吨铁球团、5万吨粗铅、35万千瓦风电、6万吨硫酸、1000套风机塔筒、1万锭棉纱、1万吨棉籽精炼油、4万吨棉仁蛋白、50万头只牛羊屠宰生产能力,工业布局、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地方特色明显、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六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五年来,全县建成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37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24亿元。截止今年8月底,全县新续扩改建工业项目54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6亿元,占到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77.7%。七是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引进中电国际、中广核能、酒钢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落户瓜州。近三年,共签约招商项目127项,签约金额71.6亿元,到位资金达32.56亿元。尤其是今年“兰洽会”期间,我县成功签约项目38个,签约金额231.8亿元,创历史新高。
二、存在问题
1、工业经济总量偏小。一是工业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低。2008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亿元,仅占全县GDP的29%,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8%。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少。截止2008年,我县规模以上企业仅 32户,其余均为个体私营小企业,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企业、大产业还没有完全培育壮大起来。三是金融危机对县域工业影响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县矿产品加工,特别是有色黑色产业大部分停工停产,直接影响到预期目标的实现。
2、资源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后续资源勘探不足。目前我县境内已探明的金属矿藏资源由于长年超服务期开采,普遍存在保有量不足的困境。一些较大型企业没有自备资源,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周边地区限制资源外运,影响了柳园地区矿产资源特别是铁矿资源的供给。三是部分龙头骨干项目受资金制约,投产不达标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3、要素制约急需化解。目前我县已建的风电场全部依赖嘉瓜330kv输变电工程外送,虽然750kv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预计到2010年年底才能并网发电,致使风电项目业主持等待观望态度,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柳园工业园区一直以地质裂隙渗水作为生产生活用水来源,水量小、稳定性差,2004年安北铁矿建设的供水项目因层层批发,水价较高,用户难以承受,急需彻底解决。由于我县货运站迟迟不能开工,柳园铁路货运车站车皮有限,致使大宗矿产品外运困难。
4、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县工业企业体系形成较早,在运营生产过程中,由于受资金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再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目前县内工业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工业产品结构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我县矿产品加工业,基本上都是资源型的粗加工,在精深加工和产业链构建方面始终没有“破题”。
5、应对危机能力不强。一方面现有企业尤其是矿产品加工企业设备、工艺较为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特色品牌支撑,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在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用地控紧,运力趋紧,审批从紧的情况下,企业主动适应调控不够,应对措施不够有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生产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虽然这几年县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总体上贷款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加之近两年运力紧张,造成企业产品积压,所需原料不能及时采购,对生产造成影响。
三、对策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需要。要按照“调结构、上水平、延产业、扩规模”的思路,夯实工业发展基础,着力培育矿产品加工业、新型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扩张县域经济总量。项目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产业发展的支撑,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大项目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带动战略,促进要素集聚,实现经济扩张和质量的有机统一。要充分利用风电、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有利优势,采取“重招商与重安商,重引进与重服务”并举的措施,把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放在增强生产要素的汇聚力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发展。要把新上项目作为激活经济的着力点,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市投资导向,增加项目前期经费投入,加大项目的挖掘、论证、包装、推介、储备和申报力度,建立集压力、动力、活力为一体的评价考核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夯实发展基础。
2、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加大投入,扩张总量不仅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要扩大银企合作,帮助企业完善土地、环保等手续,筛选一批基础好、信誉好的企业向银行进行推介;鼓励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服务和业务品种开发,对手续完备的项目尽快评估,贷款及时到位;对科学运筹的重大项目,提前介入,跟进营销;对已上报待核准的项目,尽快扩增授信额度,加大支持重点项
目的权重,真正实现银企双方无缝对接,形成双方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要抓住国家开放中小板市场的机遇,扶持引导西脉公司等骨干企业上市融资。要多渠道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探索以信用为支撑的民间借贷方式,充分利用我县现有的21.2亿元银行存款,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工业企业群,不断扩大企业影响力和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3、加大技改力度,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技术改造具有投资小、技术新、消耗低、工期短、见效快等优点,是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高度重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抓住国家安排150亿元专项资金推行增值税转型、进口设备免税、贴息等时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要按照“改造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及时调整技改计划,加大对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原厂区内改建扩建的技改项目,在行政事业收费上给予减免。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三大优势产业的主体作用,围绕增强产业配套协作能力引进项目,特别是突出抓好风电及配套产业的对外招商,努力在铁精粉、工业硅、石材深加工和硫酸综合加工利用上实现新突破。
4、破解要素制约,不断提高工业发展水平。要把要素保障作为促进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扎实做好向上争取和报批工作,用足用活用好产业政策,尽快建设白墩子至柳园工业园区输水配套工程,解决好柳园镇居民用水紧张和工业园区缺水问题;坚持把网架制约作为破解电力输送难题的抓手,敦促750kv输变电工程及早建成并网发电。要高度重视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建立运力协调调度机制,采取加强与铁路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公路运输作用、合理安排重点企业运量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运力紧张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搞好政策、信息和人才资源供需服务,坚持突出重点,向工业生产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的原则,让有限的要素资源发挥出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强力推进企业良性发展。
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民营经济是最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形态,是最具有潜力、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发达地区的经验充分证明,以民营为主,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是发展工业的关键所在。要坚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信心和决心,在思想上放开,工作上放手,政策上放宽放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在速度、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要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从消费领域转入生产领域,从储蓄存款转向生产性投资,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扩大再生产的循环模式。要认真做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储备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积极培养人才,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观念,高度重视工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地吸引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人。要强化职业培训,培养一批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造就一支专家型、智能型工业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懂市场经济、懂现代经济管理、敢于抓工业、善于抓工业的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工业管理水平。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适时选派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非公有制企业帮助工作。
7、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的双重挑战,只有解决好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才能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中创造凝聚力、形成吸引力、提升竞争力。要树立抓投资环境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意识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增强对优化投资环境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深化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以规范行政审批和治理乱收费为突破口,建立依法有序的法治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办事水平,全面落实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让企业放开手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