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模版)

时间:2019-05-13 01:24: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模版)》。

第一篇: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模版)

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麟游县1993年被列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县,2002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麟游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惠农政策,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扶贫开发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创新机制,加大力度,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六大变化”:

一是以贫困人口减少为标志,农村贫困现状进一步缓解。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37万人,农村贫困现状进一步缓解,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是以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为标志,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环境显著改观。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442万元,搬迁贫困人口1060户4875人,建房4782间9.56万平方米,建成整体搬迁点38处。共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36个,完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67个,完成投资3520.7万元,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以贫困群众增收脱贫为标志,产业扶贫成效突出。五年争取信贷扶贫资金8950万元,其中投放小额到户贷款6200万元、企业贷款2750万元;共启动互助资金项目村15个,发展协会会员1529户,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90.4万元,累计投放到户205.74万元,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主导产业投入不足的难题,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四是以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增强为标志,科技

扶贫力度逐年加大。五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88期,培训贫困户劳动力4.4万人(次),其中就业技能培训1593人,贫困人口科技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五是以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为标志,社会扶贫深入开展。五年间,共有10个中、省扶贫单位和45个规模以上企业在麟游县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投资491.1万元,为贫困村办实事92件;81个县级部门和单位为包扶村投资371.4 万元,办实事670件,加快了扶贫开发进程。六是以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顺利推进为标志,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2010年麟游县按照全省统一安排,把“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县上下通心协力,紧密配合,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任务。通过试点,摸清了全县贫困底子,探索出了“六步识别法”的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2010年,麟游县荣获全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2011年3月,麟游县荣获全省“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工作先进县称号。

二、目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十一五”期间,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统筹城乡发展、“三化同步”的要求相比,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首先,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529元,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328元,仅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3%,二者的差距很大。其次,全县有50个低收入村,有2.1万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28.4%,远远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比例,贫困面依然很大。再次,已实现脱贫的低收入人群,致

富基础很不牢固,发展动力不足,收入很不稳定,极易返贫,加之因残致贫、因病返贫等因素的影响,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二是基础差、底子薄,整村推进仍然处于低水平。麟游县自然条件差,发展后劲不足,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由于财政投入有限,捆绑资金量少且不能及时到位,群众投资投劳难度大,造成已完成建设任务的重点村建设标准低,整村推进仍然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三是大扶贫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一些干部、群众有弱化淡化扶贫工作的倾向。一些干部、群众认为贫困问题基本解决了,扶贫工作压力减轻了,思想上有所放松,认识上有所弱化,安排上有所边缘化,群众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对低保与扶贫的认识比较模糊,大扶贫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三、“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对策及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麟游县实现“打造关天能源新基地、建设和谐奋进新麟游,奋力挺进全省十强县”战略目标的关键期,也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机遇期和转折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要突出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三大重点”;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村推进、贫困人口搬迁、互助资金、产业发展、贫困户能力建设、社会扶贫“六大工程”;巩固“十一五”扶贫成果,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5万人的目标。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十二五”扶贫目标,必须在对策和措施上实现“六大突破”:

一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在重点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落实各级责任,整合各类资源,集中用于扶贫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贫困村

基础设施条件。特别要切实抓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三无户”(无安全住房、无可靠收入、无依靠力量)安全住房和整村推进重点村工程建设,使全县低收入村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户人居环境有大的改观。

二是突出重点,扶持到户,在发展主导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扶贫到户方针,瞄准贫困群体,用足用活扶贫政策,切实发挥小额扶贫到户资金和扶贫互助资金在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中的推动作用,每年投放小额信贷资金1000万元,扶贫互助资金总量达到700万元以上,发放产业发展到户资金250万元,扶持贫困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三是以人为本,强化培训,在提升贫困群众能力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抢抓煤田开发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每年完成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次)、扶贫技能培训300人,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分别达到95%、80%以上,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多轮驱动,通力协作,在社会扶贫工程上实现新突破。加强联系和汇报,搞好协调与服务,为包扶单位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和工作环境,争取包扶单位、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扶持,着力营造大扶贫格局。社会扶贫每年完成投资160万元以上,到2015年达到80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000万元,着力为包扶村和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不断提高包扶成效。

五是转变作风,抓点示范,在打造亮点工程上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把贫困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切实转变作风,经常深入实际搞调研,促落实,集中精力,扑下身子为贫困村和

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把抓点示范与实施扶贫重点项目、与统筹城乡发展、与加快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集中项目、资金、技术、人力,抓典型、树亮点,每年至少抓好一个移民搬迁、一个整村推进、一个产业发展示范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亮点和精品工程,辐射带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上水平。

六是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在夯实工作责任上实现新突破。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健全党政领导包抓制度和考核机制,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夯实工作责任。教育引导全县干部群众,强化大扶贫理念,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确保“十二五”扶贫开发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麟游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张海峰)

第二篇:浈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浈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市、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帮扶干部的倾情帮扶下,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浈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几年来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需帮扶的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93元的相对贫困户有283户958人,其中需要帮扶的有劳动力贫困户244户904人,分布在3个镇的5个行政村,其中新韶镇黄浪水村25户68人,犁市镇溪头村31户94人,花坪镇花坪村35户134人、奎塘村79户311人、长地头村74户297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主要做法

一是领导重视。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经常过问和亲自参与扶贫开发各项活动,不断充实和加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区四套班子领导,分别建立扶贫联系户。区直部门和对口帮扶

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和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收到了好的效果。

二是落实规划。为了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区委、区政府出台了《浈江区2013年-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分计划,各乡村也因村因地制宜,制定了发展家庭经营、开发剩余劳力、搞好劳务输出的经济发展规划。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抓好落实,基本做到了规划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村村有规划,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任务”扶贫格局。

三是用足政策。为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根据党的先行农村经济政策和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先后出台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扶持力度的意见》和计划。明确提出了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扶贫,区直部门根据业务特点对贫困村给予人、财、物、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该优惠的优惠,该配套的配套,该服务的服务,保证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是加大投入。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2013年财政投入100万元的基础上,2014年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0万元,总计财政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已达到140多万元。

五是制定措施。为调动贫困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整体效应,我区提出和坚持了“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大干大扶、先干先扶和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近几年来,区“6.30”广东扶贫济困日共筹措80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对贫困村贫困户种养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并成立农民专业

合作社帮助群众解决种、养、加和产、供、销后顾之忧,使种养殖户购销有了保障,收入有了保证。

六是强化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各帮扶单位根据贫困户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种养培训班10多起,联系职校举办劳动力转移培训5起,受教育贫困群众人次达300多人次。我们还组织部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外地进行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技术,使贫困户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在种养业开发上起到了骨干和带头作用。同时,有关帮扶单位还协调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接受和安排贫困村剩余劳力,帮助他们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三、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全区扶贫工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应看到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有:

一是贫困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差异,各村项目开发进度极不平衡。还有少数村干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靠、要依赖思想和“小富则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制约着贫困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对口帮扶力度减弱。对口单位把对口帮扶当作负担,加上缺乏激励和制约机制,使有些单位有其名无其实,工作不到位,任务不落实,严重地影响了对口帮扶进度。三是劳动力转移方面:一是扶贫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二是专业培训进间短。

四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为解决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区财政每年拿出专项配套资金实行重点扶持,但由于我区贫困山区和贫困人口多,致使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总量不足,用于项目发展的资金不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

五是村集体脱贫与农民个体脱贫不甚协调。目前扶贫模式的确立从指导思想上是要实现整村脱贫,形成整村致富的氛围。但贫困村内的收入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中几乎一致是修路、建桥、打井等基础设施的扶贫工程,但对贫困户个体的脱贫扶持似有不足。

六是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参与程度比较低。虽然这几年我区积极探索参与式扶贫,但实际工作中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政府行为,贫困人口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投工投劳和自筹资金,主观能动性和发展决策权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挖掘,这种状况会造成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扶贫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二是由于贫困群众对政府组织实施的项目责任感不强,因此缺乏对这些项目进行后续管理和维护的积极性,造成了扶贫行为的短期性和扶贫资源的浪费;三是扶贫项目的设计脱离了贫困农户的实际需求,影响了扶贫的效果,这同样也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

四、扶贫开发工作应对措施

目前,全区有985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3480元)以下,共涉及5个村。

一是进一步搞好规划,选好项目。按照扶贫“双到”工作要求,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村逐户搞好规划,通过

好中选良,良中选优等的办法,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资源、符合村情民意,并效益好、参与和收益人多的名、优、特、奇、新的种养加项目,给予重点扶持。有条件的贫困村可实行“公司+农户”和“集体+农户”及村与村、乡与乡连片开发。并由“整村推进”向“区域”推进。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培训、统一购销、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确保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出精品、推向市场,增加收入。

二是继续加大对口帮扶力度。认真落实“单位帮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一包三年,不脱贫不脱钩,对贫困残疾家庭、独生子女户和优抚对象实行优先扶持。各贫困乡镇、贫困村要加强同区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更多、更有效的扶持。同时,动员富乡、富村、富户与贫困乡、村、户结对帮扶和邻里互助。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贫困村做贡献,实行互惠互利,使全区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和“送温暖,献爱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抓好劳务输出。区扶贫办要及时掌握和协调涉农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及企业的用人计划和就业信息,为贫困乡村剩余劳力提供就业门路。并搞好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10次,受训人员要达到200人次以上,年劳务输出达到100人次以上,户年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

四是做大做强扶贫产业,为贫困群众稳产增收打牢基础。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首先要扶持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地区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采取直接或间接地提高项目扶贫贴息贷款比例等手段,培植扶贫龙头企业,同时,抓好扶贫

龙头企业与贫困村优势产业及贫困农户的对接,推 行“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与农户形成互相依赖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实现贫困农户和企业共同发展、共同促进。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扶持力度。要按照“以自力更生为主、集体帮助为辅、国家予必要的扶持”的扶持政策,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围绕扶贫“双到”战略,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对项目好、效益高、参与人多、前景广阔的项目给予重点扶持,继续坚持“扶勤不扶懒,扶干不扶喊,先干先扶,大干大扶,不干不扶”的扶持原则,实行重点扶持。对重点扶贫项目,重点扶持,确保其项目正常运行。

六是加强监管力度。对各类扶贫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申报程序,实事求是写出书面报告,认真填写预算和验收表,申请和预算报告,扶贫办要坚持“报项目必看,完工后必验,合格后必付”的原则,确保项目真实可靠、真正见到实效。对下拨的扶贫资金要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严把资金使用关。首先要规范财务报帐手续,严格财经纪律,要实事求是的把项目资金落到实处。并增加透明度,实行公开、公平、公正,自觉接受上级和群众的监督。要经常督导检查,严防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和截留挪用及贪占、私分等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

2014年9月18日

第三篇:山区普治工作发展成效及问题对策

本文作者:董定权 好范文原创投稿

浅谈山区普治工作发展成效及问题对策

值“六五”普法开展之际,本人拟对神农架普治工作发展成效和山区普治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山区现状如何进一步改进普治工作进行探讨,并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普治工作发展与成效

神农架林区位于鄂西北,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制,是全国唯

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现辖5镇3乡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管理局、湿地管理局3个正处级单位,国土面积3253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山大人稀,人口密度为24人/km2,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8%。神农架林区初期的法制宣传工作主要是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宣传国家新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在工作形式、方法、组织领导等方面处于按部就班时期。1985年4月,林区党委宣传部、政法委员会、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司法局联合制定《神农架林区在全体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对普法对象、内容、方法、步骤、考核办法、标准以及组织领导等做了全面明确规定,由此步入探索发展阶段。经过“一五”普法启蒙教育,“二五”普法专业法律学习,“三五”普法学用结合,“四五”普法两个转变、两个提高,“五五”普法法律六进的普治活动,二十四年的普治工作成效显著,在宣传形式上:一是开设法律咨询台。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在中心街、人员集中区域设立法律咨询台,散发宣传资料,解答疑难法律问题;二是举办法律培训班。定期对乡镇、部门干部、村组骨干、司法行政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法律的宣传力度、矛盾的调处能力和依法治理水平;三是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教授对领导干部、法制宣讲员进行法制理论辅导,夯实法制理论基础;四是以会代训。通过区乡村组各种会议,传达政策、宣讲法律知识,达到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目的;五是送法上门。将法律知识送到村组,以宣讲、释义和宣传单形式进行宣传,达到普治目的。在普治创新上:一是抓住了重点。把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作为重点普法对象;二是抓住了热点。把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重点;三是抓住了新点。利用电视讲话、电视滚动播放法律法规标语、发送手机短信、编写法律宣传歌、网上讲座、法制电影等方式进行宣传;四是抓住了焦点。在执法部门推行执法四制,完善了执法程序,规范了执法行为,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在普治成效上:一是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提高。从公民投诉到聘请律师作为代理或参与调解活动,反映出当事人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二是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逐步增强。从完善制度、依法决策到自觉接受社会的评议监督,反映出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有了明显提高;三是民主法治建设成效明显。从普遍落实“四民主、两公开”、村民实行自治到村务管理规范有序,反映出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得到加强;四是依法行政水平提高。从完善行政执法制度、清理规范性文件到落实政务公开,反映出行政行为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得到夯实;五是法治理念得到深化。从重打击犯罪、轻保护人权,重实体、轻程序到树立执法为民、公正执法理念,反映出执法公正、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得到落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山区普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法制宣传内容针对性不强。在普法宣传中,有时由于先拿计划、印制宣传资料,没有有的放矢,面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而不能达到宣传效果,导致需求的法律没有得到普及;二是法制宣传缺乏协调配合。各部门因专业法律宣传的多,各自因工作需要开展宣传活动,导致不统一、无大的声势和内容单一,造成“单打独斗”的现象;三是发展不平衡。在部门、社区、人口集中地宣传较多,对农民工、社会闲散人员和下岗人员宣传较少,导致宣传工作不平衡,存在死面和死角;四是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在考核评估上因内容不全、设计不科学,少数部门平时抓的不紧、要求不高,到年终评比时搞突击、在材料上做文章、弄虚作假,影响普治成效。五是仍有人治色彩。少数部门、乡村干部法律水平不高,说话、处理事务仍显一言堂,认为制定的制度是应付检查,治理是治单位或本地不服从不听话的人,在管理中带有人治色彩。

(二)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够。少数领导对普法的意义认知度不够,认为每一年都在普法、发放传单、搞培训,没必要再抓,致普治机构虚设、普法经费减少,影响普治进程;二是形式单一。有些部门搞形式,只上街设一咨询台、发点宣传单,而不深入基层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使基层群众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能理解;三是宣传力量不足。大部分单位普法机构人员都是挂靠,有的人员法律知识欠缺,单位又不能为他们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平台,宣传时现学现讲,一知半解,影响普法效果。四是经费不足。重点是宣传器材和交通工具制约,少数存在着说起来普法重要,运作起来受阻的现象,影响普

法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当前面临的新变化

山区范围广、文化层次差异大、组织程度低,这些制约着山区普治工作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转型期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山区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型,组织困难。农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正转向外出从事第一、二、三产业,农业集体劳动和活动已成历史,在普治中增加了组织难度,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宣传教育管理方式;二是经营模式改变,宣传困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向“公司十农户”等模式转变,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专业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使普法教育在宣传员本来少的情况下,更要求宣传形式多样化、宣传法律专业对口;三是群众法律意识增强,运作困难。随着社会进步、普治工作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对学法由提高法律意识己向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学法的目的、要求也向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实用性转变,使宣讲内容、方式方法及实际效果也有了新的考量。

四、建议及对策

目前随着“六五”普法的开展,针对山区普治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我们应该在总结成效、找出问题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新的普治教育工作体系,以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普治工作良性发展:一是建立硬性管理机制。目前国家尚无统一的普治工作法律出台,地方法规中对普治管理职权硬性程度不够,如果把普法依法治理职权管理硬性化,赋予管理部门更硬的检查考核权力,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将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进程。如赋予县级以上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即司法行政部门在行政任免上行使一票否决权、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上有行政建议权、考核情况直接向党委上报权;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检查考核必须制度化,建立起部署、检查、调查、评价、公示、督查等客观科学的普治管理体系;二是完善组织保障体系。依法治国需要从观念认识到制度建立至应用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长远目标的实现就应先夯实基础,构建起普治工作保障体系,如在普治工作组织上应形成以司法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其他部门的法制宣传工作人员由司法行政部门派驻,派驻人员直接向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以确保普治工作真正开展并达到实效;三是采用灵活的普治工作方式。在法律知识传播途径上,除沿用培训、讲座、咨询和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形式外,更应当注重现代媒体和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本土文化,即利用现代媒体平台,建立法制宣传群网,从条文到释义、案例等进行全面宣传,使有一定水平的人群便捷地学到用到法律知识;同时在宣传中也应考虑到文化水平较低和不善学习的群体,应利用山区的薅草歌声情并茂、婚礼歌趣味盎然、丧礼歌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优美等村居民易接受的本土文化传播途径,组织人力挖掘民俗文化精髓,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丧鼓歌和顺口溜等,在集市、村头地头开展法律宣传,真正使宣传达到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四是规范检查评议内容。应分行业、分职能制定出检查评议的内容,从计划培训、教材定购、资料台帐到应用效果查看都要有统一考量标准;从现场考试、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到评定效果都应有统一考量摸式,防上评定标准不统一、考量随意性,挫伤抓的好的部门积极性。五是运用好目前职能。在没有更多硬性管理职权情况下,法制宣传教育管理部门要运用好《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关于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第六个五年规划》和《湖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赋予的职权,抓好组织、协调法制宣传教育的培训、考试、考核和评比,履行好考核与奖惩的职能,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给予表彰、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必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记功或者授予相应荣誉称号,以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司法局 董定权)

第四篇: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屏山县委常委、副县长 李赐刚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首要任务”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当前屏山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依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思考。

一、当前屏山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全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根据国家确定的贫困线新标准,目前,按扶贫监测统计口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建卡贫困人口还有18030人,新增贫困人口在1.2万多人,贫困人口总数在3万人左右。其特点,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他们主要集中在边远、分散的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乡镇,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教育、科技文化落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扶贫开发任务非常艰巨。二是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为因灾、因病、因残、因老、缺劳、超生、资源缺乏等致贫,致贫因素复杂,扶持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三是贫困人口素质较低。据抽样调查表明,全县60%以上的绝对贫困人口没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劳动力,由于缺乏“明白人”,导致发展无门路、生产无技术、外出务工难,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难度大。

2、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更难得到扶持。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越是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需要得到扶持的面更大,需要建设的项目内容越多,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需要群众个人自筹的资金压力也相对更大,因此,项目很难落实;二是根据全县新农村建设、移民迁建、烤烟发展的要求,需要整合扶贫资金的要求更高,出现了不是扶贫资金在整合其他项目资金突出“扶贫”,而是其他项目资金在整合扶贫资金打造“亮点”,与扶贫本质的要求背道而驰;三是越贫困的地方和贫困群众的意愿很难引起各级重视,贫困群众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现象,因此,需要国家的特殊政策给予关注。

3、客观方面由于移民迁建等原因,影响了扶贫工作整体推进。一是县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所弱化。部分县级部门、乡镇定点帮扶工作流于形式;乡镇在申报扶贫项目、实施扶贫项目方面积极性不高,将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用于弥补其他项目补缺,而没有真正用于贫困对象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全县扶贫系统人员不稳定。县扶贫办抽调3人参与移民迁建,乡镇扶贫办近1/3的人员集中抽调从事移民工作,即使在岗人员也有2/3的精力用于其他工作,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进度、扶贫资金报帐进度。三是扶贫工作目标考核与其他单项工作目标考核力度差距拉大,导致乡镇和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

4、扶贫投入不足,扶持力度不够。一是国家在扶贫的实际投入上与当初确定“国重县”时的计划投入差距大。二是县级财政整体状况仍属于“吃饭财政”,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实施扶贫开发。2005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直接用于实施扶贫项目,但与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三是金融机构在支农资金的投入上,为了规避风险,真正的贫困群体很难得到扶持。

5、基础设施落后,制约扶贫工作的推进。一是在交通方面:全县尚有30余个村不通公路,现有的1000余公里乡村级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交通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在水利方面:骨干水利工程少,多数病害严重,有效灌面少,全县尚有3万余人、2.5万余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三是在农户住房方面:全县尚有贫困户危、草房2000余户,贫困人口住房安全还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基础设施的脆弱和落后,严重制约了贫困村组和贫困农户的经济发展。

6、向家坝电站建设,给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由于资源和资本的双重匮乏及区位、交通等固有劣势,屏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以当今“按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下,市场对于屏山而言,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淘汰的机制。尤其封库停建后,不仅使库区经济处于凝固和停滞的状态,也使全县失去了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政策性减收和增支因素又不断增加,财政状况出现了雪上加霜的严重后果。当前和今后几年正是我县移民迁建的关键时期,面临艰巨浩繁的移民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这些都大大超出屏山的实际能力,县级财力无法支撑移民工作开展的矛盾十分尖锐。

二、对策与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扶贫与移民协调发展。

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要认真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方针政策,按照国家扶贫《纲要》和省《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一体两翼”为载体,实施“整村推进”,同时,要立足屏山实际,结合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地统筹移民和扶贫、移民和发展,在努力破解移民世界性难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扶贫攻坚工程,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构建和谐、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1、坚持把扶贫工作与移民工程相结合。一方面,要呼吁国家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更加合理的政策和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切实解决工程移民中存在的移民贫困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正视当前工程移民工作尚难完全体现市场原则,补偿安置标准仍然偏低的现实,高度重视和充分前瞻,正确预见移民工作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对现有贫困人口加大扶贫脱困力度,并积极整合各种政策和资源,使其通过移民的过程改善生活条件,增强生产能力,逐步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2、扶贫开发工作要在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更加注重扶贫效果。在扶贫项目布局、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兼顾公平、效率和效益原则,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要防止过于分散地配置、用好用活开发性扶贫的项目和资金,努力避免扶贫资金的低效运作。

3、要更加突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要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振奋精神、鼓舞志气,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充分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同贫穷和命运抗争,通过奋斗来改变自身的生活。要避免使扶贫举措成为一种消极的机制,从而使少数人心安理得地依赖国家、依赖社会,把扶贫变成了扶懒、扶惰。

4、扶贫工作要坚持与时俱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密切结合。扶贫工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寻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点,致力于促进生产、促进发展,进而实现脱贫;农民只有在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并学会正确地运用市场手段,才能持续有效地解决增收问题,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脱困的能力。因此,必须着力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造小生产和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适应市场、参与市场的能力。

(二)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山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扶贫开发作为推进屏山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先易后难,突出特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其核心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贫困山区增加农民收入关键之一就要抓好特色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屏山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以茶叶、畜牧、水果、白魔芋等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主的重点龙头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系列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税。

2、以改变山区发展环境为重点,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山区大都地处偏远,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些重要的致贫因素制约和羁绊着扶贫、脱贫的步伐,直接影响农民的生产发展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加剧了山区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劣势地位,造成“贫困人口脱贫难勉强脱贫的巩固难”。为此,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贫困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移民迁城、专项设施复建和新农村建设配套政策,集中力量改善路、水、土等基础设施,努力消除致贫因素,着眼于屏山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的改善,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提高生产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

3、以点面结合,着力抓好典型示范建设。要统筹思考,以点面结合为突破口,着力抓好扶贫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典型示范建设。一是积极创造移民安置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相结合的模式。目前,我县正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捆绑资金向移民安置区倾斜,通过以点带面,引导农民自愿将零散分割的土地进行适度集中,以协议方式实施整体开发(其中按一定比例统筹调整作为移民安置用地),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果,增加土地的产出能力和承载能力,既帮助现有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又为安置移民拓展了土地容量。积极将新农村建设项目、库区生态建设项目和产业布局项目与移民安置统筹结合,力求走出一条项目实施与调地安置移民有机结合的新路子。二是继续整合帮扶资金,集中打造重点示范村。要继续发挥各级帮扶单位的自身优势和协调作用,为屏山实施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协调项目、争取投入、捆绑资金、集中建设,保证每年打造2-4个以移民安置村为重点的新农村示范村,为接安移民和移民安置创造良好条件,为更多贫困移民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奠定良好基础。

第五篇:生态环境局扶贫开发成效考核问题整改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查摆xx对xx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国家对xx省扶贫成效考核、省、市两级xxxx年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等发现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聚焦问题,彻底反思,层层排查,立行立改,结合xx区实际,制定如下整改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结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突出问题,结合x级xxxx年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等发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对标对表、对岗对责,彻查彻改,以整改促作风转变,以整改促脱贫质量,以整改促目标,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二、目标任务

(一)端正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

把整改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提高政治站位,端正指导思想,对反馈的问题积极认领,对发现的问题逐条整改,健全问题整改长效机制,确保改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协助当地村委会积极探索生态扶贫的新模式新途径,通过开展创新资源利用等方式、探索资产收益长效机制努力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二)坚持主动作为,细化整改措施

转变扶贫思维方式,脚踏实地,抓细抓实,严抓严管,坚持边查找、边整改、边落实的原则,强化问责追责,坚持奖惩分明,树立正确导向。真查实改,对问题查找不认真,整改流于形式、敷衍应付、自查隐瞒或没有发现问题被省、市、区抽查发现问题的,进行通报批评,并作为xxx年脱贫攻坚考核结果扣分依据。

(三)全面统筹推进,创新整改模式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大生态、大扶贫战略行动,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力度,通过实施林业生态补偿补助、林农精准就业创业、森林资源利用等生态扶贫工程,有效促进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修复中增收致富和稳定脱贫,在摆脱贫困中不断增强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存在问题:单位和领导干部挂钩帮扶工作不够深入,工作开展不够细致,工作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有效的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扶贫帮建相结合起来,没有做到真正的“生态扶贫”。

整改措施:

(一)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加快当地生态治理步伐,优先对贫困村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一批能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作物,提高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产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遏制水生态系统失衡趋势,建立完善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

(二)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深入推进以大气、水、土壤为重点的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探索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一体化模式。在镇、村居民点开展以脏乱差治理、人畜分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推进当地道路和水系绿化,加强生态文明细胞建设。

(三)推动生态资源利用。加强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积极同当地村委会协调,依托全村xxxx亩林地,鼓励农民培育林下药材、森林蔬菜和林下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立体林业和循环经济,推动生态资源永续利用。

牵头部门:区纪委监委、区扶贫办、区直各“挂包帮”单位

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党(工)委和人民政府(办事处)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局党x书记、局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分管各科、室、站、队和分包村扶贫工作队承担脱贫攻坚直接任务负责机制。进一步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委、政府的核心工作,作为统揽全区工作大局的首要任务和头号民生工作来抓,牢固树立“抓好脱贫攻坚是本职,抓不好是失职,不抓就是渎职”的工作理念,树立脱贫攻坚全镇上下“一盘棋”思想,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夯实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端正工作态度,认真查摆问题。要针对省、市、区脱贫成效考核反馈的各类问题,以及自查互查出的问题,全面梳理,认真分析查摆存在问题的深层次、根本性原因。一是要勇于自我剖析,自觉查找问题病灶,对症下药,不能护短板,遮掩问题;

二是要举一反三,对各级反馈的问题再研究,再反思,深刻查找薄弱环节;

三是追根溯源,通过现象看本质,从源头上找原因,防止轻描淡写,大而化之。

(三)强化政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分局党组织负责人、分管领导,各科、室、站、队和驻村扶贫工作队要义无反顾的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输不起、慢不得的决心和信心重新认识脱贫攻坚,深度谋划脱贫攻坚,扎实解决影响脱贫攻坚工作质量和效益的深层次问题,以真抓实干、时不我待的作风强力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

下载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麟游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问题及对策(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