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持人出镜123
白云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胜利召开
主持人出镜:观众朋友,白云区第九届人们代表大会第六次会将
于今天上午九点开幕了,我现在是在区会议中心门前,大家可以看到,出席会议的代表们正有序的进入会场,可以说历届人大会的召开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次会议又是我区发展进入“十二五”时期,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形势下召开的,这对我区经济社会在十二五开好头起好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天,区会议中心三楼会议厅内气氛隆重热烈,灯光璀璨。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赵兴民主持会议。大会执行主席
在主席台前排就坐。
上午九点,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兴民宣布大会开幕。(同期声国
歌同期声)。
区委副书记 区长黄昌祥 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
告。报告共分三部分。一是,“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二是,“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三是,2011的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综和实力上了新台阶,在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生态都市新城,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使我区发展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十一五”期间,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批特色优势
产业企业纷纷落户我区,可持续发展得到新加强,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100余个,更新改造投资94.52亿元。城乡环境得到新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得到提升,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实现由省会城市郊区向中心城区的转变。改革开放得到新深化,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惠及农户1.76万户。各类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年来,围绕水、电、路、汽、房、医、学等民生问题投入资金达16.4亿元。
在对“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时,黄昌祥说:(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1235”的发展思路和打造“产业高地、黄金商圈、双宜城市、绿色家园、首善之区”的发展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在挑战中克难奋进,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奋力战胜百年不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影响,有效应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面夺取百年不遇严重旱灾的胜利,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区经济建设、整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成就)。
会议对“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展望。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一,坚持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新型工业发展要实现新
跨越。二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的首要任务,强力扩充经济重量,经济加快赶超要取得新进展。三是,坚持把优化结构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任务,千方百计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四是,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发展的承载平台,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城镇化发展要展示新形象。五是,坚持把统筹“三农”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的发展基础,采取措施合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迈出新步伐。六是,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提升内外开放水平,改革开放要取得新突破。七是,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建设生态白云,可持续发展要实现新目标。八是,坚持把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崇高职责,努力建设和谐白云,社会事业要取得新成就。
2011年,我区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项目建设,加快扩大投资总量,大力推动经济加速发展。二是,强化提速增效,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经济。三是,强化品味提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确保“三创一办”目标实现。四是,强化结构升级,加快打造商圈平台,大力提高第三产业发展质量。五是,强化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大力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六是,强化服务提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升改革开放水平。七是,强化打防管控,加快构建平安白云,大力提升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八是,强化民生保障,加快构建幸福白云,大力提升全区人民幸福指数。最后,黄昌祥说:同期声(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白云取得了非凡业绩;展望未来,白云充满着无限生机。新一轮干事创业的号角已
经吹响,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重托,是历史赋予文明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靠全区人民,以百折不挠的坚强、心无旁骛的信念、全力以赴的投入,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为白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出席区政协八届六次会议的委员列席了开幕式。
人大报道组
第二篇:浅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
浅谈电视新闻出镜记者
伴随着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及观众对信息交流的高层次要求,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记者开始从幕后转到台前,以在新闻现场面对镜头的方式,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介绍新闻事件,述评新闻事实。这就是记者出镜。关于记者出镜的定义,新闻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笔者认为,记者出镜即电视记者以收集素材、播报评述新闻事实为目的,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或报道者的身份出现自我形象的工作方式。
电视新闻记者出镜,使记者本身作为最灵活、最有效的采访手段出现在镜头中,不但凸显了电视采访的媒体优势,而且“形成了直接的人际化交流,有效拉近了记者和观众双方的心理距离,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①相比其他的电视采访手段,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许多电视新闻和专题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记者在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对新闻事件作简要介绍。随着记者的口述,画面由记者不加切换的转入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场景,并跟随记者对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和有关人员进行采访。观众能通过屏幕直观的感受到现场的真实情景,从而有效缩短了传播者和受众的距离,大大增强了新闻传播的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观察》栏目播出的上海闵行区大楼倒塌事件真相的报道,摄像机一直跟随出境记者在现场拍摄并随机进行采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走到哪、问到哪”,这样就有效的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2、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的记者,就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见证人,甚至还是参与者。记者在现场边观察,边报道,记者看到听到的,就是电视机前的观众所看到听到的,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而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和可视性。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2006德国世界杯期间,除了直播全部赛事以外,还提出了“我在现场”的口号,派遣50多名记者奔赴德国的10个城市的赛场。记者在每场比赛开始前和结束后,都在场外和场内现场出镜,采访球迷和各界人士。采访中记者的口述都是一气呵成,并形成和被采访对象互动的热烈氛围,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现场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增强新闻的深度。电视新闻和传统媒体相比,缺乏深度是一大弱势。而记者出镜就可以有效的弥补这一缺憾。记者在出镜中通过被采访对象的叙述使一些抽象意义的话题得到直接的发展,从而比较迅速的实现采访主题的深入。例如记者在报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时,如果单凭画面就难以反映这一宏大抽象的命题。但记者可以通过采访有关人士,通过同期声语言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样可以起到和纸媒体相仿的宣传效果。
尽管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效果明显,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市、县级电视台在新闻采访中较少使用出镜手段,即使出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
1、把播音员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混为一谈。许多电视新闻工作者甚至领导都认为出镜的记者要形象好,普通话标准,加上地方台人员紧张,因此在需要记者出镜时都派出播音员临时客串。但是“由记者担任主持人和由播音员充当客串主持人,从表面上看似无多大区别,1
其实质却是不同的。„„播音员的业务技巧侧重于吐字发声、语言调整及播讲时表情神态的掌握上,而主持人的业务技巧则在发现和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于采访提问的技巧和对新闻事态进行分析评述的口头表达能力上。”②播音员客串出镜,由于业务上的隔阂,往往只是机械的背诵记者写好的主持词,而不能根据新闻事件现场灵活的变通,因此常常被戏称为“话筒架子”。这样的出镜当然效果要大打折扣。
2、电视记者综合素质难以胜任。地方台在挑选电视记者时往往是先看笔头(跟报纸电台记者无异)后看个头(要的是活动的摄像机脚架)。并不考虑外形和语言条件,这就造成了记者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需要。此外记者在工作中不注重业务的学习和钻研,造成在现场缺乏对新闻事实的判断和驾驭能力,提问问题千篇一律,造成在出镜时脑子跟不上嘴巴,从而影响了效果。
要解决以上问题,更大的发挥电视新闻记者出镜的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电视新闻记者出镜并不是简单的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需要良好的新闻敏感和驾驭能力,因此不能简单的以播音员代替出镜记者的职能和作用。其次要切实提高电视新闻记者的综合素质。新时期电视新闻记者除了一般新闻业务能力以外,还要学习和提高运用电视语言能力及视听表现能力。“与传统的电视新闻记者不同的是,应具备视听表现能力,也就是面对镜头用自己的形象和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非声音语言如形象、神态和手势等)进行现场报道。当然他(她)也许还不能像播音员那样字正腔圆、训练不素,但至少要能够流畅自如地进行口头表达。”③除了具备这些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电视新闻出镜记者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合适的新闻题材和报道内容出镜。一般来说,动态或突发事件新闻较为适合出镜,如火灾、交通事故等。而对于常态、非事件新闻就不太适合出镜。但并非绝对,要看具体情况而定。相比较而言,内容单
一、时间空间集中、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进程对观众具有吸引力的事件性新闻,特别适宜记者作现场报道。但是典型经验、综合成就等题材的新闻也常以记者现场出镜的形式以点及面进行报道,增强了可视性。
2、选择合适的时机出镜。许多动态和突发事件的新闻稍纵即逝,因此记者在现场要准确及时的把握时机进行出镜和采访。例如大型会议开幕时记者在会场内的出镜现场报道,记者就要抓住与会人员到齐和大会宣布开始之间短短的一两分钟,做完出镜工作。还有大型活动时的领导人采访,在时间和空间都不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记者见缝插针,随时随地对采访对象展开采访。
3、选择合适的背景出镜。选择怎样的背景,往往会影响到出镜的效果。除了拍摄技术上的光线、角度外,出镜的背景要考虑是否有新闻性和吸引力,背景画面是否生动典型。例如采访一位科学家,背景在他的研究室就比户外的花园好得多。
除了上述几点以外,出镜记者还要要注意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包括举止、仪表等,根据现场情况调整情绪、语速等。这都对电视新闻记者的出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共2429字)
第三篇:记者出镜须知
1、我们需要这样的你!
1、对新闻有发烧热情──你要做新闻首先要看新闻,不但要看新闻还要喜欢追新闻,不但喜欢新闻还要痴迷新闻,也就是所谓的“新闻发烧友”。
2、有英雄主义气概──说白了就是强烈的个人表现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无所畏惧一往无前越是艰险越向前。
3、有乡下人似的好奇心──看着什么都新鲜,前后左右都是新闻,脚下的石头都有故事。
4、熟悉当地事务,掌握人脉关系──记者应是公关人才。拿出一张人脉联络图,你就成功了一半。
5、出镜形象不错──不一定要求你有西施之容潘安之貌,我们期望的是,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你,第一印象是承认你是个不错的记者,这先要看你爹妈的造化,主要却是看你自己的举止和内涵。
6、应急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最成功律师是刑事辩护律师,最成功的记者是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记者。
7、有忧国忧民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记者有时是一种明显的符号代表,忧国忧民是正义感的基础,但遇事和表现要非常清醒和冷静。
8、有政治敏感──虽然记者不是政治家,但新闻永远和政治相关联。懂政治是一个成熟的新闻工作者的标志。
9、既要服从指挥又能独立作战──换言之,既能独立作战又要服从指挥。
10、有合作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仅为自己,也能为所有的盟员单位服务。
头脑准备
一、可以提前策划的情况下,出镜记者要做的功课:
1、事前调查与资料收集。
2、做一个报道构成表。根据日本出镜记者的经验,无论是一分钟的现场报道还是三十分钟大型现场报道的节目,都要把重点和提纲整理在一张A4纸上。这样可以一目了然。
3、找细节。
4、准备现场当事人的采访。
背景声、同期声、现场所有的声源都对现场报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能唤起观众的临场感和现场感,特别是现场当事人的鲜活对话。
注意:当事人的话不要由出镜记者代言,记者在采访前要与其进行交流,如果采访对象表达太差就不用他,一旦要用让他自己说话。不清楚的地方记者可以复述,但不要代言。
5、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突发事件当中的报道思路(以隧道高速路发生火灾为例)
1、直接要素。为什么会发生火灾,事故发生时的状况是什么。事故规模是多大。几点发生,损毁了几辆车。事故发生后的情况怎样,死了多少人,造成多大的交通瘫痪,这些都是最直接的要素。
2、间接要素。事故发生后的紧急应对设备和措施,应急道路是否存在,是否能够有水拴,事故进一步扩大的原因等等。
3、与事故相关的社会要素。法律上有什么不完善,保险问题,经
济影响,交通运输的影响,直接损失,对于社会一般性的影响,事故再次发生的预防,设备、流程上的预警等等。
4、应该吸取的教训和关注课题是什么。汽车构造上,刹车或者零件制造是否存在问题,是否有相同的事故,通道的建设,技术的革新还有文明的暗示等等。
三、直播之前的准备
1、知识。包括看书、看资料,了解正在发生什么,下一步可能要发生什么,发生此事的背景,但凡能拿到手的资料一定不要放过。
2、体验。有些事情自己不体验的话,事实上光靠看书是得不到相关的经验的。
3、故事。当后方需要,而前方记者觉得实在没有话说的时候,可以说一个故事。
4、人际资源。现场最权威的嘉宾,最合适的采访对象,可以解答问题的专家等等。
四、出镜记者的基本素质
a)
a、复述者。
平时能不能把别人刚刚说给你的一件事,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在不添油加醋的情况下能够表述地非常好。这是必须要培养的一个基本的素质。
突发事件报道当中复述是非常有用的,你需要采访很多人,但是你并不能让每个人话都呈现在1:1的采访当中,你需要转述很多人的话,特别是当表述者的逻辑和表达并不非常优秀的时候,这时候你作为一个合适的复述者就变得至关重要。
b)b、观察者。
不光是眼睛的观察和适当的采访,观察者一定要使你观察到的东西,让观众也都能看见。
a)c、分析者
五、出镜记者的日常训练办法
经验一:多说。不断地把看过的新闻和别处听来的新闻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经验二:多写。不是把你即将要说的话写下来,而是把你平时的感受和经常触动你内心的东西写下来。当你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书面表达者的时候,你填词造句的能力会大大提高,对现场报道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一个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候还在想用什么词更好,你就会顾此失彼。
经验三:小结。每次做一个大的直播或者大的活动之后,写一个大概半页纸只给自己看的小结。比如怎么协调跟技术部门的关系,这个技术应用的方式是否是最佳的方式,做下次直播的时候,翻一翻上次的总结很有用。
六、白岩松的阅读三层面:
第一个阅读是职业性阅读,作为一个新闻人必须要看的;
第二个兴趣性阅读;
第三与时代无关的阅读。
缺一不可。
七、白岩松推荐的几种读物:
想做好媒体的人必须要看《周末话报》和《外滩话报》。
尤其是《周末话报》两个板块:财富板块和新闻板块,给读者
提供的思维激荡非常大,每周的新闻板块都是针对中国和世界的热点,国外的媒体是怎么评论,怎么看,比参考消息更全,角度要更宽。
偶尔跨界去翻翻《财经》、《温故》、《闲话》、《良友》。
八、准备10做1
准备10做1的时候心里就有底,准备1做1的时候心里就没有底。
很多记者不关注大直播的全体,只关注自己这个局部要采集的内容,这是非常危险的。比如报道“神舟七号”火箭发射这一块,是不是只准备与火箭有关的内容。张泉灵的经验,一定先要了解整个大系统是怎么回事,火箭在这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去几次发射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也要对其它系统,整个整体有充分的了解,全部了解完,再准备火箭发射这一块,这样比单纯只准备火箭要把握得更准,更有底气。
出镜记者说什么
说精确的数据
用副词,不如拿出结结实实的数据。比如不要说“近日如何如何”,要具体说几月几日,不要模糊。
说感触——听到、闻到、摸到„„
电视媒体是一个只能看、只能听、不能闻、不能摸的一个媒体,而记者在现场能看、能听、能闻、能摸,所以把记者在现场的感触说出来,调动各种感官系统的信息。比如化工厂发生火灾能闻到浓重的硫磺味道,这就增加了现场感。
在公用信号的情况下记者说什么
现在大量的直播事件采用公用信号,记者不能进入直播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公用信号是干净的。这个时候现场记者还能做什么?
首先,要做一个观察者,现场记者要发掘到底什么是观众看不见的。比如在一场球赛中,进球的刹那被完整直播,那个球星的妈妈坐在看台上是什么表情,对方的教练是什么表情,在进球那一刹那,有多少观众在为这个球欢呼呢,现场记者要做的就是做一个观察者,并且在事后描述出来。
第二情,要在现场做一个分析者。
现场采访内容一定要短
每一句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秒。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场。除非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
依托细节、道具、空间和背景说话
越空的语言让人紧张,越危险,比如讲概念。
现场报道的内容要尽量依托现场的细节、道具、背景、人群等等。
在唐家山堰塞湖,一般记者报道容易用数字展现,“底下将近3米,高度将近2.5米。”白岩松采取的方式是说,“我现在身高是1.79米,我给大家演示一下”。不用说太多的话。要准备多少语言才能够完成这样一种冲击力呢?
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
不少记者会跟主持人要求,你就问我这一个问题,然后从头回答到尾。其实越长越危险!切割成几个问题,多回合的交流可以有效减缓心理压力。
记者会发现,当你回答完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还有点紧张,等主持人进行第二个问题时,你的心情就会缓解下来。
细节是现场报道最重要的生命线 白岩松介绍《岩松看日本》中的体会:“我在进靖国神社之前,我不知道我要用什么开头,这是非常危险的。当我从靖国神社出来的时候,突然抬头一看,靖国神社大门口正对着东京理工大学正门口,我一下看到这个“理”字,马上有东西开头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香港回归第二天我做直播的时候,提前一个小时到了现场,到处逛时看到管理站里挂着一张邓小平的大照片。我问:“小平来过?”管理站的人说;“来过啊,武警讲,1992年南巡,邓小平一个人站在管理线的门口站了10分钟,他姑娘过来劝他,爸走吧,他坚决不回头,还在那儿看。”我在直播中说这个内容,成为这个点报道当中最重要的细节。
点题
策划类的报道,点题是非常重要的。在节目最后有一两句,这样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显得你的出镜比较有档次。
情绪也是现场感
情绪就是现场感的来源之一,焦虑也好,紧张也好,痛苦也好,悲伤也好,其实就是现场感的一部分,出镜记者本人的情绪最能直观感染观众,所以出镜记者情绪一定不能太平静,否则会损坏很多现场感。
不是什么都说
涉及到法律或者其他非常专业的东西,基本上要请专家来说。
3个救命秘诀
开好一个头
如果头能开好的话,就给自己的心理打下厚实的基础,你就成功了一半。给自己准备一个开场白,三五句开场白之后,你的心就会踏实下来。
说破了就不是问题
有一次白岩松在演播室做《360°》直播,突然记者送稿子,从白岩松前面过去,结果在镜头里面出现记者的腰和屁股的镜头。记者走过之后,白岩松很自然地说,直播的栏目就是随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突如其来的消息,我们记者急匆匆地,在这个镜头前走过,赶紧把这个稿子给我,显然这个事情不小,让我们一起看看是什么样的新闻,“印尼又发生了地震”。
试想,如果白岩松不马上把这个事情说破了的话,第二天可能就是“牛仔门”事件。
给自己准备几句万灵的话
直播中有时会突然脑袋一片空白。应对类似情况应该学习香港歌手谭咏麟。谭咏麟每次开演唱会都会忘记歌词,他的解决办法是指着台下的观众大声喊:“你怎么来了,好高兴”就这样带过了。
现场直播时可能会碰到的10个问题
现场有一个人让你开始,一个人不让你开始,该怎么办?
这个时候一定要毫不犹豫开始。
如果不到你,你开始了,会有人告诉你还没开始,再等会儿。但是如果给你了,你没开始,所有的人会看到你愣在那儿,而导演并不知道你出什么问题了。导演能做的就是赶紧把这个场转掉,交回到演播室,你就等于出了一个差错。
直播时耳机里有多路声音干扰怎么办?
第一,可以放缓讲话速度,语速越快干扰越大。
第二,如果慢慢讲仍然不能抵御干扰,可以把耳机摘下来。
摘下来就意味着你放弃跟导播、主持人连线的可能,所以能不摘还是不要摘。
如果一定要摘,一定要在镜头对准你,并且你一定要确认红灯亮的时候,确认切出去的情况下摘。你摘的动作一定要慢,一定要让主持人、编导看到,我现在把耳机摘掉了,请不要再对我提问了。
连线时没有作好准备或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怎么办?
第一,在完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一定要拒绝;
第二,用之前了解到的基本知识弥补一下。
第三,遇到极其专业的问题,可以说我不知道,没有关系。
直播中突然需要大幅调整镜头的运动路线怎么办?
直播中突然需要大幅调动镜头,但没有机会提前告诉摄像,要
先说这个,再说这个,摄像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什么镜头。这种情况下最保险方式是,记者带着摄像走。这样让摄像跟着记者的身位移动,就把这个线路说清楚了。(张泉灵当时对演播室说:“岩松,这样,我把这个线路走一遍给你看吧。” 这其实是给摄像的一句提示,摄像就知道要跟着泉灵走了。但这种情况一定是现场有两个以上的机位,可以切别的镜头支持的情况下才可以用。)
怎样打破直播时越急越快的恶性循环?
唯一办法就是在一句话之后断一下,咽口唾沫再开始,没有关系。最好在直播之前就把恶性循环打破。(见下条。)
怎样才能不陷入恶性循环?
依托现场的时候,就像演讲的时候有PPT一样,记者看到这一堆废墟,看到了那个旗帜,看到了那个门围,自然就知道要说什么了。但是脑子里只有自己之前写的那段话的时候,就太恐怖了,记者就得不断想下一句话是什么,那个句号之后,好像写了一个“是”,“是”后面是什么,你就完蛋了。
怎样营造现场感?
在香港,大家都说记者直播的时候不要站在那边,好像一个木头人一样,尝试生动一点,让家里的观众好像在现场一样,所以除了比快以外,也要比现场感。
在一次出镜中,一个女记者很紧张跑来跑去,令观众觉得置身其中,现场感非常强烈,应该说把现场感百分之二百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当时的情况是,最混乱的场面已经发生过了,对那个记者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她竟然可以令大家觉得还值得一看,还会多看几眼。
直播时大量数据背不下来怎么办?
直播中可以自然地看稿。如果讲一些很重要的数据,看了一眼再跟大家讲,可能观众会觉得记者事先做了很多功课,掌握了很多数据证据,不是在乱讲。
直播时耳机突然没有声音了怎么办?
出现任何技术故障的时候,不停止说话是最安全的应对方式。直播时记者的耳机突然没有声了,也就是说那一瞬间,记者跟导播系统没法连接了,这个时候该正常地说,“非常抱歉,我没有听到你提的问题,我只能先把我看到的情况跟观众朋友沟通一下。”
千万不要做的10件事
千万不要准备整段的词,这会给你套上一个枷锁
记者准备内容,不要准备语句,完整地照着之前写好的东西来背诵,这是最危险的。
比如说,记者首先说天不错,接下来说旁边人很多。千万不要变成这样的稿子:“今天的天气万里无云,温度是25摄氏度,4级风„„”忘掉了一个环节就有可能全部忘掉了,这是自己害自己。
千万不要忘了 PGM减1
就是播出信号声源减去自己说话的声源,否则你一边在说话的时候一边在耳机里可以听到自己延迟一秒以后的声音,这对于出镜记者来说比任何的干扰都大,在试声音的时候,因为你是通过电话在试,所以提前试不出来?你一定要在试的时候提醒录音师说给我减1了吗?
千万不要给大系统添麻烦。
记得在地震的后期,有两个平面媒体的记者在唐家山已经告急的情况下,不顾所有人的劝阻又上了大坝,最后是动用了救援资源把这两个人救下来。,这两个人直到被救下来的时候都非常高兴,非常得意。你看我作为一个现场记者,我到一线去了。我们且不从大的社会效益的角度评价这两个人的行为,是否给整个的灾区救援带来更大的负担。但是当你是一个让人不放心的人,给大系统添麻烦,给领导添麻烦,你就可能没有下一次机会了。
千万不要随意破坏和后期导演的时间约定
在直播开始之前导演通常会告诉前方记者,这一段直播在几分钟之内结束,作为前方记者,一定要遵守约定。如果记者一下子说了八分钟,在直播中导演不好打断记者,但是你们之间的信任关系会完全打破,在导演的心目当中你就是爱超时的人,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在一个直播系统当中,互相的信任是整个关键,千万不要因为你想出风头而打破它,这是作为直播出镜记者的第一原则。
现场千万不要把话铺得太满。
一定要留白,要让现场本身说话,让同期声进来。
比如某个段落,记者从一处走到另一处,移动时这三秒钟可以不说话,因为你是镜头跟随,观众不会觉得这当中断了。相反,你铺满了,你就是一个话唠。
千万不要做没有必要的出镜
干说背景信息不能说明什么的时候,没有必要出镜。
最常见的比如一则常规的新闻:“几月几号第七届农业博览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各种摊位都是农业新技术成果展览的内容,我们经常看到的记者出镜就是“8月6号第七届农展会在北京农展馆举行,这次参加的一共175个单位。” 这个镜头应该是在高角度拍摄的农展馆的展览画面当中解决问题,这就不需要出镜了。
千万不要把摄像变成死的
90%现场报道的记者的身后摄像是死的,不是摄像的能力不够,而是记者的观念不够,没有把摄像机调动起来,根据你的语言推、拉、摇、移,把现场大量的信息都丢了。
千万不要假装“刚好碰上”
我们所有的记者在现场请嘉宾全是设计好的,全是严丝合缝,一看就是在等着采访,这种情况下,记者还经常垫一句话,“我们在现场刚好遇到了谁谁”。
在现场的嘉宾的功能是什么,一定是他不可代替,一定要一个环节让他解读,这时候嘉宾的出现天然就不假,因为有一种内容的悬念。现场可以变成临时演播室,记者上来就说,“今天谁谁跟我在这儿进行报道。”直接说破,这样就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流程。
千万不要霸住镜头
现在有不少记者,让所有镜头集中在他身上,没有让周边这些物品开口说话,这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因为现场永远比记者的脸更有魅力,特别在突发事件面前。坚决不能出现记者在镜头前侃侃而谈,或者仅仅是单边镜头推拉摇移!单边直播一定要提前多角度拍摄画面,在直播中插画面!
千万不要连线一结束马上就走
前方记者说完结束的契口后,前不要马上撤离镜头做万事大吉状,要直视镜头至少1分钟以上,手按耳麦做倾听演播室信号状,不时频率稍慢地颔首点头~~~直至导播喊:OK,信号切走了,没你戏了后台呆着去吧。
千万不要随便在报道中下结论
不能简单地罗列数据,更不能随便下结论,尽量戒绝“居民生活基本不受影响”、“汛情平稳”这样的话,应以可信的数据和细节来让观众自己得出结论。
推荐的5种工作模式
直播车+现场报道短片
当直播车能抵达的现场,不如新闻现场的时候,一定要在新闻现场进行报道。有的时候直播车的作用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以直播的方式拍摄的短片传回去,并且只要传回去就能播出,这就是胜利。
出镜=记者+摄像
我们现在80%的出镜现场只是一个凝固的照片,从头到尾报道,镜头的景别没有变过,这么一个取景框能有多少信息?这个原因是记者和摄像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记者要陈述什么样的内容,要提前告诉摄像,说什么,得摇到这个,这个东西很重要。你尊重他,你刺激他,摄像会激起无穷的创作动力。
直播前,把行进的路线,将说到的内容跟摄像说一遍。比如先会从那边的碎房子说起,其中说到这个碎房子的情况,然后这边的旗杆,之后说那个门框„„而且问摄像,这对摄像的运动路线来说,是舒服的吗?如果记者的语言逻辑这样安排是最舒服的,但摄像说没有办法这么给,记者就得调整自己的语言逻辑。
把尾句给摄像,清楚地告诉摄像,尾句不要回记者或者尾句一定要回记者。如果不回记者,告诉摄像,最后一句话大概说到什么,落在什么上。
做好“第一个” 不平均分配体力
用50%左右的精力去准备头10%的内容,不要平均分配体力,为什么?只要把开始的部分做好了,后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
如果开始的部分磕磕绊绊,把自己扔在那儿,后面会不断地出现错误。
第一,要对第一场格外在乎。
第二,第一场如果是两个小时,就要对头几分钟格外在乎。
第三,如果这头十几分钟,要面临几个嘉宾,要对问他们的第一个问题格外在乎,延时
现场直播一般不延时,是否延时取决于前方记者的判断。如果安全就不延,不安全才延时。
如果现场不安全,可以提前将画面拍回来,记者再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出现场,直播时插画面,这样可以保证直播中双方对话。
语录
你要活在现场,不要立在现场。(指记者的出镜形式)
永远不要被你准备的东西绊住了手脚,现场永远是最有魅力的。
如果把所有的词都背下来,那么你的脸上永远呈现的是下一句话的表情,因为你永远在想“下一句话该说什么”。
杂项
出镜背景 一定要和报道的主题有紧密联系。
比如不少记者出镜会选择在树丛前面,出镜的内容是关于房地产,也可能是关于楼市,这就不如选择在大型房地产广告前出镜。
行走的出镜形式
现在常态的中近景形式太多,很少用到行走的形式。比如站在商店门口说,是不是可以变成边走边说?
有一个相对来说的经验:如果背景是静的,记者就要是动的,如果背景是动的,记者就要是静的。在汶川大地震报道中,日本媒体在医院的采访,记者没有“观众朋友你好,我现在在成都现场的医院,现在怎么怎么样”的正像亮相,全部是在医院采访各个方面的画面。
头发和化妆
有的女记者喜欢披头发,但是在出镜风大的时候,头发就会成为干扰。
女主播,化妆太浓,头发吹的一丝缝都没有,都不合适。
透明伞
准备一个透明性非常好的伞,在下雨时出镜用。
地图
地图可以表现报道点在哪儿,为什么在这里做现场报道。
像台风等天灾的报道中,这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的细节。很多地名和地理位置,记者烂熟于心,但是观众并不了解。
语速
现场语速稍快一点大家可以接受。
第四篇:出镜记者案例分析
出镜记者案例分析报告之《岩松看日本》
专业:09新闻2组
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
节目开始出镜记者站在地铁站台边一段开场白:“到了日本之后呢,整个生活的节奏处于不停的旅行当中,但是在旅行当中呢,经常碰到这样的普通场景,比如我们现在在日本新干线的站台上,就会看到这样分的很细的垃圾分类箱,这个呢是投入塑料瓶的,这块呢设计成了圆的;这个呢是投入新闻报纸啊还有杂志啊等等,你看它适合把报纸哈杂志都投进去;这一块呢,像是易拉罐和玻璃瓶啊等等,它也设计成了圆的,那么这一块是收集其它的垃圾,那我想,在我观察的这段时间呢很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似乎还比较遵守规则,那么普通的 日本人又如何把环保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的很好呢?”
白岩松这段开场白很直接了当的表明今天采访的主题,而且表明的态度,语言更像是在给观众介绍他眼前看到的,像说到分类垃圾箱的时候一个一个的介绍包括上面的大小形状以及作用等说的清楚明白,让观众很直接的感受到画面里的意思。而且白岩松的语气少了他在其他节目里的犀利和冷静,更多的是平淡的耐心的讲解和叙述他所看到的情况,但是平易近人里又带着细微的谨慎。
跟随镜头来到一住户家门口白岩松说道:“因为收垃圾的时间呢是在上午8点时候完成,我现在来到了千页县我孙子市的一个居民的家中,这个居民这个户主的名字呢,叫做佐佐木,我们来看看哈他已经做好了这种垃圾分类的准备,我们来看下是怎么的一个过程,我们一起开看一下。”
这段在屋门口说的话,很好的引导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了解进佐佐木家的原因和目的,让我们看到什么。而且说收垃圾的时间在在8点的时候,看了一下表增加了真实感,可以看出来出镜主持人不光是在语言上要有驾驭的能力在行为举止上也可以适当的点缀增加真实感。
主持人进到主人家里后拿起资料面对镜头的时候,语量明显的降低,多了轻声细语,这点可以感觉出来作为一个出镜主持人要会分场合分地方用不同的语气和音调来 进行采访或介绍等,因为白岩松是中国全国民的代表来看到日本给中国人讲解日本的环保问题,他代表的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进屋后说话不是大声喧哗而是轻声细语可以表现出我们对日本的礼貌以及尊重和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
同样,站在佐佐木家里门口垃圾堆放处,白岩松也是用一种谦虚细语的口吻来问佐佐木家人的的问题,从“这些都是些什么垃圾呢”中可以感觉出来,出镜记者把更多的解释性的话留着采访者,而不是自己在给观众讲解自己的观点,这也可以看出出镜记者需要的是把更多的镜头留给采访者,这样可以增加可信度和真实感。
当白岩松站在垃圾清洁中心的时候,用很口语的方式来给我们讲解回收站的事情,这点又体现出出镜主持人的作用还有搜集很多摄像机不能直接表达的信息,也体现出出镜记者在片子里起着引导解释说明的作用。
“我们这次来到的这个色彩斑斓的建筑物,它究竟该是哪呢?迪斯尼?不对啊,这个地方把他的口号定位于科技和艺术的高度结合。那该是哪儿呢?不跟您兜圈子了,刚刚我介绍了很多垃圾的流程这就到了最后一站了,这是位于日本大板的五州处理中心,啊,一个垃圾场设计成这样?是啊,当初大板市民也是这样议论的,因为这个垃圾处理中心呢,是由社保盈利基金建成的,因此很多市民说一个垃圾场干嘛请澳大利亚设计师把他设计的这么色彩斑斓,但是一会咱走进去就会发现,他不仅外表华丽,它里面的内容也是实实在在的,来一起看一看”
这段在色彩斑斓的垃圾处理中心,出镜记者用着这样的一段话突出了想表达的内容也引起了观众的好奇使节目有一点悬疑的感觉,更为日本人在环保问题上做了很好了铺垫很突出在环保垃圾处理问题上日本人重视的程度。
“走在这个公司参观的走廊上你会发现像进入了森林一样,而且特点注意的一点是,你看他的这些屏幕呢高度并不高,如果大人看起来有点别扭,原来他这这是为儿童方便设计的,这里有许多小孩子特点关系的问题,这呢让他的形象代表蓝色精灵一一的介绍。”
出境记者站在走廊里面对当前所看到的给予表达而用词不是干巴巴的介绍,而是侧重趣味性的故事性的来给观众表达所看到的,这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在了
解日本人怎么保护环境的怎么从小开始接受观念的同时不缺少趣味性。
“大家看,从这个地下口呢,会有汽车会把已经分完类的垃圾呢拉到这个场子里,然后就投入到这个垃圾坑里,看有两个大黄色的爪子要把这些垃圾给抓起来,他的直径是6米,一次能装十多吨,然后进去这个红色的区域,看从投放的口进入的,这是一个焚烧炉,在焚烧炉里呢,它这个温度可以达到九百多度,并且经过分解啊除臭啊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然后呢把他变成红色颗粒状的物质呢在把它排除,经过焚烧炉分化后呢这种物质他们的体积只是原来体积的五分之一,而重量 的只是原来的十五分之一,这已经大大的减少了。而且在排除的过程中呢,它的气体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出后排除呢已经是无公害的了,是相对来说很干净的了,同时经过下水道排除的这种废水呢也经过特殊的处理之后呢也是没有公害的安全的”
这段我觉得很必需有出镜记者的存在,因为只从画面来看观众很难看懂画面里模型的意思的,只有出镜记者对次模型指引观众,对此讲解才能明白,这就弥补了画面表达不出意思突出和不能记录信息的缺点,而这段也把出境记者显的尤为重要。
“进了五州垃圾处理场呢,你的两个感觉很强烈,他是一个小型的印钞机还是个儿童的科技馆。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咱们先说说这印钞机啊,你看他现在发的这个电量呢是两万九千一百九十千万,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他现在发的这个电能解决家庭用的吸尘器,也就是大约五百瓦也就是四万四千多部吸尘器,可以用这样的一个电,您想一想,于是他不仅供着自己的电用,每年还能卖出去很多的电,他每年啊,还能卖出六亿多日元的收入,他的这个收入还是可以的吧,同时我又说他像是个儿童科技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样这个整体的设计就想研究过儿童心里以后呢设计呢,而且儿童很喜欢,同时旁边就是个垃圾发电的这么一个设施,同时这也有一个很其妙的东西,你看,这就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的这么一个流程,旁边有这么多花,现在他是暗的,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他是暗的可没亮,那么让孩子怎么体验呢我摇动他就是一个发电的过程,这边有一排红扭一但我人工发电使这排红灯全亮了之后刚才大家在镜头中看到的这花就会亮,来,我给大家试一试啊,三个格了,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结果会出来了,看到了没有,你想想一下如果家里的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来体验的话会不会经过自己浓厚的兴趣以后对垃圾的处理和将来在倒垃圾的时候会督促自己的父母请做好垃圾的分类。”
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这段出镜记者的话,因为不只是介绍而且动手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日本在培育孩子对环保方面的先进性,通过动手可以给观众营造更加真实的有可信度的体现,而且更为观众创造了趣味性和更好感受日本垃圾处理中心的构造设计等,让观众有种不在现场胜似现在的感受。而且摇亮的花一点点的解说 更像在给电视机前的孩子介绍,让中国的孩子也来感受下垃圾发电的魅力,出镜记者不仅要面对观众还要对介绍有益的东西尽可能的让中国的小孩受益。
在超市门口,出镜记者介绍超市环保的时候也略带幽默的说“白色污染,当然不是说我”(白岩松,姓白)。而主持人适当的幽默呢是整个节目的调味品,使整个节目感觉不死板不严肃更像是以讲故事介绍叙事的方式给我们介绍他们所看到的和看到后所感受到的,而说到超市的时候画面上是一排排肉制品,下面是一次性的垫子,而主持人充当的是解释说明的角色。而当主持人走到超市垃圾分类回收箱旁边的时候,又是以引导着出现,给我们说明这几个箱子的用处也体现
日本人环保工作的到位。而采访到一个市民过来放垃圾的时候,出镜记者的采访,使采访更加的深入,增加真实感,和不用记者的说话来体现,而用市民的行动和回答来体现记者想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表达更加的真实,可信和说服力。而且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超市门口采访的时候,记者提问是的举动,手放在胸口,身体微微15度角,这个举动打动了我,因为日本是个很有礼仪的国家很多时候是鞠躬较多,而作为出镜记者,在提问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动作很大程度上表示着我们在尊重着日本的风俗礼仪,而且中日有个各种的历史渊源,稍有不慎就形象的是整个国家的名声和两个国家的政治上问题,面对这样的历史背景,白岩松老师可以做的很好解决的很漂亮,还很注重细节,我觉得很不容易。
而且在后来的采访中,白岩松老师呢也有很多“明知故问”的问题,但是并不多余,因为不用自己的口去告诉观众答案,而是提问采访着的方式给出我们答案也增加了信服度,还有白岩松老师一直是在不同场合采访不同的人物的时候语气语调等都显现出来了不同,我想这也是出镜记者的基本素质。
这个片子看下来,我觉得出镜记者的出现,亲临现场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而且出镜主持人一般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从现场的信息与他们提问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主题,使现场更加的条理化秩序化,他们能够弥补摄像机不能直接突出表达的信息和记录的信息。
中间不断的穿插采访市民可以加深主题也有增加真实感和信服度的作用。镜头感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的,在这段片子里,白岩松老师的镜头感很好,而且让我们可以感觉出来镜头就是我们的眼镜可以很直观的看到白岩松老师的眼神,有种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我觉得镜头意识应该也是出镜记者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而我就得出镜记者最基本的作用就是引导着,以记者为主干线,引导故事的继续和对事情的解释说明作用。
第五篇:播音主持人镜头前如何从容自如
播音主持人镜头前如何从容自如
从容自信、挥洒自如的主持风格是播音员、主持人的理想境界。有些主持人在刚开始主持节目的时候,难免紧张、手足无措,这往往都是不够自信,不够自如的表现。那么镜头前主持人要想做到从容自如,就需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条件,需要有扎实的播音基本功,还需要有对节目的掌控能力等。
首先,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从容自如,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也是播音主持重大的制约因素。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是基础中的基础,一定要找准方法、找准位置,认真巩固。播音吐字要求字正腔圆,简单来说就是准确、清晰、圆润、集中、流畅。当然,播音主持并不是要一味求快,每个人播音语速有自己的生理极限,很多节目也并不需要太快的语速。表达能力也是播音主持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景再现、对象感,语气、重音、停连、节奏的把握都是增强播音主持感染力的重要手段。这些能力掌握得越全面,播音主持时能够调动的“十八般兵器”就越多,对于从容播音会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其次,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从容自如,离不开主持人现场的掌控能力。第一,主持人要融入节目。每个播音员、主持人都有自己所喜爱
和擅长的领域,因此,找准定位,与栏目融为一体非常关键。还要注意调整自己与所在节目宗旨、风格上的细微差异,包括与人员的配合都很重要,这样才能获得受众与栏目的认可,从而成为节目的代言人。第二,主持人要善于谈话。谈话是大部分节目都要涉及的方面,掌握好谈话技巧,对于节目的流畅进行非常重要。谈话技巧中除了语速和插话,还有例如怎样设计和说好开场白,怎样根据嘉宾的特点设计问题,如何增强谈话内容的故事性等,都需要主持人仔细琢磨。第三,主持人要有良好的现场反应能力。相对新闻播音来说,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需要更灵活的反应和应变能力。这种灵活的现场反应能力是要在节目中不断地总结和历练出来的。
最后,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从容自如,离不开主持人的心理调节。从容播音有赖于良好稳定的心境。营造良好心境,首先需要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中锤炼出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在工作中把注意力集中于稿件和主持的节目。良好的心境也有助于播音员、主持人从容工作。例如,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有团队精神,注意与同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性格比较内向的注意保持开朗的心境等等。这样,在工作上就不容易在情绪方面出问题,播音主持的时候自然就会顺畅很多。