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唐尧舜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十一五”期间初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村问题,这对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采取相关措施,确保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取得预期效果,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笔者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多年分管县人大常委会扶贫联系点的基层工作者,现主要以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为例,就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实际,谈一管之见。
一、基本情况
麻阳地处苗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和五溪地区,历史上素有“武陵码头”、“苗疆前哨”之称。1984年,该县被划定为国家重点贫困县。1988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麻阳县,设立麻阳苗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年轻的民族自治县,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该县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于1991年脱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此后,一直为湖南省重点贫困扶持县。但是,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该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二十一世纪以后,国家于2001年重新确定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2004年划定西部大开发范围,由于该县隶属的怀化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因而没有纳入这两项国家重点政策的扶持范围,从而导致与周边非民族县甚至民族县的差距也呈现日益拉大的趋势。
该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东连辰溪县,南临芷江、鹤城两县(区),西与贵州省铜仁市交界,北与湘西自治州的凤凰和泸溪县接壤。全县共辖17个乡6个镇、312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国土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千公顷。总人口数为37.3万,其中苗族人口数为29.4万,占78.8%,系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该县1994年贫困人口数为10.1万;当前贫困人口数为7.02万,占全县总人口数的18.8%。总体来看,当前该县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快,戴着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实际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底子。
二、当前整村推进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扶贫开发成效。2001—2005年,上级国家机关投入该县的财政扶贫资金2920万元,比接壤的风凰县6500万元少3580万元;比交界的泸溪县4403.5万元少1483.5万元。而根据该县实际,这5年扶贫开发资金的需求在1个亿以上。由于资金严重短缺,致使一些最基本的扶贫项目迟迟不能完成,直接影响到扶贫效益的发挥。
2、自然灾害频繁,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贫困乡村地处偏远山地,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贫困户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弱。因自然灾害、因重大疾病或遇突发事件造成返贫的现象较为严重。
3、基础设施脆弱,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难。近年来,通过实施农村通达工程等扶贫项目,一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基础设施还相当脆弱,一遇自然灾害便损毁严重,致使每年定项目做计划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了各扶贫村的重头戏。在该县300多个行政村中,目前还有56个村未通公路或路况差;110个省定扶贫村中部分未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全县有14万人的饮水困难人口。同时,由于该县是山区贫困县,贫困村面广点多,扶贫资金很难集中使用,一些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全维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4、扶贫项目“一刀切”,贫困群体帮扶难。贫困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得到各方
面的救济救助和扶持。从目前情况来看,上级扶贫部门对贫困户脱贫非常关注,一直强调贫困群体是扶贫的主体,同时确定了一些到户的扶贫项目。但是具体到乡、村,缺乏明确具体的措施,“雷声大雨点小”。主要原因:一是在实施项目上搞“一刀切”。没有考虑贫困村的实际情况和贫困群体的现实需求,有失科学性。二是受自身条件的制约,贫困群体享受不到到户扶贫项目的政策优惠。如农村沼气池的建设推广。该县自2005年来,已建成沼气池2200口,推广使用沼气已家喻户晓。但由于该县大部分贫困村较为偏远,山高坡陡岩石居多,沼气池选址较为困难。加上交通不便,原材料运输成本相应较高,贫困农户需自筹资金2000-3000元不等,同时沼气的使用需附带着养殖产业的发展,更是缺乏后续资金的投入。因此,贫困户不愿意也无力修建使用沼气池。三是针对贫困群体的扶贫措施和办法不多。当前,除了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沼气建设、实用技术培训外,没有其他方面的更为具体明确的帮扶措施和政策。
5、产业扶贫面广、资金少,面临诸多困难。一是贫困村分布分散,产业项目集中难。二是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连续性。眼下,许多贫困村只注重如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急功近利思想严重,而没有中考虑长期发展规划。在上报、下达产业项目上,缺乏统筹考虑,一年一个项目,一年一个地方,没有连续性。三是项目资金过少。首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两年里,上级安排给该县的产业扶贫资金为140余万元,由于时间短,资金少,产业扶贫规模不大,进展不快,效果不突出。四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系松散,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在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方面作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企业规模小,装备差,对基地农产品的带动较低。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6、扶贫资金多头管理,整合难度大,整村推进效果不明显。近几年,该县在整合通达、通畅工程以及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合范围和强度远远不够,很难实现整村推进的要求。主要原因:首先,在现行体制下,扶贫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三大块,民政部门有部分困难扶持资金,分属于财政、扶贫、发改委、民委和民政等五个主管部门。因管理的部门不同,投资的重点和服务对象也就不同,但项目实施的内容却绝大部分相同,多部门管理项目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整体效益就不明显。其次,涉农部门资金受项目申报要求限制,难以向贫困村覆盖,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都成了一句空话。
7、整村推进未让多数贫困人口受益,群众意见大,工作难开展。从2005年起,上级的扶贫政策作了调整,整村推进是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实行划定区域、分片扶持,对每个贫困村连续扶持两年,以后将不再扶持。财政扶贫资金多数以项目的形式在贫困村进行实施。但整村推进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严重不足,实际上根本无法实现所谓“整村推进”。据测算,要实现一个村从根本上脱贫,所需资金平均在百万元以上,而近两年的所谓整村推进,每村安排的资金一般不超过3万元,可见差距之大。在现行整村推进项目选择操作过程中,真正贫困群众受益率相当低,而中等户与富裕户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扶贫资源。整村推进主要项目沼气和产业开发等项目,由于在实施要求受援农户配套一定资金,很多真正的贫困人口就参与项目的门槛过高而被排斥在外。因此,根本谈不上给绝对贫困人口带来更多的收益。
三、进一步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认真做好扶贫规划,因地制宜、分区实施。这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扶贫部门应高度重视扶贫规划的制定,既要有整体规划,又要有单个村的扶贫规划。确定具体项目时,要充分尊重村情民意,不能搞一刀切,做到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规划应突出重点,注意轻重缓急,不能面面俱到,毕竟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每轮只有两年,资金有限,具体到每个贫困村应有所侧重,如哪个村适合产业扶贫就重点抓产业发展,哪个村基础设施差就重点突出改善基础设施,而不是每个村都来抓产业扶贫、沼气池建设等,总之一句话,就是应突出重点,帮助贫困群众解决一些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规划一
经制定,在申报项目上应坚持按规划逐年抓落实,不得随意更改和变动,否则,规划将变成“鬼话”。
(二)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整村推进取得实际效果。
首先要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针对当前涉农资金多、各自为政的现状,明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的有关职责,并加以制度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定期听取扶贫开发工作汇报,相关部门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把部门职责与扶贫开发的工作任务和重点有机结合,优先考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需求。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报告制度。各成员单位每年年终要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情况及安排,包括相关政策措施和机关定点扶贫情况。其次,应尽快出台财政性扶贫资金统一管理办法,明确扶贫开发的主体。从一个县来说,应将财政性扶贫资金、项目的实施、管理权统一到政府,再由政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只在扶贫部门,资金管理在财政部门,实施严格的规划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资金分散以及违规违纪使用的问题,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
(三)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强贫困农民发展后劲。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原来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院落通过新农村试点建设,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贫困村本身先天不足,基础差,如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远远落后于其他村,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贫困状况短时期内不会有质的变化。因此,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必须切实加大对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以尽快改变贫困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首先,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建设力度。“要想富,先修路”,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把贫困村组的公路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首要任务来抓。其次,加大对农村就医条件的投入。实现村村有卫生室。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包括安全饮用水的投入。只有各方面的基础条件改善了,贫困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才真正有了基础保障。
(四)转变理念,增加投入,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实践证明,产业化扶贫是提高扶贫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举措。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工作抓好,对于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扶龙头就是扶农民”的意识。不管是发展现代农业还是新型工业,都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抓好产业扶贫。确立1-2个龙头企业,优先面向贫困村建立原料基地,给予3-5年的扶持。龙头企业的确定一定要和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相结合。对已扶持的龙头企业,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次,要选准产业。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前提条件。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民的意愿,让广大贫困村群众参与到产业扶贫中来,因地制宜选好产业、发展基地。要突出区域特色,尽可能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创出规模效应。确定产业项目时,要充分考虑贫困群体,尊重他们在扶贫开发工作的主体地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扶贫开发,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再次,要加大对产业扶贫的资金投入。产业项目一经确定,要有连续性,在资金投入上要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要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五)创新扶贫思路,增强责任,形成扶贫开发整体合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任务相当艰巨。扶贫工作仅仅靠国家无偿投入和党政机关的帮扶已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要创新思路,整合各类扶贫力量,形成扶贫开发的整体合力。一是要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让广大贫困群众享受同等国民待遇,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温暖。二是不断拓宽社会扶贫渠道。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实事求是,合理分配扶贫资金,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总量,如果资金由于各种因素制约一时难以加大,可以考虑摒弃目前这种“撒胡椒面”的资金分配方式,宁愿少些也要好些,采取每次安排的扶贫村数量少些的方式,以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加大每个贫困村的扶贫力度,逐次推进,务求实效。二是改变扶贫资金的配比结构,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比重。中央及省财政要进一提高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比例。三是要从上到下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统一、公开、透明,并有效监督和严格问责、奖惩分明,分工明确,相互协同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用在刀刃上,发挥应有的效益。
作者系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第二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为了加快脱贫致富的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我村被确定为“十二五”期间重点“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照村制定的“经济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明治村”的发展思路,以“成方连片、规模布局、有序开发、共同发展”为工作思路,突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为主题,以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为己任,以实现我村繁荣、稳定、和谐发展为目标,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面实施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特制订北留钵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
一、北留钵村基本状况
北留钵村地处献县段村乡的西南部,全村395户,总人口1435人,贫困人口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北留钵村民风纯朴、勤俭爱劳、崇尚科学。全村有耕地4800亩,农用机井10眼,水浇地1600亩。我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基于传统农业思想,农业作物种植品种单一,水利设施配备落后,粮食单产、总产量低。村自来水系统年久失修,事故频发,存在极大的饮水安全隐患。村街道硬化程度差,一到雨季完全是“水+泥”状态,出行极度困难。交通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村各项经济的发展。村两委换届后,领导班子一心为民,广大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日趋强烈,但苦于缺乏启动资金,村两委班子也是无计可施。北留钵村的经济目前已处于极度落后的状态。
二、贫困状况
(一)我村有395户农户,其中有贫困户223户,贫困人口1091人,低收入户251户,这些贫困户中因缺少劳动力致贫的有112户,因上学致贫的有76户,因病致贫的有61户。
(二)北留钵村致贫因素分析
1、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贫困是社会发展缓慢和经济落后的具体表现,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一对孪生兄弟。北留钵村地处华北平原,滹沱河故道北岸,以前多盐碱地,土地贫瘠,经济以传统种植农业为主,基础农业生产设施不完备,在很大程度上还在靠天吃饭,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直接影响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通过国家近二十年的扶贫工作,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个人和家庭,通过国家各种支持和帮助,逐步摆脱了贫困的状况。而剩余的人口,多数因为受外部或内部条件的制约,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北留钵村也不例外,而且还成为了一个因缺乏劳动力和发展能力致贫的代表性村子。
3、因病致贫: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恶性疾病通过多种途径对家庭产生影响,除了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劳动生产能力外,而且还使他们的经济状况陷入困境。
4、因子女学费致贫:我村虽然不存在因贫困致儿童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现象,但是,子女教育费用过高,使得个别家庭承担起沉重经济负担的家庭却不乏一二。
新时期的贫困人口呈现出新的特点,导致贫困的原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经济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未成年孤儿都处于社会的劣势地位,这些人口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实际存在着。因此对于目前存在的绝对贫困家庭,还需不断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措施。北留钵村经济状况入不敷出,对这些弱势人群,虽心存怜悯,但却无力回天,只能靠政府民政部门及社会慈善组织的救助过日子。
三、指导思想
(一)基本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xx同志“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xx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式的扶贫基本方针,构建和谐、文明、小康新村的总体要求,看准贫困人口,紧扣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和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大力推进贫困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促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基本思路
在稳定解决我村贫困人口的温饱现状,夯实贫困村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中,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围绕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实施建设,提高人口素质的社会事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建设,以班子建设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制定和完善我村的扶贫开发规划。
对建成的日光温室、日光大棚分别补助扶贫资金8500元和XX元。两年共需补助扶贫资金总额为68万元。
2、两年内在棚室种植区打深水机井4眼,需投入20万元,每眼机井补助扶贫资金2.5万元,计10万元。
机井配备专用汲水设备4套,需投入10万元,每套汲水设备补助扶贫资金1.5万元,总计为6万元。
铺设防渗管道4000米,需投入12万元,补助扶贫资金6万元。
架设种植区标准供电线路5000米,需投入10万元,补助扶贫资金5万元。
利用扶贫资金培育种植专业技术人员4人,费用需2万元。
其他资金3万元。
3、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改善村饮水状况,打深机井两眼,需要16万元;配备供水设备投入需6万元。两项合计总额为22万元。
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整合饮水输送管道及其他配套设施投入需30万元。
4、XX年,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硬化村街道2500米,修建街道配套排水设施,需要投入资金40万元。2012年硬化通种植区公路4500米,此项需投入54万元。
5、2012年改建幼儿园一个,此项投入需15万元,投入社会支持资金15万元;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修建村两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此项需投入15万元。
6、鼓励新民居建设,提倡普及沼气利用率,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每个建沼气户补助500元。
7、XX、2012,大力提倡新民居建设,利用社会部门支持资金对危、旧房改造户进行一次性补助,每户补助1万元,每年由村民代表大会验收后评定出10户,年末兑现一次性补助款。
第三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
2005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县在**镇高堆村、甘棠村、西河镇大塘村、广育村、新圩镇壮村村、文圩镇六夏村、陈塘镇福利村、汉豪乡金垌村、黄村镇朋汉村、长坪乡长坪村和夏宜乡芦山村等11个村启动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又在**镇的城西村、西河镇的瓦冲村、文圩镇的大龙村、新圩镇的六桂村、黄村镇的六埠村、汉豪乡的汉豪村、陈塘镇的青州村和夏宜乡的六洛村启动了第二批“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结合本县的实际,以首批11个和二批8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首批村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二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也正在顺利实施中。近期,我们对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村推进”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把“整村推进”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形成“整村推进”的保障机制。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19个单位主要领导和9个乡镇的乡镇长组成的县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整村推进”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基础。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整村推进”的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县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2005-2006年)》,明确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县委、县政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领导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三是领导亲自抓,形成“整村推进”的领导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深入挂钩联系点现场指导“整村推进”工作,帮助解决“整村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我们按照《**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将“整村推进”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发改、交通、扶贫、教育等20个部门。一是明确一把手责任。实行“整村推进”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有“整村推进”责任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整村推进”工作负总责。二是明确部门责任。道路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通电项目由水利、电力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项目由林业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由广电部门负责,通电话项目由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村委会办公场所项目由民政部门负责,村级小学校舍等相关项目由教育部门负责,村卫生室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村计生室项目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项目由扶贫、劳动保障、农业部门及团委、妇联负责。其他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贡献。三是明确“整村推进”任务。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都落实有县直挂钩单位,挂钩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摸底,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并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抓落实。四是明确工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整村推进”各项指标的建设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五是明确资金整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围绕“整村推进”工作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全县20个职能部门及时行动,组织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按照“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确定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部门行业扶贫工作。2005-2006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550多万元,投入到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人饮工程、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村教育、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培训、劳
务输出等项目,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了贡献。
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11个首批和8个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每个村都落实有县直单位挂钩定点帮扶,有4个村还有区直单位定点帮扶。2005-2006年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90万元,其中干部捐款36万元,单位帮扶资金70万元,单位和干部捐物折款6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贷款420万
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又蚕、木薯、水果、养鸡等产业项目,帮助修建村屯道路、桥梁等。如团区委筹集12.5万元(包括实物折款0.8万元)扶持高堆村修建3条村屯路共2公里、资助贫困生40名、帮扶特困户、五保户30户。区石油分公司拨款15万元扶持长坪村修建一座漫水桥,为1100多名瑶族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1、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乡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好选准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种植养殖项目上,基础设施项目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以及受益群众商定并组织实施。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
(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
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 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5、完善帮扶机制。县组织了县直机关单位帮扶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
为了促进“整村推进”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3-4次督查,重点督查部门职责落实情况、帮助措施到位情况、“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等情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广大群众投入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从而促进了“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
我县实施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促进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方针,在群众参与、集中投入、整村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
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11个,这11个贫困村共有自然村285个(其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共有276个)。2000年底,共有农户总数7634户,总人口29400人,总劳动力16486人。耕地面积23959亩,人均耕地0.81亩,其中水田面积19417亩,人均水田面积0.65亩。林地面积249304亩。200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年纯收入924元以下)15686人,占2004年底总人口的30612人的51.24%,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年纯收入668元以下)3004人,占总人口的9.81%;低收入贫困人口(年纯收入668-924元)12682人,占总人口的41.43%。2005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83元,比上年增长11.22%,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75个百分点;2006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长17.68%,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15个百分点。2006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外,通过开发式扶贫全面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其中90%以上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个首批村村委会所在地都通上了四级砂石公路和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级道路的占99.3%,通广播电视的占100%,11个村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1个村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每个农户有稳固住房。村级小学校舍无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生辍学率为1.5%。11个村18-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7008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并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14643人,占86%。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道路桥梁建设项目。在首批村实施道路建设项目53个,改扩建村四级路2条5公里,新建村屯道路42条108公里,新建桥梁9座292延米。总投资686.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1.2万元。这些道路的建成,解决了11个首批贫困村农户6145户23358人的行路难问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人饮工程项目。在首批村修建人饮工程8处,总投资104.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2万元,解决了贫困农户1045户429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1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维修文圩镇双屯灌区大龙渠道。四是沼气池建设项目。在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沼气池753座,项目总投资12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7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受益农户753户3112人。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3.6 %,改善了贫困村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抓好重点产业开发,打牢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
大力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桑蚕、木薯产业开发,把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扶贫道路。
2005年,在11个首批贫困村实施木薯种植项目,种植良种木薯7340亩,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群众自筹355万元,有贫困户3670户14500人受益,贫困户种植木薯人均增加收入115元。
2006年,在11个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实施桑苗推广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45.4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42万元,有贫困户1500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多元。
2007年在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优质桑苗扶持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万元,有1500户贫困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收220多元。
注重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对贫困村产业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华虹蚕丝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近年来我们积极为其争取扶贫贴息货款发展生产,2007-2008年共争取得5020万元扶贫贴息货款指标,从而带动了贫困村桑蚕产业发展,许多贫困农户从中受益,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三)扎实开展贫困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促进贫困人口素质提高。
一是抓好贫困村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聘请技术员深入贫困村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农民的种养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有木薯种植、种桑养蚕技术、八角种植管理、甘蔗、椪柑、脐橙、板栗、葡萄的高产栽培技术,猪、鸡、鸭、鹅、鱼、兔、牛等的科学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治技术。2005-2006年共举办24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农民技术骨干6200人,印发资料2万多套,2007-2008年共举办24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农民技术骨干5700人,其中科技致富带头人130人,印发资料2万多套,为贫困村农民科学种养脱贫致富提供精神食粮。
二是抓好农家课堂培训。2006年“农家课堂”实用技术培训353人,2007年培训100人,2008年培训340人。
三是扎实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我县在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把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作为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一项产业来抓。2005-2006年举办了6期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劳动力311人,培训专业是电子电器、电工电器。2007-2008年举办了4期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劳动力250人,培训专业是电工电器、电动缝纫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开办学历班一班(学制二年),培训贫困村劳动力50人。同时引导贫困劳动力有序就业,积极帮助受过培训的贫困村农民开拓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
三、对几个问题的思考
通过几年来“整村推进”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步“整村推进”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整村推进”就实施村来说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巩固扶贫开发成果并在“整村推进”的基础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在今后的“整村推进”乃至整个扶贫开发工作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
1、必须重视对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
实践证明,对贫困地区的物质扶贫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但精神扶贫同样不可忽略。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物质扶贫,而对精神扶贫却重视不够。贫困地区的群众长期以来生活在落后闭塞、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低,观念落后,依赖思想、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弱,争取自主权利益的意识淡薄。这种精神贫困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严重制约因素。所以,消除贫困的治本之道是提高贫困者的自我意识即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贫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外在原因,又有内在原因。历史发展规律证明,内在因素是发展的决定因素。若扶贫重物不重人,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扶贫效果和质量,已取得的扶贫成果也难以维持和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首要的因素是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精神扶贫,把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一起谋划,一起落实。一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贫困村大力营造“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浓厚社会氛围,使贫困群众懂得“要脱贫必须先立志”的道理。二是政府在引导、教育和扶持贫困群众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提高贫困群众的自主意识,加大人文关怀,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信念,帮助他们从封闭落后和等靠要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以积极的心态去获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技能,在现代生活中增强信心、提高能力、开阔眼界、自主发展,走上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反映了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规定,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坚持“以人为本”实质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扶贫开发工作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体现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一是选择扶贫项目要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对接,确保扶贫项目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急、最难、最盼望解决的问题,使项目效益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户。要按照参与式扶贫的方式,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和效益的收益权交给农户,实现项目由群众自主选择,工程由群众自觉监督,资金使用由群众监督,真正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专款专用,把有限的资金切实用在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民生工程上,落实在为民解困,替民分忧,为民谋利上。三是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使项目发挥最大最好的效益,使贫困群众真正受益。
3、必须坚持依靠社会帮扶的力量加快“整村推进”的进程
“整村推进”涉及到的建设内容很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扶贫资金和当地政府投入是无法办到的,必须把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资金和力量都集中起来,凝聚强大的力量,才能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从我们“整村推进”的实践来看,每年在社会帮扶方面投入的资金在“整村推进”总资金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如2007年我县投入社会帮扶的资金174万元,占当年“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总量的42%,2008年帮扶资金约为115 万元,约占27%。可见,没有社会帮扶资金的投入,“整村推进”的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因此,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靠社会帮扶的力量来加快“整村推进”的进程,实现“整村推进”的目标。社会帮扶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这种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如何挖掘潜力还大有文章可做。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协调,多措并举,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整合资金,凝聚力量,投入到扶贫开发的伟大事业中来,为扶贫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4、必须重视贫困村人力资源开发
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因此,扶贫开发应在主要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重视开发人力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必须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单纯注重经济增长转向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教育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渠道,必须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另外,职业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要重视开展对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强化培训的针对性,逐步形成较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为促进贫困地区均衡发展和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动力。再次,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致富能人的带动,提高贫困群众科学致富的本领,为稳定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5、必须抓好劳务输出产业开发
劳务经济以农民跨区域流动就业为主要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劳务经济已经成为贫困山区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贫困地区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他们有强烈的流动意向和增加收入的愿望,但从我县贫困村劳务输出的情况来看,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加上劳务输出多数处于分散的无序的流动状态,造成就业成功率低,达不到增收的目的。因此,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二是要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成立专门的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延伸管理服务网络,形成由政府牵头,部门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确定专人负责劳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建立覆盖面广、信息反馈灵、管理科学化的劳动力市场,尽快实现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信息联网,为外出打工者提供容量大、反应快、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疏通全国范围内劳动力转移渠道,促进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功。
第四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思考
**县位于**东部,是**市唯一的一个区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279.34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69万人。全县辖6镇3乡78个行政村,其中有区定贫困村26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3.33%。2005年,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我县在**镇高堆村、甘棠村、西河镇大塘村、广育村、新圩镇壮村村、文圩镇六夏村、陈塘镇福利村、汉豪乡金垌村、黄村镇朋汉村、长坪乡长坪村和夏宜乡芦山村等11个村启动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2007年又在**镇的城西村、西河镇的瓦冲村、文圩镇的大龙村、新圩镇的六桂村、黄村镇的六埠村、汉豪乡的汉豪村、陈塘镇的青州村和夏宜乡的六洛村启动了第二批“整村推进”工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目标,结合本县的实际,以首批11个和二批8个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为核心,以扶贫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为重点,整合各种资源,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主导产业基本形成,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首批村已顺利通过区级验收,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二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也正在顺利实施中。近期,我们对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整村推进”的主要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把“整村推进”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来抓,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一是成立领导机构,形成“整村推进”的保障机制。县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直19个单位主要领导和9个乡镇的乡镇长组成的县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乡镇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为确保“整村推进”工作目标如期实现打下基础。二是制定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整村推进”的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及时下发了《**县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2005-2006年)》,明确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主要措施和完成期限。同时,县委、县政与各乡镇党委、政府签订了“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领导目标管理责任状,强化“整村推进”工作责任制。三是领导亲自抓,形成“整村推进”的领导机制。县、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为了进一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县委、县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实行四家班子领导联系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联系点制度的通知》,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家班子领导亲自深入挂钩联系点现场指导“整村推进”工作,帮助解决“整村推进”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我们按照《**壮族自治区分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的要求,将“整村推进”的各项指标分解到发改、交通、扶贫、教育等20个部门。一是明确一把手责任。实行“整村推进”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有“整村推进”责任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对“整村推进”工作负总责。二是明确部门责任。道路建设项目由发改、交通、扶贫部门负责,农田水利、人畜饮水项目主要由水利部门负责,通电项目由水利、电力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项目由林业部门负责,广播电视“村村通”项目由广电部门负责,通电话项目由通信管理部门负责,村委会办公场所项目由民政部门负责,村级小学校舍等相关项目由教育部门负责,村卫生室项目由卫生部门负责,村计生室项目由人口计生部门负责,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项目由扶贫、劳动保障、农业部门及团委、妇联负责。其他部门也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贡献。三是明确“整村推进”任务。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都落实有县直挂钩单位,挂钩单位组织驻村工作队认真调查摸底,对照标准,查找差距,并根据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定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限期抓落实。四是明确工作标准。各部门各单位围绕“整村推进”各项指标的建设标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五是明确资金整合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围绕“整村推进”工作规划,落实项目和资金,加大投入,积极参与“整村推进”工作。全县20个职能部门及时行动,组织工作组深入贫困村开展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按照“整村推进”的部门职责,因地制宜制订实施方案,确定帮扶措施,有力地促进部门行业扶贫工作。2005-2006年共整合涉农资金1550多万元,投入到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村道建设、人饮工程、农田水利、退耕还林、沼气池建设、农村教育、广播电视、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项目,为“整村推进”工作作出了贡献。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11个首批和8个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每个村都落实有县直单位挂钩定点帮扶,有4个村还有区直单位定点帮扶。2005-2006年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590万元,其中干部捐款36万元,单位帮扶资金70万元,单位和干部捐物折款64万元,帮助农户获得贷款420万元。扶持贫困户发展又蚕、木薯、水果、养鸡等产业项目,帮助修建村屯道路、桥梁等。如团区委筹集12.5万元(包括实物折款0.8万元)扶持高堆村修建3条村屯路共2公里、资助贫困生40名、帮扶特困户、五保户30户。区石油分公司拨款15万元扶持长坪村修建一座漫水桥,为1100多名瑶族村民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4]下一页(三)群众参与,科学决策。
1、群众广泛参与制定村级规划。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村民全程参与了村级规划的编制。乡镇政府组织引导群众分析致贫原因,讨论脱贫对策,确定脱贫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好选准扶贫开发项目。组织贫困农户自主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脱贫项目,每个村的项目集中到1-2个种植养殖项目上,基础设施项目由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以及受益群众商定并组织实施。
2、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实施。我们组织贫困户参与项目的实施,以出工投劳方式参与了饮水、沼气池、道路等项目建设。参与式扶贫增强了贫困户在项目实施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激发了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了扶贫开发的责任心。
3、群众参与项目监督。各乡镇把实施的扶贫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增加透明度,把扶贫开发项目变成“阳光工程”,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保证了建设项目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四)创新机制,确保实效。我县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过程中,创新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从而保证整村推进取得预期效果。
1、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按照中央提出的扶贫开发“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我县明确了各乡镇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形成了县抓乡(镇)、乡(镇)抓村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
2、健全项目实施运作机制。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加强扶贫开发项目库建设,紧紧围绕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确定当年实施的项目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后均进行逐村逐户验收。
3、强化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机制。一是资金使用实行报账制。设立财政扶贫资金专户,资金封闭运行,专款专用。资金使用严格履行审核手续,实行逐级和有关监督部门审核、审批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贪污现象的发生。二是项目管理责任制。扶贫项目实行责任制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责任书中对项目实施的内容、质量、时限、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三是审计纪检跟踪制。从项目的申报、实施过程的监督到项目的验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参与,保证扶贫开发资金和项目按计划执行;四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开、公示制。进村到户项目在村委会公开栏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使贫困村贫困农户真正受益得实惠。
4、建立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14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为我县扶贫开发做了大量工作。
5、完善帮扶机制。县组织了县直机关单位帮扶首批和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加强督查,狠抓落实。为了促进“整村推进”工作有效开展,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3-4次督查,重点督查部门职责落实情况、帮助措施到位情况、“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等情况。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全县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整村推进”的社会氛围,广大群众投入扶贫开发的热情高涨,从而促进了“整村推进”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整村推进”取得的成效我县实施首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始终坚持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推进产业开发、搞好富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促进了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整村推进”的预期目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工作到村、扶持到户、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方针,在群众参与、集中投入、整村推进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开辟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我县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共11个,这11个贫困村共有自然村285个(其中20户以上的自然村共有276个)。2000年底,共有农户总数7634户,总人口29400人,总劳动力16486人。耕地面积23959亩,人均耕地0.81亩,其中水田面积19417亩,人均水田面积0.65亩。林地面积249304亩。2004年底尚有贫困人口(年纯收入924元以下)15686人,占2004年底总人口的30612人的51.24%,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年纯收入668元以下)3004人,占总人口的9.81%;低收入贫困人口(年纯收入668-924元)12682人,占总人口的41.43%。2005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883元,比上年增长11.22%,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1.75个百分点;2006年11个首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216元,比上年增长17.68%,比全县平均增长水平高出6.15个百分点。2006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外,通过开发式扶贫全面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其中90%以上稳定解决温饱问题。11个首批村村委会所在地都通上了四级砂石公路和电话,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村级道路的占99.3%,通广播电视的占100%,11个村全面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1个村所有农户都用上了电,每个农户有稳固住房。村级小学校舍无危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小学生辍学率为0,初中生辍学率为1.5%。11个村18-45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7008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培训并掌握1-2门致富技术的劳动力14643人,占86%。上一页[4]下一页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道路桥梁建设项目。在首批村实施道路建设项目53个,改扩建村四级路2条5公里,新建村屯道路42条108公里,新建桥梁9座292延米。总投资686.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82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61.2万元。这些道路的建成,解决了11个首批贫困村农户6145户23358人的行路难问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人饮工程项目。在首批村修建人饮工程8处,总投资104.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0.2万元,解决了贫困农户1045户4299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三是建设水利工程项目1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维修文圩镇双屯灌区大龙渠道。四是沼气池建设项目。在11个首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沼气池753座,项目总投资124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5.7万元,群众自筹58.3万元,受益农户753户3112人。沼气池入户率达到33.6%,改善了贫困村的卫生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二)抓好重点产业开发,打牢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基础大力抓好覆盖贫困农户的桑蚕、木薯产业开发,把覆盖贫困农户的产业开发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结合起来,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产业化扶贫道路。2005年,在11个首批贫困村实施木薯种植项目,种植良种木薯7340亩,项目总投资41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5万元,群众自筹355万元,有贫困户3670户14500人受益,贫困户种植木薯人均增加收入115元。2006年,在11个首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贫困村实施桑苗推广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45.4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76.42万元,有贫困户1500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加纯收入200多元。2007年在二批整村推进贫困村实施优质桑苗扶持项目,赠送桑苗给贫困农户种植,扩种优质桑园2000多亩,项目总投资10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4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1万元,有1500户贫困户6000多人受益,贫困户种桑养蚕人均增收220多元。
第五篇: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淅川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总结
2011年,我县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开发办公室的正确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施整村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抓住重点,扎实工作。经过县扶贫办、项目实施乡(镇)村的艰苦努力和有关部门、龙头企业的紧密配合以及贫困村群众的积极参与,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全县共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12个,总计投入资金30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改善了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一)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我县安排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77个,投资253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00万元,整合资金1633万元,群众自筹298万元。①硬化乡村主干道、次干道及入户道路共计31公里,解决了0.86万人交通难问题;②建设安全饮水工程102处,铺设输水管道26600米,解决了0.57万人饮水困难;③建成沼气池520座,配套“三改”520户,改善了贫困村的生态环境;④架设输电线路37.7杆千米;⑤建垃圾收集池37个;⑥修建引水渠4条,长10800米;⑦栽植风景树44600株。
(二)提高了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投入资金481万元,建村级文化站、卫生室、连锁超市各12个,加强了农村公益卫生服务能力,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移风移俗,树立健康文明的乡风乡俗。
(三)社会帮扶力度加大。全县共组织23个单位,抽调干部65人,组成12个工作队,帮扶11个乡镇12个村1057户贫困户。据统计,全县帮扶投入资金70余万元,帮助贫困农户获得贷款1100万元;扶持513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项目,同时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共1240人次。通过开展县、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帮扶活动,共带动解决了986户的温饱问题,增强了贫困地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能力和信心。
(四)群众脱贫致富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宣传发动、挂钩帮扶,激发了贫困群众要发展、要脱贫、要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主动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新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县、乡党委政府把贫困村扶贫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基础工程来抓,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建立部门、乡村干部目标责任制,实行定人员、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考核、定奖惩。一是领导到位。在扶贫项目实施中,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关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工作。二是宣传到位。利用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会议等方式,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意识。三是督查到位。成立了项目监督组,按项目进度计划进行适时督查,县政府原副县长李廷伟多次深入项目区指导工作,县政府办副主任、扶贫办主任刘双伟经常亲临施工现场督导进度,检查质量,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四是检查验收到位。项目竣工由乡、村会同群众代表进行初步验收,县扶贫开发办公室会同财政局进行检查验收。五是服务到位。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积极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资金、物资等协调服务。加强乡村扶贫队伍培训,提高他们为贫困群众服务能力。
(二)落实制度,严格管理。一是严格执行扶贫资金县级报账等项目管理制度,确保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二是县、乡扶贫部门严格要求,把整村推进工作与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整村推进工作作为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工作载体和重要工作目标,规范和健全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档案材料,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整合资源,合力攻坚。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统筹安排,各负其责,规范施工,提高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大力开展单位挂钩扶贫和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实行挂钩扶贫。各扶贫挂钩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实行脱贫计划制定到户、帮扶责任人“结亲”到户、扶贫项目因户制宜确定到户,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领导和部门领导结合扶贫攻坚对贫困户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实实在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强基固本,增强能力。我县坚持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精神文明建设和渠首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相结合。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社会事业进展水平,集中力量扶持贫困农户,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贫困农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贫困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缺口大。贫困村需要建设项目较多,投入资金缺口大,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部门项目资金投入不足,有的项目实施难度大。建议上级继续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特别是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项目资金的投入,以有效改善贫困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农户的有效增收。
(二)乡村道路缺乏后续资金养护。一些路段因水毁等原因又出现了“行路难”。建议上级拨付一定后续管理资金,县、乡各级进一步探索完善了村道路的管理和养护制度。
(三)整合资金难度较大。主要是“块块”难于协调“条条”的政策规定,致使整合某些部门的资金难于操作。建议省、市人民政府制订一个关于整合涉农资金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政策性文件,为整合资金、整合力量、加大整村推进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政策依据。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