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北三战三捷之体会
陕北“三战三捷”之体会
9月21日,我有幸跟随西安政治学院第294批延安革命传统教育队伍,参加了“陕北三战三捷”教学参观活动。一天时间内,我们现地查看了青化砭伏击战和蟠龙攻坚战的旧战场,瞻仰了两次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陵园,聆听了教员对三战三捷具体情况的细致介绍和深入分析。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深切体会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革命烈士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对我的灵魂以极大地震撼。从该三次战役中,我有如下一些感受:
一、重视情报,牢牢把握战争主动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双方力量有了准确把握,才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地点做出正确的判断。胡宗南集中25万余众的绝对优势兵力,全面进攻我陕甘宁解放区,妄图消灭我西北野战军6个旅2.5万人。如果不能及时准备把握敌方动向,一旦误入敌包围圈或造成正面决战,后果只能是以臂挡车,后果将极其严重。情报工作在这个时候就尤为关键。在三次战役中,我军都曾截获破译了地方电报,更有我地下党人员在胡宗南身边设伏,一条条关键信息使我军牢牢占据先机,主动应对,始终牵着敌人鼻子走,成就一场又一场伟大的胜利。现代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在情报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如何及时准
—1—
确获取有益情报,用假信息迷惑误导敌人,成为决定战局走向的重要问题。情报战场的斗争并将愈发激烈复杂。
二、灵活机动,创造寻机歼灭敌人
战机转瞬即逝,特别是在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不能及时抓住有利战机,甚至有可能将己方陷入危险困难的境地。在彭德怀、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英明指挥下,我西北野战军敏锐洞察敌方的薄弱环节,予以坚决彻底的歼灭。青化砭伏击战是利用有利地形,不断诱敌深入,使敌人一个旅陷入宽约500米,长约5公里的狭长谷底,集中5个旅的兵力消灭。羊马河伏击战则是在运动中,主动创造伏击态势,将前来增援的敌1个旅包围起来,进行消灭。蟠龙战役是臸造我军主力即将东渡黄河的假象,将敌方9个旅引诱离开,再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攻击敌补给重地蟠龙。三战三捷,总体上来讲,都是我军积极利用地形和敌我双方态势变化,集中优势兵力攻敌一部,完成的歼灭战。这在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力量差距较大的情况下,正确而又唯一的作战思路。事实证明,这是有效的,对后来形成战略对臷和战略反攻有着重大影响。
三、发扬民主,积极发挥官兵智慧
理论源于实践,艺术来自生活。伟大的革命斗争史为我军广大指战员提供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也成就了一篇篇壮丽的战斗史话。在蟠龙战役中,面对敌人铜墙铁壁般的碉堡、暗堡、交通壕、铁丝网等防御工事,我军进攻一度受阻。这时候,彭德怀司令员
—2—
发动全军将士发扬军事民主,共同研究对策。就有战士大胆提出“进行土工作业,隐蔽地向敌方的火力点挖战壕,到适当位臵进行爆破”,简称“对壕作业”。彭德怀认为可行。果然,事实证明确实有效,最大限度避免了我军的伤亡,将敌人引以为豪的坚固工事一举攻破,对战斗的进程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只是一个例子,在伟大解放战争中还有很多很多。回到我们的工作中,在基层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部队管理等方方面面,我们也同样应该广泛发动官兵,积极运用集体的臹慧去解决难题,既利于工作,又利于建立官兵的“主人翁”意识。
四、英勇顽强,注重做好思想动员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军之所以无坚不摧,善于打恶战打硬仗,关键的一点就是我军有着极其强大思想政治工作。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我军始终居于法理和道德的正义一方,获得了全军将士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对敌人的深恶痛绝,化作强大的战斗动力,像火焰一般烧向敌人。彭德怀一句“打下蟠龙换夏装”的玩笑话,就为我军将士注入了一剂“兴奋剂”。壮烈残酷的战斗中,还有着很多感人的场面。有的战士身负重伤,毅然决然抱着炸药包冲向敌阵;有的连长抱着冲锋枪,冲在战士的最前面,树立起一面旗臶;有的战士眼急手快,捡起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就又扔了回去,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和魄力……每一名官兵都用行动说着同样的一句话“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我们为人民谋幸福”。试着将今天的官兵的思想与之比较,我深切感觉到工作
—3—的不足,到底是欠缺在哪里?
五、依靠人民,获取最大力量之源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我军的基本路线和成功法宝之一。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诞生之日起,就热爱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浴血奋战。谁是真正为了人民,人民就真正拥护谁。在三战三捷中,人民群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化砭战役,伏击部队待机2天,敌人派出的先遣连和便衣侦查队都没有发现丝毫踪迹,因为群众知道,告诉了敌人就害了解放军,就是害了自己。在蟠龙战役中,359旅仅派出一小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地方民兵等力量,且打且退,一步步将敌人9个旅的主力引到了绥德地区,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群众是力量之源,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仍然是我们的必须坚持的作风和道路,只有这样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第二篇:三战三捷心得体会
现地教学的第五天,我们乘车到离了延安40公里外的青化砭和蟠龙,进行三战三捷(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攻坚战)现地教学。
三战三捷,即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是西北野战兵团正式成立后,在延安东北地区连续进行的3次歼灭战。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指导下,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率所属部队,紧紧依靠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认真执行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采用了“诱敌深入”的“蘑菇”战术。经50天作战,共歼敌1.4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反动气焰,稳定了西北战局,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为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奠定了基础。
徒步行军,观察地形,听老前辈亲身讲诉,听教员深刻的战例剖析„„复杂的作战环境、数倍于我的敌人、艰辛的作战经过,革命前辈顽强的战斗精神让我深深震撼,同时我也为指挥员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而感到折服!
现地教学的第一个地点是青化砭。教员结合地图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引导我们思考:如果我们是指挥员,我们要怎么样指挥,从哪里发起进攻,怎么利用好地形„„
1947年3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党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
出延安。在离开延安前夕,就布置了青化砭战役。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为了迷惑敌人,以小部兵力诱敌胡宗南部主力五个旅进至延安西北之安塞,而将主力集结在延安东北之青化砭地区,待机伏击敌人。敌为保其侧翼安全,派整编二十七师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沿成榆公路北犯。3月25日,进入我伏击圈内,我以六倍于敌的兵力,展开猛烈攻击,经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全歼敌军近3000人,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我军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振奋了边区军民的斗志。
现地教学的第二个地点是蟠龙。我们爬上了当年的一个三头,聆听了教授的剖析讲解。
通过现地教学,我的体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政工干部要学军事、懂军事,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指导员也是战斗员,政工干部不仅仅要会本职的工作,还应当学习军事理论、掌握军事指挥,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思想工作,才不会在军事上说外行话。
2、保密才能保胜利。我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敌人始终不能发现我党中央和我军主力的行踪。特别是在青化砭伏击战中,我军在距离敌人几十里远的地方埋伏了好几天都不被发现,我军的保密工作可谓是铜墙铁壁。“三战三捷”再次说明,准确掌握战场信息,确
保信息安全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巧妙运用心理战。在保卫延安中,中央军委和西北野战军抓住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作战的心理和敌人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相互猜疑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心理战,达到了扰乱敌人军心、各个歼灭的目的。
4、正确的战略指导,是胜利的关键。在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下,西北野战军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为陕北战场制定的作战方针,采用“蘑菇战术”对付敌人,利用陕北的有利地形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把胡宗南军队拖在陕北,使其往返奔波,疲于奔命,补给困难、士气低落,然后寻找战机逐步消灭其主力。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西北野战军共与敌人进行了16次重要作战,逐步消灭了胡宗南集团的有生力量,西北野战军由弱变强,由被动到主动,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5、宣传是精神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实施心理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宣传鼓动,可以大大激发官兵的革命热情,鼓舞官兵的作战士气,同时还可以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并且动摇敌人的军心士气。在蟠龙攻坚战中,当时西北野战军各种物品极其匮乏,时值五月,广大官兵还穿着棉衣棉裤,食品也是非常有限。在蟠龙战斗的动员中,各级指战员对广大官兵的宣传鼓动就是一句口号“拿下蟠
龙换夏装”,结果广大官兵在战斗中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最终取得蟠龙战役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急需物资.通过此次三战三捷现地教学,我收益匪浅。三战三捷有丰富的内涵,有很多的启示,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进一步深化学习。
第三篇:三战三捷心得体会
现地教学的第五天,我们乘车到离了延安40公里外的青化砭和蟠龙,进行三战三捷(青化砭伏击战、羊马河伏击战、蟠龙攻坚战)现地教学。
三战三捷,即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战役,是西北野战兵团正式成立后,在延安东北地区连续进行的3次歼灭战。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的指导下,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率所属部队,紧紧依靠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群众,认真执行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采用了“诱敌深入”的“蘑菇”战术。经50天作战,共歼敌1.4万余人,狠狠地打击了胡宗南集团的反动气焰,稳定了西北战局,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胜利的信心,为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奠定了基础。
徒步行军,观察地形,听老前辈亲身讲诉,听教员深刻的战例剖析„„复杂的作战环境、数倍于我的敌人、艰辛的作战经过,革命前辈顽强的战斗精神让我深深震撼,同时我也为指挥员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而感到折服!
现地教学的第一个地点是青化砭。教员结合地图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并引导我们思考:如果我们是指挥员,我们要怎么样指挥,从哪里发起进攻,怎么利用好地形„„
1947年3月19日,毛泽东等率领党中央机关和部队,主动撤出延安。在离开延安前夕,就布置了青化砭战役。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为了迷惑敌人,以小部兵力诱敌胡宗南部主力五个旅进至延安西北之安塞,而将主力集结在延安东北之青化砭地区,待机伏击敌人。敌为保其侧翼安全,派整编二十七师三十一旅旅部及一个团沿成榆公路北犯。3月25日,进入我伏击圈内,我以六倍于敌的兵力,展开猛烈攻击,经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全歼敌军近3000人,活捉其旅长。青化砭战役是我军撤离延安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它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振奋了边区军民的斗志。
现地教学的第二个地点是蟠龙。我们爬上了当年的一个三头,聆听了教授的剖析讲解。
通过现地教学,我的体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政工干部要学军事、懂军事,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干部。指导员也是战斗员,政工干部不仅仅要会本职的工作,还应当学习军事理论、掌握军事指挥,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思想工作,才不会在军事上说外行话。
2、保密才能保胜利。我党中央机关撤离延安,敌人始终不能发现我党中央和我军主力的行踪。特别是在青化砭伏击战中,我军在距离敌人几十里远的地方埋伏了好几天都不被发现,我军的保密工作可谓是铜墙铁壁。“三战三捷”再次说明,准确掌握战场信息,确保信息安全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3、巧妙运用心理战。在保卫延安中,中央军委和西北野战军抓住敌人急于寻找我军主力作战的心理和敌人内部各个集团之间的相互猜疑实际情况,巧妙地运用心理战,达到了扰乱敌人军心、各个歼灭的目的。
4、正确的战略指导,是胜利的关键。在彭德怀、习仲勋指挥下,西北野战军认真贯彻执行毛泽东为陕北战场制定的作战方针,采用“蘑菇战术”对付敌人,利用陕北的有利地形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把胡宗南军队拖在陕北,使其往返奔波,疲于奔命,补给困难、士气低落,然后寻找战机逐步消灭其主力。在正确的战略指导下,西北野战军共与敌人进行了16次重要作战,逐步消灭了胡宗南集团的有生力量,西北野战军由弱变强,由被动到主动,终于取得了最后胜利。
5、宣传是精神斗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实施心理战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宣传鼓动,可以大大激发官兵的革命热情,鼓舞官兵的作战士气,同时还可以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并且动摇敌人的军心士气。在蟠龙攻坚战中,当时西北野战军各种物品极其匮乏,时值五月,广大官兵还穿着棉衣棉裤,食品也是非常有限。在蟠龙战斗的动员中,各级指战员对广大官兵的宣传鼓动就是一句口号“拿下蟠龙换夏装”,结果广大官兵在战斗中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最终取得蟠龙战役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急需物资.通过此次三战三捷现地教学,我收益匪浅。三战三捷有丰富的内涵,有很多的启示,我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进一步深化学习。
第四篇:荆涂学校男篮三战三捷精彩瞬间集锦
荆涂学校男篮三战三捷精彩瞬间集锦
(图片)
2012年11月20日,怀远县中学生篮球赛二中赛区的比赛正式开始。荆涂学校积极参与,首场比赛于21日下午在二中体育场进行,荆涂学校代表队以21比13的比分战胜了马城代表队,在23日下午的比赛中,荆涂学校代表队又以35比13的较大比分战胜河溜代表队,24下午再次以29比12的比分战胜唐集代表队。以三战全胜的战绩昂首挺进D组第一的好成绩,进入下一轮的交叉赛阶段。在此,荆涂学校向赵顺杰教练及全体队员们表示祝贺,感谢他们为我校取得荣誉,并预祝他们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同样能取得出色的成绩。希望队员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发扬这种团结协作、努力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不断取得更大成绩,为荆涂学校增光添彩。
荆涂学校体卫艺(邵静)2012、11、24
第五篇: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陕北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陕北文化是陕西文化一个重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个性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陕北文化的特点,是在陕北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发展诸因素下形成的。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陕北既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争夺的“前沿阵地”,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的“绳结区域”。在陕北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的文化个性。
基于历史和地域因素,形成了陕北文化的独特的发展路径:
陕北文化是古老的历史文化传承。在陕北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上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纯净的原始文化基质,传统的原始的淳风在这里长久地存留。同时又由于它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与外界较少接触,所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迟钝的文化圈。秦皇汉武在此开直道、修长城北御匈奴,出现过灿烂的秦汉文化高潮。明代以后,由于天灾人祸,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其形成历史上的文化封闭和交通封闭。因而其它地域早已失传的古老的民族文化能得以在民间保存下来,成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于巫仪,隐含着远古“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陕北方言中保留的古词语和宋元方言,如后生(青年人,后辈)、先后(妯娌)、夜来(昨天)、外后儿(后天)等等,都说明陕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
陕北文化具有多元发展的特性。陕北曾是各民族相互征战的战场,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地方。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广泛交融,互相影响,产生与当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的过程。陕北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类型的文化整合的结果。在陕北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社会动荡、变迁,都为民族的交往、杂居提供了条件,也使不同的文化取长补短、重新组合。这种文化整合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文化被汉族文化整合,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足以说明,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到汉族的文化之中,如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鲜卑人、匈奴人的文化,五代至宋融合了契丹、女真、西夏等民族文化,陕北文化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也较大。陕北对犬的禁忌中,蕴涵着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整合与冲突的因子。陕北风俗中,民间历来不吃狗肉,这是殷周以来一直活跃在陕北大地上的、信奉狗图腾的赤狄、白狄、犬戎等民族的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冲突与整合的结果。汉民族虽不认可狗为祖先,但也承认戎狄等民族对狗的崇拜,天长日久,“狗肉不上抬秤”就变成陕北民间一项普遍遵守的习俗。摊黄鏊不可让狗看见,就是两种文化融合中一种潜在的冲突和对抗成份,包含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汉民族对于戎狄民族排斥的一面,又有承认其所信图腾具有巫术和魔力的一面。
陕北方言词汇明显地留下异族接触的痕迹,分音词的出现和大量异族地名的存在,都与陕北历史上的民族大交替、大**有关。例如:延长县可也村,来源于稽胡族,“稽胡呼堡为‘可野’”(《太平寰宇记》);陕北话称父亲为“达”、“老子”,其称呼源于羌人。《广韵》:“爹,陡邪切,羌人呼父也。”据反切原理,“陡邪”得音“达”。陆游《老学奄笔记》载:“西垂俚俗谓父曰老子,虽年十七八,有子亦称老子。乃悟西人所谓大范老子、小范老子,盖尊之以为父也。”另有“蛮婆”、“蛮汉”两词也是从四川松潘和青海东南部北迁而来的羌族的遗物。
还有陕北北部靠近蒙古族的地区,在饮食习惯上吃炒米、用酥油、饮奶茶,在地名命名中受蒙语的影响;在整个陕北中,对羊肉的喜好、揪面片等饮食习俗;跳火堆燎百病、对神树的崇拜等习俗都有游牧民族文化的遗存。
陕北文化是开放的文化。人口流动迁徙和屯垦是形成陕北文化兼收并蓄特点的重要原因。陕北的战争从周王朝建立后就开始,据史书记载,周王朝建立后,康王姬钊曾两次命管理少数民族的死司戎盂率军征伐鬼方。周唐王两次伐鬼方,共俘斩鬼方人民近2万人。这或许是在陕北大地上进行的最早的战争。但陕北大规模的移民屯垦开发要从秦汉开始。秦时,蒙恬北逐匈奴,在匈奴退出去的地方设置九原郡,有44个县城,同时将内地人口迁徙到河套九原郡屯垦。西汉时,为了抵抗匈奴的侵扰,西汉政府曾多次“募民迁徙塞下,屯田筑城”这便是自秦朝后的又一次大移民。汉武帝一面出兵打击匈奴,一面徙民实边,巩固边防。汉还曾经七次向西北边郡移民实边。大量的移民和戍卒,在荒凉的原野上开辟耕地,种植谷物。这种有计划的移民一直延续到明末清初。
陕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自己开放的特性。大量的移民带来异地各具特色的文化,陕北人对异地文化所采取的态度则是“来者不拒,为我所用”,使陕北文化既具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又显得丰富多彩。
陕北民歌正是广泛汲取了相邻地域民歌的特点,汲取了其它民间文学形式的养料,从而使陕北民歌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如陕北民歌在遣词用语受山西民歌“山曲”、宁夏,陇东等地的“花儿”、内蒙古南部的“爬山调”等民歌的影响较大。如今流传的一些民歌就是异地民歌的“陕北化”。像如,陕北民歌中的“采茶歌”的流传,可能是通过江南移民带入后辗转传播而予以普及的。南方土生土长的“采茶歌”一经传入陕北,又被陕北地方特色所同化,沾染上了浓郁的陕北色彩。陕北民歌中的“榆林小曲”就是明末清初从江南传入榆林的。
陕北民居、民俗也体现了陕北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如榆林民居建筑中“四合院”结构;黄龙民谣中唱到的二月二的礼仪风俗:“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敲案桌,打得粮食没处搁。二月二,敲锅台,大小元宝滚出来。二月二,敲门墩,坐下不动也生金。二月二,敲门垴,大的领着小的跑。”象这样的风俗很难说出是南方还是北方风俗。
陕北文化的这种特性也注入了陕北人的行为性格之中。陕北人豪爽仗义,扶危济困,热情开朗,轻利重义等等,正是长期漂泊流徙的结果。
陕北文化尽管在某些历史阶段发展迟缓但不迟钝,有时相对封闭但不僵固,在陕北文化长河的底层蕴积着进取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因素。陕北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说陕北多出美人和英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婵就出生在米脂。即使现在陕北小伙的英俊刚毅、陕北姑娘的俊美多情也是闻名于世的。陕北历史上更是英雄辈出的地方。这与多民族的互相融合不无关系。
民族互相交融对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有益处的。这种益处表现在各种信息观念的扬弃、吸收,血缘关系优化组合,锤炼了人的精神意志。民族融合使人类血缘优化。近亲繁殖是人类进步的大敌。目前世界上已发现一些少数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婚,血缘关系越来越近,遗传疾病随之越来越严重,以致使整个民族经济和文化落后,人种素质降低,民族发展难以为继。
当今的文化现象也足以证明陕北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优异的特质。当人们听厌了软绵绵的港台流行歌曲后,从“黄土风”中体味到顽强豪放与生命的热力;从浸润了陕北文化的甘露而走上文坛的史铁生、高建群、路遥等人的小说、梅绍静等的诗歌创作中,人们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安塞腰鼓那剽悍粗犷、潇洒豪迈的午姿,昂扬激越、蓬勃向上的风貌中,受到鼓舞,感到振奋,激励起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热情。总之,陕北文化一旦被人们认识,就能从其中汲取到丰富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